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二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二-原文

汤斌孙之旭 陆陇其 张伯行子师载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末流贼陷睢州,母赵殉节死,事具明史列女传。

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

顺治二年,奉父还里。

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

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

“宋史修於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於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

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

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

下所司。

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

时府、道多缺员,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得陈爌、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马烨曾、沈荃及斌凡十人。

斌出为潼关道副使。

时方用兵关中,徵发四至。

总兵陈德调湖南,将二万人至关欲留,斌以计出之,至洛阳譁溃。

十六年,调江西岭北道。

明将李玉廷率所部万人据雩都山寨,约降,未及期,而郑成功犯江宁。

斌策玉廷必变计,夜驰至南安设守。

玉廷以兵至,见有备,卻走;遣将追击,获玉廷。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

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荐,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二十年,充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转侍读。

二十一年,命为明史总裁官,迁左庶子。

二十三年,擢内阁学士。

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

“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

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

濒行,谕曰:

“居官以正风俗为先。

江苏习尚华侈,其加意化导,非旦夕事,必从容渐摩,使之改心易虑。”

赐鞍马一、表里十、银五百。

复赐御书三轴,曰:

“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

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

“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

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上还跸,斌从至江宁,命还苏州,赐御书及狐腋蟒服。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

“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徵赋。”

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二十四年,疏言:

“江苏赋税甲天下,每岁本折五六百万。

上命分年带徵漕欠,而地丁钱粮,自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二年,五年并徵。

州县比较,十日一限。

使每日轮比,则十日中三日空閒,七日赴比。

民知剜补无术,拌皮骨以捱徵比;官知催科计穷,拌降革以图卸担。

恳将民欠地丁钱粮照漕项一例,於康熙二十四年起,分年带徵。”

又疏言:

“苏、松土隘人稠,而条银漕白正耗以及白粮经费漕賸五米十银,杂项差徭,不可胜计。

区区两府,田不加广,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

顺治初,钱粮起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宽。

后因兵饷急迫,起解数多,又定十分考成之例。

一分不完,难逭部议。

官吏顾惜功名,必多苟且。

参罚期迫,则以欠作完;赔补维艰,又以完为欠。

百姓脂膏已竭,有司智勇俱困。

积欠年久,惟恃恩蠲。

然与其赦免於追呼既穷之后,何若酌减於徵比未加之先。

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定適中可完之实数,再将科则稍加归并,使简易明白,便於稽覈。”

又请蠲苏、松等七府州十三年至十七年未完银米,淮、扬二府十八九两年灾欠,及邳州版荒、宿迁九釐地亩款项,并失额丁粮,皆下部议行。

九釐地亩款项,即明万历后暂加三饷,宿迁派银四千三百有奇,至是始得蠲免。

淮、扬、徐三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下俟诏下,即行咨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赈淮安。

斌赴清河、桃源、宿迁、邳、丰诸州县察赈,疏闻,上命侍郎素赫助之。

先后奏劾知府赵禄星、张万寿,知县陈协濬、蔡司霑、卢綖、葛之英、刘涛、刘茂位等。

常州知府祖进朝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又疏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能最著,而徵收钱粮,未能十分全完,请予行取。

下部皆议驳,特旨允行。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革火葬。

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骛。

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

少妇病,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往往瘵死。

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修学宫。

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

布政使龚其旋坐贪,为御史陆陇其所劾,因国柱贿明珠得缓;国柱更欲为斌言,以斌严正,不得发。

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

比大计,外吏辇金於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

诏曰:‘自古帝王谕教太子,必简和平谨恪之臣,统率宫僚,专资辅翼。’

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

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

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授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

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

初,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争论下河事,久未决。

廷臣阿明珠意,多右辅。

命尚书萨穆哈、穆成额会斌勘议,斌主濬下河如成龙言。

萨穆哈等还京师,不以斌语闻。

斌至,上问斌,斌以实对。

萨穆哈等坐罢去。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

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

斌后至,国柱以告。

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

上卒免汉臣罪。

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

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

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又连疏劾斌。

会斌先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同辅太子,介以老疾乞休。

詹事尹泰等劾介侥幸求去,且及斌妄荐,议夺斌官,上独留斌任。

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斌適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

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九月,改工部尚书。

未几,疾作,遣太医诊视。

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

斌既卒,上尝语廷臣曰:‘朕遇汤斌不薄,而怨讪不休,何也?’

明珠、国柱辈嫉斌甚,微上厚斌,斌祸且不测。

斌既师奇逢,习宋诸儒书。

尝言:‘滞事物以穷理,沉溺迹象,既支离而无本;离事物而致知,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

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利之界,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

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

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

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

雍正中,入贤良祠。

乾隆元年,谥文正。

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孙之旭,字孟升。

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编修,改御史。

出为霸昌道,内迁左通政。

所至皆有声。

陆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

康熙九年进士。

十四年,授江南嘉定知县。

嘉定大县,赋多俗侈。

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

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归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

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

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

讼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争者以族长,有乡里争者以里老;又或使两造相要俱至,谓之自追。

徵粮立挂比法,书其名以俟比,及数者自归;立甘限法,令以今限所不足倍输於后。

十五年,以军兴徵饷。

陇其下令,谓‘不恋一官,顾无益於尔民,而有害於急公’。

户予一名刺劝谕之,不匝月,输至十万。

会行间架税,陇其谓当止於市肆,令毋及村舍。

江宁巡抚慕天颜请行州县繁简更调法,因言嘉定政繁多逋赋,陇其操守称绝一尘,才幹乃非肆应,宜调简县。

疏下部议,坐才力不及降调。

县民道为盗所杀而讼其仇,陇其获盗定谳。

部议初报不言盗,坐讳盗夺官。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未及试,丁父忧归。

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疏荐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於父母,命服阕以知县用。

二十二年,授直隶灵寿知县。

灵寿土瘠民贫,役繁而俗薄。

陇其请於上官,与邻县更迭应役,俾得番代。

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覆晓譬,务去斗很轻生之习。

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以陇其与兖州知府张鹏翮同举清廉官。

二十九年,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

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

授四川道监察御史。

偏沅巡抚于养志有父丧,总督请在任守制。

陇其言天下承平,湖广非用兵地,宜以孝教。

养志解任。

三十年,师征噶尔丹,行捐纳事例。

御史陈菁请罢捐免保举,而增捐应升先用,部议未行。

陇其疏言:‘捐纳非上所欲行,若许捐免保举,则与正途无异,且是清廉可捐纳而得也;至捐纳先用,开奔竞之途:皆不可行。更请捐纳之员三年无保举,即予休致,以清仕途。’

九卿议,谓若行休致,则求保者奔竞益甚。

诏再与菁详议,陇其又言:‘捐纳贤愚错杂,惟恃保举以防其弊。若并此而可捐纳,此辈有不捐纳者乎?议者或谓三年无保举即令休致为太刻,此辈白丁得官,踞民上者三年,亦已甚矣;休致在家,俨然搢绅,为荣多矣。若云营求保举,督抚而贤,何由奔竞;即不贤,亦不能尽人而保举之也。’

词益激切。

菁与九卿复持异议。

户部以捐生观望,迟误军需,请夺陇其官,发奉天安置。

上曰:‘陇其居官未久,不察事情,诚宜处分,但言官可贷。’

会顺天府尹卫既齐巡畿辅,还奏民心皇皇,恐陇其远谪,遂得免。

寻命巡视北城。

试俸满,部议调外,因假归。

三十一年,卒。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上欲用陇其,侍臣奏陇其已卒,乃用邵嗣尧,嗣尧故与陇其同以清廉行取者也。

雍正二年,世宗临雍,议增从祀诸儒,陇其与焉。

乾隆元年,特谥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著有困勉录、松阳讲义、三鱼堂文集。

其为学专宗朱子,撰学术辨。

大指谓王守仁以禅而讬於儒,高攀龙、顾宪成知辟守仁,而以静坐为主,本原之地不出守仁范围,诋斥之甚力。

为县崇实政,嘉定民颂陇其,迄清季未已。

灵寿邻县阜平为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

康熙二十四年进士,考授内阁中书,改中书科中书。

丁父忧归,建请见书院,讲明正学。

仪封城北旧有堤,三十八年六月,大雨,溃,伯行募民囊土塞之。

河道总督张鹏翮行河,疏荐堪理河务,命以原衔赴河工,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馀里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诸工。

四十二年,授山东济宁道。

值岁饥,即家运钱米,并制棉衣,拯民饥寒。

上命分道治赈,伯行赈汶上、阳穀二县,发仓穀二万二千六百石有奇。

布政使责其专擅,即论劾,伯行曰:‘有旨治赈,不得为专擅。上视民如伤,仓穀重乎?人命重乎?’乃得寝。

四十五年,上南巡,赐‘布泽安流’榜。

寻迁江苏按察使。

四十六年,复南巡,至苏州,谕从臣曰:‘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

时命所在督抚举贤能官,伯行不与。

上见伯行曰:‘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

擢福建巡抚,赐‘廉惠宣猷’榜。

伯行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

福建米贵,请发帑五万巿湖广、江西、广东米平粜。

建鼇峰书院,置学舍,出所藏书,搜先儒文集刊布为正谊堂丛书,以教诸生。

福州民祀瘟神,命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祀朱子。

俗多尼,鬻贫家女,髡之至千百,伯行命其家赎还择偶,贫不能赎,官为出之。

四十八年,调江苏巡抚,赈淮、扬、徐三府饥。

会布政使宜思恭以司库亏空为总督噶礼劾罢,上遣尚书张鹏翮按治。

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署布政使,议司库亏三十四万,分扣官俸役食抵补,伯行咨噶礼会题,不应。

伯行疏上闻,上命鹏翮并按。

别疏陈噶礼异议状,上谕廷臣曰:‘览伯行此疏,知与噶礼不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朕综理机务垂五十年,未尝令一人得逞其私。此疏宜置不问。’

伯行寻乞病,上不许。

鹏翮请责前任巡抚于准及思恭偿十六万,馀以官俸役食抵补。

上曰:‘江南亏空钱粮,非官吏侵蚀。朕南巡时,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言。若责新任官补偿,朕心实有不忍。’命察明南巡时用款具奏。

伯行又疏奏各府州县无著钱粮十万八千,上命并予豁免。

噶礼贪横,伯行与之迕。

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交通关节,榜发,士论譁然,舆财神入学宫。

伯行疏上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亦以实闻,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按治,伯行与噶礼会鞫,得举人吴泌、程光奎通贿状,词连噶礼。

伯行请解噶礼任付严审,噶礼不自安,亦摭伯行七罪讦奏。

上命俱解任,鹏翮等寻奏晋与泌、光奎通贿俱实,拟罪如律;噶礼交通事诬,伯行应夺官。

上切责鹏翮等掩饰,更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覆按,仍如前议。

上曰:‘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噶礼才虽有馀而喜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

明日,召九卿等谕曰:‘伯行居官清廉,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伯行,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此互参一案,初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致不能得其情;再遣官往审,与前无异。尔等能体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无所疑惧,则海宇升平矣。’

遂夺噶礼官,命伯行复任。

五十二年,江苏布政使缺员,伯行疏荐福建布政使李发甲、台湾道陈瑸、前祭酒余正健,上已以湖北按察使牟钦元擢任。

未几,伯行劾钦元匿通海罪人张令涛署中,请逮治。

令涛兄元隆居上海,造海船,出入海洋,拥厚赀,结纳豪贵。

会部檄搜缉海贼郑尽心馀党,崇明水师捕渔船,其舟人福建产,冒华亭籍,验船照为元隆所代领,伯行欲穷治。

是时令涛在噶礼幕,元隆称病不就逮,狱未竟而死於家。

噶礼前劾伯行,因摭其事为七罪之一。

会上海县民顾协一诉令涛据其房屋,别有水寨数处窝藏海贼,称令涛今居钦元署中。

上命总督赫寿察审,赫寿庇令涛,以通贼无证闻;复命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按其事,鹏翮等奏元隆、令涛皆良民,请夺伯行官。

上命复审,且命伯行自陈,伯行疏言:‘元隆通贼,虽报身故,而金多党众,人人可以冒名,处处可以领照。令涛乃顾协一首告,若其不实,例应坐诬;钦元庇匿,致案久悬。臣为地方大吏,杜渐防微,岂得不究?’

既命解任,鹏翮等仍以伯行诬陷良民、挟诈欺公,论斩,法司议如所拟,上免其罪,命伯行来京。

旋入直南书房,署仓场侍郎,充顺天乡试正考官。

授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再充会试副考官。

雍正元年,擢礼部尚书,赐‘礼乐名臣’榜。

二年,命赴阙里祭崇圣祠。

三年,卒,年七十五。

遗疏请崇正学,励直臣。

上轸悼,赠太子太保,谥清恪。

光绪初,从祀文庙。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於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者七年。

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於一敬,故学莫先於主敬。’因自号曰敬庵。

又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

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

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

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

所著有困学录、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诸书。

子师载,字又渠。举人。

以父荫补户部员外郎。

雍正初,授扬州知府。

岁饥,高邮湖西民以县吏报灾轻,不得赈。

师载行部,见饥民满道,不待报而赈之。

江都芒稻闸为淮、黄,高、宝诸河入江要津,夏潦盛涨。

闸官利商人饵,谓非运使令不得启。

师载询盐艘须水六七尺,今过半,乃身往督役启闸。

其后芒稻闸属府启闭,遂以为例。

累迁江苏按察使,内擢右通政。

再迁,授仓场侍郎,命协办江南河务。

授安徽巡抚,仍命赴南河协同防护。

会河溢,夺官。

上命诛疏防同知李焞、守备张宾,使师载视行刑,毕,释之。

再起为兵部侍郎,迁漕运总督。

复授河东河道总督。

师载长於治河。

少读父书,研性理之学,高宗称其笃实。

卒,赠太子太保,谥悫敬。

论曰: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

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

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

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

要其躬行实践,施於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二-译文

汤斌,字孔伯,是河南睢州人。明末时流贼攻陷了睢州,他的母亲赵氏为了守节而牺牲,这件事在《明史》的《列女传》中有记载。他的父亲汤契祖带着他逃难到浙江衢州。顺治二年,汤斌奉父命返回家乡。顺治九年,他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并被授予国史院检讨的职位。

当时正在商议修订《明史》,汤斌响应诏令说:“《宋史》是在元朝至正年间修订的,却不避讳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诚;《元史》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修订的,却也记载了丁好礼、巴颜布哈的义举。顺治元、二年间,前明的许多大臣在危难面前坚持节操,宁死不屈,不能一概以叛变视之。应该命令编纂《明史》的官员们不要有所顾虑。”这件事被上报给了有关部门。

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是在赞扬叛逆,于是拟写圣旨严厉斥责他,但顺治帝特别召见汤斌到南苑进行安慰。当时府、道官员很多职位空缺,皇帝认为用人正急,应当得到文才和品行都优秀的人,把学问当作治理国家的经济之道,于是选拔了翰林院的官员,包括陈爌、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马烨曾、沈荃和汤斌等共十人。

汤斌后来被任命为潼关道副使。当时正在关中用兵,四面八方都在征兵。总兵陈德被调往湖南,带领两万人到关中,想要留下,但汤斌用计策让他离开,结果到了洛阳就溃散了。顺治十六年,他被调任江西岭北道。明将李玉廷率领一万多人占据雩都山寨,约定投降,但未到约定时间,郑成功就进攻了江宁。汤斌预测李玉廷一定会改变计划,于是夜间驰骋到南安设防。李玉廷的军队到了,看到有准备,就撤退了;汤斌派遣将领追击,生擒了李玉廷。

汤斌考虑到年老的父亲,因病请求退休,服丧期满后,听说容城孙奇逢在夏峰讲学,就背着书箱前往跟从他学习。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举荐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推荐了汤斌,汤斌被考中一等,被授予翰林院侍讲的职位,并参与修订《明史》。康熙二十年,他被任命为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后来转任侍读。康熙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升任左庶子。康熙二十三年,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的职位空缺,正在廷议中,皇帝说:“现在以道学著称的人,言行可能不一致。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有节操,可以补任江宁巡抚。”临行前,皇帝告诉他:“做官首先要端正风俗。江苏的风俗习惯崇尚奢华,你要特别加以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容不迫,逐渐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并赐给他一匹马、十匹鞍具、五百两银子。又赐给他三幅御书,说:“现在你要远离,展开这些书就像面对我一样!”十月,皇帝南巡,到了苏州,告诉汤斌:“以前听说吴阊很繁华,现在看到那里的风土人情,还是崇尚虚华,安于逸乐,追求末节的人多,努力耕田的人少。你应该让他们摒弃奢华,回归质朴,事事追求根本,或许可以扭转颓废的风气。”皇帝返回时,汤斌跟随到了江宁,皇帝命令他返回苏州,赐给他御书和狐皮做的蟒袍。

起初,余国柱担任江宁巡抚时,淮安、扬州两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后,田地可以耕种,明年应当征收赋税。”汤斌派人复查,发现水退后田地还未恢复,出水的地方仍然不能耕种,于是上奏暂停之前的决定。康熙二十四年,他上疏说:“江苏的赋税在全国是最重的,每年有五六百万两。皇帝命令分年征收欠缴的漕粮,而地丁钱粮,从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二年,五年一起征收。州县之间比较,十天一个期限。如果每天轮流比较,那么十天中有三天空闲,七天要赶往比较。百姓知道无法逃避,只能卖尽家产来应付征收;官员知道催收的办法已经用尽,只能通过降职或革职来卸责。恳请将百姓欠缴的地丁钱粮按照漕粮的例子,从康熙二十四年开始,分年征收。”他还上疏说:“苏州、松江的土地狭窄,人口稠密,而条银漕粮、正耗以及白粮经费漕賸五米十银,杂项差徭,数目无法计算。区区两府,田地没有增加,却要承担大省一百多个州县的赋税,民力日益枯竭。顺治初年,钱粮征收时存粮各占一半,考核的例子还比较宽松。后来因为军饷紧迫,解送的钱粮数目增多,又制定了十分考核的例子。如果一分不完整,就难以逃避部议。官员们顾惜自己的功名,必然会有所苟且。考核期限迫近,就把欠款当作已完;赔偿困难,又把已完的当作欠款。百姓的财富已经耗尽,官员们的智慧和勇气都感到困顿。欠款积压多年,只能依靠皇帝的恩赐减免。然而,与其在追讨无望之后赦免,不如在征收之前适当减免。恳请将苏州、松江的钱粮按照科目标准减少一二成,确定一个可以完成的实际数额,再将科目稍微合并,使征收简单明了,便于核实。”他还请求减免苏州、松江等七府州从十三年至十七年未完的银米,淮安、扬州两府十八九两年的灾害欠款,以及邳州版荒、宿迁九釐地亩款项,以及丢失的丁粮,都由相关部门讨论执行。九釐地亩款项,就是明朝万历年后暂时增加的三饷,宿迁派银四千三百多两,到这时才得到减免。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发生水灾,汤斌列出减免赈灾的事项,请求发放五万两帑银,从湖广籴米,等待诏书下达后,立即通知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头赈济淮安。汤斌前往清河、桃源、宿迁、邳、丰等州县察看赈灾情况,上疏报告,皇帝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先后弹劾了知府赵禄星、张万寿,知县陈协濬、蔡司霑、卢綖、葛之英、刘涛、刘茂位等人。常州知府祖进朝因为失察下属而被降职调任,汤斌考察他廉洁,上奏请求留下他。又上疏推荐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廉洁能干,但在征收钱粮时未能全部完成,请求允许他们补考。相关部门都讨论驳回了,但皇帝特别下令允许执行。

汤斌命令各州县设立社学,讲解孝经、小学,修缮泰伯祠以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的祠堂,禁止妇女游观,胥吏、倡优不得穿着裘皮丝绸,毁掉淫词小说,废除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已有几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有谚语说那座山是‘肉山’,山下的石湖是‘酒海’。年轻的妇女如果生病,巫师就会说五通神要娶她为妻,往往因此病逝。汤斌收缴了那些神像,木制的烧掉,土制的沉入水中,并命令各州县有类似情况的一律毁掉,用那些材料修建学校。教化大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当时明珠掌权,余国柱依附于他。布政使龚其旋因为贪污被御史陆陇其所弹劾,因为余国柱贿赂明珠而得以缓刑;余国柱还想为汤斌说情,但因为汤斌严正,未能成功。等到减免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派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应该有所回报,索要贿赂,但汤斌没有答应。等到考核官员时,外地的官员把金子运送到明珠家的络绎不绝,但汤斌的属吏却没有。

汤斌命令各州县设立社学,讲解孝经、小学,修缮泰伯祠以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的祠堂,禁止妇女游观,胥吏、倡优不得穿着裘皮丝绸,毁掉淫词小说,废除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已有几百年历史,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有谚语说那座山是‘肉山’,山下的石湖是‘酒海’。年轻的妇女如果生病,巫师就会说五通神要娶她为妻,往往因此病逝。汤斌收缴了那些神像,木制的烧掉,土制的沉入水中,并命令各州县有类似情况的一律毁掉,用那些材料修建学校。教化大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当时明珠掌权,余国柱依附于他。布政使龚其旋因为贪污被御史陆陇其所弹劾,因为余国柱贿赂明珠而得以缓刑;余国柱还想为汤斌说情,但因为汤斌严正,未能成功。等到减免江南赋税时,余国柱派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应该有所回报,索要贿赂,但汤斌没有答应。等到考核官员时,外地的官员把金子运送到明珠家的络绎不绝,但汤斌的属吏却没有。

二十五年,皇帝为了太子挑选辅导大臣,朝廷中有大臣推荐了汤斌。皇帝下诏说:‘自古以来,帝王教育太子,必定挑选品行平和、谨慎、恪守职责的大臣,来统率宫僚,专门辅助太子。汤斌在讲筵时,素来行为谨慎,朕很了解他。等到他被任命为巡抚,廉洁自律,率领属下,真心实意地处理事务。应该提拔他,以此来树立榜样。’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管理詹事府事务。他即将出发时,吴地百姓哭着挽留他,罢市三天,在路上焚烧香烛送行。

起初,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在下河的事情上争论,久久未能解决。朝廷大臣迎合明珠的意思,大多偏向靳辅。皇帝命令尚书萨穆哈、穆成额与汤斌共同调查审议,汤斌主张按照于成龙的说法疏通下河。萨穆哈等人回到京师,没有把汤斌的意见上报。汤斌到达后,皇帝询问汤斌,汤斌据实回答。萨穆哈等人因此被免职。

二十六年五月,没有下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责时政,言语中涉及到执政大臣,被下交给朝廷讨论,明珠恐慌害怕,打算引咎辞职。大学士王熙独自说:‘市井小民胡言乱语,应该立即处斩,事情就解决了。’汤斌后来到达,国柱把这件事告诉他。汤斌说:‘董汉臣应皇帝的命令陈述事情,没有死罪。大臣不说话而小臣说了,我们这些人应该自我反省。’最终,皇帝免除了董汉臣的罪。

明珠、国柱更加愤怒,摘录董汉臣的话上报给皇帝,并收集汤斌在苏州时的文告,说‘爱护百姓有心,但救民无术’,认为这是诽谤,下旨责问。汤斌只承认自己愚昧无知,过错很多,请求严厉处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人又连续上疏弹劾汤斌。正好汤斌先前推荐候补道耿介担任少詹事,一同辅导太子,耿介因为年老疾病请求退休。詹事尹泰等人弹劾耿介是侥幸求去,并且涉及到汤斌胡乱推荐,议论要剥夺汤斌的官职,皇帝唯独留下汤斌任职。国柱宣称皇帝将把汤斌列入自己的旗下,汤斌恰好生病入朝,路上相传,听到的人都泪流满面。江南人在京城的,打算击鼓鸣冤,后来知道没有这回事,才散去。

九月,汤斌改任工部尚书。不久,生病,派遣太医诊断。十月,从通州勘查贡木回来,一夜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汤斌去世后,皇帝曾经对朝廷大臣说:‘朕对待汤斌并不薄,但怨恨和诽谤不断,为什么?’明珠、国柱等人非常嫉妒汤斌,皇帝稍微厚待汤斌,汤斌的灾祸就更加难以预测。

汤斌曾经师从奇逢,学习宋代理学家的书籍。曾经说:‘停滞在事物上以求穷尽道理,沉迷于迹象之中,既支离破碎又没有根本;离开事物以求知识,损害了聪明和明智,也是空虚且缺乏实际。’他教育人,认为必须首先明确义利之间的界限,谨慎区分真伪,成为真正的经学、真正的道学;否则,讲论和实践分开,社会道德有何依靠。汤斌坚定地遵守程、朱学说,也不轻视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崇尚空谈,所达到的境界深邃纯粹。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年间,被供奉在贤良祠。乾隆元年,被追赠谥号文正。道光三年,被供奉在孔子庙。

孙之旭,字孟升。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编修,改任御史。出京担任霸昌道,后来调任左通政。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

陆陇其,原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四年,被任命为江南嘉定知县。嘉定是个大县,赋税多,风俗奢侈。陆陇其约束自己,坚持节俭,努力用德行教化百姓。有父亲控告儿子,陆陇其哭着开导他,儿子搀扶父亲回家后好好侍奉;弟弟控告哥哥,陆陇其查明控告者后杖责他,兄弟都感到悔恨。恶少因为他的徒弟为非作歹,在街市上与他们较量,看到他们悔改后便释放了他们。豪家仆人夺取了负薪者的妻子,陆陇其派官吏逮捕治罪,豪家仆人改变态度,成为善良的人。诉讼不通过官差逮捕百姓,有宗族争斗的通过族长解决,有乡里争斗的通过里长解决;还让双方都到庭,称为自追。征收粮食立下比较法,写下名字等待比较,等到数量够了,这些人自然回来;立下甘限法,命令用现在所缺的数量的两倍缴纳。

十五年,因为军事行动征收军饷。陆陇其下令说:‘不贪恋一个官职,考虑到这对百姓没有好处,反而有害于国家大事。’给每个户部发放一张名刺,劝导他们,不到一个月,缴纳到了十万。正值实行间架税,陆陇其认为应该只限于市场,命令不要涉及到村庄。江宁巡抚慕天颜请求实行州县繁简更调法,因此说嘉定政务繁多,赋税拖欠,陆陇其的操守堪称绝尘,但才干并不足以应对复杂情况,应该调到简单的县。奏疏下交给部里讨论,因为才干不足被降职。

十七年,陆陇其被举荐为博学鸿儒,尚未参加考试,因为父亲去世而回家。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皇帝的命令举荐清廉的官员,上疏推荐陆陇其廉洁爱民,离职时,只有几卷图书和妻子的一台织机,百姓把他比作父母,皇帝命令他服丧期满后以知县的身份使用。

二十二年,陆陇其被任命为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地贫瘠,百姓贫穷,徭役繁重,风俗浅薄。陆陇其向上级官员请求,与邻县轮流承担徭役,以便轮换。实行乡约,考察保甲,多发文告,反复开导,努力改变争斗、轻生的恶习。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因为陆陇其与兖州知府张鹏翮一同被举荐为清廉官员。二十九年,皇帝下诏九卿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的人,陆陇其再次被推荐,得到皇帝的批准。陆陇其在灵寿七年,离职时,百姓在路上拦住道路哭泣,就像离开嘉定时一样。被任命为四川道监察御史。偏沅巡抚于养志有父亲去世,总督请求他在任上守丧。陆陇其说天下太平,湖广不是用兵的地方,应该以孝道来教化。于养志因此被免职。

三十年,朝廷征讨噶尔丹,实行捐纳事例。御史陈菁请求停止捐纳免保举,而增加捐纳应升先用,部里讨论后没有实行。陆陇其上疏说:‘捐纳不是皇帝所希望的,如果允许捐纳免保举,那就与正常途径没有区别,而且这是清廉的人可以捐纳得到的;至于捐纳先用,开启了竞相争取的道路:都不可以实行。还请规定捐纳的官员三年内没有保举,就给予退休,以清理官场。’九卿讨论后,认为如果实行退休,那么求保举的人会更加竞相争取。皇帝下诏再次让陈菁详细讨论,陆陇其又说:‘捐纳的人贤愚不分,只有依靠保举来防止弊端。如果连这都可以捐纳,这些人有不捐纳的吗?议论的人或许认为三年没有保举就退休太过苛刻,这些平民得到官职,坐在百姓之上三年,也已经太过分了;退休在家,就像官员一样,已经是很荣耀的事情了。如果说是营求保举,那么即使总督巡抚是贤明的,怎么会有竞相争取;即使不贤明,也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保举。’言辞更加激切。陈菁和九卿再次持有不同意见。户部因为捐生观望,耽误了军需,请求剥夺陆陇其的官职,将他发配到奉天安置。皇帝说:‘陆陇其做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确实应该处分,但作为言官可以宽恕。’正好顺天府尹卫既齐巡视畿辅,回来上奏民心惶惶,担心陆陇其被远谪,于是得以免罪。

不久,被命令巡视北城。试用期满,部里讨论调任外地,因此请假回家。三十一年,去世。三十三年,江南学政职位空缺,皇帝想要任用陆陇其,侍臣上奏陆陇其已经去世,于是任用了邵嗣尧,邵嗣尧原本与陆陇其一同因为清廉被选为官员。雍正二年,世宗临雍,讨论增加从祀的儒者,陆陇其也在其中。乾隆元年,特赐谥号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著有《困勉录》、《松阳讲义》、《三鱼堂文集》。他学术上专门宗奉朱子,撰写学术辨析。主要观点是认为王守仁以禅宗寄托于儒家思想,高攀龙、顾宪成虽然知道王守仁的学说,但主要以静坐为主,根本之处没有超出王守仁的范畴,极力诋毁他。在县里推行实际政策,嘉定人民歌颂他,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停止。灵寿邻县阜平为他设立墓地,陆氏家族世代守护,自称为陇其的后代。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后改任中书科中书。因父亲去世回家守丧,他建议建立书院,讲解正宗学问。仪封城北原有堤坝,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大雨导致堤坝溃决,张伯行招募民众用土袋堵塞堤坝。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河道,上疏推荐张伯行可以管理河务,皇帝命令他以原职前往河工,监督修建黄河南岸堤坝二百多里以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等工程。四十二年,他被任命为山东济宁道。遇到年景饥荒,他立刻从家中运来钱米,并制作棉衣,救助民众的饥寒。皇帝命令他分路治理赈灾,张伯行负责赈济汶上、阳穀两县,发放仓库粮食二万二千六百石。布政使责备他专断独行,他辩称:‘有皇帝的旨意治理赈灾,不能专断独行。皇帝视民众如伤,仓库的粮食比人命更重要吗?’因此事情得以平息。四十五年,皇帝南巡,赐给他‘布泽安流’的匾额。

不久之后,他被调任江苏按察使。四十六年,皇帝再次南巡,到达苏州,对随从大臣说:‘我听说张伯行做官非常清廉,最不容易得到。’当时皇帝命令各地督抚推荐贤能的官员,张伯行没有被推荐。皇帝见到张伯行说:‘我早就认识你了,我自己推荐你。将来你做官做得好,天下人都会认为我知人善任。’提升他为福建巡抚,赐给他‘廉惠宣猷’的匾额。张伯行上疏请求免除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的荒年赋税。福建米价昂贵,他请求动用国库资金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来平价出售。建立鼇峰书院,设立学舍,拿出自己的藏书,搜集先儒的文集出版为正谊堂丛书,用来教育学生。福州民众祭祀瘟神,他命令毁掉偶像,将祠堂改为义塾,祭祀朱子。当地风俗多有卖女为奴,他命令将贫困家庭的女儿赎回并选择配偶,贫困家庭无法赎回,他出钱帮助她们。

四十八年,他被调任江苏巡抚,赈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饥荒。布政使宜思恭因司库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皇帝派遣尚书张鹏翮进行调查。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商议司库亏空三十四万,分别扣除官员的俸禄和役食来弥补,张伯行咨询噶礼,没有得到回应。张伯行上疏报告此事,皇帝命令张鹏翮一起调查。他另外上疏报告噶礼的异议,皇帝对廷臣说:‘看了张伯行的奏疏,知道他与噶礼不和。作为臣子,应当以国家大事为重。我管理国家事务近五十年,从未让一个人得逞私欲。这个奏疏应该不予理会。’张伯行不久后请求辞官,皇帝没有同意。张鹏翮请求让前任巡抚准和思恭偿还十六万,剩余的用官员的俸禄和役食来弥补。皇帝说:‘江南亏空的粮食,不是官员贪污的结果。我南巡时,督抚肆意挪用而不敢说。如果责成新任官员补偿,我实在不忍心。’命令调查南巡时使用的款项并上奏。

张伯行又上疏报告各府州县没有记载的粮食十万八千石,皇帝命令一并免除。

噶礼贪婪横行,张伯行与他对抗。五十年,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与考生勾结,榜单公布后,士人议论纷纷,有人把财神像抬入学宫。张伯行上疏报告此事,正考官左必蕃也如实上报,皇帝命令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进行调查,张伯行与噶礼共同审讯,查获举人吴泌、程光奎行贿的证据,证据涉及噶礼。张伯行请求解职噶礼并对其进行严审,噶礼不安,也列举张伯行的七项罪状上奏。皇帝命令他们同时解职,张鹏翮等人不久后上奏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属实,按照法律拟罪;噶礼勾结之事是诬告,张伯行应当被夺官。皇帝严厉责备张鹏翮等人隐瞒事实,另外命令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调查,仍然按照之前的意见。皇帝说:‘张伯行做官清廉,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噶礼虽然有才能但喜欢生事,没有清廉的名声。这个案件的判决是是非颠倒,命令九卿、詹事、科道再次讨论。’第二天,皇帝召见九卿等人说:‘张伯行做官清廉,噶礼的品行我无法信任。如果没有张伯行,江南必受其剥削几乎一半。这个互相告发的案件,最初派遣官员前往审讯,被噶礼控制,导致无法查清真相;再次派遣官员前往审讯,与前次没有区别。你们能理解我保护清廉官员的意图,让正直的人无所畏惧,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于是夺去噶礼的官职,命令张伯行恢复职务。

五十二年,江苏布政使职位空缺,张伯行上疏推荐福建布政使李发甲、台湾道陈瑸、前祭酒余正健,皇帝已经任命湖北按察使牟钦元担任。不久之后,张伯行弹劾牟钦元隐瞒通海罪人张令涛的事,请求逮捕他。张令涛的哥哥张元隆住在上海,建造海船,出入海洋,拥有大量财富,结交权贵。正逢部里檄令搜捕海盗郑尽心余党,崇明水师捕捉渔船,船夫是福建人,冒充华亭籍贯,验船时证明是张元隆代领的,张伯行想要彻底调查。当时张令涛在噶礼的幕下,张元隆声称生病不接受逮捕,案件未了结他就死在家中。噶礼之前弹劾张伯行,因此列举他的事作为七项罪状之一。正好上海县民顾协一控告张令涛占据他的房屋,还有几个水寨窝藏海盗,称张令涛现在住在牟钦元的官署中。皇帝命令总督赫寿进行调查,赫寿庇护张令涛,以没有证据证明通贼上报;再次命令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事,张鹏翮等人上奏张元隆、张令涛都是良民,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皇帝命令复审,并命令张伯行自述情况,张伯行上疏说:‘张元隆通贼,虽然他已去世,但财富多,党羽众多,人人可以冒名,处处可以领照。张令涛只是顾协一人的控告,如果不实,按照法律应当坐实诬告;牟钦元庇护隐瞒,导致案件久拖不决。我是地方大吏,防止事情恶化,怎能不追究?’命令解职之后,张鹏翮等人仍然以张伯行诬陷良民、欺诈公堂的罪名,判处斩首,法司讨论后同意了这个判决,皇帝免去了他的罪行,命令张伯行来京。

不久之后,张伯行进入直南书房,代理仓场侍郎,担任顺天乡试正考官。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再次担任会试副考官。雍正元年,被提升为礼部尚书,赐予‘礼乐名臣’的匾额。二年,被命令前往曲阜祭祀崇圣祠。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遗疏请求崇尚正学,激励正直的臣子。皇帝非常悲痛,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清恪。光绪初年,被供奉于文庙。

(以下省略部分内容,因篇幅较长,但已提供大部分翻译内容。如有需要,请告知继续翻译。)

伯行刚成为进士,就回到家乡在南郊建造了一所精致的居所,收藏了数千卷书籍来广泛阅读,包括小学、近思录,以及程颢、朱熹的语录,他说:‘进入圣贤的门径就在这里。’他全面地阅读了濂溪、洛学、关学、闽学等各大儒者的书籍,口诵手抄了七年。开始做官后,他曾说:‘千圣的学问,都汇聚在一个‘敬’字上,所以学习没有比主敬更重要的了。’因此,他自称为‘敬庵’。他还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老子贪图长生,佛教徒害怕死亡,烈士追求名声,这些都是为了利益。’在官场中,他引用的都是学问纯正、志向高洁的人,起初并不让人知道。平时被他指责的人,他也愿意与他们共事,真诚合作,没有丝毫的隔阂。他说:‘既然得到了保全,怎敢因为私情而废弃公事呢?’他所著的书有《困学录》、《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等。

子师载,字又渠,是一位举人。因为父亲的恩荫,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雍正初年,他被任命为扬州知府。那年发生了饥荒,高邮湖西的百姓因为县官上报灾情不够严重,没有得到赈济。师载巡视部门时,看到满街都是饥民,不等上报就立即进行赈济。江都的芒稻闸是淮河、黄河以及高邮、宝应等河流汇入长江的重要水道,夏天洪水涨得厉害。闸官为了商人利益,说除非运使的命令,否则不能打开闸门。师载询问盐船需要水位六七尺,现在水位已经过半,于是亲自前往监督打开闸门。此后,芒稻闸的启闭成为惯例。他多次升迁,最终成为江苏按察使,被提升为右通政。再次升迁后,他被任命为仓场侍郎,负责协助办理江南河务。后来又被任命为安徽巡抚,仍然被命令前往南河协同防护。适逢河水泛滥,他被剥夺了官职。皇帝命令处决负责疏浚防护的官员李焞和守备张宾,让师载监督执行,处决完毕后,又释放了他们。再次起用后,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升任漕运总督。又担任河东河道总督。师载擅长治理河流。他年轻时阅读父亲的书籍,研究性理之学,高宗称赞他为人诚实。去世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悫敬’。

评论说:清朝时期,以名臣的身份被供奉在孔子庙中的人,只有斌、陇其、伯行三位,他们都从外官起家,得到了圣祖的恩宠。陇其官至御史,但廉洁能干,正直无私,百姓像对待父母一样爱戴他,与斌、伯行关系如同一体,他们不为时人所容纳,却得到了圣祖的关爱,也是一样的。君主英明,臣子忠诚,汉、唐以后,这样的情况也是少见的。斌不轻视王守仁,陇其坚定地遵守程、朱的学说,严厉地批评王守仁,伯行也继承了这一点。总的来说,他们身体力行,将所学应用于政事,都能够不辜负自己的学问,虽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有所偏差,但也并没有偏颇到不可取的程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二-注解

汤斌:清朝官员,以清廉著称。

陆陇其:陆陇其(1630年-1692年),字子乔,浙江平湖人,明末清初官员,曾任监察御史,以清廉、刚正不阿著称。在文中,陆陇其因弹劾贪官而受到国柱的贿赂。

张伯行:张伯行,清代官员,以清廉著称。

子师载:子师载,文中未提及具体人物,可能为汤斌之子。

宋史:《宋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北宋和南宋的历史。

元史:《元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了元朝的历史。

丁好礼:丁好礼,元朝大臣,以忠义著称。

巴颜布哈:巴颜布哈,元朝大臣,以忠义著称。

抗节不屈:指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坚持自己的节操和信念,不屈服。

临危致命:指在危险的情况下,不顾生命危险。

叛书:指背叛国家的书信或文献。

庶吉士: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后,选拔入翰林院学习的人。

国史院检讨:明清时期,国史院负责修撰国史,检讨为国史院中的官职。

翰林院:明清时期,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

潼关道副使:潼关道副使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潼关一带。

雩都山寨:雩都山寨,位于江西省,是明末抗清将领李玉廷的据点。

郑成功: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末清初抗清名将,曾任南明隆武帝的将领。

康熙:康熙,清朝皇帝,名爱新觉罗·玄烨。

博学鸿儒:明清时期,选拔具有博学多才的士人的一种科举考试。

内阁学士:古代官职,内阁的成员。

江宁巡抚:江宁巡抚是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江宁(今南京)一带。

江苏:江苏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长江下游。

淮、扬二府:淮、扬二府是指明清时期的淮安府和扬州府。

漕欠:漕欠是指因水灾等原因导致漕粮欠收。

地丁钱粮:地丁钱粮是明清时期的一种赋税,包括田赋、丁税、钱粮等。

条银漕白正耗:条银漕白正耗是指漕粮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

白粮经费漕賸:白粮经费漕賸是指漕粮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收入。

杂项差徭:杂项差徭是指除正税以外的各种徭役。

九釐地亩款项:九釐地亩款项是指明清时期的一种土地税。

版荒:版荒是指因灾害等原因导致土地荒废。

宿迁九釐地亩款项:宿迁九釐地亩款项是指宿迁地区的九釐地亩税。

失额丁粮:失额丁粮是指因灾害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减少。

蠲赈:蠲赈是指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

帑:帑是指国库。

籴米:籴米是指购买粮食。

湖广:湖广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广省,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两省。

淮安:淮安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府,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清河:清河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桃源:桃源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宿迁:宿迁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邳:邳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丰:丰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素赫:素赫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赵禄星:赵禄星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张万寿:张万寿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陈协濬:陈协濬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蔡司霑:蔡司霑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卢綖:卢綖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葛之英:葛之英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刘涛:刘涛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刘茂位:刘茂位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祖进朝:祖进朝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吴县:吴县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吴江:吴江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县,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刘滋:刘滋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郭琇:郭琇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明珠:明珠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曾任权相。

国柱:清朝官员。

龚其旋:龚其旋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员。

贿:贿是指行贿。

赇:赇是指受贿。

大计:大计是指官员的考核。

辇金:辇金是指携带金钱。

属吏:属吏是指官员的下属官员。

太子:古代帝王的儿子,继承皇位的人选。

辅导臣:辅助太子学习的官员。

廷臣:朝廷中的官员。

简和平谨恪:选择臣子时要选择性格平和、谨慎、恪守职责的人。

宫僚:宫廷中的官员。

辅翼:辅助、支持。

讲筵:古代皇帝或官员讲学的地方。

巡抚: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

洁己率属:廉洁自律,以身作则。

实心任事:真心实意地负责工作。

拔擢:提拔、升迁。

风有位:树立榜样。

礼部尚书: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尚书是部长。

詹事府:古代宫廷中的机构,负责太子的事务。

按察使: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监察。

下河事:关于治理河流的事情。

阿明珠意:迎合明珠的意思。

右辅:支持辅佐的人。

会斌勘议:汤斌参与讨论。

濬下河:治理下河。

会斌:汤斌。

上问斌:皇帝询问汤斌。

坐罢去:因此被免职。

灵台郎: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等。

指斥时事:指责时政。

侵执政:侵犯执政官员。

大学士: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王熙:清朝官员。

市儿:市井小民。

立斩之:立即处死。

应诏言事:响应皇帝的诏令发表意见。

自省:自我反省。

摘其语上闻:摘录他的话上报皇帝。

诘问:质问。

愆过:过失。

左都御史:古代官职,是皇帝的高级监察官。

璙丹:清朝官员。

王鸿绪:清朝官员。

候补道:古代官职,是官员的预备职位。

少詹事:古代官职,是太子詹事府的副职。

侥幸求去: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离职。

议夺斌官:讨论剥夺汤斌的官职。

隶斌旗籍:加入汤斌的旗籍。

扶病入朝:带病入朝。

击登闻鼓:古代百姓向皇帝申诉的一种方式。

嘉定:古代县名,位于今江苏省。

守约持俭:遵守约定,保持节俭。

德化民:用德行教化民众。

校於衢:在街上教育。

杖之:用杖打。

负薪者妻:背着柴草的妇女。

吏胥:官府的差役。

逮民:逮捕民众。

比法:比较法。

甘限法:自愿限制法。

军兴徵饷:因军事行动征收军饷。

顾无益於尔民:对你的民众没有好处。

不匝月:不到一个月。

间架税:对房屋征收的税。

繁简更调法:根据工作量调整官员职务的方法。

逋赋:拖欠的赋税。

操守:品德。

才幹:才能。

视其悔而释之:看到他悔改就放了他。

折节为善人:改变态度,成为好人。

自追:自行追责。

挂比法:挂账比较法。

捐纳:通过捐钱购买官职。

保举:推荐。

休致:退休。

奔竞:争名夺利。

白丁:平民。

踞民上:占据民众之上。

搢绅:官员。

营求保举:争取推荐。

顺天府尹:古代官职,顺天府的长官。

巡畿辅:巡视京畿地区。

皇皇:惶恐不安。

假归:请假回家。

四川道监察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偏沅巡抚:古代官职,偏沅地区的巡抚。

守制:守丧。

噶尔丹:清朝时期蒙古族领袖。

捐纳事例:关于捐纳的条例。

捐生:通过捐钱获得官职的人。

观望:犹豫不决。

奉天:古代地名,今辽宁省。

俸满:任期结束。

江南学政:江南地区的学政。

邵嗣尧:清朝官员。

世宗:清朝皇帝,雍正帝。

雍:雍和宫,雍正帝的行宫。

清献:清正廉洁的谥号。

礼部侍郎:礼部的副职。

朱子:朱子,指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

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主张心学。

高攀龙:高攀龙,明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顾宪成并称‘高顾’,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

顾宪成:顾宪成,明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高攀龙并称‘高顾’,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

县崇实政:县崇实政指的是在县一级实行务实、实际的政绩。

嘉定民颂陇其:嘉定民颂陇其指的是嘉定地区的民众对陇其的颂扬,陇其在此处指代某位官员或贤人。

灵寿:灵寿,古县名,位于今河北省。

阜平:阜平,古县名,位于今河北省。

内阁中书:内阁中书,清代官职,负责内阁文书工作。

中书科中书:中书科中书,清代官职,负责中书科文书工作。

丁父忧:丁父忧,指因父亲去世而守丧。

书院:书院,古代中国的一种教育机构。

正学:正学,指正宗的学问或学术。

堤:堤,用于防洪的土筑或石筑建筑物。

河工:河工,指治理河流的工程。

山东济宁道:山东济宁道,清代官职,负责山东济宁地区的行政事务。

岁饥:岁饥,指一年的饥荒。

布政使:布政使,清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赈:赈,救济。

仓穀:仓穀,仓库中的粮食。

专擅:专擅,专权,独断专行。

分道治赈:分道治赈,指分区域进行救济。

汶上、阳穀:汶上、阳穀,古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布泽安流:布泽安流,指施恩泽以安定百姓。

江苏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清代官职,负责江苏地区的司法事务。

鼇峰书院:鼇峰书院,古代书院名。

义塾:义塾,指公益性质的学校。

尼:尼,指出家为尼的女子。

鬻:鬻,卖。

淮、扬、徐三府:淮、扬、徐三府,指淮安、扬州、徐州三个府。

布政使司:布政使司,清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总督:总督,清代官职,负责一省或数省的军事和行政。

噶礼:噶礼,清代官员,与张伯行有冲突。

江南乡试:江南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在江南地区举行。

赵晋:赵晋,清代官员,涉及江南乡试舞弊案。

左必蕃:左必蕃,清代官员,涉及江南乡试舞弊案。

九卿:九卿,清代官职,指九位高级官员。

詹事:詹事,清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科道:科道,清代官职,指科举出身的官员。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相当于现代的荣誉顾问。

谥:古代对已故皇帝、贵族、大臣等的尊称,用以表彰其德行。

文庙:文庙,古代祭祀孔子的庙宇。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此考试的人成为进士,是古代中国文官的主要晋升途径。

精舍:古代指高人隐居或学者讲学的地方,这里指伯行建造的住宅。

小学:古代指基础文化教育,包括《孝经》、《论语》等。

近思录:南宋朱熹编撰的哲学著作,收录了程颢、程颐等人的哲学思想。

程、朱语类: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的言论和著作。

圣门庭:指儒家学派的门庭,即儒家思想。

濂、洛、关、闽:指北宋时期四大儒家学派,濂溪学派、洛学、关学、闽学。

主敬:儒家思想中的修养方法,强调内心的敬畏和庄重。

老氏:指道家创始人老子。

佛者:指佛教信徒。

烈士:指有气节的人。

利:指利益、好处。

引:指推荐、举荐。

齮龁:指咬啮,这里指诋毁、攻击。

协恭:指和谐、恭敬。

芥蒂:指心中的小疙瘩,比喻心中的怨恨或不快。

荷保全:指得到保全、幸免于难。

户部员外郎:古代官职,户部是掌管户籍、财政的部门。

扬州知府:古代官职,扬州是扬州府的治所,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

芒稻闸:古代水利工程,位于江都。

淮、黄,高、宝诸河:指淮河、黄河、高邮湖、宝应湖等河流。

夏潦盛涨:指夏季雨水多,河水涨得高。

运使令:指运使的命令,运使是古代官职,负责运输事务。

盐艘:指盐船。

协办:指协助办理。

南河:指长江以南的河流。

夺官:指被免去官职。

诛:指处死。

守备:古代官职,负责军事防守。

视行刑:指观看行刑过程。

释之:指释放。

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兵部是掌管军事的部门。

漕运总督:古代官职,负责漕运(即水路运输粮食)的官员。

河东河道总督: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黄河流域河道的官员。

性理之学:指研究人的性(本性)和理(道理)的学问,是儒家哲学的一部分。

高宗:指清朝的乾隆皇帝。

斌、陇其、伯行:指三位名臣,分别是孙斌、吴其濬、王伯行。

圣祖:指清朝的康熙皇帝。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行为。

程、朱:指程颢、程颐和朱熹,是宋代儒学的重要代表。

守仁:指王守仁。

乡:指家乡、故土。

广隘:指宽广和狭窄,这里指学识的广度和深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二-评注

伯行方成进士,归构精舍於南郊,陈书数千卷纵观之,及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曰:‘入圣门庭在是矣。’

此句描绘了伯行进士归乡后,建造精舍,藏书数千卷,广泛阅读的过程。‘入圣门庭在是矣’一句,表达了伯行对学问的崇敬和对圣贤思想的追求,彰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者七年。

伯行对濂、洛、关、闽等地的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口诵手抄,历时七年。这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对儒家思想的深刻领悟和传承。

始赴官,尝曰:‘千圣之学,括於一敬,故学莫先於主敬。’因自号曰敬庵。

伯行在担任官职后,提出‘千圣之学,括於一敬’的观点,强调学习圣贤之学应以‘敬’为先,并自号‘敬庵’,体现了他对儒家‘敬’的重视。

又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

此句反映了伯行对儒家‘义利之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追求‘义’,而‘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等都是对‘利’的追求,从而揭示了人性中的贪欲。

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

此句描述了伯行在官场上的为政之道,他重视学问的醇正和志操的洁清,对待同事真诚相待,团结协作,体现了儒家‘仁爱’和‘诚信’的价值观。

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所著有困学录、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诸书。

伯行在为官期间,始终坚守‘公私分明’的原则,他的著作也体现了他的学术追求和为政理念。

子师载,字又渠。举人。以父荫补户部员外郎。

此句介绍了师载的生平和官职,表明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雍正初,授扬州知府。岁饥,高邮湖西民以县吏报灾轻,不得赈。

师载在扬州知府任上,面对饥荒,他亲自赈灾,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对民生的关注。

江都芒稻闸为淮、黄,高、宝诸河入江要津,夏潦盛涨。闸官利商人饵,谓非运使令不得启。

此句描绘了芒稻闸的重要性以及闸官的贪婪,为师载的廉洁和为民请命的形象做了铺垫。

师载询盐艘须水六七尺,今过半,乃身往督役启闸。

师载亲自前往芒稻闸,督促役员开启闸门,保障盐船通行,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和对职责的认真负责。

累迁江苏按察使,内擢右通政。

此句说明了师载在官场上的升迁,表明他在为官期间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再迁,授仓场侍郎,命协办江南河务。

师载在官场上的进一步升迁,表明他在治河方面的才能得到了认可。

授安徽巡抚,仍命赴南河协同防护。

师载被任命为安徽巡抚,负责南河的防护工作,体现了他对治河事业的贡献。

会河溢,夺官。

此句描述了师载在治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

上命诛疏防同知李焞、守备张宾,使师载视行刑,毕,释之。

此句反映了师载在官场上的正直和廉洁,他坚持原则,敢于直言。

再起为兵部侍郎,迁漕运总督。

师载在官场上的再次起用,表明他的才能和品德得到了认可。

复授河东河道总督。

师载在官场上的继续升迁,表明他在治河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载长於治河。少读父书,研性理之学,高宗称其笃实。

此句评价了师载在治河方面的才能和学术成就,表明他在治河方面的贡献得到了皇室的认可。

卒,赠太子太保,谥悫敬。

师载去世后,得到了皇室的高度评价,赠予太子太保的荣誉,谥号为‘悫敬’,表明他在为官期间秉持了清廉、勤勉的品质。

论曰: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

此段论述了斌、陇其、伯行三人在清世的名臣地位,表明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皇室的认可。

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

此句评价了陇其在官场上的表现,表明他廉洁清正,深受民众的爱戴,与斌、伯行一样,得到了圣祖的赏识。

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

此句评价了清世的政治环境,表明在汉、唐以后,能够出现君明臣良的政治局面实属罕见。

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

此句描述了斌、陇其、伯行三人在儒家思想上的不同立场,表明他们在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上的不同贡献。

要其躬行实践,施於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此句总结了斌、陇其、伯行三人在政治实践中的表现,表明他们都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有所不同,但都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4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