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原文

艺术四

王来咸 褚士宝 冯行贞 甘凤池 曹竹斋潘佩言 江之桐 梁九 张涟叶陶 刘源 唐英 戴梓 丁守存 徐寿子建寅 华封

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先世居奉化,自祖父居鄞,至来咸徙同,从同里单思南受内家拳法。

内家者,起於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於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

其后流传於秦、晋间,至明中叶,王宗岳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遂流传於温州。

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宁波叶继美为魁,遂流传於宁波。

得继美之传者,曰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及思南,各有授受。

思南从征关白,归老於家,以术教,颇惜其精微。

来咸从楼上穴板窥之,得其梗概。

以银卮易美槚奉思南,始尽以不传者传之。

来咸为人机警,不露圭角,非遇甚困不发。

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

有恶少侮之,为所击,数日不溺,谢过,乃得如故。

牧童窃学其法,击伴侣,立死。

视之,曰:‘此晕穴。’不久果甦。

任侠,尝为人报仇,有致金以雠其弟者,绝之,曰:‘此以禽兽待我也!’

明末,尝入伍为把总,从钱肃乐起兵浙东,事败,隐居於家。

慕其艺者,多通殷勤,皆不顾。

锄地担粪,安於食贫。

未尝读书,与士大夫谈论蕴藉,不知为粗人。

黄宗羲与之游,同入天童,僧少焰有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稍近来咸,蹶然负痛。

来咸尝曰:‘今人以内家无可炫耀,於是以外家羼之,此学行衰矣!’

因为宗羲论述其学源流。

康熙八年,卒,年五十三。

宗羲子百家从之学,演其说为内家拳法一卷,百家后无所传焉。

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

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

褚士宝,字复生,江南上海人。

家素封,膂力过人,好技击,游学四方。

与毕昆阳、武君卿为友,遂精枪法,名曰四平枪,旋转如风,人莫能近。

同邑有张擎者,虎颈板肋,力举百钧,横行为闾里患,众请士宝除之。

同饮酒,擎自讠夸其勇,酒酣,攘臂作势,士宝徐以箸点其胸,曰:‘子盍坐而言乎?’

擎遂默然,少顷辞去,越日,死於桥亭。

明季福王南渡,兵部员外郎何刚荐士宝为伏波营游击。

未之官,南都陷,终老於家。

所传弟子有王圣蕃、池天荣。

天荣又传浙江提督乔照。

其枪谱二种及治伤药酒方,世犹有藏之者。

冯行贞,字服之,江南常熟人。

父班,以文学者。

兄行贤,传其学。

行贞少亦喜读书,工小词,性倜傥不羁。

善射,能以后矢落前矢,投石子於百步外无不中。

实鸡卵壳以矿灰,遇剧盗,辄先发鸡卵中其目。

山东响马老瓜贼为行旅患,闻冯氏名,莫敢撄。

从休宁程打虎及张老受枪法,驰突无敌。

山行遇虎,以短枪毙之。

尝为客报仇。

康熙中,从康亲王杰书军南征,有功,当得官,寻弃归。

侨居吴中娄门外村落,以经书教授,诗画自娱。

年七十馀,卒。

以枪法授同县陶元淳,元淳后无传者。

甘凤池,江南江宁人。

少以勇闻。

康熙中,客京师贵邸。

力士张大义者慕其名,自济南来见。

酒酣,命与凤池角,凤池辞,固强之。

大义身长八尺馀,胫力强大,以铁裹拇,腾跃若风雨之骤至。

凤池卻立倚柱,俟其来,承以手,大义大呼仆,血满鞾,解视,拇尽嵌铁中。

即墨马玉麟,长躯大腹,以帛约身,缘墙升木,捷於猱。

客扬州巨贾家,凤池后至,居其上。

玉麟不平,与角技,终日无胜负。

凤池曰:‘此劲敌,非张大义比!’

明日又角,数蹈其瑕,玉麟直前擒凤池,以骈指卻之,玉麟仆地,惭遁。

凤池尝语人曰:‘吾力不逾中人,所以能胜人者,善借其力以制之耳。’

手能破坚,握铅锡化为水。

又善导引术,同里谭氏子病瘵,医不效,凤池於静室窒牖户,夜与合背坐,四十九日而痊。

喜任侠,接人和易,见者不知为贲、育。

雍正中,浙江总督李卫捕治江宁顾云如邪术不轨狱,株连百数十人,凤池亦被逮,谳拟大辟。

世宗於此狱从宽,未尽骈诛。

或云凤池年八十馀,终於家。

江湖间流传其佚事多荒诞,著其可信者。

曹竹斋,以字行,佚其名,福建人。

老而贫,卖卜扬州市。

江、淮间健者,莫能当其一拳,故称曹一拳。

少年以重币请其术,不可。

或怪之,则曰:‘此皆无赖子,岂当授艺以助虐哉?拳棒,古先舞蹈之遗也,君子习之,所以调血脉,养寿命,其粗乃以御侮。

必彼侮而我御之,若以之侮人,则反为人所御而自败矣。

无赖子以血气事侵凌,其气浮於上,而立脚虚,故因其奔赴之势,略藉手而仆耳。

一身止两拳,拳之大才数寸,焉足卫五尺之躯,且以接四面乎?

惟养吾正气,使周於吾身,彼之手足近吾身,而吾之拳,即在其所近之处。

以彼虚嚣之气,与吾静定之气接,则自无幸矣。

故至精是术者,其徵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乾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

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

嘉庆末,殁於扬州,年八十馀。

潘佩言,亦以字行,安徽歙县人。

以枪法著称,称潘五先生。

其言:‘枪长九尺,而杆圆四五寸,然枪入手,则全身悉委於杆。故必以小腹贴杆,使主运;后手必尽錞,以虎口实擫之;前手必直,令尽势。以其掌根与后手虎口反正拧绞,而虚指使主导。两足亦左虚右实,进退相任以趋势。使枪尖、前手尖、前足尖、鼻尖五尖相对,而五尺之身,自讬荫於数寸之杆,遮闭周匝,敌仗无从入犯矣。’

其用,有戳、有打;其法,曰二、曰叉。

二以取人,叉以拒人。

此叉则彼二,此二则彼叉。

叉二循环,两枪尖交如绕指,分寸间,出入百合,不得令相附。

杆一附,则有仆者,故曰‘千金难买一声响’。

手同则争目,目同则争气。

气之运也,久暂稍殊,而胜败分焉。

故其术为至静。

‘吾授徒百数,而莫能传吾术。吾之术,受於师者才十之三,其十之七,则授徒时被其非法相取之势迫而得之於无意者也。’

是故名师易求,佳徒难访。

佳徒意在得师,以天下之大,求之无不如意者。

至名师求徒,虽遇高资妙质,足以授道,而非其志之所存,不能耐劳苦以要之永久,则百贡而百见却矣。

佩言与竹斋同时处扬州,后归歙,不知所终。

江之桐,字兰崖,安徽和州人。

年十馀岁,佣於江宁卖饼家,嗜读书,其主人异之。

招至家,居之楼上数年,读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毕。

乃谢主人去,自设小肆於市。

更习武艺,手臂刀矛,皆务实用,变通成法。

且读书,且习艺,读稍倦,则趫举翕张,以作其气。

已而默坐,以凝其神,昼夜无间。

至百日乃睡,睡十馀日,复如之。

读史善疑,质之儒生,往往无以答。

其艺通绵长、俞刀、程棓、峨嵋十八棍,多取洪门,敌硬斗强,以急疾为用。

复及阵图、形势、器械,皆有理解。

年六十馀,始遇荆溪周济。

济故绩学,自负经世之略,通武艺,好谈兵。

与语大悦,延教其孙,三年而之桐卒。

济之言曰:‘兵事至危,非得练士能临敌苦斗历三十刻,及选锋一可当三者,虽上有致果之志,下有死长之心,遇强敌不能必克。’

以力为本,以技济之,谓之练士;作其勇者,谓之选锋。

世之便骑射、习火器,以为士卒程,事取捷速,恒不能持久。

洎乎接刃,则霍然而去。

故曰‘巧不胜拙’。

若之桐,庶为知务。

梁九,顺天人。

自明末至清初,大内兴造匠作,皆九董其役。

初,明时京师有工师冯巧者,董造宫殿,至崇祯间老矣。

九往执业门下,数载,终不得其传,而服事左右,不懈益恭。

一日九独侍,巧顾曰:‘子可教矣!’於是尽授其奥。

巧死,九遂隶籍工部,代执营造之事。

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九手制木殿一区,以寸准尺,以尺准丈,大不逾数尺许,四阿重室,规模悉其,工作以之为准,无爽。

张涟,字南垣,浙江秀水人,本籍江南华亭。

少学画,谒董其昌,通其法,用以叠石堆土为假山。

谓世之聚危石作洞壑者,气象蹙促,由於不通画理。

故涟所作,平冈小阪,陵阜陂纮,错之以石,就其奔注起伏之势,多得画意,而石取易致,随地材足,点缀飞动,变化无穷。

为之既久,土石草树,咸识其性情,各得其用。

创手之始,乱石林立,踌蹰四顾,默识在心。

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不假斧凿而合。

及成,结构天然,奇正罔不入妙。

以其术游江以南数十年,大家名园,多出其手。

东至越,北至燕,多慕其名来请者,四子皆衣食其业。

晚岁,大学士冯铨聘赴京师,以老辞,遣其仲子往。

康熙中,卒。

后京师亦传其法,有称山石张者,世业百馀年未替。

吴伟业、黄宗羲并为涟作传,宗羲谓其‘移山水画法为石工,比元刘元之塑人物像,同为绝技’云。

叶陶,字金城,江南青浦人,本籍新安。

善画山水,康熙中,祇候内廷。

奉敕作畅春园图本称旨,即命佐监造,园成,赐金驰驿归。

寻复召,卒於途。

刘源,字伴阮,河南祥符人,隶汉军旗籍。

康熙中,官刑部主事,供奉内廷,监督芜湖、九江两关,技巧绝伦。

少工画,曾绘唐凌烟阁功臣像,镌刻行世,吴伟业赠诗纪之。

及在内廷,於殿壁画竹,风枝雨叶,极生动之致,为时所称。

手制清烟墨,在‘寥天一’、‘青麟髓’之上。

於一笏上刻滕王阁序、心经,字画崭然。

奉敕制太皇太后及皇贵妃宝范,拨蜡精绝。

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源呈赩样数百种。

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

於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

及成,其精美过於明代诸窑。

其他御用木漆器物,亦多出监作,圣祖甚眷遇之。

及卒,无子,命官奠茶酒,侍卫护柩,驰驿归葬,恩礼特异焉。

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

官内务府员外郎,直养心殿。

雍正六年,命监江西景德镇窑务,历监粤海关、淮安关。

乾隆初,调九江关,复监督窑务,先后在事十馀年。

明以中官督造,后改巡道,督府佐司其事,清初因之。

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

其后御窑兴工,每命工部或内务府司官往,专任其事。

年希尧曾奉使造器甚夥,世称‘年窑’。

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於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

又能恤工慎帑,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

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

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

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炼灰配釉,曰制造匣钵,曰圆器修模,曰圆器拉坯,曰琢器做坯,曰采取青料,曰炼选青料,曰印坯乳料,曰圆器青花,曰制画琢器,曰蘸釉吹釉,曰钅旋坯挖足,曰成坯入窑,曰烧坯开窑,曰圆琢洋采,曰明炉暗炉,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原。

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

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戴梓,字文开,浙江钱塘人。

少有机悟,自制火器,能击百步外。

康熙初,耿精忠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南征,梓以布衣从军,献连珠火铳法。

下江山有功,授道员劄付。

师还,圣祖召见,知其能文,试春日早朝诗,称旨,授翰林院侍讲。

偕高士奇入直南书房,寻改直养心殿。

梓通天文算法,预纂修律吕正义,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

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梓索诈,互殴构讼。

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

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

所造连珠铳,形如琵琶,火药铅丸,皆贮於铳脊,以机轮开闭。

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凡二十八发乃重贮。

法与西洋机关枪合,当时未通用,器藏於家,乾隆中犹存。

西洋人贡蟠肠鸟枪,梓奉命仿造,以十枪赉其使臣。

又奉命造子母炮,母送子出坠而碎裂,如西洋炸炮,圣祖率诸臣亲临视之,锡名为“威远将军”,镌制者职名於炮后。

亲征噶尔丹,用以破敌。

丁守存,字心斋,山东日照人。

道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

守存通天文、历算、风角、壬遁之术,善制器。

时英吉利兵犯沿海数省,船炮之利,为中国所未有。

守存慨然讲求制造,西学犹未通行,凡所谓力学、化学、光学、重学,皆无专书,覃思每与闇合。

大学士卓秉恬荐之,命缮进图说,偕郎中文康、徐有壬赴天津,监造地雷、火机等器,试之皆验。

咸丰初,从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军事,会获贼党胡以旸,使招降其兄以晄,守存制一匣曰手捧雷,伪若缄书其中,俾以晄致之贼酋,酋启匣炸首死。

寻槛送贼渠洪大全还京,迁员外郎。

从尚书孙瑞珍赴山东治沂州团防,造石雷、石炮以御贼。

寻调直隶襄办团练,上战守十六策。

十年,回山东,创议筑堡日照要塞,曰涛雒。

贼大举来犯,发石炮,声震山谷,贼辟易,相戒无犯。

丁家堡附近之民归之,数年遂成都聚。

同治初,复至直隶,留治广平防务,筑堡二百馀所。

军事竣,授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

充乡试监试,创法,以竹筒引江水注闱中,时以为便。

濒江诸省,率仿行之。

寻罢归。

所著书曰丙丁秘籥,进御不传於外;所传者曰造化究原,曰新火器说。

徐寿,字雪村,江苏无锡人。

生於僻乡,幼孤,事母以孝闻。

性质直无华。

道、咸间,东南兵事起,遂弃举业,专研博物格致之学。

时泰西学术流传中国者,尚未昌明,试验诸器绝鲜。

寿与金匮华蘅芳讨论搜求,始得十一,苦心研索,每以意求之,而得其真。

尝购三棱玻璃不可得,磨水晶印章成三角形,验得光分七色。

知枪弹之行抛物线,疑其仰攻俯击有异,设远近多靶以测之,其成学之艰类此。

久之,於西学具窥见原委,尤精制器。

咸丰十一年,从大学士曾国藩军,先后於安庆、江宁设机器局,皆预其事。

寿与蘅芳及吴嘉廉、龚芸棠试造木质轮船,推求动理,测算汽机,蘅芳之力为多;造器罝机,皆出寿手制,不假西人,数年而成。

长五十馀尺,每一时能行四十馀里,名之曰黄鹄。

国藩激赏之,招入幕府,以奇才异能荐。

既而设制造局於上海,百事草创,寿於船炮枪弹,多所发明。

自制强水棉花药、汞爆药。

创议翻译西书,以求制造根本。

於是聘西士伟力亚利、傅兰雅、林乐知、金楷理等,寿与同志华蘅芳、李凤苞、王德均、赵元益孳孳研究,先后成书数百种。

寿所译述者,曰西艺知新及续编,化学鉴原及续编、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说,汽机发轫,营阵揭要,测地绘图,宝藏兴焉。

法律、医学,刊行者凡十三种,西艺知新、化学鉴原二书,尤称善本。

同治末,与傅兰雅设格致书院於上海,风气渐开,成就甚众,寿名益播。

山东、四川仿设机器局,争延聘寿主其事,以译书事尤急,皆谢不往,而使其子建寅、华封代行。

大冶煤铁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经始之际,寿皆为擘画规制。

购器选匠,资其力焉。

无锡产桑宜蚕,西商购茧夺民利,寿考求烘茧法,倡设烘灶,及机器缫丝法,育蚕者利骤增。

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

光绪中,卒,年六十七。

子建寅、华封,皆世其学。

建寅,字仲虎。

从父於江宁、上海,助任制造。

寻充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建船政提调,出使德国二等参赞,洊擢直隶候补道。

光绪末,张之洞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已成,药炸裂,殒焉,赐优恤。

华封,字祝三。

性敏,为父所爱,秘说精器多授之,以制造为治生。

建寅、华封并从父译书行於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译文

王来咸,字征南,是浙江鄞县人。他的祖先住在奉化,从他的祖父开始迁居鄞县,后来王来咸又迁到同里,在那里跟单思南学习内家拳法。内家拳起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峰,这种拳法以静制动,一触即倒,与少林拳注重搏斗的风格不同,因此将少林拳称为外家。后来这种拳法在秦、晋一带流传,到明朝中期,王宗岳是最著名的,温州和陈州的人都学习了他的拳法,于是这种拳法在温州流传开来。在嘉靖年间,张松溪最为著名,松溪的徒弟有三四个,宁波的叶继美是最出色的,因此这种拳法在宁波流传开来。得到叶继美传授的人有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和单思南,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传授方式。单思南跟随王征南征讨关白,回家后年老,用拳法教人,非常珍惜其中的精妙。王征南从楼上用木板窥视,得到了其中的概要。他用银杯换取美酒献给单思南,单思南才开始把不传之秘传授给他。

王来咸为人机智,不露锋芒,不遇到极大的困境不会出手。他与人搏斗都是找到对方的要害,比如致命穴、晕穴、哑穴,一切就像铜人图法所示。有一个恶少侮辱他,被他击中,几天不能小便,道歉后才恢复如初。一个牧童偷偷学习他的方法,击打同伴,立刻就死了。王来咸看后说:‘这是晕穴。’不久,那个人果然苏醒过来。他为人仗义,曾经替人报仇,有人送钱来对付他的弟弟,他拒绝说:‘这是把我当作禽兽对待!’明末,他曾参军担任把总,跟随钱肃乐在浙东起兵,事情失败后,他隐居在家。喜欢他技艺的人很多,但他都不理睬。他锄地挑粪,安于贫穷。他没有读过书,但与士大夫谈论时,不知道他是个粗人。黄宗羲与他交往,一同去天童寺,僧人少焰有很强的力量,四五个人都拉不动他的手,但稍微靠近王来咸,他就跌倒,忍受着痛苦。王来咸曾经说:‘现在的人以内家拳无法炫耀,因此将外家拳混在一起,这种拳法的学习已经衰落了!’他因此向黄宗羲论述了拳法的源流。康熙八年,王来咸去世,享年五十三岁。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随他学习,将他的学说编写成内家拳法一卷,黄百家后来没有传授下去。

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据说这种拳法出自山西王宗岳,其拳法的形式和解释与黄百家的说法有所不同。到清末,学习这种拳法的人很多。

褚士宝,字复生,是江南上海人。他的家境富裕,力气过人,喜欢武术,四处游学。他与毕昆阳、武君卿是朋友,因此精通枪法,称为四平枪,旋转如风,没有人能靠近他。同乡的张擎力大无穷,能举起百斤重物,横行乡里,成为一害,众人请褚士宝除掉他。他们一起喝酒,张擎自夸勇敢,酒喝得正浓,挥动胳膊,褚士宝慢慢地用筷子点他的胸口,说:‘你为什么不坐下来说呢?’张擎就默不作声了,过了一会儿告辞离开,第二天在桥亭死去。明末,福王南渡,兵部员外郎何刚推荐褚士宝担任伏波营游击。他没有上任,南都陷落,他在家中终老。他传授的弟子有王圣蕃、池天荣。天荣又传授给浙江提督乔照。他的枪法谱和治伤药酒方,世上还有人收藏。

冯行贞,字服之,是江南常熟人。他的父亲冯班是文学家。他的哥哥冯行贤传授他的学问。冯行贞年轻时也喜欢读书,擅长写小词,性格洒脱不羁。他擅长射箭,能够后箭落前箭,在百步之外投掷石子,无不命中。他用灰烬填满鸡蛋壳,遇到强盗,就先击中他们的眼睛。山东的响马老瓜贼是行旅的祸害,听到冯家的名声,没有人敢惹。他跟随休宁的程打虎和张老学习枪法,驰骋无敌。他在山中行走时遇到老虎,用短枪将其射死。他曾替客人报仇。康熙年间,他跟随康亲王杰书南征,有功,本应得官,不久后却放弃了官职回家。他侨居在吴中娄门外的一个村落,以教授经书为生,以诗画自娱。七十多岁时去世。他将枪法传授给同县的陶元淳,陶元淳后来没有传授下去。

甘凤池,是江南江宁人。他年轻时就以勇敢著称。康熙年间,他在京师的贵族府邸做客。大力士张大义仰慕他的名声,从济南来见。酒喝得正浓时,张大义要求与甘凤池比试,甘凤池推辞,但张大义坚持。张大义身高八尺多,腿部力量强大,用铁包裹拇指,跳跃如风雨骤至。甘凤池退后倚靠在柱子上,等待他来,用手承接他,张大义大声呼喊倒下,鲜血染满了靴子,解开靴子一看,拇指全部嵌在铁中。即墨的马玉麟身材高大,腹部肥大,用布带绑住身体,沿着墙壁爬上树木,比猿猴还敏捷。他在扬州一个巨商家里做客,甘凤池后到,住在他的上房。马玉麟不平,与他比试技艺,整天都没有分出胜负。甘凤池说:‘这是劲敌,不像是张大义可比的!’第二天又比试,几次抓住他的破绽,马玉麟上前抓住甘凤池,用并拢的手指推开他,马玉麟跌倒在地,羞愧地逃走。甘凤池曾经对人说:‘我的力量不超过普通人,之所以能战胜别人,是因为我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制服他们。’他的手能击破坚硬的东西,握住铅锡能将其化为水。他还擅长导引术,同乡的谭氏的儿子得了痨病,医生治疗无效,甘凤池在静室中关闭门窗,晚上与病人背靠背坐着,四十九天后病愈。

甘凤池喜欢行侠仗义,待人接物和易,看到他的人不知道他是贲育(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逮捕审理江宁的顾云如邪术不轨的案件,牵连了百十个人,甘凤池也被逮捕,被判处死刑。雍正皇帝在这个案件中从宽处理,没有全部处死。有人说甘凤池八十多岁时在家中去世。江湖间流传他的逸事很多都是荒诞不经的,但可以相信的也有一些。

曹竹斋,以字行,名字不详,是福建人。他年老时贫穷,在扬州市卖卜。江淮之间的健者没有人能抵挡他一拳,因此被称为曹一拳。他年轻时有人用重金请他传授技艺,但他拒绝了。有人对此感到奇怪,他就说:‘这些都是无赖子弟,我怎么能传授技艺去助长他们的恶行呢?拳法,是古代舞蹈的遗风,君子练习它,是为了调和血脉,养生延寿,它的粗浅之处是用来抵御侮辱。如果别人侮辱我,我加以抵御,如果我用它去侮辱别人,那么反而会被别人制服而自取灭亡。无赖子弟用血气行事,他们的气浮于上,立足点不实,所以我利用他们的冲劲,轻轻一碰就能使他们倒下。一个人只有两只拳头,拳头的大小只有几寸,怎么能保护自己的身体,还能应对四面八方呢?只有培养自己的正气,让它遍布全身,别人的手脚靠近我,我的拳头就能击中他们靠近的地方。用他们的浮躁之气与我的沉静之气相接,他们就必败无疑。因此,精通这种技艺的人,有两个特征:一是精神集中,背部和腹部都干燥光滑如腊肉;二是气息健康,额头和头颅都丰满润泽如米粉。这些都是血脉流通,顺应自然,内部充实而外部平和,受到攻击也不会反击的人。”嘉庆末年,他在扬州去世,享年八十多岁。

潘佩言,也以字来称呼,是安徽歙县人。以枪法著称,被称为潘五先生。他说:‘枪长九尺,杆粗约四五寸,但拿枪的时候,全身都要依赖于杆。所以必须用小腹紧贴杆身,以控制主要的运动;后手必须完全握紧,用虎口实实地压住;前手必须伸直,以发挥全部的力量。通过手掌根部与后手虎口相反方向的拧绞,以及虚指来引导。两脚也是左虚右实,前进后退都随着趋势。使枪尖、前手尖、前足尖、鼻尖这五个尖端相对,五尺的身躯,就依托在几寸的杆上,四周遮蔽,敌人无从进攻了。使用枪法时,有戳、有打;方法有二、有叉。用二来攻击敌人,用叉来防御。这个叉可以对抗那个二,那个二也可以对抗这个叉。叉和二相互循环,两枪尖交叉如绕指,分寸之间,进退自如,不让它们相连接。一旦杆子接触,就会有倒下的,所以有‘千金难买一声响’的说法。手相同则争夺视线,视线相同则争夺气势。气势的运动,持续时间长短不同,胜负就分出来了。所以这种技艺是非常平静的。’‘我教了上百个徒弟,但没有一个能传承我的技艺。我的技艺,从师傅那里学到的只有十分之三,其余十分之七,是在教徒弟时,因为他们的非法行为被迫在无意中得到的。所以,名师容易找到,而优秀的徒弟很难找到。优秀的徒弟意在得到师傅的指导,因为天下之大,想要找到满意的人并不难。至于名师寻找徒弟,即使遇到有高资历和优秀品质的人,足以传授道义,但如果不是他们心中所追求的,不能忍受艰苦以追求长久的成就,那么即使百般努力也徒劳无功。’

佩言与竹斋同时居住在扬州,后来回到歙县,不知所终。

江之桐,字兰崖,是安徽和州人。十几岁时,在江宁一家卖饼的家里做佣工,喜欢读书,他的主人对他感到惊奇。将他接到家中,住在楼上几年,读完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然后告别主人离开,自己在市场上开设了一个小摊。同时学习武艺,手臂上的刀矛都注重实用,变化多端。既读书又习艺,读书疲倦了,就跳跃起来,伸展身体,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气势。之后静坐,来凝聚自己的精神,昼夜不懈。到了百日之后才睡觉,睡十几天,又像以前一样。读史书时善于质疑,质问儒生,常常无法回答。他的技艺包括绵长、俞刀、程棓、峨眉十八棍,多取自洪门,与敌人硬碰硬,以迅速为用。还涉及到阵图、形势、器械,都有深入的理解。

六十多岁时,才遇到荆溪的周济。周济曾经是学者,自负有经世之才,精通武艺,喜欢谈论兵法。与他交谈非常高兴,邀请他教自己的孙子,三年后江之桐去世。周济说:‘兵事非常危险,不是经过训练能够面对敌人苦战三十刻,以及选择精锐可以抵挡三个敌人的士兵,即使上面有决断的意志,下面有牺牲的勇气,遇到强敌也不能保证一定能胜利。以力量为基础,以技艺来辅助,称为练士;激发他们的勇气,称为选锋。世上那些擅长骑射、学习火器的士兵,以为士兵的标准,事情追求快速,常常不能持久。等到真正交战,就突然逃跑了。所以说‘巧不如拙’。至于江之桐,可以说是懂得要务的人。’

梁九,是顺天人。从明末到清初,大内的兴造和匠作都由梁九负责。起初,明朝时京师有一位工匠冯巧,负责建造宫殿,到了崇祯年间已经老了。梁九去他的门下学习,几年后仍然没有得到他的真传,但服侍他左右,始终非常恭敬。有一天梁九独自侍奉,冯巧看着他,说:‘你可以教了!’于是将所有的奥秘都传授给了他。冯巧去世后,梁九就加入了工部,负责营造的事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梁九亲手制作了一个木制的小殿,尺寸精确到寸,以寸为尺,以尺为丈,大小不超过几尺,四阿重室,规模完全一样,工作以此为标准,没有偏差。

张涟,字南垣,是浙江秀水人,原籍江南华亭。年轻时学习绘画,拜访了董其昌,精通了他的技法,用来叠石堆土制作假山。他认为世上那些聚集危石制作洞壑的人,气象局促,是因为不懂得画理。所以张涟所做的,平坦的山丘,小坡,丘陵,陂陀,错落有致地放置石头,根据它们奔流起伏的态势,大多能够体现出画意,而石头容易取得,就地取材,点缀生动,变化无穷。做的时间久了,土石草木,他都了解它们的性情,各自发挥其作用。一开始,乱石林立,四处张望,默默地记在心里。高坐与客人谈笑,只呼唤役夫,说在某棵树下放置某块石头,不用斧凿就能合拢。等到完成,结构自然,奇正相间,无不巧妙。他凭借这种技艺在江南游历了数十年,大家名园,多出自他的手笔。东至越地,北至燕地,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他的四个儿子都依靠他的技艺为生。晚年,大学士冯铨聘请他到京师,因为年老推辞了,派他的次子前往。康熙年间去世。后来京师也传扬了他的技艺,有称为山石张的人,世业传承了一百多年。

叶陶,字金城,是江南青浦人,原籍新安。擅长画山水,康熙年间,在内廷任职。奉命制作畅春园图,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随即被任命为监造,园林建成后,赐予金钱并派快马送他回家。不久后又召回,在途中去世。

刘源,字伴阮,是河南祥符人,属于汉军旗籍。康熙年间,官至刑部主事,在内廷供奉,监督芜湖、九江两关,技艺超群。年轻时擅长绘画,曾绘制唐凌烟阁功臣像,雕刻流传于世,吴伟业赠诗纪念他。在内廷时,在殿墙上画竹,风枝雨叶,极为生动,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亲手制作的清烟墨,在‘寥天一’、‘青麟髓’之上。在一块笏板上刻有《滕王阁序》和《心经》,字画清晰。奉命制作太皇太后和皇贵妃的宝范,雕刻精细。当时江西景德镇开设御窑,刘源呈上了数百种样品。他结合古今的样式,运用新的创意,巧妙多样。在彩绘人物、山水、花鸟方面,都各具特色。完成后,其精美程度超过了明代各窑。其他御用的木漆器物,也多出自他的监造,圣祖非常宠爱他。去世后,没有儿子,皇帝命令官员送茶酒祭奠,侍卫护送灵柩,派快马送回家乡安葬,恩宠特别。

唐英,字俊公,是汉军旗人。官至内务府员外郎,在养心殿任职。雍正六年,被任命监督江西景德镇窑务,历任粤海关、淮安关。乾隆初年,调任九江关,再次监督窑务,先后任职十多年。明朝时由宦官监督制造,后来改为巡道,监督府佐管理此事,清初沿袭了这一制度。顺治年间,巡抚郎廷佐所监督制造的瓷器精美有名,世人称为‘郎窑’。此后御窑开始生产,每次都命令工部或内务府的官员前往,专门负责此事。年希尧曾经奉命制造了很多瓷器,世人称为‘年窑’。

英继其后,任事最久,讲求陶法,於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躬自指挥。又能恤工慎帑,撰陶成纪事碑,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赩釉,仿古采今,凡五十七种。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

其釉色,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炼灰配釉,曰制造匣钵,曰圆器修模,曰圆器拉坯,曰琢器做坯,曰采取青料,曰炼选青料,曰印坯乳料,曰圆器青花,曰制画琢器,曰蘸釉吹釉,曰钅旋坯挖足,曰成坯入窑,曰烧坯开窑,曰圆琢洋采,曰明炉暗炉,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原。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

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戴梓,字文开,浙江钱塘人。少有机悟,自制火器,能击百步外。康熙初,耿精忠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南征,梓以布衣从军,献连珠火铳法。

下江山有功,授道员劄付。师还,圣祖召见,知其能文,试春日早朝诗,称旨,授翰林院侍讲。偕高士奇入直南书房,寻改直养心殿。

梓通天文算法,预纂修律吕正义,与南怀仁及诸西洋人论不合,咸忌之。陈弘勋者,张献忠养子,投诚得官,向梓索诈,互殴构讼。

忌者中以蜚语,褫职,徙关东。后赦还家,留於铁岭,遂隶籍。

所造连珠铳,形如琵琶,火药铅丸,皆贮於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凡二十八发乃重贮。

法与西洋机关枪合,当时未通用,器藏於家,乾隆中犹存。西洋人贡蟠肠鸟枪,梓奉命仿造,以十枪赉其使臣。

又奉命造子母炮,母送子出坠而碎裂,如西洋炸炮,圣祖率诸臣亲临视之,锡名为“威远将军”,镌制者职名於炮后。

亲征噶尔丹,用以破敌。

丁守存,字心斋,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

守存通天文、历算、风角、壬遁之术,善制器。时英吉利兵犯沿海数省,船炮之利,为中国所未有。

守存慨然讲求制造,西学犹未通行,凡所谓力学、化学、光学、重学,皆无专书,覃思每与闇合。

大学士卓秉恬荐之,命缮进图说,偕郎中文康、徐有壬赴天津,监造地雷、火机等器,试之皆验。

咸丰初,从大学士赛尚阿赴广西参军事,会获贼党胡以旸,使招降其兄以晄,守存制一匣曰手捧雷,伪若缄书其中,俾以晄致之贼酋,酋启匣炸首死。

寻槛送贼渠洪大全还京,迁员外郎。

从尚书孙瑞珍赴山东治沂州团防,造石雷、石炮以御贼。

寻调直隶襄办团练,上战守十六策。十年,回山东,创议筑堡日照要塞,曰涛雒。

贼大举来犯,发石炮,声震山谷,贼辟易,相戒无犯。

丁家堡附近之民归之,数年遂成都聚。

同治初,复至直隶,留治广平防务,筑堡二百馀所。

军事竣,授湖北督粮道,署按察使。

充乡试监试,创法,以竹筒引江水注闱中,时以为便。

濒江诸省,率仿行之。

寻罢归。

所著书曰丙丁秘籥,进御不传於外;所传者曰造化究原,曰新火器说。

徐寿,字雪村,江苏无锡人。生於僻乡,幼孤,事母以孝闻。

性质直无华。道、咸间,东南兵事起,遂弃举业,专研博物格致之学。

时泰西学术流传中国者,尚未昌明,试验诸器绝鲜。

寿与金匮华蘅芳讨论搜求,始得十一,苦心研索,每以意求之,而得其真。

尝购三棱玻璃不可得,磨水晶印章成三角形,验得光分七色。

知枪弹之行抛物线,疑其仰攻俯击有异,设远近多靶以测之,其成学之艰类此。

久之,於西学具窥见原委,尤精制器。

咸丰十一年,从大学士曾国藩军,先后於安庆、江宁设机器局,皆预其事。

寿与蘅芳及吴嘉廉、龚芸棠试造木质轮船,推求动理,测算汽机,蘅芳之力为多;造器罝机,皆出寿手制,不假西人,数年而成。

长五十馀尺,每一时能行四十馀里,名之曰黄鹄。

国藩激赏之,招入幕府,以奇才异能荐。

既而设制造局於上海,百事草创,寿於船炮枪弹,多所发明。

自制强水棉花药、汞爆药。

创议翻译西书,以求制造根本。

於是聘西士伟力亚利、傅兰雅、林乐知、金楷理等,寿与同志华蘅芳、李凤苞、王德均、赵元益孳孳研究,先后成书数百种。

寿所译述者,曰西艺知新及续编,化学鉴原及续编、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说,汽机发轫,营阵揭要,测地绘图,宝藏兴焉。

法律、医学,刊行者凡十三种,西艺知新、化学鉴原二书,尤称善本。

同治末,与傅兰雅设格致书院於上海,风气渐开,成就甚众,寿名益播。

山东、四川仿设机器局,争延聘寿主其事,以译书事尤急,皆谢不往,而使其子建寅、华封代行。

大冶煤铁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经始之际,寿皆为擘画规制。

购器选匠,资其力焉。

无锡产桑宜蚕,西商购茧夺民利,寿考求烘茧法,倡设烘灶,及机器缫丝法,育蚕者利骤增。

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光绪中,卒,年六十七。

寿狷介是一个不求仕途的人,他一直穿着布衣。在光绪年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

子建寅、华封,皆世其学。

他的儿子建寅和华封都继承了父亲的知识。

建寅,字仲虎。从父於江宁、上海,助任制造。

建寅,字仲虎。他跟随父亲在江宁和上海学习,帮助父亲从事制造业。

寻充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建船政提调,出使德国二等参赞,洊擢直隶候补道。

后来他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的总办,福建船政的提调,还作为二等参赞出使德国,后来又被提升为直隶候补道。

光绪末,张之洞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已成,药炸裂,殒焉,赐优恤。

在光绪末年,张之洞被调到湖北监督制造无烟火药,但药料爆炸,导致他不幸去世,朝廷赐予了优厚的抚恤。

华封,字祝三。性敏,为父所爱,秘说精器多授之,以制造为治生。

华封,字祝三。他性格聪明,深受父亲喜爱,父亲把许多秘密的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他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建寅、华封并从父译书行於世。

建寅和华封都跟随父亲翻译书籍,并在世上流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注解

内家拳法:内家拳法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流派,起源于宋代武当道士张三峰。其特点是以静制动,讲究借力打力,与少林拳法的外家不同。内家拳法强调内功修炼,讲究呼吸吐纳,动作柔和,强调以柔克刚。

外家:外家拳法相对于内家拳法而言,强调力量和技巧,动作较为刚猛,以直接攻击对手为主。

王宗岳:王宗岳是明代中期内家拳法的代表人物,被尊为内家拳法的集大成者。

叶继美:叶继美是宁波人,是内家拳法的重要传承者之一。

吴昆山:吴昆山是内家拳法的传承者,与叶继美等一同传承了内家拳法。

周云泉:周云泉是内家拳法的传承者。

陈贞石:陈贞石是内家拳法的传承者。

孙继槎:孙继槎是内家拳法的传承者。

单思南:单思南是内家拳法的传承者,传授了王来咸。

关白:关白是日本古代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钱肃乐:钱肃乐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将领。

天童:天童是指天童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中国武术,以其柔和、缓慢、连贯的动作和内功修炼而著称。

毕昆阳:毕昆阳是褚士宝的朋友,擅长枪法。

武君卿:武君卿是褚士宝的朋友,擅长枪法。

伏波营:伏波营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军事组织。

何刚:何刚是明末清初的官员,曾推荐褚士宝为伏波营游击。

王圣蕃:王圣蕃是褚士宝的弟子。

池天荣:池天荣是褚士宝的弟子。

乔照:乔照是池天荣的弟子,曾任浙江提督。

程打虎:程打虎是冯行贞的武术老师。

张老:张老是冯行贞的武术老师。

康亲王杰书:康亲王杰书是康熙年间的一位亲王。

吴中:吴中是指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

佚事:佚事指的是传说或传闻中的故事。

曹一拳:曹一拳是指曹竹斋,因其擅长一拳制敌而得名。

舞:舞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后来演变为武术的一部分。

潘佩言:潘佩言是安徽歙县人,以枪法著称,被称为潘五先生。这里的‘枪’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武器,长九尺,杆圆四五寸,是一种长柄武器。

枪法:枪法指的是使用枪这种武器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枪的持法、步法、身法等。

歙县:歙县是安徽省的一个县,历史上以文化发达和手工艺著称。

枪长九尺,而杆圆四五寸:这句话描述了枪的尺寸,九尺是古代的长度单位,杆圆四五寸则是指枪杆的直径。

小腹贴杆:指在持枪时,小腹紧贴枪杆,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运用枪。

錞:指紧握,这里指后手要紧紧握住枪。

虎口实擫之:指用虎口紧紧握住枪,以增加握持的稳定性。

前手必直,令尽势:指前手要直,以便将枪的力量完全发挥出来。

掌根与后手虎口反正拧绞:指掌根和后手虎口要相互配合,进行拧绞动作。

虚指使主导:指使用虚指来引导枪的方向。

两足亦左虚右实,进退相任以趋势:指两足的站立要左虚右实,以便灵活进退。

五尖相对:指枪尖、前手尖、前足尖、鼻尖五点要相对对齐。

敌仗无从入犯:指这样的姿势可以有效地防止敌人进攻。

戳、打:指枪的两种基本用法,戳是向前刺击,打是横向打击。

二、叉:指枪法中的两种基本技巧,二是指向前戳击,叉是指横向阻挡。

二以取人,叉以拒人:指二法用于进攻,叉法用于防守。

千金难买一声响: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非常珍贵的东西难以用金钱买到。

手同则争目,目同则争气:指在战斗中,如果手法相同,就会争夺视线,如果视线相同,就会争夺气势。

气之运也,久暂稍殊,而胜败分焉:指战斗中的气势变化,决定了胜负。

至静:指潘佩言的枪法非常冷静,不慌不忙。

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佣於江宁卖饼家:指江之桐在江宁的一家卖饼店打工。

手臂刀矛:指江之桐擅长使用刀和矛。

变通成法:指江之桐在武艺上能够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绵长、俞刀、程棓、峨嵋十八棍:这些都是古代武术中的流派或技巧。

洪门:指洪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秘密结社。

敌硬斗强,以急疾为用:指江之桐在战斗中敢于与强者对抗,并以快速的动作取胜。

阵图、形势、器械:指军事上的布局、形势和使用的武器。

练士:指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

选锋:指挑选出来的精锐部队。

致果之志:指坚决取胜的意志。

死长之心:指不怕牺牲的勇气。

巧不胜拙: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战斗中,技巧不如勇气重要。

之桐:指江之桐。

荆溪周济:指周济,字荆溪,是江之桐的师傅。

绩学:指有成就的学者。

经世之略:指治国平天下的策略。

霍然而去:指突然离开。

巧:指冯巧,是明代的工匠。

董其昌:是明代的著名画家。

假山:指人工堆砌的山,常用于园林中。

易致:指容易得到。

点缀飞动:指用石块点缀,使园林生动活泼。

性情:指事物的特点。

手制:指亲手制作。

四阿重室:指古代建筑中的四阿顶重檐建筑。

寸准尺,以尺准丈:指用寸来量尺,用尺来量丈,非常精确。

吴伟业、黄宗羲: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

移山水画法为石工:指将山水画的技法应用到石工上。

元刘元:是元代的著名雕塑家。

塑人物像:指雕塑人物形象。

清烟墨:指一种高质量的墨。

滕王阁序、心经: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学作品。

宝范:指宝物或范本。

赩样:指各种颜色和样式。

参古今之式:指参考古代和现代的各种样式。

运以新意:指运用新的创意。

巧妙:指巧妙的设计和制作。

年窑:指由年希尧所督造的瓷器。

郎窑:指由郎廷佐所督造的瓷器。

陶法:陶法是指制作陶瓷的技艺和方法,包括泥土的选择、釉料的配制、坯胎的成型和烧制火候的控制等。

火候:火候是指在烧制陶瓷时对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不同的火候会产生不同的陶瓷质量和色泽。

帑:帑指国库或私人的财库,此处指管理财政。

赩釉:赩釉是一种红色釉料,用于陶瓷装饰。

官窑:官窑是指古代由官府设立、管理的陶瓷窑场,生产的陶瓷品质高,常作为贡品。

哥窑:哥窑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青瓷闻名。

定窑:定窑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白瓷闻名。

均窑:均窑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黑瓷闻名。

龙泉窑:龙泉窑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以青瓷闻名。

宜兴窑:宜兴窑是中国著名的陶器窑场,以紫砂壶闻名。

西洋:西洋在古代指欧洲,此处指欧洲的陶瓷。

东洋:东洋在古代指日本,此处指日本的陶瓷。

釉色:釉色是指陶瓷釉料在烧制后呈现的颜色。

浇黄:浇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将黄色釉料浇在陶瓷表面。

浇紫:浇紫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将紫色釉料浇在陶瓷表面。

浇绿:浇绿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将绿色釉料浇在陶瓷表面。

填白:填白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白色釉料填充陶瓷表面的图案。

描金:描金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金粉描绘图案。

青花:青花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用钴蓝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

水墨:水墨是指用墨水在瓷器上绘制的装饰技法。

五彩:五彩是指用五种颜色(红、黄、蓝、绿、黑)在瓷器上绘制的装饰技法。

锥花:锥花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锥子戳出花纹。

拱花:拱花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模具在陶瓷表面压出花纹。

抹金:抹金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金粉涂抹在陶瓷表面。

抹银:抹银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用银粉涂抹在陶瓷表面。

采石制泥:采石制泥是指采集石头,制作成泥土的过程。

淘炼泥土:淘炼泥土是指对泥土进行筛选和清洗的过程。

炼灰配釉:炼灰配釉是指将石灰和其他原料炼制成灰,再与釉料混合的过程。

制造匣钵:制造匣钵是指制作装陶瓷的匣子。

圆器修模:圆器修模是指对圆形陶瓷器进行模具修整的过程。

圆器拉坯:圆器拉坯是指用拉坯机制作圆形陶瓷器的过程。

琢器做坯:琢器做坯是指制作琢形陶瓷器的坯体。

采取青料:采取青料是指采集制作青瓷所需的原料。

炼选青料:炼选青料是指对青料进行炼制和筛选的过程。

印坯乳料:印坯乳料是指将乳料印在陶瓷坯体上。

圆器青花:圆器青花是指对圆形陶瓷器进行青花装饰的过程。

制画琢器:制画琢器是指对琢形陶瓷器进行绘画装饰的过程。

蘸釉吹釉:蘸釉吹釉是指将釉料蘸在陶瓷坯体上或吹在陶瓷坯体上的过程。

钅旋坯挖足:钅旋坯挖足是指用工具旋转陶瓷坯体并挖出底足的过程。

成坯入窑:成坯入窑是指将成形的陶瓷坯体送入窑中烧制。

烧坯开窑:烧坯开窑是指将烧制完成的陶瓷从窑中取出。

圆琢洋采:圆琢洋采是指圆形和琢形陶瓷的采集。

明炉暗炉:明炉暗炉是指明火炉和暗火炉,用于不同的陶瓷烧制。

束草装桶:束草装桶是指用草绳捆绑陶瓷,装入桶中。

祀神酬原:祀神酬原是指祭祀神灵,以感谢神灵的保佑。

连珠火铳:连珠火铳是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的火器。

砲:砲是指炮,一种大口径的火器。

地雷:地雷是一种埋设在地下的爆炸性武器。

火机:火机是指火器,包括各种火药武器。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科学。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现象、性质和应用的科学。

重学:重学是研究物体重量和平衡的科学。

力学、化学、光学、重学:力学、化学、光学、重学是物理学中的四个分支,分别研究物体的运动、物质、光和重量。

覃思:覃思是指深思熟虑,深入思考。

闇合:闇合是指暗合,即暗自符合。

连珠火铳法:连珠火铳法是一种连续发射火铳的方法。

机轮:机轮是指机械装置中的轮子。

牝牡:牝牡是指雌雄,此处指两个相互连接的机械部分。

石激火出:石激火出是指用石头撞击引火。

炸炮:炸炮是一种爆炸性武器。

威远将军:威远将军是一种炮的名称。

石雷:石雷是一种用石头制成的地雷。

石炮:石炮是一种用石头制成的炮。

团防:团防是指地方武装组织,用于保卫地方安全。

堡:堡是指防御工事,用于防御敌军进攻。

涛雒:涛雒是指涛洛,即涛声和洛水,此处指涛洛要塞。

团练:团练是指地方武装组织,用于保卫地方安全。

战守十六策:战守十六策是指关于战争和守卫的十六种策略。

桑宜蚕:桑宜蚕是指适宜养蚕的桑树。

烘茧法:烘茧法是指将蚕茧烘干的方法。

烘灶:烘灶是指烘干蚕茧的炉灶。

机器缫丝法:机器缫丝法是指用机器进行缫丝的方法。

育蚕者:育蚕者是指养蚕的人。

西士:西士是指西方的学者或专家。

伟力亚利:伟力亚利是指西方的学者或专家。

傅兰雅:傅兰雅是指西方的学者或专家。

林乐知:林乐知是指西方的学者或专家。

金楷理:金楷理是指西方的学者或专家。

华蘅芳:华蘅芳是指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

李凤苞:李凤苞是指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

王德均:王德均是指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

赵元益孳孳:赵元益孳孳是指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

西艺知新:西艺知新是指西方科技的新知识。

化学鉴原:化学鉴原是指化学的基本原理。

化学考质:化学考质是指化学的质料研究。

化学求数:化学求数是指化学的计算。

物体遇热改易说:物体遇热改易说是指物体受热后会发生变化的说法。

汽机发轫:汽机发轫是指汽机的发明。

营阵揭要:营阵揭要是指军事阵法和战术的重要原则。

测地绘图:测地绘图是指测量土地并绘制地图。

宝藏兴焉:宝藏兴焉是指宝藏的开发和利用。

格致书院:格致书院是指研究自然科学的书院。

机器局:机器局是指制造机器的工厂。

擘画规制:擘画规制是指规划和制定规则。

购器选匠:购器选匠是指购买设备和选择工匠。

资其力焉:资其力焉是指提供支持。

寿狷介:寿狷介指的是一个人性格孤僻,不追求名利,安于布衣生活。在古代,这种生活方式被认为是一种高洁的品德。

不求仕进:不求仕进是指一个人不追求做官或晋升,保持淡泊名利的态度。

布衣:布衣在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衣服,这里用来比喻平民生活。

光绪中:光绪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光绪中指的是光绪年间,即公元1875年至1908年。

卒:卒在这里指去世。

年六十七:指的是去世时的年龄为六十七岁。

子:子在这里指儿子。

建寅:建寅是人的名字。

字仲虎:字是古代人除了名字外常用的别称,仲虎是建寅的字。

从父於江宁、上海:从父指的是跟随父亲,江宁和上海是当时的地方名,建寅跟随父亲在这两个地方生活。

助任制造:助任制造指的是帮助父亲从事制造业的工作。

寻充山东机器局总办:寻充指的是后来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是指担任山东机器局的负责人。

福建船政提调:福建船政提调是指担任福建船政的负责人。

出使德国二等参赞:出使德国是指被派往德国担任外交使节,二等参赞是指外交使节的副手。

洊擢直隶候补道:洊擢指的是连续晋升,直隶候补道是指直隶省(今河北省)的候补官员。

光绪末:光绪末指的是光绪年间的末期。

张之洞: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官员,以改革著称。

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是指被调往湖北负责监督制造无烟火药。

药炸裂,殒焉:药炸裂指的是无烟火药发生爆炸,殒焉即去世。

赐优恤:赐优恤是指朝廷给予优厚的抚恤。

性敏:性敏指的是性格敏捷,聪明。

秘说精器多授之:秘说精器指的是父亲传授的珍贵技艺和知识,多授之表示父亲将这些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了他。

以制造为治生:以制造为治生是指通过制造技艺来维持生计。

译书行於世:译书行於世指的是翻译书籍并让它们在世间流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评注

寿狷介,不求仕进,以布衣终。此句描绘了一位寿氏人物的生平,‘寿狷介’指其性格孤僻,不追求仕途,坚守布衣生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清高与淡泊。‘不求仕进’则是对其人生选择的评价,‘以布衣终’则是对其一生坚守的肯定。

‘光绪中,卒,年六十七。’这句话点明了寿狷介的去世时间和年龄,光绪是清朝的一个年号,表明了这位人物生活在清朝晚期,而‘卒’和‘年六十七’则是对其生命的结束和生命长度的描述。

‘子建寅、华封,皆世其学。’这句话介绍了寿狷介的两个儿子,‘子’字表明他们是寿狷介的儿子,‘世其学’则说明他们继承了父亲的知识和学问。

‘建寅,字仲虎。’这里介绍了建寅的名字和字,‘字’是古代文人的别称,‘仲虎’则是对其个性的描绘,可能意味着他勇猛果断。

‘从父於江宁、上海,助任制造。’这句话描述了建寅的成长经历,‘从父’表明他跟随父亲学习,‘江宁、上海’则是他学习的地方,‘助任制造’则说明他在制造领域有所贡献。

‘寻充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建船政提调,出使德国二等参赞,洊擢直隶候补道。’这一段文字展现了建寅的仕途经历,‘寻充’表明他逐渐被重用,‘山东机器局总办’、‘福建船政提调’、‘出使德国二等参赞’、‘直隶候补道’则说明他在官场上的职位和影响力。

‘光绪末,张之洞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已成,药炸裂,殒焉,赐优恤。’这句话讲述了建寅晚年遭遇的不幸,‘张之洞’是当时的一位重要官员,‘无烟火药’是当时的一种重要发明,‘药炸裂,殒焉’则是对建寅不幸遭遇的描述,‘赐优恤’则是对其家人的抚恤。

‘华封,字祝三。’这句话介绍了华封的名字和字,‘祝三’可能寓意着祝福和吉祥。

‘性敏,为父所爱,秘说精器多授之,以制造为治生。’这句话描述了华封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性敏’表明他聪明敏捷,‘为父所爱’则说明他在家庭中受到宠爱,‘秘说精器多授之’则说明他继承了父亲的知识和技艺。

‘建寅、华封并从父译书行於世。’这句话说明了建寅和华封在学术上的成就,‘译书行於世’则说明他们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3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