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七十-原文
○孔荫植
孔荫植,字对寰,孔子六十五代孙,世居曲阜。
明天启初,袭封衍圣公。
清顺治元年,世祖定鼎京师,山东巡抚方大猷疏言开国之初,首宜尊崇先圣。
下礼部议,衍圣公爵及其官属,悉循明旧制。
荫植朝京师,遣官迎劳。
入朝,班列大学士上,赐宴,恩礼有加。
四年,卒,遣山东布政使致祭。
子兴燮袭。
兴燮,字起吕。
时年十三,生母陶抚以成立。
稍长,事母甚孝,凝重有器识。
饬庙庭,修礼乐,诸废悉举。
累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康熙六年,卒。
子毓圻袭。
毓圻,字钟在。
方幼,年十一,朝京师。
圣祖召见瀛台,礼度如成人,奏对称旨。
越二年,上幸学,召毓圻陪祀,太皇太后召入见,赐坐,问家世,具以对,赐茶及克食。
辞出,命内臣送至宫门外,传谕从官善辅翼之。
上御殿,毓圻从诸大臣朝参,及退,命自御道行,逡巡辞,上敦谕之,乃趋出。
加太子少师。
二十三年,上东巡,释奠孔子庙,留曲柄黄盖。
谒林,周览遗迹,每事问,毓圻谨以对。
因请扩林地,置守卫,除租赋,设百户,官秩视卫守备,皆许之。
毓圻辑幸鲁盛典以进,复奏请重修孔子庙,白巡抚及河道总督,免县人河工应役。
雍正元年,世宗命追封先圣五代王爵。
十月,毓圻诣阙谢,疾作,上命医诊视,赐参饵。
十一月,卒於京师,上遣内大臣奠茶酒。
丧归,命皇三子及庄亲王允禄临奠,行人护行,赐葬,谥恭悫。
毓圻工书,爱兰,自号曰兰堂。
子传铎袭。
传铎,字振路。
康熙间赐二品冠服,袭爵后一年,世宗幸学,召传铎陪祀。
传铎老,病足,命其子继溥代行礼。
六月,孔子庙灾,传铎用明弘治间故事,率族人素服三日哭,疏引咎,上遣侍郎王景曾祭告。
并传旨慰问。
寻发帑重建,命侍郎留保会巡抚岳濬、前巡抚陈世倌庀工役,而以传铎董其事。
诏询传铎,有当增设者言无隐。
因请增设乐器库直房,上许之。
八年,庙成。
九年,上命修孔林,仍与世倌监理,疾作乞休,上允之。
子继濩前卒,命以孙广棨袭。
十年,孔林工竟,复开馆辑阙里盛典。
十三年,卒,赐祭葬。
传铎工诗词,有集。
广棨,字京立。
雍正初,授二品冠服,袭爵。
以孔林工竟,率族人诣阙谢。
上御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召入对,命坐赐茶,谕曰:‘汝为先圣后,当存圣贤心,行圣贤事,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汝年方少,尤宜勤学读书,敦品励行,与汝族人相劝戒,相砥砺,为端人正士。’
广棨顿首谢。
赐松花江石砚及锦币,赐宴,遣归。
十三年,世宗崩,入临。
高宗复召入对,以覃恩赠父继濩如其爵。
乾隆三年,上幸学,召广棨陪祀。
献亲耕耤田颂、视学大礼庆成赋。
四年,朝京师,祝上万寿。
会举经筵,令侍班,因奏请著为令。
六年,疏劾曲阜知县毓琚不职,毓琚亦讦广棨居乡不法,下巡抚按治,上原广棨而谴毓琚。
八年,卒。
子昭焕袭。
昭焕,字显明,十三年正月,上东巡,释奠孔子庙,御诗礼堂。
昭焕方幼,命其族人举人继汾等进讲。
是日并谒林,还,复留曲柄黄盖。
赐昭焕宴,赉书籍、文绮、貂币,官继汾中书,族人有官者皆进秩。
亲制孔子庙碑,勒石大成门外。
二十一年,昭焕疏言:‘皇庄户丁蒙恩免役,历来地方官额外杂派,每事调剂非易,请酌留五十户,馀改归民籍,交地方官编审应役。’
上谕曰:‘昭焕疏言皇庄,此必沿前代旧习,然亦止应称官庄。子不云乎:‘甚矣由之行诈,无臣而为有臣。’昭焕可谓不能读其祖书矣。此时丁银已停徵,地方官安得更令百姓应役?且取役何事?若为朕东巡修道,则皆发帑雇役,初未累百姓。朕展谒先师,衍圣公督令庙户除道清产,理所应尔,岂当转庇庙户,并发帑雇役亦不肯应耶?’
下吏议,当夺爵,上命宽之。
以昭焕年少,归咎继汾及其兄继涑,皆谴黜。
三月,上东巡,释奠孔子庙,谒林。
二十二年,上奉皇太后东巡释奠。
三十六年,复东巡释奠。
既还京师,出内府所藏周铜器木鼎、亚尊、牺尊、伯彝、册卣、蟠夔敦、宝簠、夔凤豆、饕餮甗、四足鬲,凡十事,置庙庭。
四十一年,两金川平。
三月,复奉皇太后东巡释奠,告成功。
次日,谒林。
四十八年,昭焕卒,子宪培袭。
宪培,字养元。
乾隆五十九年,卒。
子庆镕袭。
庆镕,字陶甫。
道光二十一年,卒。
子繁灏袭。
繁灏,字文渊。
同治二年,卒,谥端恪。
子祥珂袭。
祥珂,字觐堂。
光绪三年,卒,谥庄悫。
子令贻袭。
令贻,字穀孙。
国变后,袭爵,奉祀如故。
当唐末五季,以文宣公兼曲阜令。
宋用孔氏支子,明至清初因之。
自毓琚与广棨互讦坐罢官,廷议以衍圣公咨送易涉私,孔氏子领乡县,所隶皆亲属,审断亦未能悉公,拟更前例。
御史卫廷璞疏言宜仍旧贯,鸿胪寺卿林令旭又请以衢州孔氏子孙为曲阜知县,下廷臣议,用廷璞言,仍令衍圣公咨送,巡抚考试题补。
后十馀年,巡抚白锺山奏请改题缺。
上谕曰:‘阙里毓圣之乡,唐、宋以来,率以圣裔领县事。大宗主鬯,爵列上公。而知县以民事为职,奉法令,则以裁制伤恩;厚族党,则以偏私废事;非古易地而官之道,当如锺山议。仍别设世袭六品官,选孔氏子充补。’
明制,五经博士,孔氏南宗一,奉衢州孔子庙祀;北宗一人,奉述圣祀。
颜氏复圣后,曾氏宗圣后,孟氏亚圣后,仲氏子路后,各一人。
道州周氏元公后,江宁、嵩县程氏皆正公后,洛阳邵氏康节后,建安、婺源朱氏皆文公后,各一人。
清因之。
又增设咸阳姬氏文王后,曲阜东野氏周公后,济宁闵氏子骞后,濬县端木氏子贡后,常熟言氏子游后,钜野卜氏子夏后,萧县颛孙氏子张后,菏泽、肥城两冉氏伯牛、仲弓后,肥城有氏有子后,邹平伏氏伏生后,孟县韩氏文公后,郿县张氏明公后,各一人。
而程氏改纯公后一人。
又崇关侯祀事,亦录其后,洛阳、解州、江陵各一人。
明史衍圣公附儒林传后,今仿其例,并五经博士有增设者亦附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七十-译文
孔荫植,字对寰,是孔子六十五代孙,世代居住在曲阜。明末天启初年,他继承了衍圣公的封号。清顺治元年,世祖定都北京,山东巡抚方大猷上书建议,国家建立之初,首先应该尊敬先圣。朝廷下令礼部讨论,衍圣公的爵位及其官属,都按照明朝的旧制来执行。孔荫植前往京城,朝廷派官员迎接并慰劳他。他进入朝廷后,被安排在大学士之上,赐予宴会,受到特别的恩宠。顺治四年,他去世,山东布政使被派去致祭。他的儿子孔兴燮继承了爵位。
孔兴燮,字起吕。当时十三岁,由生母陶氏抚养成人。稍大一些后,非常孝顺母亲,性格沉稳有器量。他整顿庙宇,修复礼乐,恢复了许多被废弃的事物。他多次被加封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六年,他去世。他的儿子孔毓圻继承了爵位。
孔毓圻,字钟在。他年幼时,十一岁就前往京城。圣祖康熙皇帝在瀛台召见了他,他的礼仪举止就像成人一样,回答问题也符合皇帝的心意。过了两年,皇帝亲临学校,召见孔毓圻陪同祭祀,太皇太后也召见了他,赐予他座位,询问了他的家世,他一一回答,皇帝赐给他茶和食物。他告辞出来时,皇帝命令内臣送他到宫门外,并下令官员好好辅助他。皇帝在御殿上,孔毓圻跟随大臣们朝见,退朝时,皇帝命令他走御道,他犹豫不决地辞谢,皇帝坚持让他走,他才离开。他被加封为太子少师。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东巡,祭祀孔子庙,留下曲柄黄盖。他拜谒了孔林,周游了遗迹,每件事都询问孔毓圻,孔毓圻都谨慎回答。他因此请求扩大孔林的地界,设置守卫,免除租赋,设立百户,官职与守备相同,皇帝都答应了。孔毓圻汇编了鲁地盛典进呈,又上奏请求重修孔子庙,并请求免除曲阜人修河的劳役。雍正元年,世宗皇帝下令追封先圣五代王爵。十月,孔毓圻前往朝廷致谢,突然生病,皇帝命令医生诊断治疗,并赐给他参茸。十一月,他在京城去世,皇帝派内大臣致祭茶酒。丧事回到家乡,皇帝命令皇三子和庄亲王允禄前往致祭,派人护送灵柩,赐予安葬,谥号恭悫。孔毓圻擅长书法,喜欢兰花,自称兰堂。他的儿子孔传铎继承了爵位。
孔传铎,字振路。康熙年间被赐予二品冠服,继承爵位后一年,世宗皇帝亲临学校,召见孔传铎陪同祭祀。孔传铎年老,脚病,皇帝命令他的儿子孔继溥代替他行礼。六月,孔子庙发生火灾,孔传铎按照明朝弘治年间的旧例,率领族人穿着素服哀悼三天,上书引咎自责,皇帝派遣侍郎王景曾前往祭祀并传达皇帝的慰问。不久,朝廷拨款重建,命令侍郎留保会同巡抚岳濬、前巡抚陈世倌主持工程,而让孔传铎负责此事。皇帝询问孔传铎,是否有需要增加的事项,他毫无保留地提出了建议。因此,他请求增设乐器库直房,皇帝答应了。康熙八年,庙宇重建完成。康熙九年,皇帝命令修建孔林,仍然由陈世倌监理,孔传铎因病请求退休,皇帝同意了。他的儿子孔继濩去世前,皇帝命令他的孙子孔广棨继承爵位。康熙十年,孔林工程完成后,又开设了学院编纂阙里盛典。康熙十三年,孔传铎去世,皇帝赐予祭祀和安葬。孔传铎擅长诗词,有诗集。
孔广棨,字京立。雍正初年,被授予二品冠服,继承爵位。因为孔林工程完成,他率领族人前往朝廷致谢。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召见了他,命令他坐下并赐给他茶,告诉他说:‘你是先圣的后代,应当保持圣贤的心,做圣贤的事,遵守礼义,以骄奢为戒。你年纪还小,尤其应该勤奋学习,修养品德,与你的族人相互劝诫,相互砥砺,成为正直的人。’孔广棨叩首感谢。皇帝赐给他松花江石砚和锦缎,赐予宴会,然后让他返回。雍正十三年,世宗皇帝去世,孔广棨前往吊唁。高宗乾隆皇帝再次召见了他,以特殊的恩典追赠他的父亲孔继濩与他相同的爵位。乾隆三年,皇帝亲临学校,召见孔广棨陪同祭祀。他献上了亲耕耤田颂、视学大礼庆成赋。乾隆四年,他前往京城,向皇帝祝寿。正值举行经筵,他被命令侍班,因此上奏请求将他的请求写成命令。乾隆六年,他上书弹劾曲阜知县孔毓琚不称职,孔毓琚也指责孔广棨在乡里行为不轨,皇帝下令巡抚调查处理,最终宽恕了孔广棨并谴责了孔毓琚。乾隆八年,孔广棨去世。他的儿子孔昭焕继承了爵位。
孔昭焕,字显明。乾隆十三年正月,皇帝东巡,祭祀孔子庙,在诗礼堂停留。孔昭焕年纪还小,皇帝命令他的族人举人孔继汾等人进讲。那天他们还拜谒了孔林,回来后,皇帝又留下曲柄黄盖。皇帝赐给孔昭焕宴会,赠送书籍、文绮、貂皮币,任命孔继汾为中书,族中有官职的人都被提升官职。皇帝亲自制作了孔子庙碑,刻在大成门外。乾隆二十一年,孔昭焕上书说:‘皇庄的农户受到皇帝的恩典免除了劳役,但历来地方官额外征收杂税,每件事的调济都很难,请考虑保留五十户,其余的改为民籍,交由地方官编审劳役。’皇帝下旨说:‘孔昭焕上书关于皇庄的事,这一定是沿袭前代的旧习,但也只应该称为官庄。孔子不是说过吗:“由之行诈,无臣而为有臣。”孔昭焕可以说是没有读懂他祖先的书。现在丁银已经停止征收,地方官怎么还能让百姓服役?而且征收劳役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我东巡修路,那么都是朝廷拨款雇佣的,最初就没有让百姓受累。我拜谒先师,衍圣公命令庙户清理道路,这是理所当然的,怎么可以庇护庙户,并且朝廷拨款雇佣劳役也不愿意承担呢?”下发给官员讨论,应当剥夺爵位,皇帝下令宽恕。因为孔昭焕年轻,将责任归咎于孔继汾和他的哥哥孔继涑,他们都受到了谴责。三月,皇帝东巡,祭祀孔子庙,拜谒孔林。乾隆二十二年,皇帝陪同皇太后东巡祭祀。乾隆三十六年,再次东巡祭祀。回到京城后,皇帝拿出内府收藏的周代铜器木鼎、亚尊、牺尊、伯彝、册卣、蟠夔敦、宝簠、夔凤豆、饕餮甗、四足鬲等十件宝物,放置在庙庭中。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了两金川。三月,再次陪同皇太后东巡祭祀,宣布成功。第二天,拜谒孔林。乾隆四十八年,孔昭焕去世,他的儿子孔宪培继承了爵位。
孔宪培,字养元。乾隆五十九年去世。他的儿子孔庆镕继承了爵位。
孔庆镕,字陶甫。道光二十一年去世。他的儿子孔繁灏继承了爵位。
孔繁灏,字文渊。同治二年去世,谥号端恪。他的儿子孔祥珂继承了爵位。
孔祥珂,字觐堂。光绪三年去世,谥号庄悫。他的儿子孔令贻继承了爵位。
孔令贻,字穀孙。国变后,继承了爵位,继续担任祭祀。在唐朝末年和五代时期,文宣公孔氏同时担任曲阜令。宋朝使用孔氏的旁系子孙,明朝到清朝初年沿袭了这一做法。自从孔毓琚和孔广棨互相告发而被罢官后,朝廷商议认为衍圣公推荐官员容易涉及私情,孔氏子孙担任乡县官,所管辖的官员都是亲属,审断也未必公正,计划改变以前的例子。御史卫廷璞上书建议应该保持旧制,鸿胪寺卿林令旭又请求以衢州孔氏子孙担任曲阜知县,下发给朝廷大臣讨论,采用卫廷璞的建议,仍然让衍圣公推荐,巡抚考试并补充。后来十多年,巡抚白锺山上奏请求改变考试科目。皇帝下旨说:‘阙里是圣人的故乡,自唐朝、宋朝以来,一直由圣裔担任县事。大宗主鬯,爵位列在上公。而知县是管理民事的官员,遵守法令,如果过于严苛就会伤害恩惠;如果偏袒同族,就会偏私废事;这不是古代换地任官的道理,应当像白锺山建议的那样。仍然另外设立世袭六品官,选拔孔氏子孙担任。’
明朝的制度规定,五经博士中,孔氏南宗有一人,负责奉祀衢州的孔子庙;北宗也有一人,负责奉祀述圣。颜氏的复圣之后,曾氏的宗圣之后,孟氏的亚圣之后,仲氏的子路之后,各有一人。道州的周氏元公之后,江宁、嵩县的程氏都是正公之后,洛阳的邵氏康节之后,建安、婺源的朱氏都是文公之后,每人一位。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
另外还增设了咸阳的姬氏文王之后,曲阜的东野氏周公之后,济宁的闵氏子骞之后,濬县的端木氏子贡之后,常熟的言氏子游之后,钜野的卜氏子夏之后,萧县的颛孙氏子张之后,菏泽、肥城的两个冉氏是伯牛、仲弓之后,肥城的有关氏是有子之后,邹平的伏氏是伏生之后,孟县的韩氏是文公之后,郿县张氏是明公之后,每人一位。而程氏改为只有一位纯公之后。
又特别崇敬关侯的祀事,也记录了其后代,洛阳、解州、江陵各有一人。明史中的衍圣公附在儒林传之后,现在仿照这个例子,五经博士有新增设的也附在这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七十-注解
衍圣公:衍圣公是孔氏家族的尊称,是孔子的后代。
袭封:指继承前代的封号或爵位。
礼部:明清两代的六部之一,负责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
少保:古代官职,为太子太保的副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为太子的辅导官,负责教导太子。
圣祖:指清朝的康熙帝,年号康熙。
瀛台:故宫内的一座台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
太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尊称。
内臣:指宫廷内的官员或太监。
太子少师:古代官职,为太子的辅导官,负责教导太子。
东巡:指皇帝到东方巡视,通常是为了祭祀孔子或巡视地方。
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指在学校或庙宇中设立祭品,向先圣或先师致敬。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位于曲阜。
巡抚:明清两代的官职,负责一省的行政和军事。
河道总督:明清两代的官职,负责管理河流和水利工程。
雍正:清朝的皇帝,年号雍正。
皇庄:皇帝的私人田庄,用于生产粮食和其他物资。
鸿胪寺卿:古代官职,鸿胪寺的副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衢州孔氏:衢州是孔子的故乡,孔氏子孙在衢州也有一定的地位。
世袭六品官:指六品官职可以世袭,即由后代继承。
裁制伤恩:指官员过于严厉地执行法律,伤害了民众的感情。
偏私废事:指官员偏袒私人,导致公务荒废。
明制:指明朝时期的制度。
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是古代中国官职,负责教授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孔氏南宗:孔氏家族分为南北两宗,南宗是指孔子后代的一个分支。
衢州孔子庙:衢州孔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
述圣祀:述圣是指对孔子思想的传承者或继承者的尊称。
颜氏:颜回的后代。
复圣:复圣是对颜回的尊称。
曾氏:曾子的后代。
宗圣:宗圣是对曾子的尊称。
孟氏:孟子的后代。
亚圣:亚圣是对孟子的尊称。
仲氏子路:仲由的后代,仲由是孔子的弟子。
道州周氏元公:道州周氏家族的元公。
江宁、嵩县程氏:江宁和嵩县的程姓家族。
正公:正公是对程颢、程颐的尊称,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
洛阳邵氏康节:洛阳邵氏家族的康节,康节是对邵雍的尊称,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
建安、婺源朱氏:建安和婺源的朱姓家族。
文公:文公是对朱熹的尊称,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咸阳姬氏文王:咸阳姬姓家族的文王,文王是对周文王的尊称,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
曲阜东野氏周公:曲阜东野姓家族的周公,周公是对周公旦的尊称,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朝的重要政治家。
济宁闵氏子骞:济宁闵姓家族的子骞,子骞是对闵损的尊称,闵损是孔子的弟子。
濬县端木氏子贡:濬县端木姓家族的子贡,子贡是对端木赐的尊称,端木赐是孔子的弟子。
常熟言氏子游:常熟言姓家族的子游,子游是对言偃的尊称,言偃是孔子的弟子。
钜野卜氏子夏:钜野卜姓家族的子夏,子夏是对卜商的尊称,卜商是孔子的弟子。
萧县颛孙氏子张:萧县颛孙姓家族的子张,子张是对颛孙师(字子张)的尊称,颛孙师是孔子的弟子。
菏泽、肥城两冉氏:菏泽和肥城的冉姓家族。
伯牛、仲弓:伯牛和仲弓是孔子的弟子。
肥城有氏有子:肥城有姓家族的有子,有子是对有若的尊称,有若是孔子的弟子。
邹平伏氏伏生:邹平伏姓家族的伏生,伏生是对孔安国的尊称,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家,曾注释《尚书》。
孟县韩氏文公:孟县韩姓家族的文公,文公是对韩愈的尊称,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提倡古文运动。
郿县张氏明公:郿县张姓家族的明公,明公是对张载的尊称,张载是北宋的理学家。
程氏改纯公后:程姓家族改为纯公后。
关侯:关侯是指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被尊为武圣。
儒林传:儒林传是《明史》中的一个传记类别,记录儒家学者的事迹。
咸阳姬氏文王后:咸阳姬姓家族的文王后代。
曲阜东野氏周公后:曲阜东野姓家族的周公后代。
济宁闵氏子骞后:济宁闵姓家族的子骞后代。
濬县端木氏子贡后:濬县端木姓家族的子贡后代。
常熟言氏子游后:常熟言姓家族的子游后代。
钜野卜氏子夏后:钜野卜姓家族的子夏后代。
萧县颛孙氏子张后:萧县颛孙姓家族的子张后代。
菏泽、肥城两冉氏伯牛、仲弓后:菏泽和肥城的冉姓家族的伯牛、仲弓后代。
肥城有氏有子后:肥城有姓家族的有子后代。
邹平伏氏伏生后:邹平伏姓家族的伏生后代。
孟县韩氏文公后:孟县韩姓家族的文公后代。
郿县张氏明公后:郿县张姓家族的明公后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七十-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明代对儒家学者后裔的尊崇与供奉制度。首先,‘明制’表明这是明朝的制度规定,反映了明朝对儒家思想的重视。
‘五经博士’指的是负责教授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学者,这是儒家学术的核心。
‘孔氏南宗一,奉衢州孔子庙祀’和‘北宗一人,奉述圣祀’说明了南北两宗孔氏后裔分别负责祭祀孔子和孔子的孙子子思,体现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尊崇。
‘颜氏复圣后,曾氏宗圣后,孟氏亚圣后,仲氏子路后’等,指的是儒家四圣的后裔,这些人物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后裔被赋予特殊地位,以示对儒家传统的继承。
‘道州周氏元公后,江宁、嵩县程氏皆正公后’等,表明了其他儒家学者后裔的供奉,体现了明朝对儒家学者群体的广泛认可。
‘清因之’说明这一制度在清朝时期得以延续,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明清两代的持续影响力。
‘咸阳姬氏文王后,曲阜东野氏周公后’等,提到了其他儒家经典中的人物后裔,进一步扩展了供奉的范围。
‘而程氏改纯公后一人’说明程氏后裔的供奉方式有所调整,这可能是对儒家学者后裔地位的一次调整。
‘又崇关侯祀事,亦录其后,洛阳、解州、江陵各一人’说明了除了儒家学者后裔外,其他历史人物的后裔也被纳入供奉范围,这体现了明朝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明史衍圣公附儒林传后,今仿其例,并五经博士有增设者亦附焉’表明了明朝史书中对衍圣公的记载,以及五经博士制度的延续和新增,显示了儒家学者在明朝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详细列举儒家学者后裔的供奉情况,展现了明朝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明清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