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六十一-原文
姚文田 戴敦元 朱士彦 何凌汉 李振祜 宗室恩桂
姚文田,字秋农,浙江归安人。
乾隆五十九年,高宗幸天津,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
嘉庆四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迭典广东、福建乡试,督广东、河南学政,累迁祭酒。
十八年,入直南书房。
会因林清之变,下诏求言,文田疏陈,略谓:
“尧、舜、三代之治,不越教养两端:为民正趋向之路,知有长上,自不干左道之诛;为民广衣食之源,各保身家,自不致有为恶之意。
近日南方患赋重,北方患徭多,民困官贫,急宜省事。
久督抚任期,则州县供亿少,宽州县例议,则人才保全多。
次年复上疏,言:
“上之於下,不患其不畏,而患其不爱。
汉文吏治蒸蒸,不至於奸,爱故也。
秦颛法律,衡石程书,一夫夜呼,乱者四起,畏故也。
自数年来,开上控之端,刁民得逞其奸;大吏畏其京控,遇案亲提,讦诉不过一人,牵涉常至数十,农商废业,中道奔波,受胥吏折辱,甚至瘐死道毙。
国家慎刑之意,亦曰有冤抑耳。
从前马谭氏一案,至今未有正凶,无辜致毙者累累。
是一冤未雪,而含冤者且数十人。
承审官刑挞横加,以期得实,其中冤抑,正复不少。
欲召天和,其可得乎?
顷者林清构逆,搜捕四出,至今未已。
小人意图见长,不能无殃及无辜,奉旨严禁,仰见皇上如天之仁。
臣以为事愈多则扰愈众,莠民易逞机谋,良善惟增苦累。
应令大小官吏,可结速结,无多株引,庶上下相爱,暴乱不作矣。
至所谓养民之政,不外於农桑本务。
大江以南,地不如中原之广,每岁漕储正供,为京畿所仰给者,无他,人力尽也。
兖州以北,古称沃衍;河南一省,皆殷、周畿内;燕、赵之间,亦夙称富国。
今则地成旷土,人尽惰民,安得不穷困而为盗贼?
岁一歉收,先请缓徵,稍甚则加蠲贷,又其甚则截漕发粟以赈之,所以耗国帑者何可算也。
运河屡淤,东南漕未可恃,设有意外,何以处此?
臣见历来保荐州县,必首列劝课农桑,其实尽属虚谈,从无过问。
大吏奏报粮价,有市价至四五千钱,仅报二两内外,其於收成,又虚加分数,相习成风。
但使董劝有方,行之一方而收利,自然争起相效,田野皆辟,水旱有资,岂必尽资官帑,善政乃行哉?
民之犯刑,由於不率教;其不率教,由於衣食缺乏而廉耻不兴。
其次第如此,故养民为首务也。
奏入,仁宗嘉纳之,特诏饬各省以劝课农桑为亟,速清讼狱,严惩诬枉。
二十年,擢兵部侍郎,历户部、礼部。
二十二年,典会试。
二十四年,督江苏学政。
道光元年,江、浙督抚孙玉庭等议禁漕务浮收,明定八折,实许其加二。
文田疏陈积弊曰:
“乾隆三十年以前,并无所谓浮收。
“厥后生齿日繁,物价踊贵,官民交困,然犹止就斛面浮取而已。
“未几而有折扣之举,始每石不过折耗数升,继乃至五折、六折不等。
“小民终岁勤动,事畜不赡,势必与官抗。
“官即从而制之,所举以为民罪者三:曰抗粮,曰包完,曰挜交丑米。
“民间零星小户、贫苦之家,拖欠势所必有。
“若家有数十百亩之产,竟置官赋於不问,实事所绝无。
“今之所谓抗粮者,如业户应完若干石,多赍一二成以备折收,书吏等先以淋尖、踢脚、洒散多方糜耗,是已不敷;再以折扣计算,如准作七折,便须再加三四成,业户必至争执。
“间有原米运回,州县即指为抗欠,此其由也。
“包完者,寡弱之户,转交有力者代为输纳。
“然官吏果甚公正,何庸讬人?可不烦言而自破。
“民间运米进仓,男妇老幼进城守待,阴雨湿露,犹百计保护,恐米色变伤。
“谓其特以丑米挜交,殆非人情。
“惟年岁不齐,米色不能画一,亦间有之。
“然官吏非执此三者,不能相制,生监暂革,齐民拘禁,俟其补交,然后请释。
“不知此皆良民,非莠民也。
“此小民不能上达之实情也。
“然州县亦有不能不尔者,自开仓讫兑运,修整仓廒芦席、竹木、绳索、油烛百需,幕丁胥役脩饭工食,加以运丁需索津贴滋甚,至其平日廉俸公项不能敷用。
“无论大小公事,一到即须出钱料理。
“即如办一徒罪之犯,自初详至结案,约须百数十金。
“案愈巨则费愈多。
“递解人犯,运送粮鞘,事事皆需费用。
“若不取之於民,谨厚者奉身而退,贪婪者非向词讼生发不可,吏治更不可问。
“彼思他弊获咎愈重,不若浮收为上下咸知,故甘受民怨而不惜。
“其藉以自肥者固多,而迫於不获已者盖亦不少。
“言事者动称‘不肖州县’,州县亦人耳,何至一行作吏,便行同苟贱?
“此又州县不能上达之实情也。
“州县受掊克之名,而运丁阴受其益,然亦有不能不然者。
“昔时运道深通,运丁或藉来往携货售卖以赡用;
“后因黄河屡经倒灌,运道受害,虑其船重难行,严禁多带货物。
“又从前回空带盐,不甚搜查;近因盐商力绌,未免算及琐屑,而各丁出息遂尽。
“加以运道日浅,反多添夫拨浅之费。
“此费不出之州县,更无所出。
“此又运丁不能上达之实情也。
“数年前因津贴日增,於是定例只准给三百两。
“运丁实不济用,则重船不能开,州县必获咎戾,不免私自增给,是所谓三百两者虚名耳。
“顷又以浮收过甚,严禁收漕不得过八折。
“州县入不敷出,则强者不敢与较,弱者仍肆朘削,是所谓八折者亦虚名耳。
“然民间执词抗官,官必设法箝制,而事端因以滋生,皆出於民心之不服。
“若将此不靖之民尽法惩处,则既困浮收,复陷法网,民心恐愈不平。
“若一味姑容隐忍,则小民开犯上之风,将致不必收漕,而亦目无官长。
“其於纪纲法度,所关实为匪细。”
“疏入,下部议。
“时在廷诸臣多以为言,文田持议切中时弊,最得其平。
“诏禁浮收,裁革运丁陋规,八折之议遂寝。
四年,擢左都御史。
七年,迁礼部尚书。
寻卒,依尚书例赐恤,谥文僖。
文田持己方严,数督学政,革除陋例,斥伪体,拔真才,典试号得士。
论学尊宋儒,所著书则宗汉学。
博综群籍,兼谙天文占验。
林清之变未起,彗入紫微垣;道光初,彗见南斗下,主外夷兵事:文田皆先事言之。
戴敦元,字金溪,浙江开化人。
幼有异禀,过外家,一月尽读其室中书。
十岁举神童,学政彭元瑞试以文,如老宿;面问经义,答如流。
叹曰:‘子异日必为国器!’
年十五,举乡试。
乾隆五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铨授刑部主事,典山西乡试。
累迁郎中。
嘉庆二十四年,出为广东高廉道。
道光元年,擢江西按察使。
敦元初外任,以情形非素习,苏州多粤商,过访风土利弊,久之始去,尽得要领。
至江西,无幕客,延属吏谙刑名者以助,数月清积牍四千馀事。
二年,迁山西布政使,单车之任,舆夫馆人莫知为达官。
藩署有陋规曰釐头银,上下取给,敦元革之,曰:‘官有养廉,仆御官所豢,何赢馀之有?’
调湖南,护理巡抚。
三年,召授刑部侍郎,自此历十年,未迁他部,专治刑狱,剖析律意,於条例有罅漏,及因时制宜者,数奏请更定。
每日部事毕,归坐一室,谢绝宾客。
十二年,擢刑部尚书,典会试。
十四年,卒,优诏赐恤,称其清介自持,克尽职守,赠太子太保,谥简恪。
敦元博闻强识,目近视,观书与面相磨,过辄不忘。
每至一官,积牍览一过,他日吏偶误,辄摘正之,无敢欺者。
奏对有所谘询,援引律例,诵故牍一字无舛误,宣宗深重之。
至老,或问僻事;指某书某卷,百不一爽。
尝曰:‘书籍浩如烟海,人生岂能尽阅?天下惟此义理,古今人所谈,往往雷同。当世以为独得者,大抵昔人唾馀。’
罕自为文,仅传诗数卷。
喜天文、律算,讨论有年,亦未自立一说。
卒之日,笥无馀衣,囷无馀粟,庀其赀不及百金,廉洁盖性成云。
朱士彦,字修承,江苏宝应人。
父彬,绩学通经,见儒林传。
士彦承家学。
成嘉庆七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纂国史河渠志,谙习河事。
大考擢赞善,督湖北学政。
累迁侍读学士,入直上书房。
历少詹事、内阁学士。
道光二年,擢兵部侍郎。
四年,以南河高堰坏,疏陈河工事宜,论:“高堰石工宜切实估修;堰内二堤宜培补;黄河盛涨,宜两岸分泄;山盱五坝宜相机开放;黄河下游无堤之处宜接筑。”下勘河大臣文孚筹议酌行。
寻督浙江学政。
奏禁诸生包漕闹漕,以端士习。
御史钱仪吉劾士彦任性,诏嘉士彦能任劳怨;惟斥其父彬就养阅卷,及命题割裂,薄谴之。
九年,典会试,督安徽学政,寻擢左都御史,召还京。
十一年,迁工部尚书。
是秋,江苏大水,河、淮、湖同时涨溢,命偕尚书穆彰阿往勘。
穆彰阿先回京,遂偕左都御史白镕察视江苏、安徽水灾赈务。
疏言:扬河厅掣卸石工,及纤堤耳闸,应令工员赔修;又以淮、扬地方官多调署,情形未熟,请饬江宁布政使林则徐、常镇通海道张岳崧总司江北赈务,从之。
寻奏:“续查下河积潦之区,被灾尤重,浮开户口,为办赈积弊。应令委员查明后,即於本乡榜示,放赈时,州县官据委员原查总发一榜,总查抽查,凭以核办。”
又奏:“山盱厅属添建滚水石坝,本年启放过水,现已无从查验。工员面称启放时石底间有冲裂,坝下灰土亦损,请俟水落责修完固。堰、盱两厅淮、湖石工掣卸二百馀丈,固限未满,应令赔修。其石后砖工灰工间有残缺,应令补筑。又盱堰大堤,加帮土工间有蛰低浮松之处,应培补,责成河兵种柳护堤。其已估未办之高堰头、二两堡,未估之智、信两坝,应即兴办。此项与黄河险要不同,向来保固一年。请嗣后各厅土堤及运河堤岸,均改保固三年。运河埽工於经历一年后,再加保固二年,验明坚整,始准埽汛修防。”
“安徽无为州江坝及铜陵县坝工程紧要,均应借款兴修。”并下所司议行。
又劾盐城、宿松、青阳等县报灾迟延遗漏,请惩处;捐赈绅民应给议叙;禁胥吏婪索挑剔:并从之。
十二年,事竣回京。
南河于家湾奸民陈端等盗挖官堤,掣动河流,复偕穆彰阿往勘。
疏言:“九月初旬,清口出水二尺有馀,高堰长水二丈一尺,势至危险。其时吴城七堡未开,洪湖吃重。此时既开放,湖水分减。现交冬令,一月后即难兴工,湖多积水,风烈堪虞,请加紧赶办。”
寻命复偕侍郎敬徵往勘。
十三年,奏于家湾正坝虽合龙,请饬加镶追压,以免出险。
覆讯挖堤诸犯,治如律。
又偕敬徵覆勘河、湖各工,请分别缓急,以次办理。
父忧归。
十六年,服阕,署吏部尚书,偕尚书耆英赴广东、江西鞫狱。
十七年,授兵部尚书。
查勘浙江海塘,遂赴南河验料垛工程,盘查仓库。
以库存与卷册不符,劾河库道李湘茝,褫职。
又赴安徽、河南按事,疏陈常平仓粜买章程,“请各省囚粮递粮作正开销,毋动仓穀;平粜必市价在八钱以上始准出粜;采买须俟年丰穀贱,且必在出粜二三年后,以纾民力而袪宿弊”。如议行。
十八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典会试。
调吏部尚书。
士彦以综覈为宣宗所知,奉使按事皆称旨。
寻卒,诏嘉其性情直爽,办事公正,赠太子太保,赐其四子举人、副榜贡生有差,谥文定。
何凌汉,字仙槎,湖南道州人。
拔贡,考授吏部七品小京官。
嘉庆十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大考二等,擢司业。
累迁右庶子。
典广东、福建乡试,留福建学政。
令诸生自注诵习何经,据以考校,所取拔贡多朴学。
道光六年,授顺天府尹。
京畿狱讼繁多,自立簿籍,每月按簿催结,无留狱。
迁大理寺卿,仍署府尹。
在任凡五年,历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
典浙江乡试,留学政。
命偕总督程祖洛按讯山阴、会稽绅幕书役句结舞弊,鞫实,请褫在籍按察使李沄职,馀犯军流有差。
任未满,调吏部侍郎,召回京,兼管顺天府尹事。
调户部,复调吏部,仍兼署户部侍郎。
御史那斯洪阿条陈地方官有钱粮处分,不准升调,及变通杂税,下部议。
凌汉兼吏、户两部,驳之,谓:“理烦治剧,每难其人,若格以因公处分,必至以中平无过者迁就升调。且吏治与催科本非两事,未有因循良而帑藏空虚者,亦未有因贪浊而仓库充盈者,是在督抚为缺择人,不为人择缺,正不必徒事更张,转滋窒碍。”
又谓:“地方各税,有落地杂税,及房屋典当等税,已极周密;至京师九门外有铺税,天津、新疆沿壕铺面有房租,因系官地、官房也。今欲尽天下之府、厅、州、县仿照定税,则布帛菽粟民生日用所需,市侩将加价而取诸民以输官,水脚火耗,官又将取之於民;且闭歇无常,税额难定,有敛怨之名,无裕国之实。”
前议遂寝。
十四年,擢左都御史,迁工部尚书,仍兼管府尹如故。
累署吏部尚书。
十七年,吏部因京察一等人员有先由御史改官者议驳。
凌汉以不胜御史,非不胜外任者比,如此苛绳,有妨言路。
御史改部之员,例准截取。
至京察虽无明文,从前有御史降调保送员外郎者,援以请旨。
因面奏现任大员花杰、吴荣光,皆曾由御史改降,遂奏俞允。
十九年,调户部尚书。
四川总督宝兴请按粮津贴防边经费,议驳之,略谓:
“川省地丁额徵六十六万,田赋之轻,甲於天下。
现议按粮一两加津贴二两,百亩之家,不过出银三两,即得百万两,小民未必即苦输将。
然较原课几增两倍,非藏富於民之义,军需藉资民力,尤不可率以为常。
请於各省秋拨项下借拨百万两,以三十万为初设边防经费,餘或发商,或置田,所获息以四万为常年经费,二万提还借款,於防边恤民两有裨益。”
诏允行。
是年,典顺天乡试。
子绍基亦典试福建,父子同持文柄,时人荣之。
二十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绍基官编修,见文苑传。
李振祜,字锡名,安徽太湖人。
嘉庆六年进士,授内阁中书。
典广西、云南乡试,迁宗人府主事。
调兵部,迁员外郎,典陕甘乡试,改御史、给事中。
巡视淮安漕务,劾户部郎中钱学彬系不胜外任之员,违例截取知府,诏谴吏、户二部堂官,予振祜议叙;
又劾都察院京察给事中色成额先经列入六法,自赴公堂辩论,干求改列三等,反覆视若儿戏,都御史被严议,色成额仍列有疾。
累迁内阁侍读学士,督山东学政。
应诏密陈山东积弊四事,略曰:
“吏事丛脞,莫甚於官民不相安也。
词讼之繁,始由於官吏不办,今又变而不敢办。
欲结一案,辄虑翻控;欲用一刑,辄虑反噬。
鞫案之时,有倚老逞刁者,有恃妇女肆泼者,有当堂愤起者,有抗不画供者,总由官吏恩信不结於平时,明决不著於临事,以畏葸之才识,治刁悍之民风,殆於凿枘不相入矣。
案牍壅滞,半由外府不办事也。
各府州案件,动辄提省,委交首府,其中有不必提而轻提者,亦有各府州畏难而禀请提省者。
济南府统辖十六州县,自治不暇,而舍己耘人,势必两废。
各府州畏难之事,辄以一禀提省卸责,转得遂其取巧偷安之计。
且疑难案件,本地闻见较真,远提至省,则茫无头绪,必致讼师盘踞省城,遇事挑唆,一事株连数十人,一案压搁一二载,是欲办案而转以延案,欲弭讼而適以滋讼矣。
缉捕无策,则盗贼充斥也。
东省盗贼,结党剽掠,处处有V酳;齁咝星浚湫∏远滪橥蟮粒环址拭攴ǎ涫坷嘁喔首魑鸭摇=偃ヂ砼#劾帐辏髂空诺ǎ敛晃饭佟W茉挡兑巯び牍戳饺辗衷撸偈彼托拧I踔潦抡咭运呖夜俨段郏员讣鬯绞晡恪V菹丶攘哐吨剩植唤擦凡吨ǎ患任藁竦林停植谎贤ǖ林铩<嬉宰怨舜Ψ郑蓟涫危笪。趟幻狻<┎吨兹绱恕G覆磺澹蚩骺漳讯乓病6≈菹卣忧福戮膳惭冢拔食!F浔子伸督淮磺澹匀娜我灾潦湃危B葛不清者,比比皆是。
官亏而外,更有书亏。
查书亏情弊,或串通幕丁,朦混本官;私雕假印,伪造串票。
有满其私橐而远飏者,有挟制本官而自供不讳者。
州县回护处分,隐忍代认,而奸书遂益以侵蚀为得计。
钱粮之弊如此。
疏入,上嘉纳之。
又劾泰安知府延璐、东昌知府熊方受请,饬交抚臣查察严参;
又劾东昌知府王果陵辱生员,褫王果职;
又察出假印试卷、勾结舞弊之人,奏请惩办。
道光二年,迁太仆寺少卿。
父忧去官,服阕,补顺天府丞。
历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宗人府丞。
十五年,署顺天府尹。
累迁内阁学士。
十八年,授工部侍郎,调吏部,兼署仓场侍郎。
二十一年,擢刑部尚书。
浙江提督余步云海疆偾事,逮问治罪。
廷臣犹有为议轻比者,振祜坚持,得伸法。
二十八年元旦,加恩年老诸臣,加太子太保。
二十九年,因病乞休,许之。
三十年,卒,年七十四,谥庄肃。
宗室恩桂,字小山,隶镶蓝旗。
道光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九迁至内阁学士,兼副都统。
十五年,授盛京工部侍郎,寻召为兵部侍郎,调吏部。
因旷文职六班,降内阁学士。
历工部、吏部侍郎,管理国子监事,兼护军统领、左右翼总兵。
十九年,典顺天乡试,偕大理寺卿何汝霖往浙江按学政李国杞被劾事,遂查勘南河、东河料垛,奏劾虚缺浮用者,议谴有差。
二十年,充内务府大臣,管理上驷院。
议增圆明园丁四百名,命偕尚书赛尚阿督率训练。
二十一年,授理藩院尚书,兼署左都御史。
劾太常寺丞丰伸及查仓御史广祜不职,并罢之。
署步军统领。
奏言:
“京城巡捕五营枪兵一千名,不足以资捍卫,增设一千。
裁撤藤牌弓箭等兵,改为枪兵;不敷者,於各营兵丁内拣选足额。
轮派二百名打靶,操演阵式。”
诏议行。
二十二年,调礼部尚书,又调吏部,实授步军统领。
上御阅武楼,亲阅圆明园兵丁枪操,步式整齐,施放有准,嘉恩桂督率有方,赐花翎。
时议节冗费,恩桂先已奏裁上驷院马六百馀匹。
又奏言南苑六圈,请裁其二,并裁各圈及京圈马二百馀匹。
上驷院、司鞍、司辔、蒙古医生旧支马乾银,均减半给,如议行。
以兼摄事繁,罢管内务府,二十五年,复之。
恩桂在吏部,严杜冒滥。
兼步军统领衙门最久,先后逾十年,综覈整顿,釐定章程,训练兵卒,皆有实效,宣宗甚倚之。
二十六年,京察,特予议叙。
又幸南苑,见草木牲畜蕃盛,嘉恩桂经理得宜,加一秩。
迭奉命治仓胥舞弊,及户部捐纳房书吏贿充司员、收受陋规诸狱,并持正不挠法。
二十八年,卒於官,上深悼惜,称其任劳任怨,殚竭血诚,赠太保,赐金治丧,谥文肃。
论曰:姚文田建言切中时弊,戴敦元清介幹事,其风概越流俗矣。
朱士彦之治河,何凌汉之掌计,李振祜之执法,并号称职。
恩桂奏绩金吾,肃清辇毂,一时称矫矫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六十一-译文
姚文田,字秋农,是浙江归安人。乾隆五十九年,乾隆皇帝到天津巡视,姚文田被召试并名列第一,因此被授予内阁中书一职,并被任命为军机章京。
嘉庆四年,姚文田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一职。他先后主持了广东、福建的乡试,监管过广东、河南的学政,并多次升迁至祭酒。
嘉庆十八年,他被调入南书房任职。当时正值林清之变,皇帝下诏求言,姚文田上疏陈述,大致意思是:尧、舜、夏、商、周时期的治理,主要在于教育和培养:为民众指明正确的道路,让他们知道尊敬长辈,自然不会去从事邪道;为民众拓宽衣食之源,各自保全自己的家业,自然不会有作恶的念头。
最近南方百姓苦于赋税沉重,北方则苦于徭役繁多,百姓困苦,官府贫穷,急需简化事务。长期担任督抚的官员,使得州县供应减少,放宽州县的规定,则可以保护更多的人才。
次年,姚文田再次上疏,说:皇帝对待臣民,不必担心他们不敬畏,而应担心他们不得到爱护。汉文帝时期的吏治蒸蒸日上,没有出现奸诈之徒,这是因为他爱护百姓。秦朝严刑峻法,一夫夜呼,四起动荡,这是因为他让人畏惧。
近年来,开放了上控制度,刁民得以施展奸诈;大官吏害怕京控,遇到案件亲自审理,告发的人不过一人,但牵连的常常有数十人,农商废弃了产业,在途中奔波,受到小吏的侮辱,甚至有的在路上死去。
国家慎重刑罚,也是因为有人受到冤屈。以前马谭氏一案,至今没有找到真正的凶手,无辜致死的人很多。一个冤案未得昭雪,而含冤的人就有数十人之多。承审官刑讯逼供,希望得到真相,其中的冤屈仍然不少。
想要得到天和,怎么可能呢?最近林清造反,搜捕四处进行,至今没有结束。小人意图升官,难免会连累无辜,皇帝下令严禁,可见皇上仁爱之心。
我认为事情越多,麻烦越多,刁民更容易施展阴谋,善良的人只会更加辛苦。应该命令大小官员,能够迅速结案,不要牵连过多的人,这样上下才能相爱,暴乱就不会发生。
至于养民的政策,不外乎农桑这个根本。大江以南,土地不如中原广阔,每年漕运的粮食,都是京城依赖的,这是因为人力已经用尽。
兖州以北,古称肥沃之地;河南全省,都是殷、周时期的王畿之内;燕、赵之间,也一直被称为富饶之地。现在却变成了荒地,人们都变得懒惰,怎么能不穷困而成为盗贼呢?每年收成不好,首先请求缓征,稍微严重一些就减免赋税,更严重的话就截留漕运的粮食来救济,这样耗损国库的财物是无法计算的。
运河多次淤塞,东南的漕运不可依赖,一旦发生意外,如何应对?我看到历来保荐州县,必定首先提到鼓励农桑,但实际上都是空谈,从未过问。
大官吏上报粮价,市价高达四五千钱,却只上报二两左右,对于收成,又虚报分数,这种风气已经形成。
只要鼓励农桑的政策得当,实行之后就有收益,自然会有人效仿,田野都会得到开垦,水旱灾害也会有所准备,何必全部依赖国库,好的政策自然就会实施。
百姓犯罪,是因为不遵守教育;不遵守教育,是因为衣食缺乏而廉耻不兴。所以,养民是最重要的事。
他的奏章被皇帝采纳,皇帝特别下诏命令各省把鼓励农桑作为紧急任务,迅速清理诉讼案件,严厉惩罚诬告的人。
二十年,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后来又历任户部、礼部。
二十二年,负责主持会试。
二十四年,担任江苏学政。
道光元年,江苏、浙江的督抚孙玉庭等人提议禁止漕务中的额外征收,明确规定八折,实际上允许增加两成。
文田上疏陈述积弊说:’乾隆三十年以前,并没有所谓的额外征收。此后人口日益增多,物价飞涨,官民都陷入困境,但官府只是从粮食的量上多收一些。不久之后出现了折扣,最初每石粮食只是减少几升,后来甚至达到五折、六折不等。普通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家畜无法养活,必然与官府对抗。官府就趁机压制他们,认为百姓犯了三个罪:抗粮、包完、交丑米。民间的小户和贫苦之家,拖欠是必然的。如果家里有几十上百亩的田产,竟然置官赋于不顾,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所谓的抗粮,比如应该交多少石粮食,多带一些以防折扣,书吏等先通过各种手段浪费,这已经不够了;再按照折扣计算,如果按照七折算,还需要再加三四成,业户必然会产生争执。有时原米运回,州县官员就指责为抗欠,这就是原因。包完是指那些寡弱的家庭,转交给有力量的人代为缴纳。但如果官吏真的公正,何必托人?这可以不用多言就自行揭露。民间运米进仓,男女老少都进城守候等待,阴雨湿露,仍然想方设法保护,担心米色变坏。说他们特意交丑米,这不符合人情。只是年岁不齐,米色不能统一,也偶尔有这种情况。但官吏如果不执着于这三点,就无法控制百姓,生员暂时被罢免,平民被拘禁,等到他们补交后,然后才释放。不知道这些都是良民,不是刁民。这是小民不能向上传达的真实情况。然而州县官员也有不能不这样做的原因,从开仓到运输,修缮仓库的芦席、竹木、绳索、油烛等各种需求,幕僚、书吏、差役的饭食费用,加上运输工人的津贴需求很大,以至于平时的俸禄和公款不够用。无论大小公事,一到就要出钱处理。比如办理一个徒罪犯人,从初审到结案,大约需要一百多两银子。案件越大,费用越多。押送犯人,运送粮草,事事都需要费用。如果不从百姓那里收取,廉洁的人会退避三舍,贪婪的人则不得不通过诉讼来敛财,官场的治理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想到其他弊端带来的罪责更重,不如浮收这种上下都知道的事情,所以甘愿承受民怨而不惜。那些借此肥私的人固然很多,但迫不得已的人也很多。那些议论的人动不动就称’不肖州县’,州县官员也是人,怎么一当官就变得如此贪婪?这又是州县官员不能向上传达的真实情况。州县官员受到剥削的名声,而运输工人暗中受益,但也有一些不能不这样做的原因。以前运输道路畅通,运输工人有时通过携带货物出售来维持生计;后来因为黄河多次倒灌,运输道路受损,担心船只载重难以行驶,严禁携带过多货物。以前回空时携带盐,搜查不严;近来因为盐商力量不足,不得不对琐事进行搜查,各工人的收入就全部没有了。再加上运输道路日渐狭窄,反而增加了雇夫拨浅的费用。这些费用如果不从州县收取,就没有其他来源。这又是运输工人不能向上传达的真实情况。数年前因为津贴不断增加,于是规定只给三百两。运输工人实际上不够用,重船无法开动,州县官员必然受到责罚,不得不私自增加津贴,这就是所谓的三百两只是虚名。最近又因为浮收过多,严禁收漕不得超过八折。州县官员收入不够支出,强者不敢与之争论,弱者仍然肆意剥削,这就是所谓的八折也只是虚名。然而民间坚持抗官,官府必须设法控制,因此事端因此产生,都是因为民心不服。如果将不安定的百姓全部依法惩处,那么既困于浮收,又陷入法网,民心恐怕会更加不平。如果一味姑息容忍,那么小民就会养成犯上之风,导致不必收漕,也不再尊重官长。这对纪律和法度的影响实在很大。’他的奏疏被采纳,下发给相关部门讨论。当时在朝的官员大多认为他的言论正确,文田的议论切中时弊,最符合实际情况。皇帝下诏禁止浮收,裁撤运输工人的陋规,八折的提议就此停止。
四年,被提升为左都御史。七年,升任礼部尚书。不久后去世,按照尚书的标准给予抚恤,谥号文僖。
文田自己要求严格,多次担任学政,革除陋规,批评虚假的文体,提拔真正的才子,主持考试能够选拔出人才。他尊重宋儒的学说,所著书籍则推崇汉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同时精通天文占卜。林清之变尚未发生时,彗星进入紫微垣;道光初年,彗星出现在南斗星下,预示着外夷的兵事:文田都提前预言了。
戴敦元,字金溪,浙江开化人。自幼有天赋,到外家后,一个月内读完了家里的书籍。十岁时被选为神童,学政彭元瑞用文章测试他,他像老学者一样;面对面询问经义,他回答流畅。彭元瑞感叹说:’你将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十五岁时,参加乡试。乾隆五十五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从翰林院出来后改任礼部主事,后来被任命为刑部主事,主持山西乡试。逐渐升迁为郎中。嘉庆二十四年,出任广东高廉道。道光元年,被提升为江西按察使。
敦元最初外任时,因为情况不熟悉,苏州有很多广东商人,他走访风土人情和弊端,过了一段时间才离开,完全掌握了要领。到江西后,他没有幕僚,聘请了熟悉刑名的属吏来协助,几个月内处理了四千多件积压的案件。第二年,升任山西布政使,单车赴任,车夫、旅馆的人都不知他是大官。藩署有一种陋规叫做’釐头银’,上下都从中获利,敦元废除它,说:’官有养廉,仆役是官府养的,哪里有赢余?’调任湖南,代理巡抚。第三年,被任命为刑部侍郎,从此十年内没有调任其他部门,专门处理刑狱,分析律法,对条例中的漏洞和因时制宜的地方,多次上奏请求修改。每天处理完部里的工作后,他会坐在一个房间里,拒绝接待宾客。十二年,升任刑部尚书,主持会试。十四年去世,皇帝下诏赐予抚恤,称赞他清廉正直,尽职尽责,追赠太子太保,谥号简恪。
敦元博学强记,近视,看书时与脸贴近,看过就不会忘记。每次到任一个官职,都会先看一遍积压的文件,以后如果吏员有误,他会指出来纠正,没有人敢欺骗他。在奏对时有所询问,他会引用律法条例,背诵旧文件,一字不差,宣宗非常重视他。到了晚年,有人询问一些冷门的知识,他能指出某本书的某卷,百发百中。他曾说:’书籍浩如烟海,人生怎能全部阅读?天下只有这个义理,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往往雷同。当世认为独到的见解,大多是古人留下的。’他很少自己写文章,只传下了几卷诗。喜欢天文、律算,讨论了很多年,但也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去世时,他的箱子里没有多余的衣物,仓库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清点他的财产不到一百金,廉洁是他天性使然。
朱士彦,字修承,是江苏宝应人。他的父亲朱彬,学识渊博,精通经典,被收录在儒林传中。朱士彦继承了家学。在嘉庆七年,考中一甲三名进士,被授予编修一职。他负责编纂国史河渠志,对河流事务非常熟悉。在重大考核中被提升为赞善,负责湖北学政。后来多次升迁,成为侍读学士,进入上书房工作。历任少詹事、内阁学士。道光二年,被提升为兵部侍郎。道光四年,因为南河高堰损坏,上疏陈述河工事宜,建议:高堰的石工应该切实估算修复;堰内的两道堤坝应该加固;黄河水位上涨时,应该分在两岸泄洪;山盱五坝应该适时开放;黄河下游没有堤坝的地方应该及时修建。这些建议被下发给负责河务的大臣文孚进行讨论并实施。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浙江学政。上奏禁止学生包办漕粮和漕运,以端正士人的风气。御史钱仪吉弹劾朱士彦任性,皇帝下诏赞扬朱士彦能够承担劳怨;只是斥责他的父亲朱彬在阅卷和命题时过于草率,给予轻微的谴责。九年,主持会试,负责安徽学政,不久后提升为左都御史,召回京城。
十一年,升任工部尚书。那年秋天,江苏发生大水灾,河、淮、湖同时涨水,命令他与尚书穆彰阿前往勘察。穆彰阿先回京,于是他与左都御史白镕一起察看江苏、安徽的水灾赈务。上疏建议:扬河厅卸下石工,以及纤堤耳闸,应该让工程人员赔偿修复;又因为淮、扬地方官员大多被调任其他职务,对情况不熟悉,请求让江宁布政使林则徐、常镇通海道张岳崧总管江北赈务,皇帝同意了。不久后上奏:‘继续调查下河积涝区域,受灾尤为严重,户口虚报,办理赈灾存在弊端。应该让委员查明后,在本乡公示,发放赈灾时,州县官根据委员的原查结果发放赈灾名单,总查抽查,以此为依据处理。’又上奏:‘山盱厅属新增建滚水石坝,今年已经开启放水,现在已经无法查验。工程人员声称开启时石底有裂缝,坝下的灰土也有损坏,请等到水位下降后责成修复加固。淮、湖两厅的淮、湖石工卸下两百多丈,加固期限未满,应该责成修复。其中石工后的砖工和灰工有损坏的地方,应该修复。又盱堰大堤,加固土工中有塌陷和松动的部分,应该加固,责成河兵种植柳树保护堤坝。已经估算但未实施的堤坝和高堰头、二两堡,以及未估算的智、信两坝,应该立即实施。这些工程与黄河的险要不同,以往都是保固一年。请从现在开始,各厅的土堤和运河堤岸,都改为保固三年。运河的埽工在经历一年后,再加保固两年,经过查验加固完好后,才允许进行埽汛修防。’‘安徽无为州江坝和铜陵县坝工程紧急,都应该借款进行修复。’并下令相关部门讨论实施。又弹劾盐城、宿松、青阳等县上报灾情延误遗漏,请求惩处;对于捐赈的绅民应该给予表彰;禁止胥吏贪污索贿:皇帝都同意了。
十二年,事情结束后回到京城。南河于家湾的奸民陈端等人盗挖官堤,扰动河流,他又与穆彰阿一起前往勘察。上疏说:‘九月初,清口出水超过两尺,高堰长水超过两丈,形势非常危险。当时吴城七堡没有开通,洪湖承受压力很大。现在既然已经开通,湖水分流减少。现在进入冬季,一个月后难以进行工程,湖中积水多,风大可忧,请加紧办理。’不久后命令他再次与侍郎敬徵一起前往勘察。十三年,上奏于家湾正坝虽然合龙,请求命令加强加固,以免出现险情。审查挖堤的罪犯,依法处理。又与敬徵一起复查河、湖各工程,请求分别轻重缓急,依次办理。因父亲去世而归家。
十六年,服丧期满,代理吏部尚书,与尚书耆英一起前往广东、江西审理案件。十七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检查浙江海塘,随后前往南河检查材料堆放工程,盘点仓库。因为库存与账册不符,弹劾河库道李湘茝,被免职。又前往安徽、河南查办事务,上疏陈述常平仓的买卖章程,‘请各省囚犯粮食递送作为正式开销,不得动用仓库粮食;平价出售必须在八钱以上才允许出售;采购必须在丰收粮食价格低廉时,且必须在出售后二三年内,以减轻民力并消除旧弊。’如议实施。十八年,兼管顺天府尹事务,主持会试。调任吏部尚书。朱士彦因为他的综合能力被宣宗所知,奉命按察事务都符合皇帝的旨意。不久后去世,皇帝下诏赞扬他性情直爽,办事公正,追赠太子太保,赐予他的四个儿子举人、副榜贡生的不同待遇,谥号文定。
何凌汉,字仙槎,是湖南道州人。被选为拔贡,考授吏部七品小京官。嘉庆十年考中一甲三名进士,被授予编修。在重大考核中评为二等,被提升为司业。多次升迁,成为右庶子。主持广东、福建乡试,留在福建担任学政。命令学生自己注明所读经典,据此进行考试,录取的拔贡生多是有真才实学的。道光六年,被任命为顺天府尹。京畿地区的狱讼繁多,他自己立下簿籍,每月按照簿籍催促结案,没有留下未结的案件。升任大理寺卿,仍然代理府尹。在任五年,历任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主持浙江乡试,留任学政。命令他陪同总督程祖洛审讯山阴、会稽的绅幕书役结案舞弊,审实后,请求免职在籍的按察使李沄,其他罪犯分别被流放或处刑。任期未满,调任吏部侍郎,召回京城,兼管顺天府尹事务。调任户部,又调任吏部,仍然兼管代理户部侍郎。
御史那斯洪阿提出地方官员有钱粮处分不应升迁调动,以及变通杂税的建议,下发给相关部门讨论。何凌汉兼管吏部、户部两部,反驳说:‘处理繁杂的事务,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如果因为公事处分而升迁调动,必然会导致平庸无过的人被调动。而且吏治和催收赋税本不是两件事,没有因为循规蹈矩而国库空虚的,也没有因为贪污腐败而仓库充盈的,关键在于督抚挑选合适的人选,而不是让人选去挑选职位,正不必空谈改革,反而会带来障碍。’又说:‘地方各税,有落地杂税,以及房屋典当等税,已经非常周密;至于京城九门外有铺税,天津、新疆沿壕铺面有房租,因为这些都是官地、官房。现在想要让天下所有府、厅、州、县都仿照制定税制,那么布匹、粮食、民众日常所需,商人会加价从民众那里收取,然后上缴官府,水脚、火耗,官府又会从民众那里收取;而且闭歇无常,税额难以确定,有收怨之名,无充实国库之实。’之前的建议就此搁置。
十四年,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升任工部尚书,仍然兼管府尹。多次代理吏部尚书。十七年,吏部因为京察一等人员有先由御史改任官职的争议进行反驳。何凌汉认为不能胜任御史,不能与外任官职相比较,这样的严格要求会妨碍言路。御史改任部员,按照惯例可以截取。至于京察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以前有御史降职后调任员外郎的,引用这个先例请求皇帝下旨。因为面奏现任大员花杰、吴荣光,都曾经由御史改任降职,于是上奏请求皇帝批准。
十九年,调任户部尚书。四川总督宝兴请求按照粮食津贴边防经费,我讨论并驳回了这个请求,大致意思是:‘四川省的地丁税征收额为六十六万,田赋之轻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现在提议按照粮食一两加津贴二两,百亩之家的农户,只需出银三两,就能得到百万两,小民未必会感到负担加重。但是,与原来的税收相比,几乎增加了两倍,这不是把财富藏于民间的道理。军队需要借助民力,更不能随意成为常规。’请求在各省秋季拨款中借拨一百万两,以三十万作为初步的边防经费,剩余的或者发放给商人,或者购置田地,所获得的利息以四万作为常年经费,两万用来偿还借款,对边防和抚恤民众都有好处。”皇帝下诏同意了这个请求。这一年,主持顺天乡试。他的儿子绍基也主持福建乡试,父子同掌文柄,当时的人都很羡慕他们。
二十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安。绍基官至编修,见到文苑传。
李振祜,字锡名,安徽太湖人。嘉庆六年进士,被授予内阁中书。主持广西、云南乡试,升任宗人府主事。调任兵部,升任员外郎,主持陕甘乡试,改任御史、给事中。巡视淮安漕务,弹劾户部郎中钱学彬不是胜任外任的官员,违反规定截取知府职位,皇帝下诏谴责吏部、户部尚书,给予李振祜议叙;又弹劾都察院京察给事中色成额之前被列入六法,自己到公堂辩论,请求改为三等,反复对待像儿戏一样,都御史受到严厉批评,色成额仍然被列为有病。
经过多次升迁,成为内阁侍读学士,督理山东学政。应皇帝诏令秘密陈述山东积弊四事,大致说:‘官吏事务繁琐,没有比官民不相安更严重的了。诉讼繁多,最初是由于官吏不处理,现在又变成不敢处理。想要结案,总是担心被反告;想要用刑,总是担心被报复。审案时,有倚老卖老耍赖的,有依靠妇女撒泼的,有当堂发怒的,有抗拒不供的,总归是官吏平时没有建立恩信,处理事情时不明确,用胆小怕事的能力,治理刁顽的民风,几乎是不相容的。案卷积压,一半是由于外府不处理事务。各府州的案件,动不动就提到省里,交给首府处理,其中有不必提到省里却轻易提到的,也有各府州因为害怕困难而请求提到省里的。济南府管辖十六个州县,自己都忙不过来,却要帮助别人,势必两败俱伤。各府州因为害怕困难的事情,总是以一纸禀报提到省里来推卸责任,反而得以实现取巧偷安的计谋。而且疑难案件,本地了解情况更真实,远提到省里,就茫无头绪,必然导致讼师盘踞省城,遇事挑唆,一件事情牵连数十人,一个案件拖延一二年,这是想要办案却反而拖延案件,想要减少诉讼却反而增加诉讼。’
追捕没有策略,导致盗贼横行。东省的盗贼,结党抢劫,到处都有;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官员贪污之外,还有书籍的贪污。调查书籍贪污的情况,有的是串通幕僚,欺骗上级官员;有的私自雕刻假印,伪造串票。有的私吞公款后逃之夭夭,有的挟制上级官员而供词不讳。州县回护处分,隐忍代替承认,而奸人因此认为侵蚀是得计。钱粮的弊端就是这样。
奏疏呈上,皇帝赞赏并采纳了。又弹劾泰安知府延璐、东昌知府熊方受请,命令抚臣查察严参;又弹劾东昌知府王果陵辱生员,罢免王果的职务;又查出来假印试卷、勾结舞弊的人,奏请惩办。
道光二年,升任太仆寺少卿。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后,补任顺天府丞。历任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宗人府丞。十五年,代理顺天府尹。多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十八年,授予工部侍郎,调任吏部,兼代理仓场侍郎。二十一年,升任刑部尚书。浙江提督余步云在海疆失职,被逮捕审问并处罚。朝臣中还有认为处罚过轻的,李振祜坚持法度,得以伸张正义。二十八年元旦,皇帝对年老的官员加恩,加封太子太保。二十九年,因病请求退休,被允许。三十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庄肃。
宗室恩桂,字小山,隶属于镶蓝旗。道光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九次升迁至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十五年,授予盛京工部侍郎,不久被召回担任兵部侍郎,调任吏部。因为旷职六班,被降为内阁学士。历任工部、吏部侍郎,管理国子监事,兼任护军统领、左右翼总兵。十九年,主持顺天乡试,与大理寺卿何汝霖一起前往浙江调查学政李国杞被弹劾的事情,于是查勘南河、东河料垛,弹劾虚缺浮用的人,议论有差别。二十年,充任内务府大臣,管理上驷院。提议增加圆明园丁四百名,命令与尚书赛尚阿监督训练。
二十一年,授予理藩院尚书,兼任代理左都御史。弹劾太常寺丞丰伸和查仓御史广祜不称职,一并罢免。代理步军统领。上奏说:‘京城巡捕五营枪兵一千名,不足以保卫边疆,需要增加一千名。裁撤藤牌弓箭等兵,改为枪兵;不够的,从各营兵丁中挑选足额。轮流派遣二百名打靶,操练阵式。’皇帝下诏讨论执行。二十二年,调任礼部尚书,又调任吏部,实授步军统领。皇帝亲自到阅武楼检阅圆明园兵丁的枪操,步伐整齐,射击准确,皇帝嘉奖恩桂管理有方,赐予花翎。当时讨论节约冗费,恩桂已经奏请裁减上驷院马六百多匹。又上奏说南苑六圈,请求裁减两个,并裁减各圈及京圈马二百多匹。上驷院、司鞍、司辔、蒙古医生旧支马乾银,都减半发放,如议执行。因为兼职事务繁重,免去管理内务府,二十五年,又恢复。
(注:原文中部分词汇如“酳”、“齁咝”、“湫∏”、“远滪”、“橥”、“蟮粒”、“环址”、“拭攴”、“涫坷”、“嘁喔”、“首魑鸭”、“摇=”、“砼#”、“帐辏”、“髂空诺”、“ǎ”、“敛晃饭”、“佟”、“W茉挡兑巯び”、“牍戳”、“饺辗衷”、“撸”、“偈彼托拧”、“I踔潦”、“抡咭运呖”、“夜俨段”、“郏”、“员讣鬯”、“绞晡”、“恪”、“V菹丶攘哐”、“吨”、“剩”、“植唤擦凡”、“吨”、“ǎ”、“患任藁竦林”、“植谎贤ǖ林”、“铩”、“<嬉宰怨舜Ψ郑”、“”、“蓟涫危”、“”、“笪”、“”、“趟”、“幻狻”、“<┎吨”、“兹绱恕”、“G”、“覆磺澹”、“蚩骺漳讯”、“乓”、“病”、“6”、“≈菹卣”、“忧”、“福”、“戮膳惭冢”、“拔”、“食”、“F浔子伸督淮”、“磺澹”、“匀”、“娜我灾潦”、“湃危”、“B葛不清者”、“比比皆是”等,因无法直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故在白话文翻译中省略。)
恩桂在吏部任职时,严格执行制度,杜绝了滥用职权的行为。同时,他担任步军统领衙门的时间最长,先后超过十年,全面整顿,制定规章,训练士兵,都取得了实际效果,宣宗皇帝非常信任他。在二十六年进行京察时,特别给予他议叙的荣誉。又因为皇帝巡视南苑时看到草木和牲畜繁盛,赞扬恩桂管理得当,提升了他的官职。他多次奉命处理仓库官员舞弊、户部捐纳房书吏贿赂充当司员、收受陋规等案件,并且坚持正义,不屈从于法律。二十八年,恩桂在任上去世,皇帝深感悲痛和惋惜,称赞他任劳任怨,竭尽忠诚,追赠他为太保,赐予金钱办理丧事,谥号为文肃。
评论说:姚文田提出的建议切中时弊,戴敦元公正廉洁地处理事务,他们的风范超出了世俗。朱士彦治理河流,何凌汉掌管财务,李振祜执行法律,都被称为称职。恩桂在担任金吾时表现出色,清理了皇宫,一时之间被誉为杰出的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六十一-注解
姚文田:姚文田,字秋农,浙江归安人,清代官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后累迁至祭酒,为清代著名学者。
戴敦元:戴敦元,清代官员,与姚文田同期为官,文中未详细提及,可能为同僚或下属。
朱士彦:朱士彦,字修承,是江苏宝应人,清代官员。他在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以治河有功著称。
何凌汉:何凌汉,清代官员,文中未详细提及,可能为同僚或下属。
李振祜:李振祜,清代官员,文中未详细提及,可能为同僚或下属。
宗室恩桂:宗室恩桂,清代宗室,文中未详细提及,可能为皇室成员。
内阁中书:古代官职,属于内阁的官员,负责处理文书等事务。
军机章京:军机章京,清代官职,为军机大臣的属官,负责军机处的文书工作。
乡试: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由地方主持,用于选拔举人。
学政:官名,负责地方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
祭酒:祭酒,古代官职,原为酒官,后泛指掌管学校教育的官员。
南书房:南书房,清代皇帝的机密书房,负责处理机密文件和咨询皇帝。
林清之变:林清之变,指嘉庆年间林清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是清朝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上控:上控,指民间的上诉,向上级官员或皇帝控告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
刁民:刁民,指狡猾、刁难百姓的恶民。
胥吏:胥吏,指地方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办事人员,有时指那些贪污腐败的小吏。
漕储:漕储,指漕运的粮食储备,是古代国家粮食储备的一种形式。
旷土:旷土,指荒废的土地。
劝课农桑:劝课农桑,指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古代政府的一项政策。
蠲贷:蠲贷,指减免或赊借赋税,是古代政府的一项救济措施。
截漕发粟:截漕发粟,指截留漕运的粮食以赈济灾民。
董劝:董劝,指监督和鼓励,此处指监督和鼓励农业生产。
收成:收成,指一年的农作物收获情况。
廉耻:廉耻,指廉洁和自尊,是古代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
擢:提拔,提升官职。
侍郎:古代官名,为六部尚书之下的高级官员。
典会试:主持会试,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二级考试。
督:监督,管理。
漕务:指管理粮食运输的事务。
浮收:指超过规定标准的征收。
八折:八折是指粮食征收时按原价的80%收取。
抗粮:指抗拒缴纳粮食。
包完:指代他人缴纳赋税。
挜交丑米:指用质量差的米交税。
生监:明清时期对学生的称呼。
掊克:贪污,搜刮。
陋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徒罪:轻罪,指刑罚较轻的犯罪。
递解:押送囚犯。
粮鞘:装运粮食的袋子。
部事:指刑部的事务。
庶吉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通过后可以进入官场。
铨授:选拔任命。
举人: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及格者。
进士: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通过者可授官。
散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后进入翰林院学习一段时间后,分配到各部任职。
郎中:古代官名,为六部中的中级官员。
按察使:官名,地方监察官员。
幕客:官员的私人顾问。
积牍:积压的公文。
布政使:明清时期地方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藩署:布政使的官署。
釐头银:一种不合理的税收。
律意:法律的精神和含义。
故牍:旧时的公文。
宣宗:指清朝的皇帝,如康熙帝的年号之一。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官职,通常授予有功的官员。
谥: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
简恪:谥号,表示简朴、恪守规矩。
异禀:非凡的才能。
神童:指年幼时即表现出非凡才智的孩子。
举乡试:参加乡试并及格。
成进士:成为进士。
选庶吉士:被选为庶吉士。
散馆改礼部主事:从庶吉士毕业后,被分配到礼部担任主事。
铨授刑部主事:通过选拔任命为刑部主事。
典山西乡试:主持山西的乡试。
累迁:连续晋升。
出为:被任命为。
护理巡抚:代理巡抚。
谢绝宾客:拒绝接待宾客。
卒:去世。
优诏赐恤:皇帝下诏表示哀悼并给予抚恤。
清介自持:清正廉洁,自我约束。
赠:追赠。
目近视:近视眼。
观书与面相磨:读书时将书靠近脸。
积牍览一过:阅读积压的公文。
援引律例:引用法律和条例。
故牍一字无舛误:阅读旧公文时没有发现任何错误。
笥无馀衣:衣箱中没有多余的衣物。
囷无馀粟:粮仓中没有多余的粮食。
赀:财产。
廉洁盖性成云:廉洁是性格使然。
绩学通经:指朱士彦的父亲朱彬,有学问,通晓经书。
儒林传:指儒者列传,古代记载儒者生平事迹的文献。
编修:官名,明清两代翰林院官员,负责修撰史书。
河渠志:指记载河流、水利的史书。
赞善:官名,负责赞襄皇帝,辅助决策。
侍读学士:官名,翰林院官员,负责侍读皇帝,辅助决策。
上书房:明清两代皇帝读书和办公的地方。
少詹事:官名,翰林院官员,负责教育皇帝。
内阁学士:官名,明清两代内阁官员,参与国家政务。
兵部侍郎:官名,兵部副长官,负责军事事务。
河工:指河流治理工程。
勘河大臣:负责河流勘查的大臣。
文孚:人名,清代官员。
浙江学政:负责浙江地方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
包漕闹漕:指科举考试中作弊的行为。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官员。
钱仪吉:人名,清代官员。
任劳怨:指能够承担劳累和怨言。
安徽学政:负责安徽地方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
左都御史:官名,都察院副长官,负责监察官员。
工部尚书:官名,工部最高长官,负责工程和水利。
河、淮、湖:指河流、淮河、湖泊。
林则徐:人名,清代官员,以禁烟著称。
张岳崧:人名,清代官员。
江宁布政使:官名,江宁地区的行政长官。
淮、扬:指淮河和扬州地区。
扬河厅:指扬河地区的行政单位。
掣卸:指拆除。
石工:指用石头建造的工程。
纤堤:指用绳索牵引的堤。
耳闸:指水闸。
常镇通海道:官名,常镇地区的行政长官。
江北赈务:指江北地区的赈灾事务。
督浙江学政:负责浙江地方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
白镕:人名,清代官员。
穆彰阿:人名,清代官员。
清口:指河流的出海口。
吴城七堡:指吴城地区的七个堡垒。
洪湖:指洪泽湖。
句结舞弊:指调查并揭发舞弊行为。
李沄:人名,清代官员。
京察:清朝对京官进行考核的制度。
截取:指选拔官员。
花杰:人名,清代官员。
吴荣光:人名,清代官员。
俞允:批准。
吏部尚书:官名,吏部最高长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户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全国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的官员。
四川总督:清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四川省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事务。
粮津贴:指按照粮食产量给予的补贴。
防边经费:指用于边防的经费。
地丁额徵:指按土地和人口征收的赋税。
田赋:指对土地征收的税。
甲於天下:指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好的、最高的。
津贴:指额外给予的补助。
百亩之家:指拥有一百亩土地的家庭。
银:古代货币单位,指银子。
军需:指军队所需的物资。
民力:指民众的力量。
秋拨项下:指秋季的财政拨款。
边防:指边界的防御。
恤民:指体恤民众。
典顺天乡试:指主持顺天府的乡试。
典试福建:指主持福建省的科举考试。
父子同持文柄:指父子两人都担任主管文书的官职。
谥文安:指给去世的官员一个谥号,表示对其品德和功绩的肯定。
宗人府主事:古代官职,宗人府的官员,负责管理皇族事务。
员外郎: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官员。
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处理宫廷内部事务的官员。
钱粮之弊:指钱粮征收和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内阁侍读学士:古代官职,内阁的官员,负责阅读和解释文书。
山东学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山东省的教育事务。
词讼:指诉讼案件。
官民不相安:指官员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紧张。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提省:指将案件提到省级官府处理。
首府:指一个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
官吏:指官员和地方官吏。
鞫案:指审理案件。
翻控:指上诉。
反噬:指报复。
抗不画供:指拒绝供认。
缉捕:指搜捕盗贼。
盗贼:指盗贼。
结党:指结成团伙。
剽掠:指抢劫。
知府: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个府的行政事务。
回护处分:指官员为了保护下属而做出不公正的处理。
隐忍代认:指忍受屈辱代替下属承担责任。
奸书:指不诚实的人。
串通幕丁:指串通幕僚和下属。
朦混本官:指欺骗上级官员。
私雕假印:指私自雕刻印章并伪造文件。
串票:指伪造的票据。
假印试卷:指伪造的试卷。
舞弊:作弊。
理藩院尚书: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边疆事务的官员。
步军统领: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步军的官员。
上驷院: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马匹的官员。
圆明园: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
丁:古代货币单位,指铜钱。
马乾银:指马匹的干草和银两。
节冗费:指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内务府: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官员。
镶蓝旗:清朝的八个旗之一,属于满族。
国子监事: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子监的官员。
护军统领: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护军的官员。
左右翼总兵: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左右翼军队的官员。
大理寺卿:古代官职,大理寺的官员,负责司法事务。
虚缺浮用:指虚假的空缺和浪费。
内务府大臣:古代官职,内务府的官员,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
马匹:指马。
司鞍、司辔: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马匹鞍具和辔具的官员。
蒙古医生:指蒙古族的医生。
兼摄事繁:指同时处理多项繁重的事务。
罢管内务府:指停止管理内务府。
复之:指重新恢复管理内务府。
吏部: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等事务。
冒滥:指冒名顶替、滥用职权等不正当行为。
步军统领衙门:清朝官署名,负责京城内外的步军(步兵)统领和管理。
综覈整顿:综合考察并整顿。
釐定章程:整理并制定规章制度。
兵卒:士兵。
议叙:对官员进行评价和叙职。
南苑:位于北京,是清朝皇家园林之一。
草木牲畜蕃盛:指植物、动物繁盛。
经理得宜:管理得当。
秩:古代官职的等级。
仓胥:仓库的官员。
捐纳房:指收取捐纳的机构。
书吏:古代文书官员。
贿充司员:通过贿赂成为官员。
持正不挠法:坚持正义,不屈服于法律之外的压力。
任劳任怨:不怕辛苦,也不怕责难。
殚竭血诚:竭尽所能,真诚奉献。
太保:古代官职,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谥文肃:死后追赠的谥号,表示其为人严肃、正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六十一-评注
恩桂在吏部,严杜冒滥。此句描绘了恩桂在担任吏部职务期间,严格执行制度,杜绝了冒名顶替等不正之风。‘严杜冒滥’四字,既体现了恩桂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官场中存在的腐败问题。
兼步军统领衙门最久,先后逾十年,综覈整顿,釐定章程,训练兵卒,皆有实效,宣宗甚倚之。此段文字展现了恩桂在步军统领衙门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综覈整顿’、‘釐定章程’、‘训练兵卒’等词语,凸显了恩桂在军事管理方面的才能和贡献,同时也得到了宣宗皇帝的信任。
二十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又幸南苑,见草木牲畜蕃盛,嘉恩桂经理得宜,加一秩。这两句说明了恩桂在二十六年京察中被特别表彰,并因其在南苑的管理得到皇帝的赞赏而晋升一级。‘嘉恩桂经理得宜’一句,体现了恩桂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认可。
迭奉命治仓胥舞弊,及户部捐纳房书吏贿充司员、收受陋规诸狱,并持正不挠法。此句描述了恩桂在处理一系列贪污案件时,坚持正义,不畏权势。‘持正不挠法’体现了恩桂的廉洁自律和公正无私。
二十八年,卒於官,上深悼惜,称其任劳任怨,殚竭血诚,赠太保,赐金治丧,谥文肃。此段文字表达了对恩桂去世的哀悼之情,以及皇帝对其忠诚和贡献的肯定。‘任劳任怨’、‘殚竭血诚’等词语,突出了恩桂的忠诚和敬业精神。
论曰:姚文田建言切中时弊,戴敦元清介幹事,其风概越流俗矣。此句是对姚文田和戴敦元的评价,认为他们敢于直言时弊,清正廉洁,超出了当时世俗的范畴。
朱士彦之治河,何凌汉之掌计,李振祜之执法,并号称职。此句评价了朱士彦、何凌汉和李振祜在各自领域的才能和表现,认为他们都称职胜任。
恩桂奏绩金吾,肃清辇毂,一时称矫矫焉。此句总结了恩桂在金吾(负责宫廷警卫)一职上的成就,认为他在肃清宫廷秩序方面有显著成效,被誉为当时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