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三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三-原文

沈桂芬 李鸿藻 翁同龢 孙毓汶

沈桂芬,字经笙,顺天宛平人,本籍江苏吴江。

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咸丰二年,大考一等,擢庶子。

累迁内阁学士。

先后典浙江、广东乡试,督陕甘学政,充会试副总裁。

八年,丁父忧。

服阕,补原官。

晋礼部左侍郎。

同治二年,出署山西巡抚,明年,实授。

连上移屯、练兵诸疏,并称旨。

桂芬以山西民食不敷,自洋药弛禁,栽种罂粟,粮价踊增。

於是刊发条约,饬属严禁。

疏陈现办情形,上韪之,颁行各省,著为令。

旋丁母忧。

六年,起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命为军机大臣。

历户部、吏部,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迁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光绪元年,以本官协办大学士。

京畿旱,编修何金寿援汉代天灾策免三公为言,请责斥枢臣,谕交部议。

桂芬坐革职,特旨改为革职留任。

旋复原官,充翰林院掌院学士,晋太子太保。

桂芬遇事持重,自文祥逝后,以谙究外情称。

日本之灭琉球也,廷论多主战,桂芬独言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力持不可。

及与俄人议还伊犁,崇厚擅订约,朝议纷然;桂芬委曲斡旋,易使往议,改约始定,而言者犹激论不已。

桂芬久卧病,六年,卒,年六十有四,赠太子太傅,谥文定。

桂芬躬行谨饬,为军机大臣十馀年,自奉若寒素,所处极湫隘,而未尝以清节自矜,人以为难云。

李鸿藻,字兰孙,直隶高阳人。

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典山西乡试,督河南学政。

十年,上择儒臣为皇子师,大学士彭蕴章以鸿藻应。

召来京,明年,特诏授大阿哥读。

穆宗登极,皇太后懿旨命直弘德殿。

同治元年,擢侍讲。

累迁内阁学士。

署户部左侍郎。

四年,命直军机。

五年,授礼部右侍郎。

遭母忧,皇太后懿旨,援雍正、乾隆年大臣孙嘉淦等故事,命鸿藻开缺守孝,百日后仍授读,兼参机务。

并谕:‘移孝作忠,勿以守礼固辞。’

鸿藻恳终制,不允。

倭仁等亦代为陈请,仍命恭亲王传谕慰勉。

鸿藻连疏称疾,遂得赐告,卒终制始出。

七年,捻扰畿疆,鸿藻方里居,以各路统兵大员事权不一,疏请特派亲王为大将军,坐镇京师,以固北路;

左宗棠、李鸿章为参赞大臣,分紥保定、河间东西两路,各率所部兵勇相机剿办;

陈国瑞为帮办军务,专统一军为游击之师;

直隶总督官文专顾省城,筹备诸军饷需,以资接济;

丁宝桢驻紥直、东交界,防贼东窜;

李鹤年驻紥直、豫交界,防贼南窜;

直、晋交界,由左宗棠等分拨劲旅扼要驻紥;

并请敕下各该大臣和衷商办,迅奏肤功。

奏入,上遂命各路统兵大臣均归恭亲王节制。

旋起礼部左侍郎,仍直弘德殿及军机如故。

十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

时有修葺圆明园之旨,朝臣同起力争。

鸿藻亦言:‘粤、捻初平,回氛方炽,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

乃止。

十三年,上有疾,命代批答章奏;旋崩,自劾辅导无状,罢弘德殿行走。

光绪二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寻丁本生母忧,服阕,起故官,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

时崇厚与俄擅定伊犁约,鸿藻坚持不可,争於廷。

卒治崇厚罪,议改约。

及法越启衅,言路愈奋发,劾罢枢臣。

鸿藻谪迁内阁学士。

后复累迁礼部尚书。

十三年,河决郑州,上命鸿藻驰往督办。

先是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议於西坝兴工,鸿藻至,仍之。

又续兴东坝工。

叠遇奇险,皆力为固守。

会伏秋汛至,西坝失事,请暂停工。

上以鸿藻督率无方,革职留任;

并夺李鹤年河道总督,命鸿藻暂行署理。

寻回京,复以礼部具奏典礼漏缮签改日期,再议革职,上特宽免。

大婚礼成,复原官。

二十年,日韩事棘,命鸿藻商办军务,再授军机大臣。

与翁同龢皆主战,并争和约,卒不能阻。

旋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

历蒙颁赏书画及诸上方珍物。

充乡试、会试、殿试等阅卷大臣。

二十三年,以病乞假,疾笃,赏给药饵,命御医往视。

卒,年七十有八。

遗疏入,上震悼,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

子焜瀛、煜瀛,均赏给郎中。

鸿藻性至孝,为学守程朱,务实践,持躬俭约。

傅穆宗十馀年,尽心启沃。

一日,穆宗学书,故为戏笔。

鸿藻立前捧上手曰:‘皇上心不静,请少息。’

穆宗改容谢之。

其在枢府,独守正持大体。

御史王鹏运谏止修颐和园,几获重谴,鸿藻力解之,得免。

德宗间日一往颐和园侍起居,时留驻跸。

言官有言其不便者,太后大怒,欲黜之,鸿藻谓如此必失天下臣民之望,乃止。

所荐引多端士。

朝列有清望者,率倚以为重,然亦不免被劫持云。

翁同龢,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大学士心存子。

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八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乞病回京。

同治元年,擢赞善。典山西试。父忧归,服阕,转中允。

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於帘前说治平宝鉴,两宫皇太后嘉之。

累迁内阁学士。母忧服阕,起故官。

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

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上览奏动容。

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矇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

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

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

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光绪元年,署刑部右侍郎。

明年四月,上典学毓庆宫,命授读,再辞,不允。

旋迁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

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六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荫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八年,命充军机大臣。

十年,法越事起,同龢主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

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

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

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

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二十年,再授军机大臣。

懿旨命撤讲,上请如故。

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言。

上亲政久,英爽非复常度,剖决精当。

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时日韩起衅,同龢与李鸿藻主战,孙毓汶、徐用仪主和。

会海陆军皆败,懿旨命赴天津传谕李鸿章诘责之,同龢并言太后意决不即和。

归荐唐仁廉忠赤可用,请设巡防处筹办团防。

於是命恭亲王督办军务,同龢、鸿藻等会商办理。

上尝问诸臣:‘时事至此,和战皆无可恃!’言及宗社,声泪并发。

及和议起,同龢与鸿藻力争改约稿,并陈:‘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

上曰:‘台湾去,则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毓汶以前敌屡败对,上责以赏罚不严,故至于此。

诸臣皆引咎。

上以和约事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

同龢以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请展期换约,以待转圜。

与毓汶等执争,终不可挽,和约遂定。

明年,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二十三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二十四年,上初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

四月,朱谕:‘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八月,政变作,太后复训政。

十月,又奉朱谕:‘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三十年,卒於家,年七十有五。

宣统元年,诏复原官。

后追谥文恭。

同龢久侍讲帏,参机务,遇事专断。

与左右时有争执,群责怙权。

晚遭谗沮,几获不测,遂斥逐以终。

著有瓶庐诗稿八卷、文稿二十卷。

其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云。

孙毓汶,字莱山,山东济宁州人,尚书瑞珍子。

咸丰六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

八年,丁父忧。

十年,以在籍办团抗捐被劾,革职遣戍。

恭亲王以毓汶世受国恩,首抗捐饷,深恶之。

同治元年,以输饷复原官。

五年,大考一等一名,擢侍讲学士。

先后典四川乡试,督福建学政。

光绪元年,丁母忧。

服阕,起故官。

寻迁詹事,视学安徽。

擢内阁学士,授工部左侍郎。

十年,命赴江南等省按事。

时法越事起,毓汶以习於醇亲王,渐与闻机要。

適奉朱谕尽罢军机王大臣,毓汶还,遂命入直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时当国益厌言路纷嚣,出张佩纶等会办南北洋、闽海军务,餘亦因事先后去之,风气为之一变。

十五年,擢刑部尚书,寻调兵部,加太子少保。

历典会试、顺天乡试,赏黄马褂、双眼花翎、紫缰。

二十年,中日媾和,李鸿章遣人赍约至。

廷臣章奏凡百上,皆斥和非计。

翁同龢、李鸿藻主缓,俄、法、德三国亦请毋遽换约。

毓汶素与鸿章相结纳,力言战不可恃,亟请署,上为流涕书之,和约遂成。

明年,称疾乞休。

二十五年,卒,予谥文恪。

毓汶权奇饶智略,直军机逾十年。

初,醇亲王以尊亲参机密,不常入直,疏牍日送邸阅,谓之‘过府’。

谕旨陈奏,皆毓汶为传达。

同列或不得预闻,故其权特重云。

论曰:光绪初元,复逢训政,励精图治,宰辅多贤,颇有振兴之象。

首辅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其遗风,以忠恳结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虽无老成,尚有典型。

及甲申法越、甲午日韩,外患内忧,国家多故。

慈圣倦勤,经营园囿,稍事游幸,而政纪亦渐弛矣。

鸿藻久参枢密,眷遇独隆。

桂芬以持重见赏,同龢以专断致嫌。

毓汶奔走其间,勤劳亦著,大体弥缝,赖以无事。

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

贤者之责,亦不能免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三-译文

沈桂芬,字经笙,顺天宛平人,本籍江苏吴江。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一职。咸丰二年,经过大考获得一等成绩,晋升为庶子。之后多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先后主持浙江、广东的乡试,监督陕甘地区的学政,担任会试的副总裁。咸丰八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晋升为礼部左侍郎。同治二年,代理山西巡抚,次年正式任命。连续上奏移屯、练兵等事宜,均得到皇帝的认可。沈桂芬因山西粮食不足,自鸦片弛禁后,种植罂粟导致粮价飞涨。于是发布条约,命令属下严禁种植。上奏当前办理情况,皇帝认为正确,颁布全国,成为命令。不久因母亲去世再次离职。同治六年,被起用为礼部右侍郎,担任经筵讲官,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历任户部、吏部,晋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后调任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光绪元年,以本官身份协助办理大学士事务。京畿地区旱灾,编修何金寿援引汉代天灾免三公的事例,请求责罚枢臣,皇帝下令交部讨论。沈桂芬因此被免职,后特赦改为免职留任。不久恢复原职,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晋升为太子太保。

沈桂芬遇事持重,自文祥去世后,以熟悉外情著称。日本灭琉球时,朝廷多主张战争,沈桂芬独言劳师海上,容易损害国威,坚决反对。至于与俄国人商议归还伊犁,崇厚擅自签订条约,朝议纷扰;沈桂芬曲折斡旋,使使者前往商议,修改条约才得以确定,但仍有争议。沈桂芬久病卧床,同治六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定。

沈桂芬行为严谨,担任军机大臣十多年,自奉若寒素,生活环境极其简陋,但从未以清廉自诩,人们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李鸿藻,字兰孙,直隶高阳人。咸丰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一职。主持山西乡试,监督河南学政。咸丰十年,皇帝选择儒臣为皇子师傅,大学士彭蕴章推荐了李鸿藻。被召回京城,次年特诏任命为大阿哥的师傅。同治帝登基后,皇太后下旨命令他在弘德殿任职。同治元年,晋升为侍讲。多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代理户部左侍郎。同治四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同治五年,授予礼部右侍郎。遭遇母亲去世,皇太后下旨,按照雍正、乾隆年间大臣孙嘉淦等人的先例,命令李鸿藻离职守孝,百日后再授读,并参与机务。并下令:“将孝心转化为忠诚,不要因为守孝而坚决推辞。”李鸿藻恳求完成守孝,但未获批准。倭仁等人也代为请求,但仍然被命令由恭亲王传达安慰。李鸿藻连续上疏称病,最终获得特许告假,守孝期满后才复出。

同治七年,捻军骚扰畿疆,李鸿藻正在家中居住,因各路统兵大员事权不一,上疏请求特派亲王为大将军,镇守京师,以巩固北方;左宗棠、李鸿章为参赞大臣,分别负责保定、河间东西两路,各自率领所部军队相机剿办;陈国瑞为帮办军务,统一指挥一军为游击之师;直隶总督官文专门负责省城,筹备军饷,以资接济;丁宝桢驻扎直、东交界,防止敌人东窜;李鹤年驻扎直、豫交界,防止敌人南窜;直、晋交界,由左宗棠等分拨精兵扼守要地;并请求敕令各该大臣和衷共济,迅速上报战功。奏章呈上后,皇帝命令各路统兵大臣均归恭亲王节制。不久起用为礼部左侍郎,仍然在弘德殿和军机处任职。

同治十年,晋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当时有修复圆明园的旨意,朝臣一致反对。李鸿藻也提出:‘广东、捻军刚刚平定,回族势力正盛,应该培养元气,以巩固根本。不应该浪费国库,做这种不急之务。’于是停止。同治十三年,皇帝生病,命令李鸿藻代为批答奏章;不久皇帝去世,李鸿藻自责辅导无状,被罢免弘德殿行走。

光绪二年,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孝期满后恢复原职,以兵部尚书身份协助办理大学士事务,调任吏部。当时崇厚与俄国擅自签订伊犁条约,李鸿藻坚决反对,在朝廷上争论。最终惩处了崇厚,讨论修改条约。至于法越战争爆发,言官更加积极,弹劾罢免了枢臣。李鸿藻被贬为内阁学士。后来多次升迁,成为礼部尚书。

光绪十三年,黄河在郑州决口,皇帝命令李鸿藻前往督办。此前河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倪文蔚在西坝开始工程,李鸿藻到达后继续进行。又继续在东坝开工。多次遇到险情,都努力坚守。遇到伏秋汛期,西坝失事,请求暂停工程。皇帝认为李鸿藻督办不力,被免职留任;并剥夺了李鹤年河道总督的职务,命令李鸿藻暂时代理。不久回到京城,因礼部上奏典礼疏漏未填写日期,再次讨论免职,皇帝特赦免罪。大婚典礼完成后,恢复原职。

光绪二十年,日韩事务紧张,命令李鸿藻商办军务,再次任命为军机大臣。与翁同龢都主张战争,并争论和约,最终未能阻止。后来以礼部尚书身份协助办理大学士事务,调任吏部。历经蒙古赏赐书画及各种珍奇物品。担任乡试、会试、殿试等阅卷大臣。光绪二十三年,因病请假,病情严重,皇帝赏赐药物,命令御医前往探视。去世,享年七十八岁。遗疏呈上,皇帝震惊哀悼,追赠谥号文正,赠太子太傅。儿子焜瀛、煜瀛,都被赏赐为郎中。

李鸿藻性格极为孝顺,为学恪守程朱理学,注重实践,生活节俭。辅导同治帝十多年,尽心启迪。有一天,同治帝学习书法,故意写得很潦草。李鸿藻立刻上前捧起皇帝的手说:‘皇上心不静,请稍作休息。’同治帝改变脸色表示感谢。他在枢府中,独自坚守正道,维护大局。御史王鹏运劝阻修建颐和园,几乎受到重罚,李鸿藻竭力解救,得以免罪。德宗皇帝每天去颐和园探望,时常留宿。有言官提出不便,太后大怒,想要罢免他,李鸿藻说这样做必失天下臣民之望,才作罢。他所推荐引荐的多为贤士。朝中清望者,大多依赖他,但也难免受到胁迫。

翁同龢,字叔平,是江苏常熟人,是大学士心存的儿子。咸丰六年,考中一甲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一职。咸丰八年,负责陕甘地区的考试,后来被任命为陕西学政,因病请求回京。同治元年,被提升为赞善,负责山西的考试。因父亲去世回家服丧,服丧期满后转任中允。被命令在弘德殿值班,每五天进宫一次,向太后讲解治平宝鉴,得到了两宫皇太后的赞扬。后来多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母亲去世后服丧期满,恢复原职。翁同龢在讲席上,总是以忧虑勤勉的态度启发圣心。在咸丰八年武英殿火灾时,恭敬地抄录了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的圣训进呈给皇帝,上疏说:‘变化不是空来的,遇到灾害就应感到恐惧。应该停止不紧急的工程,珍惜无用的费用。开通直臣忠诚进谏的道路,关闭小人侥幸进身之门。’皇帝看了奏折后非常感动。当时圆明园正在大兴土木,商人李光昭虚报木材价格,被李鸿章弹劾并被定罪。许多廷臣以此为理由进谏,恭亲王等人尤其激烈,皇帝很不高兴。翁同龢陈述了江南的舆论,内外人心惶惶,请求皇帝先确定心意,等待时机再进行修复。于是决定停止园工,并发布停止工程、废除浮费、征求直言之令。

光绪元年,代理刑部右侍郎。第二年四月,皇帝主持学毓庆宫,命令他授课,他再次推辞,但皇帝不允许。不久后,他被调任户部,充任经筵讲官,晋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又调任刑部尚书,再调任工部。光绪六年,廷臣争论俄约久未决断,皇帝的懿旨派遣惇亲王、醇亲王和翁同龢每日在南书房查看文件电报,准备奏折进呈,直到俄约改定才停止。光绪八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光绪十年,法越战争爆发,翁同龢主张一边进军,一边进行谈判,以便有所准备。他还说刘永福不足以依靠,必须增派重兵出关。不久后,他与军机王大臣一同被罢免,但仍留在毓庆宫。先后担任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次被赐予‘寿’,加封太子太保,赐予双眼花翎、紫缰。曾经请假修建墓地,接到圣旨说海上风险,命令他骑马回京,皇帝对他非常宠爱。

二十年,再次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皇帝的懿旨命令他停止授课,皇帝仍然坚持。翁同龢善于观察皇帝的心意,遇到事情能进言。皇帝亲政已久,英明果断,剖决问题精当。每件事都要询问翁同龢,对他的依赖尤其重要。当时日本挑衅,翁同龢与李鸿藻主张战争,孙毓汶、徐用仪主张和平。正逢海陆军都失败,皇帝的懿旨命令他前往天津传达命令给李鸿章问责,翁同龢也表示太后决心不立即求和。他回来推荐唐仁廉忠诚可用,请求设立巡防处筹备团防。于是命令恭亲王督办军务,翁同龢、李鸿藻等人共同商议办理。皇帝曾经问各位大臣:‘时局至此,和战都不可靠!’谈到国家社稷,声泪俱下。在和议开始时,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争取修改条约,并陈述:‘宁愿增加赔款,也绝不能割地。’皇帝说:‘如果台湾离开,那么人心都会离开。我如何能成为天下的主人?’孙毓汶以前线屡败为由,皇帝责备他赏罚不严,所以才会这样。大臣们都引咎自责。皇帝因为和约的事犹豫不决,脸色憔悴。翁同龢认为俄、英、德三国企图阻止割地,请求延期换约,等待转机。与孙毓汶等人争论,最终无法挽回,和约就这样定下来了。第二年,兼理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二十三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二十四年,皇帝最初召回主事康有为,商议推行新政。四月,皇帝的朱谕说:‘协办大学士翁同龢最近办事多不合时宜,以至于众说不一,屡次有人弹劾。而且每次召见时询问事件,随意表示可否,喜怒都表现在言辞和神色上,渐渐显露了揽权的狂悖之状,难以胜任枢机之职。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但考虑到他在毓庆宫值班多年,不忍心立即给予严厉处罚。翁同龢著即免职回籍,以示保全。’八月,政变发生,太后再次训政。十月,又奉朱谕:‘翁同龢自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常常借机探听朕意。到甲午年中日战争,信口胡说,任意怂恿。办理各项事务,种种错误,以至于无法收拾。今年春天极力主张变法,胡乱保荐不合适的人,罪无可恕。事后追悔,非常痛恨!先前命令他免职回籍,实在不足以掩盖罪责,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录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三十年,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宣统元年,皇帝下诏恢复他的原职。后来追赠谥号文恭。

翁同龢长期在讲席上服务,参与机要事务,遇到事情专断。与身边的人时有争执,被群臣指责为专权。晚年遭受诬陷,几乎遭遇不测,最终被斥逐而终。著有《瓶庐诗稿》八卷、《文稿》二十卷。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尤其被世人推崇。

孙毓汶,字莱山,是山东济宁州人,尚书瑞珍的儿子。咸丰六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编修。咸丰八年,因父亲去世服丧。咸丰十年,因为在家乡办理团防抗捐被弹劾,被免职流放。恭亲王因为孙毓汶世代受国家恩宠,首先抗捐,非常痛恨他。同治元年,因为缴纳军饷复原官职。同治五年,大考一等第一名,晋升为侍讲学士。先后主持四川乡试,督察福建学政。光绪元年,因母亲去世服丧。服丧期满后,恢复原职。不久后升任詹事,视察安徽。晋升为内阁学士,授予工部左侍郎。光绪十年,被命令前往江南等省调查事务。当时法越战争爆发,孙毓汶因为与醇亲王熟悉,逐渐参与机要。正逢皇帝下旨免去所有军机王大臣的职务,孙毓汶回来后,于是被命令进入军机处,兼理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当时国家越来越讨厌言路纷扰,派遣张佩纶等人会办南北洋、闽海军务,其余人也因事先后离开,风气为之一变。光绪十五年,晋升为刑部尚书,不久后调任兵部,加封太子少保。历任会试、顺天乡试,赏赐黄马褂、双眼花翎、紫缰。光绪二十年,中日和谈,李鸿章派人携带条约到朝廷。廷臣的奏章一百多次,都指责和谈不是计策。翁同龢、李鸿藻主张缓和,俄、法、德三国也请求不要急于换约。孙毓汶一直与李鸿章交好,力言战争不可靠,极力请求署理,皇帝为之流泪写下和约,和约于是定下来。第二年,称病请求退休。光绪二十五年,去世,追赠谥号文恪。

孙毓汶权奇智谋,担任军机大臣超过十年。起初,醇亲王因为尊贵的关系参与机密,不常进宫值班,文件每天送到他的官邸阅读,称为‘过府’。皇帝的旨意和奏章,都是由孙毓汶传达。同僚有时不得预闻,因此他的权力特别大。

论述说:光绪初年,又遇到了需要接受教导和指导的时期,皇帝努力寻求治理国家的良策,当时的辅政大臣们大多很有才能,国家呈现出一派振兴的气象。首辅大臣文祥去世后,沈桂芬等人继承了文祥的遗风,用忠诚和诚恳来赢得皇帝的信任,遇到事情能够保持正直,虽然不是老成持重的人,但仍有可以作为榜样的地方。

等到甲申年法越之战、甲午年日韩之战,外有外患,内有内忧,国家遭遇了很多困难。慈禧太后感到疲惫,开始经营园林,稍微放松了政务,而政治纪律也逐渐松懈了。

鸿藻长期参与枢密院的事务,受到特别的宠爱。桂芬因为稳重而受到赏识,同龢因为专断而引起非议。毓汶在这中间奔波劳碌,勤劳的功绩也很显著,大体上弥补了缺陷,依靠他使得国家没有发生大事。

然而,由于政见的不同和派系之争,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朝廷的局势,以至于持续了几十年都没有结束。即使是贤能的人,也无法避免这些责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三-注解

庶吉士: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后,选拔一部分优秀者进入翰林院学习,称为庶吉士,是进入朝廷中枢的重要途径。

编修:编修是清朝官职,负责修撰史书。

内阁学士:内阁学士是清朝官职,负责内阁事务。

乡试: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每三年在各省举行的一次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学政:明清两代负责地方教育行政的官员。

会试: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在乡试后,由各省举人聚集京城,参加的全国性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副总裁:会试、殿试等考试中的副主考官。

丁忧: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职守孝的制度。

服阕:服阕是指服丧期满。

礼部左侍郎:明清两代礼部官员,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山西巡抚: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省政务。

移屯、练兵:迁移屯田、训练兵马。

洋药:指鸦片。

罂粟:罂粟花,其果实中含有鸦片。

粮价:粮食的价格。

条约:国际或国内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会试副总裁:会试的副主考官。

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是清朝官职,负责军事和政治事务。

户部:明清两代财政部门。

吏部:明清两代负责官员选拔、任用、考核的部门。

都察院左都御史:明清两代都察院官员,都察院负责监察官员。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明清两代负责处理对外事务的官员。

兵部尚书:明清两代兵部官员,兵部负责军事。

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清朝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协办大学士:明清两代官职,协办大学士是协助大学士处理政务的官员。

京畿: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旱:干旱,指长时间无雨。

编修何金寿:何金寿,明清两代官员。

天灾策:古代应对天灾的策略。

三公:古代官职,指太师、太傅、太保,是皇帝的高级顾问。

枢臣:指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谙究:熟悉并深入研究。

琉球:古代指今天的琉球群岛。

委曲斡旋:尽力调解,使双方达成协议。

伊犁:今新疆伊犁地区。

崇厚:崇厚,明清两代官员。

朝议:朝廷的讨论。

委曲:曲折,此处指调解的过程。

谪迁:降职调任。

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

回氛:回族势力的威胁。

元气:国家的根本力量。

帑糈:国库的银两。

不急之务:不重要的事情。

批答章奏:皇帝批阅并回复臣子的奏章。

颐和园:明清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

劫持:威胁或强迫。

郎中:明清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中级官员。

翁同龢:翁同龢(1830-1904),晚清政治家、书法家,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曾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是晚清朝廷的重要人物。

字叔平:字是古代文人的别称,叔平是翁同龢的字,用来表示他的性格或志向。

江苏常熟人:常熟是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翁同龢出生在这里。

大学士心存子:大学士是清朝官职,心存是翁同龢父亲的字。

咸丰六年一甲一名进士: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参加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

修撰:修撰是清朝官职,负责修撰史书。

典试陕甘:典试是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陕甘是陕西和甘肃的简称。

陕西学政:学政是清朝地方教育行政官员。

同治元年:同治元年(1862年),清朝皇帝同治登基。

赞善:赞善是清朝官职,负责辅助皇帝。

典山西试:典试山西科举考试。

中允:中允是清朝官职,负责教育皇子。

弘德殿:弘德殿是清朝皇帝接见大臣的地方。

两宫皇太后:两宫皇太后是指清朝的两位皇太后。

武英殿:武英殿是清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康熙、嘉庆:康熙和嘉庆是清朝的两位皇帝。

修省圣训:修省圣训是指皇帝的修身治国的言论。

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晚清政治家、外交家,曾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

直臣:直臣是指忠诚正直的大臣。

小人:小人是指品行不端的人。

法越事起:法越事起是指法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

刘永福:刘永福是清朝末年的军事将领。

军机王大臣:军机王大臣是指军机处的官员。

毓庆宫:毓庆宫是清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会试总裁:会试总裁是指主持会试的官员,会试是科举考试的一种。

顺天乡试考官:顺天乡试考官是指主持顺天乡试的官员,顺天乡试是科举考试的一种。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清朝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双眼花翎:双眼花翎是清朝官员的服饰之一。

紫缰:紫缰是清朝官员的腰带。

瓶庐诗稿:瓶庐诗稿是翁同龢的诗集。

文稿:文稿是翁同龢的散文集。

孙毓汶:孙毓汶(1835-1909),晚清政治家,山东济宁州人。

丁父忧:丁父忧是指父亲去世。

抗捐:抗捐是指拒绝缴纳捐税。

詹事:詹事是清朝官职,负责皇子的教育。

视学安徽:视学是指巡视地方教育。

工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是清朝官职,负责工程和建筑。

按事:按事是指巡视或调查事务。

醇亲王:醇亲王是清朝亲王的封号。

张佩纶:张佩纶是晚清政治家。

南北洋、闽海军务:南北洋、闽海军务是指南洋、北洋和福建的海军事务。

刑部尚书:刑部尚书是清朝官职,负责司法和刑法。

章奏:章奏是指臣子向皇帝上奏的文书。

赍约:赍约是指携带条约。

和约:和约是指和平条约。

邸阅:邸阅是指官邸阅读。

过府:过府是指拜访官邸。

疏牍:疏牍是指奏章。

谕旨:谕旨是指皇帝的命令。

陈奏:陈奏是指上奏。

同列:同列是指同僚。

权奇:权奇是指有权谋且非凡的人才。

智略:智略是指智慧和谋略。

光绪初元:指清朝光绪皇帝即位之初,即公元1875年。

训政:指在皇帝年幼或不能亲自处理国事时,由摄政王或辅政大臣代理处理国政。

励精图治:形容勤勉努力,致力于治理国家。

宰辅:指宰相和辅政大臣,是皇帝身边的重要辅佐官员。

振兴:指使国家或民族重新变得强盛。

首辅:指宰相中的首席,地位最高。

文祥:指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曾任首席军机大臣。

遗风:指前人的遗留下来的风尚或作风。

忠恳:指忠诚恳切,真诚无欺。

正:指公正,不偏不倚。

老成:指经验丰富,稳重成熟。

典型:指可以作为学习或效仿的榜样。

甲申法越:指1884年发生的法国侵略越南的事件。

甲午日韩:指1894年至1895年发生的日本侵略朝鲜并引发的中日甲午战争。

外患内忧:指国家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双重困扰。

慈圣:指清朝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生母,曾长期摄政。

倦勤:指因劳累而感到厌倦,不愿再继续勤勉工作。

园囿:指园林,古代贵族或皇室成员的私人花园。

游幸:指游玩,游览。

政纪:指国家政治纪律。

弛:指松懈,不严格。

枢密:指枢密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军事和政治事务。

眷遇:指皇帝对某人的特别宠爱和优待。

持重:指稳重,不轻举妄动。

见赏:指受到赏识或称赞。

同龢:指声音和谐,此处可能指处理事务得当。

专断:指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

嫌:指被人不满或讨厌。

奔走:指忙碌地来回奔波,此处可能指在朝廷中活动。

勤劳:指勤勉努力。

大体:指大局,整体情况。

弥缝:指修补,此处可能指弥补不足。

门户之争:指不同派别或集团之间的争斗。

朝局:指朝廷的政治局势。

贤者之责:指有才能的人对国家或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三-评注

论曰:光绪初元,复逢训政,励精图治,宰辅多贤,颇有振兴之象。

此句点明了光绪初年,国家在政治上的振兴气象。‘光绪初元’指的是清朝光绪皇帝即位之初,‘复逢训政’意味着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动荡之后,重新开始实行训政,即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治理国家。‘励精图治’表明了皇帝和宰辅们致力于治理国家,‘宰辅多贤’说明了当时朝中官员的素质较高,‘颇有振兴之象’则是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

首辅文祥既逝,沈桂芬等承其遗风,以忠恳结主知,遇事能持之以正,虽无老成,尚有典型。

这里提到了首辅文祥去世后,沈桂芬等人继承了其遗风。‘首辅’指的是国家最高的辅政官员,‘文祥’则是文祥的姓氏,这里指的是当时的首辅官员。‘承其遗风’意味着继承了他的遗志和作风。‘以忠恳结主知’表示沈桂芬等人以忠诚和诚恳的态度赢得了皇帝的信任。‘遇事能持之以正’则是对他们处理事务的公正性的肯定。‘虽无老成,尚有典型’说明他们虽然年轻,但仍有典范作用。

及甲申法越、甲午日韩,外患内忧,国家多故。

此句描述了甲申年(1844年)法国侵略越南和甲午年(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的事件,这些事件给国家带来了外患。‘外患内忧’指的不仅是外敌的侵扰,还有国内的各种问题。‘国家多故’则是说国家遭遇了多方面的困难。

慈圣倦勤,经营园囿,稍事游幸,而政纪亦渐弛矣。

‘慈圣’指的是清朝的慈禧太后,‘倦勤’表示她对于政务的懈怠。‘经营园囿’指的是她专注于自己的园林建设,‘稍事游幸’则是指她偶尔外出游玩。‘而政纪亦渐弛矣’说明由于她的懈怠,国家的政治纪律也开始松懈。

鸿藻久参枢密,眷遇独隆。

‘鸿藻’是指有才华的人,‘久参枢密’表示这个人长期参与国家机密事务的讨论。‘眷遇独隆’则是对他在皇帝面前的特殊宠信的描述。

桂芬以持重见赏,同龢以专断致嫌。

‘桂芬’指的是沈桂芬,‘持重’表示他行事稳重,‘见赏’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同龢’指的是另一个官员,‘专断’表示他行事专断,‘致嫌’则是因为他的专断而引起了别人的不满。

毓汶奔走其间,勤劳亦著,大体弥缝,赖以无事。

‘毓汶’是另一个官员的名字,‘奔走其间’表示他四处奔波,努力工作。‘勤劳亦著’说明他的勤劳是有目共睹的。‘大体弥缝’是指他通过努力弥补了国家的一些缺陷,‘赖以无事’则是因为他的努力,国家得以暂时无大乱。

然以政见异同,门户之争,牵及朝局,至数十年而未已。

‘然’字转折,说明尽管毓汶等人努力,但政治上的分歧和派系斗争仍然存在。‘政见异同’指的是不同的政治观点,‘门户之争’是指派系之间的斗争。这些斗争影响到了整个朝廷的稳定,并且持续了数十年。

贤者之责,亦不能免焉。

这句话强调了即使是贤能的官员,也无法完全避免政治斗争的影响。‘贤者之责’指的是贤能官员的责任,‘不能免焉’则是指他们无法完全摆脱政治斗争的牵连。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二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3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