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原文

起旃蒙单阏,尽强圉大荒落,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乙卯,公元五三五年)

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是日,魏文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大统,追尊父京兆王为文景皇帝,妣杨氏为皇后。

魏渭州刺史可硃浑道元先附侯莫陈悦,悦死,丞相泰攻之,不能克,与盟而罢。道元世居怀朔,与东魏丞相欢善。又母兄皆在鄴,由是常与欢通。泰欲击之,道元帅所部三千户西北度乌兰津抵灵州,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欢闻之,遣资粮迎候,拜车骑大将军。道元至晋阳,欢始闻孝武帝之丧,启请举哀制服。东魏主使群臣议之,太学博士潘崇和以为:“君遇臣不以礼则无反服,是以汤之民不哭桀,周武之民不服纣。”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议以为:“高后于永熙离绝未彰,宜为之服。”东魏从之。

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招谕费也头之众,与之共攻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己酉,魏进丞相略阳公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王;泰固辞王爵及录尚书,乃封安定公。以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赞为司徒。

乙卯,魏主立妃乙弗氏为皇后,子钦为皇太子。后仁恕节俭,不妒忌,帝甚重之。

稽胡刘蠡升,自孝昌以来,自称天子,改元神嘉,居云阳谷;魏之边境常被其患,谓之“胡荒”。壬戌,东魏丞相欢袭击,大破之。

勃海世子澄通于欢妾郑氏,欢归,一婢告之,二婢为证。欢杖澄一百而幽之,娄妃亦隔绝不得见。欢纳魏敬宗之后尔硃氏,有宠,生子浟,欢欲立之。澄求救于司马子如。子如入见欢,伪为不知者,请见娄妃;欢告其故。子如曰:“消难亦通子如妾,此事正可掩覆。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王在怀朔被杖,背无完皮,妃昼夜供侍;后避葛贼,同走并州,贫困,妃然马矢自作靴;恩义何可忘也!夫妇相宜,女配至尊,男承大业。且娄领军之勋,何宜摇动!一女子如草芥,况婢言不必信邪!”欢因使子如更鞫之。子如见澄,尤之曰:“男儿何意畏威自诬!”因教二婢反其辞,胁告者自缢,乃启欢曰:“果虚言也。”欢大悦,召娄妃及澄。妃遥见欢,一步一叩头,澄且拜且进。父子、夫妇相泣,复如初。欢置酒曰:“全我父子者,司马子如也!”赐之黄金百三十斤。

甲子,魏以广陵王欣为太傅,仪同三司万俟受洛干为司空。

己巳,东魏以丞相欢为相国,假黄钺,殊礼;固辞。

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帅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等攻潼关,魏丞相泰军于霸上。子如与轨回军,从蒲津宵济,攻华州。时修城未毕,梯倚城外,比晓,东魏人乘梯而入。刺史王罴卧未起,闻阁外匈匈有声,袒身露髻徒跣,持白梃大呼而出,东魏人见之惊却。罴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子如等遂引去。

二月,辛巳,上祀明堂。

壬午,东魏以咸阳王坦为太傅,西河王悰为太尉。

东魏使尚书右仆射高隆之发十万夫撤洛阳宫殿,运其材入鄴。

丁亥,上耕籍田。

东魏仪同三司娄昭等攻兗州,樊子鹄使前胶州刺史严思达守东平,昭攻拔之。遂引兵围瑕丘,久不下,昭以水灌城;己丑,大野拔见子鹄计事,因斩其首以降。始,子鹄以众少,悉驱老弱为兵,子鹄死,各散走。诸将劝娄昭尽捕诛之,昭曰:“此州不幸,横被残贼,跂望官军以救涂炭。今复诛之,民将谁诉!”皆舍之。

戊戌,司州刺史陈庆之伐东魏,与豫州刺史尧雄战,不利而还。三月,辛酉,东魏以高盛为太尉,高敖曹为司徒,济阴王晖业为司空。

东魏丞相欢伪与刘蠡升约和,许以女妻其太子。蠡升不设备,欢举兵袭之。辛酉,蠡升北部王斩蠡升首以降。馀众复立其子南海王,欢进击,擒之,俘其皇后、诸王、公卿以下四百馀人,华、夷五万馀户。

壬申,欢入朝于鄴,以孝武帝后妻彭城王韶。

魏丞相泰以军旅未息,吏民劳弊,命所司斟酌古今可以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行之。

泰用武功苏绰为行台郎中,居岁馀,泰未之知也,而台中皆称其能,有疑事皆就决之。泰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议之。出,以告绰,绰为之区处,惠达入白之,泰称善,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且称绰有王佐之才,泰乃擢绰为著作郎。泰与公卿如昆明池观渔,行至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泰召绰问之,具以状对。泰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应对如流。泰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事,卧而听之。绰指陈为治之要,泰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绰始制文案程式硃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后人多遵用之。

东魏以封延之为青州刺史,代侯渊。渊既失州任而惧,行及广川,遂反,夜,袭青州南郭,劫掠郡县。夏,四月,丞相欢使济州刺史蔡俊讨之。渊部下多叛,渊欲南奔,于道为卖浆者所斩,送首于鄴。

元庆和攻东魏城父,丞相欢遣高敖曹帅三万人趣项,窦泰帅三万人趣城父,侯景帅三万人趣彭城,以任祥为东南道行台仆射,节度诸军。

五月,魏加丞相泰柱国。

元庆和

司马。魏以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司徒,万俟洛为太宰。

夏,四月,乙未,以骠骑大将军、开府同三司之仪元法僧为太尉。

尚书右丞考城江子四上封事,极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诏曰:“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有过失,不能自觉,江子四等封事所言,尚书可时加检括,于民有蠹患者,宜速详启!”

戊辰,东魏高盛卒。

魏越勒肱卒。

魏秦州刺史万俟普与其子太宰洛、豳州刺史叱干宝乐、右卫将军破六韩常及督将三百人奔东魏,丞相泰轻骑追之,至河北千馀里,不及而还。

秋,七月,庚子,东魏大赦。

上待魏降将贺拔胜等甚厚,胜请讨高欢,上不许。胜等思归,前荆州大都督抚宁史宁谓胜曰:“硃异言于梁主,无不从,请厚结之。”胜从之。上许胜、宁及卢柔皆北还,亲饯之于南苑。胜怀上恩,自是见鸟兽南向者皆不射之。行至襄城,东魏丞相欢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等弃舟自山路逃归,从者冻馁,道死者太半。既至长安,诣阙谢罪。魏主执胜手歔欷曰:“乘舆播越,天也,非卿之咎。”丞相泰引卢柔为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

九月,壬寅,东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书右仆射、南道行台,督诸将入寇。

魏以扶风王孚为司徒,斛斯椿为太傅。

冬,十月,乙亥,诏大举伐东魏。东魏侯景将兵七万寇楚州,虏刺史桓和;进军淮上,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击破之,景弃辎重走。十一月,己亥,罢北伐之师。

魏复改始祖神元皇帝为太祖,道武皇帝为烈祖。

十二月,东魏以并州刺史尉景为太保。

壬申,东魏遣使请和,上许之。

东魏清河文宣王亶卒。

丁丑,东魏丞相欢督诸军伐魏,遣司徒高敖曹趣上洛,大都督窦泰趣潼关。

癸未,东魏以咸阳王坦为太师。

是岁,魏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三年(丁巳,公元五三七年)

春,正月,上祀南郊,大赦。

东魏丞相欢军蒲坂,造三浮桥,欲度河。魏丞相泰军广阳,谓诸将曰:“贼掎吾三面,作浮桥以示必度。此欲缀吾军,使窦泰得西入耳。欢自起兵以来,窦泰常为前锋,其下多锐卒,屡胜而骄,今袭之,必克。克泰,则欢不战自走矣。”诸将皆曰:“贼在近,舍而袭远,脱有蹉跌,悔何及也!不如分兵御之。”丞相泰曰:“欢再攻潼关,吾军不出灞上,今大举而来,谓吾亦当自守,有轻我之心。乘此袭之,何患不克!贼虽作浮桥,未能径度,不过五日,吾取窦泰必矣!”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代人达奚武亦以为然。庚戌,丞相泰还长安,诸将意犹异同。丞相泰隐其计,以问族子直事郎中深,深曰:“窦泰,欢之骁将,今大军攻蒲坂,则欢拒守而泰救之,吾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不如选轻锐潜出小关,窦泰躁急,必来决战,欢持重未即救,我急击泰,必可擒也。擒泰则欢势自沮,回师击之,可以决胜。”丞相泰喜曰:“此吾心也。”乃声言欲保陇右。辛亥,谒魏主而潜军东出,癸丑旦,至小关。窦泰猝闻军至,自风陵度,丞相泰出马牧泽,击窦泰,大破之,士众皆尽,窦泰自杀,传首长安。丞相欢以河冰薄,不得赴救,撤浮桥而退,仪同代人薛孤延为殿,一日之中斫十五刀折,乃得免。丞相泰亦引军还。

高敖曹自商山转斗而进,所向无前,遂攻上洛。郡人泉岳及弟猛略与顺阳人杜窋等谋翻城应之,洛州刺史泉企知之,杀岳及猛略。杜窋走归敖曹,敖曹以为乡导而攻之。敖曹被流矢,通中者三,殒绝良久,复上马,免胄巡城。企固守旬馀,二子元礼、仲遵力战拒之,仲遵伤目,不堪复战,城遂降。企见敖曹曰:“吾力屈,非心服也。”敖曹以杜窋为洛州刺史。敖曹创甚,曰:“恨不见季式作刺史。”丞相欢闻之,即以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敖曹欲入蓝田关,欢使人告曰:“窦泰军没,人心恐动,宜速还。路险贼盛,拔身可也。”敖曹不忍弃众,力战,全军而还,以泉企、泉元礼自随,泉仲遵以伤重不行。企私戒二子曰:“吾馀生无几,汝曹才器足以立功。勿以吾在东,遂亏臣节。”元礼于路逃还。泉、杜虽皆为土豪,乡人轻杜而重泉。元礼、仲遵阴结豪右,袭窋,杀之,魏以元礼世袭洛州刺史。

二月,丁亥,上耕藉田。

己丑,以尚书左仆射何敬容为中权将军,护军将军萧渊藻为左仆射,右仆射谢举为右光禄大夫。

魏槐里获神玺,大赦。

二月,辛未,东魏迁七帝神主入新庙,大赦。

魏斛斯椿卒。夏,五月,魏以广陵王欣为太宰,贺拔胜为太师。

六月,魏以扶风王孚为太保,梁景睿为太傅,广平王赞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武川王盟为司空。

东魏丞相欢游汾阳之天池,得奇石,隐起成文曰“六王三川”。以问行台郎中阳休之,对曰:“六者,大王之字;王者,当王天下。河、洛、伊为三川,泾、渭、洛亦为三川。大王若受天命,终应奄有关、洛。”欢曰:“世人无事常言我反,况闻此乎!慎勿妄言!”休之,固之子也。行台郎中中山杜弼承间劝欢受禅,欢举杖击走之。

东魏遣兼散骑常侍李谐来聘,以吏部郎卢元明、通直侍郎李业兴副之。谐,平之孙;元明,昶之子也。秋,七月,谐等至建康,上引见,与语,应对如流。谐等出,上目送之,谓左右曰:“朕

今日遇勍敌。卿辈尝言北间全无人物,此等何自而来!”

是时鄴下言风流者,以谐及陇西李神俊、范阳卢元明、北海王元景、弘农杨遵彦、清河崔赡为首。神俊名挺,宝之孙;元景名昕,宪之曾孙也;皆以字行。赡,凌之子也。

时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夸,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每梁使至鄴,鄴下为之倾动,贵胜子弟盛饰聚观,礼赠优渥,馆门成市。宴日,高澄常使左右觇之,一言制胜,澄为之拊掌。魏使至建康亦然。

独孤信求还北,上许之。信父母皆在山东,上问信所适,信曰:“事君者不敢顾私亲而怀贰心。”上以为义,礼送甚厚。信与杨忠皆至长安,上书谢罪。魏以信有定三荆之功,迁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馀官爵如故。丞相泰爱杨忠之勇,留置帐下。

魏宇文深劝丞相泰取恒农。八月,丁丑,泰帅李弼等十二将伐东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谨为前锋,攻盘豆,拔之。戊子,至恒农。庚寅,拔之,擒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俘其战士八千。

时河北诸城多附东魏,左丞杨檦自言父猛尝为邵郡白水令,知其豪杰,请往说之,以取邵郡;泰许之。檦乃与土豪王覆怜等举兵,收邵郡守程保及县令四人,斩之,表覆怜为郡守,遣谍说谕东魏城堡,旬月之间,归附甚众。东魏以东雍州刺史司马恭镇正平,司空从事中郎闻喜裴邃欲攻之,恭弃城走,泰以杨剽行正平郡事。

上修长干寺阿育王塔,出佛爪发舍利。辛卯,上幸寺,设无碍食,大赦。

九月,柔然为魏侵东魏三堆,丞相欢击之,柔然退走。

行台郎中杜弼以文武在位多贪污,言于丞相欢,请治之。欢曰:“弼来,我语尔!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宇文黑獭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纲纪,不相假借,恐督将尽归黑獭,士子悉奔萧衍。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欢将出兵拒魏,杜弼请先除内贼。欢问内贼为谁,弼曰:“诸勋贵掠夺百姓者是也。”欢不应,使军士皆张弓注矢,举刀,按槊,夹道罗列,命弼冒出其间,弼战忄栗流汗。欢乃徐谕之曰:“矢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亡魄失胆。诸勋人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取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弼乃顿首谢不及。

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

时鲜卑共轻华人,唯惮高敖曹。欢号令将士,常鲜卑语,敖曹在列,则为之华言。敖曹返自上洛,欢复以为军司、大都督,统七十六都督。以司空侯景为西道大行台,与敖曹及行台任祥、御史中尉刘贵、豫州刺史尧雄、冀州刺史万俟洛同治兵于虎牢。敖曹与北豫州刺史郑严祖握槊,贵召严祖,敖曹不时遣,枷其使者。使者曰:“枷则易,脱则难。”敖曹以刀就枷刎之,曰:“又何难!”贵不敢校。明日,贵与敖曹坐,外白治河役夫多溺死,贵曰:“一钱汉,随之死!”敖曹怒,拔刀斫贵;贵走出还营,敖曹鸣鼓会兵,欲攻之。侯景、万俟洛共解谕,久之乃止。敖曹尝诣相府,门者不纳,敖曹引弓射之,欢知而不责。

闰月,甲子,以武陵王纪为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东魏丞相欢将兵二十万自壶口趣蒲津,使高敖曹将兵三万出河南。时关中饥,魏丞相泰所将将士不满万人,馆谷于恒农五十馀日,闻欢将济河,乃引兵入关,高敖曹遂围恒农。欢右长史薛琡言于欢曰:“西贼连年饥馑,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敖曹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麦秋,其民自应饿死,宝炬、黑獭何忧不降!愿勿渡河。”侯景曰:“今兹举兵,形势极大,万一不捷,猝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全力;前军若败,后军承之。”欢不从,自蒲津济河。

丞相泰遣使戒华州刺史王罴,罴语使者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欢至冯翊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死生在此。欲死者来!”欢知不可攻,乃涉洛,军于许原西。泰至渭南,征诸州兵,皆未会。欲进击欢,诸将以众寡不敌,请待欢更西以观其势。泰曰:“欢若至长安,则人情大扰;今及其远来新至,可击也。”即造浮桥于渭,令军士赍三日粮,轻骑度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东魏军六十里。诸将皆惧,宇文深独贺。泰问其故,对曰:“欢镇抚河北,甚得众心。以此自守,未易可图。今悬师渡河,非众所欲,独欢耻失窦泰,愎谏而来,所谓忿兵,可一战擒也。事理昭然,何为不贺!愿假深一节,发王罴之兵邀其走路,使无遗类。”泰遣须昌县公达奚武觇欢军,武从三骑,皆效欢将士衣服,日暮,去营数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如法,往往挞之,具知敌之情状而还。

欢闻泰至,癸巳,引兵会之。候骑告欢兵且至,泰召诸将谋之。开府仪同三司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陈,此东十里有

渭曲,可先据以待之。”泰从之,背水东西为陈,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苇中,约闻鼓声而起。

晡时,东魏兵至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举曰:“黑獭举国而来,欲一死决,譬如猘狗,或能噬人。且渭曲苇深土泞,无所用力,不如缓与相持,密分精锐径掩长安,巢穴既倾,则黑獭不战成擒矣。”

欢曰:“纵火焚之,何如?”侯景曰:“当生擒黑獭以示百姓,若众中烧死,谁复信之!”

彭乐盛气请斗,曰:“我众贼寡,百人擒一,何忧不克!”欢从之。

东魏兵望见魏兵少,争进击之,无复行列。兵将交,丞相泰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等帅铁骑横击之,东魏兵中绝为二,遂大破之。

李弼弟檦,身小而勇,每跃马陷陈,隐身鞍甲之中,敌见皆曰:“避此小儿!”泰叹曰:“胆决如此,何必八尺之躯!”

征虏将军武川耿令贵杀伤多,甲裳尽赤,泰曰:“观其甲裳,足知令贵之勇,何必数级!”

彭乐乘醉深入魏陈,魏人刺之,肠出,内之复战。

丞相欢欲收兵更战,使张华原以簿历营点兵,莫有应者,还,白欢曰:“众尽去,营皆空矣!”欢犹未肯去。

阜城侯斛律金曰:“众心离散,不可复用,宜急向河东!”欢据鞍未动,金以鞭拂马,乃驰去,夜,渡河,船去岸远,欢跨橐驼就船,乃得渡。

丧甲士八万人,弃铠仗十有八万。

丞相泰追欢至河上,选留甲士二万馀人,馀悉纵归。

都督李穆曰:“高欢破胆矣,速追之,可获。”泰不听,还军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战所人种柳一株以旌武功。

侯景言于欢曰:“黑獭新胜而骄,必不为备,愿得精骑二万,径往取之。”

欢以告娄妃,妃曰:“设如其言,景岂有还理!得黑獭而失景,何利之有!”欢乃止。

魏加丞相泰柱国大将军,李弼等十二将皆进爵增邑有差。

高敖曹闻欢败,释恒农,退保洛阳。

己酉,魏行台宫景寿等向洛阳,东魏洛州大都督韩贤击走之。

州民韩木兰作乱,贤击破之。一贼匿尸间,贤自按检收铠仗,贼欻起斫之,断胫而卒。

魏复遣行台冯翊王季海与独孤信将步骑二万趣洛阳,洛州刺史李显趣三荆,贺拔胜、李弼围蒲坂。

东魏丞相欢之西伐也,蒲坂民敬珍谓其从祖兄祥曰:“高欢迫逐乘舆,天下忠义之士皆欲剚刃于其腹。今又称兵西上,吾欲与兄起兵断其归路,此千载一时也。”

祥从之,纠合乡里,数日,有众万馀。

会欢自沙苑败归,祥、珍帅众邀之,斩获甚众。

贺拔胜、李弼至河东,祥、珍帅猗氏等六县十馀万户归之,丞相泰以珍为平阳太守,祥为行台郎中。

东魏秦州刺史薛崇礼守蒲坂,别驾薛善,崇礼之族弟也,言于崇礼曰:“高欢有逐君之罪,善与兄忝衣冠绪馀,世荷国恩,今大军已临,而犹为高氏固守。一旦城陷,函首送长安,署为逆贼,死有馀愧。及今归款,犹为愈也。”

崇礼犹豫不决。

善与族人斩关纳魏师,崇礼出走,追获之。

丞相泰进军蒲坂,略定汾、绛,凡薛氏预开城之谋者,皆赐五等爵。

善曰:“背逆归顺,臣子常节,岂容阖门大小俱叨封邑!”与其弟慎固辞不受。

东魏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走,仪同三司薛修义追至洪洞,说祖业还守,祖业不从。

修义还据晋州,安集固守。

魏仪同三司长孙子彦引兵至城下,修义开门伏甲以待之。

子彦不测虚实,遂退走。

丞相欢以修义为晋州刺史。

独孤信至新安,高敖曹引兵北度河。

信逼洛阳,洛州刺史广阳王湛弃城归鄴,信遂据金墉城。

孝武帝之西迁也,散骑常侍河东裴宽谓诸弟曰:“天子既西,吾不可以东附高氏。”

帅家属逃于大石岭。

独孤信入洛,乃出见之。

时洛阳荒废,人士流散,唯河东柳虬在阳城,裴诹之在颍川,信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之为开府属。

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执刺史田迄,举城降魏,魏都督梁回入据其城。

前通直散骑侍郎郑伟起兵陈留,攻东魏梁州,执其刺史鹿永吉。

前大司马从事中郎崔彦穆攻荥阳,执其太守苏淑,与广州长史刘志皆降于魏。

伟,先护之子也。

丞相泰以伟为北徐州刺史,彦穆为荥阳太守。

十一月,东魏行台任祥帅督将尧雄、赵育、是云宝攻颍川,丞相泰使大都督宇文贵、乐陵公辽西怡峰将步骑二千救之。

军至阳翟,雄等军已去颍川三十里,祥帅众四万继其后。

诸将咸以为“彼众我寡,不可争锋”。

贵曰:“雄等谓吾兵少,必不敢进。彼与任祥合兵攻颍川,城必危矣。若贺若统陷没,吾辈坐此何为!今进据颍川,有城可守,又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遂疾趋,据颍川,背城为陈以待。

雄等至,合战,大破之。

雄走,赵育请降,俘其士卒万馀人,悉纵遣之。

任祥闻雄败,不敢进,贵与怡峰乘胜逼之,祥退保宛陵;贵追及,击之,祥军大败。

是云宝杀其阳州刺史那椿,以州降魏。

魏以贵为开府仪同三司,是云宝、赵育为车骑大将军。

都督杜陵韦孝宽攻东魏豫州,拔之,执其行台冯邕。

孝宽名叔裕,以字行。

丙子,东魏以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万俟普为太尉。

司农张乐皋等聘于东魏。

十二月,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魏师败绩。

魏荆州刺史郭鸾攻东魏东荆州刺史清都慕容俨,俨昼夜拒战二百馀日,乘间出击鸾,大破之。

时河南诸州多失守,唯东荆获全。

河间邢磨纳、范阳卢仲礼、

仲礼从弟仲裕等皆起兵海隅以应魏。

东魏济州刺史高季式有部曲千馀人,马八百匹,铠仗皆备。

濮阳民杜灵椿等为盗,聚众近万人,攻城剽野。

季式遣骑三百,一战擒之,又击阳平贼路文徒等,悉平之,于是远近肃清。

或谓季式曰:“濮阳、阳平乃畿内之郡,不奉诏命,又不侵境,何急而使私军远战!万一失利,岂不获罪乎!”

季式曰:“君何言之不忠也!我与国家同安共危,岂有见贼而不讨乎!且贼知台军猝不能来,又不疑外州有兵击之,乘其无备,破之必矣。以此获罪,吾亦无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译文

从旃蒙单阏年开始,到强圉大荒落年结束,共三年。

高祖武皇帝十三年,大同元年(乙卯年,公元535年)。

春季,正月,戊申朔日,大赦天下,改年号。

这一天,魏文帝在城西即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统,追尊父亲京兆王为文景皇帝,母亲杨氏为皇后。

魏渭州刺史可硃浑道元原本依附侯莫陈悦,悦死后,丞相宇文泰攻打他,未能攻克,于是与他结盟而罢兵。道元世代居住在怀朔,与东魏丞相高欢关系友好。他的母亲和兄长都在鄴城,因此常与高欢往来。宇文泰想攻打他,道元率领部下三千户向西北渡过乌兰津,抵达灵州,灵州刺史曹泥资助他到达云州。高欢听说后,派人送去物资迎接,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道元到达晋阳后,高欢才得知孝武帝去世的消息,请求举哀并穿丧服。东魏主让群臣商议此事,太学博士潘崇和认为:“君主对待臣子不以礼,臣子就不必为君主服丧,因此商汤的百姓不为夏桀哭泣,周武王的百姓不为商纣服丧。”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则认为:“高后在永熙年间与孝武帝的离绝并未公开,应当为他服丧。”东魏主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人招降费也头的部众,与他们一起攻打灵州,经过四十天,曹泥请求投降。己酉日,魏晋升丞相略阳公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封为安定王;宇文泰坚决辞去王爵和录尚书事的职位,于是封他为安定公。任命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元赞为司徒。

乙卯日,魏主立妃子乙弗氏为皇后,儿子元钦为皇太子。皇后仁慈宽厚,节俭不妒忌,皇帝非常敬重她。

稽胡人刘蠡升自孝昌年间以来,自称天子,改年号为神嘉,居住在云阳谷;魏的边境常受其侵扰,称之为“胡荒”。壬戌日,东魏丞相高欢袭击他,大败其军。

勃海世子高澄与高欢的妾郑氏私通,高欢回来后,一个婢女告发此事,两个婢女作证。高欢杖责高澄一百下,并将他幽禁起来,娄妃也被隔绝不得相见。高欢娶了魏敬宗的皇后尔硃氏,宠爱她,生下了儿子高浟,高欢想立他为继承人。高澄向司马子如求救。子如去见高欢,假装不知情,请求见娄妃;高欢告诉他事情的经过。子如说:“消难也曾与我的妾私通,这种事情可以掩盖过去。娄妃是您的结发妻子,常以父母的家财奉养您;您在怀朔被杖责时,背上没有完好的皮肤,娄妃昼夜侍候您;后来躲避葛荣的贼兵,一同逃到并州,贫困时,娄妃用马粪做靴子;这样的恩义怎能忘记!夫妇相配,女儿嫁给皇帝,儿子继承大业。况且娄领军的功勋,怎能动摇!一个女子如同草芥,何况婢女的话未必可信!”高欢于是让子如重新审理此事。子如见到高澄,责备他说:“男子汉大丈夫为何要畏惧威势而自诬!”于是教两个婢女改口,逼迫告发者自缢,然后向高欢报告:“果然是虚言。”高欢非常高兴,召见娄妃和高澄。娄妃远远见到高欢,一步一叩头,高澄一边跪拜一边前进。父子、夫妇相拥而泣,和好如初。高欢设宴说:“保全我父子关系的人,是司马子如!”赐给他黄金一百三十斤。

甲子日,魏任命广陵王元欣为太傅,仪同三司万俟受洛干为司空。

己巳日,东魏任命丞相高欢为相国,假黄钺,享有特殊礼遇;高欢坚决辞让。

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领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等人攻打潼关,魏丞相宇文泰驻军于霸上。子如与韩轨回军,从蒲津夜渡黄河,攻打华州。当时城墙尚未修好,梯子靠在城外,天亮时,东魏人乘梯而入。刺史王罴还未起床,听到外面喧闹声,赤身露髻,光着脚,手持白梃大声冲出,东魏人见到他惊慌退却。王罴追到东门,左右逐渐聚集,合力作战,击退了敌军,子如等人于是撤退。

二月,辛巳日,皇帝在明堂祭祀。

壬午日,东魏任命咸阳王元坦为太傅,西河王元悰为太尉。

东魏派尚书右仆射高隆之征发十万民夫拆除洛阳宫殿,将材料运到鄴城。

丁亥日,皇帝在籍田耕作。

东魏仪同三司娄昭等人攻打兗州,樊子鹄派前胶州刺史严思达守东平,娄昭攻下了东平。于是率军包围瑕丘,久攻不下,娄昭用水灌城;己丑日,大野拔见樊子鹄商议事情,趁机斩下他的首级投降。起初,樊子鹄因为兵少,驱赶老弱为兵,樊子鹄死后,众人四散逃走。诸将劝娄昭全部捕杀他们,娄昭说:“此州不幸,横遭残害,百姓盼望官军来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再诛杀他们,百姓将向谁申诉!”于是全部赦免了他们。

戊戌日,司州刺史陈庆之攻打东魏,与豫州刺史尧雄交战,不利而退。三月,辛酉日,东魏任命高盛为太尉,高敖曹为司徒,济阴王元晖业为司空。

东魏丞相高欢假装与刘蠡升约和,答应将女儿嫁给他的太子。蠡升没有防备,高欢举兵袭击他。辛酉日,蠡升的北部王斩下蠡升的首级投降。余众又立他的儿子南海王为帝,高欢继续进攻,擒获了他,俘虏了皇后、诸王、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华、夷五万余户。

壬申日,高欢入朝于鄴城,将孝武帝的皇后嫁给彭城王元韶。

魏丞相宇文泰因为战事未息,官吏百姓疲惫,命令有关部门斟酌古今可以便利时局、适合治理的措施,制定了二十四条新制度,上奏施行。

宇文泰任用武功人苏绰为行台郎中,任职一年多,宇文泰并不了解他,但行台中的人都称赞他的才能,有疑难之事都找他决断。宇文泰与仆射周惠达讨论事情,惠达无法回答,请求出去商议。出来后,惠达将事情告诉苏绰,苏绰为他分析处理,惠达进去报告,宇文泰称赞说:“是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回答是苏绰,并称赞苏绰有辅佐君王的才能,宇文泰于是提拔苏绰为著作郎。宇文泰与公卿们到昆明池观渔,走到汉代的旧仓池,询问左右,没有人知道。宇文泰召见苏绰询问,苏绰详细回答。宇文泰很高兴,于是问他天地造化的起源,历代兴亡的轨迹,苏绰对答如流。宇文泰与苏绰并马徐行,到了池边,竟然没有设网捕鱼就回去了。于是留苏绰到夜晚,询问政事,躺着听他讲。苏绰指陈治理的要领,宇文泰起身,整理衣服正坐,不知不觉膝盖向前移动,谈话直到天亮也不厌倦。第二天早上,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将任命他处理政事。”随即任命他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事务,从此对他的宠遇日益隆厚。苏绰开始制定文案程式的红笔批示、黑笔录入以及计帐、户籍的方法,后人大多遵循使用。

东魏任命封延之为青州刺史,代替侯渊。侯渊失去州职后感到恐惧,走到广川时,反叛,夜里袭击青州南城,劫掠郡县。夏季,四月,丞相高欢派济州刺史蔡俊讨伐他。侯渊的部下大多叛逃,侯渊想南逃,在路上被卖浆的人斩杀,首级被送到鄴城。

元庆和攻打东魏的城父,丞相高欢派高敖曹率领三万人前往项城,窦泰率领三万人前往城父,侯景率领三万人前往彭城,任命任祥为东南道行台仆射,节制诸军。

五月,魏加封丞相宇文泰为柱国。

元庆和

司马。魏国任命凉州刺史李叔仁为司徒,万俟洛为太宰。

夏季,四月,乙未日,任命骠骑大将军、开府同三司之仪元法僧为太尉。

尚书右丞考城人江子四上奏,极力陈述政治的得失。五月,癸卯日,皇帝下诏说:“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有过失,不能自觉,江子四等上奏所言,尚书可以时常加以检查,对百姓有害的,应该迅速详细启奏!”

戊辰日,东魏的高盛去世。

魏国的越勒肱去世。

魏国的秦州刺史万俟普和他的儿子太宰洛、豳州刺史叱干宝乐、右卫将军破六韩常以及督将三百人投奔东魏,丞相宇文泰轻骑追赶,追到河北一千多里,没有追上而返回。

秋季,七月,庚子日,东魏大赦天下。

皇帝对待魏国降将贺拔胜等人非常优厚,贺拔胜请求讨伐高欢,皇帝不允许。贺拔胜等人思念归乡,前荆州大都督抚宁人史宁对贺拔胜说:“硃异对梁主说的话,没有不听从的,请厚结他。”贺拔胜听从了。皇帝允许贺拔胜、史宁和卢柔都北归,亲自在南苑为他们饯行。贺拔胜感怀皇帝的恩德,从此见到南飞的鸟兽都不射杀。行至襄城,东魏丞相高欢派侯景以轻骑拦截,贺拔胜等人弃舟从山路逃归,随从的人冻饿交加,路上死了一大半。到了长安后,贺拔胜等人到宫阙谢罪。魏主握住贺拔胜的手叹息说:“乘舆播越,是天意,不是你的过错。”丞相宇文泰任命卢柔为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

九月,壬寅日,东魏任命定州刺史侯景兼任尚书右仆射、南道行台,督率诸将入侵。

魏国任命扶风王元孚为司徒,斛斯椿为太傅。

冬季,十月,乙亥日,皇帝下诏大举讨伐东魏。东魏的侯景率兵七万入侵楚州,俘虏了刺史桓和;进军淮上,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击败了他,侯景丢弃辎重逃走。十一月,己亥日,罢免北伐的军队。

魏国再次改始祖神元皇帝为太祖,道武皇帝为烈祖。

十二月,东魏任命并州刺史尉景为太保。

壬申日,东魏派遣使者请求和谈,皇帝同意了。

东魏的清河文宣王元亶去世。

丁丑日,东魏丞相高欢督率诸军讨伐魏国,派遣司徒高敖曹进军上洛,大都督窦泰进军潼关。

癸未日,东魏任命咸阳王元坦为太师。

这一年,魏国关中大饥荒,人吃人,死者十之七八。

高祖武皇帝十三年大同三年(丁巳,公元537年)

春季,正月,皇帝在南郊祭祀,大赦天下。

东魏丞相高欢驻军蒲坂,建造三座浮桥,想要渡过黄河。魏国丞相宇文泰驻军广阳,对诸将说:“敌人从三面夹击我们,建造浮桥以示必渡。这是想牵制我军,使窦泰得以西进。高欢自起兵以来,窦泰常为前锋,其部下多是精锐,屡战屡胜而骄横,现在袭击他,必能取胜。击败窦泰,高欢不战自退。”诸将都说:“敌人在近处,舍近袭远,若有闪失,后悔莫及!不如分兵抵御。”丞相宇文泰说:“高欢再次攻打潼关,我军不出灞上,现在大举而来,认为我们也会自守,有轻视我们的心理。乘此袭击他,何愁不胜!敌人虽然建造了浮桥,但未能直接渡河,不过五日,我必能擒获窦泰!”行台左丞苏绰、中兵参军代人达奚武也认为如此。庚戌日,丞相宇文泰返回长安,诸将意见仍有分歧。丞相宇文泰隐瞒自己的计策,询问族子直事郎中元深,元深说:“窦泰是高欢的骁将,现在大军攻打蒲坂,高欢拒守而窦泰救援,我们表里受敌,这是危险的道路。不如挑选精锐从小关潜出,窦泰急躁,必来决战,高欢持重不会立即救援,我们急击窦泰,必能擒获。擒获窦泰则高欢的势力自然受挫,回师击之,可以决胜。”丞相宇文泰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想法。”于是声言要保卫陇右。辛亥日,谒见魏主后秘密率军东出,癸丑日早晨,到达小关。窦泰突然听说敌军到来,从风陵渡河,丞相宇文泰从马牧泽出击,大败窦泰,窦泰的士兵全部战死,窦泰自杀,首级被传送到长安。丞相高欢因河冰薄,无法救援,撤去浮桥退兵,仪同代人薛孤延殿后,一天之内砍断十五把刀,才得以逃脱。丞相宇文泰也率军返回。

高敖曹从商山转战而进,所向无敌,于是攻打上洛。郡人泉岳及其弟猛略与顺阳人杜窋等人密谋翻城响应,洛州刺史泉企知道后,杀了泉岳和猛略。杜窋逃归高敖曹,高敖曹以他为向导攻城。高敖曹被流箭射中三次,昏死良久,又上马,脱下头盔巡视城防。泉企固守十余天,他的两个儿子元礼、仲遵力战抵抗,仲遵眼睛受伤,无法再战,城池最终投降。泉企见到高敖曹说:“我力尽,并非心服。”高敖曹任命杜窋为洛州刺史。高敖曹伤势严重,说:“恨不能见到高季式做刺史。”丞相高欢听说后,立即任命高季式为济州刺史。

高敖曹想进入蓝田关,高欢派人告诉他说:“窦泰军覆没,人心恐动,应速回。路险敌盛,保命即可。”高敖曹不忍弃众,力战,全军而还,带着泉企、泉元礼同行,泉仲遵因伤重无法同行。泉企私下告诫两个儿子说:“我余生无几,你们的才能足以立功。不要因为我在东魏,就亏了臣节。”元礼在路上逃回。泉、杜虽然都是土豪,但乡人轻视杜而敬重泉。元礼、仲遵暗中结交豪强,袭击杜窋,杀了他,魏国任命元礼世袭洛州刺史。

二月,丁亥日,皇帝亲自耕种藉田。

己丑日,任命尚书左仆射何敬容为中权将军,护军将军萧渊藻为左仆射,右仆射谢举为右光禄大夫。

魏国槐里获得神玺,大赦天下。

二月,辛未日,东魏将七位皇帝的神主迁入新庙,大赦天下。

魏国的斛斯椿去世。夏季,五月,魏国任命广陵王元欣为太宰,贺拔胜为太师。

六月,魏国任命扶风王元孚为太保,梁景睿为太傅,广平王元赞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武川王元盟为司空。

东魏丞相高欢游汾阳的天池,得到一块奇石,上面隐约有文字“六王三川”。他问行台郎中阳休之,阳休之回答说:“六者,是大王的字;王者,当王天下。河、洛、伊为三川,泾、渭、洛也是三川。大王若受天命,终将拥有关、洛。”高欢说:“世人无事时常说我反叛,何况听到这个!慎勿妄言!”阳休之是阳固的儿子。行台郎中中山人杜弼趁机劝高欢受禅,高欢举杖将他赶走。

东魏派遣兼散骑常侍李谐前来访问,以吏部郎卢元明、通直侍郎李业兴为副使。李谐是李平的孙子;卢元明是卢昶的儿子。秋季,七月,李谐等人到达建康,皇帝召见,与他们交谈,应对如流。李谐等人离开后,皇帝目送他们,对左右说:“朕

今天遇到了强劲的敌人。你们常说北方没有人才,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时在鄴城谈论风流人物,以谐和陇西的李神俊、范阳的卢元明、北海的王元景、弘农的杨遵彦、清河的崔赡为首。李神俊名叫挺,是李宝的孙子;王元景名叫昕,是王宪的曾孙;他们都以字行世。崔赡是崔凌的儿子。

当时南北双方友好往来,都以选拔杰出人才为荣,奉命接待客人,必定挑选当时最优秀的人,没有才能和地位的人不得参与。每当梁朝的使者来到鄴城,鄴城的人们都会为之倾动,贵族子弟盛装聚集观看,礼赠丰厚,馆舍门前热闹如市。宴会当天,高澄常常派左右的人暗中观察,一旦有人一言制胜,高澄就会为之鼓掌。魏朝的使者到建康也是如此。

独孤信请求返回北方,皇帝同意了。独孤信的父母都在山东,皇帝问独孤信要去哪里,独孤信说:“侍奉君主的人不敢顾及私亲而怀有二心。”皇帝认为他忠义,礼送非常丰厚。独孤信与杨忠都到了长安,上书谢罪。魏朝因为独孤信有平定三荆的功劳,升任他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官爵如故。丞相宇文泰喜爱杨忠的勇猛,将他留在帐下。

魏朝的宇文深劝丞相宇文泰攻取恒农。八月丁丑日,宇文泰率领李弼等十二位将领讨伐东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谨为前锋,攻下盘豆。戊子日,到达恒农。庚寅日,攻下恒农,擒获东魏的陕州刺史李徽伯,俘虏了八千名战士。

当时河北的许多城池都依附东魏,左丞杨檦自称他的父亲杨猛曾经担任邵郡白水令,知道当地的豪杰,请求前往说服他们,以夺取邵郡;宇文泰同意了。杨檦于是与土豪王覆怜等人举兵,抓获邵郡守程保及四位县令,将他们斩首,表奏王覆怜为郡守,派遣间谍劝说东魏的城堡,旬月之间,归附的人很多。东魏以东雍州刺史司马恭镇守正平,司空从事中郎闻喜裴邃想要攻打他,司马恭弃城逃走,宇文泰任命杨剽代理正平郡事。

皇帝修建长干寺的阿育王塔,取出佛的爪发舍利。辛卯日,皇帝亲临寺庙,设无碍食,大赦天下。

九月,柔然入侵东魏的三堆,丞相高欢率军击退他们,柔然退走。

行台郎中杜弼因为文武官员在位时多有贪污,向丞相高欢进言,请求治理。高欢说:“杜弼,你过来,我告诉你!天下贪污的习俗已经很久了。现在督将的家属大多在关西,宇文黑獭常常招诱他们,人心去留未定;江东又有一个吴翁萧衍,专门从事衣冠礼乐,中原的士大夫都把他视为正统所在。我如果急于整顿纲纪,不加以宽容,恐怕督将们都会归附黑獭,士子们都会投奔萧衍。人才流散,国家将如何维持!你应该稍等,我不会忘记这件事。”

高欢准备出兵抵抗魏朝,杜弼请求先除掉内贼。高欢问内贼是谁,杜弼说:“那些勋贵掠夺百姓的人就是内贼。”高欢没有回应,命令士兵们张弓搭箭,举刀持槊,夹道排列,让杜弼从中间穿过,杜弼战战兢兢,汗流浃背。高欢这才缓缓地对他说:“箭虽然搭上但不射,刀虽然举起但不砍,槊虽然按住但不刺,你仍然吓得魂飞魄散。那些勋贵们身经百战,百死一生,虽然有时贪婪卑鄙,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很大,怎么能与普通人相提并论呢!”杜弼于是叩首谢罪,表示自己考虑不周。

高欢每次号令士兵,常常让丞相属代郡的张华原宣读旨意,对鲜卑人说:“汉人是你们的奴仆,男人为你们耕种,女人为你们织布,供给你们粮食和布帛,让你们温饱,你们为什么要欺负他们?”对汉人则说:“鲜卑人是你们的客人,得到你们一斛粟、一匹绢,为你们击退敌人,让你们安宁,你们为什么要憎恨他们?”

当时鲜卑人普遍轻视汉人,唯独畏惧高敖曹。高欢号令将士时,常常用鲜卑语,高敖曹在场时,则改用汉语。高敖曹从上洛返回,高欢再次任命他为军司、大都督,统领七十六位都督。任命司空侯景为西道大行台,与高敖曹及行台任祥、御史中尉刘贵、豫州刺史尧雄、冀州刺史万俟洛共同在虎牢治兵。高敖曹与北豫州刺史郑严祖握槊,刘贵召见郑严祖,高敖曹没有及时派遣,将使者枷锁。使者说:“枷锁容易,脱枷难。”高敖曹用刀在枷锁上割断,说:“又有什么难的!”刘贵不敢追究。第二天,刘贵与高敖曹坐在一起,外面报告治河的役夫大多溺死,刘贵说:“一钱汉,随之死!”高敖曹大怒,拔刀砍向刘贵;刘贵逃回营中,高敖曹鸣鼓召集士兵,准备攻打他。侯景、万俟洛共同劝解,许久才平息。高敖曹曾经到相府,门卫不让他进去,高敖曹引弓射门,高欢知道后没有责备他。

闰月甲子日,任命武陵王纪为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东魏丞相高欢率领二十万大军从壶口向蒲津进发,派高敖曹率领三万军队出河南。当时关中饥荒,魏朝丞相宇文泰所率领的将士不到一万人,在恒农驻扎了五十多天,听说高欢将要渡河,于是率军入关,高敖曹于是包围了恒农。高欢的右长史薛琡对高欢说:“西贼连年饥荒,所以冒死进入陕州,想要夺取仓粟。现在高敖曹已经包围了陕城,粮食无法运出。只要在各条道路上布置兵力,不要与他们野战,等到麦收季节,百姓自然会饿死,宝炬、黑獭何愁不降!希望不要渡河。”侯景说:“这次举兵,形势极大,万一不成功,难以迅速收场。不如分为两军,相继前进,前军如果胜利,后军全力支援;前军如果失败,后军接应。”高欢没有听从,从蒲津渡河。

丞相宇文泰派遣使者告诫华州刺史王罴,王罴对使者说:“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高欢到达冯翊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早投降!”王罴大喊道:“此城是王罴的坟墓,生死在此。想死的人来吧!”高欢知道无法攻下,于是渡过洛水,驻扎在许原西。宇文泰到达渭南,征召各州军队,都未到齐。宇文泰想要进攻高欢,诸将认为众寡不敌,请求等高欢再向西进发以观察形势。宇文泰说:“如果高欢到达长安,人心将会大乱;现在他远道而来,刚刚到达,可以进攻。”于是立即在渭水上建造浮桥,命令士兵携带三天的粮食,轻骑渡过渭水,辎重从渭南夹渭水向西行进。冬十月壬辰日,宇文泰到达沙苑,距离东魏军六十里。诸将都感到恐惧,只有宇文深表示祝贺。宇文泰问他原因,宇文深回答说:“高欢镇抚河北,深得人心。以此自守,难以图谋。现在他孤军渡河,并非众望所归,只是高欢因失去窦泰而羞耻,固执己见而来,这是所谓的忿兵,可以一战擒获。事理昭然,为什么不祝贺!希望借我一节,派遣王罴的军队截断他的退路,使他们无一幸免。”宇文泰派遣须昌县公达奚武侦察高欢的军队,达奚武带领三名骑兵,都穿着高欢将士的衣服,傍晚时分,离敌营数百步下马,暗中听到敌军的号令,然后上马巡视敌营,像夜间巡逻的人一样,遇到不守军纪的士兵,常常鞭打他们,完全掌握了敌情后返回。

高欢听说宇文泰到来,癸巳日,率军与他会战。侦察骑兵报告高欢的军队即将到达,宇文泰召集诸将商议。开府仪同三司李弼说:“敌众我寡,不能在平地上布阵,东边十里处有

渭曲,可以先占据并等待敌人。”宇文泰听从了这个建议,背靠水边,东西方向布阵,李弼在右边拒敌,赵贵在左边拒敌,命令将士们都把兵器藏在芦苇中,约定听到鼓声就起来战斗。

下午时分,东魏的军队到达渭曲,都督太安斛律羌举说:“黑獭(宇文泰)率领全国军队而来,想要决一死战,就像疯狗一样,可能会咬人。而且渭曲芦苇深,土地泥泞,无法施展力量,不如慢慢与他们相持,秘密分派精锐部队直接袭击长安,一旦巢穴被攻破,黑獭就会不战而擒。”

高欢说:“放火烧他们,怎么样?”侯景说:“应该活捉黑獭来示众,如果他在大火中被烧死,谁还会相信呢!”

彭乐气势汹汹地请求出战,说:“我们人多,敌人少,一百个人抓一个,还怕不能取胜吗!”高欢听从了他的建议。

东魏的军队看到魏军人数少,争先恐后地进攻,队伍混乱。两军即将交战时,丞相宇文泰敲响战鼓,士兵们全都奋起战斗,于谨等六支军队与他们合力作战,李弼等人率领铁骑横冲直撞,东魏的军队被截成两段,最终大败。

李弼的弟弟李檦,身材矮小但勇猛,每次骑马冲锋陷阵,都隐藏在鞍甲之中,敌人见到他都说:“避开这个小孩!”宇文泰感叹道:“胆识如此,何必需要八尺之躯!”

征虏将军武川耿令贵杀伤了很多敌人,铠甲和衣服都被血染红,宇文泰说:“看他的铠甲和衣服,就知道令贵的勇猛,何必数他的战功!”

彭乐乘着酒兴深入魏军阵营,魏军刺中了他,肠子都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回去继续战斗。

丞相高欢想要收兵再战,派张华原用簿册点名士兵,没有人回应,回来报告高欢说:“大家都走了,军营都空了!”高欢还是不肯离开。

阜城侯斛律金说:“军心已经离散,不能再用了,应该赶快向河东撤退!”高欢坐在马鞍上不动,斛律金用鞭子抽打马匹,高欢才骑马离开,夜里渡过黄河,船离岸很远,高欢骑着骆驼上船,才得以渡过。

损失了八万士兵,丢弃了十八万件铠甲和兵器。

丞相宇文泰追击高欢到河边,挑选留下两万多士兵,其余的全都放回。

都督李穆说:“高欢已经吓破了胆,赶快追击,一定能抓住他。”宇文泰不听,回到渭南,刚刚征召的士兵到达,于是在战场上每人种下一棵柳树以表彰战功。

侯景对高欢说:“黑獭刚刚胜利,必定骄傲,不会防备,我愿意率领两万精锐骑兵,直接去抓他。”

高欢把这件事告诉了娄妃,娄妃说:“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侯景怎么可能回来!抓到黑獭却失去侯景,有什么好处!”高欢于是作罢。

魏国加封丞相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李弼等十二位将领都晋升爵位,增加封地。

高敖曹听说高欢战败,放弃恒农,退守洛阳。

己酉日,魏国的行台宫景寿等人向洛阳进军,东魏的洛州大都督韩贤击退了他们。

州民韩木兰发动叛乱,韩贤击败了他们。一个叛贼藏在尸体中间,韩贤亲自检查并收缴铠甲和兵器,叛贼突然跳起来砍他,砍断了他的小腿,韩贤因此而死。

魏国再次派遣行台冯翊王季海和独孤信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向洛阳进军,洛州刺史李显向三荆进军,贺拔胜、李弼包围蒲坂。

东魏丞相高欢西征时,蒲坂的百姓敬珍对他的堂兄敬祥说:“高欢逼迫皇帝,天下忠义之士都想杀他。现在他又率军西上,我想和兄长一起起兵切断他的归路,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敬祥听从了他的建议,召集乡里百姓,几天之内,聚集了一万多人。

正好高欢从沙苑战败归来,敬祥、敬珍率领军队拦截他,斩杀和俘虏了很多敌人。

贺拔胜、李弼到达河东,敬祥、敬珍率领猗氏等六个县的十多万户百姓归顺他们,丞相宇文泰任命敬珍为平阳太守,敬祥为行台郎中。

东魏的秦州刺史薛崇礼守卫蒲坂,别驾薛善是薛崇礼的族弟,对薛崇礼说:“高欢有逼迫皇帝的罪过,我和兄长虽然只是衣冠之族的后代,世代蒙受国恩,现在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却还在为高氏固守。一旦城破,头颅被送到长安,被列为逆贼,死后也会感到羞愧。不如现在归顺,还来得及。”

薛崇礼犹豫不决。

薛善和族人打开城门迎接魏军,薛崇礼逃走,被追捕抓获。

丞相宇文泰进军蒲坂,平定汾、绛两州,凡是参与开城投降的薛氏族人,都被赐予五等爵位。

薛善说:“背叛逆贼归顺朝廷,是臣子的本分,怎么能让全家大小都受封赏!”他和弟弟薛慎坚决推辞不接受。

东魏的行晋州事封祖业弃城逃走,仪同三司薛修义追到洪洞,劝封祖业回去守城,封祖业不听。

薛修义回到晋州,安抚百姓,坚守城池。

魏国的仪同三司长孙子彦率军到城下,薛修义打开城门,埋伏士兵等待他。

长孙子彦不知道虚实,于是撤退。

丞相高欢任命薛修义为晋州刺史。

独孤信到达新安,高敖曹率军北渡黄河。

独孤信逼近洛阳,洛州刺史广阳王湛弃城逃回鄴城,独孤信于是占据金墉城。

孝武帝西迁时,散骑常侍河东裴宽对他的弟弟们说:“天子已经西迁,我们不能东附高氏。”

他带领家属逃到大石岭。

独孤信进入洛阳后,裴宽才出来见他。

当时洛阳荒废,人才流散,只有河东的柳虬在阳城,裴诹之在颍川,独孤信征召他们,任命柳虬为行台郎中,裴诹之为开府属官。

东魏的颍州长史贺若统抓住刺史田迄,举城投降魏国,魏国的都督梁回进入并占据该城。

前通直散骑侍郎郑伟在陈留起兵,攻打东魏的梁州,抓住刺史鹿永吉。

前大司马从事中郎崔彦穆攻打荥阳,抓住太守苏淑,与广州长史刘志一起投降魏国。

郑伟是郑先护的儿子。

丞相宇文泰任命郑伟为北徐州刺史,崔彦穆为荥阳太守。

十一月,东魏的行台任祥率领督将尧雄、赵育、是云宝攻打颍川,丞相宇文泰派大都督宇文贵、乐陵公辽西怡峰率领两千步兵和骑兵救援。

军队到达阳翟时,尧雄等人的军队已经离开颍川三十里,任祥率领四万军队紧随其后。

众将都说:“敌众我寡,不能正面交锋。”

宇文贵说:“尧雄等人认为我们兵少,一定不敢前进。他们和任祥合兵攻打颍川,城池必定危险。如果贺若统陷落,我们坐在这里干什么!现在进军占据颍川,有城可守,又出其不意,一定能打败他们!”

于是迅速进军,占据颍川,背靠城池布阵等待。

尧雄等人到达后,双方交战,大败敌军。

尧雄逃走,赵育请求投降,俘虏了一万多士兵,全部释放。

任祥听说尧雄战败,不敢前进,宇文贵和怡峰乘胜追击,任祥退守宛陵;宇文贵追上并攻击他,任祥的军队大败。

是云宝杀了阳州刺史那椿,举州投降魏国。

魏国任命宇文贵为开府仪同三司,是云宝、赵育为车骑大将军。

都督杜陵韦孝宽攻打东魏的豫州,攻下城池,抓住行台冯邕。

韦孝宽名叫叔裕,以字行世。

丙子日,东魏任命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万俟普为太尉。

司农张乐皋等人出使东魏。

十二月,魏国的行台杨白驹与东魏的阳州刺史段粲在蓼坞交战,魏军战败。

魏国的荆州刺史郭鸾攻打东魏的东荆州刺史清都慕容俨,慕容俨昼夜抵抗了二百多天,乘机出击,大败郭鸾。

当时河南各州大多失守,只有东荆州得以保全。

河间的邢磨纳、范阳的卢仲礼、

仲礼的堂弟仲裕等人在海边起兵响应魏国。

东魏的济州刺史高季式拥有一千多名部曲,八百匹马,铠甲和武器都齐全。

濮阳的百姓杜灵椿等人成为盗贼,聚集了近万人,攻打城池,掠夺乡村。

高季式派遣三百骑兵,一战就擒获了他们,又攻击阳平的盗贼路文徒等人,全部平定,于是远近地区都恢复了平静。

有人对高季式说:“濮阳、阳平是京畿内的郡县,不奉诏命,又不侵犯边境,何必急着用私人军队远战!万一失利,岂不是要获罪吗!”

高季式回答说:“你怎么能说这种不忠的话!我与国家同安共危,怎么能看到盗贼而不讨伐呢!而且盗贼知道朝廷军队一时来不了,又不怀疑外州有军队攻击他们,趁他们没有防备,一定能打败他们。因此获罪,我也无怨无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注解

旃蒙单阏: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旃蒙是岁阳名,单阏是岁阴名。

强圉大荒落: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强圉是岁阳名,大荒落是岁阴名。

大赦:指皇帝颁布的赦免令。

改元:古代帝王即位或重大事件后,更改年号的行为。

魏文帝:指北魏孝文帝元宏,他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政策,对北魏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丞相泰:指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觉的父亲。

东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北魏分裂而来,存在于534年至550年。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太学博士:古代负责教授儒家经典的官员,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国子博士:古代负责教授儒家经典的官员,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之一。

稽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主要指匈奴、鲜卑等。

胡荒:指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破坏。

相国:古代官职名,地位仅次于皇帝,相当于宰相。

黄钺:古代帝王赐予大臣的一种象征权力的礼器,通常用于表示极高的荣誉和信任。

明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的场所,也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籍田:古代帝王亲自耕种的田地,象征重视农业和民生。

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

柱国:古代高级武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南兗州:南兗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南部。

洛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管理洛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太尉: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司徒: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礼仪、教育等事务。

司空:司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益州刺史:益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益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南梁州刺史:南梁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南梁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晋寿:晋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高欢:高欢是东魏的实际掌权者,北齐的奠基人,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著称。

宇文黑獭:宇文黑獭是西魏的一位重要将领,后来成为北周的开国皇帝。

斛斯椿:斛斯椿是东魏的一位重要将领。

晋阳:晋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鄴: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

长安:长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圜丘:圜丘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柔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神元皇帝:神元皇帝是北魏的一位皇帝,即拓跋珪。

夏州:夏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靖边县。

灵州:灵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九锡: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极高的荣誉。

皇基寺:皇基寺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寺庙,用于祈福和纪念。

藉田:藉田是中国古代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地,象征重视农业。

并州刺史:并州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并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尚书令: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领军:领军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京畿大都督:京畿大都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负责京畿地区的军事事务。

茅山:茅山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山,以道教圣地闻名。

山中宰相:山中宰相是对隐居山林但仍对国家大事有影响力的人的称呼。

太宰: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政务和军事。

尚书右丞:古代官名,尚书省的副职,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封事: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的机密文书,通常涉及国家大事。

丞相:古代官名,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宰相。

太保: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教育和礼仪。

太傅: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教育和礼仪。

太师: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国家的教育和礼仪。

南郊: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通常在都城的南郊。

浮桥:用船只或浮筒搭建的临时桥梁。

乡导:古代指熟悉当地地形和情况的人,通常用于军事行动中。

神玺:古代皇帝的玉玺,象征皇权和天命。

受禅:古代皇帝将皇位传给他人,通常是通过禅让的方式。

散骑常侍: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和谏议。

勍敌:强敌,指实力强大的对手。

鄴下:指北齐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

风流:指有才学、有风度的人物。

俊乂:指才德出众的人。

衔命:奉命,接受命令。

礼赠优渥:指接待时赠送的礼物丰厚。

馆门成市:形容接待使节的场面热闹非凡。

觇之:暗中观察。

拊掌:拍手,表示赞赏。

定三荆之功:指独孤信平定三荆地区的功绩。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地位显赫。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享有与三公相同的待遇。

恒农:地名,今河南灵宝市。

盘豆:地名,今河南灵宝市境内。

邵郡:地名,今河南济源市。

正平:地名,今山西新绛县。

长干寺:南朝梁时的一座著名佛寺。

阿育王塔:佛教建筑,传说为阿育王所建。

佛爪发舍利:佛教圣物,指佛的指甲、头发等遗物。

无碍食:佛教仪式中的一种斋食。

三堆:地名,今内蒙古境内。

丞相欢:指东魏丞相高欢。

贪污:指官员贪腐行为。

纲纪:指国家的法纪和秩序。

鲜卑: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华人:指汉族人。

高敖曹:东魏名将,以勇猛著称。

军司:古代军事官职。

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

虎牢:地名,今河南荥阳市。

壶口:地名,今山西吉县。

蒲津:地名,今山西永济市。

关中:指陕西中部地区。

沙苑:地名,今陕西大荔县。

许原:地名,今陕西大荔县境内。

渭南:渭南是今陕西省的一个地区,位于渭河以南,是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

辎重:指军队的粮草、器械等物资。

候骑:指侦察骑兵。

渭曲:渭曲是渭河的一个弯曲处,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在古代战争中,渭曲因其地形复杂,常被用作伏击或防守的战略要地。

黑獭:黑獭是东魏丞相高欢的绰号,因其勇猛善战而得名。

猘狗:猘狗指疯狗,比喻凶猛、不顾一切的敌人。

李弼:李弼是西魏的重要将领,以勇猛著称,曾在渭曲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斛律羌举:斛律羌举是东魏的将领,曾在渭曲之战中提出战略建议。

彭乐:彭乐是东魏的将领,以勇猛著称,曾在渭曲之战中表现出色。

侯景:侯景是东魏的将领,后叛变投靠南朝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叛将。

宇文泰: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的奠基人,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

蒲坂:蒲坂是今山西省永济市的一个古地名,位于黄河东岸,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独孤信:独孤信是西魏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曾在洛阳之战中立下战功。

贺若统:贺若统是东魏的将领,后投降西魏,成为西魏的重要将领。

韦孝宽:韦孝宽是西魏的重要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曾在豫州之战中立下战功。

仲礼:指人名,具体历史背景不详,可能是地方豪强或军事领袖。

仲裕:仲礼的弟弟,同样参与起兵响应魏国。

海隅:指海边或边远地区,这里指仲礼和仲裕起兵的地点。

魏:指中国历史上的魏国,可能是北魏或东魏,具体时期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济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高季式:东魏时期的济州刺史,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部曲: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编制,通常指由将领直接指挥的私人军队。

铠仗: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装备。

濮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杜灵椿:濮阳地区的盗贼首领,聚众作乱。

阳平: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路文徒:阳平地区的盗贼首领,与杜灵椿类似。

畿内:指京城附近的地区,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台军:指中央政府的军队,与地方军队相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分裂后,东魏和西魏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内部的政治变动。文中提到的宇文泰、高欢等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中提到的‘大赦’和‘改元’是古代帝王在重大事件时常用的政治手段,旨在通过赦免罪犯和更改年号来巩固统治,显示新气象。

宇文泰和高欢的斗争是这段历史的核心内容。宇文泰作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高欢则通过控制东魏,与宇文泰形成了对峙局面。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军事行动,如宇文泰攻打灵州、高欢袭击刘蠡升等,这些行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军事形势和各势力之间的博弈。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一些文化和社会现象,如太学博士潘崇和与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的争议,反映了当时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北朝时期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各势力之间的斗争。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北朝时期东魏和西魏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文中提到的东魏和西魏是北魏分裂后的两个政权,它们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动荡和权力争夺。

文中提到的高欢是东魏的实际掌权者,后来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高欢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为后来的北齐奠定了基础。

宇文黑獭是西魏的一位重要将领,后来成为北周的开国皇帝。他的崛起和成功反映了西魏在军事上的强大和策略上的灵活。宇文黑獭通过与东魏的斗争,逐渐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最终建立了北周。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官职和地名,如太尉、司徒、司空等,这些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地名如晋阳、长安、鄴等,则是当时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文化和社会现象,如柔然的求婚、皇基寺的建造、藉田的耕种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柔然的求婚和和亲政策,体现了当时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外交策略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北朝时期东魏和西魏之间的政治、军事动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战争。文中提到的官职如司徒、太宰、太尉等,都是古代重要的官职,体现了当时的官僚体系和权力结构。

文中提到的‘封事’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的机密文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沟通方式和皇帝的决策过程。东魏和西魏之间的战争频繁,文中提到的浮桥、洛州刺史等,都是战争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策略和战术。

文中还提到了‘神玺’和‘受禅’,这些都是古代皇权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皇权观念。东魏丞相高欢的言行,尤其是他对‘六王三川’奇石的反应,显示了他对权力的谨慎态度和对天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策略和皇权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南北朝时期东魏与西魏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

首先,文中提到东魏与西魏之间的外交活动,尤其是使节的往来,反映了当时南北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东魏和西魏都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才俊来夸耀实力,接待使节的场面热闹非凡,甚至‘馆门成市’,显示出当时外交活动的重要性。

其次,文中提到独孤信和杨忠等将领的事迹,反映了当时将领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忠诚与智慧。独孤信在面临选择时,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厚待。而杨忠则因其勇猛被丞相宇文泰留在身边,显示出当时将领们在政权更迭中的重要作用。

文中还提到东魏丞相高欢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高欢在面对内部贪污问题时,表现出一定的宽容,认为在当时的局势下,过于严厉的整顿可能会导致将领和士人的流失。这种策略反映了高欢在政治上的老练和对局势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高欢在军事上的部署和指挥。他通过鲜卑语和华语的不同号令,巧妙地调动了不同族群的士兵,显示出他在军事指挥上的灵活性和对士兵心理的把握。

最后,文中提到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军事行动。宇文泰在面对东魏大军时,表现出冷静和果断,他通过巧妙的战术和侦察,成功地掌握了敌军的动向,并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这种军事智慧和对局势的敏锐判断,使得宇文泰在战争中占据了主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以及当时人物的智慧和谋略。文中的人物对话和行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记载了东魏与西魏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渭曲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南北朝时期,是东魏与西魏争夺中原控制权的关键一战。文中通过对双方将领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背景。东魏与西魏的对峙,实际上是高欢与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文中提到的将领如李弼、彭乐、侯景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军事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体现了那个时代武将的勇猛与谋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典型的史传文学笔法,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例如,彭乐“乘醉深入魏陈,魏人刺之,肠出,内之复战”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勇猛与顽强。而宇文泰“于战所人种柳一株以旌武功”的举动,则体现了古代将领对战功的重视与纪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渭曲之战是东魏与西魏对峙中的重要战役,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双方的战略布局。文中提到的蒲坂、洛阳等地,都是当时的重要战略要地,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军事地理格局。

此外,文中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例如,蒲坂民敬珍与其从祖兄祥起兵反抗高欢,体现了民间对高欢政权的不满与反抗。而薛善劝薛崇礼归顺西魏的情节,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忠义与生存的权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军事文化,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东魏济州刺史高季式平定盗贼的历史事件。文本通过高季式的言行,展现了当时地方官员对国家安危的责任感和忠诚。高季式在面对盗贼作乱时,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出击,体现了他的胆识和军事才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忠诚和责任的重视。高季式强调自己与国家同安共危,表明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职责的坚守。这种精神在古代中国被视为美德,是儒家思想中‘忠’的体现。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高季式的性格和思想。他与旁人的对话不仅揭示了他的军事策略,还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这种对话形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记录了东魏时期地方官员平定盗贼的具体行动,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治安、军事制度和地方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高季式的言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和责任的普遍认同,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