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三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三-原文

起强圉大渊献,尽屠维赤奋若,凡三年。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公元二七年)

春,正月,甲子,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惭于受任无功,数以饥卒徼赤眉战,辄不利;乃率车骑将军邓弘等自河北度至湖,要冯异共攻赤眉。异曰:“异与贼相拒数十日,虽虏获雄将,馀众尚多,可稍以恩信倾诱,难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诸将屯渑池,要其东,而异击其西,一举取之,此万成计也!”禹、弘不从,弘遂大战移日。赤眉阳败,弃辎重走;车皆载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饥,争取之。赤眉引还,击弘,弘军溃乱;异与禹合兵救之,赤眉小却。异以士卒饥倦,可且休。禹不听,复战,大为所败,死伤者三千馀人,禹以二十四骑脱归宜阳。异弃马步走,上回溪孤,与麾下数人归营,收其散卒,复坚壁自守。

辛巳,立四亲庙于雒阳,祀父南顿君以上至春陵节候。

壬午,大赦。

闰月,乙巳,邓禹上大司徒、梁侯印绶;诏还梁侯印绶,以为右将军。冯异与赤眉约期会战,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旦日,赤眉使万人攻异前部,异少出兵以救之;贼见势弱,遂悉众攻异,异乃纵兵大战。日昃,贼气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于崤底,降男女八万人。帝降玺书劳异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赤眉馀众东向宜阳。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谓,乃遣刘恭乞降曰:“盆子将百万众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馀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赤眉众尚十馀万人,帝令县厨皆赐食。明旦,大陈兵马临雒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帝谓樊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俗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亻庸中佼佼者也。”戊申,还自宜阳。帝令樊崇等各与妻子居雒阳,赐之田宅。其后樊崇、逢安反,诛;杨音、徐宣卒于乡里。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使食其税终身。刘恭为更始报仇,杀谢禄,自系狱;帝赦不诛。

二月,刘永立董宪为海西王。永闻伏隆至剧,亦遣使立张步为齐王。步贪王爵,犹豫未决。隆晓譬曰:“高祖与天下约,非刘氏不王;今可得为十万户侯耳!”步欲留隆,与共守二州;隆不听,求得反命,步遂执隆而受永封。隆遣间使上书曰:“臣隆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厄,授命不顾。又,吏民知步反畔,心不附之,愿以时进兵,无以臣隆为念!臣隆得生到阙廷,受诛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没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长累陛下。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万国,与天无极!”帝得隆奏,召其父湛,流涕示之曰:“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其后步遂杀之。帝方北忧渔阳,南事梁、楚,故张步得专集齐地,据郡十二焉。

帝幸怀。

吴汉率耿弇、盖延击青犊于轵西,大破降之。

三月,壬寅,以司直伏湛为大司徒。

涿郡太守张丰反,自称天上大将军,与彭宠连兵。硃浮以帝不自征彭宠,上疏求救。诏报曰:“往年赤眉跋扈长安,吾策其无谷必东;果来归附。今度此反虏,势无久全,其中必有内相斩者。今军资未充,故须后麦耳!”浮城中粮尽,人相食,会耿况遣骑来救,浮乃得脱身走,蓟城遂降于彭宠。宠自称燕王,攻拔右北平、上谷数县,赂遣匈奴,借兵为助;又南结张步及富平、获索诸贼,皆与交通。

帝自将征邓奉,至堵阳。奉逃归淯阳,董降。夏,四月,帝追奉至小长安,与战,大破之;奉肉袒因硃祜降。帝怜奉旧功臣,且衅起吴汉,欲全宥之。岑彭、耿弇谏曰:“邓奉背恩反逆,暴师经年,陛下既至,不知悔善,而亲在行陈,兵败乃降;若不诛奉,无以惩恶!”于是斩之。复硃祜位。

延岑既破赤眉,即拜置牧守,欲据关中。时关中众寇犹盛,岑据蓝田,王歆据下邽,芳丹据新丰,蒋震据霸陵,张邯据长安,公孙守据长陵,杨周据谷口,吕鲔据陈仓,角闳据汧,骆延据盩厔,任良据雩阝,汝章据槐里,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馀人,少者数千人,转相攻击。冯异且战且行,屯军上林苑中。延岑引张邯、任良共攻异;异击,大破之,诸营保附岑者皆来降,岑遂自武关走南阳。时百姓饥饿,黄金一斤易豆五升,道路断隔,委输不至,冯异军士悉以果实为粮。诏拜南阳赵匡为右扶风,将兵助异,并送缣、谷。异兵谷渐盛,乃稍诛击豪杰不从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诸营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威行关中。唯吕鲔、张邯、蒋震遣使降蜀,其馀悉平。

吴汉率骠骑大将军杜茂等七将军,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集得十馀万人救之。汉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慰勉之,士气自倍。旦日,苏茂、周建出兵围汉;汉奋击,大破之,茂走还湖陵。睢阳人反城

迎刘永,盖延率诸将围之;吴汉留杜茂、陈俊守广乐,自将兵助延围睢阳。

车驾自小长安引还,令岑彭率傅俊、臧宫、刘宏等三万馀人南击秦丰。五月,己酉,车驾还宫。

乙卯晦,日有食之。

六月,壬戌,大赦。

延岑攻南阳,得数城;建威大将军耿弇与战于穰,大破之。岑与数骑走东阳,与秦丰合;丰以女妻之。建义大将军硃祜率祭遵等与岑战于东阳,破之;岑走归秦丰。祜遂南与岑彭等军合。延岑护军邓仲况拥兵据阴县,而刘歆、孙龚为其谋主;前侍中扶风苏竟以书说之,仲况与龚降。竟终不伐其功,隐身乐道,寿终于家。秦丰拒岑彭于邓,秋,七月,彭击破之。进围丰于黎丘,别遣积弩将军傅俊将兵徇江东,扬州悉定。

盖延围睢阳百日,刘永、苏茂、周建突出,将走酂;延追击之急,永将庆吾斩永首降。苏茂、周建奔垂惠,共立永子纡为梁王。佼强奔保西防。冬,十月,壬申,上幸春陵,祠园庙。

耿弇从容言于帝,自请北收上谷兵未发者,定彭宠于渔阳,取张丰于涿郡,还收富平、获索,东攻张步,以平齐地。帝壮其意,许之。

十一月,乙未,帝还自春陵。

是岁,李宪称帝,置百官,拥九城,众十馀万。

帝谓太中大夫来歙曰:“今西州未附,子阳称帝,道里阻远,诸将方务关东,思西州方略,未知所在,奈何?”歙曰:“臣尝与隗嚣相遇长安。其人始起,以汉为名。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始令歙使于嚣。嚣既有功于汉,又受邓禹爵署,其腹心议者多劝通使京师,嚣乃奉奏诣阙。帝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甚厚。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四年(戊子,公元二八年)

正月,甲申,大赦。

二月,壬子,上行幸怀;壬申,还雒阳。

延岑复寇顺阳;遣邓禹将兵击破之。岑奔汉中。公孙述以岑为大司马,封汝宁王。

田戎闻秦丰破,恐惧,欲降。其妻兄辛臣图彭宠、张步、董宪、公孙述等所得郡国以示戎曰:“雒阳地如掌耳,不如且按甲以观其变。”戎曰:“以秦王之强,犹为征南所围,吾降决矣!”乃留辛臣使守夷陵,自将兵沿江溯沔止黎丘。辛臣于后盗戎珍宝,从间道先降于岑彭,而以书招戎曰:“宜以时降,无拘前计!”戎疑臣卖己,灼鱼卜降,兆中坼,遂复反,与秦丰合。岑彭击破之,戎亡归夷陵。

夏,四月,丁巳,上行幸鄴;己巳,幸临平,遣吴汉、陈俊、王梁击破五校于临平。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吴汉曰:“使鬲反者,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

五月,上幸元氏,辛巳,幸卢奴,将亲征彭宠。伏湛谏曰:“今兗、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纵横,未及从化。渔阳边外荒耗,岂足先图!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诚臣之所惑也!”上乃还。

帝遣建义大将军硃祜、建威大将军耿弇、征虏将军祭遵、骁骑将军刘喜讨张丰于涿郡。祭遵先至,急攻丰;禽之。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既执,当斩,犹曰:“肘石有玉玺。”傍人为椎破之,丰乃知被诈,仰天叹曰:“当死无恨!”上诏耿弇进击彭宠。弇以父况与宠同功,又兄弟无在京师者,不敢独进,求诣雒阳。诏报曰:“将军举宗为国,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况闻之,更遣弇弟国入侍。时祭遵屯良乡,刘喜屯阳乡,彭宠引匈奴兵欲击之;耿况使其子舒袭破匈奴兵,斩两王,宠乃退走。

六月,辛亥,车驾还宫。

秋,七月,丁亥,上幸谯,遣捕虏将军马武、骑都尉王霸围刘纡、周建于垂惠。董宪将贲休以兰陵降;宪闻之,自郯围之。盖延及平狄将军山阳庞萌在楚,请往救之。帝敕曰:“可直往捣郯,则兰陵自解。”延等以贲休城危,遂先赴之。宪逆战而阳败退,延等因拔围入城。明日,宪大出兵合围;延等惧,遽出突走,因往攻郯。帝让之曰:“间欲先赴郯者,以其不意故耳。今既奔走,贼计已立,围岂可解乎!”延等至郯,果不能克;而董宪遂拔兰陵,杀贲休。

八月,戊午,上幸寿春,遣扬武将军南阳马成,率诛虏将军南阳刘隆等三将军发会稽、丹杨、九江、六安四郡兵击李宪。九月,围宪于舒。

王莽末,天下乱,临淮大尹河南侯霸独能保全其郡。帝征霸会寿春,拜尚书令。时朝廷无故典,又少旧臣,霸明习故事,收录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施行之。

冬,十月,甲寅,车驾还宫。

隗嚣使马援往观公孙述。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嚣乃使援奉书雒阳。援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帝在宣德殿

诸将书曰:“吾常以庞萌为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老贼当族,其各厉兵马,会睢阳!”

庞萌攻破彭城,将杀楚郡太守孙萌。郡吏刘平伏太守身上,号泣请代其死,身被七创;庞萌义而舍之。太守已绝复苏,渴求饮,平倾创血以饮之。

岑彭攻拔夷陵,田戎亡入蜀,尽获其妻子、士众数万人。公孙述以戎为翼江王。岑彭谋伐蜀,以夹川谷少,水险难漕,留威虏将军冯骏军江州,都尉田鸿军夷陵,领军李玄军夷道;自引兵还屯津乡,当荆州要会,喻告诸蛮夷降者,奏封其君长。

夏,四月,旱,蝗。

隗嚣问于班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

彪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汉。汉必复兴,已可知矣。”

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掎之,时民复知汉乎?”

彪乃为之著《王命论》以风切之曰:“昔尧之禅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洎于稷、契,咸佐唐、虞,至汤、武而有天下。刘氏承尧之祚,尧据火德而汉绍之,有赤帝子之符,故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由是言之,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所以多乱臣贼子者也!夫饿馑流隶,饥寒道路,所愿不过一金,然终转死沟壑,何则?贫穷亦有命也。况乎天子之贵,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处哉!故虽遭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强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镬伏质,亨醢分裂;又况幺么尚不及数子,而欲暗奸天位者乎!昔陈婴之母以婴家世贫贱,卒富贵不祥,止婴勿王;王陵之母知汉王必得天下,伏剑而死,以固勉陵。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而况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穷达有命,吉凶由人,婴母知废,陵母知兴,审此二者,帝王之分决矣。加之高祖宽明而仁恕,知人善任使。当食吐哺,纳子房之策;拔足挥洗,捐郦生之说;举韩信于行陈,收陈平于亡命;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若乃灵瑞符应,其事甚众,故淮阴、留侯谓之天授,非人力也。英雄诚知觉寤,超然远览,渊然深识,收陵、婴之明分,绝信、布之觊觎,距逐鹿之瞽说,审神器之有授,毋贪不可冀,为二母之所笑,则福祚流于子孙,天禄其永终矣!”

嚣不听。彪遂避地河西。窦融以为从事甚礼重之。彪遂为融画策,使之专意事汉焉。

初,窦融等闻帝威德,心欲东向,以河西隔远,未能自通,乃从隗嚣受建武王朔;嚣皆假其将军印绶。嚣外顺人望,内怀异心,使辩士张玄说融等曰:“更始事已成,寻复亡灭,此一姓不再兴之效也!今即有所主,便相系属,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后有危败,虽悔无及。方今豪桀竞逐,雌雄未决,当各据土宇,与陇、蜀合从,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

融等召豪桀议之,其中识者皆曰:“今皇帝姓名见于图书,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皆言汉有再受命之符,故刘子骏改易名字,冀应其占。及莽末,西门君惠谋立子骏,事觉被杀,出谓观者曰:‘谶文不误,刘秀真汝主也!’此皆近事暴著,众所共见者也。况今称帝者数人,而雒阳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观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当也!”

众议或同或异。融遂决策东向,遣长史刘钧等奉书诣雒阳。先是,帝亦发使遗融书以招之,遇钧于道,即与俱还。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欲遂立桓、文,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教尉佗制七郡之计。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因授融为凉州牧。玺书至河西,河西皆惊,以为天子明见万里之外。

硃祜急攻黎丘,六月,秦丰穷困出降;轞车送洛阳。吴汉劾祜废诏命,受丰降。上诛丰,不罪祜。

董宪与刘纡、苏茂、佼强去下邳还兰陵,使茂,强助庞萌围桃城。帝时幸蒙,闻之,乃留辎重,自将轻兵晨夜驰赴。至亢父,或言百官疲倦,可且止宿;上不听,复行十里,宿任城,去桃城六十里。旦日,诸将请进,庞萌等亦勒兵挑战。帝令诸将不得出,休士养锐以挫其锋。时吴汉等在东郡,驰使召之。萌等惊曰:“数百里晨夜行,以为至当战,而坚坐任城,致人城下,真不可往也!”乃悉兵攻桃城。城中闻车驾至,众心益固;萌等攻二十馀日,众疲困,不能下。吴汉、王常、盖

称将军。匈奴单于遣使与兴等和亲,欲令卢芳还汉地为帝。兴等引兵至单于庭迎芳。十二月,与俱入塞,都九原县;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置守、令,与胡通兵侵苦北边。

冯异治关中,出入三岁,上林成都。人有上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帝以章示异;异惶惧,上书陈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隗嚣矜己饰智,每自比西伯,与诸将议欲称王。郑兴曰:“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服事殷;武王八百诸侯不谋同会,犹还兵待时;高帝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嚣乃止。后又置广职位以自尊高,郑兴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时关中将帅数上书,言蜀可击之状,帝以书示嚣,因使击蜀以效其信。嚣上书,盛言三辅单弱,刘文伯在边,未宜谋蜀。帝知嚣欲持要端,不愿天下统一,于是稍黜其礼,正君臣之仪。帝以嚣与马援、来歙相善,数使歙、援奉使往来,劝令入朝,许以重爵。嚣连遣使,深持谦辞,言无功德,须四方平定,退伏闾里。帝复遣来歙说嚣遣子入侍,嚣闻刘永、彭宠皆已破灭,乃遣长子恂随歙诣阙;帝以为胡骑校尉,封镌羌侯。郑兴因恂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徒兴舍,益其秩礼。兴入见曰:“今为父母未葬,乞骸骨;若以增秩徒舍,中更停留,是以亲为饵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愿留妻子独归葬,将军又何猜焉!”嚣乃令与妻子俱东。马援亦将家属随恂归雒阳,以所将宾客猥多,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

嚣将王元以为天下成败未可知,不愿专心内事,说嚣曰:“昔更始西都,四方响应,天下喁喁,谓之太平;一旦坏败,将军几无所厝。今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数,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敝犹足以霸。要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势,与蚯蚓同!”嚣心然元计,虽遣子入质,犹负其险厄,欲专制方面。

申屠刚谏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本朝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而久疑若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覆愚老之言!”嚣不纳,于是游士长者稍稍去之。

王莽末,交趾诸郡闭境自守。岑彭素与交趾牧邓让厚善,与让书,陈国家威德;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于是让与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锡光者,汉中人,在交趾,教民夷以礼义。帝复以宛人任延为九真太守,延教民耕种嫁娶。故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

是岁,诏征处士太原周党、会稽严光等至京师。党入见,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博士范升奏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臣愿与坐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书奏,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罢之。”帝少与严光同游学,及即位,以物色访之。得于齐国,累征乃至;拜谏议大夫,不肯受,去,耕钓于富春山中。以寿终于家。

王良后历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布被瓦器,妻子不入官舍。后以病归,一岁复征;至荥阳,疾笃,不任进道,过其友人。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良惭,自后连征不应,卒于家。

元帝之世,莎车王延尝为侍子京师,慕乐中国。及王莽之乱,匈奴略有西域,唯延不肯附属,常敕诸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延卒,子康立。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千馀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三-译文

从强圉大渊献年开始,到屠维赤奋若年结束,共三年。

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三年(丁亥年,公元27年)

春天,正月,甲子日,冯异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邓禹因为接受任命后没有立下功劳而感到惭愧,多次率领饥饿的士兵与赤眉军作战,但总是失利;于是他率领车骑将军邓弘等人从河北渡过黄河到湖县,邀请冯异一起攻打赤眉军。冯异说:“我与敌军对峙了数十天,虽然俘虏了他们的将领,但剩下的敌军还很多,可以慢慢用恩信来引诱他们,很难一下子用武力击败他们。现在皇上命令诸将驻扎在渑池,从东面拦截敌军,而我则从西面进攻,一举拿下他们,这是万全之策!”邓禹和邓弘不听,邓弘于是与赤眉军大战了一整天。赤眉军假装败退,丢弃了辎重逃跑;他们的车上都装满了土,上面覆盖着豆子,士兵们饥饿,争相抢夺。赤眉军趁机反击,邓弘的军队溃败;冯异与邓禹合兵救援,赤眉军稍微退却。冯异认为士兵们饥饿疲倦,可以暂时休息。邓禹不听,再次交战,结果大败,死伤三千多人,邓禹带着二十四名骑兵逃回宜阳。冯异弃马步行,逃到回溪孤山,与几名部下回到营地,收拢散兵,重新坚守阵地。

辛巳日,在洛阳建立了四亲庙,祭祀父亲南顿君以上至春陵节候。

壬午日,大赦天下。

闰月,乙巳日,邓禹上交了大司徒、梁侯的印绶;皇帝下诏归还梁侯印绶,任命他为右将军。冯异与赤眉军约定日期会战,派壮士穿上赤眉军的衣服,埋伏在道路两侧。第二天,赤眉军派一万人进攻冯异的前部,冯异只派出少量兵力救援;敌军见冯异兵力薄弱,便全军进攻冯异,冯异于是发动全军大战。到了下午,敌军士气衰落,伏兵突然出击,衣服混乱,赤眉军无法辨认敌我,全军惊慌溃败;冯异追击,在崤底大败赤眉军,俘虏了八万人。皇帝下诏书慰劳冯异说:“起初虽然在回溪受挫,但最终在渑池展翅高飞,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现在论功行赏,以报答你的大功。”

赤眉军的残部向东逃往宜阳。甲辰日,皇帝亲自率领六军,严阵以待。赤眉军突然遇到大军,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派刘恭乞求投降,说:“盆子率领百万大军投降陛下,陛下将如何对待我们?”皇帝说:“我保证你们不死!”丙午日,盆子及丞相徐宣等三十多人赤膊投降,献上了传国玺绶。赤眉军的兵器堆积在宜阳城西,与熊耳山一样高。赤眉军还有十多万人,皇帝命令县里的厨房给他们提供食物。第二天,皇帝在洛水边陈列兵马,让盆子君臣列队观看。皇帝对樊崇等人说:“你们是否后悔投降?我现在让你们回营,整顿兵马,鸣鼓相攻,决一胜负,不必勉强服从。”徐宣等人叩头说:“我们从长安东都门出发时,君臣商议,决定归顺圣德。百姓可以共享成功,但难以共谋开始,所以没有告诉他们。今天能够投降,就像从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我们真心欢喜,毫无遗憾!”皇帝说:“你们真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戊申日,皇帝从宜阳返回。皇帝命令樊崇等人各自带着妻子住在洛阳,赐给他们田宅。后来樊崇、逢安反叛,被诛杀;杨音、徐宣在乡里去世。皇帝怜悯盆子,任命他为赵王郎中;后来盆子因病失明,皇帝赐给他荥阳均输官地,让他终身享用税收。刘恭为更始帝报仇,杀了谢禄,自己投案入狱;皇帝赦免了他,没有处死。

二月,刘永立董宪为海西王。刘永听说伏隆到了剧县,也派使者立张步为齐王。张步贪图王爵,犹豫不决。伏隆劝他说:“高祖与天下约定,非刘氏不得封王;你现在最多只能做个十万户侯!”张步想留下伏隆,与他一起守卫二州;伏隆不听,请求返回复命,张步于是扣押了伏隆,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伏隆暗中派使者上书说:“臣伏隆奉命出使,未能完成任务,被凶逆扣押;虽然身处困境,但臣不顾性命。此外,吏民知道张步反叛,心中不附和他,希望陛下及时进兵,不要以臣伏隆为念!臣伏隆若能活着回到朝廷,接受有司的诛杀,这是臣最大的愿望。如果臣死在敌手,父母、兄弟将长期拖累陛下。愿陛下与皇后、太子永享万国,与天无极!”皇帝收到伏隆的奏章,召见他的父亲伏湛,流着泪对他说:“我真后悔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让他这么快就回来了!”后来张步杀了伏隆。皇帝当时正北忧渔阳,南事梁、楚,所以张步得以专权齐地,占据了十二个郡。

皇帝前往怀县。

吴汉率领耿弇、盖延在轵县西击败青犊军,迫使他们投降。

三月,壬寅日,任命司直伏湛为大司徒。

涿郡太守张丰反叛,自称天上大将军,与彭宠联合。硃浮因为皇帝没有亲自征讨彭宠,上疏请求救援。皇帝下诏回答说:“往年赤眉军在长安横行霸道,我预料他们缺粮必定东归;果然他们来归附了。现在估计这些反贼,势力不会长久,其中必定有内讧。现在军资不足,所以要等到麦收之后!”硃浮城中的粮食耗尽,人吃人,恰逢耿况派骑兵来救援,硃浮才得以脱身逃走,蓟城于是投降了彭宠。彭宠自称燕王,攻占了右北平、上谷数县,贿赂匈奴,借兵相助;又南结张步及富平、获索等贼寇,与他们互通往来。

皇帝亲自率军征讨邓奉,到达堵阳。邓奉逃回淯阳,董投降。夏天,四月,皇帝追击邓奉到小长安,与他交战,大败邓奉;邓奉赤膊投降,通过硃祜向皇帝投降。皇帝怜悯邓奉是旧功臣,而且事端是由吴汉引起的,想宽恕他。岑彭、耿弇劝谏说:“邓奉背恩反逆,暴师经年,陛下亲自到来,他不知悔改,反而在阵前亲自作战,兵败才投降;如果不杀邓奉,无法惩恶!”于是斩了邓奉。恢复硃祜的职位。

延岑击败赤眉军后,立即任命牧守,企图占据关中。当时关中的贼寇还很强大,延岑占据蓝田,王歆占据下邽,芳丹占据新丰,蒋震占据霸陵,张邯占据长安,公孙守占据长陵,杨周占据谷口,吕鲔占据陈仓,角闳占据汧县,骆延占据盩厔,任良占据雩阝,汝章占据槐里,各自称将军,拥兵多的有万余人,少的数千人,互相攻击。冯异一边作战一边行军,驻扎在上林苑中。延岑带领张邯、任良一起进攻冯异;冯异反击,大败他们,依附延岑的各营都来投降,延岑于是从武关逃往南阳。当时百姓饥饿,一斤黄金只能换五升豆子,道路断绝,运输不通,冯异的士兵都以果实为食。皇帝下诏任命南阳赵匡为右扶风,带兵援助冯异,并送去缣帛和粮食。冯异的兵力和粮食逐渐充足,于是开始诛杀那些不服从命令的豪杰,褒奖投降归附的有功之人,派遣各营的渠帅到京师,解散他们的部众,让他们回归本业,威震关中。只有吕鲔、张邯、蒋震派使者投降蜀地,其余的全部平定。

吴汉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等七位将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召集了十多万人来救援。吴汉迎战,不利,堕马伤了膝盖,回到营地;周建等人于是联合兵力进入城中。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您受伤卧床,士兵们都很害怕!”吴汉于是裹伤而起,杀牛犒劳士兵,安慰勉励他们,士气倍增。第二天,苏茂、周建出兵包围吴汉;吴汉奋力反击,大败他们,苏茂逃回湖陵。睢阳人反城

迎接刘永,盖延率领众将包围了他;吴汉留下杜茂、陈俊守卫广乐,自己带兵协助盖延包围睢阳。

皇帝从小长安返回,命令岑彭率领傅俊、臧宫、刘宏等三万多人向南攻打秦丰。五月,己酉日,皇帝返回宫中。

乙卯日,日食发生。

六月,壬戌日,大赦天下。

延岑攻打南阳,攻占了几座城;建威大将军耿弇在穰与他交战,大败延岑。延岑带着几名骑兵逃到东阳,与秦丰会合;秦丰将女儿嫁给他。建义大将军硃祜率领祭遵等人在东阳与延岑交战,击败了他;延岑逃回秦丰处。硃祜于是南下与岑彭等军队会合。延岑的护军邓仲况拥兵占据阴县,刘歆、孙龚是他的谋主;前侍中扶风苏竟写信劝说他,邓仲况与孙龚投降。苏竟始终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隐居乐道,最终在家中去世。秦丰在邓地抵抗岑彭,秋天,七月,岑彭击败了他。岑彭进军包围秦丰于黎丘,另派积弩将军傅俊带兵攻打江东,扬州全部平定。

盖延包围睢阳一百天,刘永、苏茂、周建突围而出,准备逃往酂;盖延追击得很急,刘永的将领庆吾斩下刘永的首级投降。苏茂、周建逃往垂惠,共同拥立刘永的儿子刘纡为梁王。佼强逃往西防。冬天,十月,壬申日,皇帝前往春陵,祭祀园庙。

耿弇从容地对皇帝说,自己请求北上收编上谷未发动的军队,平定渔阳的彭宠,攻取涿郡的张丰,再收服富平、获索,向东攻打张步,以平定齐地。皇帝赞赏他的计划,同意了。

十一月,乙未日,皇帝从春陵返回。

这一年,李宪称帝,设置百官,拥有九座城,部众十多万。

皇帝对太中大夫来歙说:“现在西州还未归附,子阳(公孙述)称帝,道路遥远,诸将正在关东作战,考虑西州的策略,不知该如何是好?”来歙说:“我曾与隗嚣在长安相遇。他最初起兵时,以汉为名。我愿意奉威命,以丹青之信开导他,隗嚣必定会束手归顺。那么公孙述自然会灭亡,不足为虑!”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开始命令来歙出使隗嚣。隗嚣既有功于汉,又接受了邓禹的爵位,他的谋士们大多劝他与京师通使,隗嚣于是奉奏诣阙。皇帝以殊礼相待,称呼他的字,用敌国之礼,慰藉甚厚。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四年(戊子,公元二八年)

正月,甲申日,大赦天下。

二月,壬子日,皇帝前往怀地;壬申日,返回雒阳。

延岑再次侵犯顺阳;派遣邓禹带兵击败了他。延岑逃往汉中。公孙述任命延岑为大司马,封为汝宁王。

田戎听说秦丰被击败,感到恐惧,想要投降。他的妻兄辛臣画了彭宠、张步、董宪、公孙述等所占据的郡国地图给田戎看,说:“雒阳的地盘不过巴掌大,不如暂且按兵不动,观察局势变化。”田戎说:“以秦王的强大,尚且被征南将军围困,我决定投降了!”于是留下辛臣守卫夷陵,自己带兵沿江溯沔水到达黎丘。辛臣后来偷了田戎的珍宝,从小路先投降了岑彭,并写信招降田戎说:“应该及时投降,不要拘泥于以前的计划!”田戎怀疑辛臣出卖自己,用鱼卜占卜投降的吉凶,卜兆显示不吉,于是再次反叛,与秦丰会合。岑彭击败了他们,田戎逃回夷陵。

夏天,四月,丁巳日,皇帝前往鄴城;己巳日,前往临平,派遣吴汉、陈俊、王梁在临平击败五校。鬲县的五个家族共同驱逐守长,占据城池反叛;诸将争相想要攻打他们。吴汉说:“让鬲县反叛的,是守长的罪过。谁敢轻率进兵,斩!”于是发布檄文命令郡守逮捕守长,并派人道歉;城中的五个家族大喜,立即相继投降。诸将这才佩服,说:“不战而下城,不是我们能做到的!”

五月,皇帝前往元氏,辛巳日,前往卢奴,准备亲自征讨彭宠。伏湛劝谏说:“现在兗、豫、青、冀,是中国的中心,而寇贼纵横,尚未归化。渔阳地处边外,荒凉贫瘠,岂能先图谋!陛下舍近求远,弃易求难,实在让我感到困惑!”皇帝于是返回。

皇帝派遣建义大将军硃祜、建威大将军耿弇、征虏将军祭遵、骁骑将军刘喜讨伐涿郡的张丰。祭遵先到,急攻张丰;擒获了他。起初,张丰喜好方术,有道士说张丰应当成为天子,用五彩囊裹着石头系在张丰的肘上,说:“石头中有玉玺。”张丰相信了,于是反叛。被擒后,应当斩首,他还说:“肘上的石头中有玉玺。”旁边的人用锤子砸开石头,张丰才知道被骗,仰天叹息说:“死而无憾!”皇帝下诏命令耿弇进击彭宠。耿弇因为父亲耿况与彭宠有同样的功劳,又兄弟中没有在京师的人,不敢独自进兵,请求前往雒阳。诏书回复说:“将军全家为国效力,功勋卓著,有什么嫌疑和疑虑,而要求征召!”耿况听说后,又派遣耿弇的弟弟耿国入朝侍奉。当时祭遵驻扎在良乡,刘喜驻扎在阳乡,彭宠引匈奴兵想要攻打他们;耿况派他的儿子耿舒袭击匈奴兵,斩杀两位匈奴王,彭宠于是退走。

六月,辛亥日,皇帝返回宫中。

秋天,七月,丁亥日,皇帝前往谯地,派遣捕虏将军马武、骑都尉王霸包围刘纡、周建于垂惠。董宪的将领贲休以兰陵投降;董宪听说后,从郯城包围了兰陵。盖延及平狄将军山阳庞萌在楚地,请求前往救援。皇帝命令说:“可以直接攻打郯城,兰陵之围自然解除。”盖延等人因为贲休的城池危急,于是先前往救援。董宪假装战败撤退,盖延等人趁机解围入城。第二天,董宪大举出兵合围;盖延等人害怕,急忙突围而出,转而攻打郯城。皇帝责备他们说:“之前想要先攻打郯城,是因为出其不意。现在既然已经撤退,贼人的计策已经确立,包围怎么可能解除呢!”盖延等人到达郯城,果然无法攻克;而董宪于是攻下兰陵,杀了贲休。

八月,戊午日,皇帝前往寿春,派遣扬武将军南阳马成,率领诛虏将军南阳刘隆等三位将军,调动会稽、丹杨、九江、六安四郡的兵力攻打李宪。九月,包围李宪于舒城。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临淮大尹河南侯霸独自保全了他的郡。皇帝征召侯霸到寿春,任命他为尚书令。当时朝廷没有旧有的典章制度,又缺少旧臣,侯霸熟悉旧事,收集遗文,条陈前世的善政法度,加以施行。

冬天,十月,甲寅日,皇帝返回宫中。

隗嚣派马援去观察公孙述。马援与公孙述是同乡,关系很好,以为到了之后,公孙述会像往常一样握手言欢;然而公孙述却大摆仪仗,迎接马援入内,交拜礼毕,让马援到馆舍休息。公孙述还为马援制作了都布单衣、交让冠,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设立旧交之位,公孙述的鸾旗、旄骑,警跸就车,磬折而入,礼飨官属甚盛,想要授予马援封侯大将军的职位。宾客们都乐意留下,马援却对他们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而修饰边幅,像木偶一样,这样的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士人呢!”于是辞别返回,对隗嚣说:“子阳(公孙述)不过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不如专心东方。”隗嚣于是派马援带着书信前往雒阳。马援刚到,过了很久,中黄门才引他入内。皇帝在宣德殿

将领们写信说:“我常认为庞萌是国家的忠臣,将军们难道不觉得我的话可笑吗?这个老贼应该被灭族,大家各自整顿兵马,到睢阳会合!”

庞萌攻破了彭城,准备杀死楚郡太守孙萌。郡吏刘平趴在太守身上,哭着请求代替太守去死,身上受了七处伤;庞萌因为他的义气而放过了他。太守已经断气后又苏醒过来,口渴想喝水,刘平把自己的伤口流出的血给他喝。

岑彭攻下了夷陵,田戎逃到蜀地,岑彭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女和数万士兵。公孙述封田戎为翼江王。岑彭计划攻打蜀地,但因为夹川谷地狭窄,水路险峻难以运输,便留下威虏将军冯骏驻守江州,都尉田鸿驻守夷陵,领军李玄驻守夷道;自己则率军返回津乡驻扎,作为荆州的要地,向投降的蛮夷宣告,并上奏封他们的首领。

夏天,四月,发生了旱灾和蝗灾。

隗嚣问班彪:“过去周朝灭亡,战国纷争,经过几代才平定。你认为现在的局势会再次出现纵横捭阖的局面吗?还是说天命会落在一个人身上?”

班彪回答说:“周朝的兴衰与汉朝不同。过去周朝分封五等爵位,诸侯各自执政,根基薄弱,枝叶强大,所以后来出现了纵横捭阖的局面,这是形势使然。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改为郡县制,君主有专断的权力,臣子没有长久的权柄。到了成帝时,外戚专权,哀帝、平帝在位时间短,皇位继承三次断绝,所以王氏擅权,篡夺了皇位,危机从上层开始,伤害没有波及下层,因此汉朝真正复兴后,天下无不感叹。十多年间,内外动荡,远近各地纷纷起事,假借名号的人如云般聚集,都自称刘氏,不谋而合。如今那些占据州郡的豪杰,都没有七国那样的世袭基业,而百姓却怀念汉朝。汉朝必将复兴,这是显而易见的。”

隗嚣说:“你分析周朝和汉朝的形势是对的,但仅仅因为愚昧的人熟悉刘氏的姓氏,就认为汉朝会复兴,这未免太肤浅了!过去秦朝失去天下,刘邦追逐并夺取了它,那时百姓难道知道汉朝吗?”

班彪于是写了《王命论》来劝诫他,说:“过去尧禅让给舜时说:‘天命在你身上。’舜也这样对禹说。到了稷、契,他们都辅佐唐尧、虞舜,直到商汤、周武才拥有天下。刘氏继承了尧的基业,尧以火德统治,汉朝继承了它,有赤帝子的符命,所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天下归心。由此看来,没有根基和功德的朝代是不可能崛起的!世俗之人看到高祖从平民起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天下比作追逐鹿群,侥幸得到它。他们不知道天命是不可强求的。可悲啊,这就是为什么世上多乱臣贼子的原因!那些饥饿的流民,饥寒交迫,所求不过一点钱财,但最终却死在沟壑中,为什么呢?贫穷也是命中注定的。何况天子的尊贵,四海的财富,神明的保佑,岂能轻易得到!所以即使遭遇厄运,窃取权柄,像韩信、英布那样勇猛,像项羽、刘邦那样强大,像王莽那样成功,最终也难逃被烹煮、分裂的命运;更何况那些远不及他们的人,还想暗中篡夺皇位呢!过去陈婴的母亲因为陈婴家世贫贱,认为富贵不祥,阻止陈婴称王;王陵的母亲知道汉王必定得天下,伏剑而死,以坚定王陵的决心。一个普通妇女的智慧,尚且能推究事理,洞察祸福,保全宗族于无穷,垂名于史册,何况大丈夫的事业呢!所以穷达有命,吉凶由人,陈婴的母亲知道废兴,王陵的母亲知道兴衰,明白这两点,帝王的分野就决定了。再加上高祖宽厚明智,仁爱宽容,知人善任。他吃饭时吐出口中的食物,采纳张良的计策;洗脚时挥去洗脚水,放弃郦食其的建议;从行伍中提拔韩信,从逃亡中收留陈平;英雄们各尽其力,群策群力,这就是高祖成就帝业的大略。至于那些灵瑞符应,事情很多,所以淮阴侯韩信、留侯张良都说是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的。英雄们如果真能觉悟,超然远见,深刻认识,吸取王陵、陈婴的明智,断绝韩信、英布的野心,摒弃逐鹿的愚昧说法,明白天命不可强求,不贪图不可得的东西,不被两位母亲所笑,那么福祚就会流传给子孙,天禄也会永远延续!”

隗嚣不听。班彪于是避居河西。窦融对他非常礼遇,班彪便为窦融出谋划策,让他专心侍奉汉朝。

起初,窦融等人听说皇帝的威德,心中想归顺东方,但因为河西距离遥远,无法自行联系,便接受了隗嚣的建武王朔;隗嚣授予他们将军的印绶。隗嚣表面上顺从民意,内心却有异心,派辩士张玄游说窦融等人:“更始帝的事业已经完成,但很快又灭亡了,这是一个姓氏不再兴盛的证明!现在如果有所依附,就会受到束缚,一旦被控制,就会失去权柄,以后有危险失败,后悔也来不及了。如今豪杰们竞相争夺,胜负未定,应该各自占据地盘,与陇、蜀联合,高可以成为六国,低也不失为尉佗。”

窦融召集豪杰商议,其中有见识的人都说:“现在皇帝的名字出现在图书中,前世的博物道术之士如谷子云、夏贺良等都说汉朝有再受命的符命,所以刘子骏改名字,希望应验这个预言。到了王莽末年,西门君惠谋立刘子骏,事情败露被杀,临死前对围观的人说:‘谶文没有错,刘秀真的是你们的主人!’这些都是最近发生的事,大家都亲眼所见。何况现在称帝的有几个人,而洛阳的土地最广,兵力最强,号令最明,看符命和人事,其他姓氏恐怕难以胜任!”

大家的意见有同有异。窦融最终决定归顺东方,派长史刘钧等人带着书信前往洛阳。之前,皇帝也派使者送信招抚窦融,在路上遇到刘钧,便一起返回。皇帝见到刘钧非常高兴,款待完毕后,便让他回去,赐给窦融玺书说:“现在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蜀汉正在交战,权在将军手中,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局势。以此来看,想要厚待你岂有止境!想要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辅佐弱国,应当努力完成功业;想要三分天下,连横合纵,也应当适时决定。天下尚未统一,我和你远隔绝域,不是互相吞并的国家。现在议论的人,一定有任嚣教尉佗控制七郡的计策。王者有分土,无分民,各自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于是任命窦融为凉州牧。玺书传到河西,河西的人都感到惊讶,认为天子明察万里之外。

硃祜急攻黎丘,六月,秦丰因穷困而出降;用囚车送到洛阳。吴汉弹劾硃祜违背诏令,接受秦丰的投降。皇帝处死了秦丰,但没有追究硃祜的罪责。

董宪与刘纡、苏茂、佼强离开下邳返回兰陵,派苏茂、佼强协助庞萌围攻桃城。皇帝当时在蒙城,听说后,便留下辎重,亲自率领轻兵日夜兼程赶去。到了亢父,有人建议百官疲倦,可以暂时休息;皇帝不听,又走了十里,在任城驻扎,距离桃城六十里。第二天,将领们请求进攻,庞萌等人也率兵挑战。皇帝命令将领们不得出战,休养士兵以挫败敌人的锐气。当时吴汉等人在东郡,皇帝派人急召他们。庞萌等人惊讶地说:“数百里日夜兼程,以为到了就会开战,却坚坐在任城,让我们到了城下,真是不可理解!”于是全力攻打桃城。城中听说皇帝亲自到来,士气更加坚定;庞萌等人攻打了二十多天,士兵疲惫,无法攻下。吴汉、王常、盖

被称为将军。匈奴单于派遣使者与兴等人和亲,希望让卢芳回到汉地称帝。兴等人带领军队到单于的宫廷迎接卢芳。十二月,他们一起进入边塞,定都于九原县;并占领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个郡,设置了守令,与胡人联合军队侵扰北边。

冯异治理关中,经过三年,上林苑建成。有人上书说:“冯异的威权太重,百姓都归心于他,称他为咸阳王。”皇帝将这份奏章给冯异看;冯异感到惶恐,上书表示谢罪。皇帝下诏回复说:“将军对于国家,义理上是君臣,恩情上如同父子,有什么嫌疑和疑虑,以至于有恐惧之意呢!”

隗嚣自夸聪明,常常自比西伯,与将领们商议想要称王。郑兴说:“从前文王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然臣服于殷朝;武王有八百诸侯不谋而合,仍然等待时机;高帝多年征战,仍然以沛公的身份行军。现在您的德行虽然显明,但世上没有宗周的福祚;威略虽然振作,但没有高祖的功绩;而想要做不可能的事情,只会加速祸患,这不是不可以的吗!”隗嚣于是停止。后来他又设置广泛的职位以自高,郑兴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这些都是王者的器物,不是臣子应该掌握的。对实际没有益处,对名声有损害,这不是尊上的意思。”隗嚣因此停止。当时关中的将帅多次上书,说蜀地可以攻打的情况,皇帝将书信给隗嚣看,让他攻打蜀地以证明他的忠诚。隗嚣上书,极力说明三辅地区薄弱,刘文伯在边境,不宜谋取蜀地。皇帝知道隗嚣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不愿意天下统一,于是逐渐降低对他的礼遇,正君臣之仪。皇帝因为隗嚣与马援、来歙关系好,多次派遣来歙、马援往来,劝他入朝,许诺给他高官。隗嚣连续派遣使者,深表谦辞,说自己没有功德,要等到四方平定,退隐乡里。皇帝再次派遣来歙劝说隗嚣派遣儿子入朝侍奉,隗嚣听说刘永、彭宠都已经灭亡,于是派遣长子恂随来歙到朝廷;皇帝任命他为胡骑校尉,封为镌羌侯。郑兴因为恂请求归葬父母,隗嚣不同意,反而迁移郑兴的住所,增加他的俸禄和礼遇。郑兴入见说:“现在父母未葬,请求归葬;如果因为增加俸禄迁移住所,中途停留,这是以亲人为诱饵,非常无礼,将军怎么能这样做!希望留下妻子独自归葬,将军又有什么猜疑呢!”隗嚣于是让他与妻子一起东归。马援也带着家属随恂回到洛阳,因为带的宾客很多,请求在上林苑中屯田;皇帝同意了。

隗嚣的将领王元认为天下的成败还不可知,不愿意专心于内部事务,对隗嚣说:“从前更始帝定都西方,四方响应,天下人都期待太平;一旦失败,将军几乎无处安身。现在南有子阳,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有数十人,而想要牵制儒生的说法,放弃千乘之基业,寄居危险的国家以求万全,这是沿着覆车的轨迹前进。现在天水富足,兵马最强,我请求用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这是万世一时的机会。如果计划不及此,暂且养兵蓄马,据守险要,等待四方的变化;图谋王业不成,至少还可以称霸。总之,鱼不能离开水,神龙失势,与蚯蚓无异!”隗嚣心中认同王元的计策,虽然派遣儿子入朝为人质,仍然依仗险要,想要专权一方。

申屠刚劝谏说:“我听说人所归附的是天所给予的,人所背离的是天所抛弃的。本朝确实是天所赐福的,不是人力所能及的。现在皇帝的诏书多次到来,委以国家重任,希望与将军共同承担吉凶。平民之间相交,尚且有不负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万乘之君呢!现在有什么畏惧和利益,以至于如此久疑?一旦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未到预言之时,固然常为虚言;等到事情发生,又无所及。因此忠言至谏,很少被采用,真诚希望反复考虑愚老之言!”隗嚣不听,于是游士长者逐渐离开他。

王莽末年,交趾各郡闭境自守。岑彭一向与交趾牧邓让关系很好,写信给邓让,陈述国家的威德;又派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布诏命。于是邓让与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继派遣使者贡献;都被封为列侯。锡光是汉中人,在交趾,教导百姓和夷人以礼义。皇帝又任命宛人任延为九真太守,任延教导百姓耕种嫁娶。因此岭南的华风始于这两位太守。

这一年,皇帝下诏征召隐士太原周党、会稽严光等到京师。周党入见,伏地而不拜见,自己陈述愿意坚守自己的志向。博士范升上奏说:“我看到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人,蒙受厚恩,使者三次聘请,才肯上车。等到陛见帝廷,周党不以礼屈,伏地而不拜见,傲慢骄悍,同时离去。周党等人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取华名,希望得到三公之位。我愿意与他们坐在云台之下,考试图国之道。如果不如我所说,甘愿承担虚妄之罪;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都是大不敬!”奏书呈上,皇帝下诏说:“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也各有志向。赐予帛四十匹,罢免他们。”皇帝年轻时与严光同游学,即位后,派人寻找他。在齐国找到,多次征召才来;任命为谏议大夫,不肯接受,离去,在富春山中耕钓。在家中寿终。

王良后来历任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在位时恭俭,布被瓦器,妻子不入官舍。后来因病归乡,一年后再次征召;到荥阳,病重,不能继续前进,拜访他的友人。友人不肯见,说:“没有忠言奇谋而取得高位,何必往来如此频繁不嫌烦呢!”于是拒绝他。王良感到惭愧,从此连续征召不应,在家中去世。

元帝时期,莎车王延曾经作为侍子在京师,羡慕中国的文化。王莽之乱时,匈奴侵占了西域,只有延不肯附属,常常告诫他的儿子们:“要世代奉事汉家,不可背叛。”延去世后,儿子康继位。康率领邻国抵抗匈奴,保护故都护的吏士、妻子千余人。发檄书到河西,询问中国的动静。窦融于是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都归附于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三-注解

强圉: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东方青龙七宿中的角宿。

大渊献: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宿。

屠维: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奎宿。

赤奋若: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井宿。

建武三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公元27年。

冯异:东汉初年名将,曾为刘秀的重要将领。

邓禹:东汉初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光武帝的重要谋士。

赤眉:西汉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士兵用赤色涂眉而得名。

渑池: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渑池县。

宜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宜阳县。

雒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的都城。

南顿君: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刘钦的封号。

春陵节候:光武帝刘秀的祖父刘仁的封号。

大赦:古代帝王对罪犯进行普遍赦免的行为。

崤底: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

玺书:古代帝王用玺印封缄的诏书。

熊耳山:古代山名,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樊崇:赤眉军的领袖之一。

徐宣:赤眉军的丞相。

刘恭:赤眉军的将领。

盆子:赤眉军的领袖刘盆子。

董宪:东汉末年的军阀,曾割据一方。

张步: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一方。

伏隆:东汉初年的官员。

吴汉:东汉初年名将,曾参与平定各地割据势力。

耿弇: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平定各地的叛乱。

盖延:东汉初年名将,曾参与平定各地割据势力。

青犊: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轵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济源市附近。

伏湛:东汉初年的大司徒,后因故被免职。

张丰: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彭宠: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硃浮:东汉初年的官员。

耿况:东汉初年的名将。

邓奉: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堵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方城县。

淯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董: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小长安: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

硃祜:东汉初年的将领。

岑彭:东汉初年名将,曾为刘秀的重要将领。

延岑: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蓝田: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蓝田县。

下邽:古代地名,今陕西省渭南市附近。

新丰: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霸陵: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长安:西汉的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

长陵: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谷口: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陈仓:地名,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

汧: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附近。

盩厔: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周至县。

雩阝: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槐里: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兴平市。

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武关:古代关隘,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附近。

南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赵匡:东汉初年的官员。

右扶风: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京畿地区的行政事务。

缣:古代的一种丝织品。

苏茂:张步的部将,参与了对耿弇的进攻。

广乐: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周建: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湖陵:古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

睢阳:古地名,今河南商丘一带,东汉时为重要军事据点。

刘永: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自称梁王,后被盖延击败。

杜茂:东汉将领,曾与吴汉一同守广乐。

陈俊:东汉初年的将领。

秦丰: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祭遵:东汉初年的名将。

邓仲况:东汉将领,曾拥兵据阴县,后投降。

苏竟:东汉官员,曾以书信劝说邓仲况投降。

李宪: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自称帝,占据九城。

隗嚣: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首领,曾自比周文王。

公孙述:东汉初年割据势力首领,自立为蜀王。

马援:东汉初年名将,曾为刘秀的重要将领。

侯霸:东汉初年的大司徒,接替伏湛的职位。

南庑下:南庑是古代宫殿或庙宇南侧的廊屋,这里指在宫殿南侧的廊屋下。

帻:古代男子戴的头巾,这里指戴着帻。

援:指马援,东汉初年的名将。

陛戟:古代帝王或诸侯的仪仗之一,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指公孙述以帝王之礼接待马援。

卓茂:东汉初年的名臣,曾任太傅。

黎丘: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傅俊:东汉初年的将领。

田戎:东汉初年割据势力首领,后归顺东汉。

吕鲔: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之一。

三辅:指汉代京畿地区的三个行政区,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李育:东汉初年的将领。

程乌:东汉初年的将领。

手书:亲笔书信。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

鲍子:指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管仲的好友。

来歙:东汉初年名将,曾为刘秀的重要将领。

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区,今甘肃省境内。

马武:东汉初年的将领。

王霸:东汉初年的将领。

子密:彭宠的部下。

权德舆:唐代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郭:指郭伋,东汉初年的名臣。

渔阳:地名,今北京市境内。

樊宏:东汉初年的名臣。

上谷: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王常:东汉初年名将,曾参与平定各地割据势力。

庞萌:东汉末年将领,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因叛乱被杀。

桃乡:地名,今山东省境内。

社稷之臣:指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臣子,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后引申为国家。

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一带,东汉时为重要城市。

楚郡:东汉时期的郡名,辖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

刘平:东汉时期郡吏,以忠诚著称。

夷陵:古地名,今湖北宜昌一带,东汉时为军事要地。

班彪:东汉著名史学家,著有《王命论》等。

王命论:班彪所著,论述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文章。

窦融:东汉初年名将,后归顺东汉,被封为凉州牧。

刘纡:东汉末年的军阀,与董宪等人联合对抗朝廷。

佼强:东汉初年割据势力首领,曾与董宪联合。

桃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庞萌、苏茂、佼强:均为东汉末年的将领,参与了当时的军事冲突。

昌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建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蕃: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朐: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鲁:古代地名,今山东省的简称,也是古代鲁国的所在地。

费邑:张步的部将,负责防守历下等地。

历下: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境内。

祝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

钟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巨里: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剧: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西安: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临菑: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境内,曾是齐国的都城。

画中: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荀梁:耿弇的部将,参与了对临菑的进攻。

重异:张步的部将,参与了对耿弇的进攻。

平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安丘侯:张步投降后被封的爵位。

琅邪: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位于都城雒阳。

闵仲叔:东汉初年的名士,曾被侯霸征辟,但因不满而辞官。

五原: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李兴、随昱、田飒、石鲔、闵堪:均为东汉初年的地方豪强,曾起兵割据一方。

匈奴单于:匈奴的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语中对君主的称呼。

卢芳:东汉末年的一位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曾自称汉室后裔。

九原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附近。

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均为古代郡名,位于今内蒙古、山西一带。

咸阳王:冯异因功高震主,被百姓称为咸阳王,引起皇帝的猜忌。

郑兴:隗嚣的谋士,多次劝谏隗嚣不要轻举妄动。

王元:隗嚣的将领,主张割据自立。

申屠刚:隗嚣的谋士,主张归顺东汉朝廷。

邓让:交趾地区的割据势力首领,后归顺东汉。

周党:东汉初年的隐士,拒绝接受朝廷的征召。

严光:东汉初年的隐士,拒绝接受朝廷的官职。

王良:东汉初年的官员,以恭俭著称。

莎车王延:西域莎车国的国王,忠于汉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平定赤眉军及其他割据势力的历史事件。文中详细描述了冯异、邓禹等将领的军事行动,展现了东汉初年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首先,文中提到冯异与赤眉军的对抗,冯异主张以恩信倾诱敌人,避免直接用兵,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然而,邓禹等人不听劝告,导致战事不利,最终冯异与邓禹合兵救之,赤眉军小却。这一情节反映了将领之间的意见分歧及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其次,文中描述了赤眉军的投降过程。赤眉军在遭遇光武帝的大军后,惊震不已,最终派遣刘恭乞降。光武帝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投降的赤眉军,赐予他们田宅,体现了他的仁政和宽厚。然而,赤眉军的领袖樊崇、逢安后来反叛,被诛杀,而刘盆子则被光武帝怜惜,赐予官职和土地,显示了光武帝对不同人物的不同处理方式。

此外,文中还提到张步、董宪等割据势力的活动,以及光武帝对这些势力的应对策略。张步贪图王爵,犹豫不决,最终被伏隆劝服,但后来张步杀死了伏隆,显示了割据势力的反复无常和光武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最后,文中提到吴汉、耿弇等将领的军事行动,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吴汉在受伤后仍坚持战斗,鼓舞士气,最终大破敌军,展现了将领的坚韧和勇敢。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东汉初年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以及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文中对将领的描写生动具体,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光武帝的仁政和宽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记载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东汉初年的政治军事形势。文中提到的刘永、秦丰、李宪、隗嚣、公孙述等人都是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他们各自占据一方,试图与光武帝争夺天下。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逐步平定了这些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了全国。

文中提到的将领如盖延、吴汉、岑彭、耿弇、硃祜、祭遵、马援等人,都是光武帝的重要将领,他们在平定割据势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将领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善于谋略,能够根据形势灵活应对,最终帮助光武帝完成了统一大业。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政治手段,如光武帝通过书信劝说邓仲况投降,以及隗嚣归顺后光武帝给予的殊礼等。这些手段不仅展现了光武帝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东汉初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东汉初年的历史事件,也展现了光武帝及其将领们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初年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光武帝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最终实现全国统一。

这段文字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主要记载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的历史事件。文中通过马援与光武帝的对话,展现了光武帝的恢廓大度和英明神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

马援作为东汉初年的名将,曾在多个割据势力之间游走,最终选择归顺光武帝。他与光武帝的对话中,提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明君的渴望和对乱世的无奈。光武帝的恢廓大度和英明神略,使得马援心悦诚服,认为‘帝王自有真也’。

文中还记载了岑彭、冯异、吴汉等名将的征战事迹,展现了东汉初年平定割据势力的艰难历程。岑彭攻秦丰三年,斩首九万馀级,最终迫使秦丰投降;冯异在隗嚣的协助下,大破公孙述的军队,稳定了三辅地区。这些战役的胜利,为东汉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彭宠的叛乱和子密的弑君事件。彭宠因猜忌而叛乱,最终被子密所杀。子密虽然弑君,但因有功于朝廷,被封为‘不义侯’。权德舆对此事的评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与功利的矛盾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展现了东汉初年平定割据势力、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光武帝的英明神武、恢廓大度,以及马援、岑彭、冯异等名将的忠勇善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同时,文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为后人研究东汉初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选自《后汉书》,主要记载了东汉初年各地割据势力的兴衰和东汉朝廷的应对策略。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东汉初年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各方势力的博弈。

文章首先描述了庞萌的叛乱和刘平的忠义行为,通过对比突出了忠臣与叛将的不同命运。刘平以身护主、以血救主的行为,体现了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的推崇。

随后,文章详细记载了岑彭平定夷陵、隗嚣与班彪的对话、窦融归顺东汉等事件。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东汉初年各地割据势力的兴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与人事的思考。班彪的《王命论》系统阐述了天命观,认为汉室复兴是顺应天意,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还通过窦融归顺东汉的过程,展现了东汉朝廷的怀柔政策。光武帝刘秀以玺书招抚窦融,体现了其政治智慧。这一策略不仅成功收服了河西势力,也为东汉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后,文章记载了董宪等人的叛乱和东汉朝廷的应对。光武帝亲征、吴汉等将领的配合,展现了东汉初年军事指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东汉初年政治军事形势的复杂性,也展现了光武帝刘秀的雄才大略。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东汉初年的历史场景。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以史为鉴’的特点,通过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分析,为后世提供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借鉴。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展现了东汉初年政治、军事、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汉初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这段古文记载了东汉初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主要围绕耿弇与张步之间的战争展开。耿弇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成功平定了张步等割据势力,为东汉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东汉初年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东汉初年,天下初定,各地仍有许多割据势力,中央政权需要通过军事手段来巩固统一。耿弇的军事行动不仅是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更是对中央权威的维护。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了,情节紧凑,尤其是对耿弇的军事策略描写得非常细致。例如,耿弇在攻打临菑时,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耿弇的军事才能,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初年的政治、军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耿弇与张步之间战争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地方割据势力是如何被逐步削弱的,中央政权是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巩固统一的。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东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尤其是地方豪强的势力如何影响政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东汉初年的政治、军事斗争,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东汉初年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各派势力的斗争。

首先,匈奴单于与卢芳的和亲事件,显示了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复杂关系。卢芳自称汉室后裔,试图借助匈奴的力量恢复汉室,但最终未能成功。这一事件反映了东汉初年边疆地区的动荡局势。

其次,冯异的故事揭示了功高震主的危险。冯异因功高被百姓称为咸阳王,引起了皇帝的猜忌。尽管皇帝表面上表示信任,但冯异的惶恐不安反映了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隗嚣的故事则展示了割据势力的野心与困境。隗嚣自比周文王,试图称王,但在谋士郑兴的劝谏下暂时放弃。然而,他并未完全放弃割据的野心,最终导致与东汉朝廷的矛盾激化。

郑兴的多次劝谏,反映了当时一些士人对天下统一的渴望。他们主张归顺朝廷,反对割据自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观念。

岑彭与交趾地区的交往,展示了东汉朝廷通过和平手段统一边疆地区的努力。岑彭通过书信和檄文,成功说服了交趾地区的割据势力归顺朝廷,体现了东汉初年的外交智慧。

周党和严光的故事,则反映了东汉初年隐士文化的兴盛。他们拒绝接受朝廷的征召,坚守自己的志向,体现了当时士人对个人操守的重视。

最后,莎车王延的故事,展示了西域国家对汉朝的忠诚。尽管王莽之乱导致匈奴控制了西域,但莎车王延始终忠于汉朝,其子康更是率众抵抗匈奴,维护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东汉初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局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