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利害-原文
盖人业之流,各有利害:
夫清节之业,着于仪容,发于德行;未用而章,其道顺而有化。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进;既达也,为上下之所敬。
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
其为业也,无弊而常显,故为世之所贵。
法家之业,本于制度,待乎成功而效。
其道前口而后治,严而为众。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忌;已试也,为上下之所惮。
其功足以立法成治。
其弊也,为群枉之所雠。
其为业也,有敝而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终。
术家之业,出于聪思,待于谋得而章。
其道先微而后着,精而且玄。
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不识。
其用也,为明主之所珍。
其功足以运筹通变。
其退也,藏于隐微。
其为业也,奇而希用,故或沉微而不章。
智意之业,本于度原,其道顺而不忤。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容矣;已达也,为宠爱之所嘉。
其功足以赞明计虑。
其蔽也,知进而不退,或离正以自全。
其为业也,谞而难持,故或先利而后害。
臧否之业,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识;已达也,为众人之所称。
其功足以变察是非,其蔽也,为诋诃之所怨。
其为业也,峭而不裕,故或先得而后离众。
伎俩之业,本于事能,其道辨而且速。
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异;已达也,为官司之所任。
其功足以理烦紏邪。
其蔽也,民劳而下困。
其为业也,细而不泰,故为治之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利害-译文
人的各种职业,各有其利弊:
像清正廉洁的职业,体现在仪表举止,源于品德行为;不用言语而自然彰显,其道路顺畅而有感化力。所以当它还没有显赫时,会被众人所推崇;一旦显赫,会受到上下级人士的尊敬。它的功绩足以激发不良风气,成为同僚朋友的楷模。这种职业没有弊端且始终显赫,因此被世人所珍视。
法家的职业,源于制度,需要通过成功来体现效果。其道路是先有口头的讨论再进行治理,严格而受到大众的敬畏。所以当它还没有显赫时,会被众人所忌恨;一旦得到实践,会受到上下级人士的畏惧。它的功绩足以制定法律,实现治理。但它的弊端是,被一群邪恶之人所仇恨。这种职业有弊端而不常用,所以虽然功绩大但最终不会长久。
术家的职业,源于智慧和思考,需要通过谋略的实施来彰显。其道路是先细微后显著,精深且玄妙。当它还没有显赫时,会被众人所不识;一旦被使用,会被英明的君主所珍视。它的功绩足以运用策略,灵活应变。当它退隐时,隐藏在隐蔽之处。这种职业奇特而不常用,所以有时会深藏不露。
智意之职业,源于深思熟虑,其道路顺畅而不违背常理。所以当它还没有显赫时,会被众人所容忍;一旦显赫,会受到宠爱和赞扬。它的功绩足以辅助明智的决策。但它的弊端是,只知道进取而不懂得退让,有时会偏离正道来保全自己。这种职业难以维持,所以有时先得利后受害。
臧否之职业,源于对是非的判断,其道路公正而能揭示弊端。所以当它还没有显赫时,会被众人所认知;一旦显赫,会受到众人的称赞。它的功绩足以辨别是非,但它的弊端是,会受到诋毁和怨恨。这种职业严苛而不宽容,所以有时先得到认可后会被众人疏远。
伎俩之职业,源于具体技能,其道路清晰且迅速。当它还没有显赫时,会被众人所不同;一旦显赫,会被官方所任用。它的功绩足以处理繁琐和邪恶。但它的弊端是,会使民众劳苦而底层困苦。这种职业细致而不宏达,因此是治理的末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利害-注解
人业:指人的职业或事业,这里泛指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行业。
清节:指纯洁无瑕的品德,这里特指以清正廉洁为职业的人。
仪容:指人的外表形象,这里指清节之业的外在表现。
德行:指人的品德行为,这里指清节之业的内在品质。
道:指事物的规律或原则,这里指各种职业或行业所遵循的原则。
法家: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作用。
制度:指国家或组织的规定和规则,这里指法家职业的基础。
术家: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派,主张以权谋术数为治国之道。
聪思:指聪明才智和思考能力,这里指术家职业的特质。
智意:指智慧和见解,这里指以智慧和见解为职业的人。
度原:指审时度势,这里指智意之业的基础。
臧否:指对事物的评价和评论,这里指以评价和评论为职业的人。
是非:指正确与错误,这里指臧否之业的核心内容。
伎俩:指技能和手段,这里指以具体技能为职业的人。
理烦紏邪:指整理纷乱,纠正邪恶,这里指伎俩之业的作用。
沉微:指深沉而微妙,这里指某些职业或行业不易被人理解或发现。
先利而后害:指一开始带来利益,但最终可能造成危害。
峭而不裕:指严厉而不宽容,这里指某些职业或行业的特点。
治之末也:指治理的最后手段或补充,这里指伎俩之业在治理中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利害-评注
盖人业之流,各有利害:此句开篇点题,表明人的职业或事业都有其利弊之处,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夫清节之业,着于仪容,发于德行;未用而章,其道顺而有化。此句描述了清节之业的特点,即注重仪容和德行,其道顺遂而有教化作用。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进;既达也,为上下之所敬。此句说明清节之业在未成功时,人们会积极推荐,成功后则受到尊敬。
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此句强调清节之业的功能,即能够激发人们弃恶扬善,成为他人的楷模。
其为业也,无弊而常显,故为世之所贵。此句总结清节之业的优势,即没有弊端且始终显著,因此受到世人的珍视。
法家之业,本于制度,待乎成功而效。此句指出法家之业的基础在于制度,其成效取决于成功。
其道前口而后治,严而为众。此句描述法家之业的方法,即先提出理论,然后实施治理,严格对待众人。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忌;已试也,为上下之所惮。此句说明法家之业在未成功时,人们会忌惮,成功后则上下敬畏。
其功足以立法成治。此句强调法家之业的功能,即能够制定法律,实现治理。
其弊也,为群枉之所雠。此句指出法家之业的弊端,即可能成为邪恶势力的仇敌。
其为业也,有敝而不常用,故功大而不终。此句总结法家之业的局限性,即虽有功绩但不常用,因此功业不能持久。
术家之业,出于聪思,待于谋得而章。此句描述术家之业的特点,即源于智慧思考,需要通过谋略才能显现。
其道先微而后着,精而且玄。此句说明术家之业的方法,即起初隐微,后来显著,精深且玄妙。
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不识。此句指出术家之业在未成功时,人们难以识别。
其用也,为明主之所珍。此句说明术家之业在成功时,能够得到明智君主的珍视。
其功足以运筹通变。此句强调术家之业的功能,即能够运筹帷幄,通权达变。
其退也,藏于隐微。此句说明术家之业在退隐时,会隐藏起来。
其为业也,奇而希用,故或沉微而不章。此句总结术家之业的局限性,即奇特但使用不多,因此有时难以显现。
智意之业,本于度原,其道顺而不忤。此句描述智意之业的特点,即源于度量原则,其道顺遂而不违背。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容矣;已达也,为宠爱之所嘉。此句说明智意之业在未成功时,人们能够容忍,成功后则受到宠爱。
其功足以赞明计虑。此句强调智意之业的功能,即能够辅助明智的计谋。
其蔽也,知进而不退,或离正以自全。此句指出智意之业的弊端,即可能过于进取而不懂得退让,或者偏离正道以保全自己。
其为业也,谞而难持,故或先利而后害。此句总结智意之业的局限性,即难以维持,可能先得利后受害。
臧否之业,本乎是非,其道廉而且砭。此句描述臧否之业的特点,即基于是非原则,其道廉洁且能批判。
故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识;已达也,为众人之所称。此句说明臧否之业在未成功时,人们能够识别,成功后则受到称赞。
其功足以变察是非,其蔽也,为诋诃之所怨。此句强调臧否之业的功能,即能够辨别是非,但其弊端可能招致诋毁。
其为业也,峭而不裕,故或先得而后离众。此句总结臧否之业的局限性,即过于严厉而不宽容,可能先得利后失去支持。
伎俩之业,本于事能,其道辨而且速。此句描述伎俩之业的特点,即基于实际技能,其方法明确且迅速。
其未达也,为众人之所异;已达也,为官司之所任。此句说明伎俩之业在未成功时,人们会感到奇异,成功后则被官方任用。
其功足以理烦紏邪。此句强调伎俩之业的功能,即能够处理纷乱和邪恶。
其蔽也,民劳而下困。此句指出伎俩之业的弊端,即可能使民众劳苦。
其为业也,细而不泰,故为治之末也。此句总结伎俩之业的地位,即虽然细微但重要,是治理的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