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五-避祸-原文
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
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
柔克刚,而弱胜强。
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
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
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
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夫利器者,人所欲取。
故身怀利器者危。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
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
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
自恃者寿,自足者福。
顺天应人,故常在。
自爱者重。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
不去而隐于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
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五-避祸-译文
胸怀天下的大志,却应该隐藏自己的锋芒。
牙齿坚硬却先被折断,舌头柔软却能存留。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人心难以揣测,懂得人心机的人,危险了。因此,懂得细微之处的人应该善于隐藏自己。
探究祸福的根源,观察盛衰的开始,防止事情在萌芽阶段就出现问题,在无形中避开困难,这是最高明的智慧。
祸患对于人来说,即使想要避免也避之不及。只有智者能够识别它的征兆,用明白的方式来显示别人愚昧,这样才能够保全自己。
君臣各自安于自己的位置,上下各自遵守自己的职责。在平安的时候考虑危险,站在深渊边缘却止步不前。
《易经》说,潜龙不宜使用,而高傲的龙会有悔恨。有利器的人,是人们想要夺取的对象。因此,身怀利器的人处于危险之中。
应该用无为之态来展示自己,从而消除别人的疑虑,这样就没有过错。
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不忘记自己的根本。为人谦逊,施政和顺,保持常态。
有裂痕就明确指出,让那些诽谤的话无法进入;在重要职位上使用他,同时让他明白自己也有小用的价值,这样诽谤就无法产生。
不违背大原则,不放弃小恩小惠。进退有据,遵循天理同时体察人情,这就是保全自己的方法。
如果一定要有所图谋,不要用小恩小惠,要用大德;不要只图眼前,而要考虑长远。
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人寿命长,自足的人幸福。顺应天意,迎合人心,所以常能保持不败。
自爱的人受人尊重。危险的房子不能靠近,危险的国家不能进入。明珠需要识者才能发现,宝剑只对壮士有回报。
用贤臣侍奉昏君,这是危险的。因此,明君需要劝谏,昏君则需要离开。如果不离开,而选择在朝中隐居,这也是合适的。
知道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劣势。事情不可为时,就退身,这是明智保全自己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五-避祸-注解
廓然:形容胸怀开阔,目光远大。
怀天下之志:胸怀治理天下的志向。
宜韬之晦:应该隐藏自己的志向,不轻易显露。
牙坚而先失:牙齿坚硬却先受损,比喻刚强的人容易先遭受挫折。
舌柔而后存:舌头柔软却得以保存,比喻柔弱的人反而能生存。
柔克刚:柔能克刚,指柔弱的力量可以战胜刚强的力量。
弱胜强:弱者胜过强者,强调弱者有时能战胜强者。
人心有所叵测:人心难以预测,指人的心思难以捉摸。
知人机者,危矣:了解人的心思和机谋是危险的,因为可能会被人利用。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因此,懂得微妙之处的人应该善于隐藏。
考祸福之原:考察祸福的根源。
察盛衰之始:观察盛衰的开始。
防事之未萌: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防。
避难于无形:在无形之中避免困难。
此为上智:这是高明的智慧。
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对于人来说,祸患即使想要避免也避之不及。
惟智者可以识其兆:只有智者才能识别祸患的征兆。
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用自己明白的方式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昏暗。
然后可以全身:这样之后才能保全自己。
君臣各安其位:君主和臣子各自安于自己的位置。
上下各守其分:上下级各自遵守自己的职责。
居安思危: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危险。
临渊止步:站在深渊边就要停止脚步,比喻不要冒险。
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易经》中说,潜龙不要轻易使用,而高傲的龙会有悔恨。
夫利器者,人所欲取:利器是人们都想要得到的。
故身怀利器者危:因此,身怀利器的人是危险的。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应该表现出无私来消除别人的疑虑。
方无咎:这样就没有过错。
不矜才,不伐功:不自夸才能,不炫耀功绩。
不忘本:不忘记根本。
为人以谦:为人处世要谦虚。
为政以和:处理政务要和谐。
守其常也:保持常态。
有隙则明示之:如果有裂痕就明确指出。
令其谗不得入:让那些诽谤的话无法进入。
大用而谕之小用:在重要场合要懂得如何适当展示自己,在平凡场合要低调。
令其毁无以生:让那些毁谤的话无法产生作用。
不折大节:不违背大原则。
不弃小惠:不放弃小恩小惠。
进退有据:前进和后退都有依据。
循天理而存人情:遵循天理并考虑人情。
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这就是保全自己的方法。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如果一定要追求某事,不要用小恩小惠,要用大德。
不以图近,而谋远: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而要考虑长远。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自恃者寿,自足者福:依靠自己的人长寿,自足的人幸福。
顺天应人:顺应天意,迎合人心。
自爱者重:爱自己的人受到尊重。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危险的房子不能靠近,危险的国家不能进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明珠必须等待识货的人,宝剑只回报勇敢的战士。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用贤臣侍奉昏君是危险的。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因此,对明君要进谏,对昏君要离开。
不去而隐于朝,宜也:如果不离开,就隐居在朝廷中,这也是合适的。
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的优势,却保持谦卑。
事不可为而身退:事情无法成功时,就应该退身。
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这是明智的保全自己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五-避祸-评注
廓然怀天下之志,而宜韬之晦。牙坚而先失,舌柔而后存。
此句强调了胸怀大志的人应当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如同牙齿坚硬却容易先受损,而舌头柔软却能长久存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揭示了柔弱胜于刚强的道理,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
柔克刚,而弱胜强。人心有所叵测,知人机者,危矣。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柔弱胜过刚强的观点,并指出人心难以预测,了解他人的人可能会因此陷入危险。这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人际关系的谨慎态度。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了解微妙之处的人应当善于隐藏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考祸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此为上智。
此句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洞察祸福的根源,预见到盛衰的开始,防止事情在萌芽阶段就得以避免,这是一种高明的策略。
祸之于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识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后可以全身。
这句话指出,面对灾祸,普通人往往避之不及,而智者则能够识别灾祸的征兆,通过自己的明智行为来保护自己。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临渊止步。
这句话强调了君臣各司其职的重要性,以及在平安时期也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如同站在深渊边缘一样谨慎。
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这里引用了《易经》中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的成语,表达了在适当的时机保持低调,避免过于张扬,否则可能会招致不幸。
夫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
这句话指出,拥有利器的人往往会成为他人觊觎的对象,因此自身也会处于危险之中。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
这句话建议通过表现出无私的态度来消除他人的疑虑,从而避免灾祸。
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这句话强调了谦逊、不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以及不忘根本的重要性。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
这句话提出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即以谦逊的态度待人,以和谐的方式处理政务,保持常态。
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这句话建议在发现裂痕时及时指出,防止谗言的侵入;在重要场合中表现出谦虚,防止他人诋毁。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同时也不放弃对小恩惠的珍惜,进退有度,遵循天理和人情,这些都是保全自己的方法。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这句话建议在追求目标时,不应仅仅依靠小恩小惠,而应以大德为基础;不应只考虑眼前利益,而应长远规划。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寿,自足者福。
这句话强调了依靠他人不如依靠自己,自我依靠的人能够长寿,自我满足的人能够得到幸福。
顺天应人,故常在。
这句话提出了顺应天意和人心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做才能长久。
自爱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这句话强调了自我爱护的重要性,同时提醒人们远离危险的地方。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
这句话指出,真正的珍珠需要识者才能发现,宝剑也只能够酬谢勇敢的人。
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
这句话指出,贤臣侍奉昏君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当向明君进谏,对于昏君则应当离开。
不去而隐于朝,宜也。知其雄,守其雌。
这句话建议在无法改变现状时,应当选择隐居朝廷,并保持低调,如同知道自己的强大却保持柔弱。
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这句话强调了在事情无法进行时,及时退身是明智的自我保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