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三-用人-原文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
有国者宜详审之。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
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
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
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三-用人-译文
治理国家的道理,在于分辨善恶,明确赏罚。
如果法律明确且命令清晰,不需要占卜就能得到吉祥;勤劳培养功绩,贵重,不需要祈求就能得到福气。
贤能的人站立,国家就会兴旺;小人站立,国家就会危险。统治者应该仔细考虑这一点。
因此,小人应该努力去除,君子应该努力进用。
有德行的人能够容纳下他人,宽广的道路能够容纳众多的人。因为追求利益而避免危害,这是人的常情,应该以宽容来安抚人心。
所以,与其把鱼赶到深渊去,不如用德行去感化他们,用恩惠去吸引他们。
用赏赐去诱导,用惩罚去激励,用恩情去感动。重视大节,宽恕小过,这样士人就没有不愿意服从命令的了。
赏赐不必担心少,而担心不公;惩罚不必担心严厉,而担心不公正。赏赐用来鼓励德行,惩罚用来禁止奸邪。让下面的人敬畏惩罚而喜欢赏赐,这是下策;喜欢德行而得到恩惠,这是上策。
天下没有不能使用的才能,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三-用人-注解
辨善恶:辨别是非善恶,这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意味着统治者应该区分贤良与邪恶,以正道引导民众。
明赏罚:明确赏罚的标准和方式,赏罚分明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励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明而令审:法律明确,命令清晰,指的是法律条文明确,执行时没有歧义。
不卜而吉:不需要占卜就能得到吉祥的结果,意味着决策正确,能够预见到未来的积极结果。
劳养功贵:重视劳动和培养,尊重功绩,表示社会应该鼓励勤劳和贡献。
不祝而福:不依赖祈求就能获得福祉,意味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德行可以获得幸福。
贤者立而国兴:贤能的人被立为领导者,国家就会兴旺发达,强调领导者的品德和能力对国家的重要性。
小人立而邦危:邪恶的人被立为领导者,国家就会陷入危险,强调领导者品德败坏对国家的危害。
详审之:详细审慎地考虑和处理,意味着决策时要深思熟虑,避免错误。
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应该努力去除小人,而应该努力提拔君子,强调选拔人才的标准。
大德容下:有伟大德行的人能够容纳下属,意味着领导者应该具有宽容之心。
大道容众:伟大的道路能够容纳众多的人,比喻政治制度应该能够包容各种人才。
趋利而避害:追求利益而避免危害,这是人的本能,反映了人的理性选择。
宜恕以安人心:应该以宽容来安抚人心,意味着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
为渊驱鱼:比喻不懂得保护人才,导致人才流失。
施之以德,市之以恩:用德行去感化,用恩惠去交换,强调以德服人,以恩惠赢得人心。
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用赏赐来诱导,用惩罚来激励,用恩惠来感动,强调通过多种手段来管理国家。
取大节,宥小过:重视大的原则,宽容小的过失,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要宽严相济。
士无不肯用命矣:士人没有不愿意效命的,表示通过正确的激励手段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不担心赏赐少,而担心赏赐不公,不担心惩罚严,而担心惩罚不公,强调赏罚要公平。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让民众敬畏惩罚而喜欢赏赐,这是下策;民众喜欢德行而愿意接受恩惠,这是上策,强调治理策略的高下。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世界上没有不可用的才干,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三-用人-评注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
此句开篇点明为政的根本在于分辨是非善恶,并明确赏罚制度。‘辨善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强调治国理政者应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以道德标准来指导国家治理。‘明赏罚’则强调了赏罚制度的重要性,赏罚分明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关键。
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为政之道的具体表现。‘法明而令审’意味着法律明确,命令清晰,这样即便不进行占卜也能预知吉凶。‘劳养功贵,不祝而福’则强调了通过辛勤劳动和培养人才来获得福祉,而不是依赖祈福。这两句话都体现了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道德修养来实现国家的繁荣。
贤者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
这句话对比了贤者和小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贤者能够使国家兴盛,而小人则会危害国家的安全。这体现了儒家“德治”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才能。
有国者宜详审之。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强调国家治理者应该审慎选择贤者,摒弃小人。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这句话提出了具体的为政之道,即应当去除小人,提拔君子。这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强调治国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具备宽容的胸怀和包容的气度。‘大德’和‘大道’分别指领导者的品德和治理理念,这两者都应具备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即人们追求利益而避免危害。‘宜恕以安人心’则提出了治理策略,即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安抚人心,使百姓安心。
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这句话以渊鱼为例,说明了治理国家不应采取驱赶的方式,而应通过施德和市恩来赢得百姓的支持。这是对儒家“仁政”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而诱之以赏,策之以罚,感之以恩。
这句话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手段,即通过赏罚和恩惠来引导和激励百姓。
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理国家时,应注重选拔有节操的人才,同时宽容他们的过失,这样就能使士人愿意为国家效力。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
这句话指出赏罚制度的关键在于公平而非数量。‘赏不患寡’意味着赏赐的数量不是问题,‘罚不患严’则意味着惩罚的严厉程度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公平。
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这句话说明了赏罚的目的,即通过赏赐来弘扬美德,通过惩罚来禁止邪恶。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恩进,上也。
这句话对比了不同层次的人对待赏罚的态度。对于下层百姓,应使他们畏惧惩罚而追求赏赐;对于上层士人,则应使他们喜好美德而得到恩惠。
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这句话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用的材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是对儒家“用人唯贤”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