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八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八-原文

盛宣怀,字杏荪,江苏武进人。

以诸生纳赀为主事,改官直隶州知州,累至道员。

尝赞置轮船招商局,开采湖北煤铁矿,李鸿章颇信任之。

英商擅筑铁轨,首沪迳宝山讫吴淞,上海道数阻,弗听。

宣怀与英官梅辉立折辩,偿银二十八万有奇,始归於我。

光绪五年,署天津道。

时鸿章督畿辅,方乡新政,以铁路、电报事专属宣怀。

宣怀以英、丹所设水陆线渐侵内地,乃集赀设津沪陆线,建电报学堂,并援万国公例与争,始克严定条款。

会订水线相接合同,於是与轮船招商同为商办两大局。

八年,英、法、德、美议立万国电报公司,增造自沪至香港水线,垄利权。

宣怀复劝集华商自设缘海各口陆线,以绝觊觎。

十年,署天津海关道。

会法越构衅,海防急。

乃移金州矿赀治苏、浙、闽、粤电线,便军事,而部议指为含混,科以降级调用。

左宗棠为言於上,事下南洋大臣曾国荃等,上其绩状,始改留任。

十二年,授山东登莱青道。

法领事林椿诣烟台与订越南北圻线约,朝旨既报可矣,而张之洞执言不可行。

宣怀曰:‘今珲春、海兰泡欲接俄线,俄方有挟求。法既许接线,彼必易就范。且英、丹皆与约,奚拒法!’总署然之。

果不数年而俄约成。

十八年,除真。

沪上织布局厂灾,宣怀筹设华盛总厂,复任弥汉冶铁厂亏耗。

於是之洞赏其才,与王文韶交荐之,遂擢四品京堂,督办铁路总公司。

入觐,奏言筑路与练兵、理财、育才互为用,并请开银行,设达成馆,称旨,补太常寺少卿。

与比订贷款草约。

二十四年,诏趣造粤汉路。

宣怀建议贷美款归自办,具改归商办本末以上;而言者盛毁其所为迟滞,被诃责。

宣怀具报曲折,上乃慰而勉之。

宣怀自请解职,仍留京会议洋货税则。

已而徐桐劾两局有中饱,適刚毅按事南下,衔命察覆。

宣怀具以实对,奏上,被温旨。

二十六年,拳祸作,各国兵舰纷集江海各口。

宣怀倡互保议,电线、江、鄂、闽诸疆吏,获同意,遂与各领事订定办法九条,世所称东南保护约款是也。

又电奏请下密诏平乱,发国电国书惩祸首,恤五忠,所言动关大计。

事宁,加太子少保,除宗人府府丞。

明年,充办理商税事务大臣。

以和约既成,偿费过钜,乃奏豫筹四策,而注重加税。

复以债款称息负累剧,请婉商各国,分摊免息。

嗣与各国商加税免釐,议垂成,英忽中悔。

厥后宣怀数续议,仍无效。

是岁奏设勘矿总公司。

越二年,而有争粤汉废约事,沪宁、苏杭甬踵之,众大譁。

诏禁宣怀干预,命唐绍仪代督两局。

宣怀遂奏罢铁路总公司。

后四年,浙路事益棘,上终以宣怀谙路政,复召见问筹策。

宣怀言:‘既借款,不应令商造;既商造,不应再借款。民情可用,不顺用之恐激变。’上是之,拜邮传部右侍郎。

命甫下,而浙路总理汤寿潜因言宣怀短,请离路事。

寿潜获严谴,宣怀亦不复久居中,仍命诣沪办商约。

宣统改元,奏言推广中央银行,先齐币制,附陈办法成式。

逾岁,命充红十字会会长。

先是日俄战争,宣怀与吕海寰等谋加入瑞士总会,中国有红十字会自此始。

既拜命入都,时朝廷方整丽币制,遂敕还邮部本官,参与度支部币制事。

晋尚书,数上封事,凡收回邮政,接筦驿站,规画官建各路,展拓川藏电线,釐定全国轨制,称新政毕举,而以铁路收为国有,致召大变,世皆责之。

先是给事中石长信疏论各省商民集股造路公司弊害,宜敕部臣将全国幹路定为国有,其餘枝路仍准各省绅商集股自修。

谕交部议,宣怀复奏言:‘中国幅员广袤,边疆辽远,必有纵横四境诸大幹路,方足以利行政而握中枢。从前规画未善,致路政错乱纷歧,不分枝幹,不量民力,一纸呈请,辄准商办。乃数载以来,粤则收股及半,造路无多;川则倒帐甚钜,参追无着;湘、鄂则开局多年,徒供坐耗。循是不已,恐旷日弥久,民累愈深,上下交受其害。应请定幹路均归国有,枝路任民自为,晓谕人民,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幹路,应即由国家收回,亟图修筑,悉废以前批准之案,川、湘两省租股并停罢之。’於是有铁路国有之诏,并起端方充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

宣怀复与英、德、法、美四国结借款之约,各省闻之,群情疑惧,湘省首起抗阻,川省继之。

湘抚杨文鼎、川督王人文先后以闻,诏切责之,谕:‘严行禁止,傥有匪徒从中煽惑,意在作乱者,照惩治乱党例,格杀勿论。’

宣怀又会度支部奏收回办法:‘请收回粤、川、湘、鄂四省公司股票,由部特出国家铁路股票换给,粤路发六成,湘、鄂路照本发还,川路宜昌实用工料之款四百馀万,给国家保利股票。其现存七百馀万两,或仍入股,或兴实业,悉听其便。’诏饬行。

四川绅民罗纶等二千四百馀人,以收路国有,盛宣怀、端方会度支部奏定办法,对待川民,纯用威力,未为持平,不敢从命。

人文复以闻,再切责之。

赵尔丰等复奏:‘川民争路激烈,请仍归商办。’不许,川乱遂成,而鄂变亦起,大势不可问矣。

资政院以宣怀侵权违法,罔上欺君,涂附政策,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请罪之,诏夺职,遂归。

后五年,卒。

宣怀有智略,尤善治赈。

自咸丰季叶畿辅被水菑,嗣是而晋边,而淮、徐、海,而浙,而鄂,而江、皖,皆起募款,筹赈抚。

因讨测受菑之故,益究心水利,其治小清河利尤溥。

唯起家实业,善蓄藏,称富,亦往往冒利,被口语云。

瑞澂,字莘儒,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孙,将军恭钅堂子。

以贡生官刑部笔帖式,迁主事,调升户部员外郎。

出为九江道,有治声,移上海道。

沪地交涉繁,瑞澂应付缜密,颇负持正名。

尤颛意警政,建总局,廓分区,设学堂,练马巡,中外交诵其能。

光绪三十三年,授江西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

时江、浙枭匪蠢动,出没沪、杭孔道,酿成巨案。

侍郎沈家本建议办清乡,朝命瑞澂主苏、松、太、杭、嘉、湖捕务,六属文武受节度。

瑞澂添募水师,购置兵轮,仿各国海军制,编成联队。

擒获巨魁夏竹、林声为,匪徒敛迹。

宣统改元,称疾,乞解职,温旨慰留。

总督端方密荐其才,迁巡抚。

既莅事,澄吏治,肃军纪,严警政,条具整饬本末以上,上嘉纳,命署湖广总督。

逾岁,到官,旋实授。

劾罢巡警道冯启钧、劝业道邹履和。

湘民饥变,复纠弹前祭酒王先谦、主事叶德辉、道员孔宪穀阻挠新政状,中旨分别惩革,繇是威望益著。

其时朝廷筹备立宪,瑞澂希风指,凡置警、兴学、设谘议局、立审检厅,一切皆治办。

名流如张謇辈咸与交驩,而懿亲载泽方用事,则又为其姻娅,声势骎骎出南北洋上。

三年七月,被命会办川汉、粤汉铁路。

居无何,督办端方上言鄂境铁路收归国有,诏嘉之。

越月,武昌变起。

先是党人谋乱於武昌,瑞澂初闻报,忧惧失措,漫不为备,惟悬赏告密,得党人名册,多列军人名,左右察知伪造,请销毁以安众心。

瑞澂必欲按名捕之,获三十二人,诛其三,辄以平乱闻。

诏嘉其弭患初萌,定乱俄顷,命就擒获诸人严鞫,并缉逃亡,於是军心骚动,翌日遂变。

瑞澂弃城走,诏革职,仍令权总督事,戴罪图功,并令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往讨,萨镇冰率兵舰、程允和率水师援之,而瑞澂已乘兵舰由汉口而芜湖而九江,且至上海矣。

党军推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官黎元洪称都督,置军政府。

既占武昌,复取汉阳,据汉口,乃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节制长江水陆各军,副都统王士珍副之。

召荫昌还,命军谘使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江北提督段祺瑞总统第二军,俱受世凯节制。

国璋与党军战於滠口,水陆夹击,复汉口,连克汉阳,指日下武昌,而世凯授总理内阁大臣,遽令停攻。

复起魏光焘督湖广,士珍暂权,段芝贵护,又命祺瑞摄之。

时瑞澂已久遁上海,始以失守武昌,潜逃出省,偷生丧耻,诏逮京,下法部治罪,而瑞澂不顾也。

瑞澂居上海四年,病卒。

论曰:辛亥革命,乱机久伏,特以铁路国有为发端耳。

宣怀实创斯议,遂为首恶。

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

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

呜呼!如瑞澂者,谥以罪首,尚何辞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八-译文

盛宣怀,字杏荪,是江苏武进人。起初以生员身份捐纳资财担任官职,后来改任直隶州知州,官至道员。曾经赞扬并支持设立轮船招商局,开采湖北煤铁矿,李鸿章非常信任他。英国商人擅自修建铁路,从上海直通宝山到吴淞,上海道多次阻挠,不允许。盛宣怀与英国官员梅辉立争论,赔偿了二十八万两银子,才得以归还我国。光绪五年,代理天津道。当时李鸿章负责畿辅地区,推行新政,将铁路、电报事务专门交给盛宣怀负责。盛宣怀认为英国、丹麦设立的水陆线路逐渐侵犯内地,于是筹集资金设立津沪陆线,建立电报学堂,并援引万国公法与之争论,才得以严格制定条款。同时签订水线相接合同,于是与轮船招商局一同成为商办的两个大型机构。

光绪八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商议设立万国电报公司,增加从上海到香港的水线,垄断利益。盛宣怀再次劝说筹集华商资金自行设立沿海各口岸的陆线,以杜绝觊觎之心。

光绪十年,代理天津海关道。当时法国与越南发生冲突,海防形势紧张。于是将金州矿的资财用于治理苏、浙、闽、粤的电线,方便军事行动,但部议认为含糊不清,指责他降级调用。左宗棠向上奏言,事情下交给南洋大臣曾国荃等人,上奏他的功绩,才得以留任。

光绪十二年,被任命为山东登莱青道。法国领事林椿到烟台与订越南北圻线约,朝廷已经批准,但张之洞坚持认为不可行。盛宣怀说:‘现在珲春、海兰泡想要接通俄国线路,俄国方面有要挟。法国既然同意接线,他们必定会容易就范。而且英国、丹麦都已经签订协议,为什么拒绝法国呢!’总署同意了他的观点。果然不久之后,俄国协议就达成了。

光绪十八年,正式任命。上海织布局发生火灾,盛宣怀筹集资金设立华盛总厂,再次负责弥汉冶铁厂亏损。于是张之洞赏识他的才能,与王文韶推荐他,于是提升为四品京堂,督办铁路总公司。入宫觐见,上奏说修建铁路与练兵、理财、育才相互辅助,并请求开设银行,设立达成馆,得到皇帝的赞同,补任太常寺少卿。与比国签订贷款草约。

光绪二十四年,皇帝下诏催促修建粤汉铁路。盛宣怀建议贷款美元自行修建,详细陈述了改归商办的原因;但有人指责他行动迟缓,受到斥责。盛宣怀详细报告了情况,皇帝安慰并鼓励他。盛宣怀自请辞职,但仍留在京城参与讨论洋货税则。

不久,徐桐弹劾两局有贪污,恰逢刚毅南下巡视,奉命调查。盛宣怀据实以对,上奏后,受到皇帝的温和处理。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爆发,各国军舰纷纷聚集江海各口岸。盛宣怀提出互相保护的建议,电线、江、鄂、闽等地的疆吏表示同意,于是与各国领事订立了九条办法,这就是世人所说的东南保护约款。又通过电报上奏请求皇帝下密诏平定叛乱,发布国电国书惩处祸首,抚恤五忠,所言都关系到国家大计。事情平定后,被加封太子少保,任命为宗人府府丞。第二年,担任办理商税事务大臣。由于和约已经签订,赔偿费用过多,于是上奏提出四项策略,重视增加税收。又因为借款利息负担过重,请求与各国协商分摊免息。随后与各国商议增加税收免征厘金,议定即将完成,英国突然反悔。此后盛宣怀多次继续商议,但仍然无效。这一年上奏设立勘矿总公司。

过了两年,发生了争夺粤汉废约的事,沪宁、苏杭甬等地相继发生,众人纷纷抗议。皇帝下诏禁止盛宣怀干预,命令唐绍仪代替他督办两局。盛宣怀于是上奏撤销铁路总公司。

四年之后,浙江铁路事务更加棘手,皇帝最终因为盛宣怀熟悉路政,再次召见他询问对策。盛宣怀说:‘既然已经借款,就不应该让商人修建;既然是商人修建,就不应该再借款。民情可以依靠,不顺应民情恐怕会引发变乱。’皇帝同意了他的观点,任命他为邮传部右侍郎。命令刚下达,浙江铁路总理汤寿潜因为指责盛宣怀的短处,请求离开铁路事务。汤寿潜受到严厉的斥责,盛宣怀也不再久居中枢,仍然被命令前往上海办理商约。

宣统改元,上奏建议推广中央银行,先统一币制,附上办法和格式。过了一年,被任命为红十字会会长。在此之前,日俄战争期间,盛宣怀与吕海寰等人商议加入瑞士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从此开始。已经受命入京,当时朝廷正在整顿币制,于是被命令恢复邮部本官,参与度支部币制事务。晋升为尚书,多次上奏封事,包括收回邮政,接管驿站,规划官建各路,拓展川藏电线,制定全国轨制,称新政已经全面实施,而将铁路收归国有,引起了大的变故,世人纷纷指责他。

在此之前,给事中石长信上疏论述各省商民集股修建路公司的弊端,认为应该命令部臣将全国干线定为国有,其余支线仍允许各省绅商集股自行修建。皇帝下诏交给部议,盛宣怀再次上奏说:‘中国幅员辽阔,边疆遥远,必须有纵横四境的各大干线,才足以有利于行政而掌握中枢。以前规划不善,导致路政混乱,不分干线支线,不考虑民力,一份呈请就批准商办。但数年来,广东收股已过半,修建的路并不多;四川则欠账巨大,追讨无果;湖南、湖北则开业多年,只是白白消耗。继续这样下去,恐怕会旷日持久,民众负担越来越重,上下都受到其害。应该规定干线均归国有,支线由民众自行修建,通告民众,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干线,应立即由国家收回,尽快修建,全部废除以前批准的方案,四川、湖南两省租股一并停止。’于是有了铁路国有的诏令,并起用端方担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

盛宣怀又与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四国签订借款协议,各省听闻后,群情疑惧,湖南省首先起来反对,四川省随后跟进。湖南巡抚杨文鼎、四川总督王人文先后上报,皇帝严厉斥责他们,下诏:‘严加禁止,如果有匪徒从中煽惑,意图作乱者,按照惩治乱党的例子,格杀勿论。’盛宣怀又会同度支部上奏收回办法:‘请收回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公司股票,由部特别发行国家铁路股票换取,广东铁路发行六成,湖南、湖北铁路按本金发还,四川铁路宜昌实际用工料款项四百多万,发放国家保利股票。其剩余七百多万两,或者继续入股,或者兴办实业,任其选择。’皇帝下诏执行。

四川绅士罗纶等两千四百多人,因为收归国有的铁路,盛宣怀、端方与度支部商定办法,对待四川民众,完全使用武力,不够公正,不敢遵命。王人文再次上报,皇帝再次严厉斥责。赵尔丰等人再次上奏:‘四川民众争路激烈,请仍然归商办。’皇帝不允许,四川的动乱因此爆发,湖北也发生了变乱,大局已经无法控制。资政院认为盛宣怀侵权违法,欺骗皇帝,附和错误政策,酿成祸乱,实在是误国的首要罪人,请求惩罚他,皇帝下诏夺去他的职务,于是返回。五年后去世。

盛宣怀有智慧和谋略,尤其擅长处理赈灾事务。自从咸丰末年京畿地区遭受水灾以来,他相继在晋边、淮徐海、浙江、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发起募捐,筹措赈灾款项。因为想要探究受灾的原因,他更加关注水利问题,他治理小清河的成效尤为显著。他出身于实业,善于储蓄,被称为富有,但也常常冒险追求利益,因此被民间传言所诟病。

瑞澂,字莘儒,是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的孙子,将军恭钅堂的儿子。他凭借贡生身份担任刑部笔帖式,后来升迁为主事,再调任户部员外郎。他外出担任九江道,有良好的治理声望,后来调任上海道。上海事务繁多,瑞澂处理得细致周密,颇有坚持正义的名声。他尤其专注于警政,建立了总局,扩大了分区管理,设立了学堂,训练了马巡队,他的能力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赞誉。光绪三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江西按察使,后来升迁为江苏布政使。当时江苏和浙江有盗匪活动,频繁在沪杭之间出没,造成了重大案件。侍郎沈家本建议进行清乡,朝廷命令瑞澂负责苏州、松江、太仓、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的捕务,这六个地区的文武官员都受他的节制。瑞澂增募水师,购置兵轮,仿效各国的海军制度,编成了联合舰队。他捕获了匪首夏竹和林声为,使得匪徒不敢再猖獗。

宣统改元后,瑞澂称病,请求解除职务,但朝廷下旨慰留。总督端方秘密推荐他的才能,他被任命为巡抚。上任后,他整顿吏治,严肃军纪,加强警政,提出了整顿政务的条陈,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并被任命为湖广总督。过了一年,他到任,后来被正式任命。他弹劾罢免了巡警道冯启钧、劝业道邹履和。湖南发生饥荒和变乱,他又弹劾了前祭酒王先谦、主事叶德辉、道员孔宪穀阻挠新政的行为,朝廷下旨分别进行了惩处,因此他的威望更加显著。当时朝廷正在筹备立宪,瑞澂积极响应,凡是设立警察、兴办学校、设立咨议局、建立审检厅等事宜,他都负责办理。名流如张謇等都与他交往密切,而当时的亲王载泽正掌权,瑞澂又是他的姻亲,因此声势非常显赫。

三年七月,他被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会办。不久,督办端方上奏称鄂境铁路收归国有,朝廷下旨嘉奖他。一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在此之前,党人在武昌密谋叛乱,瑞澂最初接到报告时,非常忧虑和恐慌,没有采取任何准备措施,只是悬赏招募密报者,得到了一份党人名单,名单上列有许多军人的名字,左右得知名单是伪造的,建议销毁以安定人心。瑞澂坚持要按照名单逮捕这些人,捕获了三十二人,处决了三人,就上报已经平定了叛乱。朝廷下旨嘉奖他及时平息了初起的叛乱,命令他严审捕获的人员,并追捕逃亡者,于是军心开始动摇,第二天就发生了变乱。瑞澂弃城逃跑,朝廷下旨革去他的职务,但仍命令他暂时担任总督职务,戴罪立功,并命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军讨伐,萨镇冰率领海军舰艇、程允和率领水师支援,但瑞澂已经乘坐军舰从汉口到芜湖再到九江,并且已经到达上海。

党军推举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官黎元洪为都督,设立了军政府。占领武昌后,又攻取了汉阳,占据了汉口,于是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负责剿抚,节制长江水陆各军,副都统王士珍协助他。召回荫昌,任命军谘使冯国璋担任第一军总统,江北提督段祺瑞担任第二军总统,他们都受袁世凯的节制。冯国璋与党军在滠口交战,水陆夹击,收复了汉口,连续攻克了汉阳,指日可下武昌,但袁世凯被任命为总理内阁大臣,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又起用魏光焘担任湖广总督,王士珍暂时代理职务,段芝贵担任护军使,又命令段祺瑞代理职务。当时瑞澂已经长期逃亡到上海,最初因为武昌失守,潜逃出省,苟且偷生,丧失了尊严,朝廷下旨逮捕他,交付法部审判,但瑞澂并不理会。

瑞澂在上海居住了四年,病逝。评论说:辛亥革命,乱的苗头早已潜伏,只是以铁路国有为导火索。盛宣怀实际上提出了这个建议,成为了首恶。湖北变乱突然爆发,瑞澂立刻弃城逃跑,当时国家领导人犹豫不决,不能依法严正处理。各省的督抚随后也都置之不理,逃跑的逃跑,变乱的变乱,大势已去。唉!像瑞澂这样的人,被谥为罪魁祸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八-注解

盛宣怀:盛宣怀(1844-1916),晚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字杏荪,江苏武进人。曾任轮船招商局督办、铁路总公司督办等职,推动了中国近代铁路、电报等事业的发展。

瑞澂:指清朝末年的官员瑞澂,曾任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

诸生: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资格,指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生员,即秀才。

纳赀:纳赀,指用金钱换取官职。

道员:清朝地方行政官员。

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曾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英商:英国商人。

梅辉立:梅辉立(William Mayers),英国驻上海领事。

光绪:清朝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即1875年至1908年。

津沪陆线:天津至上海的陆上电报线路。

万国公例:指国际通行的法律或惯例。

商办:由商人或商人组织经办。

垄利权:垄断利益。

觊觎:贪图。

拳祸:指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互保议:相互保护协议。

太子少保:清朝官职,掌管宫廷事务。

宗人府:清朝官署,掌管皇室宗族事务。

府丞:宗人府的副职。

商税事务大臣:清朝官职,负责商税事务。

邮政:指邮件传递。

驿站:古代传递公文、邮件的机构。

轨制:铁路的轨距标准。

石长信:清朝官员,曾任给事中。

邮传部:清朝官署,负责邮政、电报等事务。

度支部:清朝官署,负责财政事务。

邮部:清朝官署,负责邮政事务。

度支部币制事:度支部负责的货币制度事务。

邮传部右侍郎:邮传部的高级官员。

汤寿潜:汤寿潜(1867-1930),清末民初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浙江巡抚等职。

浙路:浙江的铁路。

邮部本官:原任邮部官员。

瑞士总会:瑞士红十字会。

度支部尚书:度支部的最高官员。

给事中:清朝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幹路:主要道路或铁路。

枝路:次要道路或铁路。

收股:收取股份。

倒帐:欠债无法偿还。

参追:追究责任。

租股:租赁股份。

保利股票:保证收益的股票。

资政院:清朝的咨询机构。

侵权违法:侵犯法律。

涂附政策:附和政策。

误国首恶:误国的首要罪人。

宣怀:指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政治家盛宣怀。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

智略:智慧与谋略,指某人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能力,善于策划和决策。

治赈:治理赈灾,指管理或处理灾区的救济工作。

咸丰季叶:咸丰是清朝皇帝,季叶指晚期,这里指咸丰末年。

畿辅:指京城附近地区,畿为边界,辅为辅助,即京畿地区。

水菑:水灾,指由水引起的灾害。

晋边:指晋朝的边境地区。

淮、徐、海,而浙,而鄂,而江、皖:淮、徐、海、浙、鄂、江、皖分别是淮河、徐州、海州、浙江、湖北、江西、安徽的简称,这里指这些地区。

募款:募集捐款,指为了某个目的而筹集资金。

筹赈抚:筹备赈灾和安抚工作。

水利:水利工程,指治理水资源的工程。

小清河: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条河流。

实业:指工业、农业、商业等实际的经济活动。

蓄藏:储存和收藏,指保存财富。

富:富有,指拥有大量财富。

口语:民间口头传说,指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

莘儒:瑞澂的字,是他的别称。

满洲正黄旗人:指瑞澂是满洲正黄旗的旗人,满洲是清朝的建立民族,正黄旗是满洲八旗之一。

大学士:清朝官职,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琦善:指清朝大学士琦善,瑞澂的祖父。

将军:指清朝的高级武官。

贡生: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一种生员资格。

笔帖式:清朝官职,是低级文官。

主事:清朝官职,是中级文官。

员外郎:清朝官职,是中级文官。

九江道:清朝地方行政区域,道是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种。

上海道:指上海地区的行政长官。

交涉:指处理国际或国内的事务。

缜密:周密细致,指处理事情非常细心。

持正名:坚持正义的名声,指为人正直,名声好。

警政:警察事务,指警察的管理和执法工作。

总局:中央或地方的主要管理机构。

学堂:学校,指教育机构。

马巡:骑马巡逻,指警察巡逻的方式。

中外交诵:中外都赞誉,指受到国内外的好评。

江西按察使:江西地区的按察使,按察使是清朝地方监察官。

江苏布政使:江苏地区的布政使,布政使是地方行政长官。

枭匪:强盗,指盗匪。

枭匪蠢动:盗匪活动猖獗。

清乡:清理乡村,指清除乡村中的盗匪。

侍郎:清朝官职,是高级文官。

沈家本:清朝官员,曾任侍郎等职。

主苏、松、太、杭、嘉、湖捕务:负责苏、松、太、杭、嘉、湖地区的捕盗事务。

节度:节制,指管辖。

水师:海军,指水上军事力量。

兵轮:战舰,指用于作战的船只。

联队:联合部队,指由多个单位组成的部队。

巨魁:头目,指犯罪团伙的首领。

夏竹、林声为:夏竹和林声为,指被捕获的盗匪首领。

匪徒敛迹:盗匪活动减少,指盗匪不敢公开活动。

宣统改元:宣统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改元指皇帝即位或改换年号。

称疾:声称生病,指以生病为借口。

乞解职:请求辞职。

温旨慰留:皇帝温和的旨意,表示慰留。

总督:地方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端方:清朝官员,曾任总督等职。

巡抚:地方的高级文官,负责一省的行政工作。

澄吏治:整顿官吏治理,指改善官员的管理。

肃军纪:严肃军纪,指加强军队的纪律。

条具整饬:提出整顿措施,指提出改进的方案。

署湖广总督:代理湖广总督,指暂时担任湖广总督的职务。

纠弹:弹劾,指对官员进行检举和弹劾。

祭酒:古代官职,是学校中的高级官员。

阻挠新政:阻止新政策的实施。

懿亲:皇帝的亲族。

载泽:清朝宗室,曾任要职。

会办:共同办理,指共同负责某项事务。

川汉、粤汉铁路:指四川和广东之间的铁路。

武昌变:武昌起义,指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

党人:指革命党人,即参与革命活动的人。

悬赏告密:公开悬赏,鼓励人们告发革命党人。

严鞫:严格审讯,指对被捕人员进行严厉的审讯。

陆军大臣:陆军部的部长。

荫昌:清朝官员,曾任陆军大臣等职。

萨镇冰:清朝官员,曾任海军大臣等职。

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陆军的一个部队。

统领官:部队的指挥官。

都督:地方军事长官。

军政府:军事政府,指由军事力量控制的政府。

袁世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总理内阁大臣:总理内阁的部长。

魏光焘:清朝官员,曾任巡抚等职。

王士珍:清朝官员,曾任副都统等职。

段芝贵:清朝官员,曾任巡抚等职。

荫昌督师:荫昌担任军事统帅。

萨镇冰率兵舰:萨镇冰率领战舰。

程允和率水师:程允和率领水师。

戴罪图功:承认罪行,努力争取功绩。

法部:清朝的司法部门。

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八-评注

宣怀有智略,尤善治赈。自咸丰季叶畿辅被水菑,嗣是而晋边,而淮、徐、海,而浙,而鄂,而江、皖,皆起募款,筹赈抚。

此句赞扬了宣怀的智慧和治理赈灾的能力。‘智略’一词体现了宣怀的政治才能,‘善治赈’则凸显了他在赈灾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句子中提到的多个地区,如畿辅、晋边、淮、徐、海、浙、鄂、江、皖,说明了宣怀赈灾工作的广泛性和影响力。‘起募款,筹赈抚’则表明宣怀不仅善于筹措资金,还注重赈灾工作的实际效果。

因讨测受菑之故,益究心水利,其治小清河利尤溥。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宣怀在赈灾之余,对水利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因讨测受菑之故’说明宣怀是在对灾情进行深入分析后,开始关注水利问题。‘益究心水利’表明他对水利工作的重视,‘治小清河利尤溥’则是对他治理小清河成效的肯定。

唯起家实业,善蓄藏,称富,亦往往冒利,被口语云。

此句对宣怀的财富观进行了描述。‘起家实业,善蓄藏,称富’表明宣怀通过实业起家,善于理财,成为富有之人。然而,‘亦往往冒利’则暗示了他有时会为了利益而冒险,这也引起了一些非议。

瑞澂,字莘儒,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琦善孙,将军恭钅堂子。

此句介绍了瑞澂的背景和家世。‘字莘儒’是他的字,‘满洲正黄旗人’表明了他的民族身份,‘大学士琦善孙’和‘将军恭钅堂子’则说明了他的家族地位。

以贡生官刑部笔帖式,迁主事,调升户部员外郎。

此句叙述了瑞澂的仕途经历。‘以贡生官刑部笔帖式’说明他最初是通过贡生身份进入官场,‘迁主事,调升户部员外郎’则显示了他的官职晋升。

出为九江道,有治声,移上海道。沪地交涉繁,瑞澂应付缜密,颇负持正名。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地方治理方面的能力和声望。‘出为九江道’和‘移上海道’表明他曾在多个地方任职,‘有治声’说明他在治理方面有良好的口碑。‘应付缜密’和‘颇负持正名’则是对他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和正直品质的赞誉。

尤颛意警政,建总局,廓分区,设学堂,练马巡,中外交诵其能。

此句强调了瑞澂在警政方面的贡献。‘尤颛意警政’说明他对警政工作的重视,‘建总局,廓分区,设学堂,练马巡’则列举了他为加强警政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光绪三十三年,授江西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

此句记载了瑞澂的官职变动。‘授江西按察使’和‘迁江苏布政使’表明他在官场上的进一步晋升。

时江、浙枭匪蠢动,出没沪、杭孔道,酿成巨案。

此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江、浙枭匪蠢动’说明江浙地区出现了盗匪活动,‘出没沪、杭孔道’则表明这些盗匪在交通要道频繁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侍郎沈家本建议办清乡,朝命瑞澂主苏、松、太、杭、嘉、湖捕务,六属文武受节度。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剿匪工作中的角色。‘侍郎沈家本建议办清乡’说明清乡政策是由沈家本提出的,‘朝命瑞澂主苏、松、太、杭、嘉、湖捕务’则表明瑞澂被任命为剿匪工作的负责人。

瑞澂添募水师,购置兵轮,仿各国海军制,编成联队。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剿匪工作中采取的措施。‘添募水师,购置兵轮’表明他加强了海军力量,‘仿各国海军制,编成联队’则显示了他借鉴国外经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擒获巨魁夏竹、林声为,匪徒敛迹。

此句描述了瑞澂剿匪工作的成果。‘擒获巨魁夏竹、林声为’说明他成功抓获了重要匪徒,‘匪徒敛迹’则表明盗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

宣统改元,称疾,乞解职,温旨慰留。

此句反映了瑞澂在政治上的退让。‘宣统改元’说明此时已经是宣统时期,‘称疾,乞解职’则表明他因病请求辞职,‘温旨慰留’则说明朝廷对他表示了挽留之意。

总督端方密荐其才,迁巡抚。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政治上的再次崛起。‘总督端方密荐其才’表明端方对他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迁巡抚’则说明他因此得到了晋升。

既莅事,澄吏治,肃军纪,严警政,条具整饬本末以上,上嘉纳,命署湖广总督。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担任巡抚期间的工作。‘既莅事’说明他上任后立即开展工作,‘澄吏治,肃军纪,严警政’则是对他治理工作的概括。‘条具整饬本末以上’表明他注重治理工作的细节,‘上嘉纳’则说明他的工作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命署湖广总督’则说明他被任命为湖广总督。

逾岁,到官,旋实授。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湖广总督职位上的稳定。‘逾岁’说明他在湖广总督任上过了一年多,‘到官,旋实授’则表明他正式就任了湖广总督。

劾罢巡警道冯启钧、劝业道邹履和。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湖广总督任上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劾罢巡警道冯启钧、劝业道邹履和’说明他弹劾并罢免了两位官员,显示了他反腐的决心。

湘民饥变,复纠弹前祭酒王先谦、主事叶德辉、道员孔宪穀阻挠新政状,中旨分别惩革,繇是威望益著。

此句反映了瑞澂在处理民生问题上的果断。‘湘民饥变’说明湖南发生了饥民起义,‘复纠弹前祭酒王先谦、主事叶德辉、道员孔宪穀阻挠新政状’则表明他弹劾了阻碍新政的官员,‘中旨分别惩革’则说明朝廷对他的弹劾给予了支持,这也使他的威望进一步提升。

其时朝廷筹备立宪,瑞澂希风指,凡置警、兴学、设谘议局、立审检厅,一切皆治办。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立宪运动中的角色。‘其时朝廷筹备立宪’说明当时朝廷正在筹备立宪,‘瑞澂希风指’则表明他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凡置警、兴学、设谘议局、立审检厅,一切皆治办’则说明他在立宪运动中积极参与各项改革措施。

名流如张謇辈咸与交驩,而懿亲载泽方用事,则又为其姻娅,声势骎骎出南北洋上。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社交和政治关系上的优势。‘名流如张謇辈咸与交驩’表明他与许多名流有良好的关系,‘懿亲载泽方用事,则又为其姻娅’则说明他与朝廷重臣有姻亲关系,这些关系使他在政治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年七月,被命会办川汉、粤汉铁路。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铁路建设中的角色。‘三年七月’说明此时是宣统三年七月,‘被命会办川汉、粤汉铁路’则表明他被任命为川汉、粤汉铁路的会办。

居无何,督办端方上言鄂境铁路收归国有,诏嘉之。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铁路建设中的成就。‘居无何’说明时间不长,‘督办端方上言鄂境铁路收归国有,诏嘉之’则表明他成功推动鄂境铁路收归国有,并得到了朝廷的嘉奖。

越月,武昌变起。

此句描述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越月’说明起义发生在前一个月之后,‘武昌变起’则表明武昌起义已经发生。

先是党人谋乱於武昌,瑞澂初闻报,忧惧失措,漫不为备,惟悬赏告密,得党人名册,多列军人名,左右察知伪造,请销毁以安众心。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武昌起义初期的应对。‘先是党人谋乱於武昌’说明起义是由党人发动的,‘瑞澂初闻报,忧惧失措,漫不为备’则表明他最初对起义缺乏准备,‘惟悬赏告密,得党人名册’则说明他采取了悬赏告密的方式收集情报,但‘左右察知伪造’则表明他得到的情报存在问题。

瑞澂必欲按名捕之,获三十二人,诛其三,辄以平乱闻。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处理起义中的行动。‘瑞澂必欲按名捕之’说明他决心按照名单抓捕起义者,‘获三十二人,诛其三’则表明他抓捕了三十二人,并处决了其中三人,‘辄以平乱闻’则说明他以此向朝廷报告平定了起义。

诏嘉其弭患初萌,定乱俄顷,命就擒获诸人严鞫,并缉逃亡,於是军心骚动,翌日遂变。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处理起义中的不当行为。‘诏嘉其弭患初萌,定乱俄顷’说明朝廷对他的行动表示了赞赏,但‘命就擒获诸人严鞫,并缉逃亡’则表明朝廷对他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质疑,这也导致了军心的不稳定,最终引发了变乱。

瑞澂弃城走,诏革职,仍令权总督事,戴罪图功,并令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往讨,萨镇冰率兵舰、程允和率水师援之,而瑞澂已乘兵舰由汉口而芜湖而九江,且至上海矣。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武昌起义后的逃亡。‘瑞澂弃城走’说明他放弃了武昌,‘诏革职’则表明朝廷革除了他的职务,‘戴罪图功’则说明他被迫戴罪立功,‘荫昌督师往讨’和‘萨镇冰率兵舰、程允和率水师援之’则表明朝廷派出了军队进行镇压,而瑞澂则乘兵舰逃到了上海。

党军推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官黎元洪称都督,置军政府。

此句描述了武昌起义后的政治格局变化。‘党军推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官黎元洪称都督’说明起义军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建立了军政府。

既占武昌,复取汉阳,据汉口,乃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节制长江水陆各军,副都统王士珍副之。

此句说明了武昌起义后的军事布局。‘既占武昌,复取汉阳,据汉口’说明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汉阳和汉口,‘乃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节制长江水陆各军’则表明朝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负责剿抚起义军,并节制长江水陆各军。

召荫昌还,命军谘使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江北提督段祺瑞总统第二军,俱受世凯节制。

此句描述了袁世凯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召荫昌还’说明荫昌被召回,‘命军谘使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江北提督段祺瑞总统第二军’则表明袁世凯指挥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军队,‘俱受世凯节制’则说明这两位将领都受袁世凯的节制。

国璋与党军战於滠口,水陆夹击,复汉口,连克汉阳,指日下武昌,而世凯授总理内阁大臣,遽令停攻。

此句描述了袁世凯在军事上的策略。‘国璋与党军战於滠口,水陆夹击,复汉口,连克汉阳’说明袁世凯的军队在滠口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并收复了汉口和汉阳,‘指日下武昌’则表明他们即将攻下武昌,但‘世凯授总理内阁大臣,遽令停攻’则说明袁世凯突然被任命为总理内阁大臣,并下令停止进攻。

复起魏光焘督湖广,士珍暂权,段芝贵护,又命祺瑞摄之。

此句说明了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变动。‘复起魏光焘督湖广’说明袁世凯被重新任命为湖广总督,‘士珍暂权,段芝贵护,又命祺瑞摄之’则表明袁世凯的权力被分散。

时瑞澂已久遁上海,始以失守武昌,潜逃出省,偷生丧耻,诏逮京,下法部治罪,而瑞澂不顾也。

此句描述了瑞澂在武昌起义后的逃亡和最终被逮捕。‘时瑞澂已久遁上海’说明瑞澂已经逃到了上海,‘始以失守武昌,潜逃出省,偷生丧耻’则表明他因为武昌失守而逃亡,‘诏逮京,下法部治罪’则说明朝廷下令逮捕他,并交由法部审理,但‘瑞澂不顾也’则表明他对此并不在意。

瑞澂居上海四年,病卒。

此句说明了瑞澂在上海的结局。‘瑞澂居上海四年’说明他在上海居住了四年,‘病卒’则表明他因病去世。

论曰:辛亥革命,乱机久伏,特以铁路国有为发端耳。

此句是对辛亥革命背景的概述。‘辛亥革命’指的是辛亥年发生的革命,‘乱机久伏’说明革命的原因已经积累了一段时间,‘特以铁路国有为发端耳’则表明铁路国有政策是引发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宣怀实创斯议,遂为首恶。

此句对宣怀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宣怀实创斯议’说明宣怀是提出铁路国有政策的人,‘遂为首恶’则表明他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敌人。

鄂变猝起,瑞澂遽弃城走,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

此句对瑞澂在武昌起义中的表现进行了批评。‘鄂变猝起’说明武昌起义突然爆发,‘瑞澂遽弃城走’则表明他放弃了武昌,‘当国优柔,不能明正以法’则说明他缺乏果断和法治精神。

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走者走,变者变,大势乃不可问矣。

此句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间各省官员的普遍态度。‘各省督抚遂先后皆不顾’说明各省的督抚都对此事不予重视,‘走者走,变者变’则表明他们要么逃跑,要么发生变乱,‘大势乃不可问矣’则说明局势已经无法控制。

呜呼!如瑞澂者,谥以罪首,尚何辞哉?

此句是对瑞澂的最终评价。‘呜呼’是一种感叹,‘如瑞澂者,谥以罪首’说明瑞澂被认为是有罪之人,‘尚何辞哉’则是对他是否应该受到谴责的质疑。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39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