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原文

艺术二

王澍蒋衡 徐用锡王文治 梁巘 梁同书 邓石如钱伯坰 吴育 杨沂孙吴熙载梅植之 杨亮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江南金坛人。绩学工文,尤以书名。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入翰林,累迁户科给事中。雍正初,诏以六科隶都察院。澍谓科臣掌封驳,品卑任重,傥隶台臣,将废科参,偕同官崔致远、康五端抗疏力争。世宗怒。立召诘之,从容奏对,上意稍解,遂改吏部员外郎。越二年,告归,益耽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搨殆遍,四体并工。於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尾自道所得。后内阁学士翁方纲持论与异,谓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所著题跋及淳化阁帖考正,并行於世。

自明、清之际,工书者,河北以王铎、傅山为冠,继则江左王鸿绪、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张照等,接踵而起,多见他传。大抵渊源出於明文徵明、董其昌两家,鸿绪、照为董氏嫡派,焯及澍则於文氏为近。澍论书尤详,一时所宗。

蒋衡,改名振生,字湘帆,晚号拙老人。与澍同里。键户十二年,写十三经。乾隆中,进上,高宗命刻石国学,授衡国子监学正,终不出。衡早岁好游,足迹半海内,观碑关中,获晋、唐以来名迹,临摹三百馀种,曰拙存堂临古帖。晚与澍相期斫胜,每临一书,相从质证。子骥,孙和,并以书世其家。

骥尤精分隶,著汉隶譌体集、古帖字体、续书法论各一卷,兼工画。其言曰:“汉、魏字体不同,性情各异。书须悬臂中锋,而用力以和平为主。作画之提顿逆折,参差映带,其理一尔。”皆阐明其先说。

徐用锡,字坛长,宿迁人,占籍大兴。登乡举,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从李光地游,究心乐律、音韵、历数、书法。五十四年,分校会试,严绝请讬,衔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闱事,圣祖原之,终以浮议罢归。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读,年已八十。寻告归,卒於家。用锡乡举出姜宸英之门,与何焯同为光地客,论书多与二家相出入。精於鉴别古人,言笔法亦多心得,著字学劄记二卷,载圭美堂集中。

王文治,字禹卿,江苏丹徒人。生有夙慧,十二岁能诗,即工书。长游京师,从翰林院侍读全魁使琉球,文字播於海外。乾隆三十五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逾三年,大考第一,擢侍读。出为云南临安知府,因事镌级,乞病归。后当复官,厌吏事,遂不出,往来吴、越间,主讲杭州、镇江书院。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有以告,招之出者,亦不应。

喜声伎,行辄以歌伶一部自随,辨论音律,穷极幽渺。客至张乐,穷朝暮不倦。海内求书者,多有餽遗,率费於声伎。然客散,默然禅定,夜坐,肋未尝至席。持佛戒,自言吾诗与书皆禅理也。卒,年七十三。

所著诗集外有快雨堂题跋,略见论书之旨。文治书名并时与刘墉相埒,人称之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与姚鼐交最深,论最契,当时书名,鼐不及文治之远播;后包世臣极推鼐书,与刘墉并列上品,名转出文治上。

梁巘,字闻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晚辞官,主讲寿春书院,以工李北海书名於世。初为咸安宫教习,至京师,闻钦天监正何国宗曾以事系刑部,时尚书张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笔法,因诣家就问。国宗年已八十馀,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后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於臂而凑於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於身?紧则身之力全凑於指尖,而何有於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软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者,於此可悟入。”

巘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梁同书,字元颖,晚号山舟,浙江钱塘人,大学士诗正子。

乾隆十七年,会试未第,高宗特赐与殿试,入翰林,大考,擢侍讲。

淡於荣利,未老,因疾不出。

晚年重宴鹿鸣,加侍讲学士衔。

卒,年九十三。

好书出天性,十二岁能为擘窠大字。

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乃变化。

名满天下,求书者纸日数束,日本、琉球皆重之。

尝与张燕昌论书,略曰:

古人云‘笔力直透纸背’,当与天马行空参看。

今人误认透纸,便如药山所云‘看穿牛皮’,终无是处。

盖透纸者,状其精气结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笔如游丝者,何尝不透纸背耶?

用腕力使极软之笔自见,譬如人持一彊者,使之直,则无所用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则全腕之力,自然集於两指端。

其实书者只知指运,而不知有腕力也。

藏锋之说,非笔如钝锥之谓,自来书家从无不出锋者,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

笔耍软,软则遒;笔要长,长则灵;笔耍饱,饱则腴;落笔耍快,快则意出。

书家燥锋曰渴笔,画家亦有枯笔,二字判然不同。

渴则不润,枯则死矣。

今人喜用硬笔故枯。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

字耍有气,气须从熟得来。

有气则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

中锋之法,笔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尝无兼用侧锋处,总为我一缕笔尖所使,虽不中亦中。

乱头粗服非字也,求逸则野,求旧则拙,此处不可有半点名心在。

同书平生书旨,与梁巘之异同,具见於此。

邓石如,初名避仁宗讳,遂以字行,改字顽伯,安徽怀宁人。

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

少产僻乡,鲜闻见,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弱冠孤贫,游寿州,梁巘见其篆书,惊为笔势浑鸷,而未尽得古法。

介谒江宁梅镠,都御史瑴成子也。

家多弆藏金石善本,尽出示之,为具衣食楮墨,使专肄习。

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吴苏建国山碑,皇象天发神谶碑,唐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

又苦篆体不备,写说文解字二十本。

帝搜三代钟鼎,秦、汉瓦当、碑额。

五年,篆书成。

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飨诸碑,各五十本。

三年,分书成。

石如篆法以二李为宗,纵横辟阖,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为近。

分书结体严重,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

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

客梅氏八年,学既成,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游黄山,至歙,鬻篆於贾肆。

编修张惠言故深究秦篆,时馆修撰金榜家,偶见石如书,语榜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

乃冒雨同访於荒寺,榜备礼客之於家。

荐於尚书曹文埴,偕至京师,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皆惊异曰:‘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时京师论篆、分者,多宗内阁学士翁方纲,方纲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之。

石如乃去,客两湖总督毕沅,沅故好客,吴中名士多集节署,裘马都丽,石如独布衣徒步。

居三年,辞归,沅为置田宅,俾终老。

濒行,觞之,曰:‘山人,吾幕府一服清凉散也!’

石如年四十六始娶,常往来江、淮间,卒,年六十三。

子传密,初名廷玺,字守之。

从李兆洛学,晚客曾国藩幕。

能以篆书世其家。

当乾、嘉之间,嘉定钱坫、阳湖钱伯坰,皆以书名。

坫自负其篆直接阳冰,尝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叹为阳冰之亚。

既而知为石如所作,摭其不合六书者以为诋。

伯坰故服石如篆、分为绝业,及见其行、草,叹曰:‘此杨少师神境也!’

复与论笔法不合,遂助坫诋之尤力。

坫见儒林传。

伯坰,字鲁斯,自号仆射山人,尚书维城从子。

少孤,力学,工诗嗜酒,广交游,以国子监生终。

书学颜平原、李北海,尝曰:‘古人用兔毫,故书有中线,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双钩。’

吾躭此五十年,才十得三四。

论者谓自刘墉殁,正、行书以伯坰为第一。

其执笔,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助怒张之势。

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斥古今相承拨镫之说。

石如作书,则悬腕双钩,管随指转,两家法大殊。

吴育,字山子,江苏吴江人。

与包世臣、李兆洛游,能文,工书。

谓:‘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阳冰篆法,书家真秘密语。’

世臣取其说。

育篆书尤工,法与石如差近。

杨沂孙,字咏春,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

父忧归,遂不出,自号濠叟,少学於李兆洛,治周、秦诸子。

耽书法,尤致力於篆、籀,著文字解说问譌,欲补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备。

又考上古逮史籀、李斯,折衷於许慎,作在昔篇。

篆、隶宗石如,而多自得。

尝曰:‘吾书篆、籀,颉颃邓氏,得意处或过之;分、隶则不能及也。’

光绪七年,卒,年六十九。

沂孙同时工篆、籀者,又推吴大澂,自有传。

吴熙载,初名廷飏,以字行,后又字让之,江苏仪徵人。

先世居江宁,父明煌,始游扬州,善相人术。

熙载为诸生,博学多能,从包世臣学书。

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

其笔法兼采同时黄乙生、王良士、吴育、朱昂之、邓石如诸人之说。

执笔,食指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管向左迤,后稍偃,若指鼻准。

运锋,使笔毫平铺纸上,笔笔断而后起。

结字计白当黑,使左右牝牡相得,自谓合古人八法、九宫之旨。

熙载恪守师法,世臣真、行、藁草无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载篆、分功力尤深。

复纵笔作画,亦有士气。

咸丰中,卒。

与熙载同受包氏法者,江都梅植之蕴生,甘泉杨亮季子,高凉黄洵修存,馀姚毛长龄仰苏,旌德姚配中仲虞,松桃杨承汪挹之。

配中详儒林传。

植之,道光十九年举人。

通经,以诗鸣,世臣尤称其书。

谓其跌宕遒丽,段炼旧搨,血脉精气,奔赴腕下,熙载未之敢先。

又得琴法於吴思伯之女弟子颜夫人,独具神解。

纠正思伯传谱,於古操制曲之故,辄能知之。

自署所居曰嵇庵。

配中与有同嗜,著琴学二卷。

植之五十而卒,琴法未有传书。

亮,世为将家,袭骑都尉世职。

笃学敦行,江、淮间士大夫多称之。

书亚於熙载。

合肥沈用熙最后出,至光绪末始卒,年近八十。

毕生守师法,最为包门老弟子。

世臣叙次清一代书人为五品,分九等: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寻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

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

能品上七人,释邱山真及行书,宋玨分榜书,傅山草书,姜宸英行书,邓石如草书,刘墉榜书,黄乙生行榜书;

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铎草书,周亮工草书,笪重光行书,吴大来草书,赵润草榜书,张照行书,刘绍庭草榜书,吴襄行书,翟赐履草书,王澍行书,周於礼行书,梁巘真及行书,翁方纲行书,于令行书,巴慰祖分书,顾光旭行书,张惠言篆书,王文治方寸真书,刘墉行书,汪庭桂分书,钱伯坰行及榜书,陈希祖行书,黄乙生小真行书。

逸品上十五人,顾炎武正书,萧云从行书,释雪浪行书,郑簠分及行书,高其佩行书,陈洪绶行书,程邃行书,纪映锺行书,金农分书,张鹏翀行书,袁枚行书,朱筠藁书,朱珪真书,邓石如行书,宋镕行书;

逸品下十六人,王时敏行及分书,朱彝尊分及行书,程京萼行书,释道济行书,赵青藜真及行书,钱载行书,程瑶田小真书,巴慰祖行书,汪中行书,毕涵行书,陈淮行书,姚鼐小真书,程世淳行书,李天澂行书,伊秉绶行书,张桂岩行书。

佳品上二十二人,沈荃真书,王鸿绪行书,先著行书,查士标行书,汪士鋐真书,何焯小真书,陈奕禧行书,陈鹏年行书,徐良行书,蒋衡真书,于振行书,赵知希草书,孔继涑行书,稽璜真书,钱澧行书,桂馥分书,翁方纲小真书,张燕昌小真书,康基田行书,钱坫篆书,谷际岐行书,洪梧小真书;

佳品下十人,郑来行书,林佶小真书,方观承行书,董邦达行书,华嵒行书,秦大士行书,高方小真书,金榜真书,吴俊行书,陈崇本小真书。

九品共九十七人,重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

复增能品上一人,张琦真、行及分书;能品下三人,于书佃行书,段玉立小真及草书,吴德旋行书。

佳品上六人,吴育篆及行书,方履籛分书,梅植之行书,朱昂之行书,李兆洛行书,徐准宜真书。

其后包氏之学盛行,咸、同以来,以书名者,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著,并见他传。

绍基宗颜平原法,晚复出入汉分;

裕钊源出於包氏;

同龢规模闳变,不为诸家所囿,为一代后劲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译文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是江南金坛人。他学问广博,擅长文学,尤其以书法闻名。康熙五十一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来官至户科给事中。雍正初年,皇帝下诏将六科归属都察院。王澍认为科臣负责封驳,地位低但责任重大,如果归属台臣,将会废弃科参,于是与同官崔致远、康五端一起上疏力争。世宗皇帝很生气,立即召见他们质问,王澍从容应对,皇帝的怒气稍微缓解,于是他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过了两年,他告老还乡,更加沉迷于书法,名声传遍海内外。他临摹古帖几乎遍及所有,四体书法都十分精通。在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两家,他特别下功夫,经常在跋尾中记录自己的心得。后来内阁学士翁方纲对他的评价与别人不同,认为他的篆书最得古法,其次是行书,再次是正书。他所著的题跋和《淳化阁帖考正》都在世上流传。

从明、清之际,擅长书法的人,河北以王铎、傅山为最,接着是江左的王鸿绪、姜宸英、何焯、汪士鋐、张照等人,他们相继出现,大多在传记中有记载。他们的书法渊源主要出自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两家,王鸿绪、张照是董其昌的正宗传人,何焯和王澍则与文徵明关系较近。王澍对书法的论述尤其详细,当时的人多向他学习。

蒋衡,改名振生,字湘帆,晚年号拙老人。与王澍是同乡。他闭门不出十二年,抄写了十三经。乾隆年间,他被推荐进宫,乾隆皇帝命令他刻石国学,任命他为国子监学正,他终身没有出仕。蒋衡年轻时喜欢游历,足迹遍布半个中国,观察关中的碑刻,收集晋、唐以来的名迹,临摹了三百多种,称为《拙存堂临古帖》。晚年与王澍相约互相切磋,每次临摹一书,都互相验证。他的儿子蒋骥,孙子蒋和,都继承了家传的书法。

徐用锡,字坛长,宿迁人,户籍在大兴。考中乡试,康熙四十八年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跟随李光地学习,深入研究乐律、音韵、历数、书法。五十四年,他参与会试的考试工作,严格拒绝请托,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怨恨,他们诬陷他操控考场事务,圣祖皇帝理解他,最终还是因为流言蜚语而辞官回家。乾隆初年,他被召回朝廷,任命为翰林院侍读,当时已经八十岁了。不久后,他告老还乡,在家乡去世。徐用锡在乡试时是姜宸英的学生,与何焯都是李光地的门客,他们的书法观点多有相似之处。他擅长鉴别古人的书法,对笔法也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字学劄记》二卷,收录在《圭美堂集》中。

王文治,字禹卿,江苏丹徒人。他天资聪颖,十二岁就能作诗,书法也很有成就。他长大后游历京师,跟随翰林院侍读全魁出使琉球,他的文字传播到海外。乾隆三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成为一甲三名,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过了三年,他在大考中名列第一,升任侍读。后来他出任云南临安知府,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请求病退。后来他本可以恢复官职,但他对官场事务感到厌倦,于是没有再出仕,在吴、越之间往来,主讲杭州、镇江的书院。乾隆皇帝南巡时,在钱塘的僧寺看到王文治的书法碑刻,非常赏识。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皇帝想要召唤他,但他也没有答应。

王文治喜欢音乐和戏曲,出行时总带着一部歌伎,他精通音律,研究得很深。客人来访时,他会演奏音乐,从早到晚都不觉得疲倦。国内向他求书的人很多,他常常用得到的馈赠来支持他的爱好。然而客人散去后,他会静静地打坐,夜晚坐着,脊背从不会靠在席子上。他坚持佛教戒律,自称他的诗和书法都体现了禅理。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三岁。

除了诗集之外,他还著有《快雨堂题跋》,从中可以略见他对书法的见解。王文治的书法名声与刘墉相当,人们称他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他与姚鼐交往最深,关系最密切,当时的书法名声,姚鼐比不上王文治的远播;后来包世臣非常推崇姚鼐的书法,将他列为上品,与刘墉并列,名声超过了王文治。

梁巘,字闻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考中举人,官至四川巴县知县。晚年辞官,主讲寿春书院,以擅长李北海的书法而闻名于世。他最初在咸安宫教习,到了京师,听说钦天监正何国宗曾因事被关在刑部,当时尚书张照也因为其他事情被关押,他得到了何国宗的笔法,于是去他家请教。何国宗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病重不能见客,派一个孙子传达口信。梁巘向他请教,何国宗回答说:‘你已经得到了。’并送给他自己临摹的米芾、黄庭坚的帖。

后来梁巘对金坛的段玉裁说:‘执笔的方法,手指带动手臂,手臂带动身体。所有拿笔的方法,都是以大拇指和食指相对,笔杆正直地放在两个指尖之间,两个指尖相接像环一样,手指以上部分保持平直,可以放一个酒杯。肘部保持平直,手腕不靠在桌面上,肘部圆润,两个指尖与笔杆正好在胸前,让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汇集到两个指尖。如果两个指尖不圆如环,或者虽然圆但不平,那么拿笔也不够紧,手臂的力量还不能发挥出来,更不用说身体了?拿得紧,身体的力量全部汇集到指尖,手臂的力量自然就消失了。古人知道手指不能带动手臂,所以让手指尖端相接以固定笔杆,笔杆可以折断,手指会疼痛难忍,但字中才有力量。用大拇指和食指叫做单勾;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叫做双勾;中指是用来辅助食指力量的,总称为‘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习书法,王羲之从旁边拉他的笔都拉不住,就是用的这个方法。除了这个方法,其他都是旁门左道。从王羲之、王献之以后,到唐、宋、元、明等大家,都是口口相传,董其昌传授给王鸿绪,王鸿绪传授给张照,我听说的就是这样。本朝只有张照一个人做得好,其他人都不怎么样。王虚舟的用笔只掌握了其中的一半,蒋湘帆知道握笔但很少写字感到乐趣。世人只说没有火气,却不知道把火气用尽,然后才能说没有火气。用这样的方法拿笔,笔心就不会偏斜,笔尖直透纸张,纸张上会有飒飒的声音。画直线时用浓墨,中间要有丝线的感觉,笔心是主导。用这样的方法拿笔,一定要在硬纸上写字,软薄的纸张容易破裂。横、直、撇、捺都与现在的人不同,笔锋所指的方向迥异,笔心始终在每笔之中,没有丝毫偏斜。古人所说的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在这里都可以领悟到。”梁巘的著作很少,流传下来的绪论只有这些。当时他与梁同书并称,梁巘自称‘北梁’,梁同书自称‘南梁’。

梁同书,字元颖,晚年号山舟,是浙江钱塘人,是大学士诗正的儿子。乾隆十七年,他在会试中未能中举,但高宗特别赐予他参加殿试的机会,进入翰林院,经过大考后,被提升为侍讲。他对名利看得很淡,年纪不大就因为疾病不出门。晚年再次参加宴会,被加封为侍讲学士。去世时,享年九十三岁。他非常喜欢书法,十二岁就能写很大的字。起初学习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到了中年开始使用米芾的书法技法,七十岁以后开始变化。他的名声遍布天下,求他书法的人每天都能收到数捆纸,连日本和琉球也非常重视他的书法。

曾经与张燕昌讨论书法,大致说:‘古人说“笔力直透纸背”,应该与天马行空相比较。现在的人错误地认为透纸,就像药山所说的‘看穿牛皮’,终究是不对的。透纸的描述,只是形容其精气和墨光溢出纸张而已,那些用笔像游丝的人,何尝不透纸背呢?用腕力使极软的笔自然显现,就像人拿着一把硬弓,要使其直,则无需用力;拿着一把软弓,想要不使其弯曲,则需要全部的腕力集中在两指尖端。其实,书法家只知道手指的运动,却不知道腕力的存在。藏锋的说法,并不是指笔像钝锥一样,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从没有不露出锋芒的,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让它直接走。笔要软,软则有力;笔要长,长则灵活;笔要饱满,饱满则丰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境自然流露。书法家的燥锋称为渴笔,画家也有枯笔,这两个词是截然不同的。渴则不润,枯则死。现在的人喜欢用硬笔,所以作品显得枯瘦。帖教人看,不教人摹。现在的人只是刻舟求剑,把古人的书法摹画得像小孩子写的仿本,虽然形似,但哪里还有自我?字要有气,气必须从熟练中得到。有气则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斜,随着笔的走势,自然连贯,形成一片,却不能有任何摆布,熟练之后自知。中锋的方法,笔能够提起,自然就是中锋,也未曾不用侧锋,总是被我的一缕笔尖所控制,即使不完全中锋,也是中锋。乱头粗服不是字,追求飘逸则显得粗野,追求古朴则显得笨拙,这里不能有任何名心存在。”梁同书的书法宗旨,与梁巘的不同之处,都可以从这里看出。

邓石如,原名避仁宗讳,于是以字行,改字顽伯,是安徽怀宁人。住在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年时生活在偏僻的乡村,很少见闻,却特别喜欢刻石,模仿汉人的印篆非常精湛。弱冠之年,孤贫游历寿州,梁巘看到他的篆书,惊叹他的笔势浑厚雄健,但并未完全掌握古法。他介绍他去拜访江宁的梅镠,梅镠是都御史瑴成的儿子。梅家收藏了很多金石善本,他都拿给邓石如看,并为他提供衣食和笔墨,让他专心学习。

他喜欢石鼓文、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汉代的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吴苏建国山碑,皇象的天发神谶碑,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都临摹了上百本。又因为篆体不完善,写了二十本《说文解字》。帝搜三代钟鼎,秦、汉瓦当、碑额。五年后,篆书完成。然后学习汉分书,临摹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潘校官、孔羡、受禅、大飨等碑,每种各五十本。三年后,分书完成。邓石如的篆法以李斯、李阳冰为宗,纵横捭阖,得自史籀,稍参隶意,削锋以取劲折,字体略方,与秦、汉碑额相近。分书的结体严谨,约略参照峄山、国山之法。他自己说:“我的篆书不及李阳冰,但分书不亚于梁鹄。”

客居梅家八年,学成之后,遍游名山大川,以书法刻石为生。游历黄山,到歙县,在商贩那里卖篆书。编修张惠言对秦篆有深入研究,当时住在金榜家,偶然看到邓石如的书法,对金榜说:“今天见到了上蔡的真迹。”于是冒雨一同去拜访荒寺,金榜在家中隆重接待了他。他推荐给尚书曹文埴,一起到了京城,大学士刘墉、副都御史陆锡熊都惊叹不已说:“千数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当时京城讨论篆书、分书的人,大多尊奉内阁学士翁方纲,翁方纲因为邓石如没有拜访他,极力诋毁他。邓石如于是离开,客居两湖总督毕沅处,毕沅喜欢结交朋友,吴中的名士多聚集在他的官署,衣饰华丽,邓石如却穿着布衣徒步。住了三年后,他告辞回家,毕沅为他购置了田地房产,让他安度晚年。临行前,毕沅设宴款待他,说:“山人,我在幕府里就像一剂清凉散!”邓石如四十六岁才结婚,经常往来于江淮之间,去世时,享年六十三岁。

他的儿子邓传密,原名廷玺,字守之。跟从李兆洛学习,晚年客居曾国藩的幕府。能够用篆书传承家业。

在乾、嘉年间,嘉定的钱坫、阳湖的钱伯坰,都以书法闻名。钱坫自负自己的篆书直接继承了李阳冰,曾经游历焦山,看到墙壁上的篆书心经,赞叹为李阳冰之亚。后来知道是邓石如所作,挑出不符合六书的地方来诋毁他。钱伯坰本来对邓石如的篆书、分书非常佩服,看到他的行书、草书后,赞叹说:“这是杨少师的境界!”又因为对笔法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帮助钱坫更加激烈地诋毁邓石如。钱坫著有《儒林传》。

钱伯坰,字鲁斯,自号仆射山人,是尚书维城的侄子。少年时丧父,努力学习,擅长写诗,喜欢喝酒,广交朋友,以国子监生的身份结束一生。书法学习颜真卿、李北海,曾说:“古人用兔毫,所以书法有中锋,现在用羊毫,最好的也只能写成双钩。我沉迷于此五十年,才掌握到三四成。”评论者认为自刘墉去世后,正书、行书以钱伯坰为第一。他的执笔方法,是小指悬空,用三个手指包住笔管外部,与大拇指相抗衡,侧毫入纸,助长笔势。手指和手腕都不动,用肘部移动,反对古今相传的拨镫说法。邓石如作书时,则是悬腕双钩,笔管随着手指转动,两家的方法大不相同。

吴育,字山子,是江苏吴江人。与包世臣、李兆洛交往,能写文章,擅长书法。他说:“下笔必须使笔毫平铺在纸上,才能四面圆足,这是李阳冰的篆书真谛,是书法家的秘密话语。”包世臣采纳了他的说法。吴育的篆书尤其精湛,与邓石如的书法风格相近。

杨沂孙,字咏春,是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中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因父亲去世回家,此后不再出仕,自号濠叟。年轻时学习于李兆洛,研究周、秦诸子。沉迷于书法,尤其致力于篆书、籀,著有文字解说问诬,试图补充段玉裁、王筠未曾涉及的内容。又研究上古到史籀、李斯,折衷于许慎,作《在昔篇》。篆书、隶书宗奉邓石如,而多有自得。曾说:“我的篆书、籀,与邓石如不相上下,得意之处或许超过他;分书、隶书则不能及。”光绪七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与杨沂孙同时擅长篆书、籀的人,还有吴大澂,另有传记。

吴熙载,原名廷飏,后来以字行世,又字让之,是江苏仪征人。他的祖先住在江宁,父亲吴明煌最初到扬州游历,擅长相面之术。吴熙载是秀才,博学多才,跟从包世臣学习书法。包世臣创立了明北朝书派,追溯源流,形成了一家独有之学。他的笔法融合了同时代黄乙生、王良士、吴育、朱昂之、邓石如等人的说法。他握笔时,食指高高提起,大拇指加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中指向内钩,小指贴在无名指外侧,笔管向左斜,后稍微倾斜,就像指向鼻尖。运笔时,使笔毫平铺在纸上,一笔笔断开后再起笔。布局时,计算空白就像黑色一样重要,使左右平衡,自称符合古人的八法、九宫原则。吴熙载恪守师法,包世臣的真、行、草书都十分精湛,特别喜爱篆书和隶书,但并未深入钻研,而吴熙载在篆书和隶书上的功力尤为深厚。他还放开笔作画,也有一定的士气。咸丰年间,吴熙载去世。

与吴熙载一同学习包世臣书法的人有:江都的梅植之蕴生,甘泉的杨亮季之子,高凉的黄洵修存,馀姚的毛长龄仰苏,旌德的姚配中仲虞,松桃的杨承汪挹之。姚配中详细记载了儒林传。

梅植之,道光十九年成为举人。通晓经书,以诗歌闻名,包世臣特别称赞他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跌宕有致,精致古雅,血脉精气,流畅于腕下,吴熙载不敢在他之前。他还从吴思伯的女弟子颜夫人那里学到了琴法,有独到的理解。他纠正了吴思伯的传谱,对古琴曲的由来,总能有所了解。他自称居住的地方为嵇庵。他与姚配中有相同的爱好,著有《琴学》二卷。梅植之五十岁时去世,琴法没有传世。

杨亮,世代为将家,继承骑都尉的世职。他勤奋好学,行为端正,江淮间的士大夫都称赞他。书法仅次于吴熙载。

合肥的沈用熙是最后一位出名的学生,直到光绪末年才去世,享年近八十岁。他一生都恪守师法,是包世臣最老的学生。

包世臣将清一代的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平和简静,遒丽天成,称为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称为妙品;逐迹寻源,思力交至,称为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称为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称为佳品。神品只有一人,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的隶书和真书;妙品下两人,刘墉的小真书,姚鼐的行草书。能品上七人,释邱山的真书和行书,宋玨的隶书榜书,傅山的草书,姜宸英的行书,邓石如的草书,刘墉的榜书,黄乙生的行书榜书;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铎的草书,周亮工的草书,笪重光的行书,吴大来的草书,赵润的草书榜书,张照的行书,刘绍庭的草书榜书,吴襄的行书,翟赐履的草书,王澍的行书,周於礼的行书,梁巘的真书和行书,翁方纲的行书,于令的行书,巴慰祖的隶书,顾光旭的行书,张惠言的篆书,王文治的方寸真书,刘墉的行书,汪庭桂的隶书,钱伯坰的行书和榜书,陈希祖的行书,黄乙生的小真书行书。逸品上十五人,顾炎武的正书,萧云从的行书,释雪浪的行书,郑簠的隶书和行书,高其佩的行书,陈洪绶的行书,程邃的行书,纪映锺的行书,金农的隶书,张鹏翀的行书,袁枚的行书,朱筠的草书,朱珪的真书,邓石如的行书,宋镕的行书;逸品下十六人,王时敏的行书和隶书,朱彝尊的隶书和行书,程京萼的行书,释道济的行书,赵青藜的真书和行书,钱载的行书,程瑶田的小真书,巴慰祖的行书,汪中的行书,毕涵的行书,陈淮的行书,姚鼐的小真书,程世淳的行书,李天澂的行书,伊秉绶的行书,张桂岩的行书。佳品上二十二人,沈荃的真书,王鸿绪的行书,先著的行书,查士标的行书,汪士鋐的真书,何焯的小真书,陈奕禧行书,陈鹏年的行书,徐良的行书,蒋衡的真书,于振的行书,赵知希的草书,孔继涑的行书,稽璜的真书,钱澧行书,桂馥的隶书,翁方纲的小真书,张燕昌的小真书,康基田的行书,钱坫的篆书,谷际岐的行书,洪梧的小真书;佳品下十人,郑来的行书,林佶的小真书,方观承的行书,董邦达的行书,华嵒的行书,秦大士的行书,高方的真书,金榜的真书,吴俊的行书,陈崇本的小真书。

九品共有九十七人,其中六人重复出现,实际九十一人。又增加能品上一人,张琦的真书、行书和隶书;能品下三人,于书佃的行书,段玉立的小真书和草书,吴德旋的行书。佳品上六人,吴育的篆书和行书,方履籛的隶书,梅植之的行书,朱昂之的行书,李兆洛的行书,徐准宜的真书。

之后包世臣的书法之学盛行,咸丰、同治以来,以书法著称的人,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为著名,其他人的事迹也见于其他传记。何绍基宗法颜真卿平原法,晚年又融入汉隶;张裕钊的书法源自包世臣;翁同龢的书法规模宏大,不受其他家法所限,成为一代后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注解

王澍: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是江南金坛人,以书法闻名。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至户科给事中。他的书法模仿古帖,四体皆工,尤其擅长欧、褚两家书法。

翰林:清朝官职,翰林院是清朝的最高文学机构。

六科:六科指的是明代至清代中央政府下属的六个主要部门,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都察院:都察院是明清两代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弹劾不法。

科臣:科臣指的是六科中的官员,负责对六部事务进行审核。

封驳:封驳是指对皇帝的命令或官员的奏章进行审查,提出异议。

翰林院: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术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史书等。

雍正:雍正(1678年-1735年),清朝皇帝,年号雍正。

六科隶都察院:雍正初年,将六科归属都察院,加强中央集权。

封驳力争:指王澍与同官崔致远、康五端反对将六科隶都察院的决定,坚持科臣的封驳权。

世宗:世宗是雍正的庙号。

吏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是吏部中的官职,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拔。

雍正初:雍正初年,指雍正皇帝即位初期。

摹古名搨:摹古名搨指的是模仿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四体并工:四体指的是汉字的四种书写形式:篆、隶、楷、行,并工指四种都写得很好。

欧:欧指欧阳询,唐代书法家。

褚:褚指褚遂良,唐代书法家。

内阁学士:指清朝官职,内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

翁方纲:指清朝书法家翁方纲。

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北宋时期编纂的一部书法帖集。

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指的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

王铎:王铎是明代书法家。

傅山:傅山是明代书法家。

江左:江左是指长江以南地区。

王鸿绪:王鸿绪是清代书法家。

姜宸英:姜宸英是清代书法家。

何焯:何焯是清代书法家。

汪士鋐:汪士鋐是清代书法家。

张照:张照是清代书法家。

文徵明:文徵明是明代书法家。

董其昌:董其昌是明代书法家。

嫡派:嫡派是指正宗的流派。

题跋:题跋是指在书画作品上题写的文字。

淳化阁帖考正:淳化阁帖考正是对淳化阁帖的研究和校正。

蒋衡:蒋衡,字湘帆,号拙老人,清代书法家。

乾隆:乾隆(1736年-1795年),清朝皇帝,年号乾隆。

国子监: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

分隶:分隶是指汉字书法中的分书和隶书。

汉隶譌体集:汉隶譌体集是对汉隶书法的研究。

古帖字体:古帖字体是指古代书法帖中的字体。

续书法论:续书法论是对书法理论的继续。

李北海:指李邕,唐代书法家。

钦天监:钦天监是明清两代的官方天文机构。

刑部:刑部是明清两代的司法机构。

尚书:指清朝官职,尚书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

执笔之法:执笔之法是指正确的执笔方法。

拨镫法:拨镫法是一种执笔方法,强调手指的力量和笔画的稳定性。

二王: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都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董宗伯:董宗伯是指董其昌,明代书法家。

王司农:王司农是指王鸿绪,清代书法家。

张文敏:张文敏是指张照,清代书法家。

屋漏痕:屋漏痕是古代书法术语,形容笔画流畅如屋漏痕。

折钗股:折钗股是古代书法术语,形容笔画曲折有致。

锥画沙:锥画沙是古代书法术语,形容笔画细密如沙。

印印泥:印印泥是古代书法术语,形容笔画厚重如印泥。

梁巘:梁巘,字闻山,清代书法家。

寿春书院:寿春书院是清代的一所书院。

段玉裁:段玉裁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北梁:北梁是指梁巘,因其籍贯在北方。

南梁:南梁是指梁同书,因其籍贯在南方。

梁同书:梁同书,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人,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

大学士: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大学士是清朝官职之一,位高权重。

诗正子:诗正子是梁同书的字,表示其文学才华。

高宗:指清朝乾隆皇帝。

侍讲:官职,负责皇帝的讲读。

鹿鸣:古代宴会名,指高官贵族间的宴会。

擘窠大字:指大而有力的书法。

颜、柳:指颜真卿和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

米法:指唐代书法家米芾的书法风格。

透纸背:形容书法笔力深厚,墨迹透过纸张背面。

药山:指唐代禅宗高僧药山惟则。

精气结撰:指书法中的精神与结构。

墨光浮溢:指墨迹在纸面上的光泽。

游丝:形容书法笔力轻柔。

腕力:指书写时手腕的力量。

藏锋:指书法中不露锋芒,含蓄内敛。

钝锥:指笔尖钝厚,不锋利。

渴笔:指书法中笔力干枯。

枯笔:指画家用笔干枯。

帖教:指书法教学。

摹:指模仿。

气:指书法中的气势。

熟:指书法技艺的熟练程度。

势:指书法中的气势和力量。

欹整:指书法中的倾斜和整齐。

摆布:指安排、布置。

中锋:指书法中笔尖垂直于纸面。

燥锋:指书法中笔力干燥。

彊:指古代的一种武器。

弆藏:指收藏。

金石善本:指珍贵的金石文献。

篆书:篆书,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起源于甲骨文,流行于秦汉时期。

印篆:指印章上的篆书。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介谒:指介绍拜见。

梅镠:指江宁梅镠,清朝官员。

都御史:指清朝官职,掌管监察事务。

瑴成子:指都御史的儿子。

衣食楮墨:指生活必需品和书写工具。

肄习:指学习。

石鼓文:指古代的一种刻石文字。

峄山碑:指刻有《峄山碑文》的碑石。

泰山刻石:指刻有《泰山刻石》的碑石。

开母石阙:指刻有《开母石阙》的碑石。

敦煌太守碑:指刻有《敦煌太守碑文》的碑石。

吴苏建国山碑:指刻有《吴苏建国山碑文》的碑石。

皇象天发神谶碑:指刻有《皇象天发神谶碑文》的碑石。

李阳冰城隍庙碑:指刻有《李阳冰城隍庙碑文》的碑石。

三坟记:指古代的一种书籍。

史晨前、后碑:指刻有《史晨前碑》和《史晨后碑》的碑石。

华山碑:指刻有《华山碑文》的碑石。

白石神君:指刻有《白石神君碑文》的碑石。

张迁:指刻有《张迁碑文》的碑石。

潘校官:指刻有《潘校官碑文》的碑石。

孔羡:指刻有《孔羡碑文》的碑石。

受禅:指刻有《受禅碑文》的碑石。

大飨:指刻有《大飨碑文》的碑石。

分书:分书,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起源于隶书,流行于东汉。

史籀:指古代的书法家。

隶意:指隶书风格。

杀锋:指书法中笔锋的收束。

劲折:指笔力强劲的转折。

当额:指碑额上的文字。

结体:指书法中的结构。

纵横辟阖:指书法中的布局。

结体严重:指书法结构严谨。

约峄山、国山之法:指借鉴《峄山碑》和《国山碑》的结构方法。

阳冰:指唐代书法家李阳冰。

梁鹄:指东汉书法家梁鹄。

上蔡:指蔡邕,东汉书法家。

两湖总督:指清朝官职,负责两湖地区的军事和行政。

毕沅:指清朝官员毕沅。

裘马都丽:指穿着华丽的衣服,骑马出行。

布衣徒步:指穿着朴素的衣服,步行。

世其家:指将书法技艺传承给后代。

嘉定:指江苏省嘉定县。

阳湖:指江苏省阳湖县。

焦山:指江苏省镇江市的一座山。

心经:指佛教经典《心经》。

六书:指汉字的六种基本结构。

杨少师:指杨凝式,唐代书法家。

仆射山人:吴伯坰的自号。

维城:吴伯坰的父亲的字。

国子监生:指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颜平原:指颜真卿,唐代书法家。

兔毫:指用兔毛制成的毛笔。

羊毫:指用羊毫制成的毛笔。

中线:指书法中的中轴线。

双钩:指书法中的双钩技法。

拨镫:指古代的一种书写工具。

吴大澂:指清朝书法家吴大澂。

吴熙载:吴熙载,清代书法家,初名廷飏,字让之,江苏仪徵人。他是包世臣的学生,擅长书法,尤其擅长篆书和分书。

包世臣:包世臣,清代书法家,开创了明北朝书派,是吴熙载的老师,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诸生:诸生,明清两代对生员的通称,即读书人。

食指:食指,大拇指,指代书写时执笔的手指。

大指:大指,即拇指。

中指:中指,书写时执笔的中间手指。

小指:小指,书写时执笔的最小手指。

名指:名指,书写时执笔的第二个手指。

笔法:笔法,指书法中用笔的方法和技巧。

结字:结字,指书法中字与字之间的布局和结构。

八法:八法,指书法中的基本技法,包括点、横、竖、撇、捺、钩、挑、折。

九宫:九宫,指书法中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布局,如同九个宫格。

恪守师法:恪守师法,指严格遵循老师的教诲和书法风格。

隶书:隶书,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起源于秦朝,流行于汉代。

咸丰:咸丰,清朝皇帝咸丰的年号,时间为1851年至1861年。

江都梅植之蕴生:江都梅植之蕴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甘泉杨亮季子:甘泉杨亮季子,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高凉黄洵修存:高凉黄洵修存,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馀姚毛长龄仰苏:馀姚毛长龄仰苏,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旌德姚配中仲虞:旌德姚配中仲虞,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松桃杨承汪挹之:松桃杨承汪挹之,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琴法:琴法,指弹琴的方法和技巧。

嵇庵:嵇庵,梅植之的自号,表示他喜欢嵇康的文学和思想。

骑都尉:骑都尉,古代官名,是武官的一种。

笃学敦行:笃学敦行,指勤奋学习,行为端正。

江、淮间:江、淮间,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

光绪:光绪,清朝皇帝光绪的年号,时间为1875年至1908年。

五品:五品,古代官职的一种,是官员等级的一种。

神品:神品,书法品评中的最高等级,指书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妙品:妙品,书法品评中的第二等级,指书法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能品:能品,书法品评中的第三等级,指书法有一定的功力和技巧。

逸品:逸品,书法品评中的第四等级,指书法有超脱世俗的意境。

佳品:佳品,书法品评中的第五等级,指书法有一定的规范和美感。

隶及篆书:隶及篆书,指隶书和篆书。

分及真书:分及真书,指分书和真书。

小真书:小真书,指小楷书。

行草书:行草书,指行书和草书。

汉分:汉分,指汉代分书。

包门老弟子:包门老弟子,指包世臣的资深学生。

颜平原法:颜平原法,指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张琦真、行及分书:张琦真、行及分书,指张琦的隶书、行书和分书。

段玉立小真及草书:段玉立小真及草书,指段玉立的小楷书和草书。

吴德旋行书:吴德旋行书,指吴德旋的行书。

九品:九品,指书法品评中的九个等级。

重见者:重见者,指在九品中重复出现的人。

包氏之学:包氏之学,指包世臣的书法风格和教学方法。

何绍基:何绍基,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张裕钊:张裕钊,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翁同龢:翁同龢,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的学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评注

吴熙载,初名廷飏,以字行,后又字让之,江苏仪徵人。先世居江宁,父明煌,始游扬州,善相人术。熙载为诸生,博学多能,从包世臣学书。

这段文字简要介绍了吴熙载的生平和学术背景。吴熙载,字让之,江苏仪徵人,其先世居住在江宁,父亲吴明煌擅长相人术,后来游历扬州。吴熙载本身博学多才,跟随包世臣学习书法,包世臣是明北朝书派的创始人,其书法溯源穷流,形成一家之学。吴熙载的学术背景和师承关系,为其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臣创明北朝书派,溯源穷流,为一家之学。其笔法兼采同时黄乙生、王良士、吴育、朱昂之、邓石如诸人之说。

包世臣创立的明北朝书派,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书派,吴熙载的书法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形成。他的笔法吸收了同时代多位书法家的特点,如黄乙生、王良士、吴育、朱昂之、邓石如等,这种博采众长的风格,使得吴熙载的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执笔,食指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管向左迤,后稍偃,若指鼻准。运锋,使笔毫平铺纸上,笔笔断而后起。

这段文字描述了吴熙载的执笔和运笔方法。他的执笔姿势独特,注重手指的配合,使得笔力更加凝练。运笔时,笔毫平铺纸上,每一笔都断而后起,这种独特的运笔方式,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力度。

结字计白当黑,使左右牝牡相得,自谓合古人八法、九宫之旨。

吴熙载在结字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强调计白当黑,使得左右结构协调,符合古人八法、九宫之旨。这种结字方法,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更加和谐。

熙载恪守师法,世臣真、行、草无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载篆、分功力尤深。

吴熙载恪守师法,包世臣的真、行、草书都十分精湛,而吴熙载在篆、分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力,尤其是在篆书和分书方面,他的功力尤为突出。

复纵笔作画,亦有士气。

吴熙载不仅擅长书法,还擅长绘画,他的绘画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他的艺术才华。

咸丰中,卒。

这段文字简单介绍了吴熙载的逝世时间,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叶,吴熙载去世。

与熙载同受包氏法者,江都梅植之蕴生,甘泉杨亮季子,高凉黄洵修存,馀姚毛长龄仰苏,旌德姚配中仲虞,松桃杨承汪挹之。配中详儒林传。

这段文字介绍了与吴熙载一同学习包世臣书法的几位学者,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方,共同学习包世臣的书法,其中姚配中详细记载了儒林传。

植之,道光十九年举人。通经,以诗鸣,世臣尤称其书。谓其跌宕遒丽,炼旧搨,血脉精气,奔赴腕下,熙载未之敢先。

梅植之,道光十九年举人,通经,以诗闻名,包世臣特别称赞他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跌宕遒丽,炼旧搨,血脉精气,奔赴腕下,吴熙载也自愧不如。

又得琴法於吴思伯之女弟子颜夫人,独具神解。纠正思伯传谱,於古操制曲之故,辄能知之。

梅植之还得到了琴法,从吴思伯的女弟子颜夫人那里学到了琴艺,具有独特的理解。他能够纠正吴思伯的传谱,对于古琴的演奏和制作,都有深入的了解。

自署所居曰嵇庵。配中与有同嗜,著琴学二卷。

梅植之自己称呼他的住所为嵇庵,姚配中与他有相同的爱好,共同撰写了琴学二卷。

植之五十而卒,琴法未有传书。

梅植之在五十岁时去世,他的琴法没有流传下来。

亮,世为将家,袭骑都尉世职。笃学敦行,江、淮间士大夫多称之。书亚於熙载。

杨亮,世代为将家,继承了骑都尉的世职。他勤奋好学,品行端正,江淮间的士大夫都称赞他。他的书法仅次于吴熙载。

合肥沈用熙最后出,至光绪末始卒,年近八十。毕生守师法,最为包门老弟子。

合肥的沈用熙是最后一位出名的包世臣弟子,他在光绪末年去世,享年近八十岁。他一生都恪守师法,是包门的老弟子。

世臣叙次清一代书人为五品,分九等:…

包世臣对清代的书家进行了分类,分为五品九等,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包世臣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九品共九十七人,重见者六人,实九十一人。

包世臣所列的书家共有九十七人,其中有六人重见,实际上共有九十一人。

复增能品上一人,张琦真、行及分书;能品下三人,于书佃行书,段玉立小真及草书,吴德旋行书。

包世臣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几位书家,丰富了书家的分类。

佳品上六人,吴育篆及行书,方履籛分书,梅植之行书,朱昂之行书,李兆洛行书,徐准宜真书。

在佳品上,包世臣列出了六位书家,他们的书法各有特色。

其后包氏之学盛行,咸、同以来,以书名者,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家最著,并见他传。

包世臣的书法学说在咸丰、同治年间盛行,何绍基、张裕钊、翁同龢三位书家以书法闻名,他们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颂。

绍基宗颜平原法,晚复出入汉分;裕钊源出於包氏;同龢规模闳变,不为诸家所囿,为一代后劲云。

何绍基书法宗颜真卿,晚年又融合汉分书的特点;张裕钊的书法源自包世臣;翁同龢的书法规模宏大,不受其他书家束缚,成为一代书法的后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九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3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