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一-讽谏

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一-讽谏-原文

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

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

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

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

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一-讽谏-译文

讽谏,就是用不能直接说出口的话来表达,用不能直接劝谏的方式来进行劝谏。对于劝谏,不应该违背对方的意愿,而应该体谅对方的情感。劝谏的人应该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只考虑自己。

有时候需要激励和勉励对方,来证明某件事是不可以做的。劝谏的时候不应该急躁,而应该慢慢来;说话的时候不应该直接,而应该委婉。

在嬉笑之中蕴含着道理,在诙谐之中寄托着道义。看到君主的过失而不去劝谏,这是对君主危亡的轻视。那种轻视君主危亡的行为,忠臣是不愿意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一-讽谏-注解

讽:讽,即讽谏,是古代一种委婉规劝君主或上级的方法,通过含蓄、比喻、寓言等方式表达意见,使对方易于接受而不失尊严。

谏不可言之言:指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可能会引起不快或冒犯,因此需要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

谏不可谏之谏:指对于某些问题,直接谏言可能无效或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

拂:违背,不遵从。

恤:体恤,关心。

宜:应当,应该。

激之勉之:激励和鼓励。

证其不可行也:证明某件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谏不宜急而宜缓:提出谏言时不应过于急躁,而应循序渐进。

言不宜直而宜曲:说话不应直接了当,而应委婉曲折。

嬉笑之中蕴乎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蕴含着道理。

诙谐之中寓乎道:在幽默诙谐中蕴含着哲理。

见君之过失而不谏:看到君主犯错误却不提出劝谏。

轻君之危亡:轻视君主的危险和灭亡。

忠臣不忍为也:忠诚的臣子不会忍心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一-讽谏-评注

首先,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言辞和谏言的深刻哲理。‘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这句话,揭示了言辞和谏言的界限。在古代,讽是委婉地表达难以直接言说之事,谏是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这里的‘不可言之言’和‘不可谏之谏’,指的是那些直接指出君主错误或不足之处,可能会引起不快或冲突的言论。

‘谏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表明,在提出谏言时,应当尊重君主的意愿,同时关心其情感。这意味着谏言者需要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考虑到君主的感受,避免直接冒犯。

‘谏人者宜为人谋,不为己虑’强调了谏言者的责任和态度。谏言者应当以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得失。

‘或激之勉之,以证其不可行也’指出,在适当的时机,可以通过激将法或勉励的方式,来证明某些决策或行为的不当,这是一种既不失礼节又能有效沟通的方法。

‘谏不宜急而宜缓,言不宜直而宜曲’进一步阐述了谏言的技巧。谏言不宜过于急切,以免激化矛盾;言辞不宜过于直接,以免冒犯对方。

‘嬉笑之中蕴乎理,诙谐之中寓乎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可以更容易地传达道理和道德。

‘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强调了忠诚和责任。如果看到君主的过失而不提出谏言,就是忽视了国家的危亡,这是忠臣所不能容忍的。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再次强调了忠臣的责任感。忠臣应当勇于面对困难,不惜以自己的言辞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一-讽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