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九十九-原文
食货五
△钱法茶法矿政
钱法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
天聪因之。
世祖定鼎燕京,大开铸局,始定一品。
於户部置宝泉局,工部置宝源局。
“顺治通宝”钱,定制以红铜七成、白铜三成搭配鼓铸。
钱千为万,二千串为一卯,年铸三十卯。
每钱重一钱。
二年,增重二分,定钱七枚准银一分,旧钱倍之。
民间颇病钱贵,已更定十枚准一分。
各省、镇遵式开铸,先后开山西、陕西、密云、蓟、宣、大同、延绥、临清、盛京、江西、河南、浙江、福建、山东、湖广及荆州、常德、江宁三府铸局。
五年,停盛京、延绥二局。
六年,移大同局於阳和。
七年,开襄阳、郧阳二府铸局。
八年,停各府、镇铸。
十年,复开密云、蓟、宣、阳和、临清铸局。
初户部以新铸钱足用,前代惟崇祯钱仍暂行,馀准废铜输官,偿以直,并禁私铸及小钱、伪钱,更申旧钱禁。
嗣以输官久不尽,通令天下,限三月期毕输,逾限行使,罪之。
是年廷议疏通钱法,以八年增重一钱二分五釐为定式,幕左汉文“一釐”二字,右宝泉铸一字曰“户”,宝源曰“工”,各省、镇并铸开局地名一字,如太原增“原”字、宣府增“宣”字之类,钱千准银一两,定为画一通行之制。
禁私局,犯者以枉法赃论。
时官钱壅滞,通以敛散法,酌定京、外局钱,配搭俸饷。
钱粮旧制徵银七钱三,皆著为令。
而直省局钱不精,私铸乘之,卒壅不行,悉罢铸,专任宝泉、宝源,精造一钱四分重钱,幕用满文,俾私铸艰於作伪。
现行钱限三月销毁。
更定私铸律,为首及匠人罪斩决,财产没官,为从及知情买使,总甲十家长知情不首,地方官知情,分别坐斩绞,告奸赏银五十两。
十七年,复直省铸,令准重钱式,幕兼用满、汉文。
康熙元年,铸纪元钱,后凡嗣位改元,皆铸如例。
高宗内禅,铸乾隆钱十二,嘉庆钱十八,非常例也。
自改铸一钱四分钱,奸民辄私销,乃定律罪之比私铸。
遂禁造铜器,为私销也。
十八年,申严其禁,军器、乐器之属,许造用五斤以下者。
时重钱销益少,直苦昂。
二十三年,允钱法侍郎陈廷敬纠复一钱旧制。
久之,钱贵如故,乃申定钱直禁,银一两易钱毋得不足一千,然钱直终不能平。
季年银一两易钱八百八十至七百七十。
乃发五城平粜钱易银以平其价。
自旧钱申禁,而闽地僻远,犹杂制钱行之。
二十四年,巡抚金鋐以为言,学士徐乾学疏称:“自古皆古今钱相兼行使,听从民便。”因历数历代旧事,谓“自汉五铢以来,未尝废古而专用今。隋销古钱,明天启后尽括古钱充铸,钱之变也。且钱法敝,可资古钱以澄汰,故易代仍听流通。矧闽处岭外,宜听民行使”。上韪其言,尽宽旧钱废钱之禁。
是年定旗籍私铸私销罪如律。
四十一年,以循旧制改轻钱,私铸复起,廷臣请罢小制钱,仍铸一钱四分重钱,新旧钱暂兼行,新钱千准银一两,旧钱准七钱。
诏从之。然私铸竟不能止。
四十五年,山东请铸大钱。
会获得常山私铸,上以私铸不尽大钱,必多私销,宜先收后禁,乃令钱粮银一两折收二千文,钱尽,折收铜器。
户部以新钱不敷,请展至五年后毁旧铸。
越二年,襄阳私铸钱潜贮漕艘入京,大理卿塔进泰奉命会查,疏请严禁收毁,再犯私铸私贩罪如律,船户运弁罪同私铸,地方官知情,斩决,没其家;失察,夺职。
法益加严。
官局用铜,自四十四年兼采滇产。
雍正元年,巡抚杨名时请岁运滇铜入京。
廷议即山铸钱为便,因开云南大理、霑益四局,铸运京钱,幕文曰“云泉”。
上以钱为国宝,更名“宝云”,并令直省局钱,幕首“宝”字,次省名,纯满文。
其后运京钱时铸时罢。
乾隆二年,以钱价久不平,饬大兴、宛平置钱行官牙以平钱价。
上念私销害尤甚,益厉行铜器禁。
官非三品以上不听用,旧有铜器限三年内输官,逾限以私藏禁物论,已禁仍造,罪比盗铸为从。
遂通令禁造铜器。
寻益严限制,惟一品始听用,馀悉禁之,藏匿私用,皆以违禁论。
十二年,上以钱重则私销,轻则私铸,令复一钱二分旧制。
十三年,定翦钱边律罪为绞监候。
先是尚书海望以铜禁病民,疏陈四弊,高宗然之,遂罢禁铜收铜令。
复以京师钱价昂,银一两仅易八百文,诏发工部节慎库钱平价。
御史陶正靖疏陈钱价不平,弊由经纪蠹害钱法,遽命革除之。
浙江布政使张若震言钱贵弊在私毁。
如使配合铜铅,参入点锡,铸成青钱,则销者无利。
试之验,因采其议,铸与黄钱兼行。
定私铸铅钱禁,为首及匠人绞监候,为从及知情买使,减一等。
申严贩运及囤积制钱之禁,凡积钱至百千以上,以违例论。
上谕廷臣曰:“今之言禁者,亦第补偏救弊,非能正本清源也。物之定直以银不以钱,而官民乃皆便钱不便银,趋利之徒,以使低昂为得计,何轻重之倒置也?嗣是宜重用银,凡直省官修工程,民间总置货物,皆以银。”
二十二年,两广总督李侍尧请禁旧钱、伪钱。
上以民间杂用吴三桂“利用”、“洪化”、“昭武”诸伪钱,第听自检出,官为易之以充铸,旧钱仍听行使。
二十四年,回部平,颁式於叶尔羌,铸“乾隆通宝”,枚重二钱,幕铸叶尔羌名,左满文,右回文,用红铜,并毁旧普尔钱充铸。
越二年,阿克苏请铸,如叶尔羌例。
复允西藏开铸银钱,重一钱与五分二种,文曰“乾隆宝藏”,幕用唐古忒字,边郭识年分。
以上二类钱,第行之回、藏,内地不用。
二十九年,令回部铸钱,永用乾隆年号。
时至中叶,钱直昂,直省皆增炉广铸,价暂趋於平。
会铜运迟滞,市侩居奇增直,害钱法,通饬督抚毋得轻请停炉减卯。
季年私铸益多,四川、云、贵为渊薮,流布及江、浙。
云、贵官钱亦以不善罢铸。
又自律严私铸,常宽之以收毁,莠民恃以行诈,私钱日出不穷。
五十七年,湖广总督毕沅请收买毋立限。
上谓湖北乃私铸总汇,不图禁绝而预思所以卸过,命严稽私贩,仍予宽限二年。
五十九年,以官私钱错出,钱贱,乃暂罢直省铸,私钱通限一年收缴,而吏胥缘为奸。
嘉庆元年,复直省铸。
至十年,直省未尽复卯,钱复贵,通饬各督抚按卯鼓铸。
然嗣是局私私铸相踵起,京局钱至轮郭肉好糢糊脆薄,“宝苏”铸中杂沙子,掷地即碎,而贵州、湖广私铸盛行,江苏官局私局秘匿。
至道光间,闽、广杂行“光中”、“景中”、“景兴”、“嘉隆”诸夷钱,奸民利之,辄从仿造。
贵阳大定官局亦别铸底大钱,钱法自是益坏。
时华洋互市,以货易银,番船冒禁,岁漏出以千万计,御史黄中模、章沅咸以为言。
而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各种番银,亦潜输内地以规利,自闽、广通行至黄河以南。
而洋商复挟至各省海口,阳置货而阴市银,至洋银日多,纹银日少而贵。
上患之,命粤督申严禁约,然所禁不及洋银,仿铸之广板、福板、杭板、吴庄、行庄,耗华银如故。
御史黄爵滋请并禁使出洋,更立专条,议从重科。
十七年,诏沿江沿海督抚、海关监督,饬属严稽偷漏,定功过,行赏罚,而海内银卒耗竭,每两易钱常至二千。
廷臣谋所以重钱以杀银之势,而议格不行。
先是道光中叶,银外泄而贵,朝野皆欲行大钱以救之。
广西巡抚梁章钜疏言其利。
文宗即位,四川学政何绍基力请行大钱以复古救时。
上意初不谓然,卒与官票、宝钞行焉。
钞尝行於顺治八年,岁造十二万八千有奇。
十年而罢。
嘉庆间,侍讲学士蔡之定请行钞。
咸丰二年,福建巡抚王懿德亦以为请。
廷议以窒碍难行,卻之。
是时银亏钱匮重,而军需河饷糜帑二千数百万,筹国计者,率以行官票请。
次年,命户部集议。
惠亲等请饬部制造钱钞与银票相辅并行。
票钞制以皮纸,额题“户部官票”,左满、右汉,皆双行,中标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下曰“户部奏行官票”。
凡原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
伪造者依律治罪。
边文龙。
钞额题“大清宝钞”,汉字平列,中标准足制钱若干文,旁八字为“天下通宝,平准出入”,下曰“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
边文如票。
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
当千、当五百,净铜铸造,色紫;当百、当五十、当十,铜铅配铸,色黄。
百以上文曰“咸丰元宝”,以下曰“重宝”,幕满文局名。
四年,以乏铜,兼铸当五铁钱及制钱。
已而更铸铅制钱。
乾隆间,京局用铜,滇、洋兼资,后专行滇运。
时以道梗铜滞,故权宜出此。
定议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钞二千抵银一两,票钞亦准是互相抵,民间完纳丁粮税课及一切官款,亦准五成,京、外应放库款如之。
大钱上下通行如票钞,抵银如制钱之数,输官以三成,铁钱通用如大钱。
阻挠罪以违制,伪造钞票斩监候,私铸加严。
通饬京、外设置官钱局。
寻以直省延不奉行,嗣后议於各府置钞局,发大钱於行店,俾钱钞通融互易以便民,丁粮搭收票钞,零星小户银钞尾零,搭交铜铁大钱,皆先从直隶、山东实行。
官吏折勒骫法,商民交易不平价,从严处治。
七年,令顺天直隶各属钱粮,自本年上忙始,以实银四成、宝钞三成、当十铜铁大钱三成搭交,一切用项,亦按成搭放。
寻从户部议,自本年下忙始,直隶照银七票三徵收,大钱三成即纳在钞票三成内,交票交钱听便。
然钞法初行,始而军饷,继而河工,搭放皆称不便,民情疑阻。
直省搭收五成,以款多抵拨既艰,搭放遂不复肯搭收。
民间得钞,积为无用,京师持钞入市,非故增直,即匿货,持向官号商铺,所得皆四项大钱,不便用,故钞行而中外兵民病之。
其后京师以官号七折钱发钞,直益低落,至减发亦穷应付,钞遂不能行矣。
大钱当千、当五百,以折当过重最先废,当百、当五十继废,铁钱以私票梗之而亦废,乃专行当十钱。
盗铸丛起,死罪日报而不为止。
局钱亦渐恶,杂私铸中不复辨,奸商因之折减挑剔,任意低昂。
商贩患得大钱,皆裹足,三成搭收,徒张文告,屡禁罔效。
法弊而挠法者多,固未有济也。
当十钱行独久,然一钱当制钱二,出国门即不通行。
咸丰之季,铜苦乏,申禁铜、收铜令。
同治初,铸钱所资,惟商铜、废铜,当十钱减从三钱二分。
光绪九年,复减为二钱六分。
时孝钦显皇后锐意欲复制,下廷臣议,以滇铜运不如额,姑市洋铜,交机器局试铸。
户部奏称机器局铸钱并京局开炉之不便,懿旨罪其委卸,卒命直隶总督李鸿章於天津行之,重准一钱,遂赏唐炯巡抚衔,专督云南铜政。
十四年,广东试铸机器钱,以重库平七分识於幕。
二十四年,命直省铸八分钱。
而京师以制钱少,行当十钱如故。
三十二年,铸铜币当十钱,民不乐用,於是创铸银、铜圆,设置银行,思划一币制,与东西洋各国相抗衡。
初,洋商麕集粤东,西班牙、英吉利银钱大输入,总督林则徐谋自铸图抵制,以不適用而罢。
嗣是墨西哥、日本以国币相灌输。
光绪十四年,张之洞督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李鸿章继任续成之,文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造”,幕绞龙。
并铸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四种小银圆。
中国自行银钱自此始。
湖北、江西、直隶、浙江、安徽、奉天、吉林以次开铸。
寻以广东、湖北、江西所铸最称便用,许以应解京饷拨充铸本。
直省未开铸者,饬从附铸。
京、外收放库款,准搭三成。
因命刘坤一、张之洞、陶模筹议三局造铸事宜。
已复由户部核定,七省所铸规模成色苦参差,不利通行。
会造币总厂成,拟撤其三,而留江南、直隶、广东为分厂。
初铸准重墨圆,议者颇非之。
之洞始於湖北试行一两银币。
户部亦以中国立算,夙准两钱分釐,因定主币为库平一两,而以五钱、一钱小银币暨铜圆、制钱辅助之,令总分厂如式造行。
铜元铸始闽、广,江苏继之。
时京局停铸,命各运数十万入京,由户部发行备用。
沿江、沿海省分,并饬筹款附铸。
而直省陆续开铸,造币总厂反后成。
总厂拟铸之币凡三品:曰金,曰银,曰铜。
最先铸铜币。
自当制钱二十降至当二,自重四钱降而四分,凡四种,文视直省小异大同。
直省曰“光绪元宝”,总厂初同直省,嗣定曰“大清铜币”,皆识某所造,幕皆龙文,紫铜铸,直省间亦用黄铜。
凡私造铜币、伪造纸币,罪视制钱加等。
初铸铜元,为补制钱之不足,旋艳其馀利,新政饷需皆取给焉,竞铸争售,乃至不能敷铸本。
两江总督周馥首疏其弊,户部为立法限制之。
继与政务处上补救八事。
旋以开铸者多至十七省,省至二三局,恐终难言画一,乃令山东归并直隶,湖北归并湖南,江南、安徽归并江宁,浙江归并福建,广西归并广东,合奉天、河南、四川、云贵为九厂,由部派员会办,遣大臣周历察核,与户部筹定会办事宜。
顾铜元以积贱,当十钱仅能及半数,民私局私颇丛奸弊。
应准银者,铜元折合,类致亏损,物价翔贵,民生日益凋敝。
省与省复相轧,至不相流通。
山东巡抚袁树勋继陈十害。
时总厂初铸铜币,尚留宝泉铸六分制钱。
广东请改铸一文钱,由总厂颁式通行。
三十四年,命各铜元厂加铸一文新钱,如铜圆式,盖存一文旧制,藉为铜圆补救也。
自大理少卿盛宣怀奏设通商银行,议者以东西洋各国皆有国立银行,能持国内外财政,二十九年,允户部请,设置官银行,以部专其名,纠合官商资本四百万,通用国币、发行纸币、官款公债皆主之。
寻为发行纸币,并开纸、印刷二厂。
会户部改度支,更银行名曰“大清”,设正副监督各一,造币总厂亦如之。
银行内并附设储蓄银行。
画一币制,载入各国新定商约。
部议宜先审定银币,试行效,则积金铸币三品之制,可使同条共贯。
第计元计两,尚持两端。
德宗下其事於督抚。
適有以实行商约速定币制请者,下政务处核议,各督抚亦先后议上。
主两者至十一省,主圆者仅八省。
度支部前亦颁布用两,遂定一两为主币。
复由部设币制调查局,而审慎於铸造推行、画一成色分量之间。
至宣统二年,仍前定名曰“圆”,银币一圆为主币,五角、二角五、一角三种,镍币五分一种,铜币二分、一分、五釐、一釐四种,为辅币。
银币重七钱二分,馀递降。
并撤直隶银铜造币厂,而留汉口、广东、成都、云南四厂。
前所铸大小银元,暂照市价行使,将来由总厂银行收换改铸。
三品之制,首金,次银。
光绪中叶,英金磅岁腾长,每磅自华银四两一钱六分五釐增至八两有奇。
御史王鹏运、通政司参议杨宜治尝建议积金仿铸。
三十年,户部疏请备造币之用,纳官者皆准金。
出使大臣汪大燮极言用金之利。
孙宝琦则请对内用银,对外必预计用金。
廷臣之论国币者,亦以不臻至用金,币制不为完善,皆请速定用本位金,卒未能实行云。
茶法我国产茶之地,惟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两湖、云、贵为最。
明时茶法有三:曰官茶,储边易马;曰商茶,给引徵课;曰贡茶,则上用也。
清因之。
於陕、甘易番马。
他省则召商发引纳课,间有商人赴部领销者,亦有小贩领於本籍州县者。
又有州县承引,无商可给,发种茶园户经纪者。
户部宝泉局铸刷引由,备书例款,直省预期请领,年办年销。
茶百斤为一引,不及百斤谓之畸零,另给护帖。
行过残引皆缴部。
凡伪造茶引,或作假茶兴贩,及私与外国人买卖者,皆按律科罪。
司茶之官,初沿明制。
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
寻改差部员,又令甘肃巡抚兼辖,后归陕甘总督管理。
四川设盐茶道。
江西设茶引批验大使,隶江宁府。
岁徵之课,江苏发引江宁批发所及荆溪县属张渚、湖汊两巡检司。
安徽发引潜山、太湖、歙、休宁、黟、宣城、宁国、太平、贵池、青阳、铜陵、建德、芜湖、六安、霍山、广德、建平十七州县。
江西发引徽商及各州县小贩。
此三省税课,均於经过各关按则徵收。
浙江由布政使委员给商,每引徵银一钱,北新关徵税银二分九釐二毫八丝,汇入关税报解。
又每岁办上用及陵寝内廷黄茶共百一十馀篓,由办引委员於所收茶引买价内办解。
湖北由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通山七州县领引,发种茶园户经纪坐销。
建始县给商行销。
坐销者每引徵银一两,行销者徵税二钱五分,课一钱二分五釐,共额徵税课银二百三十两有奇。
行茶到关,仍行报税。
湖南发善化、湘阴、浏阳、湘潭、益阳、攸、安化、邵阳、新化、武冈、巴陵、平江、临湘、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十七州县行户,共徵税银二百四十两。
陕、甘发西宁、甘州、庄浪三茶司,而西安、凤翔、汉中、同州、榆林、延安、宁夏七府及神木厅亦分销焉。
每引纳官茶五十斤,餘五十斤由商运售作本。
每百斤为十篦,每篦二封,共徵本色茶十三万六千四百八十篦。
改折之年,每封徵折银三钱。
其原不交茶者,则徵价银共五千七百三十两有奇。
亦有不设引,止於本地行销者,由各园户纳课,共徵银五百三十两有奇。
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
腹引行内地,边引行边地,土引行土司。
而边引又分三道,其行销打箭炉者,曰南路边引;行销松潘厅者,曰西路边引;行销邛州者,曰邛州边引。
皆纳课税,共课银万四千三百四十两,税银四万九千一百七十两,各有奇。
云南徵税银九百六十两。
贵州课税银六十馀两。
凡请引於部,例收纸价,每道以三釐三毫为率。
盛京、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福建、广东、广西均不颁引,故无课。
惟茶商到境,由经过关口输税,或略收落地税,附关税造销,或汇入杂税报部。
此嘉庆前行茶事例也。
厥后泰西诸国通商,茶务因之一变。
其市场大者有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
汉口之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合本省所产,溯汉水以运於河南、陕西、青海、新疆。
其输至俄罗斯者,皆砖茶也。
上海之茶尤盛,自本省所产外,多有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诸茶。
江西、安徽红绿茶多售於欧、美各国。
浙江绍兴茶输至美利坚,宁波茶输至日本。
福州红茶多输至美洲及南洋群岛。
此三市场外,又有广州、天津、芝罘三所,洋商亦麕集焉。
盖茶之性喜燠恶寒,喜湿恶燥,又必避慓烈之风,最適於中国。
泰西商务虽盛,然非其土所宜,不能不仰给於我国,用此骎骎遍及全球矣。
其业此者,有总商,有散商。
领引后,行销各有定域。
亦有兼行票法者,如四川自乾隆五十二年开办堰工茶票后,名目甚繁,然第行於产多或销畅之区,非遍及各州县也。
惟甘商旧分东、西二櫃,东櫃多籍隶山西、陕西,西櫃则回民充之。
自咸丰中回匪滋事,继以盗贼充斥,两櫃均无人承课。
总督左宗棠勘定全省,乃奏定章程,以票代引。
遴选新商采运湖茶,是曰南櫃。
时领票止八百馀张。
嗣定为三年一案,领票准加不准减。
计自光绪十三年至二十七年,逐案加增。
三十年,又於湖票外更行销伊、塔之晋票。
迄於宣统二年,茶务日盛。
茶之与盐,办法略相似。
惟盐为岁入大宗,故掌国计者第附於盐而总核之。
其始但有课税,除江、浙额引由各关徵收无定额外,他省每岁多者千餘两,少祗数百两或数十两。
即陕、甘、四川号为边引,亦不满十万金。
咸丰以来,各省次第行釐,光绪十二年,福建册报至十九万餘两,他省款亦渐多,未几收数复绌。
宣统三年豫算表所载,茶税特百三十餘万而已。
顺治初元,定茶马事例。
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
二年,差御史辖五茶马司。
时商人多越境私贩,番族利其值贱,趋之若鹜。
兼番僧驰驿往来,夹带私茶出关,吏不能诘。
户部奏言:‘陕西以茶易马,明有照给金牌勘合之例。今可勿用,但定价值。至番僧所至,如官吏纵容收买私茶,听巡按御史参究。’
茶马御史廖攀龙又言:‘茶马旧额万一千八十八匹,崇祯三年增解二千匹,请永行蠲免。’
并从之。
四年,命巡视茶马满、汉御史各一,直隶河宝营地当张家口之西,明时鄂尔多斯部落曾於此交易茶马,旋封闭。
至是,户部差理事官履勘,以状闻。
谕仍准互市。
七年,以甘肃旧例,大引篦茶,官商均分,小引纳税三分入官,七分给商。
谕嗣后各引均由部发,照大引例,以为中马之用。
又旧例大引附六十篦,小引附六十七斤。
定为每茶千斤,概准附百四十斤,听商自卖。
十三年,以甘肃所中之马既足,命陈茶变价充饷。
十四年,复以广宁、开成、黑水、安定、清安、万安、武安七监马蕃,命私马私茶没入变价。
原留中马支用者,悉改折充饷。
十八年,从达赖喇嘛及根都台吉请,於云南北胜州以马易茶。
康熙四年,遂裁陕西苑马各监,开茶马市於北胜州。
七年,裁茶马御史,归甘肃巡抚管理。
十九年,以军需急,加福建茶课银三百五十九两,至二十六年豁免,并除湖广新增茶税银。
时四川产茶多,其用渐广,户部议增引,迄康熙末,天全土司、雅州、邛、荣经、名山、新繁、大邑、灌县并有所增。
二十四年,刑科给事中裘元佩言洮、岷诸处额茶三十馀万篦,可中马万匹。
陈茶每年带销,又可中数万匹。
请遣员专管。
三十六年,遂差部员督理茶马事务。
四十年,以陕西私茶充斥,令严查往来民人,凡携带私茶十斤以下勿问,其驮载十斤以上无官引者论罪。
四十四年,以奸商恃有前例,皆分带零运,私贩转多,饬照旧缉捕,停差部员,仍归甘肃巡抚兼理。
自康熙三十二年,因西宁五司所存茶篦年久浥烂,经部议准变卖。
后又以兰州无马可中,将甘州旧积之茶,在五镇俸饷内,银七茶三,按成搭放。
寻又定西宁等处停止易马,每新茶一篦折银四钱,陈茶折六钱,充饷。
至六十一年,复增西宁、庄浪、岷州、河州茶引,各处所存旧茶,悉令变卖。
雍正三年,遂议自康熙六十一年始,五年内全徵本色,五年后即将旧茶变卖。
嗣是出陈易新,总以五年为率。
四年,定陕西行茶,改令产茶地方官给发船票,照商人引目茶数开明,如於部引外搭行印票,及附茶不遵定额者,照私盐律论,查验失察故纵,均加处分。
八年,命陕西商运官茶,於旧例每百斤准附带十四斤外,再加耗茶十四斤。
又谕:‘四川茶税皆论园论树,夫树有大小,园有宽狭,岂能一致?若据以为额,未得其平。应照斤两收纳,著该抚详议。’
寻议:‘旧例每斤徵课二釐五毫,今但徵四丝九忽有奇,前后悬绝,应酌减其半,无论边、土、腹引,俱纳银一釐二毫五丝。’
时川茶行销,引尚不敷,於是复增,各府、州、县再行给发。
九年,命西宁五司复行中马法。
十年,又命中马应见发茶。
时安徽亦增引,照四川例,以馀引暂存司库,遇不敷时,配给行运。
十三年,复停甘肃中马。
始定云南茶法,以七斤为一筒,三十二筒为一引,照例收税。
乾隆元年,令甘肃官茶改徵折色,每篦输银五钱。
时西宁五司陈茶充牣,令每封减价二钱,刻期变卖。
二年,以江西南昌等三十二州县地不产茶,四川成都、彭、灌等县滞销,其引或停或减,并豁除课银。
七年,免甘肃地震处之课,乃命西宁五司徵本色。
八年,免四川天全所欠乾隆七年前之羡馀截角,成都、彭、灌等县之未完银两。
十一年,甘肃巡抚黄廷桂奏言:‘西宁、河州、庄浪三司,番、民错处,惟茶是赖。迩年以粮易茶,计用茶六万五千五百馀封,易杂粮三万八千一百馀石,请著为例。’
报可。
十三年,定甘肃应徵茶封,每年收二成本色、八成折色,并申明水陆各路运商验引截角法,推行安徽、浙江、四川、云南、贵州。
二十四年,从甘肃巡抚吴达善言,命西宁五司茶封,照康熙三十七年例,搭放各营俸饷。
二十五年,吴达善又言:‘甘省茶课向为中马设。今其制已停,在甘、庄二司地处冲衢,西河二司附近青海,犹有销路,惟洮司偏僻,商销茶斤,历年俱改别司售卖,而交官茶封,仍归洮库,往往积至数十万封,始请疏销。应将洮司额颁茶引,改归甘、庄二司给商徵课,俟洮司库贮搭饷完日,即行裁汰。’
二十七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复条上疏销事宜四:“一,官茶应改徵折价也。
查甘肃库贮官茶,向例如存积过多,改徵折色。
今五司库内,自乾隆七年至二十四年,已存百五十馀万封。
经前抚臣吴达善奏准每封作价三钱,搭放兵饷,已搭放四十馀万封。
在市肆官茶日多,非十年之久,不能全数疏销。
且每年商人又增配二十四万封,商茶既多,官茶益滞。
莫若将商交二成官茶五万四千馀封,照例每封徵折价三钱,俟陈茶销售将完,再徵本色。
一,商茶应准减配也。
查甘肃茶法,商人每引交茶五十斤,无论本折,即系额课。
至商人自卖茶封,每引止应配正茶五十斤,连附茶共配售三十馀万封,商人即以配售之茶纳课。
经吴达善奏准增配以纾商力,并无课项。
第茶封既增,又有搭放兵饷之官茶,势致愈积愈多,难免停本亏折。
今商人原每引止五封,内应减无课茶十五万八千三百十六封,共止配茶四十万九千四百四十封,二成本色茶封既议改徵折价,无庸配运。
一,陈积茶封应召商减售也。
查各司俱有陈茶,而洮司为多。
现每封四钱发售,商民裹足。
请仍照原议,每封定价三钱,召商变卖。
一,内地、新疆应一体搭放也。
查乾隆二十四年吴达善奏准满、汉各营以茶封搭饷。
至新疆茶斤,向资内地。
今官茶以沿途站车輓运,无庸脚费,其自肃州运至各处,将脚价摊入茶本之内,较之买自商贾,尚多减省。
疏入,议行。
二十九年,裁甘肃巡抚,茶务归陕甘总督兼理。
三十四年,以甘省库贮官茶渐少,复徵本色一成。
三十六年,又以伊犁等处安插投诚土尔扈特等众,赏给茶封,仍议照旧徵收二成。
三十八年,四川总督刘秉恬奏准三杂谷等处土司买茶,以千斤为率,使仅敷自食,不能私行转售。
四川设边引,商人纳税领运於松潘等处销售,无论土司蛮商,俱准赴边起票贩运。
嘉庆七年,以陕西神木官销茶引久经拨归甘省商销,令豁除旧存羡馀名目。
四川教匪滋扰,蠲除大宁、广元、太平、通江、南江五州县茶税。
十年,复免大宁、太平、通江、巫山四县厅税课。
十七年,以甘肃库茶充羡,定商纳官茶,全徵折色。
二十二年,谕:“闽、皖、浙商人贩运武夷、松罗茶赴粤销售,向由内河行走,近多由海道贩运,夹带违禁货物私卖。
饬令茶商仍由内河行走,永禁出洋贩运,违者治罪、茶入官。”
道光三年,谕:“那彦成奏定新疆行茶章程,经户部议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砖茶不得侵越新疆各城售卖。
兹将军果勒丰阿等奏,此项砖茶,由归化城、张家口请领部票纳税而来,已六十馀年,未便遽行禁止。
惟新疆既为官茶引地,商茶究有碍官引,令嗣后商民每年驮载砖茶一千馀箱,前赴古城,仍照例给票,无许往他处售卖。”
六年,谕:“前因新疆各城运茶,前将军等请给引招商纳课。
兹据庆祥等奏称,各城无殷实之户,若遽令承充官商,必致运课两误。
著北路商民专运售杂茶,并在古城设局抽税,即以所收银抵兰州茶商课。
俟试行三年,再行定额。
至附茶仍由甘商运销。”
八年,钦差大臣那彦成言:“甘肃官茶,年例应出关二十馀万封。
近来行销至四五十万封,皆以无引私茶影射,价复递加,每附茶一封,售银七八两至十馀两不等。
请嗣后每封定价,阿克苏不得过四两,喀什噶尔不得过五两,并於嘉峪关外及阿克苏等处设局稽查。”
诏如所请。
九年,命甘肃茶务责成镇迪道总司稽查,奇台县就近经管。
咸丰三年,闽浙总督王懿德奏请闽省商茶设关徵税。
五年,福建巡抚吕佺孙复言:“闽茶向不颁给执照,徵收课税。
自道光二十九年,直隶督臣讷尔经额以闽商贩运,官私莫辨,议由产茶之崇安县给照,经过关隘,验税放行。
嗣因产茶不止一处,商人散赴各县购买,绕道出贩,复经抚臣王懿德奏请,自咸丰三年为始,凡出茶之沙、邵武、建安、瓯宁、建阳、浦城、崇安等县,一概就地徵收茶税,由各县给照贩运,先后下部议准。
前岁因粤匪窜扰,江、楚茶贩不前,暂弛海禁,各路茶贩,遂运茶至省,不从各关经过,不特本省减税,即浙、粤、江西亦形短绌。
臣履任后,遍询茶商获利,较前不啻倍蓰。
商利益厚,正赋转亏。
现粤匪未平,军需孔急,众商身拥厚赀,什一取盈,初无所损。
且徵诸贩客,不致扰累贫民,完自华商,无虑纠缠洋税,以天地自然之利,为国家维正之供,迥非加增田赋者比。
但闽茶不止数县,必在附省扼要处所设关增卡,给印照以凭查核。
连界各省,亦应一体设立,俾免趋避。
请自咸丰五年始,凡贩运茶斤,概行徵税,所收专款,留支本省兵饷。
惟创行伊始,多寡未能预定,俟行一二年后,再行比较定额。”
自此闽税始密。
然至十年,犹未报部,经部饬催,乃按期奏报。
六年,允伊犁将军紥拉芬泰请,伊犁产茶,设局徵税,充伊犁兵饷之用。
十一年,广东巡抚觉罗耆龄奏请抽收落地茶税。
同治元年,饬下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各督抚,详查本省产茶及设茶庄处所,妥议章程具奏。
二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疏,略言:
“江西自咸丰九年,定章分别茶釐、茶捐。
每百斤除境内抽釐银二钱,出境又抽一钱五分有零外,向於产茶及设立茶庄处所劝办茶捐,每百斤捐银一两四钱或一两二钱不等,填给收单,准照筹饷事例汇齐请奖。
臣仍照旧章办理。
本年据九江关署监督蔡锦青详,请遵照户部奏准,饬将盐、茶、竹、木四项统徵关税,已於三月起徵。
江西茶叶运至九江,有华商、洋商之分。
洋商既完子口半税,固不抽釐,华商既纳浔关正税,亦未便再令完釐。
臣即照部章,於义宁州开办落地税。
惟原奏内大箱净茶科则稍重,分别核减。
参酌茶捐向章,每百斤,义宁州等处徵一两四钱,河口镇徵一两二钱五分,概充臣营军饷,由臣刊发税单护票,委员经收。
或业户自行完纳,或茶庄代为完税领单,至发贩时,统由茶庄缴销税单。
华商换给护票,洋商即凭运照,贩至各处销售。
除华商完纳九江关税、洋商完纳子口半税外,经过江西、安徽各釐卡,验明放行。
如此办理,与户部原奏、总理衙门条约,一一符合。
税单虽系茶庄经手,税银实为业户所出。
洋商不得藉口於子口半税,而禁中国之业户不完中国之地税。
华商既免逢卡抽釐,亦不至纷纷私买运照,冒充洋商。
得旨允行。
五年,户部奏准甘省引滞课悬,暂於陕西省城设官茶总店,潼关、商州、汉中设分店。
商贩无引之茶,到陕呈报。
上色茶百斤收课银一两,中色六钱,下色四钱。
所收解甘弥补欠课。
七年,议准归化城商人贩茶至恰克图,假道俄边,前赴西洋各国通商,请领部照,比照张家口减半,令交银二十五两,每票不得过万二千斤。
十一年,议准甘省积欠旧课,仍追旧商。
召募之新商试新课。
其杂课、养廉、充公、官礼四项缓徵。
十三年,议准甘省仿淮盐之例,以票代引,不分各省商贩,均令先纳正课,始准给票。
其杂课归并釐税项下徵收。
各项名色概予删除。
行销内地者,照纳正课三两外,於行销地各完釐税,每引以一两数钱为度,多不过二两。
出口之茶,则另於边境局卡加完釐一次,以示区别。
光绪十年,户部统筹财政,於茶法略言:
“据总理衙门单开,光绪八、九等年出口茶数多至万九千馀万斤。
查道光年间英国所收茶税,约每百斤收银五十两,而我之出口税仅纳二两五钱,不及十一。
拟照甘肃茶封之例,每五十斤就园户徵银三钱。
增课既多,洋人无所藉口。
或照宁夏、延、榆、绥等处茶引每道徵银三两九钱之例,於产茶处所设局验茶,发给部颁茶照,每照百斤,徵银三两九钱,经过内地关卡,另纳釐税,验照盖戳放行,不准重複影射。
所有茶照,按年豫行赴督请领,原照一年后作废。
或於产茶处所验茶发给部照,既完课三两,再倍收银三两九钱,前后共徵七两八钱,一切杂费均予豁除。
惟於各海关及边卡,凡应纳洋税,仍照向章完纳。
若在内地行销贩运,无论经过何省何处釐卡关榷,均免再徵。
则改釐为课,改散为总,既便稽查,复免侵渔。
惟园户及贩商若何防其走漏,应令各省参酌定章,覆奏办理。
十二年,以山西商人在理藩院领票,诡称运销蒙古地方,实私贩湖茶,侵销新疆南北两路。
一票数年,循环转运,往往逃釐漏税。
经部奏准,嗣后领票,註明“不准贩运私茶”字样。
如欲办官茶,即赴甘肃领票缴课完釐。
倘复运销私茶,查出没官。
是时泰西诸国嗜茶者众,日本、印度、意大利艳其利厚,虽天时地质逊於我国,然精心讲求种植之法,所产遂多。
盖印度种茶,在道光十四年,至光绪三年乃大盛。
锡兰、意大利其继起者也。
法兰西既得越南,亦令种茶,有东山、建吉、富华诸园。
美利坚於咸丰八年购吾国茶秧万株,发给农民,其后愈购愈多,岁发茶秧至十二万株,足供其国之用。
故我国光绪十年以前输出之数甚钜,未几渐为所夺。
印度茶往英国者,岁约七十三万二千石,价约二千四万两。
吾国茶往者八十九万八千石,价约千八百六十八万两。
印度茶少於华,而价反多。
迨二十二年我国运往,乃止二十一万九千四百馀石而已。
日本之茶,多售於美国,亦有运至我国者。
光绪十三年,我茶往日本者万二千馀石,而彼茶进口万六千馀石。
其专尚华茶取用宏多者惟俄。
盖自哈萨克、浩罕诸部新属於彼,地加广,人加众,需物加多,而茶尤为所赖。
光绪七年定约,允以嘉峪关为通商口岸,而往来益盛。
十年后我国运往之茶,居全数三之一。
十三年,并杂货计,出口价九百二万两有奇,而进口价仅十一万八千馀两,凡输自我者八百九十万两。
然十二年茶少价多,十三年茶多价少,华商已有受困之势,厥后亦兼购於他国,用此华茶之利骤减。
盖我国自昔视茶为农家餘事,惟以隙地营之,又采摘不时,焙制无术,其为他人所倾,势所必至。
三十三年,茶叶公会以状陈於度支部,税务司亦以茶税减少为言,於是命筹整理之策。
宣统初,农工商部遂有酌免税釐之议。
汉口、福州皆自外国购入制茶机器,且由印度聘熟练教师。
江西巡抚又筹款贷与茶户。
自是销入欧洲及北阿非利加洲者乃稍畅旺。
夫吾国茶质本胜诸国,往往涩味中含有香气,能使舌本回甘,泰西人名曰“胆念”,他国所产鲜能及此。
故日本虽有茶,必购於我,荷兰使臣克罗伯亦言爪哇、印度、锡兰茶皆不如华茶远甚。
然则奖励保护,无使天然物产为彼族人力所夺,是不能不有望於今之言商务者。
矿政清初鉴於明代竞言矿利,中使四出,暴敛病民,於是听民采取,输税於官,皆有常率。
若有碍禁山风水,民田庐墓,及聚众扰民,或岁歉穀踊,辄用封禁。
世祖初开山东临朐、招远银矿,顺治八年罢之。
十四年,开古北、喜峰等口铁矿。
康熙间,遣官监采山西应州、陕西临潼、山东莱阳银矿。
二十二年,悉行停止。
并谕开矿无益地方,嗣后有请开采者,均不准行。
世宗即位,群臣多言矿利。
粤督孔毓珣、粤抚杨文乾、湘抚布兰泰、广西提督田畯、广东布政使王士俊、四川提督黄廷桂相继疏请开矿,均不准行,或严旨切责。
十三年,粤督鄂弥达请开惠、潮、韶、肇等府矿,下九卿议行。
上以妨本务停止。
盖粤东山多田少,而矿产最繁,土民习於攻采。
矿峒所在,千百为群,往往聚众私掘,啸聚剽掠。
故其时矿东开矿,较他省尤为厉禁。
乾隆二年,谕凡产铜山场,实有裨鼓铸,准报开采。
其金银矿悉行封闭。
先是,五年允鲁抚朱定元请,开章丘、淄川、泰安、新泰、莱芜、肥城、宁阳、滕、峄、泗水、兰山、剡城、费、莒、蒙阴、益都、临朐、博山、莱阳、海阳各州县煤矿,而藁城知县高崶请自备赀开峄、滕、费、淄、沂、平阴、泰安银铜铅矿则禁之。
然贵州思安之天庆寺、镇远之中峰岭,陕西之哈布塔海哈拉山,甘肃之紥马图、敦煌、沙洲南北山,伊犁之皮里沁山、古内、双树子,乌鲁木齐之迪化、奎腾河、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条金沟各金矿,贵州法都、平远、达摩山,云南三嘉、丽江之回龙、昭通之乐马各银矿,相继开采。
嘉庆四年,给事中明绳奏言民人潘世恩、苏廷禄请开直隶邢台银矿。
上谓:“国家经费自有正供,潘世恩、苏廷禄觊觎矿利,敢藉纳课为词,实属不安本分。”命押递回籍,明绳下部议。
六年,保宁以请开塔尔巴哈台金矿,明安以请开平泉州铜矿,均奉旨申饬。
道光初年,封禁甘肃金厂、直隶银厂。
盖其时岁入有常,不轻言利。
惟云南之南安、石羊、临安、个旧银厂,岁课银五万八千馀两;其馀金矿岁至数十两,银矿岁至数千两而止。
又旋开旋停,兴废不常,赋入亦鲜。
铜铅利关鼓铸,开采者多邀允准,间有蠲除课税者。
广东自康熙五十四年封禁矿山,至乾隆初年,英德、阳春、归善、永安、曲江、大埔、博罗等县,广州、肇庆两府,铜铅矿均行开采。
百馀年来,云、贵、两湖、两粤、四川、陕西、江西、直隶报开铜铅矿以百数十计,而云南铜矿尤甲各行省。
盖鼓铸铅铜并重,而铜尤重。
秦、鄂、蜀、桂、黔、赣皆产铜,而滇最饶。
滇铜自康熙四十四年官为经理,嗣由官给工本。
雍正初,岁出铜八九十万,不数年,且二三百万,岁供本路鼓铸。
及运湖广、江西,仅百万有奇。
乾隆初,岁发铜本银百万两,四五年间,岁出六七百万或八九百万,最多乃至千二三百万。
户、工两局,暨江南、江西、浙江、福建、陕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九路,岁需九百馀万,悉取给焉。
矿厂以汤丹、碌碌、大水、茂麓、狮子山、大功为最,宁台、金钗、义都、发古山、九度、万象次之。
大厂矿丁六七万,次亦万馀。
近则土民远及黔、粤,仰食矿利者,奔走相属。
正厂峒老砂竭,辄开子厂以补其额。
故滇省铜政,累叶程功,非他项矿产可比。
道光二十四年,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除现在开采外,如尚有他矿原开采者,准照现开各厂一律办理。
二十八年,复诏“四川、云、贵、两广、江西各督抚,於所属境内确切查勘,广为晓谕。
其餘各省督抚,亦著留心访查,酌量开采,不准讬词观望。
至官办、民办、商办,应如何统辖弹压稽查之处,朝廷不为遥制。”
一时矿禁大弛。
咸丰二年,以宽筹军饷,招商开采热河、新疆及各省金银诸矿。
三年,诏曰:“开采矿产,以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地,较之一切权宜弊政,无伤体制,有裨民生。
当此军饷浩繁,左藏支绌,各督抚务当权衡缓急,於矿苗丰旺之区,奏明试办。”
时军兴饷乏,当时开采者,仅新疆噶尔,蒙古达拉图、噶顺、红花沟之金矿,直隶珠窝山、遍山线、室沟、土槽子、锡蜡片、牛圈子沟,蒙古哈勒津、罗圈沟、库察山、长杭沟之银矿,新疆迪化、罗布淖尔、三个山之铜锡矿数处。
同治七年,吉林请开火石岭子等处煤矿,以伏莽未靖,格部议不果行。
十三年,以滇矿经兵燹久废,谕饬开办,从滇督岑毓英请也。
是年海防议起,直隶总督李鸿章、船政大臣沈葆桢请开采煤铁以济军需,上允其请,命於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
光绪八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亦言北洋筹办防务,制造船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煤铁,最为大宗,请开办江苏利国驿煤铁。报闻。
嗣是以次修筑铁路,煤铁益为当务之急。
於是煤矿则吉林大石头顶子、乱泥沟、半拉窝、鸡沟、二道河、陶家屯、石牌岭,黑龙江太平山、察汉敖拉卡伦,直隶开平、唐山,内丘县之上坪、永固、磁窑沟、南阳寨,临城县之冈头、石固、胶泥沟、杨家沟、新庄、竹壁、牟村、焦村,宣化府之鸡鸣、玉带、八宝寺山,阜平县炭灰铺村,曲阳县白石沟、野北村,张家口厅海拉坎山、马连圪达,宛平县青龙涧、碑碣子,承德府榆树沟,奉天海龙府远来、义和、进宝、玉盛、永顺、永益、万利、人和、同德、顺发,锦州府大窑沟,锦西厅砀石沟,本溪县王干沟,兴京厅蜜蜂沟,辽阳州窑子峪,江西萍乡、永新、馀干,山东峄县,安徽贵池、广德、繁昌、东流、泾县,湖北荆门,河南禹州,山西平定、凤台,浙江桐庐、馀杭,江苏上元、句容,湖南湘乡、祁阳,广西富川、贺县、奉议、恩阳、南宁、那坡,陕西白水、澄城、同官、宜君、邠州、陇州、淳化。
铁矿则直隶迁安县、滦州,湖北大冶,广西永宁州,江西永新县,云南开、广两府,贵州青谿,皆先后开采,而秦、晋商民零星开采,尤难悉数。
二十二年,诏开办各省金银矿厂。
自光绪初年,开直隶窑沟银矿,甘肃西宁、甘、凉,黑龙江漠河观音山、奇乾河各金矿外无闻焉。
自明令颁行而后,金矿则直隶之平泉州属转山子,建昌县属金厂沟,抚宁县属双山子,泺平县属宽沟,丰宁县大营子、西碾子沟,翁牛特旗之红花沟、水泉沟、拐棒沟,而迁安县所产尤旺。
奉天之凤凰、安东、辽阳、通化、宽甸、怀仁、铁岭、开原、通化、海城、锦县,蒙古之贺连沟、大小槽、碾沟、除虎沟、朱家沟、板桥子、珠尔琥珠、克勒司、布恭、特勒基、哈拉格囊图、奎腾河、图什业图汗,四川之冕沟,湖南之平江,浙江之诸暨,黑龙江之黑河,新疆之和阗、焉耆。
银矿则四川之天全、卢山、大穴山头,皆报明开采。
而铜、锡、铅、锑、石油、硫磺、雄黄等矿,亦接踵而起。
铜则云南迤东汤丹、茂麓正厂六,子厂十一。
迤西回龙、得宝正厂八,子厂九。
楚雄永北及云武所属万宝、双龙,又永安顺宁、临安、开化、曲靖各厂,均招商承采。
而江西赣州,陕西镇安,湖南绥宁,新疆拜城、库车亦有铜厂。
锡则广东儋州,广西南丹土州、富川、贺县。
铅则湖南常宁、湘乡、临武,四川会理,浙江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太平。
锑则湖南益阳、邵阳、新化、沅陵、慈利、湘乡、祁阳、新安、溆浦,贵州铜仁,四川秀山,广东曲江、防城、乳源,广西南太、泗镇、陵阳都。
石油则陕西延长,甘肃玉门,新疆库尔喀喇乌苏。
硫磺则山西阳曲,奉天辽阳、锦州。
雄黄则湖南慈利。
或官办,或商办,或官商合办。
或用土法,或用西法。
九年,诏各省煤矿招商集股举办。
自是云南、四川均设招商及矿务局,贵州设矿务公商局,山西设矿务公司。
粤东琼州之铜矿,浙江宁波之铅矿,皆率招商集股开办。
开办历数十年,惟开平、萍乡之煤,大冶之铁,规模宏远。
次则平江之金,益阳之锑,常宁之铅,犹为民利。
漠河金矿所产虽富,岁解部银仅二十万两。
滇铜自十三年命唐蜅督办,岁运京铜不过百馀万,各省鼓铸,犹以重直购洋铜。
铁产为汉阳厂炼钢造轨,略供轮路之需。
粤、桂、晋出铁虽饶,以提炼不精,国内制造,仍多购自英厂。
二十四年,诏设矿务铁路总局於京师,以王文韶、张荫桓主之。
奏定章程二十二,准华商办矿,假贷洋款,及华洋合股,设立公司。
自是江西萍乡煤矿则借德款,湖北大冶铁矿则借日本款,浙江宝昌公司则借义款,直隶临城煤矿则借比款。
当其议定合同,於抵押息金外,辄须延聘矿师,甚者涉及用人管理。
至直隶井陉、安徽宣城煤矿,山西盂平、泽、潞、平阳,四川江北煤铁矿,新疆塔城,直隶霍家地、厂子沟金矿,广西上思,贵州正安铅铁,福建邵武、建宁、汀州,直隶八道河,奉天尾明山,及吉林新旧矿,均华洋合办,一经订约,时生轇轕。
若福公司之於晋矿,其尤甚者也。
二十四年,河南豫丰公司以其专办怀庆左右黄河以北各矿之权,山西商务局以其专办盂平、泽、潞、平阳煤铁各矿之权,同时让与办理。
一公司垄断两省矿务,更议修铁道自晋讫汴,因矿及路,利权损失,争持三年,始允合办。
汴既侵攘华官主权,晋复干涉人民开采。
全晋绅民,坚持废约。
迟之又久,始以银二百七十馀万赎回。
他如陕西延长,四川富顺、巴、万石油矿,湖南常宁龙王山,湖北兴国龙角山矿,均因商民私相授受,酿成交涉。
自议订胶济、东清路约,附路十三里内华人无开矿权。
而开平煤矿,漠河观音山金矿,复因内乱为外人所侵占。
开平煤矿,自光绪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官商之力,经营二十年,效力大著。
二十六年,拳匪乱后,洋员德璀琳因督办张翼委其保护,与矿师胡华私立卖约,而张翼亦即签押移交,转以加招洋股中外合办奏闻。
由是而唐山西山、半壁店、马家沟、无水庄、赵各庄、林西各矿,秦皇岛口岸地亩附属之承平、建平、永平金银矿,悉操於英公司。
严诏责令收回,赴英控诉,卒未就绪。
三十四年,筹办滦州煤矿,英公司阻挠之。
乃劫为营业联合之法,合设开滦总局。
观音山金矿,亦因拳乱为俄人占据。
三十二年,始以俄银万二千卢布赎回。
二十八年,外务部改定矿章,凡华洋商人得一体承办矿务,惟必禀部批准,乃为允行之据。
是年皖抚聂缉椝许英人凯约翰承办歙、铜陵、大通、宁国、广德、潜山矿产,嗣以专办铜陵之铜官山,订约定期百年,占地三十八万四千馀亩。
皖中绅民合力争之,始以银四十万两赎回自办。
法人弥乐石亦於是年以勘办全滇矿务请於滇督及外务部,皆拒之,仍获澂江、临安、开化、云南、楚雄、元江、永北等府、厅、州矿权以去。
继是英商立乐德以合办东、昭两府金银矿不获,遂援弥乐石例,索广南、曲靖、丽江、大理、顺宁、普洱、永昌七府矿,亦坚拒未允。
一时举国上下,咸以保全矿产为言。
由是蜀设保富公司,华洋承办川省矿务,购地转租事宜属之。
闽设商政局,旋奏设矿务总公司,凡请办各矿场,查核准驳之权属之。
山西保晋公司,安徽矿务总局,类能集合殷富,鸠赀开办。
湘、鄂则於所属矿地勘明圈购,以杜私售。
二十五年,江南筹办农工矿路各学堂,两湖复筹设高等矿业学堂。
三十一年,商部以洋商私占矿地矿山,疏请申明约章,以维权限。
寻奏设各省矿政调查局,以勘明全国矿产、严禁私卖为先务。
鄂督张之洞条上矿务正章七十四,附章七十三。
盖自二十四年以来,矿章屡易,每因矿务龃龉,洋商辄引为口实。
二十九年,商约大臣吕海寰与各国议订商约,许以开采矿产之利,但必须遵守中国矿章。
而中国矿章,则比较各国通行者为之准则,特诏张之洞拟定。
乃取英、美、德、法、比利时、西班牙矿章参互考证,区别地面地腹,釐定矿界矿税,分晰地股银股,暨华洋商,限制至周;尤注重於中国主权,华民生计,地方治理。
阅数年乃成,下部议行,中国矿章始具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九十九-译文
太祖初期铸造了‘天命通宝’钱,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作为两种不同品级的货币,满文的一品钱比汉文的一品钱质量更重。天聪年间沿袭此制。世祖在燕京定都后,大规模开设铸币局,开始统一货币品级。在户部设立宝泉局,在工部设立宝源局。‘顺治通宝’钱,规定用七成红铜和三成白铜搭配铸造。一千文为一万,两千串为一卯,每年铸造三十卯。每枚钱币重一钱。第二年,增加了二分的重量,规定七枚钱币兑换一分银子,旧钱则翻倍兑换。民间普遍认为钱币价格过高,已经改为十枚兑换一分。各省、镇按照统一模式开设铸币局,先后在山西、陕西、密云、蓟、宣、大同、延绥、临清、盛京、江西、河南、浙江、福建、山东、湖广以及荆州、常德、江宁三府开设铸币局。第五年,停止了盛京、延绥两局的铸币。第六年,将大同局迁至阳和。第七年,开设了襄阳、郧阳两府的铸币局。第八年,停止了各府、镇的铸币。第十一年,恢复了密云、蓟、宣、阳和、临清的铸币局。最初户部认为新铸的钱币足够使用,前代只有崇祯钱仍然继续使用,其余的废铜上交官府,以实价补偿,并禁止私铸以及小钱、伪钱,重新宣布禁止旧钱。后来因为上交官府的废铜迟迟不尽,全国通令,限定三个月内全部上交,超过期限使用,将受到惩罚。
当年朝廷讨论疏通钱币制度,以八年增加一钱二分五厘为标准样式,左边用汉文写‘一厘’二字,右边宝泉铸一个字‘户’,宝源铸一个字‘工’,各省、镇铸币局地名各用一个字,如太原增‘原’字、宣府增‘宣’字等,一千文钱兑换一两银子,定为统一通行的制度。禁止私局,违反者以枉法赃论。当时官币流通不畅,采用敛散法,酌定京、外局钱币,搭配俸禄。钱粮旧制征收七钱三,都定为法令。但直省局钱币质量不精,私铸趁机出现,导致流通不畅,全部停止铸币,专门由宝泉、宝源局精铸一钱四分重的钱币,背面用满文,使得私铸难以伪造。现行的钱币限定三个月内销毁。重新制定私铸律法,首犯及工匠处斩,财产没收,从犯及知情使用者,总甲十家长知情不举报,地方官知情,分别处以斩绞,举报者赏银五十两。
十七年,恢复直省铸币,命令按照一钱四分钱的样式,背面同时使用满文和汉文。康熙元年,铸造纪元钱,此后凡有新皇帝登基改元,都按照这个例子铸造。高宗禅位后,铸造乾隆钱十二种,嘉庆钱十八种,这是非常规的。自从改铸一钱四分钱,奸民就私自销毁,于是定法律处罚私自销毁的行为。于是禁止制造铜器,以防止私自销毁。十八年,再次严格禁止,军器、乐器等,允许制造五斤以下的。当时重钱销毁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价格上涨。二十三年,允许钱法侍郎陈廷敬恢复一钱旧制。时间久了,钱币价格依然很高,于是重新规定钱币价值禁止,一两银子兑换钱币不得少于一千文,但钱币价值最终无法平衡。晚年一两银子兑换钱币八百八十至七百七十文。于是发布五城平粜钱兑换银子以平衡价格。
自从旧钱禁止以来,福建地区偏远,仍然使用杂制钱币。二十四年,巡抚金鋐提出意见,学士徐乾学上疏称:‘自古以来都是古今钱币同时使用,听从民便。’于是列举历代旧事,称‘自汉五铢以来,从未废除古钱而只使用今钱。隋朝销毁古钱,明朝天启后全部收集古钱铸币,这是钱币的变化。而且钱币制度败坏,可以利用古钱淘汰,所以换代后仍然允许流通。何况福建地处岭外,应该允许民间使用。’皇帝赞同他的意见,完全放宽了旧钱、废钱的禁止。
是年,规定旗籍私铸私销的罪行如律法。四十一年,按照旧制改铸轻钱,私铸再次兴起,朝廷大臣请求废除小制钱,仍然铸造一钱四分重的钱币,新旧钱币暂时并行,新钱一千文兑换一两银子,旧钱兑换七钱。皇帝下诏同意。但私铸最终无法制止。
四十五年,山东请求铸造大钱。恰逢发现常山私铸,皇帝认为私铸的钱币中一定有大量私自销毁的,应该先收缴后禁止,于是命令钱粮银一两折合二千文,钱币用尽后折合收缴铜器。户部因为新钱不够用,请求将毁旧铸新的时间推迟到五年后。过了两年,襄阳私铸钱币偷偷藏在漕船上进入京城,大理寺卿塔进泰奉命调查,上疏请求严禁收缴销毁,再次违反私铸私贩罪按律法处罚,船户和运输官同样处以私铸罪,地方官知情,斩决,没收家产;失察,夺职。法律更加严格。
官局使用的铜,自四十四年开始兼采云南的铜。雍正元年,巡抚杨名时请求每年运输云南铜到京城。朝廷讨论认为在矿山就地铸币更为方便,因此开设云南大理、沾益四局,铸造运输到京城的钱币,背面文字为‘云泉’。皇帝认为钱币是国家宝物,将其更名为‘宝云’,并命令直省局钱币,背面首字为‘宝’,其次是省名,全部使用满文。之后运输到京城的钱币时铸时停。
乾隆二年,因为钱币价格长期不平衡,命令大兴、宛平设立钱行官牙以平衡钱币价格。皇帝考虑到私自销毁的危害更大,更加严厉地实行铜器禁令。非三品以上的官员不得使用铜器,旧有铜器限制三年内上交官府,超过期限以私藏禁物论处,已经禁止的仍然制造,罪行与盗铸从犯相同。于是通令禁止制造铜器。不久更加严格限制,只有一品官员才能使用,其余全部禁止,藏匿私用,都按违禁论处。十二年,皇帝认为钱币重则私自销毁,轻则私自铸币,命令恢复一钱二分旧制。十三年,规定剪钱边律罪为绞监候。在此之前,尚书海望因为铜禁损害了百姓,上疏陈述四点弊端,高宗认为有理,于是取消了禁止铜收铜的命令。
再次因为京城钱币价格高昂,一两银子只能兑换八百文,皇帝下诏让工部节慎库的钱币平价。御史陶正靖上疏陈述钱币价格不平衡,弊端在于经纪人的破坏,皇帝立即命令革除他们。浙江布政使张若震说钱币价格高的问题在于私自销毁。如果将铜铅混合,加入一点锡,铸成青钱,那么销毁者就没有利润。试验证明了这个方法,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铸成与黄钱一起流通。规定私自铸铅钱禁止,首犯及工匠绞监候,从犯及知情使用者减一等。严格禁止贩运及囤积制钱,凡积钱达到一百千以上,以违例论处。皇帝对朝廷大臣说:‘现在谈论禁止的人,也只是补充弊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物品的价格应该以银为标准,而不是钱,但官民都认为钱方便而银不方便,追求利益的人,以为使价格波动为得计,这是轻重颠倒。从现在开始应该重视使用银子,凡是直省官修工程,民间总置货物,都使用银子。’
二十二年间,两广总督李侍尧请求禁止使用旧钱和伪钱。皇帝认为民间混合使用吴三桂的‘利用’、‘洪化’、‘昭武’等伪钱,只允许自行查检出,官方负责更换成新的铸币,旧钱仍然可以使用。
二十四年间,平定了回部,颁布了新的铸币式样到叶尔羌,铸造了‘乾隆通宝’,每枚重量为二钱,背面铸有叶尔羌的名字,左边是满文,右边是回文,使用红铜铸造,并毁坏了旧普尔钱来补充铸造。
过了两年,阿克苏请求按照叶尔羌的例子进行铸造。又允许西藏开铸银钱,重量有一钱和五分两种,文字称为‘乾隆宝藏’,背面使用唐古忒文字,边缘标记年份。以上两种钱币,只在回部和西藏流通,内地不使用。
二十九年,命令回部铸造钱币,永久使用乾隆年号。
到了中叶时期,钱币的价值上涨,各省都增加了炉火扩大铸造,价格暂时趋于平稳。但铜的运输延迟,市场上的商人囤积居奇提高价格,损害了钱币制度,上级命令督抚不得轻易请求停止炉火减少铸造量。
晚年私铸现象增多,四川、云南、贵州成为私铸的集中地,流散到江苏、浙江等地。云南、贵州的官方钱币也因为不善于停止铸造而出现问题。同时,私自铸造的钱币越来越多,四川、云南、贵州成为私铸的主要地区,私钱不断出现。
五十七年,湖广总督毕沅请求收购私铸钱币,不要设定时间限制。皇帝认为湖北是私铸的总汇,不是想彻底禁止而是预先考虑如何推卸责任,命令严格检查私贩,并给予两年的宽限期。
五十九年,因为官方和私铸的钱币混合出现,钱币价格低廉,暂时停止各省的铸造,私铸钱币一年内全部收缴,但官吏借此作弊。
嘉庆元年,恢复各省的铸造。到了十年,各省的铸造并未完全恢复,钱币再次价格上涨,上级命令各省督抚按照规定的数量鼓铸。
然而此后私铸和官方私铸相继出现,京城的钱币质量差,轮郭肉好糢糊脆薄,‘宝苏’铸币中掺杂沙子,一掷即碎,而贵州、湖广私铸盛行,江苏官方和私局都秘密进行。
到了道光年间,福建、广东混合流通‘光中’、‘景中’、‘景兴’、‘嘉隆’等外国钱币,奸民从中获利,纷纷仿造。贵阳大定官局也铸造了底大钱,钱币制度因此更加混乱。
当时中外贸易,用货物交换银两,外国船只违反禁令,每年泄露出去的银两以千万计,御史黄中模、章沅都提出了意见。而各种外国银币,如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等,也秘密输入内地谋取利益,从福建、广东流通到黄河以南。而洋商又将它们带到各省的海口,公开放置货物,私下买卖银币,导致洋银越来越多,纹银越来越少而价格上涨。
皇帝对此感到担忧,命令两广总督申严禁止,但所禁止的并不包括洋银,仿铸的广板、福板、杭板、吴庄、行庄等,仍然消耗中国的银两。
御史黄爵滋请求同时禁止输出洋银,并制定专门的条款,提议从重处罚。
十七年,下诏沿江沿海的督抚、海关监督,命令属下严格检查偷漏,确定功过,实行赏罚,但国内银两仍然大量流失,每两银兑换钱币常常达到二千。
朝廷大臣们商议如何重铸钱币来抑制银币的流通,但建议未能实施。
在此之前,道光中叶,银两外流而价格上涨,朝野上下都希望发行大钱来解决这个问题。广西巡抚梁章钜上疏谈论其好处。文宗即位后,四川学政何绍基强烈请求发行大钱以复古救时。皇帝最初并不认同,但最终与官票、宝钞一起实行。
钞票曾在顺治八年发行,每年铸造十二万八千多张。十年后停止。嘉庆年间,侍讲学士蔡之定请求发行钞票。咸丰二年,福建巡抚王懿德也提出了请求。朝廷讨论后认为难以实施,予以拒绝。
当时银两短缺,钱币不足,军需河饷耗费了大量国库资金,筹划国计的人士都主张发行官票。次年,命令户部集议。惠亲等请求命令户部制造钱钞与银票并行。钞票使用皮纸制作,题目为‘户部官票’,左边是满文,右边是汉字,中标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下面写着‘户部奏行官票’。
所有将官票兑换成银钱的人,都与银两一样,并准许按照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照法律处罚。钞票的题目为‘大清宝钞’,汉字平列,中标准足制钱若干文,旁边八字为‘天下通宝,平准出入’,下面写着‘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
大钱的面值从当千到当十,共有五等,重量从二两递减到四钱四分。当千、当五百使用纯铜铸造,颜色为紫色;当百、当五十、当十,铜铅混合铸造,颜色为黄色。面值百以上的称为‘咸丰元宝’,以下的称为‘重宝’,背面是满文局名。
四年,因为铜料缺乏,同时铸造当五铁钱和制钱。后来又铸造了铅制钱。乾隆年间,京城的钱币使用铜,云南和洋银同时使用,后来专门使用云南的铜。
当时因为道路阻塞,铜料运输延迟,所以采取了权宜之计。规定官票银一两可以抵制钱二千,钞票二千可以抵银一两,官票钞票也可以互相抵扣,民间缴纳丁粮税课等一切官款,也可以按照五成,京、外应放库款也是如此。
七年,命令顺天直隶各属钱粮,从本年开始,以实银四成、宝钞三成、当十铜铁大钱三成搭交,一切用项,也按照成搭放。不久根据户部的建议,从本年开始,直隶按照银七票三征收,大钱三成即纳入钞票三成内,交票交钱都可以。
寻从户部议,自本年下忙始,直隶照银七票三徵收,大钱三成即纳在钞票三成内,交票交钱听便。
钞法刚开始实行时,最初用于军饷,接着用于河工,人们普遍认为这样做不方便,民情产生了疑虑和阻力。直省只愿意收取五成的钞票,因为款项多,抵拨困难,所以不再愿意搭收。民间得到的钞票积累起来却无用,京师的人拿着钞票去市场,要么价格故意抬高,要么隐藏货物,拿到官号商铺,换来的都是大钱,不方便使用,因此钞票流通起来,中外兵民都感到困扰。后来京师以官号七折的钱发钞,钞票的价值进一步降低,甚至减少发行也无法应对,钞票最终无法流通。大钱如当千、当五百因为兑换比例过高,最先被废除,当百、当五十随后也被废除,铁钱因为私票的阻碍也被废除,最后只流通当十钱。盗铸行为盛行,每天都有死刑报道,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制止。局钱也渐渐变差,与私铸的铜钱难以区分,奸商因此压低价格,任意抬高。商贩担心大钱,都停止了交易,三成搭收,只是徒增文告,屡次禁止也没有效果。法律有缺陷,违法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当十钱流通时间虽然较长,但一钱只相当于制钱二文,出了国门就不流通了。咸丰年间,铜资源匮乏,下令禁止铜的出口和收集。同治初年,铸钱所用的铜只有商铜和废铜,当十钱的价值从三钱二分减少。光绪九年,又减少到二钱六分。
当时孝钦显皇后急于重新铸币,下令廷臣讨论,因为云南的铜运不达预期,暂时购买洋铜,交给机器局试验铸造。户部奏称机器局铸钱和京局开炉不方便,皇后下令责罚他们推卸责任,最终命令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实施,重新规定一钱的价值,并赏赐唐炯巡抚衔,专门监督云南铜政。
十四年,广东试验铸造机器钱,以库平七分作为标准。二十四年,下令直省铸造八分钱。而京师因为制钱不足,仍然使用当十钱。三十二年,铸造铜币当十钱,但民众不愿意使用,于是开始铸造银币和铜币,设立银行,试图统一币制,与东西洋各国抗衡。
最初,洋商聚集在粤东,西班牙和英国的银钱大量输入,总督林则徐计划自己铸造货币来抵制,但因为不适用而放弃。此后,墨西哥和日本用本国货币进行流通。光绪十四年,张之洞督粤,开始按照样式用机器试铸,李鸿章接任后继续完成,铸币文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造’,背面有龙图案。并铸造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四种小银圆。中国自行铸造银钱从此开始。湖北、江西、直隶、浙江、安徽、奉天、吉林依次开始铸造。
不久,广东、湖北、江西所铸的货币最便于使用,允许用来解送京饷,作为铸币的本金。直省尚未开始铸造的,命令他们参与附铸。京师和外地的库款收放,允许搭收三成。因此命令刘坤一、张之洞、陶模商议三局造铸事宜。已经由户部核定,七省所铸的规模和成色参差不齐,不利于流通。会造币总厂建成,计划撤销其中三个,保留江南、直隶、广东作为分厂。最初铸造的货币是准重墨圆,议论者对此颇有非议。张之洞开始在湖北试验一两银币。户部也认为中国历来使用两钱分厘计算,因此规定主币为库平一两,辅币为五钱、一钱小银币以及铜圆、制钱。
铜币铸造始于闽、广,江苏随后跟进。当时京局停止铸造,命令各地运送数十万铜币入京,由户部发行备用。沿江、沿海省份,都命令筹集款项附铸。而直省陆续开始铸造,造币总厂反而建成较晚。总厂计划铸造的货币分为金、银、铜三种,最先铸造的是铜币。从当制钱二十降至当二,从重四钱降至四分,共有四种,图案与直省略有不同。直省称为‘光绪元宝’,总厂最初与直省相同,后来改为‘大清铜币’,都标明铸造地点,背面都是龙图案,用紫铜铸造,直省之间也使用黄铜。
所有私造铜币、伪造纸币的罪行,都比制钱加重。最初铸造铜元是为了补充制钱的不足,后来因为利益丰厚,新政和军饷都需要,竞相铸造和销售,以至于无法满足铸造成本。两江总督周馥首先上疏指出其弊端,户部因此立法限制。随后与政务处上奏补救八事。不久,因为开铸的省份多达十七个,每个省有二三个局,担心最终难以统一,命令山东并入直隶,湖北并入湖南,江南、安徽并入江宁,浙江并入福建,广西并入广东,合并奉天、河南、四川、云贵为九厂,由部派员会办,派遣大臣周历考察核实,与户部商定会办事宜。
但是铜元因为价格低廉,当十钱只能达到一半,民间私局私铸颇多,奸弊丛生。应兑换银币的,铜元折合后导致亏损,物价飞涨,民众生活日益贫困。各省之间互相倾轧,以至于货币无法流通。山东巡抚袁树勋继陈十害。当时总厂最初铸造铜币,仍然保留宝泉铸造六分制钱。广东请求改铸一文钱,由总厂颁发样式通行。三十四年,命令各铜元厂加铸一文新钱,与铜圆样式相同,保留一文旧制,作为铜圆的补救。
自大理少卿盛宣怀奏请设立通商银行以来,议论者认为东西洋各国都有国立银行,能够控制国内外财政。二十九年,应户部请求,设立官银行,以部专其名,汇集官商资本四百万,通用国币、发行纸币、官款公债都由它负责。不久为了发行纸币,并开设纸币、印刷二厂。恰逢户部改度支,更改银行名为‘大清’,设立正副监督各一人,造币总厂也是如此。银行内还附设储蓄银行。统一币制的规定载入各国新定的商约。部议认为应该先确定银币,试行效果,然后才能实行积金铸币三品之制,使其统一。但计算元和两,仍然存在两种标准。德宗将此事下发给督抚。恰有建议尽快实行商约,确定币制的人,下政务处核议,各督抚也先后上奏。主张使用元的省有十一个,主张使用圆的省只有八个。度支部之前也颁布使用两的规定,于是确定一两为主币。又由部设立币制调查局,在铸造、推行、统一成色分量等方面审慎行事。至宣统二年,仍然使用‘圆’作为货币单位,银币一圆为主币,五角、二角五、一角三种,镍币五分一种,铜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作为辅币。银币重七钱二分,其他依次递减。并撤销直隶银铜造币厂,保留汉口、广东、成都、云南四厂。之前所铸的大小银元,暂时按照市场价流通,将来由总厂银行收换改铸。
三品之制,首金,次银。光绪中叶,英国金磅价格每年上涨,每磅从四两一钱六分五厘增加到八两多。
御史王鹏运、通政司参议杨宜治曾建议积累金币并仿照铸造。
三十年,户部上疏请求准备铸造货币,所有缴纳的官银都准许兑换金币。
出使大臣汪大燮极力主张使用金币的好处。孙宝琦则建议国内使用银币,对外则必须预计使用金币。
朝中大臣们讨论国家货币时,也认为不达到使用金币的程度,货币制度就不完善,都请求迅速确定使用本位金币,但最终未能实施。
我国产茶的地方,主要有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两湖、云南、贵州等地。
明朝时期茶法有三种:官茶,储边易马;商茶,给引征税;贡茶,是供上级使用的。
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在陕西、甘肃交换番马。其他省份则召集商人发放引证并征税,偶尔有商人到部领取销证的,也有小贩在本籍州县领取的。
州县承领引证,没有商人可提供,就发放给种植茶园的经纪人。
户部宝泉局铸造引证,详细记录条例,直省预期领取,每年办理并销售。
茶叶一百斤为一引,不足一百斤的称为零头,另外发放护帖。
所有经过的残引都要上缴。
所有伪造茶引,或者制造假茶进行买卖,以及私自与外国人交易的人,都按照法律进行处罚。
管理茶业的官员,最初沿袭明朝制度。陕西设立巡视茶马御史五人:西宁司驻西宁,洮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庄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
后来改为派遣部员,又命令甘肃巡抚兼管,后来归陕甘总督管理。
四川设立盐茶道。江西设立茶引批验大使,隶属于江宁府。
每年征收的税收,江苏由江宁批发所及荆溪县属张渚、湖汊两巡检司发放引证。
安徽由潜山、太湖、歙、休宁、黟、宣城、宁国、太平、贵池、青阳、铜陵、建德、芜湖、六安、霍山、广德、建平十七州县发放引证。
江西由徽商及各州县小贩发放引证。这三个省份的税收,都在经过的各个关卡按照规定征收。
浙江由布政使委员发放给商人,每引征收银一钱,北新关征收税银二分九厘二毫八丝,汇入关税报解。
每年办理上用及陵寝内廷黄茶共一百一十多篓,由办理引证的委员在所收茶引的买价内办理解款。
湖北由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城、兴国、通山七州县领取引证,发放给种植茶园的经纪人坐销。
建始县发放给商人行销。坐销的每引征收银一两,行销的征收税银二钱五分,课银一钱二分五厘,共征收税银二百三十两多。
茶叶运到关卡,仍然需要申报税收。
湖南发放善化、湘阴、浏阳、湘潭、益阳、攸、安化、邵阳、新化、武冈、巴陵、平江、临湘、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十七州县的行销商,共征收税银二百四十两。
陕西、甘肃发放西宁、甘州、庄浪三茶司的引证,而西安、凤翔、汉中、同州、榆林、延安、宁夏七府及神木厅也分销。
每引缴纳官茶五十斤,剩余五十斤由商人运售作为本金。每百斤为十篦,每篦两封,共征收本色茶十三万六千四百八十篦。
改折之年,每封征收折银三钱。那些原本不交茶的人,则征收价银共五千七百三十两多。
也有不设立引证的,只在本地销售,由各园户纳税,共征收银五百三十两多。
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内地,边引行边地,土引行土司。边引又分为三道,其行销打箭炉的称为南路边引;行销松潘厅的称为西路边引;行销邛州的称为邛州边引。
都缴纳课税,共课银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两,税银四万九千一百七十两,各有不同。
云南征收税银九百六十两。贵州征收课税银六十多两。
所有到部申请引证的,例收纸价,每道以三厘三毫为标准。
盛京、直隶、河南、山东、山西、福建、广东、广西都不颁发引证,所以没有税收。
只有茶商到境,由经过的关口缴税,或者略收落地税,附关税造销,或者汇入杂税报部。
这是嘉庆年前茶叶事务的例子。
此后,西方各国通商,茶叶事务因此发生变化。
市场主要有三个:汉口、上海、福州。
汉口的茶来自湖南、江西、安徽,加上本省所产,沿汉水运往河南、陕西、青海、新疆。
运往俄罗斯的茶叶都是砖茶。
上海的茶尤其兴盛,除了本省所产之外,还有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的茶叶。
江西、安徽的红绿茶多销往欧美各国。浙江绍兴茶运往美国,宁波茶运往日本。
福州红茶多运往美洲及南洋群岛。
这三个市场之外,还有广州、天津、芝罘三个地方,洋商也聚集于此。
因为茶叶喜欢温暖、厌恶寒冷,喜欢湿润、厌恶干燥,又必须避开强烈的风,最适宜在中国种植。
虽然西方商务很兴盛,但并非其本土适宜种植,不得不依赖我国,因此茶叶生意迅速遍及全球。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有总商,有散商。领取引证后,行销各有固定的区域。
也有兼行票法的,比如四川自乾隆五十二年开办堰工茶票后,名目繁多,但只在生产多或销售畅快的地区实行,并不是遍及各州县。
只有甘肃商人分为东、西两柜,东柜多籍隶山西、陕西,西柜则是回族人。
自咸丰年间回族叛乱,接着盗贼横行,两柜都无人承课。
总督左宗棠平定全省后,上奏制定章程,用票代替引证。
挑选新商人采运湖茶,称为南柜。当时领取的票只有八百多张。
后来定为三年一案,领取票可以增加但不能减少。
从光绪十三年到二十七年,每案都逐渐增加。
三十年,又在湖票之外开始销售伊、塔的晋票。
到宣统二年,茶叶生意日益兴盛。
茶叶与盐的处理方法略相似。但盐是每年收入的大宗,所以管理国家经济的人只是将盐税附在盐上统一核算。
最初只有税收,除了江、浙额定的引证由各关卡征收无定额外,其他省份每年多的有一千多两,少的只有几百两或几十两。
即使是陕西、甘肃、四川称为边引,也不满十万两。
自咸丰年以来,各省依次实行厘金,光绪十二年,福建上报的税款达到十九万两,其他省份的税款也逐渐增多,不久收入又减少。
宣统三年预算表所载,茶税特别是一百三十多万两。
顺治初年,制定了茶马交易的规定。上等马匹可以换取十二篦茶叶,中等马匹九篦,下等马匹七篦。第二年,派遣御史管理五个茶马司。当时商人多越境私自贩卖茶叶,番族因为价格低廉而争相购买。同时,番僧骑马往来,携带私茶出关,官吏无法查问。户部上奏说:‘陕西用茶叶换取马匹,明朝有按照金牌勘合发放的规定。现在可以不用金牌勘合,只需确定茶叶的价格。至于番僧所到之处,如果官吏纵容他们购买私茶,允许巡按御史检举追究。’茶马御史廖攀龙又说:‘茶马旧有的数量是一万一千八十八匹,崇祯三年增加两千匹,请求永远免除。’朝廷都同意了。
第四年,命令巡视茶马事务的满、汉御史各一人,直接管理河宝营地,位于张家口西边,这里曾是明朝鄂尔多斯部落交易茶马的地方,后来被封闭。到这时,户部派遣理事官实地考察,上报情况。皇帝下令仍然允许互市。
第七年,按照甘肃的旧例,大量采购茶叶,官商均分,小量采购纳税三分归官,七分给商人。皇帝下令今后各引茶叶都由部里发放,按照大量采购的例子,用于中等马匹的交换。又按照旧例,大量采购的茶叶附赠六十篦,小量采购附赠六十七斤。规定每千斤茶叶附赠一百四十斤,允许商人自行销售。
十三年,因为甘肃所收的马匹已经足够,命令将陈茶变卖作为军饷。十四年,又因为广宁、开成、黑水、安定、清安、万安、武安七个监马蕃,命令没收私马私茶变卖。原来留下的中等马匹,全部改用茶叶折算作为军饷。十八年,根据达赖喇嘛和根都台吉的请求,在云南北胜州用马换取茶叶。康熙四年,就在北胜州开设茶马市场。七年,裁撤茶马御史,归甘肃巡抚管理。十九年,因为军需紧急,增加福建茶税银三百五十九两,到二十六年免除,并取消湖广新增的茶税银。
当时四川产茶多,用途逐渐广泛,户部提议增加引茶,到康熙末年,天全土司、雅州、邛、荣经、名山、新繁、大邑、灌县等地都有所增加。
二十四年,刑科给事中裘元佩说洮、岷等地的茶叶数量超过三十万篦,可以换取万匹马。陈茶每年都有销售,又可以换取数万匹马。请求派遣官员专门管理。三十六年,于是派遣部员监督茶马事务。四十年,因为陕西私茶泛滥,命令严格查查往来民众,携带十斤以下私茶的不要过问,驮载十斤以上没有官方引证的定罪。四十四年,因为奸商依仗前例,都分带少量茶叶运输,私贩越来越多,命令按照旧例进行查缉,停止派遣部员,仍然归甘肃巡抚兼管。
自康熙三十二年,因为西宁五司所存的茶叶长时间受潮腐烂,经过部里讨论批准变卖。后来因为兰州没有马匹可以交换,将甘州旧积的茶叶,在五镇的军饷中,按照银七茶三的比例搭配发放。不久又规定西宁等处停止交换马匹,每篦新茶折合银四钱,陈茶折合六钱,作为军饷。到六十一年,又增加西宁、庄浪、岷州、河州茶叶的引数,各处所存的旧茶叶,全部命令变卖。
雍正三年,于是讨论从康熙六十一年开始,五年内全部征收实物,五年后即将旧茶叶变卖。从此以后出陈易新,总共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四年,规定陕西行茶,改由产茶地方的官员发放船票,按照商人引目中的茶叶数量开具,如果在外部引证外搭行印票,以及附带的茶叶不遵守规定数量,按照私盐律论处,查验失察故意放纵的,都给予处分。八年,命令陕西商人运输官茶,在旧例每百斤准附带十四斤外,再加耗茶十四斤。又下令:‘四川茶税都是按照茶园和茶树征收,树有大小,园有宽窄,怎能一致?如果以此作为标准,未免不公平。应该按照斤两征收,让该抚详细讨论。’不久讨论:‘旧例每斤征收二釐五毫,现在只征收四丝九忽,前后相差甚远,应该减半,无论边疆、土司、内地引证,都缴纳银一釐二毫五丝。’当时四川茶叶销售,引证尚且不足,于是再次增加,各府、州、县再次发放。
九年,命令西宁五司再次实行中马法。十年,又命令中马应该发放茶叶。当时安徽也增加引证,按照四川的例子,多余的引证暂时存放在司库,遇到不足时,配给运输。十三年,再次停止甘肃中马。开始制定云南茶法,以七斤为一筒,三十二筒为一引,按照规定收税。
乾隆元年,命令甘肃官茶改为折色征收,每篦茶叶缴纳银五钱。当时西宁五司的陈茶堆积如山,命令每篦减价二钱,限期变卖。二年,因为江西南昌等三十二州县不产茶,四川成都、彭、灌等县茶叶滞销,其引证或者停止或者减少,并免除课银。七年,免除甘肃地震地区的课税,于是命令西宁五司征收实物。八年,免除四川天全所欠乾隆七年前多余的截角,成都、彭、灌等县未缴纳的银两。十一年,甘肃巡抚黄廷桂上奏说:‘西宁、河州、庄浪三司,番族和民众交错居住,只有茶叶可以依赖。近年来用粮食换取茶叶,共计使用茶叶六万五千五百多篦,换取杂粮三万八千一百多石,请求作为惯例。’朝廷批准。
十三年,规定甘肃应征收的茶叶篦数,每年收二成本色、八成折色,并明确水陆各路运输商人的验引截角法,推广到安徽、浙江、四川、云南、贵州。二十四年,根据甘肃巡抚吴达善的建议,命令西宁五司的茶叶篦数,按照康熙三十七年的例子,搭配发放各营的军饷。二十五年,吴达善又说:‘甘省的茶税以前是为中马设置的。现在这个制度已经停止,在甘、庄二司地处交通要道,西河二司附近青海,还有销路,只有洮司偏僻,商人销售的茶叶,历年都改由其他司售卖,而交给官府的茶叶篦,仍然归洮库,往往积累到数十万篦,才请求出售。应该将洮司规定的茶叶引证,改由甘、庄二司发放给商人征税,等到洮司库里的茶叶用来搭配军饷发放完毕,就进行裁撤。’
二十七年,陕甘总督杨应琚再次上疏讨论四项事务:一是官员茶应该改为征收折价。调查发现,甘肃官茶库存过多,曾经改为征收折色。现在五司库内,从乾隆七年至二十四年,已经存储了一百五十多万封。经过前抚臣吴达善的奏准,每封茶叶定价三钱,用于发放军饷,已经发放了四十多万封。市场上的官茶越来越多,不是十年之内不能全部销售。而且每年商人又增加二十四万封,商茶已经很多,官茶更加滞销。不如将商茶中的二成,即五万四千多封官茶,按照惯例每封征收三钱,等到陈茶销售完毕,再征收本色茶。
二是商茶应该允许减少配额。调查甘肃茶法,商人每引交茶五十斤,不论本色还是折色,都是定额课税。此外,还有充公银三万九千多两,也是按年交纳,和正供没有区别。至于商人自卖茶封,每引只应配正茶五十斤,加上附茶一共配售三十多万封,商人就用配售的茶来纳税。经过吴达善的奏准增加配额以减轻商力,并没有增加课税。但是茶封增加后,又有搭放兵饷的官茶,形势导致越来越积压,难免出现停本亏折。现在商人原本每引只五封,里面应该减少无课茶十五万八千三百十六封,总共只配茶四十万九千四百四十封,二成本色茶封既然已经商议改为征收折价,就无需配运。
三是陈积的茶封应该招募商人降价销售。调查发现,各司都有陈茶,而洮司最多。现在每封售价四钱,商民裹足不前。请按照原议,每封定价三钱,招募商人变卖。
四是内地和新疆应该统一搭放。调查发现,乾隆二十四年吴达善奏准满、汉各营以茶封搭饷。至于新疆的茶叶,一向由内地提供。现在官茶沿途用车辆运输,无需脚费,从肃州运到各处,将脚价摊入茶本之内,比从商人那里购买还要节省。
等等。
同治元年,命令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各督抚详细调查本省的茶叶生产和设立茶庄的情况,妥当制定章程并上报。
同治二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上疏,简要地说:“江西自咸丰九年以来,制定了区分茶税和茶捐的规定。每百斤茶叶除了在境内抽取二钱银子的茶税外,出境还要抽取一钱五分左右的茶税。对于产茶和设立茶庄的地方,还劝导办理茶捐,每百斤捐银一两四钱或一两二钱不等,发放收据,按照筹集军饷的例子汇总请奖。我仍然按照旧规定办理。今年根据九江关署监督蔡锦青的详细报告,请求按照户部奏准的规定,将盐、茶、竹、木四项统一征收关税,已经从三月开始征收。江西茶叶运到九江,有华商和洋商之分。洋商已经缴纳了子口半税,所以不再抽税,华商已经缴纳了浔关正税,也不方便再缴纳茶税。我立即按照部章,在义宁州开办落地税。只是原奏中提到的大箱净茶征税标准稍重,已经分别核减。参照茶捐的旧规定,每百斤,义宁州等地征收一两四钱,河口镇征收一两二钱五分,全部充作军饷,由我刊发税单护票,派委员收取。或者由茶叶业主自行缴纳,或者茶庄代为缴税领单,到贩运时,统一由茶庄缴销税单。华商换给护票,洋商则凭运照,贩运到各地销售。除了华商缴纳九江关税、洋商缴纳子口半税外,经过江西、安徽各关卡,验明放行。这样办理,与户部原奏、总理衙门条约一一相符。税单虽然由茶庄经手,但税银实际上是业主缴纳的。洋商不能以子口半税为借口,禁止中国业主不缴纳中国的地税。华商既然免于关卡抽税,也就不会纷纷私买运照,冒充洋商。”得到旨意,允许这样做。
同治五年,户部奏准甘肃的引滞课税悬而未决,暂时在陕西省城设立官茶总店,在潼关、商州、汉中设立分店。商贩没有引证的茶叶,到陕西呈报。上等茶每百斤收税银一两,中等茶六钱,下等茶四钱。所收税款解往甘肃弥补欠税。
同治七年,议准归化城商人贩茶到恰克图,通过俄国边境,前往西洋各国通商,请求领取部照,按照张家口减半的规定,缴纳银二十五两,每张票不得超过一万二千斤。
同治十一年,议准甘肃积欠的旧课,仍然追缴旧商。招募的新商试缴新课。杂税、养廉、充公、官礼四项暂缓征收。
同治十三年,议准甘肃仿照淮盐的例子,用票代替引,不分各省商贩,都要求先缴纳正税,然后才给予票。
光绪十年,户部统筹财政,在茶法上略述:“据总理衙门报告,光绪八、九年出口茶叶数量多至九千九百多万斤。查道光年间英国所收茶税,大约每百斤收银五十两,而我方出口茶税仅收二两五钱,不及十分之一。拟按照甘肃茶封的例子,每五十斤向茶园主征收银三钱。增加税收后,洋人没有借口。或者按照宁夏、延、榆、绥等处茶引每道征收银三两九钱的规定,在产茶处所设立局所检验茶叶,发放部颁茶照,每照百斤,征收银三两九钱,经过内地关卡,另纳关税,验照盖章放行,不允许重复影射。所有茶照,按年预先向督抚请领,原照一年后作废。或者在产茶处所检验茶叶发放部照,既缴纳了三两的税,再加倍征收三两九钱,前后共征收七两八钱,所有杂费都予以免除。只是在各海关及边卡,凡应纳洋税,仍按旧规定缴纳。如果在内地销售贩运,无论经过何省何地关卡,都免于再征。将关税改为课税,将分散改为统一,既便于稽查,又避免侵夺。至于茶园主和贩商如何防止漏税,应令各省参照定章,上报处理。”
光绪十二年,因为山西商人在理藩院领票,假称运销蒙古地方,实际上私贩湖茶,侵销新疆南北两路。一票数年,循环转运,常常逃税漏税。经过部奏准,以后领取票证时,注明“不准贩运私茶”字样。如果想要办理官茶,就到甘肃领票缴税。如果再贩运私茶,一旦查出,没收。
当时,西方各国有很多喜欢喝茶的人,日本、印度、意大利因其利润丰厚而争相种植。虽然它们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不如我国,但它们精心研究种植方法,产量因此增加。印度种茶,在道光十四年,到光绪三年才大规模发展。锡兰、意大利后来也加入。法国占领越南后,也推广种茶,有东山、建吉、富华等茶园。美国在咸丰八年购买了我国一万株茶苗,发放给农民,之后购买越来越多,每年发放茶苗达到十二万株,足以满足其国内需求。因此,我国光绪十年以前的茶叶出口数量很大,不久便被其他国家所取代。印度茶叶运往英国,每年大约七十三万二千石,价值约二千四万两。我国茶叶运往英国,每年八十九万八千石,价值约一千八百六十八万两。印度茶叶数量少于华茶,但价格却更高。到光绪二十二年,我国运往的数量只有二十一万九千四百多石。日本茶叶多销往美国,也有运往我国的。光绪十三年,我国茶叶运往日本一万二千多石,而日本茶叶进口一万六千多石。唯一特别偏好我国茶叶的是俄国。自从哈萨克、浩罕等部新归附俄国,地盘扩大,人口增多,需求增加,而茶叶尤其受到依赖。光绪七年签订条约,同意以嘉峪关为通商口岸,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十年后,我国运往的茶叶占总量三分之一。十三年,加上杂货计算,出口价值九百二十万两以上,而进口价值仅十一万八千多两,我国出口的价值八百九十万两。然而,十二年茶叶少价格高,十三年茶叶多价格低,华商已经有困境。此后,也开始从其他国家购买茶叶,因此我国茶叶的利润急剧减少。因为我国自古以来把茶叶视为农家副业,只在空闲地上种植,采摘不按时,烘焙技术不佳,被他人所倾覆,这是必然的趋势。
宣统三年,茶叶公会向度支部提交了报告,税务司也提出茶税减少的问题,于是命令筹划整理的策略。宣统初年,农工商部就有减免茶税的提议。汉口、福州都从外国购买制茶机器,并且从印度聘请熟练的教师。江西巡抚还筹集资金贷款给茶农。从此,销往欧洲和北非的茶叶开始逐渐兴旺。
我国茶叶的品质原本就胜过其他国家,常常在涩味中带有香气,能够使舌头回甘,西方人称它为‘胆念’,其他国家生产的茶叶很少有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因此,日本虽然有茶叶,也必须购买我国的茶叶,荷兰使臣克罗伯也说过爪哇、印度、锡兰的茶叶都不如我国的茶叶。既然如此,奖励和保护,不让天然的物产被其他国家的人所夺取,这是现在从事商务的人不能不寄希望于的。
清朝初期,鉴于明代竞相谈论矿利,中使四处出动,横征暴敛,伤害了百姓,于是听任百姓开采,将税收交给官府,都有固定的比例。如果有妨碍禁山风水、民田庐墓,或者聚众扰乱百姓的情况,或者年景歉收粮食价格上涨,就会使用封禁措施。
世祖初期,开设了山东临朐、招远银矿,顺治八年停止开采。十四年,开设了古北、喜峰等地的铁矿。康熙年间,派遣官员监督开采山西应州、陕西临潼、山东莱阳的银矿。二十二年,全部停止开采。并下令开采矿山对地方没有好处,以后有请求开采的,都不准进行。世宗即位后,许多大臣都谈论矿利。广东总督孔毓珣、广东巡抚杨文乾、湖南巡抚布兰泰、广西提督田畯、广东布政使王士俊、四川提督黄廷桂相继上疏请求开采矿山,都不准进行,或者严厉地责备他们。十三年,广东总督鄂弥达请求开采惠、潮、韶、肇等府的矿山,下九卿讨论执行。皇上认为这会妨碍本职工作,因此停止。因为广东山区多,田地少,而矿产最丰富,当地百姓习惯于开采。矿山所在之处,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常常聚众私自挖掘,抢劫掠夺。因此,当时开采矿山,比其他省份更为严厉禁止。
乾隆二年,下令凡是有益于鼓铸的铜山场,可以允许上报开采。其金银矿全部封闭。在此之前,五年时,准许鲁抚朱定元请求,开采章丘、淄川、泰安、新泰、莱芜、肥城、宁阳、滕、峄、泗水、兰山、剡城、费、莒、蒙阴、益都、临朐、博山、莱阳、海阳各州县的煤矿,而藁城知县高崶请求自备资金开采峄、滕、费、淄、沂、平阴、泰安的银铜铅矿则被禁止。然而,贵州思安的天庆寺、镇远的中峰岭,陕西的哈布塔海哈拉山,甘肃的紥马图、敦煌、沙洲南北山,伊犁的皮里沁山、古内、双树子,乌鲁木齐的迪化、奎腾河、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条金沟各金矿,贵州法都、平远、达摩山,云南三嘉、丽江的回龙、昭通乐马的各银矿,相继开采。嘉庆四年,给事中明绳上奏说民人潘世恩、苏廷禄请求开采直隶邢台银矿。皇上说:‘国家的经费自有固定的来源,潘世恩、苏廷禄觊觎矿利,敢以纳税为借口,实在是不安本分。’命令押送回籍,明绳被下到部里讨论。六年,保宁请求开采塔尔巴哈台金矿,明安请求开采平泉州铜矿,都奉旨申饬。
道光初年,封闭了甘肃的金厂、直隶的银厂。因为那时国家的收入有固定的数额,不轻易谈论利益。只有云南的南安、石羊、临安、个旧银厂,每年的税收银两有五万八千多两;其他金矿每年只有几十两,银矿每年只有几千两。又有时开有时停,兴废无常,税收也很少。铜铅的利益关系到鼓铸,开采者多被允许,间或减免税收。广东自康熙五十四年封闭矿山,到乾隆初年,英德、阳春、归善、永安、曲江、大埔、博罗等县,广州、肇庆两府,铜铅矿都进行了开采。一百多年来,云南、贵州、两湖、两粤、四川、陕西、江西、直隶上报开采铜铅矿的有百数十处,而云南的铜矿尤其突出。因为鼓铸铅铜都很重要,而铜尤其重要。秦、鄂、蜀、桂、黔、赣都产铜,而滇最丰富。
云南的铜自康熙四十四年官府开始管理,后来由官府提供资金。雍正初期,每年产出铜八九十万,不久就增加到二三百万,每年供应本路鼓铸。运送到湖广、江西,只有一百万多一点。乾隆初期,每年发放铜本银一百万两,四五年间,每年产出六七百万或八九百万,最多甚至达到一二三百万。户部、工部,以及江南、江西、浙江、福建、陕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九路,每年需要九百多万,都从这里提供。矿山以汤丹、碌碌、大水、茂麓、狮子山、大功为最,宁台、金钗、义都、发古山、九度、万象次之。大厂矿工六七万,次也有一万多人。近年来,土民远至黔、粤,依赖矿山利益的人,络绎不绝。正厂矿山老砂矿枯竭,就开挖子厂来补充其产量。因此,云南的铜政,历经数代,功绩非凡,不是其他矿产可以相比的。
道光二十四年,诏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除了现在开采的矿山外,如果还有其他矿山原本可以开采的,准许按照现在开采的各厂一样办理。二十八年,再次诏令‘四川、云、贵、两广、江西各督抚,在所属境内确切查勘,广泛告知。其他各省督抚,也要留心访查,酌量开采,不准借口观望。至于官办、民办、商办,应如何统一管辖、压制、稽查,朝廷不会远程控制’。一时间,矿禁大大放宽。咸丰二年,为了宽筹军饷,招商开采热河、新疆及各省金银等矿。三年,诏令说:‘开采矿产,将天地自然的利益归还天地,比一切权宜弊政无伤体制,有益于民生。在这个军饷浩繁,国库支绌的时候,各督抚务必权衡缓急,在矿产丰富的地区,奏明试办。’当时军事行动经费不足,当时开采的矿山,只有新疆的噶尔,蒙古的达拉图、噶顺、红花沟的金矿,直隶的珠窝山、遍山线、室沟、土槽子、锡蜡片、牛圈子沟,蒙古的哈勒津、罗圈沟、库察山、长杭沟的银矿,新疆的迪化、罗布淖尔、三个山的铜锡矿数处。同治七年,吉林请求开采火石岭子等处的煤矿,因为山贼未平定,部议未果行。十三年,因为滇矿经过战争破坏已久,下令开办,听从滇督岑毓英的请求。
这一年,海防问题被提出,直隶总督李鸿章和船政大臣沈葆桢请求开采煤铁来满足军需,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命令在直隶的磁州和福建的台湾进行试点。
光绪八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也提到北洋要筹备防务,制造船炮,以及各省需要的机器轮船的煤铁,这些都是大宗物资,请求在江苏利国驿开办煤铁厂。
报告被接受后,随后开始修建铁路,煤铁变得更加迫切需要。
于是,煤矿在吉林的大石头顶子、乱泥沟、半拉窝、鸡沟、二道河、陶家屯、石牌岭,黑龙江的太平山、察汉敖拉卡伦,直隶的开平、唐山,内丘县的上坪、永固、磁窑沟、南阳寨,临城县的冈头、石固、胶泥沟、杨家沟、新庄、竹壁、牟村、焦村,宣化府的鸡鸣、玉带、八宝寺山,阜平县的炭灰铺村,曲阳县的白石沟、野北村,张家口厅的海拉坎山、马连圪达,宛平县的青龙涧、碑碣子,承德府的榆树沟,奉天海龙府的远来、义和、进宝、玉盛、永顺、永益、万利、人和、同德、顺发,锦州府的大窑沟,锦西厅的砀石沟,本溪县的王干沟,兴京厅的蜜蜂沟,辽阳州的窑子峪,江西的萍乡、永新、馀干,山东的峄县,安徽的贵池、广德、繁昌、东流、泾县,湖北的荆门,河南的禹州,山西的平定、凤台,浙江的桐庐、餘杭,江苏的上元、句容,湖南的湘乡、祁阳,广西的富川、贺县、奉议、恩阳、南宁、那坡,陕西的白水、澄城、同官、宜君、邠州、陇州、淳化等地都有煤矿的开采。
铁矿的开采则包括直隶的迁安县、滦州,湖北的大冶,广西的永宁州,江西的永新县,云南的开、广两府,贵州的青溪,这些地方都先后开始开采,而秦、晋的商民也零散地进行开采,难以一一列举。
二十二年,皇帝下诏在各省开办金银矿厂。从光绪初年开始,开直隶的窑沟银矿,甘肃的西宁、甘州、凉州,黑龙江的漠河观音山、奇乾河的金矿之外,没有其他消息。
自从明令颁布之后,金矿有直隶的平泉州属转山子,建昌县属金厂沟,抚宁县属双山子,泺平县属宽沟,丰宁县大营子、西碾子沟,翁牛特旗的红花沟、水泉沟、拐棒沟,迁安县所产尤其丰富。
奉天的凤凰、安东、辽阳、通化、宽甸、怀仁、铁岭、开原、通化、海城、锦县,蒙古的贺连沟、大小槽、碾沟、除虎沟、朱家沟、板桥子、珠尔琥珠、克勒司、布恭、特勒基、哈拉格囊图、奎腾河、图什业图汗,四川的冕沟,湖南的平江,浙江的诸暨,黑龙江的黑河,新疆的和田、焉耆等地都有银矿的开采。
铜、锡、铅、锑、石油、硫磺、雄黄等矿也相继出现。铜矿在云南的迤东汤丹、茂麓正厂六,子厂十一。迤西回龙、得宝正厂八,子厂九。楚雄永北及云武所属万宝、双龙,永安顺宁、临安、开化、曲靖各厂,也都开始招商承采。
江西的赣州,陕西的镇安,湖南的绥宁,新疆的拜城、库车也有铜厂。锡矿在广东的儋州,广西的南丹土州、富川、贺县。铅矿在湖南的常宁、湘乡、临武,四川的会理,浙江的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太平。锑矿在湖南的益阳、邵阳、新化、沅陵、慈利、湘乡、祁阳、新安、溆浦,贵州的铜仁,四川的秀山,广东的曲江、防城、乳源,广西的南太、泗镇、陵阳都。石油在陕西的延长,甘肃的玉门,新疆的库尔喀喇乌苏。硫磺在山西的阳曲,奉天的辽阳、锦州。雄黄在湖南的慈利。
这些矿产有的由官府办理,有的由商人办理,有的官商合办。有的使用土法,有的使用西方方法。
九年,皇帝下诏各省煤矿招商集股举办。从此,云南、四川都设立了招商和矿务局,贵州设立了矿务公商局,山西设立了矿务公司。
广东琼州的铜矿,浙江宁波的铅矿,都是通过招商集股开办的。开办了几十年,只有开平、萍乡的煤,大冶的铁规模宏大。
其次是平江的金,益阳的锑,常宁的铅,还是对民众有益的。漠河金矿虽然产出丰富,但每年上缴朝廷的银子只有二十万两。
云南的铜矿自十三年命令唐蜅督办以来,每年运往京城的铜不超过一百多万,各省铸造货币,仍以高价购买洋铜。
铁产用于汉阳厂炼钢造轨,仅能满足铁路的需要。广东、广西、山西出铁虽然丰富,但由于提炼不精,国内制造仍多购买自英国工厂。
二十四年,皇帝下诏在京城设立矿务铁路总局,由王文韶、张荫桓负责。制定了二十二项章程,允许华商办矿,借用洋款,以及华洋合股设立公司。
从此,江西萍乡煤矿借了德国款项,湖北大冶铁矿借了日本款项,浙江宝昌公司借了义和款项,直隶临城煤矿借了比利时款项。
在签订合同时,除了抵押利息外,还必须聘请矿师,甚至涉及到用人管理。
至于直隶井陉、安徽宣城煤矿,山西盂平、泽、潞、平阳,四川江北煤铁矿,新疆塔城,直隶霍家地、厂子沟金矿,广西上思,贵州正安铅铁,福建邵武、建宁、汀州,直隶八道河,奉天尾明山,以及吉林新旧矿,都是华洋合办,一旦签订合同,就经常发生纠纷。
比如福公司对晋矿的处理,尤其严重。
二十四年,河南豫丰公司因专办怀庆左右黄河以北各矿的权利,山西商务局因专办盂平、泽、潞、平阳煤铁各矿的权利,同时转让给公司办理。
一个公司垄断了两省的矿务,还计划修建铁路从山西到开封,因为矿和路,利权损失,争执了三年,才同意合办。
开封侵占了华官的主权,山西又干涉人民的开采。全晋的绅士和民众坚持废除合约。
拖延了很久,才用二百七十多万两银子赎回。
其他如陕西的延长,四川的富顺、巴、万石油矿,湖南的常宁龙王山,湖北的兴国龙角山矿,都因为商民私下转让,引发争议。
自从签订了胶济、东清路的条约,路边的十三里内华人没有开矿的权利。而开平煤矿和漠河观音山金矿,又因为内乱被外国人侵占。开平煤矿,自从光绪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合官商的力量,经营了二十年,效果非常显著。二十六年,义和团乱事之后,洋员德璀琳因为督办张翼委托他保护,与矿师胡华私自订立卖矿的契约,张翼也立即签字移交,转而增加洋股,中外合办,上报朝廷。因此,唐山西山、半壁店、马家沟、无水庄、赵各庄、林西各矿,秦皇岛口岸的承平、建平、永平金银矿,都掌握在英国公司手中。皇帝下严旨责令收回,派人去英国控诉,最终没有结果。三十四年,筹备滦州煤矿,英国公司阻挠。于是采用劫持的方式,实行商业联合,共同设立开滦总局。观音山金矿,也因为义和团乱事被俄国人占领。三十二年,才用俄国银币一万二千卢布赎回。
二十八年,外务部重新制定了矿务章程,规定中外商人都可以承办矿务,但必须经过部里批准,才能作为执行的依据。那一年,安徽巡抚聂缉椝答应英国人凯约翰承办歙县、铜陵、大通、宁国、广德、潜山矿产,后来专门承办铜陵的铜官山,签订了一百年期限的契约,占地三十八万四千多亩。安徽的士绅和民众合力争取,才用四十万两银子赎回来自办。法国人弥乐石也在那一年请求云南总督和外务部办理全省矿务,都被拒绝,但还是获得了澂江、临安、开化、云南、楚雄、元江、永北等府、州、厅的矿权。接着,英国商人立乐德因为合办东、昭两府金银矿没有成功,就援引弥乐石的例子,要求广南、曲靖、丽江、大理、顺宁、普洱、永昌七府的矿权,也被坚决拒绝。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呼声,都主张保护矿产。
因此,四川设立了保富公司,中外商人承办四川的矿务,购地转租的事情由公司负责。福建设立了商政局,后来又奏请设立矿务总公司,对于请求办理的各个矿场,审查批准或者驳回的权力属于公司。山西的保晋公司,安徽的矿务总局,都能够集合富商,筹集资金开办。湖南、湖北则对所属矿地进行了详细的勘查和圈购,以防止私自出售。
二十五年,江南筹备农工矿路各学堂,两湖又筹备设立高等矿业学堂。三十一年,商部因为洋商私自占有矿地矿山,上奏请求申明约章,以维护权限。不久后,上奏设立各省矿政调查局,以勘查全国矿产、严禁私自出售为首要任务。湖北总督张之洞上奏了七十四条矿务正章和七十三条附章。从二十四年以来,矿务章程多次更改,每次因为矿务上的纠纷,洋商总是以此为借口。二十九年,商约大臣吕海寰与各国商议商约,答应给予开采矿产的利益,但必须遵守中国的矿章。而中国的矿章,则是参照各国通行的矿章制定的准则,特别下诏让张之洞拟定。于是,参考了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的矿章,相互考证,区分地面和地底,制定矿界和矿税,分别地股和银股,以及中外商人的权益,限制得非常周密;尤其注重中国的主权和民生,以及地方治理。经过数年的努力,才最终完成,下发给各部门执行,中国的矿章才正式形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九十九-注解
天命通宝:天命通宝是明朝初年铸造的钱币,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铸,是明朝钱币的开端。
满文:满文是满族使用的文字,由努尔哈赤创制,用于记录满族语言。
汉文:汉文是指汉字,是汉族使用的文字,历史悠久,是中国主要的书写系统。
天聪:天聪是清朝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即1627年至1635年。
世祖:世祖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顺治的庙号。
宝泉局:宝泉局是清朝官府设立的钱币铸造机构之一,负责铸造流通的钱币。
宝源局:宝源局也是清朝官府设立的钱币铸造机构之一,与宝泉局并行。
顺治通宝:顺治通宝是清朝顺治年间铸造的钱币,是顺治帝在位期间的主要货币。
红铜:红铜是一种铜合金,颜色呈红色,用于铸造货币。
白铜:白铜是一种铜合金,主要成分是铜和锌,颜色呈白色。
鼓铸:指铸造货币。
钱粮:钱粮是指古代国家征收的货币和粮食。
密云:密云是今北京市密云区,古代为铸钱之地。
蓟:蓟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古代为铸钱之地。
宣:宣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大同:大同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延绥:延绥是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临清:临清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盛京:盛京是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江西:江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河南:河南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浙江:浙江省。
福建:福建是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山东: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湖广:湖广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和湖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荆州:荆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常德:常德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江宁:江宁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古代为铸钱之地。
私铸:私铸是指未经官方许可私自铸造货币的行为。
伪钱:伪钱是指伪造的货币,通常是为了非法获利而制造。
幕:幕是指钱币上的文字,是钱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宝:宝是钱币上的字样,表示钱币的铸造机构。
户:户是宝泉局的简称,表示宝泉局铸造的钱币。
工:工是宝源局的简称,表示宝源局铸造的钱币。
省、镇:省、镇是指古代的行政区划,省为省级,镇为县级。
钱法:钱法是指国家关于钱币铸造、流通和管理的法律法规。
敛散法:敛散法是指通过调节钱币的收缴和发放来稳定钱币的流通。
俸饷:俸饷是指官员的薪水。
银一两:银一两是指一两重的银子,是古代货币单位。
私销:私销是指私自熔化钱币的行为。
军器:军器是指用于军事的器械。
乐器:乐器是指用于演奏音乐的器具。
五城:五城是指古代北京的五个城门。
平粜:平粜是指平价出售粮食。
旗籍:旗籍是指清朝八旗制度下的户籍。
大理:大理是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霑益:霑益是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古代为铸钱之地。
云泉:云泉是钱币上的字样,表示云南的铸钱机构。
宝云:宝云是钱币上的字样,表示宝云局铸造的钱币。
钱行官牙:钱行官牙是指官府设立的钱币交易市场。
经纪:经纪是指中间人,这里指钱币交易的中间人。
点锡:点锡是一种金属,用于焊接或填充金属接缝。
青钱:青钱是指铸有青色金属的钱币。
黄钱:黄钱是指铸有黄色金属的钱币。
翦钱边律:翦钱边律是指关于剪除钱币边缘的法律法规。
铜禁:铜禁是指禁止私自熔化铜的行为。
节慎库:节慎库是官府设立的钱币储备库。
蠹害:蠹害是指破坏、损害。
禁物:禁物是指禁止私藏或使用的物品。
盗铸:指私自铸造钱币的行为。
工部:工部是古代官署名,负责工程建设和钱币铸造等事务。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确保其遵守法律和执行政策。
布政使:布政使是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银:古代中国货币的一种,以白银为材料制成的货币,仅次于黄金。
两广总督:两广总督是清朝时期设立于两广(广东、广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两广地区的军政事务。
旧钱:旧钱指的是已经流通一段时间,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钱。
吴三桂: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曾为明朝将领,后投降清朝,成为清朝的将领。
洪化:洪化是吴三桂在云南地区发行的货币。
昭武:昭武是吴三桂在云南地区发行的另一种货币。
叶尔羌:叶尔羌是新疆地区的一个古城,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乾隆通宝:乾隆通宝是清朝乾隆年间发行的货币。
普尔钱:普尔钱是清朝时期的一种货币单位。
阿克苏:阿克苏是新疆地区的一个城市。
西藏: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历史上曾是吐蕃王朝的所在地。
乾隆宝藏:乾隆宝藏是清朝乾隆年间发行的银币。
唐古忒字:唐古忒字是藏文的一种书写形式。
湖广总督:湖广总督是清朝时期设立于湖广(湖南、湖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毕沅:毕沅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湖广总督。
四川:四川省。
云、贵:云、贵指的是云南省和贵州省。
江、浙:江、浙指的是江苏省和浙江省。
番银:番银是指外国银币,如西班牙银元。
番船:番船是指外国船只。
黄中模:黄中模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御史。
章沅:章沅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御史。
粤督:粤督是指广东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广板、福板、杭板、吴庄、行庄:这些是指不同地区铸造的仿制外国银币。
黄爵滋:黄爵滋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御史。
嘉庆:嘉庆是清朝的一个年号,对应的时间约为1796年至1820年。
大钱:指面值较大的钱币。
顺治:顺治是清朝的一个年号,对应的时间约为1644年至1661年。
嘉庆间:嘉庆间指的是嘉庆年间,即嘉庆年间发生的某件事情。
侍讲学士:侍讲学士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为皇帝讲学。
宝钞:宝钞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纸币。
顺治八年:顺治八年是顺治年间的第八年,即1651年。
户部官票:户部官票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官方纸币。
大清宝钞:大清宝钞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官方纸币。
丁粮:丁粮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赋税形式。
地丁钱粮:地丁钱粮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赋税形式。
捐项:捐项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捐税形式。
京、外各库:京、外各库是指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库房。
直隶:直隶是指清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后改为今天的河北省。
顺天直隶:顺天直隶是指清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包括今天的北京市和河北省。
丁粮税课:丁粮税课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赋税形式。
库款:库款是指政府的财政资金。
折勒骫法:折勒骫法是指官员滥用职权,勒索百姓的行为。
银钞尾零:银钞尾零是指银钞交易中剩余的小额零钱。
铜铁大钱:铜铁大钱是指用铜和铁铸造的大面值货币。
钞法:指钞票的发行和管理制度,古代中国的一种货币形式。
军饷:指军队的经费。
河工:指治理河流、修建水利工程的工程。
搭放:指发放、分配。
直省:指直隶省,明清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域。
搭收:指接收、收取。
京师:京城,即今天的北京市。
官号:指官方的店铺或商业机构。
商铺:指商业店铺。
当十钱:指面值为十文的钱币。
局钱:指由官方钱局铸造的钱币。
奸商:指不诚实、欺诈的商人。
搭收五成:指收取五成的钱。
款多抵拨既艰:指资金过多,分配困难。
积为无用:指积累的钱币无法使用。
京师以官号七折钱发钞:指北京官方以七折的价格发行钞票。
直益低落:指价格持续下降。
减发亦穷应付:指减少发行量也无法应对需求。
滇铜:指云南省的铜。
洋铜:指外国的铜。
机器局:指制造机器的机构。
直隶总督:清朝官职,直隶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该省的行政、军事和财政事务。
李鸿章: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巡抚:指省级的地方行政长官。
库平:指古代中国的一种重量单位。
幕绞龙:指钱币上铸有龙图案。
洋商:指外国的商人。
西班牙、英吉利银钱:指西班牙和英国的货币。
林则徐:清朝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
自铸:指自己铸造货币。
国币:指国家的货币。
机器钱:指用机器铸造的钱币。
库平一两:指库平制下一两的重量。
总分厂:指总铸造厂和分厂。
墨圆:指黑色的圆形钱币。
私票:指私自发行的票据。
银圆:指银币。
两钱分釐:指两钱分为十分,一分分为十厘的货币计算单位。
银币一圆:指一圆银币。
镍币:指镍质的钱币。
铜币:指铜质的钱币。
制钱:指古代中国的一种货币形式。
通商银行:指专为贸易服务的银行。
度支:指财政部门。
币制调查局:指负责货币制度调查的机构。
圆:指货币单位,即元。
银币重七钱二分:指银币的重量为七钱二分。
三品之制:指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将货币分为三个等级,以金、银、铜为贵贱顺序。
金:古代中国货币的一种,以黄金为材料制成的货币,是最贵重的货币形式。
光绪中叶:指清朝光绪年间,即公元1875年至1908年之间。
英金磅:指英国的金磅,是英国的一种货币单位。
华银:指中国白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
通政司参议:古代中国的官职,通政司是处理官方文书的机构,参议是其下属的官职。
积金仿铸:指积累金银,仿照铸币的方法。
户部:古代中国的官署,负责财政事务。
币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制度。
本位金:指货币制度中作为基本货币单位的金。
茶法:茶法是指国家对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制度,包括税收、价格、贸易等方面的规定。
官茶:官茶是指由官府征收、管理和销售的茶叶,用于军队供应和官府消费。
商茶:指由商人生产的茶叶。
贡茶:指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的茶叶。
易马:用茶叶交换马匹。
引:引是古代一种贸易凭证,类似于现代的许可证,用于管理茶叶等商品的贸易。
护帖:古代中国对茶叶贸易的一种凭证。
司茶之官:指负责管理茶叶生产的官员。
茶马御史: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管理茶马互市。
盐茶道: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盐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
岁徵之课:指每年征收的税收。
引由:指茶叶贸易的许可证。
畸零:指不足一百斤的茶叶。
茶引:茶引是指茶叶贸易的许可证,由官府发放。
科罪:指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茶马互市:指茶叶与马匹的交换贸易。
茶票:指茶叶贸易的票据。
堰工茶票:指四川地区的一种茶叶贸易票据。
票法:指以票据代替实物作为交易凭证的方法。
櫃:指商人组织,类似于商会。
回匪:指回族叛乱分子。
盗贼:指强盗和盗贼。
勘定:指调查确定。
章程:章程,指规章制度或办事条例。
盐:古代中国的重要商品之一,用于调味和防腐。
岁入大宗:指每年收入的主要部分。
釐:古代中国的货币单位,相当于一两。
茶税:指对茶叶征收的税收。
茶马事例:指明朝时期为了平衡茶与马之间的贸易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包括茶叶与马匹的交换比例、交易地点等。
茶篦:古代计量茶叶的器具,一篦等于一定数量的茶叶。
番族:指古代对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称呼。
番僧:指来自边疆地区的僧侣。
私贩:指非法贩卖商品的行为。
金牌勘合:古代官方颁发的证明文件,用于证明交易物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蠲免:免除,取消。
互市:指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私马私茶没入变价:将非法的马和茶叶没收并变卖。
达赖喇嘛: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大活佛,西藏地区的宗教领袖。
根都台吉:蒙古族的高级官员。
苑马:古代指皇家饲养的马匹。
刑科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审查刑狱事务。
洮、岷:指洮州和岷州,古代地名。
私盐律:指关于非法贩卖盐的法律。
耗茶:指茶叶在运输过程中因损耗而减少的部分。
本色:指实物,与折色相对,折色指货币。
折色:折色是指将实物货币化为纸币或银两,以便于交易和储存。
课银:课银,指征收的税银。
园:指种植茶叶的园地。
树:指种植茶叶的树木。
徵课:征税。
截角:指官方对贸易许可证的查验。
行茶:指茶叶的运输和销售。
司库:古代官府的仓库。
冲衢:交通要道。
截角法:指查验贸易许可证的方法。
茶课:指茶叶的税收。
陕甘总督:清朝时期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陕西和甘肃两省的行政、军事和财政事务。
兵饷:兵饷是指给士兵的薪酬,包括工资和福利。
土司:土司是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边引:边引是指在边境地区设立的引税,用于管理边境贸易。
杂茶:杂茶是指非官方茶叶,通常指私人生产的茶叶。
砖茶:砖茶是一种经过压制成砖状的茶叶,常见于新疆地区。
部票:部票是指由中央政府发放的票据,用于税收和贸易管理。
稽查:稽查是指对特定事务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其符合规定。
正赋:正赋是指官方规定的正常税收。
印照:印照是指官方盖章的凭证,用于证明身份或授权。
落地茶税:落地茶税是指对茶叶在销售地征收的税收。
同治元年:同治元年指的是清朝同治皇帝的元年,即1862年。
饬下:饬下,指皇帝或上级官府向下级官府下达命令或指示。
督抚:督抚,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官员,分别负责一省的军事和行政。
茶釐:茶釐,指对茶叶征收的税金。
茶捐:茶捐,指对茶叶生产者或销售者征收的捐款。
银两:银两,古代货币单位,一银两等于十钱。
九江关署:九江关署,指九江海关的官方机构。
子口半税:子口半税,指对外国商品进口时征收的半数关税。
浔关:浔关,指九江海关。
落地税:落地税,指商品在指定地点销售时征收的税金。
义宁州:义宁州,指江西省的一个州名。
河口镇:河口镇,指江西省的一个镇名。
委员:委员,指被委派的官员或代表。
护票:护票,指证明货物合法运输的凭证。
贩运:贩运,指运输或买卖货物。
引滞课悬:引滞课悬,指由于运输延误而导致的税收拖欠。
官茶总店:官茶总店,指官方设立的茶叶销售中心。
分店:分店,指官方设立的茶叶销售分部。
恰克图:恰克图,指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城镇,历史上是中俄贸易的重要地点。
部照:部照,指由官方颁发的许可证。
张家口:张家口,指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是重要的贸易通道。
杂课:杂课,指除了正税之外的其他税收。
养廉:养廉,指官员的额外补贴。
充公:充公,指将私人财产收归国有。
官礼:官礼,指官方的礼节或仪式。
豫行:豫行,指提前行动或准备。
理藩院:理藩院,明清时期负责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方机构。
侵销:侵销,指非法销售或倾销商品。
逃釐漏税:逃釐漏税,指逃避税收或漏报税款。
泰西诸国:泰西诸国,指西方各国。
印度:印度,指南亚的一个国家。
锡兰:锡兰,指斯里兰卡,现为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东山、建吉、富华诸园:东山、建吉、富华诸园,指法国在越南种植茶叶的园林。
美利坚:美利坚,指美国。
茶秧:茶秧,指茶树幼苗。
茶公会:茶公会,指茶叶行业的组织。
度支部:度支部,明清时期负责财政事务的官方机构。
税务司:税务司,指负责税务的官员或机构。
北阿非利加洲:北阿非利加洲,指非洲北部地区。
茶质:指茶叶的品质,特指中国茶叶的优良品质。
涩味:指茶叶的苦味,但在中国茶文化中,涩味往往与回甘相联系,是一种特殊的口感。
香气:指茶叶的香味,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标志。
舌本回甘:指茶叶在口中留下的甘甜回味,是品茶时的一种享受。
胆念:西方人对中国茶的一种称呼,可能来源于中国茶对西方人的影响。
矿政:指国家关于矿产开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矿利:指矿产开采带来的利益。
常率:指固定的税率或费用。
禁山风水:指禁止开采的山脉和具有风水意义的地区。
民田庐墓:指民间的田地、房屋和墓地。
岁歉穀踊:指年成不好,粮食价格上涨。
矿峒:指矿山。
矿东:指矿山的主人或管理者。
工本:指工程所需的资金和物资。
矿丁:指矿工。
子厂:指在原有矿山基础上新开发的矿山。
矿禁:指禁止开采矿产的政策。
伏莽:指隐藏在山林中的盗贼。
兵燹:指战争造成的破坏。
海防议:指关于海防的讨论或建议,涉及国家海洋防御能力的提升。
船政大臣:清朝官职,负责船舶制造和船政事务的官员。
煤铁:煤炭和铁,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
军需:军事需要的物资,包括武器、装备、食物等。
上允其请:皇帝同意他们的请求。
直隶磁州:直隶省磁州,今河北省磁县。
福建台湾:福建省台湾府,今台湾省。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朝光绪八年。
两江总督:清朝官职,负责两江(江苏、安徽、江西)的最高行政长官。
北洋:指北洋地区,即今天的华北地区。
机器轮船:使用机器动力的轮船。
江苏利国驿:江苏省利国驿,今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
报闻:上报朝廷,得到朝廷的知晓。
嗣是:从此以后。
铁路:铁路运输系统,是近代交通的重要形式。
吉林大石头顶子:吉林省大石头顶子,今吉林省白山市。
黑龙江太平山:黑龙江省太平山,今黑龙江省伊春市。
直隶开平:直隶省开平,今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
唐山:直隶省唐山,今河北省唐山市。
内丘县:直隶省内丘县,今河北省内丘县。
临城县:直隶省临城县,今河北省临城县。
宣化府:直隶省宣化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
阜平县:直隶省阜平县,今河北省阜平县。
曲阳县:直隶省曲阳县,今河北省曲阳县。
张家口厅:直隶省张家口厅,今河北省张家口市。
宛平县:直隶省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
承德府:直隶省承德府,今河北省承德市。
奉天海龙府:奉天省海龙府,今辽宁省铁岭市。
锦州府:奉天省锦州府,今辽宁省锦州市。
锦西厅:奉天省锦西厅,今辽宁省葫芦岛市。
本溪县:奉天省本溪县,今辽宁省本溪市。
兴京厅:奉天省兴京厅,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
辽阳州:奉天省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
江西萍乡:江西省萍乡市。
永新:江西省永新县。
馀干:江西省馀干县。
山东峄县:山东省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安徽贵池:安徽省贵池县,今安徽省池州市。
广德:安徽省广德县。
繁昌:安徽省繁昌县。
东流:安徽省东流县,今安徽省东至县。
泾县:安徽省泾县。
湖北荆门:湖北省荆门市。
河南禹州:河南省禹州市。
山西平定:山西省平定县。
凤台:山西省凤台县,今山西省临汾市。
浙江桐庐:浙江省桐庐县。
馀杭:浙江省余杭区。
江苏上元:江苏省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句容:江苏省句容市。
湖南湘乡:湖南省湘乡市。
祁阳:湖南省祁阳县。
广西富川: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
贺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
奉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奉议县。
恩阳:广西壮族自治区恩阳县。
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那坡: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陕西白水:陕西省白水县。
澄城:陕西省澄城县。
同官:陕西省同官县,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宜君:陕西省宜君县。
邠州:陕西省邠州,今陕西省彬州市。
陇州:陕西省陇州,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
淳化:陕西省淳化县。
迁安县:直隶省迁安县,今河北省迁安市。
滦州:直隶省滦州,今河北省滦州市。
大冶:湖北省大冶市。
永宁州:广西壮族自治区永宁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
永新县:江西省永新县。
开、广两府:云南省开远府和广南府。
青谿:贵州省青溪县,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朝光绪二十二年。
金银矿厂:开采金银的矿场。
直隶窑沟银矿:直隶省窑沟银矿,今河北省唐山市。
甘肃西宁:甘肃省西宁市。
甘、凉:甘肃省的甘州和凉州。
黑龙江漠河观音山:黑龙江省漠河观音山。
奇乾河:黑龙江省奇乾河。
平泉州属转山子:直隶省平泉州属转山子,今河北省唐山市。
建昌县属金厂沟:直隶省建昌县属金厂沟,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抚宁县属双山子:直隶省抚宁县属双山子,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泺平县属宽沟:直隶省泺平县属宽沟,今河北省秦皇岛市。
丰宁县大营子:直隶省丰宁县大营子,今河北省承德市。
西碾子沟:直隶省西碾子沟,今河北省承德市。
翁牛特旗:内蒙古翁牛特旗。
红花沟:内蒙古红花沟。
水泉沟:内蒙古水泉沟。
拐棒沟:内蒙古拐棒沟。
奉天:奉天省,今辽宁省。
凤凰:奉天省凤凰,今辽宁省凤城市。
安东:奉天省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
辽阳:奉天省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
通化:奉天省通化,今吉林省通化市。
宽甸:奉天省宽甸,今辽宁省宽甸县。
怀仁:奉天省怀仁,今辽宁省抚顺市。
铁岭:奉天省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市。
开原:奉天省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
海城:奉天省海城,今辽宁省海城市。
锦县:奉天省锦县,今辽宁省锦州市。
蒙古:蒙古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
贺连沟:蒙古贺连沟。
大小槽:蒙古大小槽。
碾沟:蒙古碾沟。
除虎沟:蒙古除虎沟。
朱家沟:蒙古朱家沟。
板桥子:蒙古板桥子。
珠尔琥珠:蒙古珠尔琥珠。
克勒司:蒙古克勒司。
布恭:蒙古布恭。
特勒基:蒙古特勒基。
哈拉格囊图:蒙古哈拉格囊图。
奎腾河:蒙古奎腾河。
图什业图汗:蒙古图什业图汗。
冕沟:四川省冕沟。
湖南:湖南省。
平江:湖南省平江县。
诸暨:浙江省诸暨市。
黑龙江:黑龙江省。
黑河:黑龙江省黑河市。
新疆:新疆省,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和阗:新疆和阗,今新疆和田地区。
焉耆:新疆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天全:四川省天全县。
卢山:四川省卢山县。
大穴山头:四川省大穴山头。
铜:一种金属元素,用于制造各种器具和货币。
锡:一种金属元素,用于制造合金和合金材料。
铅:一种金属元素,用于制造合金和合金材料。
锑:一种金属元素,用于制造合金和合金材料。
石油:一种化石燃料,用于发电和加热。
硫磺:一种非金属元素,用于制造硫酸和肥料。
雄黄:一种矿物,含有砷的化合物,用于中药和颜料。
粤东:广东省东部。
琼州:琼州,今海南省。
宁波:浙江省宁波市。
粤东琼州之铜矿:广东省东部琼州的铜矿。
浙江宁波之铅矿:浙江省宁波的铅矿。
粤、桂、晋: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山西省。
汉阳厂:湖北省汉阳的工厂,用于炼钢和制造铁路轨道。
英厂:英国工厂,指英国的工厂生产的商品。
矿务铁路总局:负责矿产和铁路事务的总局。
王文韶:清朝官员,曾任矿务铁路总局的主管。
张荫桓:清朝官员,曾任矿务铁路总局的主管。
华商:中国商人。
洋款:外国贷款。
义款:外国贷款。
比款:外国贷款。
德款:德国贷款。
日本款:日本贷款。
矿师:矿产开采和加工的专家。
轇轕:纠纷,争执。
福公司:指某外国公司,具体名称未提及。
晋矿:山西省的矿山。
豫丰公司:河南省的豫丰公司。
怀庆左右黄河以北各矿:河南省怀庆府(今沁阳市)左右黄河以北的矿山。
山西商务局:山西省的商务局。
盂平、泽、潞、平阳煤铁各矿:山西省的盂县、泽州、潞州、平阳的煤铁矿山。
汴:河南省开封市。
全晋绅民:山西省的所有士绅和民众。
废约:废除不合理的条约。
陕西延长:陕西省延长县。
四川富顺、巴、万石油矿:四川省富顺县、巴县、万县石油矿。
湖南常宁龙王山:湖南省常宁市龙王山。
湖北兴国龙角山矿:湖北省兴国县龙角山矿。
商民私相授受:商人之间私下交易。
交涉:涉及外交或商务的谈判。
胶济、东清路:胶济路是连接胶州和济南的铁路,东清路是连接东三省和清朝首都的铁路。这两条铁路的条约涉及中国的铁路主权。
华人:指中国籍的公民。
开矿权:指开采矿产资源的权利。
开平煤矿: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开平区,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煤矿之一。
漠河观音山金矿: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的观音山,是中国著名的金矿。
内乱:指国内发生的动乱或战争。
洋员:指外籍的官员或雇员。
德璀琳:指德国人德璀琳(C. G. Treu),曾任开平煤矿的总工程师。
张翼:指清朝官员张翼,曾任开平煤矿督办。
拳匪乱:指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又称拳匪之乱。
唐山西山、半壁店、马家沟、无水庄、赵各庄、林西各矿:这些地方都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煤矿。
秦皇岛口岸地亩附属之承平、建平、永平金银矿:这些金银矿位于秦皇岛附近。
英公司:指英国的公司。
严诏:指皇帝的严厉命令。
滦州煤矿:位于河北省滦州市的煤矿。
劫为营业联合之法:指通过某种手段将煤矿的经营权联合起来。
开滦总局:指开平煤矿和滦州煤矿的联合管理机构。
拳乱:同“拳匪乱”,指义和团运动。
俄人:指俄罗斯人。
赎回:指用金钱或其他物品买回被侵占的财产。
外务部:清朝政府的外交部门。
矿章:指关于矿产开采的法律或规定。
皖抚聂缉椝:指安徽巡抚聂缉椝。
凯约翰:指英国人凯约翰(C. S. Kier),曾任开平煤矿的顾问。
铜官山: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的铜矿。
滇督:指云南省的巡抚。
商政局:指商业和政治的机构。
矿务总公司:指负责管理矿产事务的总公司。
殷富:指富裕的人。
鸠赀开办:指筹集资金来开办企业。
两湖:指湖北和湖南两省。
高等矿业学堂:指专门培养矿业人才的学校。
商部:清朝政府的商业部门。
矿政调查局:指负责调查矿产资源的机构。
鄂督张之洞:指湖北巡抚张之洞。
矿章屡易:指矿产开采的法律或规定经常变化。
商约大臣吕海寰:指清朝商约大臣吕海寰。
矿章参互考证:指对矿产开采的法律或规定进行详细的考证。
矿界矿税:指矿产资源的界限和税收。
地股银股:指土地股份和银股。
华洋商:指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
限制至周:指限制得非常严格。
中国主权:指中国的国家主权。
华民生计:指中国民众的生活。
地方治理:指地方行政管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九十九-评注
自议订胶济、东清路约,附路十三里内华人无开矿权。
此句揭示了近代中国矿业主权受到严重侵害的历史背景。胶济、东清路约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其中规定华人无权在路旁十三里内开矿,反映了当时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对中国主权的践踏。
而开平煤矿,漠河观音山金矿,复因内乱为外人所侵占。
此句指出了内乱导致国家资源流失的问题。开平煤矿和漠河观音山金矿是当时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但由于内乱和外患,这些资源被外国势力侵占,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
开平煤矿,自光绪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集官商之力,经营二十年,效力大著。
此句赞扬了李鸿章为开平煤矿的经营做出的努力。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积极推动开平煤矿的建设,为中国矿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六年,拳匪乱后,洋员德璀琳因督办张翼委其保护,与矿师胡华私立卖约,而张翼亦即签押移交,转以加招洋股中外合办奏闻。
此句揭示了洋员与矿师勾结,出卖国家利益的现象。拳匪乱后,德璀琳与胡华私自签订卖约,张翼签字移交,导致开平煤矿被外国人控制,反映了晚清时期官场腐败和外国势力对中国的渗透。
由是而唐山西山、半壁店、马家沟、无水庄、赵各庄、林西各矿,秦皇岛口岸地亩附属之承平、建平、永平金银矿,悉操於英公司。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外国公司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控制。唐山西山等矿产地被英公司控制,反映了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严诏责令收回,赴英控诉,卒未就绪。
此句反映了晚清政府试图收回矿产资源的努力,但最终未能成功。这表明晚清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存在不足。
三十四年,筹办滦州煤矿,英公司阻挠之。
此句说明外国公司对中国矿业发展的阻挠。英公司阻挠滦州煤矿的筹办,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矿业发展的干涉。
乃劫为营业联合之法,合设开滦总局。
此句揭示了外国公司通过联合控制中国矿业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利益。
观音山金矿,亦因拳乱为俄人占据。
此句再次说明内乱导致国家资源流失的问题。观音山金矿被俄人占据,反映了晚清时期国家动荡和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三十二年,始以俄银万二千卢布赎回。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通过赎回观音山金矿的努力,虽然赎回成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十八年,外务部改定矿章,凡华洋商人得一体承办矿务,惟必禀部批准,乃为允行之据。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试图通过改革矿章来维护国家利益。矿章的改革规定,华洋商人承办矿务必须得到外务部的批准,这有利于防止外国势力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
是年皖抚聂缉椝许英人凯约翰承办歙、铜陵、大通、宁国、广德、潜山矿产,嗣以专办铜陵之铜官山,订约定期百年,占地三十八万四千馀亩。
此句反映了晚清时期外国势力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争夺。聂缉椝允许英人凯约翰承办多个矿产,其中铜官山矿产的承包期限长达百年,占地广阔,反映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资源的控制。
皖中绅民合力争之,始以银四十万两赎回自办。
此句说明了绅民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抗争。绅民合力赎回矿产,体现了民众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法人弥乐石亦於是年以勘办全滇矿务请於滇督及外务部,皆拒之,仍获澂江、临安、开化、云南、楚雄、元江、永北等府、厅、州矿权以去。
此句说明了外国势力试图通过勘办矿务来控制中国矿产资源的企图。尽管滇督及外务部拒绝了法人的请求,但法人仍获得了多个矿权,反映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资源的觊觎。
继是英商立乐德以合办东、昭两府金银矿不获,遂援弥乐石例,索广南、曲靖、丽江、大理、顺宁、普洱、永昌七府矿,亦坚拒未允。
此句说明了外国势力试图通过合办矿务来控制中国矿产资源的企图。英商立乐德试图合办东、昭两府金银矿,但未能成功,随后要求索要多个矿权,反映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资源的觊觎。
一时举国上下,咸以保全矿产为言。
此句反映了当时全国上下对保全矿产资源的共识。保全矿产资源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诉求,体现了民众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和维护。
由是蜀设保富公司,华洋承办川省矿务,购地转租事宜属之。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措施。设立保富公司,华洋承办川省矿务,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维护国家利益。
闽设商政局,旋奏设矿务总公司,凡请办各矿场,查核准驳之权属之。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措施。设立商政局和矿务总公司,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维护国家利益。
山西保晋公司,安徽矿务总局,类能集合殷富,鸠赀开办。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发展矿业而采取的措施。设立保晋公司和安徽矿务总局,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发展矿业。
湘、鄂则於所属矿地勘明圈购,以杜私售。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防止矿产资源流失而采取的措施。勘明圈购矿地,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防止矿产资源流失。
二十五年,江南筹办农工矿路各学堂,两湖复筹设高等矿业学堂。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培养矿业人才而采取的措施。筹办农工矿路各学堂和高等矿业学堂,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来培养矿业人才。
三十一年,商部以洋商私占矿地矿山,疏请申明约章,以维权限。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商部疏请申明约章,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
寻奏设各省矿政调查局,以勘明全国矿产、严禁私卖为先务。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措施。设立各省矿政调查局,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调查来维护国家利益。
鄂督张之洞条上矿务正章七十四,附章七十三。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改革矿业而采取的措施。张之洞提出的矿务正章和附章,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发展矿业。
盖自二十四年以来,矿章屡易,每因矿务龃龉,洋商辄引为口实。
此句说明了晚清时期矿业改革的不稳定性。矿章屡易,导致洋商利用矿业纠纷来侵犯中国利益。
二十九年,商约大臣吕海寰与各国议订商约,许以开采矿产之利,但必须遵守中国矿章。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吕海寰与各国议订商约,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
而中国矿章,则比较各国通行者为之准则,特诏张之洞拟定。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改革矿业而采取的措施。制定中国矿章,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发展矿业。
乃取英、美、德、法、比利时、西班牙矿章参互考证,区别地面地腹,釐定矿界矿税,分晰地股银股,暨华洋商,限制至周;尤注重於中国主权,华民生计,地方治理。
此句说明了晚清政府为改革矿业而采取的措施。制定中国矿章,体现了政府试图通过改革来发展矿业,并注重维护中国主权、华民生计和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