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九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九-原文

上章敦牂,一年。

太宗简文皇帝上大宝元年(庚午,公元五五零年)

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

陈霸先发始兴,至大庾岭,蔡路养将二万人军于南野以拒之。路养妻侄兰陵萧摩诃,年十三,单骑出战,无敢当者。杜僧明马被伤,陈霸先救之,授以所乘马。僧明上马复战,众军因而乘之。路养大败,脱身走。霸先进军南康,湘东王绎承制授霸先明威将军、交州刺史。

戊辰,东魏进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

庚午,邵陵王纶至江夏,郢州刺史南平王恪郊迎,以州让之,纶不受;乃推纶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制置百官。

魏杨忠围安陆,柳仲礼驰归救之。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猝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可克。克仲礼,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定也。”乃选骑二千,衔枚夜进,败仲礼于漴头,获仲礼及其弟子礼,尽俘其众。马岫以安陆,别将王叔孙以竟陵,皆降于忠。于是汉东之地尽入于魏。

广陵人来嶷说前广陵太守祖皓曰:“董绍先轻而无谋,人情不附。袭而杀之,此壮士之任耳。今欲纠帅义勇,奉戴府君。若其克捷,可立桓、文之勋;必天未悔祸,犹足为梁室忠臣。”皓曰:“此仆所愿也。”乃相与纠合勇士,得百馀人。癸酉,袭广陵,斩南兗州刺史董绍先;据城,驰檄远近,推前太子舍人萧勔为刺史,仍结东魏为援。皓,恒之之子;勔,勃之兄也。乙亥,景遣郭元建帅众奄至,皓婴城固守。

二月,魏杨忠乘胜至石城,欲进逼江陵,湘东王绎遣舍人庾恪说忠曰:“詧来伐叔而魏助之,何以使天下归心!”忠遂停湕北。绎遣舍人王孝祀等送子方略为质以求和,魏人许之。绎与忠盟曰:“魏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贸迁有无,永敦邻睦。”忠乃还。

宕昌王梁弥定为其宗人獠甘所袭,弥定奔魏,獠甘自立。羌酋傍乞铁据渠株川,与渭州民郑五丑合诸羌以叛魏。丞相泰使大将军宇文贵、凉州刺史史宁讨之,擒斩铁、五丑。宁别击獠甘,破之,獠甘将百骑奔生羌巩廉玉。宁复纳弥定于宕昌,置岷州于渠株川,进击巩廉玉,斩獠甘,虏廉玉送长安。

侯景遣任约、于庆等帅众二万攻诸籓。

邵陵王纶欲救河东王誉,而兵粮不足,乃致书于湘东王绎曰:“天时地利,不及人和,况乎手足肱支,岂可相害!今社稷危耻,创巨痛深,唯应剖心尝胆,泣血枕戈,其馀小忿,或宜容贳。若外难未除,家祸仍构,料今访古,未或不亡。夫征战之理,唯求克胜;至于骨肉之战,愈胜愈酷,捷则非功,败则有丧,劳兵损义,亏失多矣。侯景之军所以未窥江外者,良为籓屏盘固,宗镇强密。弟若陷洞庭,不戢兵刃,雍州疑迫,何以自安,必引进魏军以求形援。弟若不安,家国去矣。必希解湘州之围,存社稷之计。”绎复书,陈誉过恶不赦,且曰:“詧引杨忠来相侵逼,颇遵谈笑,用却秦军,曲直有在,不复自陈。临湘旦平,暮便即路。”纶得书,投之于案,慷慨流涕曰“天下之事,一至于斯!湘州若败,吾亡无日矣!”

侯景遣侯子鉴帅舟师八千,自帅徒兵一万,攻广陵,三日,克之,执祖皓,缚而射之,箭遍体,然后车裂以徇;城中无少长皆埋之于地,驰马射而杀之。以子鉴为南兗州刺史,镇广陵。景还建康。

丙戌,以安陆王大春为东扬州刺史。省吴州。乙巳,以尚书仆射王克为左仆射。

庚寅,东魏以尚书令高隆之为太保。宣城内史杨白华进据安吴,侯景遣于子悦等帅众攻之,不克。

东魏行台辛术将兵入寇,围阳平,不克。

侯景纳上女溧阳公主,甚爱之。三月,甲申,景请上禊宴于乐游苑,帐饮三日。上还宫,景与公主共据御床,南面并坐,群臣文武列坐侍宴。

庚申,东魏进丞相洋爵为齐王。

临川内史始兴王毅等击庄铁,鄱阳王范遣其将巴西侯瑱救之,毅等败死。

鄱阳世子嗣与任约战于三章,约败走;嗣因徙镇三章,谓之安乐栅。

夏,四月,庚辰朔,湘东王绎以上甲侯韶为长沙王。

丙午,侯景请上幸西州,上御素辇,侍卫四百馀人,景浴铁数千,翼卫左右。上闻丝竹,凄然泣下,命景起舞,景亦请上起舞。酒阑坐散,上抱景于床曰:“我念丞相!”景曰:“陛下如不念臣,臣何得至此!”逮夜乃罢。

时江南连年旱蝗,江、扬尤甚,百姓流亡,相与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叶、菱芡而食之,所在皆尽,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衣罗绮,怀金玉,俯伏床帷,待命听终。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景性残酷,于石头立大碓,有犯法者捣杀之。常戒诸将曰:“破栅平城,当净杀之,使天下知吾威名。”故诸将每战胜,专以焚掠为事,斩刈人如草芥,以资戏笑。由是百姓虽死,终不附之。又禁人偶语,犯者刑及外族。为其将帅者,悉称行台,来降附者,悉称开府,其亲寄隆重者曰左右厢公,勇力兼人者曰库直都督。

魏封皇子儒为燕王,公为吴王。

侯景召宋子仙还京口。

邵陵王纶在郢州,以听事为正阳殿,内外斋阁,悉加题署。其

部下陵暴军府,郢州将佐莫不怨之。

咨议参军江仲举,南平王恪之谋主也,说恪图纶,恪惊曰:“若我杀邵陵,宁静一镇,荆、益兄弟必皆内喜,海内若平,则以大义责我矣。且巨逆未枭,骨肉相残,自亡之道也。卿且息之。”

仲举不从,部分诸将,刻日将发;谋泄,纶压杀之。

恪狼狈往谢,纶曰:“群小所作,非由兄也。凶党已毙,兄勿深忧。”

王僧辩急攻长沙,辛巳,克之。执河东王誉,斩之,传首江陵,湘东王绎反其首而葬之。

初,世子方等之死,临蒸周铁虎功最多,誉委遇甚重。

僧辩得铁虎,命烹之,呼曰:“侯景未灭,奈何杀壮士!”僧辩奇其言而释之,还其麾下。

绎以僧辩为左卫将军,加侍中、镇西长史。

绎自去岁闻高祖之丧,以长沙未下,故匿之。壬寅,始发丧,刻檀为高祖像,置于百福殿,事之甚谨,动静必咨焉。

绎以为天子制于贼臣,不肯从大宝之号,犹称太清四年。

丙午,绎下令大举讨侯景,移檄远近。

鄱阳王范至湓城,以晋熙为晋州,遣其世子嗣为刺史,江州郡县多辄改易。

寻阳王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郡。

大心遣兵击庄铁,嗣与铁素善,请发兵救之,范遣侯瑱帅精甲五千助铁。

由是二镇互相猜忌,无复讨贼之志。

大心使徐嗣徽帅众二千,筑垒稽亭以备范,市籴不通,范数万之众,无所得食,多饿死。

范愤恚,疽发于背,五月,乙卯,卒。

其众秘不发丧,奉范弟安南侯恬为主,有众数千人。

丙辰,侯景以元思虔为东道大行台,镇钱塘。

丁巳,以侯子鉴为南兗州刺史。

东魏齐王洋之为开府也,勃海高德政为管记,由是亲昵,言无不尽。

金紫光禄大夫丹杨徐之才、北平太守广宗宋景业,皆善图谶,以为太岁在午,当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劝之受禅。

洋以告娄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

洋以告之才,之才曰:“正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

洋铸像卜之而成,乃使开府仪同三司段韶问肆州刺史斛律金,金来见洋,固言不可,以宋景业首陈符命,请杀之。

洋与诸贵议于太妃前,太妃曰:“吾儿懦直,必无此心,高德政乐祸,教之耳。”

洋以人心不壹,使高德政如鄴察公卿之意,未还;洋拥兵而东,至平都城,召诸勋贵议之,莫敢对。

长史杜弼曰:“关西,国之劲敌,若受魏禅,恐彼挟天子,自称义兵而东向,王何以待之!”

徐之才曰:“今与王争天下者,彼亦欲为王所为。纵其屈强,不过随我称帝耳。”

弼无以应。

高德政至鄴,讽公卿,莫有应者。

司马子如逆洋于辽阳,固言未可。

洋欲还,仓丞李集曰:“王来为何事,而今欲还?”

洋伪使于东门杀之,而别令赐绢十匹,遂还晋阳,自是居常不悦。

徐之才、宋景业等日陈阴阳杂占,云宜早受命。

高德政亦敦劝不已。

洋使术士李密卜之,遇《大横》,曰:“汉文之卦也。”

又使宋景业筮之,遇《乾》之《鼎》,曰:“《乾》,君也。《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受禅。”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终于其位。”

景业曰:“王为天子,无复下期,岂得不终于其位乎!”

洋大悦,乃发晋阳。

高德政录在鄴诸事,条进于洋,洋令左右陈山提驰驿赍事条并密书与杨愔。

是月,山提至鄴,杨愔即召太常卿邢劭等议撰仪注,秘书监魏收草九锡、禅让、劝进诸文;引魏宗室诸王入北宫,留于东斋。

甲寅,东魏进洋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

洋行至前亭,所乘马忽倒,意甚恶之。

至平都城,不复肯进。

高德政、徐之才苦请曰:“山提先去,恐其漏泄。”

即命司马子如、杜弼驰驿续入,观察物情。

子如等至鄴,众人以事势已决,无敢异言。

洋至鄴,召夫赍筑具集城南。

高隆之请曰:“用此何为?”

洋作色曰:“我自有事,君何问为!欲族灭邪!”

隆之谢而退。

于是作圜丘,备法物。

丙辰,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深等求入启事,东魏孝静帝在昭阳殿见之。

亮曰:“五行递运,有始有终。齐王圣德钦明,万方归仰,愿陛下远法尧、舜。”

帝敛容曰:“此事推挹已久,谨当逊避。”

又曰:“若尔,须作制书。”

中书郎崔劼、裴让之曰:“制已作讫。”

使侍中杨愔进之。

东魏主既署,曰:“居朕何所?”

愔对曰:“北城别有馆宇。”

乃下御坐,步就东廊,咏范蔚宗《后汉书·赞》曰:“献坐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

所司请发,帝曰:“古人念遗簪弊履,朕欲与六宫别,可乎?”

高隆之曰:“今日天下犹陛下之天下,况在六宫!”

帝步入,与妃嫔已下别,举宫皆哭。

赵国李嫔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直长赵道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阁,帝登车,道德超上抱之,帝叱之曰:“朕自畏天顺人,何物奴敢逼人如此!”

道德犹不下。

出云龙门,王公百僚拜辞,高隆之洒泣。

遂入北城,居司马子如南宅,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玺绶,禅位于齐。

戊午,齐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天保。

自魏敬宗以来,百官绝禄,至是始复给之。

己未,封东魏主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礼。

追尊齐献武王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为高祖;文襄王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辛酉,尊王太后娄氏为皇太后。

乙丑,降魏朝封爵有差,其宣力霸朝及西、南投化者,不在降限。

文成侯宁起兵于吴,有众万人,己巳,进攻吴郡;行吴郡事侯子荣逆击,杀之。宁,范之弟也。子荣因纵兵大掠郡境。

自晋氏度江,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及侯景之乱,掠金帛既尽,乃掠人而食之,或卖于北境,遗民殆尽矣。

是时,唯荆、益所部尚完实,太尉、益州刺史武陵王纪移告征、镇,使世子圆照帅兵三万受湘东王节度。圆照军至巴水,绎授以信州刺史,令屯白帝,未许东下。

六月,辛巳,以南郡王大连行扬州事。

江夏王大款、山阳王大成、宜都王大封自信安间道奔江陵。

齐主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功臣库狄干等七人皆为王。癸未,封弟浚为永安王,淹为平阳王,浟为彭城王,演为常山王,涣为上党王,淯为襄城王,湛为长广王,湝为任城王,湜为高阳王,济为博陵王,凝为新平王,润为冯翊王,洽为汉阳王。

鄱阳王范既卒,侯瑱依庄铁,铁忌之;瑱自安,丙戌,诈引铁谋事,因杀之,自据豫章。

寻阳王大心遣徐嗣徽夜袭湓城,安南侯恬、裴之横等击走之。齐主娶赵郡李希宗之女,生子殷及绍德;又纳段韶之妹。及将建中宫,高隆之、高德政欲结勋贵之援,乃言:“汉妇人不可为天下母,宜更择美配。”帝不从。丁亥,立李氏为皇后,以段氏为昭仪,子殷为皇太子。庚寅,以库狄干为太宰,彭乐为太尉,潘相乐为司徒,司马子如为司空。辛卯,以清河王岳为司州牧。

侯景以羊鸦仁为五兵尚书。庚子,鸦仁出奔江西,将赴江陵,至东莞,盗疑其怀金,邀杀之。

魏人欲令岳阳王詧发哀嗣位,詧辞,不受。丞相泰使荣权册命詧为梁王,始建台,置百官。

陈霸先修崎头古城,徙居之。

初,燕昭成帝奔高丽,使其族人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奔宋,因留新会。自业至孙融,世为罗州刺史,融子宝为高凉太守。高凉洗氏,世为蛮酋,部落十馀万家,有女,多筹略,善用兵,诸洞皆服其信义;融聘以为宝妇。融虽累世为方伯,非其土人,号令不行;洗氏约束本宗,使从民礼,每与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虽亲戚无所纵舍,由是冯氏始得行其政。

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使召宝,宝欲往,洗氏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应召太守,必欲诈君共反耳。”宝曰:“何以知之?”洗氏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召君;此必欲质君以发君之兵也,愿且无往以观其变。”数日,迁仕果反,遣主帅杜平虏将兵入灨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陈霸先使周文育击之。洗氏谓宝曰:“平虏,骁将也,今入赣石与官军相拒,势未得还,迁仕在州,无能为也。君若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卑辞厚礼告之曰:‘身未敢出,欲遣妇参。’彼闻之,必憙而无备。我将千馀人,步担杂物,唱言输赕,得至栅下,破之必矣。”宝从之。迁仕果不设备,洗氏袭击,大破之,迁仕走保宁都。文育亦击走平虏,据其城。洗氏与霸先会于灨石,还,谓宝曰:“陈都督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

湘东王绎以霸先为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

辛丑,裴之横攻稽亭,徐嗣徽击走之。

秋,七月,辛亥,齐立世宗妃元氏为文襄皇后,宫曰静德。又封世宗子孝琬为河间王,孝瑜为河南王。乙卯,以尚书令封隆之录尚书事,尚书左仆射平阳王淹为尚书令。

辛酉,梁王詧入朝于魏。

初,东魏遣仪同武威牒云洛等迎鄱阳世子嗣,使镇皖城。嗣未及行,任约军至,洛等引去;嗣遂失援,出战,败死。约遂略地至湓城,寻阳王大心遣司马韦质出战而败,帐下犹有战士千馀人,咸劝大心走保建州;大心不能用,戊辰,以江州降约。先是,大心使前太子洗马韦臧镇建昌,有甲士五千,闻寻阳不守,欲帅众奔江陵,未发,为麾下所杀。臧,粲之子也。

于庆略地至豫章,侯瑱屈,降之,庆送瑱建康。景以瑱姓,待之甚厚,留其妻子及弟为质,遣瑱庆徇蠡南诸郡,以瑱湘州刺史。

初,巴山人黄法,有勇力,侯景之乱,合徒众保乡里。太守贺诩下江州,命法监郡事。法屯新淦,于庆自豫章分兵袭新氵金,法败之。陈霸先使周文育进军击庆,法引兵会之。

邵陵王纶闻任约将至,使司马蒋思安将精兵五千袭之,约众溃;思安不设备,约收兵袭之,思安败走。

湘东王绎改宜都为宜州,以王琳为刺史。

是月,以南郡王大连为江州刺史。

魏丞相泰以齐主称帝,帅诸军讨之。以齐王郭镇陇右,征秦州刺史宇文导为大将军、都督二十三州诸军事,屯咸阳,镇关中。

益州沙门孙天英帅徒数千人夜攻州城,武陵王纪与战,斩之。

邵陵王纶大修铠仗,将讨侯景。湘东王绎恶之,八月,甲午,遣左卫将军王僧辩、信州刺史鲍泉等帅舟师一万东趣江、郢,声言拒任约,且云迎邵陵王还江陵,授以湘州。

齐主初立,励精为治。赵道德以事属黎阳太守清河房超,超不发书,棓杀其使;齐主善之,命守宰各设棓以诛属请之使。久之,都官中郎宋轨奏曰:“若受使请赇,犹致大戮,身为枉法,何以加罪!”乃罢之。

司都功曹张老上书请定齐律,诏右仆射薛琡等取魏《麟趾格》,更讨论损益之。

齐主简练六坊之人,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陈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又简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

之“勇士”,以备边要。

始立九等之户,富者税其钱,贫者役其力。

九月,丁巳,魏军发长安。

王僧辩军至鹦鹉洲,郢州司马刘龙虎等潜送质于僧辩,邵陵王纶闻之,遣其子威正侯礩将兵击之,龙虎败,奔于僧辩。纶以书责僧辩曰:“将军前年杀人之侄,今岁伐人之兄,以此求荣,恐天下不许!”僧辩送书于湘东王绎,绎命进军。辛酉,纶集其麾下于西园,涕泣言曰:“我本无他,志在灭贼,湘东常谓与之争帝,遂尔见伐。今日欲守则交绝粮储,欲战则取笑千载,不容无事受缚,当于下流避之。”麾下壮士争请出战,纶不从,与礩自仓门登舟北出。僧辩入据郢州。绎以南平王恪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世子方诸为郢州刺史,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纶遇镇东将军裴之高于道,之高之子畿掠其军器,纶与左右轻舟奔武昌涧饮寺,僧法馨匿纶于岩穴之下。纶长史韦质、司马姜律等闻纶尚存,驰往迎之,说七栅流民以求粮仗。纶出营巴水,流民八九千人附之,稍收散卒,屯于齐昌,遣使请降于齐,齐以纶为梁王。

湘东王绎改封皇子大款为临川王,大成为桂阳王,大封为汝南王。

癸亥,魏军至潼关。

庚午,齐主如晋阳,命太子殷居凉风堂监国。

南郡王中兵参军张彪等起兵于若邪山,攻破浙东诸县,有众数万。吴郡人陆令公等说太守南海王大临往依之。大临曰:“彪若成功,不资我力;如其桡败,以我自解。不可往也。”

任约进寇西阳、武昌。初,宁州刺史彭城徐文盛募兵数万人讨侯景,湘东王绎以为秦州刺史,使将兵东下,与约遇于武昌。绎以庐陵王应为江州刺史,以文盛为长史行府州事,督诸将拒之。应,续之子也。邵陵王纶引齐兵未至,移营马栅,距西阳八十里,任约闻之,遣仪同叱罗子通等将铁骑二百袭之,纶不为备,策马亡走。时湘东王绎亦与齐连和,故齐人观望,不助纶。定州刺史田祖龙迎纶,纶以祖龙为绎所厚,惧为所执,复归齐昌。行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纶之故吏也,开城纳之,任约遂据西阳、武昌。

裴之高帅子弟部曲千馀人至夏首,湘东王绎召之,以为新兴、永守二郡太守。又以南平王恪为武州刺史,镇武陵。

初,邵陵王纶以衡阳王献为齐州刺史,镇齐昌;任约击擒之,送建康,杀之。献,畅之孙也。

乙亥,进侯景位相国,封二十郡,为汉王,加殊礼。

岳阳王詧还襄阳。

黎州民攻刺史张贲,贲弃城走。州民引氐酋北益州刺史杨法琛据黎州,命王、贾二姓诣武陵王纪请法琛为刺史。纪深责之,囚法琛质子崇颙、崇虎。冬,十月,丁丑朔,法琛遣使附魏。

己卯,齐主至晋阳宫。广武王长弼与并州刺史段韶不协,齐主将如晋阳,长弼言于帝曰:“韶拥强兵在彼,恐不知人意,岂可径往投之!”帝不听。既至,以长弼语告之,曰:“如君忠诚,人犹有谗,况其馀乎!”长弼,永乐之弟也。乙酉,以特进元韶为尚书左仆射,段韶为右仆射。

乙未,侯景自加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以诏文呈上。上惊曰:“将军乃有宇宙之号乎!”

立皇子大钧为西阳王,大威为武宁王,大球为建安王,大昕为义安王,大挚为绥建王,大圜为乐梁王。

齐东徐州刺史行台辛术镇下邳。十一月,侯景征租入建康,术帅众度淮断之,烧其谷百万石,遂围阳平,景行台郭元建引兵救之。壬戌,术略三千馀家,还下邳。

武陵王纪帅诸军发成都,湘东王绎遣使以书止之曰:“蜀人勇悍,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当灭贼。”又别纸云:“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

甲子,南平王恪帅文武拜笺推湘东王绎为相国,总百揆;绎不许。

魏丞相泰自弘农为桥,济河,至建州。丙寅,齐主自将出顿东城。泰闻其军容严盛,叹曰:“高欢不死矣!”会久雨,自秋及冬,魏军畜产多死,乃自蒲阪还。于是河南自洛阳,河北自平阳已东,皆入于齐。

丁卯,徐文盛军贝矶,任约帅水军逆战,文盛大破之,斩叱罗子通、赵威方,仍进军大举口。侯景遣宋子仙等将兵二万助约,以约守西阳,久不能进,自出屯晋熙。

南康王会理以建康空虚,与太子左卫将军柳敬礼、西乡侯劝、东乡侯勔谋起兵诛王伟。安乐侯乂理出奔长芦,集众得千馀人。建安侯贲、中宿世子子邕知其谋,以告伟。伟收会理、敬礼、劝、勔及会理弟祁阳侯通理,俱杀之。乂理为左右所杀。钱塘褚冕,以会理故旧,捶掠千计,终无异言。会理隔壁谓之曰:“褚郎,卿岂不为我致此?卿虽忍死明我,我心实欲杀贼!”冕竟不服,景乃宥之。劝,昺之子;贲,正德之弟子;子邕,憺之孙也。

帝自即位以来,景防卫甚严,外人莫得进见,唯武林侯谘及仆射王克、舍人殷不害,并以文弱得出入卧内,帝与之讲论而已。及会理死,克、不害惧祸,稍自疏。咨独不离帝,朝请无绝;景恶之,使其仇人刁戍刺杀咨于广莫门外。

帝之即位也,景与帝登重云殿,礼佛为誓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负臣!”及会理谋泄,景疑帝知之,故杀咨。帝自知不久,指所居殿谓殷不害曰:“庞涓当死此下。”

景自帅众讨杨白华于宣城,白华力屈而降,景以其北人,全之,以为左民尚书,诛其兄子彬以

报来亮之怨。

十二月,丙子朔,景封建安侯贲为竟陵王,中宿世子子邕为随王,仍赐姓侯氏。

辛丑,齐主还鄴。

邵陵王纶在汝南,修城池,集士卒,将图安陆。魏安州刺史马祐以告丞相泰,泰遣杨忠将万人救安陆。

武陵王纪遣潼州刺史杨乾运、南梁州刺史谯淹合兵二万讨杨法琛,法琛发兵据剑阁以拒之。

侯景还建康。

初,魏敬宗以尔硃荣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此官遂废。大统三年,文帝复以丞相泰为之。其后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曰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谓之八柱国。泰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以农隙讲阅战陈,马畜粮备,六家供之;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主之,分属二十四军。泰任总百揆,督中外诸军;欣以宗室宿望,从容禁闼而已。馀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凡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各统开府二人,开府各领一军。是后功臣位至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者甚众,率为散官,无所统御,虽有继掌其事者,闻望皆出诸公之下云。

齐主命散骑侍郎宋景业造《天保历》,行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九-译文

上章敦牂年,即一年。

太宗简文皇帝大宝元年(庚午年,公元550年)。

春季,正月,辛亥朔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陈霸先从始兴出发,到达大庾岭,蔡路养率领两万人在南野抵抗他。蔡路养的妻侄兰陵萧摩诃,年仅十三岁,单枪匹马出战,无人敢抵挡。杜僧明的马受伤,陈霸先救了他,把自己的马给了他。杜僧明上马继续战斗,众军乘势进攻。蔡路养大败,逃脱。陈霸先进军南康,湘东王萧绎任命他为明威将军、交州刺史。

戊辰日,东魏晋升太原公高洋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

庚午日,邵陵王萧纶到达江夏,郢州刺史南平王萧恪在郊外迎接,要把州让给他,萧纶不接受;于是推举萧纶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制设置百官。

魏国的杨忠包围安陆,柳仲礼急忙回师救援。诸将担心柳仲礼到达后安陆难以攻下,请求急攻。杨忠说:“攻守形势不同,不能迅速攻下;如果拖延时间,军队疲惫,内外受敌,不是好计策。南方人擅长水战,不熟悉野战,柳仲礼的军队在近路,我们出其不意,用奇兵袭击他,他们懈怠我们奋勇,一举可胜。战胜柳仲礼,安陆不攻自破,其他城池可以传檄而定。”于是挑选两千骑兵,衔枚夜行,在漴头击败柳仲礼,俘虏柳仲礼及其弟子礼,全部俘虏其部众。马岫以安陆,别将王叔孙以竟陵,都投降了杨忠。于是汉东之地全部归魏。

广陵人来嶷劝前广陵太守祖皓说:“董绍先轻率无谋,人心不附。袭击并杀了他,这是壮士的责任。现在想纠集义勇,奉戴府君。如果成功,可以建立桓、文那样的功勋;即使天不悔祸,也足以成为梁室的忠臣。”祖皓说:“这正是我的愿望。”于是纠集勇士,得到一百多人。癸酉日,袭击广陵,斩杀南兗州刺史董绍先;占据城池,传檄远近,推举前太子舍人萧勔为刺史,并结东魏为援。祖皓是恒之子;萧勔是勃之兄。乙亥日,侯景派郭元建率军突然到达,祖皓坚守城池。

二月,魏国的杨忠乘胜到达石城,想进逼江陵,湘东王萧绎派舍人庾恪劝杨忠说:“萧詧来攻打叔父而魏国帮助他,怎么能让天下归心!”杨忠于是停在湕北。萧绎派舍人王孝祀等送子方略为人质求和,魏国答应了。萧绎与杨忠结盟说:“魏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请同附庸,并送质子,贸易有无,永远和睦。”杨忠于是退兵。

宕昌王梁弥定被其族人獠甘袭击,梁弥定逃奔魏国,獠甘自立为王。羌酋傍乞铁占据渠株川,与渭州民郑五丑联合诸羌反叛魏国。丞相宇文泰派大将军宇文贵、凉州刺史史宁讨伐,擒斩铁、五丑。史宁另击獠甘,击败他,獠甘率百骑逃奔生羌巩廉玉。史宁又接纳梁弥定回宕昌,在渠株川设置岷州,进击巩廉玉,斩杀獠甘,俘虏巩廉玉送到长安。

侯景派任约、于庆等率军二万攻打诸藩。

邵陵王萧纶想救河东王萧誉,但兵粮不足,于是写信给湘东王萧绎说:“天时地利,不如人和,何况手足兄弟,岂能相害!现在国家危难,创巨痛深,只应剖心尝胆,泣血枕戈,其余小忿,或应宽容。如果外难未除,家祸又起,料今访古,没有不亡的。征战之理,只求胜利;至于骨肉之战,愈胜愈残酷,胜利不是功,失败则有丧,劳兵损义,损失太多。侯景的军队之所以未窥江外,是因为藩屏坚固,宗镇强密。弟弟如果攻陷洞庭,不停止兵刃,雍州疑迫,何以自安,必引进魏军以求援助。弟弟如果不安,家国就完了。希望解除湘州之围,保存社稷之计。”萧绎回信,陈述萧誉的过错不可赦免,并说:“萧詧引杨忠来侵逼,颇遵谈笑,用却秦军,曲直有在,不再自陈。临湘旦平,暮便即路。”萧纶得信,投之于案,慷慨流涕说:“天下之事,竟到如此地步!湘州若败,我亡无日矣!”

侯景派侯子鉴率舟师八千,自率步兵一万,攻打广陵,三天攻克,俘虏祖皓,绑起来射箭,箭遍体,然后车裂示众;城中无论老少都被埋在地下,骑马射杀。任命侯子鉴为南兗州刺史,镇守广陵。侯景回建康。

丙戌日,任命安陆王大春为东扬州刺史。撤销吴州。乙巳日,任命尚书仆射王克为左仆射。

庚寅日,东魏任命尚书令高隆之为太保。宣城内史杨白华占据安吴,侯景派于子悦等率军攻打,未克。

东魏行台辛术率军入侵,包围阳平,未克。

侯景娶皇帝的女儿溧阳公主,非常宠爱她。三月,甲申日,侯景请皇帝在乐游苑举行禊宴,帐饮三日。皇帝回宫,侯景与公主共据御床,南面并坐,群臣文武列坐侍宴。

庚申日,东魏晋升丞相高洋为齐王。

临川内史始兴王萧毅等攻打庄铁,鄱阳王萧范派其将巴西侯瑱救援,萧毅等败死。

鄱阳世子萧嗣与任约在三章交战,任约败走;萧嗣于是移镇三章,称之为安乐栅。

夏季,四月,庚辰朔日,湘东王萧绎任命上甲侯萧韶为长沙王。

丙午日,侯景请皇帝到西州,皇帝乘坐素辇,侍卫四百余人,侯景率数千铁骑护卫左右。皇帝听到丝竹声,凄然泪下,命侯景起舞,侯景也请皇帝起舞。酒阑坐散,皇帝抱着侯景在床上说:“我思念丞相!”侯景说:“陛下如果不思念臣,臣怎能到此!”直到夜晚才结束。

当时江南连年旱蝗,江、扬尤其严重,百姓流亡,纷纷逃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叶、菱芡为食,食物耗尽,死者遍野。富户无食,都面黄肌瘦,穿着华丽的衣服,怀揣金玉,俯伏在床帷中,等待死亡。千里无烟,人迹罕见,白骨堆积如山。

侯景性情残酷,在石头城设立大碓,有犯法者被捣杀。常告诫诸将说:“攻破栅栏和平城,应当全部杀光,让天下知道我的威名。”所以诸将每次战胜,专以焚掠为事,杀人如草芥,以此取乐。因此百姓虽死,始终不依附他。又禁止人们私下交谈,违者刑及外族。其将帅都称行台,来降附者都称开府,其亲信称为左右厢公,勇力过人者称为库直都督。

魏国封皇子元儒为燕王,元公为吴王。

侯景召宋子仙回京口。

邵陵王萧纶在郢州,以听事为正阳殿,内外斋阁,都加以题署。

部下欺凌军府,郢州的将领和辅佐官员无不怨恨。

咨议参军江仲举,是南平王萧恪的谋主,劝说萧恪图谋萧纶,萧恪惊讶地说:“如果我杀了邵陵王,使一镇安宁,荆、益两州的兄弟必定都会内心欢喜,如果天下平定,那么就会以大义责备我。而且大逆未除,骨肉相残,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你暂且停止吧。”

江仲举不听,分派诸将,定下日期准备行动;阴谋泄露,萧纶镇压并杀了他。

萧恪狼狈地去谢罪,萧纶说:“这是小人所为,不是兄长的过错。凶党已被消灭,兄长不必深忧。”

王僧辩急攻长沙,辛巳日,攻克了长沙。抓住了河东王萧誉,斩杀了他,将他的首级传到江陵,湘东王萧绎将他的首级反送回去并安葬了他。

当初,世子萧方等之死,临蒸的周铁虎功劳最多,萧誉对他非常器重。

王僧辩抓住了周铁虎,命令将他烹杀,周铁虎呼喊道:“侯景未灭,为何要杀壮士!”王僧辩对他的话感到惊奇,释放了他,让他回到自己的麾下。

萧绎任命王僧辩为左卫将军,加侍中、镇西长史。

萧绎自从去年听说高祖去世,因为长沙尚未攻下,所以隐瞒了消息。壬寅日,才开始发丧,用檀木刻成高祖的像,放置在百福殿,侍奉得非常恭敬,一举一动都要请示。

萧绎认为天子被贼臣所控制,不肯接受大宝的称号,仍然称太清四年。

丙午日,萧绎下令大举讨伐侯景,向远近发布檄文。

鄱阳王萧范到达湓城,将晋熙改为晋州,派遣他的世子萧嗣为刺史,江州的郡县大多被改换。

寻阳王萧大心,政令所行,不出一个郡的范围。

萧大心派兵攻打庄铁,萧嗣与庄铁一向交好,请求发兵救援,萧范派侯瑱率领精兵五千帮助庄铁。

从此两镇互相猜忌,不再有讨伐贼寇的志向。

萧大心派徐嗣徽率领二千人,在稽亭筑垒防备萧范,市场不通,萧范的数万军队,得不到粮食,大多饿死。

萧范愤恨,背上生了疽,五月乙卯日,去世。

他的部下秘密不发丧,奉萧范的弟弟安南侯萧恬为主,有数千人。

丙辰日,侯景任命元思虔为东道大行台,镇守钱塘。

丁巳日,任命侯子鉴为南兗州刺史。

东魏齐王高洋担任开府时,勃海的高德政为管记,因此两人关系亲密,无话不谈。

金紫光禄大夫丹杨的徐之才、北平太守广宗的宋景业,都擅长图谶,认为太岁在午,应当有革命,通过高德政告诉高洋,劝他接受禅让。

高洋将此事告诉娄太妃,太妃说:“你父亲如龙,兄长如虎,尚且认为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称臣。你是什么人,想要行舜、禹之事吗!”

高洋将此事告诉徐之才,徐之才说:“正因为不如父兄,所以应该早登尊位。”

高洋铸像占卜成功,于是派开府仪同三司段韶问肆州刺史斛律金,斛律金来见高洋,坚决表示不可,认为宋景业首先提出符命,请求杀了他。

高洋与诸贵在太妃面前商议,太妃说:“我儿懦直,必定没有此心,高德政喜欢祸事,教唆他罢了。”

高洋因为人心不齐,派高德政去鄴城观察公卿的意向,还未回来;高洋拥兵东进,到达平都城,召集诸勋贵商议,没有人敢回答。

长史杜弼说:“关西是国家的劲敌,如果接受魏的禅让,恐怕他们挟持天子,自称义兵东进,王将如何应对!”

徐之才说:“现在与王争天下的人,他们也想要做王所做的事。纵使他们倔强,也不过是随我们称帝罢了。”

杜弼无言以对。

高德政到鄴城,暗示公卿,没有人响应。

司马子如在辽阳迎接高洋,坚决表示不可。

高洋想要返回,仓丞李集说:“王来是为了何事,现在却要返回?”

高洋假装派人在东门杀了他,另外下令赐绢十匹,于是返回晋阳,从此常常不悦。

徐之才、宋景业等人每天陈述阴阳杂占,说应该早日接受天命。

高德政也一再敦促。

高洋派术士李密占卜,遇到《大横》,说:“这是汉文帝的卦。”

又派宋景业占筮,遇到《乾》之《鼎》,说:“《乾》是君,《鼎》是五月卦。应该在仲夏接受禅让。”

有人说:“五月不可入官,犯了忌讳,最终会死在其位。”

宋景业说:“王为天子,不再有下期,怎么会不终于其位呢!”

高洋大喜,于是从晋阳出发。

高德政记录在鄴城的诸事,逐条进呈给高洋,高洋命令左右陈山提驰驿带着事条和密书给杨愔。

这个月,陈山提到鄴城,杨愔立即召太常卿邢劭等人商议撰写仪注,秘书监魏收起草九锡、禅让、劝进等文;引魏宗室诸王入北宫,留在东斋。

甲寅日,东魏进高洋为相国,总百揆,备九锡。

高洋行至前亭,所乘的马忽然倒下,心中非常不快。

到达平都城,不再愿意前进。

高德政、徐之才苦苦请求说:“陈山提已经先去了,恐怕泄露消息。”

立即命令司马子如、杜弼驰驿继续前往,观察情况。

司马子如等人到鄴城,众人因为事势已定,没有人敢有异议。

高洋到鄴城,召集工匠带着筑具聚集在城南。

高隆之问:“用这些做什么?”

高洋变色说:“我自有事,你问什么!想要灭族吗!”

高隆之谢罪而退。

于是建造圜丘,准备法物。

丙辰日,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郎赵彦深等人请求入宫启事,东魏孝静帝在昭阳殿接见他们。

张亮说:“五行递运,有始有终。齐王圣德钦明,万方归仰,愿陛下远法尧、舜。”

孝静帝收敛神色说:“此事推让已久,谨当逊避。”

又说:“如果这样,需要作制书。”

中书郎崔劼、裴让之说:“制书已经作好。”

派侍中杨愔进呈。

东魏主签署后,问:“朕住在哪里?”

杨愔回答:“北城另有馆宇。”

于是下御座,步行到东廊,咏范蔚宗《后汉书·赞》说:“献坐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

所司请求出发,孝静帝说:“古人念遗簪弊履,朕想与六宫告别,可以吗?”

高隆之说:“今天下仍是陛下的天下,何况六宫!”

孝静帝步入,与妃嫔以下告别,整个宫殿都哭了。

赵国的李嫔诵陈思王的诗说:“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直长赵道德用一辆旧犊车在东阁等候,孝静帝登车,赵道德跳上去抱住他,孝静帝叱责说:“朕自畏天顺人,什么东西敢如此逼迫朕!”

赵道德仍然不下来。

出云龙门,王公百官拜辞,高隆之洒泪。

于是进入北城,住在司马子如的南宅,派太尉彭城王韶等人奉玺绶,禅位给齐。

戊午日,齐王在南郊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天保。

自魏敬宗以来,百官断绝俸禄,至此才恢复。

己未日,封东魏主为中山王,待以不臣之礼。

追尊齐献武王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为高祖;文襄王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辛酉日,尊王太后娄氏为皇太后。

乙丑日,降魏朝封爵有差,那些在霸朝效力及西、南投化的人,不在降限之内。

文成侯宁在吴地起兵,拥有上万士兵,己巳日,进攻吴郡;代理吴郡事务的侯子荣反击,杀死了宁。宁是范的弟弟。子荣随后放纵士兵大肆掠夺郡内。

自从晋朝渡江以来,三吴地区最为富庶,贡赋和商旅都出自这里。到了侯景之乱,掠夺金银财宝后,又开始掠夺人并吃掉他们,或者卖到北方,幸存者几乎没有了。

这时,只有荆州和益州地区还保持完整,太尉、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通知各地,派世子圆照率领三万士兵接受湘东王的指挥。圆照的军队到达巴水,绎任命他为信州刺史,命令他驻扎在白帝,不允许东下。

六月,辛巳日,任命南郡王大连代理扬州事务。

江夏王大款、山阳王大成、宜都王大封从信安间道逃往江陵。

齐主封宗室高岳等十人和功臣库狄干等七人为王。癸未日,封弟弟浚为永安王,淹为平阳王,浟为彭城王,演为常山王,涣为上党王,淯为襄城王,湛为长广王,湝为任城王,湜为高阳王,济为博陵王,凝为新平王,润为冯翊王,洽为汉阳王。

鄱阳王范去世后,侯瑱依附庄铁,庄铁忌惮他;侯瑱自保,丙戌日,假装邀请庄铁商议事情,趁机杀了他,自己占据了豫章。

寻阳王大心派徐嗣徽夜袭湓城,安南侯恬、裴之横等人击退了他。齐主娶了赵郡李希宗的女儿,生下儿子殷和绍德;又纳了段韶的妹妹。在准备建立中宫时,高隆之、高德政想结盟勋贵,说:“汉人女子不能成为天下之母,应该另选美配。”皇帝不听。丁亥日,立李氏为皇后,段氏为昭仪,儿子殷为皇太子。庚寅日,任命库狄干为太宰,彭乐为太尉,潘相乐为司徒,司马子如为司空。辛卯日,任命清河王岳为司州牧。

侯景任命羊鸦仁为五兵尚书。庚子日,鸦仁逃往江西,准备去江陵,到了东莞,盗贼怀疑他携带金银,拦截并杀了他。

魏人想让岳阳王詧发丧继位,詧推辞不接受。丞相泰派荣权册封詧为梁王,开始建立朝廷,设置百官。

陈霸先修复崎头古城,迁居到那里。

起初,燕昭成帝逃往高丽,派族人冯业带领三百人渡海投奔宋朝,留在了新会。从冯业到孙子融,世代担任罗州刺史,融的儿子宝担任高凉太守。高凉的洗氏,世代为蛮族酋长,部落有十多万家,有个女儿,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各部落都信服她的信义;融娶她为宝的妻子。融虽然世代为地方长官,但不是本地人,号令不行;洗氏约束本族,让他们遵守民间礼仪,每次与宝一起处理诉讼,首领有罪,即使是亲戚也不纵容,因此冯氏才开始行使政权。

高州刺史李迁仕占据大皋口,派使者召见宝,宝想去,洗氏阻止他说:“刺史无故不应召见太守,一定是想骗你一起造反。”宝问:“你怎么知道?”洗氏说:“刺史被召去支援朝廷,却称病,铸造兵器聚集人马后才召见你;这一定是想扣押你以发动你的军队,希望你先不要去,观察变化。”几天后,迁仕果然造反,派主帅杜平虏带兵进入灨石,在鱼梁筑城逼近南康,陈霸先派周文育攻击他。洗氏对宝说:“平虏是骁将,现在进入赣石与官军对峙,一时回不来,迁仕在州里,无能为力。你如果亲自去,必定会有战斗,应该派使者用谦辞厚礼告诉他:‘我不敢亲自去,想派妻子去。’他听了,必定高兴而不防备。我带一千多人,步行担着杂物,假装送贡品,到达栅下,一定能攻破他。”宝听从了。迁仕果然没有防备,洗氏袭击,大败他,迁仕逃到宁都。文育也击退了平虏,占据了他的城。洗氏与霸先在灨石会合,回来后对宝说:“陈都督不是普通人,很得人心,一定能平定贼寇,你应该大力支持他。”

湘东王绎任命霸先为豫州刺史,兼任豫章内史。

辛丑日,裴之横攻打稽亭,徐嗣徽击退了他。

秋天,七月,辛亥日,齐国立世宗妃元氏为文襄皇后,宫名为静德。又封世宗子孝琬为河间王,孝瑜为河南王。乙卯日,任命尚书令封隆之录尚书事,尚书左仆射平阳王淹为尚书令。

辛酉日,梁王詧到魏国朝见。

起初,东魏派仪同武威牒云洛等人迎接鄱阳世子嗣,让他镇守皖城。嗣还没来得及出发,任约的军队到了,洛等人撤退;嗣失去支援,出战,战败而死。约于是攻占湓城,寻阳王大心派司马韦质出战失败,帐下还有一千多士兵,都劝大心逃往建州;大心不听,戊辰日,以江州投降约。之前,大心派前太子洗马韦臧镇守建昌,有五千士兵,听说寻阳失守,想带兵逃往江陵,还没出发,被部下杀死。臧是粲的儿子。

于庆攻占豫章,侯瑱屈服,投降了他,庆送瑱到建康。景因为瑱的姓氏,对他很好,留下他的妻子和弟弟作为人质,派瑱和庆去蠡南各郡,任命瑱为湘州刺史。

起初,巴山人黄法,有勇力,侯景之乱时,聚集众人保卫家乡。太守贺诩下江州,任命法为监郡事。法驻扎在新淦,于庆从豫章分兵袭击新氵金,法击败了他。陈霸先派周文育进军攻击庆,法带兵会合。

邵陵王纶听说任约要来,派司马蒋思安带领五千精兵袭击他,约的军队溃败;思安没有防备,约收兵袭击他,思安败逃。

湘东王绎改宜都为宜州,任命王琳为刺史。

这个月,任命南郡王大连为江州刺史。

魏国丞相泰因为齐主称帝,率领各军讨伐他。任命齐王郭镇守陇右,征召秦州刺史宇文导为大将军、都督二十三州诸军事,驻扎在咸阳,镇守关中。

益州僧人孙天英带领几千人夜袭州城,武陵王纪与他交战,杀了他。

邵陵王纶大量制造铠甲兵器,准备讨伐侯景。湘东王绎厌恶他,八月,甲午日,派左卫将军王僧辩、信州刺史鲍泉等带领一万水军东进江、郢,声称抵抗任约,并且迎接邵陵王回江陵,授予他湘州。

齐主刚即位,励精图治。赵道德有事托付给黎阳太守清河房超,超不打开书信,用棍棒打死他的使者;齐主赞赏他,命令各地官员都设置棍棒以诛杀托付请托的使者。时间久了,都官中郎宋轨上奏说:“如果接受使者请托,尚且导致大戮,自己枉法,如何加罪!”于是取消了。

司都功曹张老上书请求制定齐律,诏令右仆射薛琡等人取魏《麟趾格》,进一步讨论修改。

齐主精选六坊的人,每个人必须能抵挡百人,让他们在战场上必死,然后选拔,称为“百保鲜卑”。又选拔华人中勇力超群的人,称为

所谓的“勇士”,是为了防备边疆的需要。

开始设立九等户籍,富人征税,穷人服役。

九月,丁巳日,魏军从长安出发。

王僧辩的军队到达鹦鹉洲,郢州司马刘龙虎等人暗中向王僧辩送人质,邵陵王萧纶听说后,派他的儿子威正侯萧礩带兵攻打刘龙虎,刘龙虎战败,逃奔到王僧辩处。萧纶写信责备王僧辩说:“将军前年杀了我的侄子,今年又攻打我的兄长,以此求取荣耀,恐怕天下人不会答应!”王僧辩将信送给湘东王萧绎,萧绎命令进军。辛酉日,萧纶召集部下在西园,流着泪说:“我本无他意,志在消灭贼寇,湘东王常说我与他争夺帝位,因此遭到讨伐。今天想守则粮草断绝,想战则会被后人嘲笑,我不能坐以待毙,应当顺流而下躲避。”部下壮士争相请求出战,萧纶不听,与萧礩从仓门登船北逃。王僧辩占据郢州。萧绎任命南平王萧恪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世子萧方诸为郢州刺史,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萧纶在路上遇到镇东将军裴之高,裴之高的儿子裴畿抢走了萧纶的军器,萧纶与随从乘轻舟逃到武昌涧饮寺,僧人法馨将萧纶藏在岩洞中。萧纶的长史韦质、司马姜律等人听说萧纶还活着,急忙前去迎接他,劝说七栅的流民提供粮草和武器。萧纶在巴水扎营,八九千流民依附他,逐渐收拢散兵,驻扎在齐昌,派使者向齐国请降,齐国封萧纶为梁王。

湘东王萧绎改封皇子萧大款为临川王,萧大成为桂阳王,萧大封为汝南王。

癸亥日,魏军到达潼关。

庚午日,齐主前往晋阳,命太子高殷在凉风堂监国。

南郡王中兵参军张彪等人在若邪山起兵,攻破浙东各县,拥有数万部众。吴郡人陆令公等人劝说太守南海王萧大临前去依附张彪。萧大临说:“张彪如果成功,不需要我的力量;如果他失败,会拿我当替罪羊。不能去。”

任约进攻西阳、武昌。起初,宁州刺史彭城人徐文盛招募数万人讨伐侯景,湘东王萧绎任命他为秦州刺史,让他带兵东下,与任约在武昌相遇。萧绎任命庐陵王萧应为江州刺史,以徐文盛为长史行府州事,督率诸将抵抗任约。萧应是萧续的儿子。邵陵王萧纶带领齐军还未到达,移营到马栅,距离西阳八十里,任约听说后,派仪同叱罗子通等人带领二百铁骑袭击萧纶,萧纶没有防备,骑马逃走。当时湘东王萧绎也与齐国结盟,所以齐人观望,不帮助萧纶。定州刺史田祖龙迎接萧纶,萧纶因为田祖龙与萧绎关系密切,害怕被抓住,又回到齐昌。走到汝南,魏国任命的汝南城主李素,是萧纶的旧部,开城接纳他,任约于是占据西阳、武昌。

裴之高带领子弟部曲一千多人到达夏首,湘东王萧绎召见他,任命他为新兴、永守二郡太守。又任命南平王萧恪为武州刺史,镇守武陵。

起初,邵陵王萧纶任命衡阳王萧献为齐州刺史,镇守齐昌;任约袭击并擒获他,送到建康,杀了他。萧献是萧畅的孙子。

乙亥日,晋升侯景为相国,封二十郡,为汉王,加殊礼。

岳阳王萧詧回到襄阳。

黎州百姓攻打刺史张贲,张贲弃城逃走。州民引导氐族酋长北益州刺史杨法琛占据黎州,命王、贾二姓前往武陵王萧纪处请求任命杨法琛为刺史。萧纪严厉责备他们,囚禁了杨法琛的质子杨崇颙、杨崇虎。冬,十月,丁丑朔日,杨法琛派使者依附魏国。

己卯日,齐主到达晋阳宫。广武王高长弼与并州刺史段韶不和,齐主将要前往晋阳,高长弼对皇帝说:“段韶在那里拥有强兵,恐怕不知人意,怎么能直接去投奔他!”皇帝不听。到达后,将高长弼的话告诉段韶,说:“像你这样忠诚的人,还有人进谗言,何况其他人呢!”高长弼是高永乐的弟弟。乙酉日,任命特进元韶为尚书左仆射,段韶为右仆射。

乙未日,侯景自封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将诏书呈上。皇帝惊讶地说:“将军竟然有宇宙的称号!”

立皇子萧大钧为西阳王,萧大威为武宁王,萧大球为建安王,萧大昕为义安王,萧大挚为绥建王,萧大圜为乐梁王。

齐东徐州刺史行台辛术镇守下邳。十一月,侯景征租进入建康,辛术带领众人渡过淮河截断他的粮道,烧毁他的百万石粮食,于是包围阳平,侯景的行台郭元建带兵救援。壬戌日,辛术略取三千多家,回到下邳。

武陵王萧纪带领诸军从成都出发,湘东王萧绎派使者写信阻止他说:“蜀人勇悍,容易动乱难以安定,弟弟可以镇守那里,我自当消灭贼寇。”又另附一信说:“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

甲子日,南平王萧恪带领文武官员上表推举湘东王萧绎为相国,总揽朝政;萧绎不同意。

魏丞相宇文泰从弘农架桥,渡过黄河,到达建州。丙寅日,齐主亲自带兵驻扎东城。宇文泰听说齐军军容严盛,感叹说:“高欢不死啊!”恰逢久雨,从秋到冬,魏军的牲畜大多死亡,于是从蒲阪返回。于是河南自洛阳,河北自平阳以东,都归入齐国。

丁卯日,徐文盛驻扎在贝矶,任约带领水军迎战,徐文盛大败任约,斩杀叱罗子通、赵威方,继续进军大举口。侯景派宋子仙等人带兵二万援助任约,让任约守西阳,久不能进,亲自出屯晋熙。

南康王萧会理因为建康空虚,与太子左卫将军柳敬礼、西乡侯萧劝、东乡侯萧勔密谋起兵诛杀王伟。安乐侯萧乂理逃奔长芦,聚集千余人。建安侯萧贲、中宿世子萧子邕知道他们的计划,报告给王伟。王伟逮捕萧会理、柳敬礼、萧劝、萧勔及萧会理的弟弟祁阳侯萧通理,全部杀死。萧乂理被左右所杀。钱塘人褚冕,因为是萧会理的故旧,被拷打千次,始终没有招供。萧会理在隔壁对他说:“褚郎,你难道不是为我而受此苦吗?你虽然忍死为我明志,我心中却想杀贼!”褚冕最终没有屈服,侯景于是赦免了他。萧劝是萧昺的儿子;萧贲是萧正德的侄子;萧子邕是萧憺的孙子。

皇帝自即位以来,侯景防卫非常严密,外人不得进见,只有武林侯萧谘及仆射王克、舍人殷不害,因为文弱得以出入内宫,皇帝与他们讨论而已。等到萧会理被杀,王克、殷不害害怕祸及自身,逐渐疏远。只有萧谘不离皇帝,朝请不断;侯景厌恶他,派他的仇人刁戍在广莫门外刺杀萧谘。

皇帝即位时,侯景与皇帝登上重云殿,礼佛发誓说:“从今以后君臣两不相疑,臣绝不辜负陛下,陛下也不得辜负臣!”等到萧会理的密谋泄露,侯景怀疑皇帝知道,所以杀了萧谘。皇帝自知不久于人世,指着所住的宫殿对殷不害说:“庞涓当死于此下。”

侯景亲自带兵讨伐宣城的杨白华,杨白华力屈投降,侯景因为他是北方人,保全了他,任命他为左民尚书,杀了他的侄子杨彬以

报告了来亮的怨恨。

十二月,丙子朔日,景封建安侯贲为竟陵王,中宿世子子邕为随王,并且赐姓侯氏。

辛丑日,齐主回到鄴城。

邵陵王纶在汝南,修建城池,集结士兵,计划攻打安陆。魏安州刺史马祐将此事报告给丞相泰,泰派遣杨忠率领一万人救援安陆。

武陵王纪派遣潼州刺史杨乾运、南梁州刺史谯淹联合两万兵力讨伐杨法琛,法琛发兵占据剑阁以抵抗。

侯景回到建康。

起初,魏敬宗任命尔硃荣为柱国大将军,职位在丞相之上;荣失败后,这个官职被废除。大统三年,文帝再次任命丞相泰担任此职。之后,功勋卓著、声望和实力都很重要的人也担任此职,共有八人,分别是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称为八柱国。泰开始招募有才能的人为府兵,免除他们的租庸调,利用农闲时间训练战阵,马匹、牲畜、粮食等由六家供应;共设立百府,每府由一名郎将管理,分属二十四军。泰总揽政务,统领中外各军;欣作为宗室中的资深人物,只在宫中从容应对。其余六人各自统领两位大将军,共十二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各自统领两位开府,每位开府各自统领一军。此后,功臣中达到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职位的人很多,大多是散官,没有实际统领权,即使有继任者,声望和地位都在诸公之下。

齐主命令散骑侍郎宋景业编制《天保历》,并推行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九-注解

敦牂: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

大赦:古代帝王在国家重大事件或庆典时,宣布赦免罪犯的一种政治行为,以示皇恩浩荡。

改元:指皇帝更改年号,通常在新帝即位或国家发生重大变革时进行。

陈霸先:陈霸先是南朝陈的开国皇帝,曾修崎头古城并徙居之。

蔡路养:南朝梁末年的将领,曾与陈霸先交战。

萧摩诃:南朝梁末年的少年将领,以勇猛著称。

杜僧明:南朝梁末年的将领,曾与陈霸先并肩作战。

高洋:北齐的开国皇帝,即齐文宣帝,原为东魏的权臣。

邵陵王纶:邵陵王纶是古代的一位王侯,邵陵位于今湖南省。

杨忠:魏国的将领,宇文泰的部下。

柳仲礼:南朝梁的将领,曾与杨忠交战。

祖皓:南朝梁的官员,曾任广陵太守,后参与反抗侯景的起义。

侯景: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发动侯景之乱。

湘东王绎:南朝梁的宗室成员,封为湘东王,是梁武帝萧衍的弟弟。

宕昌王梁弥定:宕昌国的国王,宕昌是古代羌族建立的一个小国。

宇文贵:北周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平定羌族的叛乱。

侯子鉴: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溧阳公主:南朝梁的公主,梁武帝的女儿,后被迫嫁给侯景。

乐游苑:南朝梁的皇家园林,位于建康(今南京)。

石头:指建康城外的石头城,是南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郢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行政区。

咨议参军: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参谋、咨询等事务,属于高级军事参谋。

南平王恪:南朝梁的宗室成员,封为南平王,是梁武帝萧衍的侄子。

邵陵:指邵陵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爵,此处指代某位邵陵王。

荆、益:荆指荆州,益指益州,这两个地区在侯景之乱期间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基础较好。

海内:指中国境内,古代用来泛指整个国家。

巨逆:指大逆不道的人,通常用来形容反叛朝廷的势力。

骨肉相残:指亲人之间的互相残杀,比喻内部争斗。

王僧辩: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平定侯景之乱。

河东王誉:河东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爵,誉是王的名字,具体指代某位河东王。

临蒸周铁虎:临蒸是地名,周铁虎是人物名,此处指代某位在临蒸地区有重要功绩的将领。

高祖: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庙号高祖。

太清四年:梁武帝的年号,太清四年即公元550年。

鄱阳王范:鄱阳王范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宗室,担任鄱阳王,负责镇守鄱阳地区。

晋熙: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

寻阳王大心:寻阳王大心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宗室,担任寻阳王,负责镇守寻阳地区。

庄铁: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将领。

侯瑱:侯瑱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依附于庄铁,后因庄铁忌惮而杀之,自立于豫章。

徐嗣徽:徐嗣徽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夜袭湓城,后被安南侯恬、裴之横击退。

稽亭: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

安南侯恬:安南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侯爵,恬是侯的名字,具体指代某位安南侯。

元思虔: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东道大行台:古代官职名,负责某一地区的军政事务。

东魏齐王洋:东魏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齐王洋是东魏的一位王爵,洋是王的名字。

勃海高德政:勃海是地名,高德政是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文官,负责礼仪、文化等事务。

丹杨徐之才:丹杨是地名,徐之才是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北平太守广宗宋景业:北平是地名,广宗是地名,宋景业是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太岁在午: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说法,认为太岁在午年时会有重大的政治变革。

革命:古代指改朝换代,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

娄太妃:娄太妃是东魏齐王洋的母亲,太妃是对皇帝母亲的尊称。

段韶:段韶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将领,其妹被北齐文宣帝高洋纳为昭仪。

斛律金: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杜弼: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李集: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杨愔: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邢劭: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魏收: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高隆之: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潘乐: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张亮: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赵彦深: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崔劼: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裴让之: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范蔚宗: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官员。

赵国李嫔:赵国是地名,李嫔是人物名,具体指代某位妃嫔。

赵道德:赵道德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曾因事属黎阳太守清河房超而被棓杀。

彭城王韶:彭城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爵,韶是王的名字,具体指代某位彭城王。

天保:东魏齐王洋的年号,天保元年即公元550年。

中山王:中山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爵,此处指代东魏孝静帝。

齐献武王:齐献武王是东魏齐王洋的父亲,死后被追尊为献武皇帝。

文襄王:文襄王是东魏齐王洋的兄长,死后被追尊为文襄皇帝。

娄氏:娄氏是东魏齐王洋的母亲,被尊为皇太后。

文成侯宁:文成侯宁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范之弟,起兵于吴地,后被侯子荣击败并杀害。

吴郡:吴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一带,是南朝时期的重要地区。

侯景之乱: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侯景发动,导致南朝梁的衰落和南朝陈的兴起。

三吴:三吴指的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这三个地区在晋朝时期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

武陵王纪:武陵王纪是古代的一位王侯,武陵位于今湖南省。

白帝:白帝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是长江三峡的重要关隘。

南郡王大连:南郡王大连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宗室,担任南郡王,负责镇守南郡。

江夏王大款、山阳王大成、宜都王大封:这些是南朝梁时期的宗室成员,分别担任江夏王、山阳王和宜都王。

齐主:齐主指的是北齐的皇帝,这里具体指北齐文宣帝高洋。

高岳、库狄干:高岳是北齐的宗室成员,库狄干是北齐的功臣,被封为王。

赵郡李希宗:赵郡李希宗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其女被北齐文宣帝高洋立为皇后。

高隆之、高德政:高隆之和高德政是北齐时期的官员,曾建议北齐文宣帝高洋不要立汉妇人为皇后。

羊鸦仁:羊鸦仁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担任五兵尚书,后出奔江西,途中被杀。

岳阳王詧:岳阳王詧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宗室,担任岳阳王,后被魏国册封为梁王。

冯业:冯业是燕昭成帝的族人,曾率三百人浮海奔宋,后留居新会,世为罗州刺史。

洗氏:洗氏是南朝梁时期高凉地区的蛮族酋长,善于用兵,曾帮助冯氏家族巩固政权。

李迁仕:李迁仕是南朝梁时期的高州刺史,曾据大皋口反叛,后被洗氏击败。

周文育:周文育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曾与陈霸先合作击败李迁仕。

裴之横:裴之横是南朝梁时期的一位将领,曾攻稽亭,后被徐嗣徽击退。

王僧辩、鲍泉:王僧辩和鲍泉是南朝梁时期的将领,曾率舟师东进江、郢地区。

张老:张老是北齐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上书请定齐律,推动了北齐法律的制定。

百保鲜卑:百保鲜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选拔精锐士兵的一种制度,要求每名士兵能以一当百。

九等之户:古代中国的一种户籍制度,将居民按照财产和地位分为九个等级,以便于税收和征役。

鹦鹉洲: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中的一个沙洲,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齐昌: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军事据点。

宇宙大将军:侯景自封的称号,意为统领天下的大将军,显示了其狂妄的野心。

魏丞相泰:指北魏的权臣宇文泰,他在北魏末年掌握大权,是西魏的实际统治者。

高欢:北齐的奠基人,曾掌握北魏的实权,后建立北齐。

报来亮之怨:指报复来亮的怨恨。来亮可能是某位历史人物,具体背景不详。

景封建安侯贲为竟陵王:景封建安侯贲被册封为竟陵王。竟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中宿世子子邕为随王:中宿世子子邕被册封为随王。随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赐姓侯氏:皇帝赐予侯姓,以示恩宠。

齐主还鄴:齐国的君主返回鄴城。鄴城是古代重要的城市,位于今河北省。

汝南: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安陆: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魏安州刺史马祐:魏国的安州刺史马祐。安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丞相泰:指魏国的丞相宇文泰。

潼州刺史杨乾运:潼州的刺史杨乾运。潼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

南梁州刺史谯淹:南梁州的刺史谯淹。南梁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

剑阁: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建康:古代地名,今南京,是南朝的都城。

魏敬宗:指北魏的皇帝敬宗。

尔硃荣:北魏时期的著名将领,曾担任柱国大将军。

柱国大将军:古代的高级军事官职,位在丞相之上。

大统三年:指西魏文帝大统三年,即公元537年。

文帝:指西魏的文帝元宝炬。

八柱国:指西魏时期的八位重要将领,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府兵:西魏时期的一种兵制,由农民组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租庸调:古代的一种赋税制度,包括租(土地税)、庸(劳役)、调(实物税)。

六家供之:指由六家共同供应府兵的粮草和马匹。

百府:指由一百个府组成的军事组织。

郎将:古代的中级军官,负责统领一府之兵。

二十四军:指由二十四支军队组成的军事组织。

百揆:指总理国家事务的官职。

宗室宿望:指皇室成员中德高望重的人。

禁闼:指皇宫内的禁地。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的高级官职,享有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待遇。

散官:指没有实际职权的荣誉官职。

宋景业:齐国的散骑侍郎,负责编撰《天保历》。

《天保历》:齐国的一部历法,由宋景业编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九-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南朝梁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陈霸先作为梁末的重要将领,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领导力,最终成为陈朝的开国皇帝。蔡路养、萧摩诃、杜僧明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体现了当时将领们的忠诚与勇敢。

高洋的崛起和东魏的权力更迭,反映了北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权臣的野心。邵陵王纶的政治斗争和湘东王绎的应对策略,揭示了梁朝宗室内部的矛盾与分裂。杨忠的军事行动和柳仲礼的抵抗,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的激烈局面。

祖皓的反抗和侯景的残酷镇压,揭示了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的巨大破坏。侯景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反映了乱世中人民的无助与绝望。溧阳公主的遭遇,更是体现了皇室成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悲剧命运。

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陈霸先的英勇、侯景的残暴、百姓的苦难,都通过生动的叙述得以呈现。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与冲突,以及乱世中人民的苦难与挣扎。从艺术特色来看,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南朝梁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文中涉及多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首先,文中提到郢州将佐对邵陵王的不满,以及南平王恪与江仲举之间的权力斗争。江仲举试图劝说恪除掉邵陵王,但恪认为这样做会导致内部矛盾加剧,最终江仲举的阴谋败露,被邵陵王镇压。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其次,文中描述了王僧辩攻占长沙并斩杀河东王誉的过程。王僧辩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成功擒获河东王誉,并将其首级传至江陵。湘东王绎则将誉的首级反葬,显示出对敌人的尊重。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王僧辩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战争中的礼仪和道德观念。

接着,文中提到湘东王绎在得知高祖去世后,因长沙未下而隐瞒丧事,直到长沙被攻下后才正式发丧。这一行为体现了绎对高祖的忠诚和对局势的谨慎处理。绎还刻制高祖像,置于百福殿,表现出对高祖的深切怀念和尊敬。

此外,文中还描述了鄱阳王范与寻阳王大心之间的猜忌和冲突。范派遣侯瑱援助庄铁,导致两镇之间互相猜忌,最终范因愤恚而病逝。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部争斗对国家统一的负面影响。

最后,文中详细描述了东魏齐王洋的篡位过程。洋在高德政、徐之才等人的支持下,通过占卜和符命等手段,最终成功篡位,建立齐朝。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洋的政治手腕,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和符命的迷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地描绘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文中不仅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朝梁末年至北齐初年的历史事件,涉及多个政治、军事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当时南北朝的动荡局势。

文中提到的侯景之乱是南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导致了南朝梁的衰落和南朝陈的兴起。侯景之乱不仅对南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文中提到‘三吴最为富庶,贡赋商旅,皆出其地’,但侯景之乱后,‘掠金帛既尽,乃掠人而食之,或卖于北境,遗民殆尽矣’,可见战乱对江南地区的破坏之深。

文中还提到了北齐的建立和初期治理。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即位初期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如封赏宗室和功臣、选拔精锐士兵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齐的政局,但也暴露了北齐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地方势力的活动,如陈霸先、洗氏等。陈霸先是南朝陈的开国皇帝,他在南朝梁末年的动荡中逐渐崛起,最终建立了南朝陈。洗氏则是高凉地区的蛮族酋长,善于用兵,曾帮助冯氏家族巩固政权。这些地方势力的活动反映了当时地方割据的局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展现了南朝梁末年至北齐初年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动荡局势。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尤其是侯景之乱期间各方势力的角逐。文本通过详细叙述各王侯、将领的行动和决策,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文中提到的‘九等之户’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分明的特点。富者纳税,贫者服役,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的运转,但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邵陵王纶与湘东王绎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纶在面临湘东王的进攻时,选择了避战,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无奈和政治上的孤立。

侯景的自封‘宇宙大将军’,不仅是对其野心的暴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威的挑战和权力的真空。侯景的行为对南朝梁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梁朝的衰落。

文中还提到了北魏与北齐之间的对峙,宇文泰与高欢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北方政权的复杂局势。宇文泰的感叹‘高欢不死矣’,表达了他对高欢的忌惮和对北方局势的忧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文本的语言简洁有力,叙事条理清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官职制度,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权力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了多位王侯的册封和赐姓,这体现了当时皇帝对功臣的恩宠和封赏制度。通过册封和赐姓,皇帝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西魏时期的军事制度,特别是府兵制和八柱国的设立。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八柱国则是西魏时期的八位重要将领,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重要影响,是西魏政权的支柱。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齐国的历法改革,由宋景业编撰的《天保历》反映了当时对天文学和历法的重视。历法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还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和科学的支持。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有对制度改革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