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八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八-原文

诸臣封爵世表一

《史记》、《汉书》皆表列侯。

明史世表亦及功臣。

清於封爵,皆仿古制。

世及为礼,视汉特优。

非罔替者,甲令按等皆有袭次,不容稍紊。

开国所封,沐雨栉风,攀鳞附翼,与汉元功实无差异。

其后荡定边徼,开拓疆宇,儋爵酬庸,赫奕当代。

内地征讨,役稍钜者,胙茅传胤,亦等边功。

惟福康安非有殊勋,竟赠真王,袭降之制,一视天潢,亦云滥矣。

子、男以次得世职者,往往并袭,今并为表,最初封者,恒越十代,除爵既鲜,延世莫废,非汉列侯所敢望也。

外戚封者,附书於后。

作诸臣封爵世表。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八-译文

各个朝代的臣子被封为爵位的世系表一

《史记》和《汉书》都列出了列侯的世系表。明朝的《明史》世系表也涉及到功臣。清朝在封爵方面,都沿袭了古代的制度。

世袭封爵是一种礼仪,在汉朝尤为重视。不是被废除的世袭,按照甲令的等级,都有继承的顺序,不容许有任何混乱。

开国时封的爵位,经历了风雨,就像攀附龙鳞、翅膀一样,与汉朝的元功实际上没有区别。

之后的荡平边疆,开拓疆域,赐予爵位以奖励功勋,显赫一时。在内地的征讨中,稍微重要的战役,也会赐予封地和后代继承,也等同于边功。

只有福康安没有特别的功勋,竟然被封为真正的王,袭降的制度,一视同仁于皇室,也可以说是过分了。

儿子、孙子按照次序继承世职的人,常常一起继承,现在都列在表中,最初被封的人,常常超过十代人,除了爵位很少外,延续世系也不废弃,这是汉朝列侯所不敢奢望的。

外戚被封的情况,附在后面。制作了诸臣封爵世系表。

这个表只是简略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八-注解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

汉书:《汉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是继《史记》之后的一部重要史书。

列侯:列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是皇帝赐予功臣的荣誉,通常享有封地,其地位高于一般官员。

明史世表:《明史世表》是《明史》中的一个部分,记录了明朝历代皇帝的世系和功臣的封爵情况。

封爵:封爵是指皇帝赐予功臣或贵族的爵位,是一种荣誉和权力的象征。

世及:世及是指爵位可以世袭,即父辈的爵位可以传给子辈。

礼:礼是指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仪式,体现了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

甲令:甲令是指古代的一种法律条文,规定了各种社会行为和制度。

袭次:袭次是指爵位继承的顺序和规定。

沐雨栉风:沐雨栉风是形容人历经艰难困苦,努力奋斗的意思。

攀鳞附翼:攀鳞附翼是比喻依附权势,以求得升迁或保护。

元功:元功是指最初的功绩,这里指汉朝功臣的最初功绩。

荡定边徼:荡定边徼是指平定边疆,稳定边防。

疆宇:疆宇是指国家或地区的领土。

儋爵酬庸:儋爵酬庸是指给予爵位以奖励有功之臣。

赫奕当代:赫奕当代是指显赫一时,声名远扬。

内地征讨:内地征讨是指在国内进行征讨,镇压叛乱或平定地方势力。

胙茅传胤:胙茅传胤是指赐予封地,让子孙世袭。

福康安:福康安是清朝的一位将领,因功被封为王。

真王:真王是指真正的王,即有实际封地的王。

袭降之制:袭降之制是指爵位可以世袭,但也有可能被降级。

天潢:天潢是指帝王的血统,这里指皇族。

滥:滥是指过度,不适当。

子、男:子、男是指男子的爵位,子为较低等级,男为较高等级。

世职:世职是指世袭的官职。

外戚:外戚是指皇帝的亲戚,这里指与皇帝有亲戚关系的贵族。

附书於后:附书於后是指将相关内容附在后面。

作:作是指编写,制作。

表略:表略是指简略的表格,这里指简略的记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八-评注

《史记》、《汉书》皆表列侯,明史世表亦及功臣。”这句话表明了从汉代开始,史书中就有对列侯的记载,这种记录方式一直延续到明代,并且在清代也有所继承。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功臣的重视和记录的延续性。

“清於封爵,皆仿古制。”这句话说明了清代在封爵制度上沿袭了古代的传统,这种制度的延续性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

“世及为礼,视汉特优。”这句话强调了封爵制度在清代得到了特别的重视,甚至超过了汉代,这可能是由于清代统治者对于功臣的奖赏和激励的需要。

“非罔替者,甲令按等皆有袭次,不容稍紊。”这里提到了封爵的袭次问题,即非世袭的爵位也有明确的袭位顺序,不得随意更改,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等级秩序的重视。

“开国所封,沐雨栉风,攀鳞附翼,与汉元功实无差异。”这句话说明了开国时的封爵与汉代功臣的封爵并无差异,都是对功臣的极大肯定。

“其后荡定边徼,开拓疆宇,儋爵酬庸,赫奕当代。”这里描述了随着国家疆域的开拓和稳定,封爵制度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用以奖赏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功臣。

“内地征讨,役稍钜者,胙茅传胤,亦等边功。”这句话说明了在内地征讨时,对于功臣的奖赏也是与边疆功臣相等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功臣的普遍认可。

“惟福康安非有殊勋,竟赠真王,袭降之制,一视天潢,亦云滥矣。”这里批评了福康安虽然无特殊功勋,却得到了真王的封号,这种袭降制度被批评为过于泛滥。

“子、男以次得世职者,往往并袭,今并为表,最初封者,恒越十代,除爵既鲜,延世莫废,非汉列侯所敢望也。”这句话说明了在清代,子嗣和男性后代往往可以世袭职位,这种制度使得封爵能够跨越多个世代,这在汉代列侯中是难以想象的。

“外戚封者,附书於后。作诸臣封爵世表。”这里提到了外戚的封爵,并且指出将外戚的封爵情况附在后面,最后制作了《诸臣封爵世表》,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外戚封爵的记录和整理。

“表略”作为结尾,可能意味着这份世表只是一个简略的版本,详细的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查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5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