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九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九-原文

汤若望,初名约翰亚当沙耳,姓方白耳氏,日耳曼国人。

明万历间,利玛窦挟天算之学入中国,徐光启与游,尽其术。

崇祯初,日食失验,光启上言:“台官用郭守敬法,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庄烈帝用其议,设局修改历法,光启为监督,汤若望被徵入局掌推算。

光启卒,以李天经代,奏进汤若望所著书及忄互星屏障。迭与台官测日食,候节气,并考定置闰先后,汤若望术辄验。

庄烈帝知西法果密,欲据以改大统术,未行而明亡。

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定京师,是岁六月,汤若望启言:“臣於明崇祯二年来京,用西洋新法釐正旧历,制测量日月星晷、定时考验诸器。近遭贼毁,拟重制进呈。先将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照新法推步。京师日食限分秒并起复方位,与各省所见不同诸数,开列呈览。”

王命汤若望修正历法。

七月,礼部启请颁历,王言:“治历明时,帝王所重。今用新法正历,以敬迓天休,宜名时宪历,用称朝廷宪天乂民之至意。自顺治二年始,即用新历颁行天下。”

汤若望复启言:“敬授人时,全以节气交宫,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为重。今节气、日时、刻分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俱照道里远近推算,增加历首,以协民时,利民用。”

王奖其精确。

八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王令大学士冯铨与汤若望率钦天监官赴观象台测验,惟新法吻合,大统、回回二法时刻俱不协。

世祖定鼎京师,十一月,以汤若望掌钦天监事。

汤若望疏辞,上不许。

又疏请别给敕印,而以监印缴部,谓治历之责,学道之志,庶可并行不悖,上亦不许。

并谕汤若望遵旨率属精修历法,整顿监规,如有怠玩侵紊,即行参奏。

加太仆寺卿,寻改太常寺卿。

十年三月,赐号通玄教师,敕曰:“国家肇造鸿业,以授时定历为急务。羲和而后,如汉洛下闳、张衡,唐李淳风、僧一行,於历法代有损益。元郭守敬号为精密,然经纬之度,尚不能符合天行,其后晷度遂以积差。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於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於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於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今特锡尔嘉名,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

旋复加通政使,进秩正一品。

钦天监旧设回回科,汤若望用新法,久之,罢回回科不置。

十四年四月,革职回回科秋官正吴明炫疏言:“臣祖默沙亦黑等一十八姓,本西域人。自隋开皇己未,抱其历学,重译来朝,授职历官,历一千五十九载,专管星宿行度。顺治三年,掌印汤若望谕臣科,凡日月交食及太阴五星陵犯、天象占验,俱不必奏进。臣察汤若望推水星二八月皆伏不见,今於二月二十九日仍见东方,又八月二十四日夕见,皆关象占,不敢不据推上闻。乞上复存臣科,庶绝学获传。”

并上十四年回回术推算太阴五星陵犯书,日月交食、天象占验图象。

别疏又举汤若望舛谬三事:一、遗漏紫炁,一、颠倒觜参,一、颠倒罗计。

八月,上命内大臣爱星阿及各部院大臣登观象台测验水星不见,议明炫罪,坐奏事诈不以实,律绞,援赦得免。

康熙五年,新安卫官生杨光先叩阍进所著摘谬论、选择议,斥汤若望新法十谬,并指选择荣亲王葬期误用洪范五行,下议政王等会同确议。

议政王等议:“历代旧法,每日十二时,分一百刻,新法改九十六刻。康熙三年立春候气,先期起管,汤若望妄奏春气已应参、觜二宿,改调次序,四馀删去紫炁。天祐皇上,历祚无疆,汤若望祗进二百年历。选荣亲王葬期不用正五行,反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事犯重大。汤若望及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宏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皆凌迟处死;故监官子刘必远、贾文郁、可成子哲、祖白子实、汤若望义子潘尽孝皆斩。”

得旨,汤若望效力多年,又复衰老,杜如预、杨宏量勘定陵地有劳,皆免死,并令覆议。

议政王等覆议,汤若望流徙,馀如前议。

得旨,汤若望等并免流徙,祖白、可成、发、光显、有泰皆斩。

自是废新法不用。

圣祖既亲政,以南怀仁治理历法,光先坐谴黜,复用新法。

时汤若望已前卒,复通微教师封号,视原品赐恤,改“通玄”曰“通微”,避圣祖讳也。

杨光先,字长公,江南歙县人。

在明时为新安所千户。

崇祯十年,上疏劾大学士温体仁、给事中陈启新,舁棺自随。

廷杖,戍辽西。

国初,命汤若望治历用新法,颁时宪历书,面题“依西洋新法”五字。

光先上书,谓非所宜用。

既又论汤若望误以顺治十八年闰十月为闰七月,上所为摘谬、辟邪诸论,攻汤若望甚力,斥所奉天主教为妄言惑众。

圣祖即位,四辅臣执政,颇右光先,下礼、吏二部会鞫。

康熙四年,议政王等定谳,尽用光先说,谴汤若望,其属官至坐死。

遂罢新法,复用大统术。

除光先右监副,疏辞,不许;即授监正,疏辞,复不许。

光先编次其所为书,命曰不得已,持旧说绳汤若望。

顾学术自审不逮远甚,既屡辞不获,乃引吴明烜为监副。

明烜,明炫兄弟行,明炫议复回回科不得请,至是明烜副光先任推算。

五年春,光先疏言:‘今候气法久失传,十二月中气不应。乞许臣延访博学有心计之人,与之制器测候,并饬礼部采宜阳金门山竹管、上党羊头山秬黍、河内葭莩备用。’

七年,光先复疏言:‘律管尺寸,载在史记,而用法失传。今访求能候气者,尚未能致。臣病风痺,未能董理。’下礼部,言光先职监正,不当自诿,仍令访求能候气者。

是时朝廷知光先学术不胜任,复用西洋人南怀仁治理历法。

南怀仁疏劾明烜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於是年十二月置闰,应在康熙九年正月,又一岁两春分、两秋分,种种舛误,下议政王等会议。

议政王等议,历法精微,难以遽定,请命大臣督同测验。

八年,上遣大学士图海等二十人会监正马祜测验立春、雨水两节气及太阴火、木二星躔度,南怀仁言悉应,明烜言悉不应。

议政王等疏请以康熙九年历日交南怀仁推算,上问:‘光先前劾汤若望,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光先何者为是,汤若望何者为非,及新法当日议停,今日议复,其故安在?’

议政王等疏言:‘前命大学士图海等二十人赴观象台测验,南怀仁所言悉应,吴明烜所言悉不应,问监正马祜,监副宜塔喇、胡振钺、李光显,皆言南怀仁历法上合天象。一日百刻,历代成法,今南怀仁推算九十六刻,既合天象,自康熙九年始,应按九十六刻推行。南怀仁言罗睺、计都、月孛、推历所用,故入历;紫炁无象,推历所不用,故不入历。自康熙九年始,紫炁不必造入七政历。’又言:‘候气为古法,推历亦无所用,嗣后并应停止。请将光先夺官,交刑部议罪。’上命光先但夺官,免其罪。

南怀仁等复呈告光先依附鼇拜,将历代所用洪范五行称为灭蛮经,致李祖白等无辜被戮,援引吴明烜诬告汤若望谋叛。

下议政王等议,坐光先斩,上以光先老,贷其死,遣回籍,道卒。

刑部议明烜坐奏事不实,当杖流,上命笞四十释之。

南怀仁,初名佛迪南特斯,姓阜泌斯脱氏,比利时国人。

康熙初,入中国。时汤若望方黜,杨光先为监正,吴明烜为监副,以大统术治历,节气不应,金、水二星躔度舛错。

明烜奏水星当见,其言复不售。乃召南怀仁,命治理历法。

南怀仁劾光先、明烜而去之,遂授南怀仁监副。

时康熙八年三月,南怀仁言是岁按旧法以十一月置闰,以新法测验,闰当在九年正月。

既又言是月二十九日雨水,乃正月中气,即为康熙九年之正月,闰当在是年二月。

上命礼部询钦天监官,多从南怀仁,乃罢八年十二月闰,移置九年二月;节气占候,悉用南怀仁说。

六月,南怀仁请改造观象台仪器,从之。

十二月,仪器成,擢南怀仁监正。

仪凡六:曰黄道经纬仪,曰赤道经纬仪,曰地平经仪,曰地平纬仪,曰纪限仪,曰天体仪;并绘图立说,次为灵台仪象志。

十七年,进康熙永年表,表推七政交食,为汤若望未竟之书,南怀仁续成之。

二十一年,命南怀仁至盛京测北极高度,较京师高二度,别为推算日月交食表上之。

南怀仁官监正久,累加至工部侍郎。

二十七年,卒,谥勤敏。

自是钦天监用西洋人,累进为监正、监副,相继不绝。

五十四年,命纪理安制地平经纬仪,合地平、象限二仪为一。

乾隆中,戴进贤、徐懋德、刘松龄、傅作霖皆赐进士。

道光间,高拱宸等或归国,或病卒。

时监官已深习西法,不必复用西洋人,奏奉宣宗谕,停西洋人入监。

方圣祖用南怀仁,许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

是时各省天主堂已三十馀所。

雍正间,禁令严,尽毁去,但留京师一所,俾西洋人入监者居之。

入内地传教,辄绳以法。

迨停西洋人入监,未几海禁弛,传教入条约,新旧教堂遍内地矣。

论曰:历算之术,愈入则愈深,愈进则愈密。

汤若望、南怀仁所述作,与杨光先所攻讦,浅深疏密,今人人能言之。

其在当日,嫉忌远人,牵涉宗教,引绳批根,互为起仆,诚一时得失之林也。

圣祖尝言当历法争议未已,己所未学,不能定是非,乃发愤揅讨,卒能深造密微,穷极其阃奥。

为天下主,虚己励学如是。

呜呼,圣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九-译文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耳,姓方白耳氏,是日耳曼国人。在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带着天文学来到中国,与徐光启交往,学习了他们的技术。崇祯初年,发生了日食,预测不准确,徐光启上奏说:‘台官使用郭守敬的方法,时间久了必然会有误差,应该及时修正。’庄烈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设立机构修改历法,徐光启担任监督,汤若望被征召进入机构负责推算。徐光启去世后,李天经接替他的职位,上奏进呈汤若望所著的书籍和天文观测屏障。他们多次与台官测量日食,观察节气,并确定置闰的先后顺序,汤若望的方法总是准确无误。庄烈帝知道西方的方法确实精密,想要根据这些方法修改大统术,但未实施明朝就灭亡了。

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平定了京城,这年六月,汤若望上奏说:‘我从明朝崇祯二年来到京城,使用西洋新法修订了旧历,制作了测量日月星辰的仪器和定时考验的器具。最近遭到贼人破坏,打算重新制作并呈上。现在先根据新法预测本年八月初一日的日食。京师日食的限分秒和起复方位,与各省所见的数字不同,已经列出呈上。’睿亲王命令汤若望修正历法。七月,礼部启请颁布历法,睿亲王说:‘修订历法,是帝王所重视的。现在使用新法修订历法,以表示对天意的敬畏,应该命名为时宪历,以体现朝廷敬天保民的最大诚意。从顺治二年开始,就使用新历在全国颁布。’汤若望再次上奏说:‘敬授人时,完全以节气交宫,与太阳的出入、昼夜时刻为重。现在节气、日时、刻分都与太阳的出入、昼夜时刻,都按照道里的远近进行推算,增加了历首,以适应民时,方便民众使用。’睿亲王赞扬他的精确。

世祖在北京定都后,十一月,任命汤若望掌管钦天监事。汤若望上疏辞让,皇帝不准。他又上疏请求另外颁发敕印,将监印上缴给部里,说治理历法、学习道术的责任,可以并行不悖,皇帝也不准。并命令汤若望遵旨率领属下精心修订历法,整顿监规,如有懈怠玩忽职守,立即上奏弹劾。他被加封为太仆寺卿,不久改为太常寺卿。十年三月,赐号通玄教师,敕书说:‘国家开创宏大的事业,以授时定历为当务之急。自羲和之后,如汉代的洛下闳、张衡,唐代的李淳风、僧一行,在历法上都有所增益和损失。元代的郭守敬号称精密,但经纬的度数,还不能完全符合天象,之后的晷度就逐渐有了误差。你汤若望来自西洋,精通天文历法。徐光启特别推荐你给朝廷,当时的专家如魏文魁等,实际上都不如你。但因为你是远方的人,受到很多忌妒,最终没有得到重用。我承蒙天恩,定都之初,你为我修订了大清时宪历,直到成功。你又能洁身自好,尽心于事。现在特别赐给你嘉名,让你知道天生贤人,辅助制定历法,弥补了数千年的缺失,不是偶然的。’不久又加封通政使,晋升为正一品。

钦天监原来设有回回科,汤若望使用新法,时间久了,就废除了回回科。十四年四月,被革职的回回科秋官正吴明炫上疏说:‘我的祖先默沙亦黑等十八姓,都是西域人。自从隋朝开皇己未年间,带着他们的历法学,经过多次翻译来到朝廷,被授予历官的职位,历经一千五十九年,专门管理星宿的运行。顺治三年,掌印的汤若望命令我科,凡是日月交食以及太阴五星凌犯、天象占验,都不必上奏。我观察到汤若望预测水星在二月和八月都隐藏不见,现在二月二十九日在东方仍然可见,八月二十四日傍晚也可见,这些都关系到天象占验,不敢不据实上报。请求皇帝恢复我科的设置,以便绝学得以传承。’他还上呈了十四年回回术推算太阴五星凌犯的书,以及日月交食、天象占验的图象。另一份疏文中又列举了汤若望的三项错误:一是遗漏了紫炁,二是颠倒了觜参,三是颠倒了罗计。八月,皇帝命令内大臣爱星阿及各部院大臣登上观象台测验水星是否可见,讨论吴明炫的罪行,以奏事不实定罪,按照律法应当绞死,但因为是赦免的对象而得以免死。

康熙五年,新安卫官生杨光先上书请求觐见,进呈他所著的《摘谬论》、《选择议》,指责汤若望的新法有十处错误,并指出选择荣亲王葬期时误用了洪范五行,下议政王等共同商议。议政王等商议后认为:‘历代旧法,每日分为十二时,分为一百刻,新法改为九十六刻。康熙三年立春候气,提前起管,汤若望胡乱上奏春气已经应验了参、觜二宿,改动了次序,四余删去了紫炁。上天保佑皇上,历祚无穷,汤若望只提供了二百年的历法。选择荣亲王葬期不使用正五行,反而使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都犯了忌讳,事情重大。汤若望以及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宏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中官正刘有泰都应当凌迟处死;故监官子刘必远、贾文郁、可成子哲、祖白子实、汤若望义子潘尽孝都应当斩首。’得到旨意,汤若望效力多年,又已年老,杜如预、杨宏量负责勘察陵地有功,都免死,并命令重新商议。议政王等重新商议,汤若望被流放,其余按照之前的商议执行。得到旨意,汤若望等人一并免于流放,祖白、可成、发、光显、有泰都应当斩首。从此废除了新法,不再使用。

圣祖亲政后,以南怀仁治理历法,杨光先被贬谪,恢复了新法的使用。当时汤若望已经去世,恢复了通微教师的封号,按照原来的品级赐予抚恤,将‘通玄’改为‘通微’,以避圣祖的名讳。

杨光先,字长公,是江南歙县人。在明朝时是新安所的千户。崇祯十年,上疏弹劾大学士温体仁、给事中陈启新,带着棺材自随。被廷杖,被贬到辽西。

国初,命令汤若望使用新法修订历法,颁布时宪历书,亲自题写了‘依西洋新法’五个字。杨光先上书,认为不应该使用。接着又论述汤若望错误地将顺治十八年闰十月定为闰七月,上呈了《摘谬》、《辟邪》等论,强烈攻击汤若望,指责他奉行的天主教是妄言惑众。圣祖即位后,四位辅臣执政,很支持杨光先,下命令礼部、吏部共同审讯。康熙四年,议政王等定罪,完全采纳了杨光先的说法,贬谪了汤若望,他的属官甚至有人被处死。于是废除了新法,恢复了使用大统术。任命杨光先为右监副,他上疏辞让,不允许;立即任命他为监正,他又上疏辞让,还是不允许。

首先整理他所写的书籍,命名为《不得已》,用旧有的说法来纠正汤若望。但是,由于自己的学术水平远远不够,虽然多次推辞但未能如愿,于是聘请吴明烜担任副监正。吴明烜是吴明炫的兄弟,吴明炫提议恢复回回科,但未能得到批准,这时吴明烜协助杨光先进行推算。

五年春天,杨光先上疏说:‘现在候气法已经失传很久,十二月的节气不符合。请求允许我延请博学多才、有心计的人,与他们制作仪器来观测节气,并命令礼部采集宜阳金门山的竹管、上党羊头山的黍米、河内的芦苇作为备用。’

七年,杨光先再次上疏说:‘律管的尺寸,记载在《史记》中,但用法已经失传。现在访求能够观测节气的人,还没有找到。我患有风湿麻痹症,无法管理这些事务。’此事下发给礼部,指出杨光先作为监正,不应该自己推脱责任,仍然命令寻找能够观测节气的人。

这时朝廷知道杨光先的学术能力不胜任,又重新起用西洋人南怀仁来治理历法。南怀仁上疏弹劾吴明烜在康熙八年编造的七政民历中,同年十二月设置闰月,实际上应该在康熙九年正月,还有一年中出现两次春分和两次秋分,种种错误,交由议政王等人会议。

议政王等人商议后,认为历法非常精深,难以立刻确定,请求命令大臣共同进行测验。八年,皇帝派遣大学士图海等二十人会同监正马祜测验立春、雨水两节气以及太阴火、木二星的运行度数,南怀仁的说法全部符合,吴明烜的说法全部不符合。

议政王等人上疏请求将康熙九年的历日交给南怀仁推算,皇帝问:‘杨光先之前弹劾汤若望,议政王大臣会议时,认为杨光先哪些是正确的,汤若望哪些是错误的,以及新法当初被停止,现在又重新讨论,原因是什么?’

议政王等人上疏说:‘之前命令大学士图海等二十人前往观象台进行测验,南怀仁的说法全部符合,吴明烜的说法全部不符合。询问监正马祜、监副宜塔喇、胡振钺、李光显,他们都认为南怀仁的历法符合天象。一日有九十六刻,历代成法,从康熙九年开始,应该按照九十六刻来推行。南怀仁说罗睺、计都、月孛是推算历法时需要考虑的,所以被纳入历法;紫炁没有形象,推算历法时不需要考虑,所以没有被纳入历法。从康熙九年开始,紫炁不需要被纳入七政历。’

又说:‘候气是古代的方法,推算历法时也没有用到,以后都应该停止。请求将杨光先剥夺官职,交由刑部议罪。’皇帝命令只剥夺杨光先的官职,免于其罪。

南怀仁等人再次上告杨光先依附鳌拜,将历代所用的洪范五行称为灭蛮经,导致李祖白等人无辜被杀,引用吴明烜诬告汤若望谋反。交由议政王等人议罪,判处杨光先斩首,但由于杨光先年老,皇帝宽恕了他的死罪,将他遣返回籍,在路上去世。刑部议定吴明烜因奏事不实,应当杖责流放,皇帝命令鞭打四十后释放。

南怀仁,原名佛迪南特斯,姓阜泌斯脱,是比利时人。康熙初年,来到中国。当时汤若望被罢免,杨光先担任监正,吴明烜担任副监正,用大统术来治理历法,节气不符合,金、水二星的运行度数有误。吴明烜上奏说水星应该出现,但他的话没有得到认可。于是召见南怀仁,命令他治理历法。南怀仁弹劾杨光先、吴明烜并将他们罢免,于是任命南怀仁为副监正。

当时康熙八年三月,南怀仁说这一年按照旧法应该在十一月设置闰月,按照新法进行测验,闰月应该在康熙九年正月。他又说这个月的二十九日是雨水,是正月的节气,因此是康熙九年正月,闰月应该在那一年的二月。皇帝命令礼部询问钦天监官员,多数人听从南怀仁,于是取消康熙八年十二月的闰月,移到康熙九年二月;节气占候,全部采用南怀仁的说法。

六月,南怀仁请求改造观象台的仪器,皇帝同意了。十二月,仪器制成,提升南怀仁为监正。仪器共有六种: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天体仪;并绘制图表,编撰成《灵台仪象志》。十七年,进呈康熙永年表,表中推算七政交食,是汤若望未完成的书,南怀仁续编完成的。

二十一年,命令南怀仁前往盛京测量北极高度,比京师高两度,另外制作了推算日月交食的表格。南怀仁担任监正时间很长,多次加官至工部侍郎。二十七年去世,谥号勤敏。

从那时起,钦天监开始使用西洋人,连续晋升为监正、副监正,相继不断。五十四年,命令纪理安制作地平经纬仪,将地平、象限两种仪器合二为一。乾隆年间,戴进贤、徐懋德、刘松龄、傅作霖都被赐予进士。道光年间,高拱宸等人有的回国,有的病逝。当时监官已经熟练掌握西法,不再需要使用西洋人,上奏宣宗的命令,停止西洋人进入钦天监。

当圣祖使用南怀仁时,允许奉天主教,保留其国俗,但禁止各省建立教堂。那时各省的天主教堂已有三十多所。雍正年间,禁令严格,全部被毁掉,只留下京师的一所,供进入钦天监的西洋人居住。进入内地传教,就依法制裁。等到停止西洋人进入钦天监后不久,海禁放宽,传教进入条约,新旧教堂遍布内地。

论曰:历算之术,越深入越深奥,越进步越精密。汤若望、南怀仁所著述的,与杨光先所攻击的,深浅、疏密,现在人人都能谈论。在当时,因为嫉妒外国人,涉及宗教问题,相互攻击,互相倾轧,确实是一时得失的场所。圣祖曾经说,当历法争议没有结束时,自己没有学习过,不能确定是非,于是发愤研究,最终能够深入研究奥秘,穷尽其中的精髓。作为天下的君主,如此谦虚好学,真是圣明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九-注解

汤若望:汤若望是明末清初的德国耶稣会士,曾参与修订《崇祯历书》,后因历法争议被杨光先弹劾。

杨光先:杨光先,明末清初的历法学家,因反对汤若望的新法历法而知名。他主张恢复传统历法,并在康熙年间因指控汤若望的新法错误而受到重用。

南怀仁:南怀仁是康熙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精通历法,后成为钦天监监正。

利玛窦:利玛窦(Matteo Ricci),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耶稣会传教士,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教的欧洲人之一,对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

徐光启:徐光启,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与利玛窦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历法改革有贡献。

崇祯帝:崇祯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顺治帝: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清朝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顺治帝的叔父,对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时宪历:时宪历是清朝使用的一种历法,由汤若望等人根据西方天文学知识编制。

钦天监:钦天监是明清两代的官方天文机构,负责天文观测、历法编制等事务。

大统术:大统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由唐代李淳风编制。

回回法:回回法是明清两代使用的一种历法,源自阿拉伯天文学。

洪范五行:《洪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其中包含五行理论。

摘谬论:摘谬论是杨光先所著的一篇论文,其中批评了汤若望的新法历法。

依西洋新法:依西洋新法是指依据西方天文学知识编制的历法,即汤若望所倡导的新法历法。

不得已:《不得已》是杨光先所著的一部历书,其中包含了杨光先对历法的研究和主张。

吴明烜:吴明烜,明炫兄弟,参与历法修订,与杨光先共同负责推算历法。

监副:官职名,指在监正之下负责辅助工作的官员。

候气法:古代推算节气的方法,通过观察大气中的某些现象来预测节气。

律管:古代用来测定音律的管乐器,也用于历法中测定时间。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七政:指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种天体。

罗睺、计都、月孛:古代天文术语,指某些星宿或天体的运行。

紫炁:古代天文术语,指某些天体的运行。

天主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耶稣会士南怀仁等人在中国传播的天主教。

观象台:古代观测天象的场所。

灵台仪象志:古代天文仪器志书。

七政交食:指日、月与七政之间的交食现象。

阃奥:指深奥的学问或技艺。

圣祖:指康熙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

宣宗:指道光帝,清朝的第七位皇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九-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清朝康熙年间历法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历算、宗教、政治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学术的进步。

首句‘光先编次其所为书,命曰不得已,持旧说绳汤若望’揭示了杨光先对汤若望历法的质疑,‘不得已’一词透露出他对旧说的坚持。

‘顾学术自审不逮远甚’表明杨光先在学术上自认不足,但仍然多次辞让,这说明他具有谦逊的学术态度。

‘乃引吴明烜为监副’表明杨光先在学术上的不自信,需要借助他人之力。

‘明烜议复回回科不得请,至是明烜副光先任推算’反映了吴明烜在学术上的主张和杨光先的依赖。

‘五年春,光先疏言’等句展现了杨光先在历法上的具体建议和朝廷的回应,体现了当时对历法的重视。

‘是时朝廷知光先学术不胜任,复用西洋人南怀仁治理历法’说明了朝廷在历法争议中的决策过程。

‘南怀仁疏劾明烜造康熙八年七政民历’等句描述了南怀仁对吴明烜历法的质疑和朝廷的处理。

‘议政王等议’反映了朝廷在历法争议中的决策过程,以及大臣们对历法的不同看法。

‘南怀仁等复呈告光先依附鼇拜’等句揭示了政治斗争在历法争议中的影响。

‘南怀仁,初名佛迪南特斯,姓阜泌斯脱氏,比利时国人’介绍了南怀仁的背景,强调了其外籍身份。

‘时康熙八年三月,南怀仁言是岁按旧法以十一月置闰’等句描述了南怀仁在历法上的主张和朝廷的回应。

‘自是钦天监用西洋人,累进为监正、监副,相继不绝’说明了西洋人在历法领域的地位逐渐上升。

‘论曰’部分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和评价,强调了历法争议背后的学术、宗教、政治因素,以及康熙皇帝的虚心学习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五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4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