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四十九-原文
藩部世表一
汉郡属国,皆有侯王。
唐之胡州,亦袭爵号。
有清蒙部,实多勋戚。
天、崇开国,康、雍御准,咸、同之间,荡定粤、捻,均收其助。
内盟诸爵,始皆世封。
乾隆之末,外札萨克以逮回部,皆予罔替。
今按旧表,传袭多者至十数次,可谓盛矣。
凡札萨克皆有分土,三代诸侯,殆无以异。
故虽台吉,亦所备列。
閒散王公,以有世爵,亦不略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四十九-译文
汉朝的郡属国,都有侯王。唐朝的胡州,也沿袭了爵位。清朝的蒙古部落,实际上有很多功臣和贵族。在天启、崇祯年间,康熙、雍正年间,以及咸丰、同治年间,平定了粤地、捻军,都收编了他们的帮助。内部联盟的爵位,最初都是世袭的。乾隆末年,从外札萨克到回部,都给予了世袭的爵位。现在按照旧有的世表,传袭多次的甚至达到十几次,可以说是非常兴盛了。所有的札萨克都有分封的土地,三代诸侯,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即使是台吉,也都在世表中有所记载。那些闲散的王公,因为拥有世袭的爵位,也不会被忽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四十九-注解
藩部:指古代中国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称,即边疆的部落。
世表:世系表,记录某一家族或部落的世系和传承。
汉郡属国:汉代对郡县制下的属国进行管理的制度,属国是汉朝设立在边疆的行政区划。
侯王:古代的封建诸侯,拥有封地和一定的政治权力。
唐之胡州:唐朝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胡州即边疆的州。
袭爵号:继承爵位和封号。
清蒙部:清朝时期蒙古族的部落。
勋戚:有功勋的贵族。
天、崇开国:天崇指的是清朝的建立者皇太极和顺治帝时期,开国即指建立国家。
康、雍御准:康熙、雍正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御准即皇帝的批准。
咸、同之间:咸丰、同治两位皇帝在位期间。
荡定粤、捻:荡定指平定,粤指广东地区,捻指捻军,即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反清武装。
内盟:内部联盟,指清朝内部各部族间的联盟。
世封:世袭封号,指爵位可以世袭。
外札萨克:清朝对边疆地区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札萨克是地方行政长官。
回部:清朝对回族地区的称呼。
罔替:不断绝,指持续不断。
传袭:传承和继承。
台吉:蒙古族对贵族的称呼。
閒散王公:指没有实际职务的贵族。
世爵:世袭的爵位。
略:遗漏,不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四十九-评注
藩部世表一,开篇点明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藩部的地位。‘汉郡属国,皆有侯王’一句,描绘了汉朝时期郡国并行制下的地方政治结构,郡国侯王是地方权力的象征,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唐之胡州,亦袭爵号’说明唐朝时期,对于边疆地区的胡州也采用了袭爵制度,这体现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策略,即通过赐予爵位来安抚和控制。
‘有清蒙部,实多勋戚’指出清朝时期蒙古部族中有很多功勋显赫的家族,‘勋戚’一词凸显了这些家族在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力。
‘天、崇开国,康、雍御准,咸、同之间,荡定粤、捻,均收其助’这一长句,概述了清朝从开国到咸丰、同治年间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包括平定边疆叛乱和收服地方势力,显示了清朝的统治能力和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内盟诸爵,始皆世封’说明了清朝对内盟(即内部联盟)的爵位采取世袭制度,这一制度确保了爵位的稳定传承,同时也体现了清朝对内部势力的安抚和利用。
‘乾隆之末,外札萨克以逮回部,皆予罔替’反映了乾隆末年清朝对边疆地区札萨克和回部的治理策略,通过给予世袭爵位来维持边疆稳定。
‘今按旧表,传袭多者至十数次,可谓盛矣’这句话强调了世袭制度的延续性,‘盛’字既是对世袭制度成效的肯定,也是对当时社会稳定的一种反映。
‘凡札萨克皆有分土,三代诸侯,殆无以异’指出札萨克拥有自己的封地,这与古代诸侯分封制相似,体现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模式。
‘故虽台吉,亦所备列’中的‘台吉’是蒙古族贵族的称号,这里说明即使是台吉这样的贵族,也在世袭爵位的记录之中,显示了清朝对贵族阶层的重视。
‘閒散王公,以有世爵,亦不略焉’最后一句提到即使是閒散王公,只要拥有世爵,也不会被忽视,这体现了清朝对世袭爵位的尊重和制度的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