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二-中伤-原文
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
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
谗者,小人之故伎。
口变淄素,权移马鹿。
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
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
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
奸邪相抑,以直为曲。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
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
小人之智,亦可谋国。
尽忠事上,虽谗犹可。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二-中伤-译文
天下最毒的东西莫过于谣言。谣言就像锋利的武器,一句话的巧妙,胜过千军万马。
散布谣言的人,是小人的惯用伎俩。他们能随意改变黑白,把马鹿变成权贵。他们用口舌的利剑,毁掉万世基业。
有时他们用虚假的指控,加上事实的佐证,使他陷入不义;有时他们用事实来构陷,用错误来诱导,使他陷入不忠。他们往往不留痕迹,想要压制别人,却先大肆宣扬,看似赞扬实则贬低。
随口说好说坏,石头也会沉入水中,木头也会浮起来。邪恶的人相互压制,把直的变成弯的。所以君主的祸患在于相信谣言,相信谣言就会被别人控制,应该明察秋毫。
即使君子也不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心中只想着江山社稷,即使遇到谣言也要忠诚于上司。但如果君子做了小人的事情,也就接近了小人,应该谨慎对待。
小人的智慧,也可以用来图谋国家。忠诚地为上司服务,即使有谣言也可以应对。但君子如果做了小人的事情,也就接近了小人,应该小心谨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二-中伤-注解
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天下最毒的东西莫过于谗言。这里的‘谗’指的是恶意中伤他人的言语,是古代对诽谤、诬陷行为的贬义词。
谗犹利器:谗言如同锋利的武器。比喻谗言能够像武器一样伤害人。
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一句巧妙的谗言,其破坏力胜过万马千军。强调一句谗言的威力巨大。
谗者,小人之故伎:谗言是那些小人常用的伎俩。‘故伎’指旧有的手法或手段。
口变淄素:口中说黑变白。比喻言辞狡猾,能够颠倒黑白。
权移马鹿:权力被小人所篡夺。‘马鹿’在此比喻无能之人。
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利用口舌之能,毁掉万世基业。强调谗言对国家和家族的破坏力。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者用虚假的指控,加上真实的证据,使对方陷入不义之地。
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或者用真实的指控,诱使对方犯错误,陷对方于不忠。
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谗言往往不留痕迹,先夸大其词后再贬低对方,看似赞扬实则贬低。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随意地毁谤或赞誉,如同石头浮于水面,木头沉入水底。比喻言辞的随意性和不可靠。
奸邪相抑,以直为曲:奸邪之人相互抑制,将正直之事说成是曲解。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因此,君主的大患在于相信谗言,相信谗言就会被他人所控制,应该明察秋毫。
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然而,即使是君子也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如果心中存有江山社稷(国家的利益),却做出小人的行为,这是否可以呢?
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小人的智慧也可以用来图谋国家。
尽忠事上,虽谗犹可:只要尽忠报国,即使面临谗言也能坚持。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然而,君子如果做出小人的行为,也就接近了小人,应该谨慎行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二-中伤-评注
天下之至毒莫过于谗。谗者,以言语为武器,其毒性之大,远超任何毒物。这句话以极端的比喻,强调了谗言的恶劣影响,将其比作天下最毒的毒物,突显了谗言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性。
谗犹利器,一言之巧,犹胜万马千军。这里进一步强调了谗言的威力,将其比作锋利的武器,一言之巧,就能胜过千军万马。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谗言的破坏力显得更为可怕。
谗者,小人之故伎。口变淄素,权移马鹿。这里揭示了谗言的出处,即小人的手段。谗言能够改变黑白,颠倒是非,使得权势如同马鹿一般易位。这反映了谗言在政治斗争中的破坏作用。
逞口舌之利剑,毁万世之基业。谗言如同利剑,能够轻易地摧毁万世基业。这句话强调了谗言对国家和社会的破坏性,警示人们要警惕谗言的危害。
或诬之以虚,加之以实,置其于不义;或构之以实,诱之以过,陷其于不忠。这里列举了谗言的两种常见手段,一是虚虚实实,二是实实虚虚。无论是诬陷还是陷害,都是为了达到不义或不忠的目的。
宜乎不着痕迹,欲抑而先扬,似褒而实贬。谗言往往不留痕迹,表面上看似赞扬,实则贬低。这句话揭示了谗言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种手段。
随口毁誉,浮石沈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这里描述了谗言在现实中的表现,即随意毁誉,使得正直的人受到压制,邪恶的人得以横行。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这句话指出,君主若信任谗言,就会被谗言所控制。因此,君主应该明察秋毫,不被谗言所迷惑。
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之事,可乎?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即使是君子,也可能受到谗言的影响。这提醒人们在面对谗言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
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最后,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的观点,指出小人虽然狡猾,但他们的智慧也可以为国家所用。然而,君子若行小人之事,就会接近小人,因此应该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