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六-度势

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六-度势-原文

势者,适也。

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势可乘,亦可造。

致虚守静,因势利导。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

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

正胜邪,直胜曲。

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六-度势-译文

势,就是适应。适应它就能生存,违背它就危险;掌握它就强大,失去它就弱小。事情有缓有急,急事不宜拖延,缓事不宜急办。要顺应时势,各自得到安宁。

避开敌人的锋芒,解决纷争;寻找敌人的弱点,利用敌人的短处,不用费劲就能使天下安定。

势可以依靠,也可以创造。保持虚静,顺应时势引导。敌人不知道我方,而我方知道敌人,或者防守得像未出嫁的女子一样,或者进攻得像逃脱的兔子一样。擅长判断时势的人能利用敌人的弱点,不擅长判断时势的人却向敌人展示自己的弱点。了解敌人的心思,推测敌人的情绪,观察敌人的细微变化,就能看清时势。

观察敌人的变化,等待时势的变化,知道敌人的强势就坚守弱势,消耗敌人,扰乱敌人,然后才能图谋成功。

时势可以依靠吗?时势不可以依靠吗?智者看到的是未明朗的,何况自己已经看明白了,关键在于决断。智慧没有见识不能成立,没有胆量不能行动。

在策划时,重要的是胆量,宝贵的是智慧;胆量和智慧兼备,时势就可以利用。

看到的好处要看得长远,认识要宽广;策划要深入,胆量要壮。

军队没有威严就不能立,命令没有惩罚就不能执行。用威严震慑敌人,用智慧战胜敌人,用胆量压倒敌人,那么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打败,什么坚固的城池不能攻下?正义战胜邪恶,正直战胜曲折。浩然正气,使奸佞之人屈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六-度势-注解

势者,适也:势,指形势、情势;适,指适宜、适应。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势就是适应,即根据形势来做出适宜的决策。

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适之,指适应;逆之,指违背;得之,指得到;失之,指失去。这句话强调适应形势则能生存发展,违背形势则可能陷入危险,得到形势则强大,失去形势则弱小。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事情有紧急和不紧急之分,紧急的事情不宜拖延,不紧急的事情也不宜急躁处理。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根据不同的时间来估计形势,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安排。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避开敌人的锋芒,解开纷争;寻找敌人的漏洞,利用敌人的弱点,不用费力就能使天下安定。

势可乘,亦可造:形势既可以利用,也可以创造。

致虚守静,因势利导:达到虚静的境界,根据形势引导。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敌人不了解我而我了解敌人,或者守得像处女一样,或者攻得像兔子一样敏捷。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善于估计形势的人能利用敌人的漏洞,不善于估计形势的人会向敌人展示自己的漏洞。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了解敌人的心思,推测敌人的情绪,观察敌人的细微之处,就能看清敌人的形势。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观察敌人的变化并等待有利形势的出现,知道敌人的强大而保持自己的柔弱,通过疲劳和干扰敌人,然后才能图谋成功。

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智者能预见到未发生的事情,何况自己已经看到了,关键在于果断。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智慧没有知识就不能成立,没有勇气就不能行动。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在制定计划时,重要的是勇气,宝贵的是智慧;勇气和智慧兼备,形势就可以利用。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看问题要长远,认识要广泛,计划要深入,勇气要壮大。

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军队没有威严就无法立足,命令没有惩罚就无法执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用威严震慑敌人,用智慧战胜敌人,用勇气战胜敌人,那么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什么坚固的城池不能攻破?正义战胜邪恶,正直战胜曲邪。

浩然正气,而奸佞折:保持浩然正气,那么奸佞之徒就会屈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六-度势-评注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势’的重要性。‘势’在这里并非指自然之势,而是指时势、形势。‘适’即顺应,‘逆’即违背。此句指出,顺应时势则生机勃勃,违背时势则危在旦夕;把握时势则强大,失去时势则弱小。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

此句阐述处理事务的原则。‘缓急’指事情的紧迫程度。‘不宜缓’和‘不宜急’分别指处理事情不应过于拖延,也不应过于急躁。这体现了中庸之道,即处理事务要适度,不可偏激。

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此句强调根据时势变化来调整策略,以达到各得其所的境地。‘因时度势’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思想。

避其锐,解其纷;寻其隙,乘其弊,不劳而天下定。

此句提出应对复杂局势的策略。‘避其锐’指避开对方的锋芒,‘解其纷’指解决纷争,‘寻其隙’指寻找对方的弱点,‘乘其弊’指利用对方的弊端。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避实击虚’原则,强调在对抗中要善于寻找和利用对方的弱点。

势可乘,亦可造。致虚守静,因势利导。

此句指出时势可以把握,也可以创造。‘致虚守静’指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虚空,以便更好地观察和把握时势。‘因势利导’则是指根据时势的变化来引导事物的发展。

敌不知我而我知敌,或守如处子,或劲如脱兔。

此句强调在对抗中要知己知彼。‘守如处子’指防守时要像处女一样谨慎,‘劲如脱兔’指进攻时要像兔子一样敏捷。这体现了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

善度势者乘敌之隙,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

此句对比了善于把握时势和不善把握时势的人的不同结果。善于把握时势的人能够利用敌人的漏洞,而不善把握时势的人则会暴露自己的弱点。

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则见其势矣。

此句强调要深入了解敌人的心理、情感和细微之处,从而准确把握时势。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心’和‘人情’的思想。

观其变而待其势,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扰之,然后可图。

此句提出了一种观察和等待时势的策略。‘观其变’指观察敌人的变化,‘待其势’指等待时势的变化。这体现了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原则。

势可乘乎?势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况己著乎,惟在断矣。

此句提出了对时势把握的疑问,强调智者即使看不清楚时势,也要果断决策。‘睹未明’指看不清楚,‘断’指果断。

智无识不立,无胆不行。

此句强调智慧和胆识的重要性。‘智’指智慧,‘识’指见识,‘胆’指胆量。这句话指出,只有智慧和胆识兼备,才能立身处世。

为谋,所重者胆,所贵者智;胆智兼备,势则可为。

此句提出制定策略时,胆量和智慧同等重要。只有胆量和智慧兼备,才能把握时势。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

此句强调要有远见和广阔的视野,策略要深入,胆量要壮烈。

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此句指出军队必须要有威严才能立得住,命令必须要有惩罚才能执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

此句提出了战胜敌人的方法,即通过威慑、智慧和勇气来战胜敌人。同时,强调正义战胜邪恶,正直战胜曲直。

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此句强调正义和正气的力量,能够使奸佞之人屈服。‘浩然正气’指正直无私的气节,‘奸佞’指奸诈邪恶的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六-度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