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三十二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三十二-原文

刚林祁充格 冯铨孙之獬、李若琳 陈名夏 陈之遴 刘正宗张缙彦

刚林,瓜尔佳氏,字公茂,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

初来归,隶正蓝旗,属郡王阿达礼。

授笔帖式,掌翻译汉文。

天聪八年,以汉文应试,中式举人,命直文馆。

崇德元年,授国史院大学士,与范文程、希福等参与政事。

疏请重定部院承政以下官各五等,又疏请定试士之法,皆报可。

太宗四征不庭,疆宇日辟。

刚林屡奉使军前,宣布威德,咸称上旨。

积功,授世职牛录章京。

八年,阿达礼有罪,改隶正黄旗。

世祖定鼎,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

三年、四年,迭主会试。

考满,进世职一等阿达哈哈番。

五年,复进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赐号“巴克什”。

六年,充太宗实录总裁,复主会试。

疏请令六科录诸臣章奏并批答,月送史馆,备纂修国史,报可。

八年,以编撰明史阙天启四年至七年实录,请敕悬赏购求;崇祯一朝事责无考,其有野史、外传,并令访送。

章下所司。

睿亲王多尔衮薨,得罪。

刚林阿附睿亲王,参与移永平密谋,又与大学士祁充格擅改太祖实录,为睿亲王削匿罪愆、增载功绩,坐斩,籍没。

祁充格,乌苏氏,满洲镶白旗人,世居瓦尔喀。

国初从其族吉思哈等来归。

太宗时号“四贝勒”,以祁充格娴习文史,令掌书记。

天聪五年,初设六部,授礼部启心郎。

八年,考绩,授牛录额真。

崇德元年,睿亲王多尔衮伐明,攻锦州,命巩阿岱往济师,祁充格从师有功,还报捷。

三年,睿亲王复伐明,太宗亲饯於郊。

祁充格以不启豫亲王多铎从上出送,又於是日私往屯庄,坐死,命宽之,夺官,贯耳鞭责,以隶睿亲王。

顺治二年,授弘文院大学士,充明史总裁官、册封朝鲜世子正使。

四年,考满,加授牛录额真。

六年,充太宗实录总裁官,与刚林等同主会试。

八年,与刚林同诛。

冯铨,字振鹭,顺天涿州人。

明万历进士,授检讨。

谄事魏忠贤,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以微忤罢去。

庄烈帝既诛忠贤,得铨罢官后寿忠贤百韵诗,论杖徒,赎为民。

顺治元年,睿亲王既定京师,以书徵铨,铨闻命即至,赉冠服、鞍马、银币。

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与大学士洪承畴疏请复明票拟旧制,又与大学士谢升等议定郊社、宗庙乐章。

十月朔,世祖御皇极门受贺,给事中孙承泽疏纠朝班杂乱,语侵内院。

铨与升、承畴乞罢,谕令益殚忠猷,以襄新治。

二年,授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御史吴达劾铨向降将姜瓖索银三万,许以封拜,未称其意;内院政本所关,乃令其子源淮擅入,张宴欢饮。

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亦交章劾铨得招抚侍郎江禹绪金;为源淮贿招抚侍郎孙之獬充标下中军;礼部侍郎李若琳为铨党羽,庸懦无行。

御史李森先疏继入,语尤峻,略谓:“明二百馀年国祚,坏於忠贤,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於铨。此通国共知者。请立彰大法,戮之於市。”

疏并下刑部鞫问,刑部以所劾不实,启睿亲王。

王集廷臣覆谳,以铨降后与之獬、若琳皆先薙发,之獬家男妇并改满装,诸臣遂谋陷害。

王谓三人者皆恪遵本朝法度,诘责科道诸臣。

给事中龚鼎孳言铨附忠贤作恶,铨亦反诘鼎孳尝降李自成。

王问鼎孳:“铨语实否?”鼎孳曰:“岂惟鼎孳,魏徵亦尝降唐太宗。”

王因斥鼎孳,遂寝其事。

以森先言过甚,夺官,互见森先传。

三年正月,铨疏言:“臣蒙特召入内院,列同官旧臣之前,臣固辞不敢。摄政王面谕:‘国家尊贤敬客,卿其勿让!’今海宇渐平,制度略定。

金台骏骨,暂示招徕。久假不归,实逾涯分。况叨承宠命,赐婚满洲,理当附籍满洲编氓之末。

回绎尊贤敬客之谕,辗转悚惧,特恳改列范文程、刚林后。如以新旧为次,并当列祁充格、宁完我后。”

得旨:“天下一统,满、汉无分别。内院职掌等级,原有成规,不必再定。”

是年命典会试,列范文程、刚林后,宁完我前。

四年,复典会试。

六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八年,上亲覈诸大臣功绩,谕:“铨先经吴达奏劾得叛将姜瓖贿,便当引去;乃隐忍居官,七年以来,无所建白:令致仕。

李若琳憸险专擅,与铨朋比为奸,夺官,永不叙用。”

铨既罢,代以陈名夏,坐事夺官;代以陈之遴,亦不久罢。

上复召铨还,谕曰:“国家用人,使功不如使过。铨素有才学,博洽谙练,朕特召用,以观自新。”

铨至,召见,又与承畴、文程等同夕对论翰林官贤否,上曰:“朕将亲试之!”

铨奏曰:“南人优於文而行不符,北人短於文而行或善。今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可也。”

上颔之,仍授弘文院大学士。

以议总兵任珍罪坐欺饰论绞,上命宽之。

铨入谢,奏对失旨,谕诫之。

龚鼎孳为左都御史,复劾铨,上命指实。

鼎孳言铨罪过颇多,惟以密勿票拟,非如诸曹有实可指,上切责鼎孳。

十二年,居母丧,命入直如故。

寻加少师兼太子太师。

十三年,上以铨衰老,加太保致仕,仍令在左右备顾问,铨疏请回籍,许之。

十六年,改设内阁,命以原衔兼中和殿大学士。

康熙十一年,卒,谥文敏。

旋命削谥。

孙之獬,山东淄川人。

明天启进士,授检讨,迁侍读。

以争毁三朝要典入逆案,削籍。

顺治元年,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

土寇攻淄川,之獬斥家财守城。

山东巡抚方大猷上其事,召诣京师,授礼部侍郎。

二年,师克九江,之獬奏请往任招抚,从之,加兵部尚书衔以行。

三年,召还。

总兵金声桓劾之獬擅加副将高进库、刘一鹏总兵衔,市恩构衅;之獬议抚诸将怀观望,不力攻赣州。

之獬疏辨,下兵部议,夺之獬官。

四年,土寇复攻淄川,之獬佐城守,城破,死之,诸孙从死者七人,下吏部议恤。

侍郎陈名夏、金之俊议复之獬官,予恤;马光辉及启心郎宁古里议之獬已削籍,不当予恤。

两议上,命用光辉议。

李若琳,山东新城人。

明天启进士,授检讨。

顺治元年,起原官,累迁少詹事,兼国子监祭酒。

詹事府裁,改翰林院侍读学士,兼祭酒如故。

二年,请更定孔子神牌,复元制曰大成至圣文宣王,下礼部议,定称大成至圣先师。

再迁礼部侍郎。

五年,进尚书。

六年,加太子太保。

既罢归,未几卒。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人。

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

降李自成。

福王时,入从贼案。

顺治二年,诣大名降。

以保定巡抚王文奎荐,复原官。

入谒睿亲王,请正大位。

王曰:‘本朝自有家法,非尔所知也。’

旋超擢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师定江南,九卿科道议南京设官。

名夏言:‘国家定鼎神京,居北制南。不当如前朝称都会,设官如诸行省。’

疏入称旨。

三年,居父丧,命夺情任事,请终制,赐白金五百,暂假归葬,仍给俸赡其孥在京者。

五年,初设六部汉尚书,授名夏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八年,授弘文院大学士,进少保,兼太子太保。

名夏任吏部时,满尚书谭泰阿睿亲王,擅权,名夏附之乱政。

睿亲王薨,是夏,御史张煊劾名夏结党行私,铨选不公,下王大臣会鞫,谭泰袒名夏,坐煊诬奏,论死。

语详煊传。

是时御史盛复选亦以劾名夏坐黜。

迨秋,谭泰以罪诛,九年春,复命王大臣按煊所劾名夏罪状,名夏辨甚力。

及屡见诘难,词穷,泣诉投诚有功,冀贷死。

上曰:‘此辗转矫诈之小人也,罪实难逭!但朕已有旨,凡与谭泰事干连者,皆赦勿问。若复罪名夏,是为不信。’

因宥之,命夺官,仍给俸,发正黄旗,与閒散官随朝,谕令自新。

十年,复授秘书院大学士。

吏部尚书员缺,侍郎孙承泽请以名夏兼摄,上责承泽以侍郎举大学士,非体。

翌日,命名夏署吏部尚书。

上时幸内院,恒谕诸臣:‘满、汉一体,毋互结党与。’

名夏或强辞以对,上戒之曰:‘尔勿怙过,自贻伊戚。’

诸大臣议总兵任珍罪,皆以珍擅杀,其孥怨望,宜傅重比。

名夏与陈之遴、金之俊等异议,坐欺蒙,论死,复宽之,但镌秩俸,任事如故。

十一年,大学士宁完我劾之,略言:‘名夏屡蒙赦宥,尚复包藏祸心。尝谓臣曰:‘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其情叵测。’

名夏子掖臣,居乡暴恶,士民怨恨。

移居江宁,占入官园宅,关通纳贿,名夏明知故纵。

名夏署吏部尚书,破格擢其私交赵延先,给事中郭一鹗疏及之,名夏欲加罪,以刘正宗不平而止。

浙江道员史儒纲为名夏姻家,坐事夺官逮问,名夏必欲为之复官。

给事中魏象枢与名夏姻家,有连坐事,应左迁,仅票俸。

护党市恩,於此可见。

臣等职掌票拟,一字轻重,关系公私;立簿注姓,以防推诿。

名夏私自涂抹一百十四字。

上命诰诫科道官结党,名夏擅加抹改,其欺罔类是。

请敕大臣鞫实,法断施行。

疏下廷臣会鞫,名夏辨诸款皆虚,惟‘留发复衣冠’,实有其语。

完我与正宗共证名夏诸罪状皆实,谳成,论斩,上命改绞。

掖臣逮治,杖戍。

陈之遴,字彦升,浙江海宁人。

明崇祯进士,自编修迁中允。

顺治二年,来降,授秘书院侍读学士。

五年,迁礼部侍郎。

六年,加右都御史。

八年,擢礼部尚书。

御史张煊劾大学士陈名夏,语涉之遴,鞫不实,免议,加太子太保。

九年,授弘文院大学士。

时捕治京师巨猾李应试,王大臣会鞫,之遴默不语,王大臣诘之,之遴曰:‘上立置应试於法则已,如或免死,则必受其害,是以不言。’

王大臣等以闻,上以诘之遴,疏引罪。

上以之遴既悔过,宥之。

调户部尚书。

议总兵任珍罪,与名夏及金之俊持异议,坐罪,宽贷如名夏。

十二年,奏请依律定满臣有罪籍没家产、降革世职之例,下所司议行。

复授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十三年,上幸南苑,召诸大臣入对,谕之遴曰:“朕不念尔前罪,屡申诰诫,尝以朕言告人乎?抑自思所行亦曾少改乎?”

之遴奏曰:“上教臣,臣安敢不改?特臣才疏学浅,不能仰报上恩。”

上曰:“朕非不知之遴等朋党而用之,但欲资其才,故任以职。且时时教饬之者,亦冀其改过效忠耳。”

因责左副都御史魏裔介等媕阿缄默,裔介退,具疏劾之遴植党营私,当上诘问,但云“才疏学浅”,良心已昧;

并言之遴讽礼部尚书胡世安举知府沈令式,旋为总督李辉祖所劾,是为结党之据。

给事中王桢又劾之遴市权豪纵,昨蒙诘责,不思闭门省罪,即於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罪不容诛。

之遴疏引罪,有云:“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

上益不怿,下吏部严议,命以原官发盛京居住。

是冬,复命回京入旗。

十五年,复坐贿结内监吴良辅,鞫实,论斩,命夺官,籍其家,流徙尚阳堡,死徙所。

刘正宗,字可宗,山东安丘人。

明崇祯进士,自推官授编修。

福王时,授中允。

顺治二年,以荐起国史院编修。

累迁秘书院学士。

十四年,授吏部侍郎,擢弘文院大学士。

吏部尚书缺员,谕以“正宗清正耿介,堪胜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

御史杨义论部推越次,正宗与辨,执相诟詈。

给事中周曾发,御史姜图南、祖建明交章劾之。

御史张嘉复以正宗昏庸衰老,背公徇私,疏请罢斥。

下部议,以无实据,寝其事。

给事中朱徽复劾正宗擅拟佥事许宸迁通政司参议,不由会推,又未专疏题明。

正宗以疏忽引咎,当俸,援恩诏以免。

旋引疾乞休,不允。

辞尚书,命以兼衔回内院,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十四年,考满,进少傅兼太子太傅。

十五年,改文华殿大学士。

十六年,上以正宗器量狭隘,终日务诗文,廷议辄以己意为是,降旨严饬,并谕曰:“朕委任大臣,期始终相成,以惬简拔初念。

故不忍加罪,时加申戒。当痛改前非,称朕优容宽恕之意。”

十七年,自陈乞罢,不允。

左都御史魏裔介劾“正宗自陈奏内不叙上谕切责,无人臣礼。

李昌祚叛案有名,票拟内升。

先后荐董国祥、梁羽明,今皆事败,被劾不自检举。

欺君之罪何辞?正宗与张缙彦为友,缙彦序正宗诗曰‘将明之才’,诡谲尤不可解。

正宗弟正学,为郑成功总兵,正宗嘱巡抚耿焞躐升中军。

蠹国乱政,其事非一端。

请乾断以杜祸萌”。

御史季振宜继劾,亦及国祥、正学,并正宗贪贿营利诸事。

正宗疏辨,略谓:“李昌祚为叛党,裔介身为法司,何不早行纠参?例凡荐举之官,在本任不职,追坐举主。

国祥、羽明皆升任后得罪。

缙彦序臣诗有曰‘将明之才’,臣诗稿见存,缙彦序未见此语。”

疏入,上夺正宗官,下王大臣会鞫;亦责裔介、振宜不早纠参,并夺官待质。

旋议上裔介、振宜劾正宗罪状鞫实者十一事,罪当绞。

上斥“正宗性质暴戾,器量褊浅,持论偏私,处事执谬。

惟事沽名好胜,罔顾大体,罪戾滋甚。

从宽免死,籍家产之半,入旗,不许回籍”。

十八年,圣祖即位,以世祖遗诏及正宗罪状,当置重典,愍其衰老,贷之。

未几病卒。

张缙彦,河南新郑人。

明崇祯进士,自知县行取授主事。

再授编修,擢兵部尚书。

顺治元年,诣固山额真叶臣军前纳款,福王授以总督,乃遁去。

既,复受洪承畴招降。

九年,以荐下吏部考核。

十年,授山东右布政。

十五年,擢工部侍郎。

十七年,甄别三品以上大臣,降授江南徽宁道。

裔介劾正宗,词连缙彦,夺官逮讯。

御史萧震疏劾缙彦编刻无声戏,自称“不死英雄”,惑人心,害风俗。

王大臣会鞫,论斩,上命贳死,籍其家,流徙宁古塔。

寻死於戍所。

论曰:刚林相太宗,与范文程、希福并命,祁充格掌记室,於创业宜皆有功。

铨故明相,谙故事,与名夏皆善占对。

名夏劝进虽不用,以此邀峻擢。

之遴、正宗各有所援引,知当时亦颇用事。

际初运,都高位,而不足以堪之。

诛夷削夺,曾莫之惜。

正宗倾名夏,亦不免於罪,尤可鉴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三十二-译文

刚林,姓瓜尔佳,字公茂,是满洲正黄旗人,世代居住在苏完。最初加入时,属于正蓝旗,归属于郡王阿达礼。被任命为笔帖式,负责翻译汉文。天聪八年,通过汉文考试成为举人,被任命在文馆工作。崇德元年,被任命为国史院大学士,与范文程、希福等人参与政务。上疏请求重新确定部院承政以下官员的五个等级,又上疏请求制定试士之法,都得到了批准。太宗四次征讨不臣服的地方,疆域不断扩大。刚林多次被派往军前,宣布皇上的威德,都得到了称赞。累积功绩,被授予世职牛录章京。八年,阿达礼有罪,改隶正黄旗。

世祖定都北京后,提升世职为二等甲喇章京。三年、四年,连续主持会试。考试结束后,提升世职为一等阿达哈哈番。五年,再次提升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赐号‘巴克什’。六年,担任太宗实录总裁,再次主持会试。上疏请求让六科记录官员的章奏并批答,每月送至史馆,以备编纂国史,得到了批准。八年,因为编撰明史缺少天启四年至七年的实录,请求敕令悬赏购求;崇祯一朝的事迹无法考证,其有野史、外传,一并令访求送来。奏章下达给相关部门。

睿亲王多尔衮去世后,刚林因得罪而被处死。刚林依附睿亲王,参与移永平的密谋,又与大学士祁充格擅自更改太祖实录,为睿亲王删去罪行、增加功绩,因此被处死,家产被没收。

祁充格,姓乌苏,是满洲镶白旗人,世代居住在瓦尔喀。国初随其族人吉思哈等人归顺。太宗时被称为‘四贝勒’,因为祁充格熟悉文史,被任命为掌书记。天聪五年,首次设立六部,被任命为礼部启心郎。八年,考核成绩,被任命为牛录额真。崇德元年,睿亲王多尔衮攻打明朝,攻打锦州,命令巩阿岱前往增援,祁充格随军有功,回朝报告胜利。三年,睿亲王再次攻打明朝,太宗亲自到郊外送行。祁充格因为没有邀请豫亲王多铎一同送行,又在那天私下前往屯庄,因此被处死,后来被赦免,被剥夺官职,贯耳鞭打,被隶属睿亲王。顺治二年,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担任明史总裁官、册封朝鲜世子正使。四年,考核成绩,被加授牛录额真。六年,担任太宗实录总裁官,与刚林等人一同主持会试。八年,与刚林一同被处死。

冯铨,字振鹭,顺天府涿州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被任命为检讨。巴结魏忠贤,多次升迁至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因为微小的过错被罢免。庄烈帝诛杀魏忠贤后,得到冯铨罢官后写的百韵诗,讨论杖责、流放,赎回为民。

顺治元年,睿亲王已经平定京师,用书信征召冯铨,冯铨接到命令后立即到达,赐予冠服、鞍马、银币。命令他以大学士的原衔进入内院协助处理机务,与大学士洪承畴上疏请求恢复明朝票拟旧制,又与大学士谢升等人商定郊社、宗庙乐章。十月朔日,世祖在皇极门接受贺礼,给事中孙承泽上疏弹劾朝班混乱,言语侵犯内院。冯铨与谢升、洪承畴请求辞职,皇帝命令他们更加尽忠,以辅佐新政权。

二年,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御史吴达弹劾冯铨向投降的将领姜瓖索要三万两银子,答应封官,但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内院政务重要,却让他的儿子源淮擅自进入,设宴欢饮。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人也纷纷上疏弹劾冯铨接受招抚侍郎江禹绪的金子;冯铨的儿子源淮贿赂招抚侍郎孙之獬担任标下中军;礼部侍郎李若琳是冯铨的党羽,平庸懦弱。御史李森先上疏,言辞更加严厉,大致说:‘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毁于魏忠贤,而魏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都是冯铨所为。这是全国都知道的。请立即公开法律,将他处死。’奏章一并下发给刑部审问,刑部认为所弹劾的不实,上报睿亲王。睿亲王召集廷臣复审,因为冯铨降职后与孙之獬、李若琳都先剪发,孙之獬家中男女都改穿满族服装,大臣们于是谋害他们。睿亲王说这三人都是恪守本朝法度,责问科道大臣。给事中龚鼎孳说冯铨依附魏忠贤作恶,冯铨也反问龚鼎孳曾经投降李自成。睿亲王问龚鼎孳:‘冯铨的话是否属实?’龚鼎孳说:‘岂止我,魏徵也曾投降唐太宗。’睿亲王因此斥责龚鼎孳,此事就此了结。因为李森先言辞过激,被剥夺官职,详情见李森先传记。

三年正月,冯铨上疏说:‘我特别被召入内院,排在同官旧臣之前,我坚决推辞不敢。摄政王当面告诉我:“国家尊重贤才,你不必推辞!”现在海内逐渐平定,制度大致确定。金台骏骨,暂时用来招揽人才。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实在超过了界限。何况我承蒙恩宠,赐婚满洲,理应加入满洲编民。回想尊贤敬客的教诲,辗转反侧,特别恳请排在范文程、刚林之后。如果按照新旧顺序排列,也应该排在祁充格、宁完我之后。’得到皇帝的批示:‘天下统一,满、汉没有区别。内院职掌等级,原本有规定,不必再定。’这一年被命令主持会试,排在范文程、刚林之后,宁完我之前。四年,再次主持会试。六年,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

八年,皇帝亲自审查各位大臣的功绩,下诏:‘冯铨之前被吴达弹劾接受叛将姜瓖的贿赂,应该引退;但他隐忍居官,七年以来,没有提出过什么建议:命令他退休。李若琳狡猾险恶,专权擅断,与冯铨结党营私,被剥夺官职,永不录用。’冯铨被罢免后,由陈名夏接替,因事被剥夺官职;由陈之遴接替,也不久被罢免。皇帝再次召回冯铨,下诏说:‘国家用人,使用功臣不如使用有过之人。冯铨素有才学,博学多才,我特别召用他,以观其是否能够改过自新。’冯铨到达后,被皇帝召见,又与洪承畴、范文程等人同一天晚上讨论翰林官的贤能与否,皇帝说:“我将亲自试验他们!”冯铨上奏说:“南方人擅长文学但行为不符,北方人文学短但行为可能更好。现在选取文行兼优的人使用就可以了。”皇帝点头同意,仍然授予他弘文院大学士。因为议论总兵任珍的罪行,被定罪为欺饰,皇帝下令宽恕。冯铨入宫谢恩,奏对失旨,被皇帝诫勉。

龚鼎孳担任左都御史,再次弹劾冯铨,皇帝命令指实。龚鼎孳说冯铨的罪过很多,但只有密勿票拟,不像其他官员有具体可指的罪行,皇帝严厉责备龚鼎孳。十二年,在母亲丧期中,皇帝命令他像以前一样入宫。不久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十三年,皇帝因为冯铨年老,加封太保退休,仍然命令他在左右备顾问,冯铨上疏请求回籍,得到了批准。十六年,改设内阁,命令他以原衔兼任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十一年,去世,谥号文敏。不久命令削除谥号。

孙之獬,是山东淄川人。在明朝天启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检讨一职,后来升迁为侍读。因为争论毁掉三朝的重要典籍而被列入叛逆名单,被剥夺官职。顺治元年,侍郎王鳌永被派去山东招抚。当地土匪攻打淄川,孙之獬用家财来守城。山东巡抚方大猷上报了这件事,朝廷召回孙之獬,任命他为礼部侍郎。第二年,军队攻克九江,孙之獬上奏请求前往任招抚,朝廷同意,并授予他兵部尚书衔。第三年,他被召回。总兵金声桓弹劾孙之獬擅自给高进库、刘一鹏副将和总兵的称号,以市恩结怨;孙之獬也因为未能有效进攻赣州而被弹劾。孙之獬上疏辩解,结果被兵部讨论,最终被剥夺官职。第四年,土匪再次攻打淄川,孙之獬协助守城,城破后他战死,他的七个孙子也随他战死,吏部讨论了对他们的抚恤。侍郎陈名夏、金之俊提议恢复孙之獬的官职并给予抚恤;马光辉和启心郎宁古里认为孙之獬已经被剥夺官职,不应该给予抚恤。两种意见上报后,朝廷命令采用马光辉的意见。

李若琳,是山东新城人。在明朝天启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检讨一职。顺治元年,恢复原职,连续升迁至少詹事,兼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裁撤后,改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祭酒职位依旧。第二年,他提议更定孔子的神牌,恢复元制称‘大成至圣文宣王’,上报礼部讨论,最终确定称‘大成至圣先师’。再后来升迁为礼部侍郎。五年,晋升为尚书。六年,加封太子太保。退休后不久就去世了。

陈名夏,字百史,是江南溧阳人。在明朝崇祯年间考中进士,曾任修撰,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投降了李自成。在福王时期,因为参与叛贼案件而受到牵连。顺治二年,前往大名投降。因为保定巡抚王文奎的推荐,恢复了原职。进入朝见睿亲王,请求确立大位。睿亲王说:‘本朝有自己的家法,不是你所能了解的。’不久被超擢为吏部侍郎,兼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军队平定江南后,九卿科道讨论在南京设立官职。陈名夏说:‘国家定都神京,居于北方控制南方。不应该像前朝那样称都会,设立官职如同各行省。’他的奏疏得到皇帝的赞同。第三年,他在服父丧期间,皇帝命令他不顾丧情处理事务,他请求完成丧期,皇帝赐予他五百两白银,暂时让他回家安葬,并继续供给他在京师的家属俸禄。第五年,首次设立六部汉尚书,任命陈名夏为吏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第八年,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晋升为少保,兼任太子太保。

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时,满族尚书谭泰迎合睿亲王,擅权,陈名夏也附和他胡作非为。睿亲王去世后,这年夏天,御史张煊弹劾陈名夏结党营私,选拔官员不公,被下放到王大臣会审。谭泰袒护陈名夏,坐罪张煊诬告,判处死刑。详情见张煊的传记。当时御史盛复选也因为弹劾陈名夏而被免职。到了秋天,谭泰因罪被诛杀,第九年春天,皇帝再次命令王大臣根据张煊弹劾陈名夏的罪状进行审查,陈名夏极力辩解。等到多次被质问,无言以对,哭泣着诉说自己的忠诚和功绩,希望得到宽恕。皇帝说:‘这是反复无常的小人,罪行确实难以逃脱!但朕已有旨意,所有与谭泰有关联的人,都赦免不予追究。如果再对陈名夏定罪,就是不信守承诺。’因此宽恕了他,命令剥夺官职,但仍给予俸禄,分发到正黄旗,作为闲散官员随朝,并命令他改过自新。

十年,再次被任命为秘书院大学士。吏部尚书职位空缺,侍郎孙承泽请求让陈名夏兼任,皇帝责备孙承泽以侍郎的身份举荐大学士,不符合规定。第二天,任命陈名夏为吏部尚书。皇帝时常到内院,常常对众臣说:‘满、汉一体,不要互相结党营私。’陈名夏有时强词夺理回应,皇帝告诫他说:‘你不要依仗错误,自己给自己带来麻烦。’大臣们讨论总兵任珍的罪行,都认为任珍擅自杀人,他的家属怨恨,应该加重处罚。陈名夏与陈之遴、金之俊等人持不同意见,因为欺骗蒙蔽,被判处死刑,但后来被宽恕,只是削减了俸禄,仍然负责事务。

十一年,大学士宁完我弹劾陈名夏,大致说:‘陈名夏多次被赦免,仍然心怀恶意。他曾对我说:“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他的意图难以揣测。’陈名夏的儿子陈掖臣,在乡里为非作歹,士民怨恨。他们搬家到江宁,强占官府的园林住宅,贪污受贿,陈名夏明知道却故意放纵。陈名夏担任吏部尚书时,破格提拔他的私交赵延先,给事中郭一鹗上疏弹劾,陈名夏想要加罪于他,但因为刘正宗的不满而作罢。浙江道员史儒纲是陈名夏的姻亲,因为事情被剥夺官职逮捕审问,陈名夏一定要为他恢复官职。给事中魏象枢与陈名夏的姻亲有牵连,应该降职,只领取俸禄。陈名夏庇护同党,显示了他的恩惠。我们这些官员掌管票拟,一字之差关系到公私;设立簿册记录姓名,以防推诿。陈名夏私自涂改了一百一十四个字。皇帝命令诰诫科道官结党,陈名夏擅自修改,他的欺骗行为就是如此。请皇帝命令大臣审查事实,依法判决。’奏疏下达后,廷臣们进行会审,陈名夏辩称所有指控都是虚假的,只有‘留发复衣冠’这句话确实有说过。宁完我与刘正宗共同证明陈名夏的所有罪行都是真实的,最终判决成立,判处斩首,皇帝命令改为绞刑。陈掖臣被逮捕审判,杖刑流放。

陈之遴,字彦升,是浙江海宁人。在明朝崇祯年间考中进士,从编修升迁为中允。顺治二年,前来投降,被授予秘书院侍读学士。五年,升迁为礼部侍郎。六年,加封右都御史。八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御史张煊弹劾大学士陈名夏,言辞涉及陈之遴,审查结果不实,免于议罪,加封太子太保。九年,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当时正在逮捕审讯京城的大恶棍李应试,王大臣会审,陈之遴沉默不语,王大臣质问他,陈之遴说:‘如果皇帝按照法律处置李应试,那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有人免于死刑,那么我必定会受到他的伤害,所以我不说话。’王大臣等人上报此事,皇帝质问陈之遴,陈之遴上疏引咎。皇帝因为陈之遴已经悔过,宽恕了他。调任户部尚书。在讨论总兵任珍的罪行时,与陈名夏和金之俊持不同意见,因为罪行被宽恕,像陈名夏一样。十二年,上奏请求按照法律确定满族官员有罪时没收家产、降职革除世职的例子,上报相关部门讨论执行。再次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加封少保,兼任太子太保。

十三年,皇帝前往南苑,召集各位大臣前来对答,告诉他们挑选人才时说:‘我没有忘记你们过去的过错,多次告诫你们,你们是否曾将我的话告诉别人?还是自己思考过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稍微改变过?’之遴回答说:‘皇帝教导我,我怎敢不改?只是我才能有限,学识浅薄,无法报答皇帝的恩德。’皇帝说:‘我并非不知道之遴等人结党营私,但我只是想利用他们的才能,所以让他们担任官职。而且我时常教导他们,也是希望他们能改正过错,效忠国家。’于是责备左副都御史魏裔介等人阿谀奉承,沉默不言,裔介退下后,上奏弹劾之遴结党营私,当皇帝质问时,他只说‘才能有限,学识浅薄’,良心已经丧失;并提到之遴讽刺礼部尚书胡世安推荐知府沈令式,后来被总督李辉祖弹劾,这是结党的证据。给事中王桢又弹劾之遴买卖权力,豪放放纵,昨天受到责备,不想闭门反省,却在次日游玩灵佑宫,逍遥自在,罪不容诛。之遴上奏认罪,说:‘南北各自亲近自己的亲人,各自结交自己的朋友。’皇帝更加不高兴,下令吏部严肃讨论,命令他以原职被发配到盛京居住。那一年冬天,又命令他回京入旗。十五年,因贿赂结交内监吴良辅,经审讯证实,判处死刑,命令剥夺官职,没收家产,流放到尚阳堡,死在流放地。

刘正宗,字可宗,山东安丘人。明崇祯年间进士,从推官升任编修。福王时期,授予中允。顺治二年,因推荐起用为国史院编修。多次升迁至秘书院学士。十四年,授予吏部侍郎,晋升为弘文院大学士。吏部尚书职位空缺,皇帝认为正宗清廉正直,可以胜任此职,加封太子太保,管理吏部尚书。

御史杨义批评部推官员越级,正宗与他争论,互相指责。给事中周曾发,御史姜图南、祖建明联名弹劾他。御史张嘉复以正宗昏庸衰老,违背公义,徇私舞弊,上奏请求罢免。下级部门讨论,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此事被搁置。给事中朱徽再次弹劾正宗擅自拟定佥事许宸升任通政司参议,没有经过集体推荐,又未专门上疏明确。正宗因疏忽引咎,当罚俸禄,依靠皇帝的恩典免罪。不久因病请求退休,未获批准。辞去尚书职务,命令他兼管内院,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十四年,考核完毕,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五年,改任文华殿大学士。

十六年,皇帝认为正宗器量狭小,整天忙于诗文,朝廷讨论时总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降旨严加责备,并说:‘我委以重任的大臣,希望他们始终如一,以实现我最初的选拔愿望。因此我不忍心加罪,时常加以告诫。你们应该痛改前非,体会我宽容宽恕的心意。’十七年,自己请求退休,未获批准。左都御史魏裔介弹劾‘正宗在奏章中不提及皇帝的严厉责备,没有臣子的礼节。李昌祚叛乱案有名,在票拟中提升。先后推荐董国祥、梁羽明,现在都事败,被弹劾却不自我检举。欺君之罪如何辩解?正宗与张缙彦为友,缙彦评价正宗的诗说“将明之才”,诡异难以理解。正宗的弟弟正学,是郑成功的总兵,正宗嘱托巡抚耿焞越级提升为中军。破坏国家,扰乱政治的事情不止一桩。请皇帝果断决断,杜绝祸患的萌芽。’御史季振宜接着弹劾,也涉及国祥、正学,以及正宗贪污受贿等事。正宗上奏辩解,大致说:‘李昌祚是叛党,裔介身为法司,为何不早些弹劾?按照惯例,凡是推荐官员,如果在本职工作中失职,就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国祥、羽明都是在升任后犯了罪。缙彦评价我的诗有“将明之才”,我的诗稿还在,缙彦的评价中未见此语。’奏章呈上后,皇帝剥夺了正宗的官职,下令王大臣会审;也责备裔介、振宜没有及早弹劾,一并剥夺官职等待审讯。不久,讨论上裔介、振宜弹劾正宗的罪状,有十一项经审讯证实,罪当绞。皇帝斥责‘正宗性格暴戾,器量狭小,持论偏私,处事错误。只顾追求名声和胜利,不顾大局,罪孽深重。从宽免死,没收家产一半,入旗,不允许回籍’。十八年,圣祖即位,根据世祖的遗诏和正宗的罪状,应当给予重罚,但考虑到他年老体衰,宽恕了他。不久病逝。

张缙彦,河南新郑人。明崇祯年间进士,从知县提升为主事。再升任编修,晋升为兵部尚书。顺治元年,前往固山额真叶臣军前投诚,福王授予他总督之职,但他逃离了。后来,又接受了洪承畴的招降。九年,因推荐接受吏部考核。十年,授予山东右布政。十五年,晋升为工部侍郎。十七年,甄别三品以上大臣,降职为江南徽宁道。裔介弹劾正宗,涉及缙彦,被剥夺官职逮捕审讯。御史萧震上奏弹劾缙彦编刻无声戏,自称‘不死英雄’,迷惑人心,败坏风俗。王大臣会审,判处死刑,皇帝下令赦免死罪,没收家产,流放到宁古塔。不久死在流放地。

评论说:刚林相太宗,与范文程、希福一同被任命,祁充格掌记室,在创业时都有功。铨故明相,熟悉旧例,与名夏都擅长占卜。名夏劝进虽然未被采用,但因此获得高升。之遴、正宗各自有所依靠,知道当时他们也相当有影响力。在初期,身居高位,但不足以胜任。被诛杀、剥夺官职,没有人同情。正宗倾覆名夏,也免不了罪责,尤其值得警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三十二-注解

刚林:刚林,瓜尔佳氏,字公茂,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在文中指刚林,一位满洲正黄旗的官员,曾参与政事,有功于国。

笔帖式:掌翻译汉文的小官,负责将汉文翻译成满文。

天聪八年:天聪是清朝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天聪八年即1634年。

举人:科举制度中的中级考试及格者。

文馆:清朝官署名,负责编纂史书等。

国史院大学士:国史院是负责编纂国史的机构,大学士是高级官员。

太宗:指明朝的皇帝。

世祖:指清朝世祖顺治帝。

阿达礼:阿达礼是清朝的一位郡王。

牛录章京:牛录章京是清朝官职,掌管军事。

实录:皇帝或重要事件的官方记录。

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清朝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被封为睿亲王。

祁充格:明朝的著名政治家。

乌苏氏:乌苏氏是满洲的一个姓氏。

瓦尔喀:瓦尔喀是满洲的一个地区。

贝勒:贝勒是满洲的一种爵位。

礼部启心郎:礼部是清朝的一个官署,启心郎是礼部中的官员。

牛录额真:牛录额真是清朝的一种军事官职。

锦州:锦州是辽宁省的一个城市。

魏忠贤:魏忠贤是明朝末年的权臣。

检讨:检讨是明朝官职,负责审核文献。

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是明朝的图书馆,大学士是高级官员。

少保: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庄烈帝:庄烈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票拟:起草奏章。

皇极门:皇极门是故宫的正门。

给事中: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刑部:刑部是明朝和清朝的司法机构。

科道:科举和道员,科举是选拔官员的考试,道员是地方官员。

翰林官:翰林官是清朝的一种官职,负责编纂文献。

左都御史:左都御史是明朝和清朝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内阁:内阁是清朝的中央行政机构。

谥:谥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一种尊称。

孙之獬:孙之獬是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官员,山东淄川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及第,曾任检讨、侍读等职务。在顺治年间,因争毁三朝要典被削籍。

山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孙之獬的故乡。

明天启进士:明朝崇祯帝年间的科举制度中的进士。

授检讨:被任命为检讨,检讨是明朝官职,负责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督。

迁侍读:官职调动,升任侍读,侍读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

逆案:指反对朝廷的案件,逆案中的官员往往受到严厉的处罚。

削籍:削除官籍,即被开除官职。

顺治元年:清朝顺治皇帝的第一年,即1644年。

侍郎:明朝和清朝的官职,为六部尚书之下的高级官员。

招抚:招降安抚,通常用于平定叛乱或安抚新归顺的地区。

土寇:指流寇,即流动作乱的盗贼。

侍郎王鳌永:王鳌永,清朝官员,曾任侍郎。

山东巡抚方大猷:方大猷,清朝官员,曾任山东巡抚。

京师:指明朝和清朝的首都,即今天的北京。

礼部侍郎:礼部是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六部之一,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侍郎是礼部的高级官员。

师克九江:军队攻克了九江,九江是江西省的一个城市。

兵部尚书:兵部是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六部之一,负责军事事务,尚书是兵部的最高官员。

总兵:军事职务,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指挥。

金声桓:金声桓,清朝官员。

擅加:擅自增加,这里指未经许可增加官职。

副将:军事职务,低于总兵,负责一定区域的军事指挥。

刘一鹏:刘一鹏,人名。

赣州:江西省的一个城市。

疏辨:上书辩解。

吏部:明朝和清朝的一个六部之一,负责官员的选拔、考核等事务。

议恤:讨论给予抚恤。

侍郎陈名夏:陈名夏,清朝官员,曾任侍郎。

予恤:给予抚恤。

马光辉:马光辉,人名。

启心郎宁古里:宁古里,人名。

少詹事:官职,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祭酒是国子监的长官。

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侍读学士是翰林院的高级官员。

孔子神牌:孔子的神位牌。

元制:元朝的制度。

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尊号。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尚书:六部之一的最高官员。

太子太保: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罢归:辞官回家。

卒:去世。

陈名夏:陈名夏,清朝官员,曾任侍郎。

修撰:官职,负责修撰史书。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福王:明朝福王,即朱由崧,南明政权的一个君主。

从贼案:跟随贼寇的案件。

睿亲王:睿亲王是清朝亲王之一,通常指多尔衮。

超擢:破格提拔。

师定江南:军队平定了江南地区。

夺情:不顾丧事继续任职。

白金:白银。

假归:请假回家。

孥:妻子和子女。

满尚书谭泰:谭泰,清朝官员,曾任满尚书。

擅权:擅自行使权力。

附之乱政:依附于乱政。

薨:去世。

御史张煊:张煊,清朝官员,曾任御史。

铨选:官员的选拔。

会鞫:会审。

坐黜:因罪被免职。

迨:等到。

罪诛:因罪被诛杀。

按:审查。

辩:辩解。

辗转矫诈:反复欺诈。

不信:不守信用。

宥:宽恕。

夺官:被免职。

閒散官:闲散的官员,指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

秘书院大学士:秘书院是清朝的一个机构,大学士是秘书院的高级官员。

员缺:职位空缺。

兼摄:兼任代理。

体:体制,指规定的程序或规则。

署吏部尚书:代理吏部尚书。

内院:指皇帝的私人住所。

怙过:依仗错误。

伊戚:自己的忧愁。

傅重比:给予重罚。

陈之遴:陈之遴,清朝官员。

任珍:任珍,人名。

左迁:降职。

票:记录。

浙江道员史儒纲:史儒纲,人名。

姻家:姻亲。

籍没家产:没收家产。

降革世职:降低或取消世袭官职。

抹改:涂改。

诰诫:皇帝的教诲和警告。

科道官:科举出身的官员。

宁完我:宁完我,人名。

谳成:审理完毕。

杖戍:杖刑后流放。

编修: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中允:官职,负责皇帝的文学侍从。

秘书院侍读学士:秘书院是清朝的一个机构,侍读学士是秘书院的高级官员。

右都御史: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巨猾:大盗。

王大臣:王大臣,人名。

置於法则已:按照法律处理。

连坐事: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护党市恩:庇护同党,行私恩。

论斩:判处斩刑。

论绞:判处绞刑。

掖臣:儿子。

官园宅:官府的园林住宅。

纳贿:收受贿赂。

破格擢:破格提拔。

给事中郭一鹗:郭一鹗,人名。

刘正宗:刘正宗,人名。

魏象枢:魏象枢,人名。

弘文院大学士:官职,负责弘文院的事务。

兼太子太保:同时兼任太子太保。

上幸南苑:皇帝南苑之行,南苑是古代皇家园林,皇帝前往南苑可能用于狩猎、游乐等活动。

诸大臣入对:众多大臣进入朝堂,向皇帝汇报政务。

朋党:指结成的小集团,常用于指政治派别。

教饬:教导和告诫。

左副都御史: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媕阿缄默:指阿谀奉承,不发表意见。

诘问:质问,追问。

知府:官职,负责一府的行政事务。

市权豪纵: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行为放肆。

灵佑宫:古代宫殿或庙宇的名称。

逍遥恣肆: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发盛京居住:被命令到盛京居住。

国史院:官署,负责编纂国史。

秘书院学士:官职,负责秘书院的行政事务。

吏部侍郎:官职,负责吏部的事务。

御史: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给事中周曾发:给事中是官职,周曾发是人的名字。

相:官职,宰相。

范文程:明朝的著名政治家。

希福:明朝的著名政治家。

记室:官职,负责文书工作。

创业:指建立国家或开创事业。

铨故明相:选拔前朝的宰相。

故事:旧例,先例。

名夏:人名。

占对:对答,应对。

峻擢:迅速提拔。

援引:引荐,推荐。

初运:指国家初建时期。

诛夷削夺:指严厉惩处和剥夺。

倾名夏:指排挤名夏。

贷之:宽恕,赦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三十二-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朝廷内部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和皇帝对臣子的评价。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1. 十三年,上幸南苑,召诸大臣入对,谕之遴曰:‘朕不念尔前罪,屡申诰诫,尝以朕言告人乎?抑自思所行亦曾少改乎?’

赏析:这段文字展现了皇帝对大臣的期望和批评。皇帝提到不念及大臣过去的罪行,却多次告诫,并询问大臣是否将皇帝的教诲告知他人,是否有所改变。这反映了皇帝对臣子的严格要求和期待他们能够改正自己的行为。

2. 之遴奏曰:‘上教臣,臣安敢不改?特臣才疏学浅,不能仰报上恩。’

赏析:之遴的奏辞表现出他的谦卑和自责,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不足的无奈。这体现了古代士人面对皇帝时的谦恭态度和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认知。

3. 上曰:‘朕非不知之遴等朋党而用之,但欲资其才,故任以职。且时时教饬之者,亦冀其改过效忠耳。’

赏析:皇帝的回答表明了他对之遴等大臣的了解和宽容。皇帝认为他们虽然存在朋党之嫌,但仍然任用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发挥才能,改过自新。

4. 因责左副都御史魏裔介等媕阿缄默,裔介退,具疏劾之遴植党营私,当上诘问,但云‘才疏学浅’,良心已昧;

赏析:这段文字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魏裔介指责之遴结党营私,而之遴则辩称自己才疏学浅,良心已昧。这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是非混淆。

5. 并言之遴讽礼部尚书胡世安举知府沈令式,旋为总督李辉祖所劾,是为结党之据。

赏析:这段文字继续描述了之遴被指责结党的情节,以及胡世安和沈令式的事件,为后续的处罚提供了依据。

6. 给事中王桢又劾之遴市权豪纵,昨蒙诘责,不思闭门省罪,即於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罪不容诛。

赏析:王桢指责之遴滥用权力,逍遥自在,不顾皇帝的责问。这表明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皇帝对腐败行为的严厉打击。

7. 之遴疏引罪,有云:‘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上益不怿,下吏部严议,命以原官发盛京居住。

赏析:之遴在奏疏中引用了“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的成语,试图为自己辩护,但皇帝并不满意,下令严加议处,并将之遴发配到盛京。

8. 是冬,复命回京入旗。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之遴在发配期间被召回京,并被编入旗籍,这是清朝对降臣的一种安置方式。

9. 十五年,复坐贿结内监吴良辅,鞫实,论斩,命夺官,籍其家,流徙尚阳堡,死徙所。

赏析:之遴再次因贿赂内监吴良辅而被判斩刑,最终被剥夺官职,抄家,流放到尚阳堡。

10. 刘正宗,字可宗,山东安丘人。

赏析:这是一段对刘正宗的简介,表明了他的籍贯和字。

11. 明崇祯进士,自推官授编修。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的出身和官职经历,他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曾任推官和编修。

12. 福王时,授中允。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在福王时期的官职。

13. 顺治二年,以荐起国史院编修。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在顺治二年被任命为国史院编修。

14. 累迁秘书院学士。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在官场上的晋升经历。

15. 十四年,授吏部侍郎,擢弘文院大学士。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在顺治十四年晋升为吏部侍郎,并被擢升为弘文院大学士。

16. 吏部尚书缺员,谕以‘正宗清正耿介,堪胜此任,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皇帝对刘正宗的评价和任命。

17. 御史杨义论部推越次,正宗与辨,执相诟詈。

赏析:这段文字描述了刘正宗与御史杨义的争论,双方言辞激烈。

18. 给事中周曾发,御史姜图南、祖建明交章劾之。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给事中和御史共同弹劾刘正宗。

19. 御史张嘉复以正宗昏庸衰老,背公徇私,疏请罢斥。

赏析:御史张嘉复指责刘正宗昏庸衰老,背离公义,请求罢免他的官职。

20. 下部议,以无实据,寝其事。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的弹劾事件因缺乏证据而被搁置。

21. 给事中朱徽复劾正宗擅拟佥事许宸迁通政司参议,不由会推,又未专疏题明。

赏析:给事中朱徽再次弹劾刘正宗擅自安排官员调动,没有经过正常的程序。

22. 正宗以疏忽引咎,当俸,援恩诏以免。

赏析:刘正宗以疏忽为由引咎自责,最终通过恩诏免去了处罚。

23. 旋引疾乞休,不允。

赏析:刘正宗因病请求退休,但未被批准。

24. 辞尚书,命以兼衔回内院,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赏析:刘正宗辞去尚书职务,被任命为兼衔回内院,并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

25. 十四年,考满,进少傅兼太子太傅。

赏析:刘正宗在顺治十四年考核通过,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

26. 十五年,改文华殿大学士。

赏析:刘正宗在顺治十五年改任文华殿大学士。

27. 十六年,上以正宗器量狭隘,终日务诗文,廷议辄以己意为是,降旨严饬,并谕曰:‘朕委任大臣,期始终相成,以惬简拔初念。故不忍加罪,时加申戒。当痛改前非,称朕优容宽恕之意。’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皇帝对刘正宗的评价和批评,认为他器量狭隘,只顾自己的诗文,不听取廷议的意见,皇帝因此降旨严加告诫。

28. 十七年,自陈乞罢,不允。

赏析:刘正宗再次请求退休,但未被批准。

29. 左都御史魏裔介劾‘正宗自陈奏内不叙上谕切责,无人臣礼。李昌祚叛案有名,票拟内升。先后荐董国祥、梁羽明,今皆事败,被劾不自检举。欺君之罪何辞?正宗与张缙彦为友,缙彦序正宗诗曰‘将明之才’,诡谲尤不可解。正宗弟正学,为郑成功总兵,正宗嘱巡抚耿焞躐升中军。蠹国乱政,其事非一端。请乾断以杜祸萌’。

赏析:左都御史魏裔介弹劾刘正宗,指责他无视皇帝的告诫,推荐的人事失败,不自我检举,并与张缙彦为友,对刘正宗的弟弟刘正学有不当的行为。

30. 御史季振宜继劾,亦及国祥、正学,并正宗贪贿营利诸事。

赏析:御史季振宜也弹劾刘正宗,涉及他贪污受贿等事。

31. 正宗疏辨,略谓:‘李昌祚为叛党,裔介身为法司,何不早行纠参?例凡荐举之官,在本任不职,追坐举主。国祥、羽明皆升任后得罪。缙彦序臣诗有曰‘将明之才’,臣诗稿见存,缙彦序未见此语。’

赏析:刘正宗在奏疏中为自己辩护,指出李昌祚是叛党,魏裔介作为法司为何不早些纠参,同时辩称自己推荐的人事失败是因为被升任后得罪,并指出张缙彦对自己的评价。

32. 疏入,上夺正宗官,下王大臣会鞫;亦责裔介、振宜不早纠参,并夺官待质。

赏析:皇帝看到刘正宗的奏疏后,剥夺了他的官职,并下令让王大臣会审;同时也责备魏裔介和季振宜没有及早纠参。

33. 旋议上裔介、振宜劾正宗罪状鞫实者十一事,罪当绞。

赏析:魏裔介和季振宜弹劾刘正宗的罪状被审实了十一项,按照律法应当被绞。

34. 上斥‘正宗性质暴戾,器量褊浅,持论偏私,处事执谬。惟事沽名好胜,罔顾大体,罪戾滋甚。从宽免死,籍家产之半,入旗,不许回籍’。

赏析:皇帝斥责刘正宗性格暴戾,器量狭隘,处事偏私,只顾名声和胜利,不顾大局,虽然从宽免死,但抄家一半,入旗,不允许回籍。

35. 十八年,圣祖即位,以世祖遗诏及正宗罪状,当置重典,愍其衰老,贷之。

赏析:康熙帝即位后,根据顺治帝的遗诏和刘正宗的罪状,应当给予重罚,但考虑到他年老体衰,便宽恕了他。

36. 未几病卒。

赏析:刘正宗不久后因病去世。

37. 张缙彦,河南新郑人。

赏析:这是一段对张缙彦的简介,表明了他的籍贯。

38. 明崇祯进士,自知县行取授主事。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张缙彦的出身和官职经历。

39. 再授编修,擢兵部尚书。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张缙彦在官场上的晋升经历。

40. 顺治元年,诣固山额真叶臣军前纳款,福王授以总督,乃遁去。

赏析:这段文字描述了张缙彦在顺治元年的行为,他前往叶臣军前纳款,但后来又逃离。

41. 既,复受洪承畴招降。

赏析:张缙彦后来又接受了洪承畴的招降。

42. 九年,以荐下吏部考核。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张缙彦在顺治九年被推荐到吏部考核。

43. 十年,授山东右布政。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张缙彦在顺治十年被任命为山东右布政。

44. 十五年,擢工部侍郎。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张缙彦在顺治十五年晋升为工部侍郎。

45. 十七年,甄别三品以上大臣,降授江南徽宁道。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张缙彦在顺治十七年被降职为江南徽宁道。

46. 裔介劾正宗,词连缙彦,夺官逮讯。

赏析:魏裔介弹劾刘正宗,并将张缙彦牵连其中,导致张缙彦被剥夺官职并逮捕审讯。

47. 御史萧震疏劾缙彦编刻无声戏,自称‘不死英雄’,惑人心,害风俗。

赏析:御史萧震弹劾张缙彦编刻无声戏,自称“不死英雄”,扰乱人心,败坏风俗。

48. 王大臣会鞫,论斩,上命贳死,籍其家,流徙宁古塔。

赏析:王大臣会审后,判决张缙彦死刑,但康熙帝下令赦免,抄家,流放到宁古塔。

49. 寻死於戍所。

赏析:张缙彦在流放地宁古塔不久后去世。

50. 论曰:刚林相太宗,与范文程、希福并命,祁充格掌记室,於创业宜皆有功。

赏析:这段文字是对刚林相、范文程、希福等人的评价,认为他们在创业时期都有功。

51. 铨故明相,谙故事,与名夏皆善占对。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刚林相等人熟悉明朝的故事,善于占卜和对答。

52. 名夏劝进虽不用,以此邀峻擢。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名夏虽然劝进未被采用,但因此获得了高升。

53. 之遴、正宗各有所援引,知当时亦颇用事。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之遴和正宗都有所依赖的人,当时他们也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54. 际初运,都高位,而不足以堪之。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之遴和正宗在初期都担任了高官,但并不足以胜任。

55. 诛夷削夺,曾莫之惜。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皇帝对大臣的诛杀和剥夺毫不吝惜。

56. 正宗倾名夏,亦不免於罪,尤可鉴矣。

赏析:这段文字说明了刘正宗对名夏的倾轧,最终也未能幸免于罪,这是值得警惕的教训。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三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3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