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四-原文
陆建瀛杨文定 青麟崇纶 何桂清
陆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阳人。
道光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直上书房,洊迁中允。
大考擢侍讲,转侍读。
二十年,出为直隶天津道,累擢布政使。
时英吉利扰浙江,沿海戒严,徵西北兵聚畿辅,建瀛供防军,处善后,皆应机宜。
所历有名绩。
二十六年,擢云南巡抚,俄调江苏。
先是,南漕缺额,部议设局江苏,官民捐米运京以裕仓储。
当陶澍抚苏,即以漕河费钜病国,议行海运,官吏争挠之,暂行辄罢。
至是建瀛与两江总督壁昌主海运甚力,合言其便,议苏州、松江、太仓白粮改由海运,从之。
后复推至常、镇诸府。
二十九年,廷臣会议南漕改折,建瀛与总督李星沅极言其窒碍,事遂不行。
擢两江总督。
值大水,民饥,招徕米商,筹议抚恤,并疏消积水,请筹拨帑一百五十万备赈。
吴城六堡河决阻运,命偕侍郎福济往勘,疏陈通筹湖、河大势,添塘避徬,对坝逼溜,攻刷海口各事宜,并如议行。
淮盐积敝,自陶澍创改淮北为票盐,稍稍苏息;而淮南擅盐利久,官吏衣食於盐商,无肯议改者,建瀛悉其弊。
会淮南盐大火於武昌,官商折阅数百万,课大亏,引滞库绌。
三十年,乃疏请立限清查运库,并统筹淮南大局,改订新章十条,务在以轻本敌私,力裁繁文浮费。
鸿胪寺少卿刘良驹亦请变通淮南旧章,仿淮北行票法,与建瀛所议同。
方施行矣,而给事中曹履泰奏请复根窝旧制,御史周炳鉴言淮南改票不便,并下建瀛议。
覆疏辨驳详至,文宗韪之,诏综斡全局,除弊兴利,以裨国计。
建瀛议於扬州设局收纳,以清运署需索之源;於九江等处验发,以清楚西岸费之源。
正杂钱粮并纳,则课额不亏;新旧商贩一体,则引额无缺。
灶私场私,专责江南;江私邻私,兼责各省;而以徕商贩,积帑赋,自总其成。
由是夺官吏中饱岁百馀万,惎谤丛作,建瀛锐自发舒,不之恤。
朝廷信任益专,命有掣肘挠法者罪之。
湖北盐道邹之玉沿用整轮,江西盐道庆云强索月给,湖北同知劳光泰作移岸三论,刊板传播,并劾罢之。
咸丰元年,河决丰北,命建瀛往勘,奏请以工代赈,偕南河总督杨以增督工。
二年,以盛涨停工,降四品顶戴。
是年秋,粤匪洪秀全犯湖南,越洞庭而北,势张甚。
建瀛犹在丰工,疏上战守事宜,文宗嘉之,谕以审度军情,如须亲往,可速筹方略,不遥制。
既而汉阳、武昌相继陷。
十二月,复建瀛头品顶戴,授钦差大臣,督师赴九江上游扼守。
建瀛由工次还江宁,徵调仓猝。
三年正月,贼弃武昌,蔽江东下,建瀛欲行,或谓贼锋锐难骤当,建瀛尚轻之,檄寿春镇总兵恩长为翼长,领标兵二千当前锋,自率兵千馀进次九江。
恩长猝与贼遌,战死江中,师大溃。
建瀛途逢溃卒白败状,从兵尽骇。
江西巡抚张芾壁九江,亦引军退走,贼遂陷九江。
建瀛驾小舟经小孤山不敢留,过安庆,巡抚蒋文庆邀之,不入;径回江宁,收芜湖、太平兵屯东西梁山,闭城为守御计。
布政使祁宿藻故不满建瀛,面责之。
将军祥厚兵防内城,无任战守者。
建瀛大窘,称疾谢客者三日。
於是祥厚、宿藻等疏劾建瀛弃险失机,进退无据,并及江苏巡抚杨文定违旨去江宁,上大怒,谕曰:
‘陆建瀛一战兵溃,不知收合馀烬,与向荣大军协力攻击;并不力守小孤山,扼贼入皖之路;又不亲督兵据守东西梁山,以障金陵。
仓皇遁归,一筹莫展,以致会垣惊扰,士民播迁。
杨文定藉词出省,张皇自全,罪均难逭。
建瀛已革职,交祥厚拿问,解刑部治罪。’
寻籍其家,革其子刑部员外郎锺汉职。
时建瀛收兵乘城,阅十三日,城破遇害。
事闻,诏建瀛尚不失城亡与亡之义,复总督衔,如例议恤,并还其家产。
御史方俊论之,乃撤恤典。
建瀛才敏任事,喜宾礼名流,又善事要津,多为延誉,由是闻望猋起,朝寄日隆。
乃昧於军旅,略无宿备,一败失措,名城陷为贼窟,糜烂东南,遂独撄天下之重咎云。
子锺汉,后官江苏知府,咸丰十年,在军治粮饷,遇贼江阴,死之,赠太仆寺卿。
杨文定,安徽定远人。
道光十三年进士。
由刑部主事洊升郎中,出为广东惠潮嘉道,累擢江苏巡抚。
咸丰三年,文定奏江南兵力柔脆,节经徵调,城内兵单,请济师,命山东兵二千赴援。
未至,奉命守江宁,闻建瀛兵败,退守镇江。
江宁陷,贼分党犯镇江,副都统文艺集兵七百守陆路,文定自率艇船八、舢板十二泊江中,贼至不能御,镇江复陷,退江阴,诏革职逮治,论大辟。
六年,减死遣戍军台,寻殁。
青麟,字墨卿,图们氏,满洲正白旗人。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
大考二等,擢侍讲。
五迁至内阁学士。
督江苏学政有声。
咸丰二年,擢户部侍郎。
学政任满,命督催丰北塞决工程。
三年,回京,复出督湖北学政,调礼部侍郎。
时粤匪由江西回窜湖北,青麟按试德安,闻警停试,督率知府易容之募乡勇筹防守,府城获全。
疏陈军事,请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合剿,以期得力。
四年,授湖北巡抚。
城中兵仅千人,荆州将军台涌署总督,未至;而贼由黄州进至汉阳、汉口,渡江欲扑武昌。
青麟督总兵杨昌泗、游击侯凤岐与副都统魁玉水陆合击,却之;复败之豹子海、鲁家港,毁贼垒五。
已而贼扑塘角、鲇鱼套,逼攻省城,青麟武胜门督战,城中忽火起,土匪内应,兵尽溃,遂失守。
青麟将自经,众拥之趋长沙,折赴荆州。
初,文宗闻其出家赀犒军,甚嘉之,至是愤武昌屡失,弃城越境,罪尤重,诏曰:
“青麟简任封圻,正当贼匪充斥,武昌兵单饷匮。
“朕以其任学政时保守德安,念其勤劳,畀以重任。
“省垣布置,屡次击贼获胜。
“八十馀日之中,困苦艰难,所奏原无虚假,朕方严催援兵接应。
“六月初间,魁玉、杨昌泗等连破贼营,但能激厉力战,何致遽陷?婴城固守,解围有日,犹将宥过论功。
“纵力尽捐躯,褒忠有典,岂不心迹光明?乃仓皇远避,径赴长沙,直是弃城而逃。
“长沙非所辖之地,越境偷生,何词以解?若再加宽典,是疆臣守土之责,几成具文,何以对死事诸臣耶!
“朕赏罚一秉大公,岂能以前此微劳,稍从末减?俟到荆州时,交官文传旨正法。”
遂弃市。
逾数月,曾国藩复武昌,奉命查历任督抚功罪,疏言:
“武昌再陷,实因崇纶、台涌多方贻误,百姓恨之,极称吴文镕忠勤爱国,於青麟亦多恕辞。
“查文镕既没,青麟帮办军务,崇纶百端龃龉:求弁兵以护卫,不与;请银两以制械,不与;或军务不使闻知,或经旬不得相见。
“自贼踞汉阳、汉口,纵横蹂躏,庐舍荡然。
“百姓尚恃有青麟督兵驱逐,出示怜民。
“崇纶则并此无之矣。”
疏入,乃斥罢台涌,论崇纶罪。
崇纶,喜塔腊氏,满洲正黄旗人。
由内阁贴写中书充军机章京,洊升侍读。
出为陕西凤邠道,调直隶永定河道,历云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
咸丰二年,擢湖北巡抚,时武昌方为贼踞,次年春,贼弃武汉东下,分扰江南、江西,崇纶始抵任。
既而贼复上窜,陷兴国州田家镇,进黄州。
崇纶疏言:
“武汉民迁市绝,饷乏兵单。
“请移内就外,以剿为先。”
未几,贼犯汉阳,窥武昌。
总督吴文镕初至,与崇纶意相迕。
及贼退,崇纶遂以闭城株守劾之。
文宗虑两人不能和衷,且偾事,命文镕出剿,而责崇纶防守。
文镕率师薄黄州,崇纶运输饷械不以时,惟促速战。
四年正月,文镕兵败,死之。
崇纶自请出剿,谋脱身走避,文宗烛其隐,不许。
会丁忧,青麟代之,仍命崇纶留湖北协防。
又以病乞罢,上怒,褫其职。
六月,武昌陷,崇纶先一日出走,径往陕西。
及曾国藩论劾,命逮治。
服毒自尽,以病故闻。
何桂清,字根云,云南昆明人。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迁赞善,直南书房。
五迁至内阁学士。
二十八年,擢兵部侍郎,以忧去,服阕,补原官,调户部。
咸丰二年,督江苏学政。
粤匪扰江南,桂清疏陈兵事,劾疆吏巽耎偾事,侃侃无所避,文宗奇之。
四年,调仓场侍郎,旋授浙江巡抚。
自贼踞江宁,东南震动。
安徽徽州、宁国二府为浙江屏蔽,桂清严防要隘,别遣一军屯守黄池,扼苏、浙之冲,贼来犯,会提督邓绍良击卻之。
五年,檄道员徐荣剿贼黟县、石埭,战颇利,贼众大至,徽勇溃走,荣众寡不敌,遂战殁。
桂清因言徽、浙唇齿,宜主客一心,事乃济。
疏入,谕戒地方官吏不分畛域。
时贼陷徽州各属,桂清檄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攻复徽州府城及休宁,分布所部於昌化、於潜、淳安,杜贼来路。
安徽巡抚时移驻庐州,徽、宁二郡悬绝江南,不能遥制,命桂清兼辖之。
江西贼侵入浙境,陷开化,犯遂安,桂清檄邓绍良等合击之,贼退徽境。
周天受、石景芬等连复黟县、石埭。
桂清疏请添改镇道员缺,俾专责成,以石景芬为徽宁池太道;豫祺为总兵,不得力,复以江长贵易之。
又用桂清议,命前侍郎张芾驻皖南治团练,督办徽、宁防务,寻命兼顾浙江衢、严两郡,与桂清协力制贼。
六年,檄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别遣江长贵击败赣贼之袭太平者,连捷,克宁国府城。
朝廷益嘉桂清,思大用之。
杭州知府王有龄最为桂清倚用,擢权运、臬两篆,为通判徐徵讦控。
桂清覆奏,辞悻悻,被诘责。
遂以病乞罢,诏慰留之。
会两江总督怡良解职,文宗以筹饷事重,难其人,大学士彭蕴章荐桂清饷徽军无缺,可胜任。
七年春,命以二品顶戴署两江总督,寻实授。
力荐王有龄,擢任江苏布政使,专倚饷事。
江宁久为贼窟,总督驻常州,军事由将军和春主之,而提督张国樑为帮办,前督怡良但任运馈而已。
桂清屡疏陈方略称旨,谕饬和春和衷商酌。
是年冬,克镇江,以济饷功,加太子少保。
十年春,又因克九洑洲,晋太子太保。
桂清意气发舒,倚畀益重,甚负时望。
大军屡捷,合围江宁,贼势窘蹙,四出求援。
伪忠王李秀成乃谋窜浙,分大军之势,由安徽广德径趣杭州。
仓猝城陷,惟将军瑞昌守驻防内城未下,诏促桂清、和春遣军速援。
於是檄提督张玉良率兵驰赴,至则内外夹击,贼遽走。
临安、孝丰、安吉诸城相继复。
诏嘉桂清功,予优叙。
时贼已围金坛,陷江阴,遣总兵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御贼,兵分益单。
贼乃合众十馀万出建平、东坝,一由东坝趋江宁,一由溧阳窥常州,桂清闻之,几失所措。
会马得昭、周天孚分援苏、常,贼已趋金坛,陷句容。
句容为大营后路,自此隔绝。
张玉良回军抵常州,和春飞檄调援大营,桂清留勿遣,复调马得昭,亦莫之应。
王有龄已擢浙江巡抚,贻书桂清戒勿离常州一步,且曰:‘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盖规之也。
会大雨雪,大营兵冻馁,索饷不得,乃譟乱,相率尽溃。
和春、张国樑退守丹阳。
桂清疏陈:‘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樑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而贼已迳犯丹阳,国樑死之,和春奔常州,桂清大惊。
总理粮台查文经等希其意,请退保苏州。
桂清即疏陈军事付和春,自驻苏州筹饷。
将行,常州绅民塞道请留,从者枪击,死十馀人,始得脱。
张玉良留守,寻亦走。
士民登陴,数日城陷,屠焉。
桂清至苏州,巡抚徐有壬拒勿纳,疏劾其弃城丧师状。
和春退至无锡,伤殒。
桂清讬言借外兵,遂之上海。
苏州亦陷,有壬殉之,遗疏再劾桂清,诏褫职逮京治罪。
会各国联军犯京师,车驾幸热河,迁延两年。
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皆其故吏,叠疏为乞恩,不许。
言官数劾奏,同治元年,始就逮下狱,谳拟斩监候。
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疏论救,尚书李棠阶力争,谳乃定。
桂清援司道禀牍为词,下曾国藩察奏。
国藩疏言:‘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
是冬,遂弃市。
桂清由侍从出任疆事,才识明敏。
在两江值英吉利构衅,迭陈应付之策。
偕大学士桂良等议税则,多中肯綮,亦不能尽用其言。
晚节败裂,误国殄民,虽廷议多有袒之者,卒难挠公论云。
论曰:陆建瀛、何桂清皆以才敏负一时之望,膺江表重寄。
建瀛当军事初起,不能预有规画,临事仓皇。
桂清无料敌之明,又失效死之节。
二人者身名俱陨,罪实难辞。
青麟受事於危急之秋,艰难支拄,终以越境被诛,论者犹有恕词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四-译文
陆建瀛,字立夫,是湖北沔阳人。道光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被任命为编修,在直上书房任职,后来晋升为中允。经过大考,被提拔为侍讲,然后转为侍读。二十年,他被外放为直隶天津道,后来多次晋升为布政使。当时英国侵略浙江,沿海地区实行戒严,征调西北的军队聚集在边疆,陆建瀛负责供应防御军队,处理善后事宜,都应对得宜,有所成就。
二十六年,他被提拔为云南巡抚,后来调任江苏。在此之前,由于南漕短缺,部里商议在江苏设立局,由官民捐米运往京城以充实仓库。当陶澍担任江苏巡抚时,他主张用海运代替漕运,但官吏们争相阻挠,暂时实行后又停止。到了这时,陆建瀛和两江总督壁昌非常支持海运,共同提出海运的好处,商议将苏州、松江、太仓的白粮改由海运,得到了批准。后来又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常州、镇江等府。二十九年,朝廷大臣商议改变南漕,陆建瀛和总督李星沅极力反对,此事因此没有实行。
他被提拔为两江总督。当时正值大水,百姓饥饿,他招募米商,筹划抚恤措施,并上疏请求拨款一百五十万来赈灾。吴城六堡河堤决口阻碍了运输,他命令侍郎福济一起去勘查,上疏陈述通盘考虑湖泊和河流的大势,增建堤坝,加固河坝,攻打刷清海口等事宜,并按照计划执行。淮盐积弊,自从陶澍创立淮北为票盐制度后,情况稍有好转;但淮南盐商长期独占盐利,官吏们的饮食穿衣都依赖于盐商,没有人愿意讨论改革。陆建瀛发现了这些弊端。在淮南盐在武昌发生大火,官商损失数百万,税收大减,库银不足的情况下,三十年,他上疏请求限期清查运库,并统筹淮南大局,制定新规章十条,旨在减轻成本对抗私利,大力裁减繁琐的费用。鸿胪寺少卿刘良驹也请求改革淮南旧规,仿效淮北实行票法,与陆建瀛的提议一致。刚开始实施时,给事中曹履泰上奏请求恢复旧制,御史周炳鉴说淮南改票不方便,一并下令陆建瀛商议。陆建瀛上疏详细驳斥,文宗皇帝认为他是对的,下诏全面统筹全局,除弊兴利,以利国计。陆建瀛建议在扬州设立局收纳,以清理运输署的索求之源;在九江等地验发,以清理西岸费用的源头。正杂钱粮一并缴纳,则税收不会亏损;新旧商贩一视同仁,则引额不会缺失。灶户和场户的私利,专责江南;江私和邻私,兼责各省;而以招徕商贩,积累库银,自行负责。因此,夺回官吏中饱私囊的岁入百余万,引起了诸多诽谤,陆建瀛却毫不顾忌。朝廷对他更加信任,下令处罚那些阻挠法度的人。
湖北盐道邹之玉继续沿用旧制,江西盐道庆云强行索要月供,湖北同知劳光泰提出移岸三论,刊印传播,并弹劾罢免他们。咸丰元年,黄河在丰北决口,命令陆建瀛前往勘查,他上奏请求以工代赈,并和南河总督杨以增一起监督工程。二年,因为盛涨停工,他被降为四品顶戴。
这年秋天,广东的太平天国军队侵犯湖南,越过洞庭湖向北,势力非常强大。陆建瀛还在丰工,上疏上报战守事宜,文宗皇帝嘉奖他,命令他审慎考虑军情,如果需要亲自前往,可以迅速筹划策略,不要远程指挥。不久,汉阳、武昌相继陷落。十二月,再次任命陆建瀛为头品顶戴,授予钦差大臣,率领军队前往九江上游扼守。陆建瀛从工地返回江宁,征调军队非常仓促。三年正月,敌军放弃武昌,向东下江,陆建瀛想要行动,有人认为敌军锐不可挡,陆建瀛却轻视他们,命令寿春镇总兵恩长为翼长,率领两千标兵作为先锋,自己率领一千多士兵驻扎在九江。恩长突然与敌军遭遇,战死江中,大军溃败。陆建瀛在路上遇到溃散的士兵,得知战败的消息,士兵们都惊慌失措。江西巡抚张芾驻守九江,也率领军队撤退,敌军于是攻陷九江。陆建瀛乘坐小船经过小孤山不敢停留,经过安庆,巡抚蒋文庆邀请他,他没有进入;直接返回江宁,收编芜湖、太平的军队驻扎在东西梁山,闭城防守。布政使祁宿藻以前就不满陆建瀛,当面斥责他。将军祥厚负责防守内城,没有战斗力。陆建瀛非常窘迫,三天内称病拒绝会客。于是祥厚、宿藻等人上疏弹劾陆建瀛弃险失机,进退无据,还涉及江苏巡抚杨文定违抗命令离开江宁,皇帝非常愤怒,下诏说:‘陆建瀛一战兵败,不知如何收合残余军队,与向荣的大军协力攻击;并不努力守卫小孤山,阻止敌军进入安徽的道路;又不亲自监督军队据守东西梁山,以阻止金陵的敌人。慌乱逃回,一筹莫展,导致省会惊慌,百姓流离失所。杨文定找借口离开省城,惊慌失措,保全自己,罪行难以逃脱。陆建瀛已经被革职,交由祥厚逮捕审问,解送刑部治罪。’不久查抄了他的家产,剥夺了他儿子刑部员外郎钟汉的职务。当时陆建瀛收编军队守城,过了十三天,城破被杀。事情上报后,皇帝下诏说陆建瀛尚且不失城亡与亡之义,恢复总督职务,按照惯例进行抚恤,并归还他的家产。御史方俊评论此事,于是取消了抚恤。
陆建瀛才智敏捷,喜欢接待名流,又善于处理重要事务,因此名声大噪,朝廷对他越来越重视。但他对军事事务不熟悉,几乎没有准备,一败就失去了控制,名城陷落成为敌军据点,东南地区遭到破坏,于是独自承担了天下的重责。他的儿子钟汉,后来官至江苏知府,咸丰十年,在军队中负责粮饷,在江阴遇到敌军,战死,追赠太仆寺卿。
杨文定,安徽定远人。道光十三年考中进士。从刑部主事升任郎中,出京担任广东惠潮嘉道,后来多次晋升为江苏巡抚。咸丰三年,杨文定上奏说江南兵力薄弱,经过多次征调,城内兵力单薄,请求增援,命令两千山东兵前往支援。未到达之前,被命令守卫江宁,听说陆建瀛兵败,退守镇江。江宁陷落,敌军分兵进攻镇江,副都统文艺集合七百人守卫陆路,杨文定自己率领八艘艇船、十二艘舢板停泊在江中,敌军到来时无法抵御,镇江再次陷落,撤退到江阴,皇帝下诏革职逮捕,判处死刑。六年,减刑流放到军台,不久去世。
青麟,字墨卿,图们氏,是满洲正白旗人。道光二十一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晋升为中允。大考评为二等,被提拔为侍讲。五次晋升至内阁学士。担任江苏学政时有所建树。咸丰二年,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学政任期届满,被命令督促丰北堤坝的决口修复工程。三年,回到京城,再次出京担任湖北学政,调任礼部侍郎。
当时广东的叛匪从江西返回,青麟被任命到德安主持考试,听到警报后停止考试,督促知府易容招募乡勇进行防守,府城得以保全。他上书陈述军事情况,请求湖北、江西、安徽三省联合剿匪,以期有效打击。
四年,他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城中只有一千士兵,荆州将军台涌代理总督,还未到达;而叛匪从黄州进攻至汉阳、汉口,渡过长江想要攻打武昌。青麟督率总兵杨昌泗、游击侯凤岐和副都统魁玉水陆联合攻击,击退了叛匪;又在豹子海、鲁家港击败叛匪,摧毁了五个敌营。后来叛匪进攻塘角、鲇鱼套,逼近攻城,青麟在武胜门督战,城中突然起火,土匪内应,士兵全部溃散,城池失守。青麟想要自尽,但众人拥他前往长沙,途中折返荆州。
起初,文宗听说青麟出家捐资犒赏军队,非常赞赏他。但此时因为武昌多次失守,弃城越境,罪行尤为严重,下诏说:‘青麟被任命为封疆大吏,正逢叛匪横行,武昌兵力单薄,军饷匮乏。我因他在任学政时守护德安,考虑到他的勤劳,给予他重任。他在省城布置,多次击退叛匪,八十多天来,困苦艰难,所上奏章没有虚假,我正紧急催促援兵接应。六月初,魁玉、杨昌泗等人连续击败叛匪营寨,但只能激励他们奋力作战,为何会突然陷落?守城固守,解围的日子不远了,我本应宽恕他的过失,论功行赏。即使力尽捐躯,也有表彰忠诚的典例,难道不是心迹光明吗?他却慌忙远逃,直接前往长沙,这简直是弃城逃跑。长沙不是他所管辖的地方,越境偷生,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如果再宽恕他,那么疆臣守土的责任几乎成了空文,如何对得起为国捐躯的忠臣们!我赏罚公正无私,怎能因为之前的微小功劳,稍微从轻发落?等他到达荆州时,交给官文传达旨意,依法处决。”于是青麟被处决。
数月后,曾国藩收复武昌,奉命审查历任督抚的功过,上书说:‘武昌再次陷落,实际上是因为崇纶、台涌多方贻误,百姓痛恨他们,极口称赞吴文镕忠勤爱国,对青麟也多有宽恕之词。查文镕去世后,青麟帮办军务,崇纶百般阻挠:请求派遣兵员以保护,不同意;请求银两以制造武器,不同意;或者不让青麟了解军务,或者十几天不见面。自从叛匪占据汉阳、汉口,纵横肆虐,庐舍荡然。百姓还依靠青麟督兵驱逐叛匪,他出示怜悯百姓。崇纶则连这一点都不具备。’上书呈上后,于是罢免了台涌,讨论崇纶的罪行。
崇纶,喜塔腊氏,满洲正黄旗人。由内阁贴写中书充军机章京,升任侍读。出京任陕西凤邠道,调任直隶永定河道,历任云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
咸丰二年,升任湖北巡抚,当时武昌正被叛匪占据,次年春天,叛匪放弃武汉东下,分扰江南、江西,崇纶才到任。不久,叛匪再次北上,攻陷兴国州田家镇,进攻黄州。崇纶上书说:‘武汉民众迁徙市场断绝,军饷匮乏,兵力单薄。请将内地的兵力调往外地,以剿匪为先。’不久,叛匪侵犯汉阳,窥视武昌。总督吴文镕刚到任,与崇纶意见不合。等到叛匪撤退,崇纶便以闭城株守的罪名弹劾他。文宗担心两人不能和衷共济,且事情败坏,命令吴文镕出兵剿匪,而责成崇纶防守。吴文镕率军逼近黄州,崇纶运送军饷和武器不及时,只催促他迅速作战。四年正月,吴文镕兵败身亡。崇纶自己请求出兵剿匪,意图脱身躲避,文宗看穿了他的意图,不允许。正值崇纶服丧,青麟代替他,仍然命令崇纶留在湖北协助防守。后来他又因病请求离职,皇帝大怒,剥夺了他的职务。六月,武昌陷落,崇纶前一天逃离,直接前往陕西。等到曾国藩弹劾他,皇帝命令逮捕他。崇纶服毒自尽,上报为病故。
何桂清,字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升任赞善,直南书房。五次升迁至内阁学士。二十八年,升任兵部侍郎,因服丧离职,服丧期满,恢复原职,调任户部。咸丰二年,担任江苏学政。广东叛匪骚扰江南,何桂清上书陈述军事情况,弹劾疆吏懦弱误事,直言不讳,文宗对他刮目相看。四年,调任仓场侍郎,不久又授浙江巡抚。
自从叛匪占据江宁,东南震动。安徽徽州、宁国两府是浙江的屏障,何桂清严密防守要隘,另外派遣一支军队驻守黄池,扼守苏、浙要道,叛匪来犯时,与提督邓绍良合力击退。五年,命令道员徐荣剿灭黟县、石埭的叛匪,战斗取得胜利,但叛匪大量增兵,徽州士兵溃散,徐荣寡不敌众,战死。何桂清因此说徽州、浙江唇齿相依,应该主客一心,事情才能成功。上书呈上后,皇帝告诫地方官吏不要分界域。当时叛匪占据徽州各属,何桂清命令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人攻占收复徽州府城和休宁,将所部军队部署在昌化、于潜、淳安,堵截叛匪来路。安徽巡抚当时驻扎庐州,徽州、宁国两郡与江南隔绝,无法远距离控制,皇帝命令何桂清兼管这两郡。江西叛匪侵入浙江境内,攻陷开化,侵犯遂安,何桂清命令邓绍良等人合力攻击,叛匪退回徽州境内。周天受、石景芬等人连续收复黟县、石埭。何桂清上书请求增补镇道员空缺,以便专门负责,任命石景芬为徽宁池太道;豫祺为总兵,但不得力,又以江长贵替换。又采纳何桂清的建议,命令前侍郎张芾驻扎皖南治理团练,督办徽州、宁国防务,不久又命令他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两郡,与何桂清合力制敌。六年,命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人合力攻打宁国,另外派遣江长贵击败侵犯太平的江西叛匪,连续取得胜利,攻克宁国府城。朝廷更加赞赏何桂清,想要重用他。
杭州知府王有龄最为何桂清所倚重,提升他担任权运、臬两篆,被通判徐徵弹劾。何桂清回复上奏,言辞激烈,被质问。于是他以病为由请求离职,皇帝下诏安慰他留下。正值两江总督怡良离职,文宗因为筹饷任务重大,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大学士彭蕴章推荐何桂清为徽军筹饷无缺,可以胜任。七年春天,任命他以二品顶戴代理两江总督,不久正式任命。何桂清极力推荐王有龄,提升他担任江苏布政使,专门依靠筹饷。江宁长期成为叛匪的巢穴,总督驻扎常州,军事由将军和春主持,提督张国樑为帮办,前任总督怡良只负责运送军饷。何桂清多次上书陈述策略,得到皇帝的赞同,皇帝下令和春与衷共济商议。这一年冬天,攻克镇江,因为筹饷有功,加封太子少保。十年春天,又因为攻克九洑洲,晋升太子太保。何桂清意气风发,受到的信任更加重要,非常受时人推崇。
大军连续取得胜利,合围江宁,敌军形势危急,四处寻求支援。伪忠王李秀成计划逃窜到浙江,分散大军的势力,从安徽广德直接前往杭州。城池突然被攻陷,只有将军瑞昌守卫的内城还未被攻下,朝廷下令催促桂清、和春派军迅速支援。于是,传令提督张玉良率兵驰援,到达后内外夹击,敌军立即逃跑。临安、孝丰、安吉等城相继收复。朝廷嘉奖桂清的功绩,给予优厚的赏赐。当时敌军已围攻金坛,攻陷江阴,派遣总兵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抵御敌军,兵力更加分散。敌军于是集结十多万兵力出建平、东坝,一部分从东坝直趋江宁,另一部分从溧阳窥视常州,桂清得知此情,几乎不知所措。马得昭、周天孚分兵支援苏州、常州,敌军已向金坛进发,攻陷句容。句容是军营的后路,从此被隔绝。张玉良回军抵达常州,和春飞书调兵支援大营,桂清留下没有派遣,再次调马得昭,也没有得到响应。王有龄已被提升为浙江巡抚,写信给桂清告诫不要离开常州一步,并且说:“事情危急,作为大臣,众人都在注视着,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人心是否动摇。”这是在规劝他。
适逢大雨雪,军营里的士兵冻饿交加,无法得到军饷,于是发生骚乱,纷纷溃散。和春、张国樑退守丹阳。桂清上书朝廷,提出:‘丹阳以上的军务由和春、张国樑负责;常州军务由我和张玉良负责。’部署稍微稳定后,即进军规复溧阳,但敌军已直接进攻丹阳,张国樑战死,和春逃往常州,桂清非常惊慌。总理粮台查文经等人迎合他的意图,请求撤退保卫苏州。桂清于是上书将军事事务交给和春,自己驻扎苏州筹措军饷。即将出发时,常州士绅百姓拦路请求他留下,随从开枪射击,死伤十余人,才得以脱身。张玉良留守,不久也逃走。士民登城防守,几天后城池被攻陷,遭到屠杀。桂清到达苏州,巡抚徐有壬拒绝接纳他,上书弹劾他弃城失师的罪行。和春退至无锡,受伤身亡。桂清借口借外兵,于是逃往上海。苏州也被攻陷,徐有壬殉职,遗书上再次弹劾桂清,朝廷下令将他革职逮捕进京治罪。
适逢各国联军侵犯京师,皇帝避难热河,拖延了两年。王有龄和江苏巡抚薛焕都是他的旧部,连续上书请求宽恕,但未被允许。言官多次弹劾上奏,同治元年,才被逮捕入狱,判处斩监候。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疏请求救援,尚书李棠阶据理力争,判决才得以确定。桂清以司道禀牍为借口,下旨让曾国藩调查上奏。曾国藩上书说:‘地方官员应以城池防守为重大责任,不应因为属下的一句话而决定行动。大臣应以心迹定罪,不必以公禀有无为依据。’这年冬天,桂清最终被处决。
桂清由侍从出仕管理地方事务,才识明敏。在两江任上,遇到英国人挑衅,他多次提出应对策略。曾与大学士桂良等人商议税则,多数意见中肯,但他的建议并未全部被采纳。晚年行为败坏,误国害民,尽管朝廷中有许多人庇护他,但最终难以改变公论。
评论说:陆建瀛、何桂清都因才智敏捷而受到一时的期望,承担起江表的重大责任。陆建瀛在军事刚起时,未能预先有所规划,事到临头显得慌乱。何桂清没有料敌的明见,又没有效忠至死的节操。这两个人身败名裂,罪行确实难以推脱。青麟在危急时刻接受任务,艰难支撑,最终因越境被杀,评论者中仍有宽恕之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四-注解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殿试获得,有资格担任官职。
庶吉士: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后,选拔入翰林院学习的人。
编修:明清时期翰林院中的官职,负责修撰史书等。
上书房:明清时期皇帝的书房,皇帝在此阅读、批阅奏章,也是皇子读书的地方。
中允:明清时期翰林院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
侍讲:明清时期翰林院中的官职,负责为皇帝讲学。
侍读:官职,负责侍奉皇帝读书的官员。
直隶天津道: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单位,天津地区的地方官。
布政使:官职,负责一省财政的官员。
沿海戒严:在沿海地区实行军事管制,防止外敌入侵。
漕运:古代中国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京城的一种制度。
海运:通过海运来运输粮食。
两江总督:官职,负责江苏、安徽两省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大水:指严重的洪水灾害。
帑:古代指国库的钱财。
淮盐:指淮河流域的盐业。
票盐:明清时期盐业制度,通过发行盐票来控制盐的流通。
鸿胪寺:明清时期官署名,负责外交事务。
给事中:明清时期官职,负责监察、弹劾官员。
御史:明清时期官职,负责监察、弹劾官员,上报皇帝。
军台:明清时期流放官员的地方。
学政:明清时期地方官职,负责地方教育事务。
礼部:明清时期官署名,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粤匪:指广东的叛乱势力,这里特指太平天国的军队。
江西:中国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的主要活动区域。
湖北:中国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叛乱势力的活动区域。
青麟:官员的名字。
德安:湖北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青麟防守的地方。
知府:官职,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府的行政事务。
乡勇:地方武装力量,由地方招募的民众组成。
府城:指知府所在的城市。
三省合剿:指湖北、江西、安徽三省联合进行军事征剿。
巡抚:官职,清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一省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总兵:官职,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
游击:官职,清朝地方军事官员,职位低于总兵。
副都统:官职,清朝中央军事官员,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军事事务。
水陆合击:指陆路和水路同时发起攻击。
塘角: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鲇鱼套: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省城:指湖北省的省会武汉。
武胜门:武汉城门之一。
自经:自杀。
文宗:清朝皇帝咸丰的庙号。
封圻:封地,指青麟所负责的辖区。
畀:给予。
省垣:省会城市。
魁玉: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魁玉。
杨昌泗: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杨昌泗。
崇纶: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崇纶。
台涌: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台涌。
内阁:官署名,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军机章京:官职,军机处的官员,负责处理军事事务。
凤邠道:陕西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永定河道:直隶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按察使:官职,负责一省司法和监察的官员。
贼:指叛乱势力,如太平天国军队。
汉阳:湖北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叛乱势力的活动区域。
汉口:湖北的一个地名,位于汉江口,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叛乱势力的活动区域。
武昌:湖北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叛乱势力的活动区域,也是湖北省的省会。
督抚:官职,清朝地方行政和军事的最高长官。
丁忧: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职守丧。
庐州:安徽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安徽省的省会。
徽州:安徽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安徽省的一个府。
宁国:安徽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安徽省的一个府。
浙江:中国的一个省份,历史上曾是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叛乱势力的活动区域。
江宁:江苏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江苏省的省会,今南京市。
东南震动:指东南地区发生动荡,此处指太平天国军队的活动。
徽州各属:徽州的各个属县。
休宁:安徽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安徽省的一个县。
昌化:浙江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浙江省的一个县。
於潜:浙江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浙江省的一个县。
淳安:浙江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浙江省的一个县。
提督:官职,清朝地方军事官员,负责一省或数省的军事事务。
邓绍良: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邓绍良。
石景芬: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石景芬。
魁龄: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魁龄。
镇道员:官职,负责一镇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豫祺: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豫祺。
江长贵: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江长贵。
张芾: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张芾。
徽宁池太道:官职,负责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四地的行政事务。
衢州:浙江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浙江省的一个府。
严州:浙江的一个地名,历史上曾是浙江省的一个府。
怡良: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怡良。
和春: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和春。
张国樑:人名,此处指清朝官员张国樑。
九洑洲: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太子少保:官职,清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无实际行政权力。
太子太保:官职,清朝的一种荣誉官职,无实际行政权力。
大军屡捷:大军多次取得胜利,指军队在战斗中连续获胜。
合围江宁:将江宁(今南京)团团围住,进行包围。
贼势窘蹙:敌人的形势变得非常危急。
四出求援:四处寻求援助。
伪忠王李秀成:李秀成,太平天国将领,曾自称伪忠王。
窜浙:逃窜到浙江。
径趣杭州:直接前往杭州。
仓猝城陷:城池在匆忙中被攻陷。
将军瑞昌:瑞昌将军,指当时的将领。
诏促桂清、和春遣军速援:皇帝下诏催促桂清、和春派遣军队迅速支援。
提督张玉良:张玉良,当时的提督,负责军事。
内外夹击:从内外两面同时发动攻击。
贼遽走:敌人迅速逃跑。
临安、孝丰、安吉诸城相继复:临安、孝丰、安吉等城相继收复。
优叙:给予优厚的赏赐。
金坛:地名,位于江苏省。
江阴:地名,位于江苏省。
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副将刘成元:多位将领的名字。
水陆分路御贼:从水路和陆路分兵抵抗敌人。
建平、东坝:地名,位于江苏省。
溧阳:地名,位于江苏省。
常州:地名,位于江苏省。
几失所措:几乎不知道该怎么办。
马得昭、周天孚:两位将领的名字。
苏、常:苏州和常州。
句容:地名,位于江苏省。
大营:军队的大本营。
和春飞檄调援大营:和春派人紧急发文调集援军。
留勿遣:留下不派遣。
王有龄:当时的浙江巡抚。
事棘时危:事情紧急,形势危急。
万目睽睽:众目睽睽之下,指在众人注视之下。
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一旦有所举动,人心就会崩溃。
大营兵冻馁:大营的士兵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混乱。
譟乱:喧哗骚乱。
退守丹阳:撤退并守卫丹阳。
疏陈:上书陈述。
总理粮台:负责粮食供应的官员。
查文经:官员的名字。
退保苏州:撤退并保卫苏州。
常州绅民:常州的士绅和民众。
塞道请留:堵塞道路请求留下。
从者枪击:随从开枪。
登陴:登上城墙。
屠焉:被屠杀。
巡抚徐有壬:当时的巡抚。
遗疏再劾桂清:留下遗书再次弹劾桂清。
褫职逮京治罪:被剥夺职务并逮捕到京城治罪。
车驾幸热河:皇帝逃到热河。
迁延两年:拖延了两年。
故吏:旧部,指以前的属下。
叠疏为乞恩:多次上书请求宽恕。
谳拟斩监候:判决为斩监候,即等待执行死刑。
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疏论救: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书请求救助。
尚书李棠阶力争:尚书李棠阶据理力争。
疆吏:地方官员。
构衅:挑起争端。
税则:税收政策。
中肯綮:切中要害。
晚节败裂:晚年行为败坏。
误国殄民:误国害民。
公禀:官方文书。
司道禀牍:地方官员的文书。
弃市:被公开处决。
侍从:皇帝的近臣。
江表重寄:江浙一带的重要责任。
越境被诛:越过边界被处决。
恕词:宽恕的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四-评注
大军屡捷,合围江宁,贼势窘蹙,四出求援。
此句描绘了战事发展的紧张态势,‘屡捷’二字体现了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合围江宁’则展现了战略部署的周密。‘贼势窘蹙’和‘四出求援’则反衬出敌方的困境和求生的迫切。
伪忠王李秀成乃谋窜浙,分大军之势,由安徽广德径趣杭州。
此句揭示了敌方将领的狡猾和策略,‘伪忠’二字带有讽刺意味,‘谋窜浙’和‘分大军之势’则显示出敌方的阴谋和企图。
仓猝城陷,惟将军瑞昌守驻防内城未下,诏促桂清、和春遣军速援。
此句表现了战场上的突变和朝廷的应对措施,‘仓猝城陷’突出了战事的紧迫性,‘诏促’则体现了朝廷的紧急指令。
於是檄提督张玉良率兵驰赴,至则内外夹击,贼遽走。
此句描绘了张玉良的果断行动和战果,‘檄’字体现了命令的权威性,‘驰赴’和‘内外夹击’则展现了军事行动的迅速和合力。
临安、孝丰、安吉诸城相继复。
此句说明了战事的发展趋势,‘相继复’体现了军队的连续胜利和战场的稳定。
诏嘉桂清功,予优叙。
此句反映了朝廷对桂清的肯定和奖励,‘嘉’和‘优叙’体现了朝廷的认可和信任。
时贼已围金坛,陷江阴,遣总兵马得昭、熊天喜、曾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御贼,兵分益单。
此句说明了战事的发展变化和朝廷的应对策略,‘兵分益单’体现了军队的分散和孤立无援。
贼乃合众十馀万出建平、东坝,一由东坝趋江宁,一由溧阳窥常州,桂清闻之,几失所措。
此句描绘了敌方的强大攻势和桂清的应对困境,‘合众’和‘趋江宁’等词语体现了敌方的强大和桂清的被动。
会马得昭、周天孚分援苏、常,贼已趋金坛,陷句容。
此句说明了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分援’和‘趋金坛’等词语体现了朝廷的应对措施和战场的紧张局势。
句容为大营后路,自此隔绝。
此句说明了句容的战略地位和战事对大营的影响,‘大营后路’和‘自此隔绝’等词语体现了战事的严重后果。
张玉良回军抵常州,和春飞檄调援大营,桂清留勿遣,复调马得昭,亦莫之应。
此句反映了战场上的指挥混乱和资源调配的困难,‘回军’和‘飞檄’等词语体现了军事行动的迅速和指挥的复杂性。
王有龄已擢浙江巡抚,贻书桂清戒勿离常州一步,且曰:‘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盖规之也。
此句体现了王有龄对桂清的告诫和期望,‘事棘时危’和‘万目睽睽’等词语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和责任的重压。
会大雨雪,大营兵冻馁,索饷不得,乃譟乱,相率尽溃。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士兵的困境和军队的溃败,‘冻馁’和‘譟乱’等词语体现了士兵的苦难和军队的衰败。
和春、张国樑退守丹阳。
此句说明了将领的撤退和战事的进一步恶化,‘退守’体现了将领的无奈和战事的严峻。
桂清疏陈:‘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樑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而贼已迳犯丹阳,国樑死之,和春奔常州,桂清大惊。
此句反映了战事的复杂性和将领的应对策略,‘疏陈’和‘进规’等词语体现了将领的决策和行动。
总理粮台查文经等希其意,请退保苏州。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内部矛盾和将领的困境,‘希其意’和‘请退保’等词语体现了将领的无奈和部下的压力。
桂清即疏陈军事付和春,自驻苏州筹饷。
此句说明了桂清的决策和行动,‘疏陈’和‘自驻’等词语体现了将领的决断和部署。
将行,常州绅民塞道请留,从者枪击,死十馀人,始得脱。
此句反映了战事中民间的苦难和将领的困境,‘塞道’和‘枪击’等词语体现了民间的抗争和将领的无奈。
张玉良留守,寻亦走。
此句说明了将领的变动和战事的进一步恶化,‘留守’和‘走’等词语体现了将领的无奈和战事的严峻。
士民登陴,数日城陷,屠焉。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惨烈和民间的苦难,‘登陴’和‘屠’等词语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民间的苦难。
桂清至苏州,巡抚徐有壬拒勿纳,疏劾其弃城丧师状。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政治斗争和将领的困境,‘拒勿纳’和‘劾’等词语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将领的孤立。
和春退至无锡,伤殒。
此句说明了将领的伤亡和战事的进一步恶化,‘退至’和‘伤殒’等词语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牺牲。
桂清讬言借外兵,遂之上海。
此句说明了桂清的决策和行动,‘讬言’和‘遂之’等词语体现了将领的决断和部署。
苏州亦陷,有壬殉之,遗疏再劾桂清,诏褫职逮京治罪。
此句说明了战事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升级,‘陷’和‘殉之’等词语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激烈。
会各国联军犯京师,车驾幸热河,迁延两年。
此句说明了战事的发展和朝廷的应对措施,‘犯京师’和‘幸热河’等词语体现了战争的扩大和朝廷的无奈。
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皆其故吏,叠疏为乞恩,不许。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政治斗争和将领的困境,‘故吏’和‘乞恩’等词语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将领的无奈。
言官数劾奏,同治元年,始就逮下狱,谳拟斩监候。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政治斗争和将领的结局,‘劾奏’和‘谳拟’等词语体现了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将领的悲剧。
大学士祁俊藻等十七人上疏论救,尚书李棠阶力争,谳乃定。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政治斗争和将领的结局,‘上疏论救’和‘力争’等词语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将领的无奈。
桂清援司道禀牍为词,下曾国藩察奏。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政治斗争和将领的结局,‘援司道禀牍’和‘察奏’等词语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将领的无奈。
国藩疏言:‘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是冬,遂弃市。
此句说明了战事中的政治斗争和将领的结局,‘疆吏’和‘弃市’等词语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和将领的悲剧。
桂清由侍从出任疆事,才识明敏。
此句说明了桂清的出身和才能,‘侍从’和‘才识明敏’等词语体现了桂清的背景和才能。
在两江值英吉利构衅,迭陈应付之策。
此句说明了桂清在战事中的表现,‘值英吉利构衅’和‘迭陈应付之策’等词语体现了桂清的应对能力和策略。
偕大学士桂良等议税则,多中肯綮,亦不能尽用其言。
此句说明了桂清在政治事务中的表现,‘偕’和‘议税则’等词语体现了桂清的合作能力和政治智慧。
晚节败裂,误国殄民,虽廷议多有袒之者,卒难挠公论云。
此句总结了桂清的一生,‘晚节败裂’和‘误国殄民’等词语体现了桂清的悲剧和历史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