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二-筹谋

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二-筹谋-原文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shi)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

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

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

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二-筹谋-译文

君子为国家考虑,而小人只为自己打算。为国家考虑的人,首先担忧的是天下大事;只为自己打算的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因为智者所追求的是长远的目标,所策划的是深远的计划。正因为他们的长远和深远,才能顺应天意和人心。

防守和攻击,不如用德行来使他们屈服。应该有长远的规划而能够近利。看到先机,善于策划。

圣明的君王行事,比起占卜蓍草和龟甲,不如深思熟虑;比起炫耀武力,不如用正义来制服。

先观察再策划,策划后再行动,深思熟虑,计划无不得中。所以,与其直言其非,不如帮助他策划;与其为他牺牲,不如帮助他生存。翅膀一旦丰满,还担心不能翱翔千里。

观察人的本性,顺应人的情感,然后才能抓住机会,必然会有和谐的结果。

所策划的是权势,权势的变化在于,我强敌就弱,敌弱我就强。倾全国之力去攻打,不如让他们自己削弱自己。

勇敢的人直接对抗,不如智者用计谋。用武力夺取,不如用计谋取胜。攻打和攻击,不如用道理说服,用情感打动,用利益诱导;或者用雷霆万钧之力,让人闻风丧胆,然后再行动。

用空虚来掩盖真实,用真实来掩盖空虚,他们昏昏然,只有我明白。

人们都知道金帛宝贵,却不知道还有比金帛更宝贵的东西。策划不深,行动就不会远,别人取小利,我取大利;别人看眼前,我看长远。未雨绸缪,是智者所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二-筹谋-注解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古代社会中理想的人格典范。

小人:指自私自利、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与君子相对。

谋国: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是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行为。

谋身: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考虑,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忧天下: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顺天应人: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民的意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蓍龟: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用来预测吉凶。

谛之于谋虑:详细地考虑、策划。

炫之以武:依靠武力炫耀。

伐之以义:用正义去战胜对方。

察而后谋:观察之后再进行谋划。

谋而后动:计划好了之后再行动。

诤:争辩,指为了真理而争辩。

羽翼既丰:比喻能力或条件已经成熟。

察人性:观察人的本性。

顺人情:顺应人的情感和意愿。

趁:利用。

谐:和谐,指事情进行得顺利。

势:形势,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状态。

倾举国之兵:调动全国军队。

搏之:与之搏斗。

计图之:用计谋对付它。

晓之以理:用道理说服别人。

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别人。

诱之以利:用利益吸引别人。

雷霆万钧:形容力量强大,无法阻挡。

实以虚之:用空虚来应对实际。

虚以实之:用实际来应对空虚。

昏昏:愚昧无知。

昭昭:明白,明智。

金帛:金银财宝。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不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二-筹谋-评注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此句开篇点题,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明确划分,君子以国家大义为重,而小人则只考虑个人利益。此中蕴含着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强调。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谋国与谋己的不同心态,君子忧国忧民,小人心思狭隘,只顾自身利益。这种对比凸显了君子的高尚品质。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此句强调智者应具有远见卓识,能够顺应天时、民心,这是君子谋国的重要前提。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远图而近取。见先机,善筹划。这四句强调以德服人,远谋近取,把握先机,善于策划,体现了谋国者的智慧和策略。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此句指出圣王行事应注重谋虑而非迷信,以义服人而非武力,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此句强调行事之前应先观察、谋划,深思熟虑,确保计划万无一失。

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此句表达了君子应以谋略助人,使其生活得更好,而不是仅仅为其争斗或牺牲。

察人性,顺人情,然后可趁,其必有谐。此句强调了解人性、顺应人情是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和谐。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此句阐述了势力的变化,强调以智取胜,避免直接冲突。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此句强调了智谋的重要性,以及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利诱人的策略。

实以虚之,虚以实之,以其昏昏,独我昭昭。此句揭示了谋略中的虚实变化,以及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此句强调了远见卓识和长远规划的重要性,以及智者应具备的远大眼光和未雨绸缪的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二-筹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