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九征

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人物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年代:成书于南朝宋代(约5世纪)。

内容简要:《人物志》是刘义庆编写的关于历史人物传记的作品,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成就。该书共分若干篇,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传记。刘义庆在书中展示了这些人物的智慧、个性和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历史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九征-原文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

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机;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卬卬。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

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

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

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

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

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

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

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是故:

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

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九征-译文

人的本质,源于情感和天性。情感天性的道理,非常微妙而深奥;如果不是圣人般的洞察力,谁能彻底理解它呢?

所有有生命的人,无不包含着元一作为根本,禀受阴阳来确立自己的性格,通过五行来显现形态。如果有形态和本质,就可以直接去寻求。

人的本质,中和是最宝贵的。中和的本质,必然是平淡无奇的;因此能够调和五种材质,变化适应各种情况。所以,观察一个人和其本质,必须首先观察他的平淡,然后寻求他的聪明。

聪明是阴阳精华的体现。阴阳清和,则内心睿智外表明亮;圣人纯朴而光辉,能够兼具这两种美德。既能理解微妙之处,又能明察明显之处,如果不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同时做到。

明白的人,能够洞察行动的契机,但对深奥的道理却不太了解;深奥的人,能够理解宁静的根源,但对迅速的行动却感到困扰。就像火光能照亮外部,但不能照亮内部;金和水能照亮内部,但不能照亮外部。这两种情况,就是阴阳的区别。

如果衡量一个人的材质,可以参考五种物质;五种物质的征象,也各自体现在其身体上。在身体上:木的骨、金的筋、火的气、土的肌、水的血,这就是五种物质的象征。五种物质的实质,各有其作用。

骨坚实而柔韧的,被称为弘毅;弘毅,是仁的本质。

气清朗的,被称为文理;文理,是礼的根本。

身体端正而坚实的,被称为贞固;贞固,是信的基础。

筋劲而精纯的,被称为勇敢;勇敢,是义的决定。

面色平和而流畅的,被称为通微;通微,是智的源泉。

五种本质恒定不变,因此被称为五常。

五常的不同,可以列为五德。因此:温和而刚毅,是木的德;刚强而弘毅,是金的德;谦逊而恭敬,是水的德;宽厚而柔韧,是土的德;简明而直率,是火的德。

虽然形态变化无穷,但仍然依据五种本质。因此,刚、柔、明、畅、贞固的征象,体现在外表、声音、颜色和情感中,各如其象征。

因此,心质明亮直率,其仪态刚劲而坚实;心质果断,其仪态进取而猛烈;心质平和而理性,其仪态安详。

仪态的动作形成容貌,各有不同的态度:直率的动作,显得刚毅;果断的动作,显得稳重;德行的动作,显得庄重。

容貌的动作,源于心气;心气的征象,就是声音的变化。气合成声,声应和音律:有平和的声音,有清畅的声音,有回旋的声音。声音畅达于气,则实在地体现在面貌和颜色上;因此:真诚的仁,必有温柔的颜色;真诚的勇,必有激昂的颜色;真诚的智,必有明达的颜色。

颜色体现在面貌上,这就是所谓的征象精神。精神征象体现在面貌上,情感就会从眼睛中流露出来。因此,仁慈的眼神,显得诚实而端正;勇敢的眼神,显得明亮而坚强;但这些都是偏颇的材质,以强健的本质为基础。

如果强健的本质不精纯,那么事情就不会顺利。因此,直而不柔韧就像木,刚而不精纯就像力,坚实而不端正就像愚,气而不清朗就像越,流畅而不平和就像荡。

因此,中和的本质,不同于这些:五常都已经具备,包裹着平淡无味,五种本质内部充实,五种精华外部显现。因此,眼睛的光彩,就像五光十色。

所以说:事物生成有形态,形态有精神和精华;能够理解精神和精华,就能穷尽道理和本性。本性能达到的极限,就是九征的体现。

那么:平稳或崎岖的本质在于精神,明亮或昏暗的实质在于精华,勇敢或胆怯的力量在于筋,坚强或脆弱的根植在于骨,急躁或宁静的决定在于气,悲伤或喜悦的情感在于颜色,衰败或正直的形态在于仪态,态度的动作在于容貌,缓慢或急迫的状态在于言语。

一个人:本质朴素平淡,内心睿智外表明亮,筋劲而坚实,声音清朗颜色喜悦,仪态端正容貌直率,那么九征都会具备,这就是纯粹的德行。如果九征有违背,那就是偏颇的材质。

三种不同的程度,其德行有不同的称呼。因此,偏颇的材质,以材质自称;兼材的人,以德行为目标;兼德的人,有更美的称号。因此,兼德达到的人,被称为中和;中和,是圣人的标准。具体而微妙,被称为德行;德行,是大雅的称呼。单一达到,被称为偏材;偏材,是小雅的材质。单一征象,被称为依似;依似,是乱德的类别。单一达到或违背,被称为间杂;间杂,是没有恒定的人。无恒和依似,都是风雅的末流;末流的材质,无法一一论述,因此略而不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九征-注解

情性:情性指的是人的情感和性格,是人的本质属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性被视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理性相对,是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基础。

圣人之察:圣人之察指的是圣人的洞察力和智慧,这里指只有圣人才能深刻理解情性的微妙和玄妙。

元一:元一指的是宇宙的根本元素,是万物生成的根源。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材:五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这里比喻为人的五种品质。

中和:中和指的是和谐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理想状态。

五常: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五德:五德指的是温、良、恭、俭、让,是古代儒家对德行的具体要求。

九质:九质指的是人的九种品质特征,包括骨、筋、气、肌、血等。

九征:九征指的是人的九种表现特征,包括平陂之质、明暗之实等。

中庸: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原则。

德行:德行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体现。

偏材:偏材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定才能或品质的人。

兼材:兼材指的是具有多种才能或品质的人。

间杂:间杂指的是品质或才能不纯,有缺陷的人。

风人末流:风人末流指的是品德或才能低下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九征-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人物志》,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刘劭所著。文章从人物的本质出发,探讨了情性、体质、性格等内在因素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人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体系。

首句‘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揭示了人的本质源于情性,情性是人的根本。‘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强调情性的微妙和玄奥,非圣人不能完全洞察。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此句阐述了人的体质和性格的形成,认为人的体质由元一、阴阳、五行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的身体和性格。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这里提出了中和之美,认为中和的体质最为珍贵,因为中和之人能够调和五材,适应各种变化。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此句说明了聪明与阴阳的关系,阴阳清和的人聪明睿智,而圣人则能兼得阴阳之美。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这里提出了五物的相互配合,骨、筋、气、肌、血各有其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体质。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德则是对五常的具体体现,如木之德为温直,金之德为刚塞等。

‘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此句详细描述了人的各种特质,如神、精、筋、骨、气等,以及它们在人的性格和外表上的体现。

‘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这里提出了九征,即九种征象,如果九征有违,则说明人的性格有偏颇,是偏杂之材。

整篇文章通过对人物情性、体质、性格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特质,对于理解古代中国的人物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人物志-九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6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