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三-美色

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三-美色-原文

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国则殆矣。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然好色不如尊贤。

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

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

人主宜详审之。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

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

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三-美色-译文

如果道德败坏,贤人就会离开;如果政治混乱,小人就会得势。这样的话,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面对美色却能保持心不动,那么这种情感一定是做作的。然而,喜欢美色不如尊敬贤人。亲近美色而远离贤臣,这是智者不会做的事情。

谁说女人柔弱?她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都比百万甲兵还要强大。

智者会利用美色来攻击别人,而愚者则会因为美色而攻击自己。

美色必然能得到宠爱,宠爱必然导致谗言,谗言一旦兴起必然危害国家。然而天下的败亡,并不是因为美色本身,而是因为对美色的过分追求。

利用美色来隐藏自己的奸诈,通过交易美色来实现自己的阴谋,这种做法在千年之后仍然不断。君主应该对此仔细审慎。

圣贤的事业,不是有伟大志向的人会做的事情吗?因此,在美色和贤德之间,要懂得取舍。所以齐桓公和晋文公还能成为霸主;汉武帝和唐太宗也不失为明智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三-美色-注解

乱德:指违背道德,失去德行。在古代,德行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贤人: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在古代,贤人被视为国家的栋梁,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失政:指政治上的失误或失败,可能是因为统治者不贤或政策不当。

小人:指品行不端、自私自利的人。在古代,小人通常被视为对社会有害的人。

美色:指女子的美貌。在古代,美貌常被视为一种诱惑,但也可能是一种资源。

矫:指故意做作,不自然。在这里,指表面上不动心,实际上内心有所波动。

尊贤:指尊重有才能和德行的人,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贡献。

远贤臣:指疏远或排斥贤能的大臣。

智者:指聪明、有智慧的人。

妇人:指女性,古代常用来指代妻子或女性群体。

甲兵:指军队,甲指的是士兵的铠甲,兵指的是武器。

色必有宠:指美貌的人往往会得到宠爱。

进谗:指进献谗言,诽谤他人。

圣贤事业:指圣贤所追求的道德和事业,如治国平天下。

大志者:指有远大志向的人。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和晋文公,他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君主,以善于任用贤能而著称。

汉武唐宗:指汉武帝和唐太宗,他们是汉朝和唐朝的杰出皇帝,以明智和有远见而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三-美色-评注

乱德则贤人去,失政而小人兴。国则殆矣。

此句强调了德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乱德’指道德败坏,‘贤人去’意味着有德才的人才流失,‘失政’则指政治上的失误,‘小人兴’表示小人得志。‘国则殆矣’直接指出这样的国家将会陷入危险。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深刻认识,强调了道德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石作用。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情必矫也。然好色不如尊贤。近色而远贤臣,智者所不为也。

此句中,‘美色’指的是女色,‘心不动’表示不被女色所动。‘情必矫也’意味着如果能够不被女色所动摇,那么其情感必定是坚强的。‘好色不如尊贤’则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认为尊重贤人比追求女色更为重要。‘近色而远贤臣’和‘智者所不为也’则是对那些亲近女色而远离贤臣的愚蠢行为的批判,体现了智者应有的品德。

孰谓妇人柔弱?一颦一笑,犹胜百万甲兵。

这句话是对女性力量的赞美。‘妇人柔弱’是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而此句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女性的微笑和表情可以比百万甲兵更加强大。这既是对女性力量的肯定,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这句话揭示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智者借色伐人’意味着智者能够利用女色来削弱敌人,而‘愚者以色伐己’则是指愚者会因为女色而自我削弱。这反映了智者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的智慧和自制力。

色必有宠,宠必进谗,谗进必危国。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

这句话深入分析了美色对于国家政治的影响。‘色必有宠’和‘宠必进谗’揭示了美色往往导致宠信和谗言,而‘谗进必危国’则指出这种风气对国家的危害。‘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实由美色之好也’则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美色的过度追求。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谋,千载之下,绵绵不绝。人主宜详审之。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美色可能被用来掩盖邪恶和实现阴谋。‘借美以藏其奸’和‘市色而成其谋’揭示了美色可能被用作工具。‘千载之下,绵绵不绝’表明这种现象历史悠久,一直存在。‘人主宜详审之’则是对君主的提醒,要求他们对此类现象保持警惕。

圣贤事业,非大志者何为?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

这句话强调了圣贤事业需要有大志。‘圣贤事业’指的是高尚的事业,‘非大志者何为’则是在问没有大志的人如何能够成就圣贤事业。‘故色贤之分,知其所取舍’则是在说,人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知道在美色与贤德之间如何取舍。

是以齐桓晋文,犹为霸主;汉武唐宗,不失明君。

这句话通过列举历史人物,证明了那些能够坚守道德、尊重贤人的君主能够成为霸主或明君。‘齐桓晋文’和‘汉武唐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他们的成功被用来证明道德和贤德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三-美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