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机变-原文
身之存亡,系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
唯智者见微知著,临机而断。
因势而起,待机而变。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
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机者变也。
惟知机者善变。
变则安,不变则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
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
釜底抽薪,此消彼长。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
此亦机变也。
危在我,而施于人。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机变-译文
身体的生死存亡,往往在一瞬间决定;国家的安定与危险,也是在一夜之间就能决定。只有聪明人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看出重大的变化,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根据形势来行动,等待时机来改变策略。机会不是由我自己来决定的,但控制权在我手中。所以智慧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在于一心而已。
机会就是变化。只有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才能灵活应对。变化就能带来安全,不变就会陷入危险。
物品必定先腐烂才会生虫,事情必定有漏洞才会引起诽谤。要调查它的原因,辨别它的虚假,填补它的漏洞,诽谤自然会停止。
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是明智的;善于决断的人是智慧的。形势是可以估量的,机会是可以依赖的,这样计划才能实施。面对变化不惊慌,面临危险不慌乱。看到机会就行动,用计划来取胜,这是大将的风范。
故意犯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妙地夺取。敌人行动快而我们行动慢,用智慧来拖延他们的速度;敌人强大而我们弱小,用计谋来消耗他们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此消彼长。敌人行动缓慢,我们就加快速度;敌人力量减弱,我们就变得更强大。这也是一种灵活应变。
危险在于我们自己,但我们却把危险施加在别人身上。所以,如果我们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别人也会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别人不想处于危险之中,就一定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机变-注解
身之存亡:指个人的生存与死亡,这里比喻个人的命运。
系于一旦:决定于一个瞬间,形容事情的关键时刻。
国之安危:指国家的安定与危险,比喻国家的命运。
决于一夕:决定于一个夜晚,形容事情的关键时刻。
智者:指有智慧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
见微知著:指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临机而断:指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
因势而起:根据形势的发展而行动。
待机而变:等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变化。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机会不是由我创造,但变化掌握在我手中。
智无常局:智慧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心而已:关键在于心志。
机者变也:机会就是变化。
惟知机者善变:只有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善于变化。
变则安,不变则危:变化可以带来安全,不变则可能带来危险。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物必定先腐烂才会生虫,比喻事物先有弱点才会被破坏。
事必有隙而谗起:事情必定有漏洞才会引起诽谤。
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查明原因,辨别真伪,消除漏洞,诽谤自然会停止。
知机者明:懂得把握机会的人是明智的。
善断者智:善于做出决断的人是智慧的。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形势可以衡量,机会可以依靠,然后计划才能实施。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面对变化不惊慌,面对危险不慌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看到机会就行动,用计划去实现目标。
此大将之风也:这是大将的风范。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故意犯错,以错误的信息传播,移花接木,巧妙地夺取。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人行动迅速,我用智慧来减缓他们的速度。
敌强我弱,以计疲之:敌人强大,我用计谋来使他们疲惫。
釜底抽薪,此消彼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减弱,另一个就会增强。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敌人行动缓慢,我就迅速行动;敌人弱,我就变得强大。
危在我,而施于人:危险在于我,但我对别人施加。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因此,我危险,别人也会危险;如果别人不想危险,他们就会帮助我摆脱困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十-机变-评注
‘身之存亡,系于一旦;国之安危,决于一夕。’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古代中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个人的生死存亡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这一点在古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唯智者见微知著,临机而断。’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在关键时刻的作用。智者能够洞察先机,预见事物的变化,并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因势而起,待机而变。’这里所说的‘势’和‘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势’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机’则是指机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等待有利的机会出现,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这句话揭示了在变化面前,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变化本身,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来应对变化,从而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故智无常局,唯在一心而已。’这句话强调了智慧的无边界性。智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进行灵活运用。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心性,即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思维方式。
‘机者变也。惟知机者善变。’这里进一步阐述了‘机’的概念,即变化。只有真正理解变化的人,才能善于应对变化。
‘变则安,不变则危。’这句话表明,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适应变化,才能保持稳定和安全。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谗起。’这句话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腐朽和漏洞,从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察其由,辨其伪,除其隙,谗自止矣。’这句话提出了应对问题的方法,即通过观察问题的根源,辨别问题的真相,消除问题的漏洞,从而解决问题。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和明断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理解机变的人,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形势和机会,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的计划。
‘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这句话强调了在面临变化和危机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这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这句话赞扬了那些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行动,并制定出有效策略的将领。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这里列举了几种古代战争中常用的策略,如利用敌人的错误,散布谣言,转移视线等。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这句话表明,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可以通过智谋来减缓敌人的速度,或者通过计谋来消耗敌人的力量。
‘釜底抽薪,此消彼长。’这句话揭示了在竞争中,通过削弱对手来增强自己的策略。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这句话强调了在竞争中,要根据对手的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
‘危在我,而施于人。’这句话表明,在面对危机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安危,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
‘故我危则人危,人不欲危,则必出我于厄难。’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在危机时刻,只有考虑到他人的利益,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