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七-攻心

作者: 无明确作者。该书流传下来的版本多为后代学者的注解和总结。内容涉及权谋、政治斗争、军事策略等方面,是后代许多兵法和权谋学者的重要参考。

年代:成书于明代。

内容简要:《权谋残卷》是一部讲解古代权谋、军事策略、政治斗争等方面的著作。书中的内容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利用权谋来取得胜利。它不仅关注如何运用权力来治国,也讲解了如何通过策略和手段来影响社会、控制局面。由于其内容广泛且具有深刻的策略性,《权谋残卷》成为了后代研究政治、军事及社会治理的重要读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七-攻心-原文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

所难者惟在一心。

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

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

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

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

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

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

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七-攻心-译文

城墙可以被摧毁,但意志却不可被屈服;军队可以被攻占,但决心却不可被夺走。最难对付的只有一个人的心。攻破他的心,打消他的志向,不用战斗就能使他屈服,这是上等的策略。

攻心战术,就是用道理去使他明白,用情感去触动他,用正义去展示给他,用威严去使他服从。

君子追求美德,小人追求利益。分辨出来后,要感到羞耻,要感到羞愧,要引导他们走向美德。

像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这样的策略,关键在于一心。扰乱他的志向,打消他的锐气,不用战斗就能取得胜利。

治理国家不依靠暴力而依靠道德,取胜不依靠勇猛而依靠仁爱。因此,他们依靠暴力,我们依靠道德;他们依靠勇猛,我们依靠仁爱;然后胜负的结果就分明了。

攻心战术有很多种。比如武穆用兵,关键在于一心。扰乱他,困扰他,激发他,使他陷入困境,等待时机变化,然后采取行动。想要得到他,先让他失去;想要抬高他,先让他降低;使他感到恐惧和危险,他的心就会屈服,这时计划就可以使用了。

表面上给予,实际上夺取。展示给他危害,他一定会为我所用。想要得到他的心,没有比投其所好更好的方法。君主喜欢什么,我也喜欢什么;君主讨厌什么,我也讨厌什么;我和君主心意相通,君主就不会对我有异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七-攻心-注解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指城池可以被攻破,但人的意志却不可被摧毁。这里的‘心’指的是人的意志和精神。

帅可取而志不可夺:帅,指军队的统帅;志,指人的志向和决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军队的统帅可以被俘获,但士兵们的志向和决心却是不可被夺取的。

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通过攻心战术,动摇敌人的意志,使其不战而屈服,这是最高明的谋略。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攻心战术包括用道理说服,用情感打动,用正义感召,用威严震慑。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君子追求道德,小人追求利益。

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通过辨别是非,使小人感到羞耻,从而引导他们走向道德。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比喻用巧妙的手段欺骗或替换,这里的‘移花接木’和‘假凤虚凰’都是指用虚假的东西来代替真实的。

谋略之道,唯在一心:谋略的关键在于坚定的意志和决心。

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扰乱敌人的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即使不战也能取得胜利。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治理国家不依靠暴力而依靠道德,取得胜利不依靠勇猛而依靠仁爱。

胜负之数分矣:胜负的结果已经确定。

攻心之术多矣:攻心战术有很多种。

武穆用兵,在乎一心:武穆指的是古代军事家,这里指用兵之道在于坚定的意志。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通过扰乱、困扰、激怒和困住敌人,等待时机变化,然后采取行动。

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想要得到某物,先要放弃它;想要提升某物,先要压制它。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使敌人感到恐惧和危险,他们的意志就会动摇,这时计谋才能被有效利用。

虚予而实取之:表面上给予,实际上夺取。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向敌人展示危害,他们一定会为我所用。

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想要赢得他人的心,最好的办法是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君主喜欢什么,我也喜欢什么;君主讨厌什么,我也讨厌什么,这样我与君主就能同心协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七-攻心-评注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帅可取而志不可夺。所难者惟在一心。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攻城略地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攻占敌人的心灵,挫败其意志。‘心’在此处不仅是生理上的心脏,更是指人的意志、信念和决心。‘所难者’揭示了战争的最高境界,即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这需要智慧和策略。

攻其心,折其志,不战而屈之,谋之上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攻心的战略意义。通过攻心战,不通过武力就能使敌人屈服,这是一种高明的谋略。‘不战而屈之’体现了以智取胜的策略,是战争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这句话详细说明了攻心战的手段。通过理性说服、情感触动、正义展示和威慑力,使敌人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征服的目的。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之羞之,耻之,驱之于德。

此句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价值观。君子追求道德,小人追求利益。通过辨别、羞辱、耻笑,将小人引导向道德之路,体现了道德教化的力量。

移花接木,假凤虚凰,谋略之道,唯在一心。乱其志,折其铎,不战自胜。

这句话强调了谋略的重要性。通过巧妙的策略,如移花接木、假凤虚凰,扰乱敌人的意志,使其无法发挥,从而不战而胜。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此句提出了治国和战争的理念。主张以道德治理国家,以仁爱取胜战争。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强调道德和仁爱在治理和战争中的重要性。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

这句话指出攻心术的多样性。以武穆用兵为例,强调攻心战的关键在于一心。通过扰乱、激发、困扰敌人,等待时机变化,然后进行决策。

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攻心战的策略。通过先放弃一些利益,先抑制一些欲望,使敌人产生恐惧和危机感,从而使其意志动摇,然后才能采取行动。

虚予而实取之。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这句话总结了攻心战的最终目的。通过给予敌人虚假的承诺,展示实际的危害,使其成为自己的盟友。要赢得敌人的心,最好的办法是迎合其喜好,与敌人保持一致,使其不与自己为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权谋残卷-卷七-攻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