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五十二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五十二-原文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

交聘之典,春秋为盛。

南北史本纪书交聘颇详。

其时中土分裂,与列国之敌体相交,无以异也。

宋与辽、金,岁贺正旦、贺生辰外,有泛使,今谓之专使。

然皆事毕即行,不常驻。

金史始有盟聘表。

清有中夏,沿元、明制,视海内外莫与为对。

凡俄、英之来聘者,国史皆书曰“来贡”。

洎道光庚子订约,始与敌体相等。

咸丰庚申之役,肇衅非一,而遣使驻京,未允实行者,亦一大端。

自是而后,有约各国率遣使驻京。

同治中,志刚、孙家穀之出,是为中国遣专使之始。

光绪建元,郭嵩焘、陈兰彬诸人分使英、美,是为中国遣驻使之始。

其时以使俄者兼德、奥,使英者兼法、义、比,使美者兼日斯巴尼亚、秘鲁,而日本无附近之国,则特置使。

甲午以后,增置渐多,迄于宣统,俄、英、法、德、和、比、义、奥、日本皆特置使,日斯巴尼亚则改以法使兼,秘鲁、墨西哥、古巴则以美使兼。

韩国置使旋废。

有约之国,惟葡萄牙、瑞典、那威、丹马诸国无驻使,有事则以就近驻使任之。

国际交涉,大至和战之重,细至节文之末,为使者罔弗与闻,关国家休戚者固至重也。

作交聘表。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五十二-译文

《交聘年表》一 中国派遣驻外使节

交聘的礼仪,在春秋时期达到鼎盛。南北朝的历史记载中关于交聘的描述相当详细。那时中原地区分裂,与各国交往时,形式上与敌对国家相同。宋朝与辽、金两国,除了每年庆祝新年和皇帝生日外,还有泛使,现在称为专使。但这些专使完成任务后就会离开,并不常驻。金朝的历史记载中开始有了盟约和聘礼的记录。清朝有中夏,沿袭元、明两代的制度,认为海外各国没有能与之一比的。对于俄国、英国的来聘者,国史都记载为‘来贡’。到了道光庚子年签订条约,才开始与敌对国家平等对待。咸丰庚申年战役,起因不止一个,但派遣使节驻京,没有得到实际执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那时起,有条约的国家都开始派遣使节驻京。同治年间,志刚、孙家穀等人出使,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派遣专使。光绪皇帝即位后,郭嵩焘、陈兰彬等人分别被派往英国和美国,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派遣驻外使节。那时,派往俄国的人同时负责德国和奥地利,派往英国的人同时负责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派往美国的人同时负责西班牙、秘鲁,而日本没有邻近的国家,就特别设立使节。甲午战争之后,增设的使节越来越多,直到宣统年间,俄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都设立了专门的使节,西班牙则由法国使节兼任,秘鲁、墨西哥、古巴则由美国使节兼任。韩国设立使节后又废除。有条约的国家中,只有葡萄牙、瑞典、挪威、丹麦等国没有驻使,有事时则由就近的驻使处理。在国际交往中,大事如和战,小事如礼仪细节,使节都参与其中,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情当然非常重要。制作交聘年表。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五十二-注解

交聘:指古代国家间通过使者进行的外交活动,包括互派使节、交换礼物、互通信息等。

春秋:指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儒家经典《春秋》的命名来源。

南北史:指南北朝时期的两部历史著作,分别是《南史》和《北史》,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中土:指中原地区,即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

列国: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各个国家。

敌体: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岁贺正旦:指每年正月初一互相祝贺新年。

贺生辰:指庆祝对方的生日。

泛使:指一般的使者,不专指某一特定国家。

专使:指专门派往某国的使者。

事毕即行:指使者完成任务后立即返回。

不常驻:指使者不长期留在对方国家。

盟聘表:指盟约和聘问的表格。

中夏:指中国。

元、明制:指元朝和明朝的政治制度。

来贡:指外国使节来中国进贡。

敌体相等:指与对方国家地位相等。

咸丰庚申之役:指咸丰十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遣使驻京:指派遣使者常驻北京。

同治中:指同治年间,即同治帝在位的时期(1862年-1874年)。

志刚、孙家穀:指清朝派遣的两位使者。

光绪建元:指光绪帝即位,即光绪元年(1875年)。

郭嵩焘、陈兰彬:指清朝派遣的两位驻外使节。

使俄者:指派往俄罗斯的使者。

使英者:指派往英国的使者。

使美者:指派往美国的使者。

日斯巴尼亚:指西班牙。

和、比、义、奥:指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

日本无附近之国:指日本没有邻近的国家需要派驻使者。

特置使:特别设立使者。

甲午以后:指甲午战争以后,即1894年以后。

宣统: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年号,即1909年-1912年。

日斯巴尼亚则改以法使兼:指西班牙的使节由法国的使节兼任。

秘鲁、墨西哥、古巴则以美使兼:指秘鲁、墨西哥、古巴的使节由美国的使节兼任。

韩国置使旋废:指韩国设立使节后又废除。

那威:指挪威。

丹马:指丹麦。

节文之末:指外交礼节的细节。

使者罔弗与闻:指使者无不参与听闻。

休戚:指国家的兴衰祸福。

作交聘表:指编制交聘的表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五十二-评注

交聘之典,春秋为盛。南北史本纪书交聘颇详。

此句点明了交聘之典的历史渊源,以春秋时期为盛,南北史对其记载详实,反映了交聘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其时中土分裂,与列国之敌体相交,无以异也。

此句描述了交聘发生的时代背景,指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与列国交往如同敌对国家,强调了交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宋与辽、金,岁贺正旦、贺生辰外,有泛使,今谓之专使。

这句话说明了宋代与辽、金两国交往的常态,除了岁贺正旦、贺生辰外,还有泛使和专使,反映了当时外交的正式性和层级性。

然皆事毕即行,不常驻。

指出当时的使节完成任务后即返回,不常驻他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谨慎态度。

金史始有盟聘表。

金史记载了盟聘表的出现,标志着外交关系的进一步规范化。

清有中夏,沿元、明制,视海内外莫与为对。

清朝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制度,认为自己是天下中心,对外交往具有优越性。

凡俄、英之来聘者,国史皆书曰“来贡”。洎道光庚子订约,始与敌体相等。

这里反映了清朝对俄国和英国等国的外交态度,从最初的贡使到后来的平等对待,体现了中国外交观念的变化。

咸丰庚申之役,肇衅非一,而遣使驻京,未允实行者,亦一大端。

咸丰年间,由于庚申之役的爆发,中国开始考虑派遣使节驻京,但并未得到实施,这成为当时外交的一大问题。

自是而后,有约各国率遣使驻京。

此后,随着外交关系的深入,中国开始向有约国家派遣使节驻京,标志着中国外交制度的重大变革。

同治中,志刚、孙家穀之出,是为中国遣专使之始。

同治年间,志刚和孙家穀成为中国派遣专使之始,标志着中国外交专业化的开始。

光绪建元,郭嵩焘、陈兰彬诸人分使英、美,是为中国遣驻使之始。

光绪年间,郭嵩焘和陈兰彬等人被派往英国和美国,这是中国派遣驻使之始,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世界。

其时以使俄者兼德、奥,使英者兼法、义、比,使美者兼日斯巴尼亚、秘鲁,而日本无附近之国,则特置使。

这句话说明了当时使节派遣的复杂性,不同国家的使节需要兼顾多个国家的事务,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甲午以后,增置渐多,迄于宣统,俄、英、法、德、和、比、义、奥、日本皆特置使,日斯巴尼亚则改以法使兼,秘鲁、墨西哥、古巴则以美使兼。

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派遣使节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反映了中国外交的全面发展和国际化。

韩国置使旋废。

韩国的使节被设立后又废除,反映了外交关系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有约之国,惟葡萄牙、瑞典、那威、丹马诸国无驻使,有事则以就近驻使任之。

有些国家没有设立常驻使节,而是在有事时派遣就近国家的使节处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国际交涉,大至和战之重,细至节文之末,为使者罔弗与闻,关国家休戚者固至重也。

这句话强调了使者在国际交涉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体现了使者职责的重大。

作交聘表。

最后一句指出要制作交聘表,这是对整个交聘历史的总结和记录,有助于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外交历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五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5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