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一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一-原文

徐广缙 叶名琛 黄宗汉

徐广缙,字仲升,河南鹿邑人。

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

道光十三年,出为陕西榆林知府,历安徽徽宁池太道、江西督粮道、福建按察使。

擢顺天府尹,寻出为四川布政使。

丁母忧,服阕,补江宁布政使。

二十六年,擢云南巡抚,调广东。

二十八年,擢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自江宁定约五口通商,许广州省城设立栈房,领事入城,以平礼相待。

粤民坚执洋人不准入城旧制,聚众以抗,官不能解。

总督耆英既与英人议缓俟二年之后,寻内召,广缙继任。

会黄竹岐乡民殴杀英人六,领事德庇时要挟赔偿保护,广缙治杀人者罪,而拒其非理之求,戒谕人民毋暴动,事得解。

德庇时回国,文翰代为领事,初至请谒。

广缙赴虎门阅炮台,延见之,遂登其舟,示以坦白。

二十九年,文翰以两年入城之期已届,要践约,广缙谕以耆英所许。

乃姑为权宜之计,民情愤激,众怒难犯,非官所能禁止。

文翰则坚持成约,且以他省入城相诘难,扬言将驾兵船至天津诉诸京师,相持不下。

广缙疏闻,自请严议。

密诏许暂入城一次,以践前言,不得习以为常。

广缙复疏言:入城万不可行。

广东民情剽悍,与闽、浙、江苏不同。

阻其入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其入城而有事,则人心瓦解,必至内外之交讧。

明知有害无利,讵敢轻於一试。

卒坚拒之。

英人乃集兵船三於香港,放小艇至海口各港测水探路,示恫喝。

广缙增兵守诸炮台及要隘,严备以待。

时民团号十万,声势甚张。

华商会议暂停各国贸易,密告美、法两国领事,启衅实由英人。

於是诸洋商虑受扰累,将以损失归领事负责。

士绅联名致文翰,为反覆陈利害甚切。

文翰内受牵制,乃罢入城之议,乞照旧通商。

与要约,停市开巿皆非由官令,不进城即通商,后有反覆,仍行停止。

事既定,广缙疏闻,宣宗大悦。

诏曰:洋务之兴,将十年矣。

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虽略臻安谧,而驭之之法,刚柔未得其平,流弊因而愈出。

朕恐濒海居民或遭蹂躏,一切隐忍待之。

昨英酋复伸入城之请,徐广缙等悉心措理,动合机宜。

入城议寝,依旧通商。

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

於是锡封广缙一等子爵,赐双眼花翎,是役商民一心,尤得绅士许祥光、伍崇曜之力为多,二人并被优擢。

逾数月,文翰复言国王以进城未能如约,为人所轻,似觉赧颜,请为转奏,广缙以罢议进城之后贸易始复,岂可再申前说,拒之。

三十年,文翰又遗书大学士穆彰阿、耆英,遣人至上海、天津投递。

文翰寻自赴上海,欲有所陈请,先后却之;乃回香港,盖觊觎未已也。

时两广盗贼蜂起,以广西金田洪秀全为最悍。

巡抚郑祖琛柔懦纵贼,广缙疏劾其养筴贻患,罢之。

广东韶州、廉州匪亦蔓延,广缙遣军扼梧州、肇庆。

诏广缙赴广西剿办,寻起林则徐督师,命广缙剿捕广东游匪。

咸丰元年,出驻高州。

匪首凌十八、陈二、吴三、何茗科踞罗镜圩及信宜,与洪秀全声势相倚。

广缙遣兵进击,歼吴三,追何茗科至贵县擒之;又破廉州贼颜品瑶,擒李士青。

二年春,乘胜进攻罗镜圩,擒凌十八。

捷闻,加太子太保。

命驰赴梧州,而洪秀全大股已犯桂林,窜入湖南。

赛尚阿以罪黜,授广缙钦差大臣,署理湖广总督。

十月,至衡州,贼攻长沙甚急,骆秉章、张亮基力守,屡挫贼,乃下窜岳州。

广缙始抵长沙。

未几。岳州亦陷,直犯武昌。

广缙进驻岳州,而汉阳、武昌相继陷。

诏斥广缙迁延不进,调度失机,株守岳州,拥兵自众,褫职逮问,籍其家,论大辟。

三年夏,粤匪入河南境,释广缙,交巡抚陆应穀差遣,责令带罪自效。

率兵驻归德,防剿捻匪有功。

八年,命赴胜保军营,寻予四品卿衔,留凤阳从袁甲三剿捻匪。

未几,卒。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土,授编修。

十八年,出为陕西兴安知府。

历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

二十八年,擢广东巡抚。

二十九年,英人欲践入城之约,名琛偕总督徐广缙坚执勿许,联合民团,严为戒备。

华商自停贸易以制之,英人始寝前议。

论功,封一等男爵,赐花翎。

三十年,平英德土匪,被优叙。

咸丰元年,歼罗镜会匪吴三,加太子少保。

二年,广缙赴广西督师,命名琛接办罗镜剿捕事宜,出驻高州。

是年秋,罗镜匪首凌十八就歼,加总督衔,署总督,赴南、韶一带督剿。

寻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时广东盗贼蜂起,四年,广州群匪扰及省城,遣将分路进剿,连战皆捷。

近省之佛山、龙门、从化、东莞、阳山、河源、增城、封川,韶州之海丰、开建,潮州之惠来,肇庆府城及德庆并陷,先后克复。

邻省军务方亟,粮饷器械多赖广东接济,名琛筹供无缺,益得时誉。

五年,以总督协办大学士。

六年,拜体仁阁大学士,仍留总督任。

名琛性木彊,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

初以偕徐广缙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颇自负,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

会匪之逼广州,或议借外国兵御贼者,斥之退。

匪既平,按察使沈棣辉功最多,列上官绅兵练出力者请奖,格不奏,兵练皆解体。

又严治通匪馀党,或藉捕匪仇杀,从贼逃不敢归,其黠者投香港,劝英人攻广州。

会水师千总巡河,遇划艇张英国旗,搜获十三人,拔其旗。

英领事巴夏礼索之不得,贻书名琛责问,谓捕匪当移取,不当擅执,毁旗尤非礼。

名琛令送十三人於领事,不受,必欲并索千总,遂置之。

未几,遣通事来告:‘越日日中不如约,即攻城。’

至期,英兵果夺猎德、中流炮台。

名琛曰:‘彼当自走。’令水师勿与战,於是凤皇山、海珠诸炮台皆被踞,发炮击省城,十月朔,毁城,既入复出。

遣广州知府往诘用兵之故,英人曰:‘两国官不晤,情不亲。误听传言,屡乖和好。请入城面议。’

名琛勿许。

请於城外会议,亦不许。

兵练数万来援,怵敌火器,不能力战。

民愤甚,焚英、法、美三国居室,凡昔十三行皆烬。

英兵亦焚民居数千家,退泊大黄,各报其国。

英遣额罗金来粤,聚兵澳门、香港,贻书索偿款。

名琛以其言狂悖,不答。

法、美两国领事亦索赔偿,且告英兵已决计攻城,原居间排解。

名琛虑其合以胁我,亦不听;且不设备。

七年,英兵攻东莞,总兵董开庆与战,军溃。

额罗金遣艇递照会,名琛答以通商而外,概不能从。

累疏言:‘英国主厌兵,粤事皆额罗金等所为。臣始终坚持,彼穷当自伏。’

密诏戒勿轻视,犹信其事有把握,仍褒勉之。

九月,英兵骤至,法、美兵皆从。

将军司道商战守,名琛惟恃通事张云同为内应,待敌穷蹙。

民间见其夷然不惊,事皆秘不宣示,转疑其阳拒阴抚,人心益涣。

十一月,敌张榜城外,限二十四时破城,劝商民迁避。

炮击总督署,延烧市廛,城遂陷。

巡抚柏贵檄绅士伍崇曜等议和,名琛犹持不许入城之议,夜避左都统署,英人大索得之,舁登舟。

将军、巡抚以闻,诏斥名琛刚愎自用,办理乖谬,褫其职,英人遂踞省城,禁巡抚等官不得出,责以安民。

民各集团练,设总局於佛山,相持数年。

各国联师赴天津,事乃益棘矣。

名琛既被虏,英人挟至印度孟加拉,居之镇海楼上。

犹时作书画,自署曰‘海上苏武’,赋诗见志,日诵吕祖经不辍。

九年,卒,乃归其尸。

粤人憾其误国,为之语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黄宗汉,字寿臣,福建晋江人。

道光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

散馆改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

历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

二十五年,出为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

咸丰初,巡抚吴文镕荐宗汉可重用,迁甘肃布政使。

二年,擢云南巡抚,未之任,调浙江。

值试办海运,湖郡漕船浅滞,改留变价,亏银三十馀万两,布政使椿寿情急自缢。

宗汉疏请原米随新漕运京,允之。

三年,粤匪犯江宁,调浙江兵二千名赴援。

江宁寻陷,宗汉赴嘉兴、湖州筹防,疏言不可仅於本境画疆而守。

於是分兵赴江苏、安徽境内协防,诏嘉其妥协。

寻上海匪起陷城,请海运改於刘河受兑。

时江南大营需饷甚钜,宗汉贻书向荣,通盘筹算,请於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确定每月额数。

荣据以上闻,文宗韪之。

四年,特诏褒宗汉办理防务、海运,及本境治匪、察吏,精详无瞻顾,深堪嘉尚,特赐御书‘忠勤正直’扁额,勉其慎终如始,以成一代良臣。

擢四川总督。

给事中张修育疏言:‘宗汉治浙,布置合宜,未可更易。’

诏不允。

会因数月未奏事,降旨询问,以疾为言,诏斥之,议降三级调用,加恩降二品顶戴,仍留总督任。

五年,马边夷匪为乱,平之。

遵旨遣松潘镇总兵德恩以兵二千援荆州,又调兵四千赴贵州剿苗,并协饷十万两。

六年,复因久无奏报,命将军乐斌查奏,以痰疾闻,下部议降调,命来京另候简用。

补内阁学士,兼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

广东军事起,叶名琛被掳,授宗汉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时广州为英人所踞,巡抚柏贵在城中为所胁制。

民团四起,文宗因徐广缙等前拒英人入城,赖绅民之力,欲复用之,命在籍侍郎罗惇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治团练。

惇衍等号召乡团,得数万人,戒期攻城,卒无功;又禁华人不得受雇为洋人服役以困之。

八年春,各国遣人赴江苏投书致京师大学士诉粤事,请遣大臣至上海会议;且言逾期即赴天津。

诏仍回广东候宗汉查办,而英、俄两国兵船已泊吴淞。

宗汉过江苏,总督何桂清坚留在上海开议,宗汉不可,遽去;取道浙、闽,调兵不可得。

及至广东,敌兵已犯天津。

宗汉驻惠州,惟恃联络民团,出示空言激励,为英人所禁格,不能遍及。

既而天津和约成,俟偿款六百万两分年交毕,始退出广州,粤民愈愤。

英领事宣布和议,新安镇乡勇杀其张示者数人,遂发兵陷新安。

民团大举攻城,初胜终挫,悬赏格购洋官首,亦仅时伺隐僻,有所杀伤而已。

宗汉外怵强敌,内畏民嵒,不能有所措施。

泊大学士桂良等至上海议税则及换约事宜,将与商交还广州,向宗汉询近状,辄不答。

而英人以既议和,民团复相仇杀,来相诘问,且揭团绅告示载谕旨有异,必欲去宗汉及三团绅。

桂良等疏闻,诏责宗汉捕伪造谕旨之人,罢其通商大臣,改授何桂清。

英使额罗金犹不惬,遽率舰赴广东。

九年,遂复有天津之役。

寻调宗汉四川总督,召至京,改以侍郎候补。

十年,署吏部侍郎,寻实授。

四川京官呈请饬赴四川督办团练,不许。

宗汉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交结。

十一年,穆宗即位,载垣等获罪。

少詹事许彭寿疏劾宗汉与陈孚恩、刘昆并党肃顺等,踪迹最密。

诏曰:‘黄宗汉本年春赴热河,危词力阻回銮。迨皇考梓宫将回京,又以京城可虑,遍告於人,希冀阻止。其意存迎合载垣等,众所共知。声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滥厕卿贰,何以表率属僚?革职永不叙用,以为大僚软媚者戒。’并追夺前赐御书‘忠勤正直’扁额。

同治三年,卒。

论曰:当道、咸之间,海禁大开,然昧於外情,朝野一也。

粤民身创夷患之深,目击国威之堕,愤惧交乘,遂因拒入城一事,酿成大衅。

朝廷误信民气可用,而不知虚声之不足恃也。

徐广缙操纵有术,幸安一时;叶名琛狃於前事,骄愎致败,宜哉。

黄宗汉依违贻误,终以依附权要被谴。

广缙在粤东剿平罗镜匪有功,及代赛尚阿督师,军事已坏,旁皇失措,咎无可辞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一-译文

徐广缙,字仲升,是河南鹿邑人。嘉庆二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职务,后来升任御史。道光十三年,他被任命为陕西榆林知府,之后历任安徽徽宁池太道、江西督粮道、福建按察使。后来被提升为顺天府尹,不久后又被任命为四川布政使。因为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后,补任江宁布政使。二十六年,他被提升为云南巡抚,之后调任广东。二十八年,他被提升为两广总督,同时兼任通商大臣。

自从江宁签订五口通商的条约后,允许广州省城设立栈房,领事可以进城,并且受到平等的待遇。广东民众坚决反对外国人进城,聚集起来进行抵抗,官员无法解决。总督耆英与英国人商议后决定延缓两年,不久后他被召回,徐广缙接任。恰好黄竹岐乡民打死六个英国人,领事德庇时要挟赔偿保护,徐广缙惩处了凶手,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警告民众不要暴动,事情得以平息。

德庇时回国后,文翰接任领事,刚到任时请求觐见。徐广缙前往虎门检查炮台,邀请他见面,并登上他的船,展示了自己的坦率。二十九年,文翰因为两年入城期限已到,要求履行约定,徐广缙告诉他这是耆英所承诺的。于是他暂时采取权宜之计,民众情绪激动,众怒难犯,不是官员所能禁止的。文翰则坚持履行成约,并以其他省份入城为例进行质问,扬言将派兵船到天津向朝廷申诉,双方僵持不下。

徐广缙上奏朝廷,自己请求严厉处理。朝廷密令允许他暂时进城一次,以履行前言,但不能形成常态。徐广缙再次上奏说:‘进城万万不可行。广东民众剽悍,与福建、浙江、江苏不同。阻止他们进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还有爪牙可以依靠;允许他们进城而有事,则人心涣散,必至内外交困。明知有害无利,岂敢轻易尝试。’最终坚决拒绝。英国人于是聚集三艘兵船在香港,派小艇到各港口测水探路,进行恫吓。

徐广缙增派兵力守卫炮台和要塞,严阵以待。当时民团号称十万,声势浩大。华商会议决定暂停与各国贸易,秘密告知美、法两国领事,挑衅实由英国人引起。于是各洋商担心受到干扰,打算将损失归咎于领事。士绅联名致信文翰,反复陈述利害关系。文翰内部受到牵制,于是放弃入城之议,请求按照旧例通商。双方约定,停止贸易和重新开市都不是由官方命令,不进城即可通商,如果以后有反复,仍然停止。事情解决后,徐广缙上奏,宣宗非常高兴。诏书说:‘洋务兴起已有十年。沿海地区受到困扰,耗费军饷,劳师动众,虽然最近略有安宁,但治理方法刚柔未得其平,弊端因而愈出。朕担心沿海居民可能遭受蹂躏,一切隐忍等待。昨天英国首领再次提出入城之请,徐广缙等人悉心处理,行动符合机宜。入城之议停止,依旧通商。没有折损一兵一卒,没有发射一箭,中外安宁,可以长久安定,朕非常高兴!’于是封徐广缙为一等子爵,赐双眼花翎。在这场事件中,商民一心,尤其是得到绅士许祥光、伍崇曜的大力支持,两人都被优待提拔。

数月后,文翰再次上书大学士穆彰阿、耆英,派人到上海、天津投递。文翰随后前往上海,想要有所陈请,但先后被拒绝;于是回到香港,仍然觊觎不已。

当时两广盗贼横行,以广西金田的洪秀全最为凶悍。巡抚郑祖琛软弱纵容盗贼,徐广缙上奏弹劾他养兵贻患,将他罢免。广东韶州、廉州的盗贼也蔓延开来,徐广缙派兵扼守梧州、肇庆。朝廷诏令徐广缙前往广西剿办,不久起用林则徐为帅,命令徐广缙剿捕广东流匪。咸丰元年,他出驻高州。匪首凌十八、陈二、吴三、何茗科占据罗镜圩和信宜,与洪秀全相互呼应。徐广缙派兵进攻,击毙吴三,追捕何茗科到贵县将其擒获;又击败廉州贼人颜品瑶,擒获李士青。二年春天,乘胜进攻罗镜圩,擒获凌十八。捷报传来,加封太子太保。命令他迅速前往梧州,而洪秀全的大股部队已经攻陷桂林,逃入湖南。赛尚阿因罪被贬,徐广缙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代理湖广总督。十月,到达衡州,贼人猛攻长沙,骆秉章、张亮基奋力防守,屡次挫败贼人,贼人于是逃窜到岳州。徐广缙才到达长沙。不久,岳州也被攻陷,直逼武昌。徐广缙进驻岳州,而汉阳、武昌相继陷落。

朝廷斥责徐广缙拖延不进,调度失当,死守岳州,拥兵自重,剥夺了他的职务,逮捕审问,没收了他的家产,判处死刑。三年夏天,粤匪进入河南境内,释放了徐广缙,交巡抚陆应穀差遣,责令他带罪立功。他率领军队驻扎归德,在防剿捻匪中立功。八年,被命令前往胜保军营,不久授予四品卿衔,留在凤阳协助袁甲三剿捻匪。不久后去世。

叶名琛,字昆臣,是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十八年,被任命为陕西兴安知府。历任山西雁平道、江西盐道、云南按察使,湖南、甘肃、广东布政使。二十八年,被提升为广东巡抚。二十九年,英国人想要履行入城之约,叶名琛与总督徐广缙坚决不允许,联合民团,严加戒备。华商自行停止贸易以制约他们,英国人才放弃之前的提议。论功行赏,被封为一等男爵,赐予花翎。三十年,平定了英国德土匪,受到优待。咸丰元年,击毙罗镜会匪吴三,加封太子少保。二年,徐广缙前往广西督师,任命叶名琛接办罗镜剿捕事宜,出驻高州。这年秋天,罗镜匪首凌十八被击毙,加封总督衔,代理总督,前往南、韶一带督剿。不久正式任命为两广总督,兼任通商大臣。

当时广东盗贼横行,四年,广州的群匪扰乱到省城,他派遣将领分路进剿,连续取得胜利。近省的佛山、龙门、从化、东莞、阳山、河源、增城、封川,韶州的海丰、开建,潮州的惠来,肇庆府城及德庆都曾被攻陷,后来又先后收复。邻省的军务非常紧急,粮饷器械多依赖广东接济,叶名琛筹备供应无缺,因此得到时人的赞誉。五年,以总督的身份协办大学士。六年,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仍然保留总督职务。

名琛性格刚强,勤于处理官吏事务,他的下属都畏惧他的威严和地位。

最初因为与徐广缙一同拒绝英国人进城而受到特殊关注,因此对过去的事情感到自豪,喜欢夸大其词,遇到中外交涉的事情,只是简单写下几个字作为回答,有时甚至不回答。

当土匪逼近广州时,有人提议借外国兵力来抵御土匪,名琛予以斥责并让他们退去。土匪被平定后,按察使沈棣辉功劳最大,将上官、绅士、兵练出力者列名请求奖励,但名琛拒绝上奏,导致兵练解散。

他又严厉处理通匪的余党,有人借捕匪的机会进行仇杀,从贼逃走不敢回家,狡猾的投奔香港,劝说英国人攻打广州。水师千总巡河时,遇到挂着英国旗的划艇,搜获十三人,拔下了他们的旗帜。

英国领事巴夏礼索要这些人和旗帜,但名琛不予理会,要求同时索要千总,于是将千总置之不理。不久后,英国派来通事告知,如果第二天中午不按照约定,就会攻打城市。到了那一天,英国军队果然夺取了猎德、中流炮台。

名琛说:‘他们应该会自己撤退。’命令水师不要与之交战,于是凤凰山、海珠等炮台都被占领,他们向省城开炮,十月初一,摧毁了城墙,攻入后又退出。他派遣广州知府去询问用兵的原因,英国人说:‘两国官员没有见面,感情不亲近。误听传言,多次违背和好的意愿。请允许我们进城面议。’名琛不同意。

他们请求在城外会议,名琛也不答应。数万兵练前来支援,但害怕敌人的火器,不能全力战斗。民众非常愤怒,焚烧了英、法、美三国的住宅,过去的十三行都被烧毁。英国军队也焚烧了数千家民居,退到大黄旗泊,各自向本国报告。

英国派遣额罗金来广东,聚集兵力在澳门、香港,写信索要赔偿。名琛认为他的话狂妄无礼,不予理会。法国、美国两国的领事也要求赔偿,并告知英国军队已经决定攻城,他们原本想要从中调解。

名琛担心他们联合起来威胁我们,也不听他们的;并且没有做好防备。七年后,英国军队攻打东莞,总兵董开庆与之交战,军队溃败。额罗金派船递送照会,名琛以通商之外的事情,一概不能接受。

他连续上书说:‘英国国王不喜欢战争,广东的事情都是额罗金等人所为。我始终坚持,他们最终会自食其果。’皇帝秘密下诏警告他不要轻视敌人,他仍然相信自己有把握,还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九月,英国军队突然到来,法国、美国的军队也跟随着。将军们商议战守,名琛只依靠通事张云同为内应,等待敌人陷入困境。民间看到他泰然自若,事情都保密不公开,反而怀疑他阳拒阴抚,人心更加涣散。

十一月,敌人将榜文贴在城外,限定二十四小时内攻破城墙,劝说商民躲避。炮击总督署,蔓延到市场,城墙最终被攻破。巡抚柏贵命令绅士伍崇曜等人议和,名琛仍然坚持不允许进入城市的提议,夜晚躲避到左都统署,英国人将他搜出来,抬上船。

将军和巡抚将此事上报,皇帝下诏斥责名琛刚愎自用,处理事情不当,剥夺了他的职务,英国人于是占据了省城,禁止巡抚等官员外出,要求他们安抚民众。

民众各自组织练兵,在佛山设立总局,相持数年。各国联合军队前往天津,事情变得更加棘手。

名琛被俘后,英国人将他带到印度孟加拉,住在镇海楼上。他仍然时常作书画,自称‘海上苏武’,赋诗表达自己的志向,每天不断念诵吕祖经。

九年,他去世后,尸体才被运回。广东人对他误国感到遗憾,为此作诗说:‘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黄宗汉,字寿臣,福建晋江人。道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改任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任员外郎、郎中,升任御史、给事中。

二十五年,出任广东督粮道,调任雷琼道,历任山东、浙江按察使。咸丰初年,巡抚吴文镕推荐宗汉可以重用,升任甘肃布政使。二年,晋升云南巡抚,尚未上任,调任浙江。

正值试办海运,湖郡漕船浅滞,改留变价,亏损银两三十余万两,布政使椿寿情急自缢。宗汉上疏请求将原米随新漕运往京城,得到批准。

三年,粤匪侵犯江宁,调派浙江两千名士兵支援。江宁不久被攻陷,宗汉前往嘉兴、湖州筹备防务,上疏说不能仅仅在本境划界防守。

于是分兵前往江苏、安徽境内协助防守,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妥协。不久上海发生叛乱,攻陷城池,他请求将海运改为在刘河接收。

当时江南大营急需军饷,宗汉写信给向荣,全面计算,请求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确定每月的数额。向荣将此事上报,文宗认为他做得对。

四年,皇帝特别下诏褒奖宗汉处理防务、海运,以及本境治理叛乱、监察官员,处理得非常精细,值得嘉奖,特赐御书‘忠勤正直’匾额,勉励他善始善终,成为一代良臣。

升任四川总督。给事中张修育上疏说:‘宗汉治理浙江,布置得当,不可轻易更换。’皇帝下诏不同意。

适逢几个月没有上奏,皇帝降旨询问,他以疾病为借口,皇帝斥责他,提议降三级调用,加恩降为二品顶戴,仍然留任总督。

五年,马边夷人叛乱,被平定。遵照皇帝的旨意,派遣松潘镇总兵德恩率领两千士兵支援荆州,又调派四千士兵前往贵州剿灭苗民,并协饷十万两。

六年,因为长时间没有上奏,皇帝命令将军乐斌查奏,他以痰疾为借口,被部下讨论降级调用,皇帝下令降为二品顶戴,仍然留任总督。

补任内阁学士,兼任署刑部侍郎、顺天府尹。

广东发生军事事件,叶名琛被俘,任命宗汉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当时广州被英国人占领,巡抚柏贵在城中被他们胁迫。

民团四处兴起,文宗因为徐广缙等人之前拒绝英国人进城,依靠绅民的力量,想要重新任用他们,命令在籍侍郎罗惇衍、京卿龙元僖、给事中苏廷魁负责组织练兵。

惇衍等人号召乡团,得到数万人,约定攻城,但最终没有成功;还禁止华人受雇于洋人服役以困住他们。

八年的春天,各国派人到江苏投书给京师大学士,诉说广东的事情,请求派遣大臣到上海开会;并且说如果超过了期限就前往天津。

皇帝下诏让他们仍然回到广东等待宗汉查办,而英国和俄国的兵船已经停泊在吴淞。

宗汉经过江苏,总督何桂清坚决要求留在上海开会,宗汉不同意,就匆忙离开了;他取道浙江、福建,但是调兵却无法得到。

等他到达广东时,敌军已经攻占了天津。宗汉驻扎在惠州,只能依靠联络民团,出示空言激励,但是被英国人禁止,无法普及。

后来天津和约达成,等到六百万两的赔偿分年交清后,才退出广州,广东民众更加愤怒。

英国领事宣布和议,新安镇的乡勇杀了几个宣布和议的人,于是英国发兵占领新安。民团大规模攻打城池,一开始胜利,最终失败,悬赏购买洋官的首级,也只是偶尔有所杀伤而已。

宗汉对外害怕强敌,对内害怕民众,不能有所作为。

等到大学士桂良等人到达上海商议税则和换约事宜,准备与商人交还广州,向宗汉询问近况,宗汉却总是不回答。

而英国人因为已经议和,民团又相互仇杀,来质问宗汉,并且揭露团绅的告示中载有与皇帝谕旨不同的内容,一定要罢免宗汉和三个团绅。

桂良等人上疏报告,皇帝下诏责成宗汉逮捕伪造谕旨的人,免去他的通商大臣职务,改任何桂清。

英国使臣额罗金仍然不满意,就率领舰队前往广东。

九年,于是又发生了天津之战。

不久调任宗汉为四川总督,召回京城,改任侍郎候补。

十年,代理吏部侍郎,不久正式任命。

四川的京官呈请皇帝命令宗汉前往四川督办团练,没有得到允许。

宗汉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交好。

十一年,穆宗即位,载垣等人获罪。

少詹事许彭寿上疏弹劾宗汉与陈孚恩、刘昆等人结党,与肃顺等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皇帝下诏说:‘黄宗汉今年春天前往热河,用危言耸听阻止皇帝回銮。等到皇上的灵柩即将回京,他又担心京城的情况,到处告诉别人,希望阻止。他的意图是迎合载垣等人,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他的名声和品行如此,如果让他滥居卿相之位,如何能够成为属下的表率?将他革职永不录用,以警告那些软弱的官员。’并且追回之前赐予的‘忠勤正直’匾额。

同治三年,宗汉去世。

评论说:在道光、咸丰年间,海禁大开,然而朝廷和民间都对外情一无所知。广东民众深受外患之害,亲眼目睹国威的衰落,愤怒和恐惧交织,于是因为拒绝外国人进城的事情,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朝廷误信民气可用,却不知道虚声不足以依赖。徐广缙操纵有术,暂时得以安宁;叶名琛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导致失败,这是应该的。黄宗汉犹豫不决,导致失误,最终因为依附权贵而被谴责。徐广缙在广东东边平定了罗镜的匪患有功,等到他代替赛尚阿担任总督,军事已经败坏,他四处奔波,不知所措,责任无可推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一-注解

徐广缙:人名,清代官员,曾任广东巡抚。

叶名琛:人名,清代官员,曾任两广总督。

黄宗汉:黄宗汉(?-1855年),清朝官员,曾任江西巡抚。在鸦片战争期间,他因处理不当,导致英军攻占九江,后被朝廷处死。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试及格者,意味着进入官僚体系。

庶吉士:清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

编修:翰林院中的官职,负责编纂史书等。

御史:清朝时期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官员和奏议。

知府:地方行政官职,负责一府的行政事务。

道: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省下的地区。

督粮道: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粮食的征收和分配。

按察使: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司法和监察。

布政使: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财政和行政。

巡抚: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个省的行政事务。

总督:清代地方行政的最高官员,负责一省或数省的行政、军事、财政等事务。

通商大臣:负责对外贸易的官员。

栈房:供商队存放货物和休息的场所。

领事:指外国驻中国的领事,代表本国政府处理外交事务。

洋务:指清朝末年兴办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等活动。

丁母忧:指官员的母亲去世,按照清朝规定,官员需回家守丧。

服阕:守丧期满。

爪牙:比喻亲信或帮凶。

洋务之兴:指洋务运动的兴起。

濒海居民:指沿海地区的居民。

隐忍:忍受,忍耐。

抚贼:安抚叛乱者。

剿匪:清剿叛乱者。

钦差大臣:皇帝派出的代表,负责处理重大事务。

籍其家:抄没其家产。

大辟:古代死刑的一种,即斩首。

捻匪:清朝末年的一种民间武装组织。

协办大学士: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体仁阁大学士:官职,相当于宰相。

名琛:叶名琛,清朝官员,曾任两广总督,以刚愎自用、不擅长处理外交事务著称。

英人:指英国人,当时英国是中国的列强之一。

通匪:与叛乱分子有联系或勾结。

巴夏礼:英国驻广州领事,曾与叶名琛发生冲突。

水师:指清朝的海军。

炮台:军事防御设施,用于发射炮弹。

省城:指省的行政中心所在的城市。

通事:指翻译官或中介人。

夷然不惊:形容态度镇定,不慌不忙。

相臣:指宰相,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疆臣:指地方上的高级官员,如巡抚、总督等。

苏武:汉朝时期的名将,以忠诚著称。

吕祖经:道教经典,相传为吕洞宾所著。

粤匪:指广东地区的叛乱分子。

两广总督: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广东和广西两省。

侍郎:明清两代中央官员的职位,低于尚书,相当于现代的副部长。

给事中:清朝时期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和奏议。

散馆:科举考试中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

军机章京:清朝军机处中的官员,负责处理军务。

员外郎:清朝时期的高级官员,位列郎中之下。

郎中:清朝时期的高级官员,位列员外郎之上。

雷琼道: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域,位于广东。

漕运: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的方式。

海运:通过海洋运输粮食的方式。

大营:清朝时期的军事编制,类似于现代的军团。

刘河:位于江苏省的一条河流。

文宗:清朝皇帝,即咸丰帝。

马边夷匪:指马边地区的叛乱分子。

松潘镇:清朝时期的军事编制,位于四川省。

荆州:位于湖北省的一个城市。

苗:指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内阁学士:清朝时期的高级官员,负责内阁的文书工作。

顺天府尹: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官员,负责顺天府的行政事务。

罗惇衍:清朝官员,曾任侍郎。

龙元僖:清朝官员,曾任京卿。

苏廷魁:清朝官员,曾任给事中。

京师大学士:明清两代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持人,也是皇帝的顾问,地位崇高,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部长。

粤事:指广东地区发生的事情,这里可能是指与外国势力有关的冲突或事件。

吴淞:位于中国上海市宝山区,是长江入海口的一个重要港口,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与外国势力的冲突。

宗汉:人名,黄宗汉,清代官员。

何桂清:人名,清代官员,曾任江苏巡抚。

浙、闽:浙江和福建的简称,指这两个省份。

天津: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与外国势力的冲突。

英领事:英国驻广州领事,代表英国政府处理与广州地区的相关事务。

新安镇:地名,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民团:指由地方自行组织的自卫武装力量。

载垣、端华、肃顺:人名,晚清权臣,曾辅佐慈禧太后执政。

穆宗:人名,指清朝同治帝。

许彭寿:人名,清代官员,曾任少詹事。

热河:指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梓宫:指皇帝的灵柩。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泛指整个国家。

海禁:指明清两代对海上贸易的限制。

夷患:指外国侵略者的侵扰。

国威:指国家的威望和实力。

赛尚阿:人名,清代官员,曾任两广总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一-评注

八年春,各国遣人赴江苏投书致京师大学士诉粤事,请遣大臣至上海会议;且言逾期即赴天津。

此句描述了当时各国对粤事的不满,以及他们通过外交途径向清政府表达诉求的行为。‘投书’和‘诉粤事’表明了外交手段的运用,而‘请遣大臣至上海会议’则显示了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的被动和妥协态度。‘逾期即赴天津’则暗示了外国势力的威胁和清政府的担忧。

诏仍回广东候宗汉查办,而英、俄两国兵船已泊吴淞。

此句反映了清政府内部的处理方式,‘诏’字体现了皇权的权威,而‘仍回广东候宗汉查办’则显示了清政府对宗汉的信任和期待。‘英、俄两国兵船已泊吴淞’则描绘了外国势力的军事威胁,进一步突显了清政府的内外交困。

宗汉过江苏,总督何桂清坚留在上海开议,宗汉不可,遽去;取道浙、闽,调兵不可得。

此句揭示了宗汉在处理粤事时的困境,‘过江苏’和‘取道浙、闽’说明了他的行踪,而‘调兵不可得’则反映了清政府军力的薄弱和对外国势力的恐惧。

及至广东,敌兵已犯天津。

此句强调了敌兵的侵犯已经逼近国门,‘敌兵已犯天津’表明了形势的危急,同时也暗示了清政府应对外敌的无力。

宗汉驻惠州,惟恃联络民团,出示空言激励,为英人所禁格,不能遍及。

此句描述了宗汉在广东的无奈,‘驻惠州’说明了他的位置,而‘惟恃联络民团’则显示了他对民团的依赖。‘出示空言激励’则揭示了清政府在民间的无力,‘为英人所禁格’则进一步说明了外国势力的干预。

既而天津和约成,俟偿款六百万两分年交毕,始退出广州,粤民愈愤。

此句反映了天津和约对粤民的影响,‘既而’表明了事件的后续发展,‘俟偿款六百万两分年交毕,始退出广州’则揭示了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妥协和粤民的愤怒。

英领事宣布和议,新安镇乡勇杀其张示者数人,遂发兵陷新安。

此句描述了英领事宣布和议后的反应,‘英领事宣布和议’说明了对和议的态度,而‘新安镇乡勇杀其张示者数人’则反映了民间的反抗情绪。

民团大举攻城,初胜终挫,悬赏格购洋官首,亦仅时伺隐僻,有所杀伤而已。

此句描绘了民团攻城的情景,‘民团大举攻城’说明了民间的抵抗,而‘初胜终挫’则反映了民团在军事上的局限性。‘悬赏格购洋官首’则揭示了民间对外国官员的仇恨,‘时伺隐僻,有所杀伤而已’则反映了民间的报复行为。

宗汉外怵强敌,内畏民嵒,不能有所措施。

此句总结了宗汉的困境,‘外怵强敌’和‘内畏民嵒’揭示了他在内外压力下的无奈,‘不能有所措施’则反映了他的无力。

泊大学士桂良等至上海议税则及换约事宜,将与商交还广州,向宗汉询近状,辄不答。

此句描述了桂良等人的到来和与宗汉的交流,‘泊大学士桂良等至上海议税则及换约事宜’说明了他们的目的,而‘向宗汉询近状,辄不答’则反映了宗汉的沉默和清政府的内部矛盾。

而英人以既议和,民团复相仇杀,来相诘问,且揭团绅告示载谕旨有异,必欲去宗汉及三团绅。

此句揭示了英人对和议后的不满和他们对宗汉的指责,‘而英人以既议和’表明了英人的态度,‘必欲去宗汉及三团绅’则反映了英人对宗汉的不信任。

桂良等疏闻,诏责宗汉捕伪造谕旨之人,罢其通商大臣,改授何桂清。

此句描述了桂良等人的反应和清政府的处理方式,‘桂良等疏闻’说明了他们的行动,而‘诏责宗汉捕伪造谕旨之人’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宗汉的责备。

英使额罗金犹不惬,遽率舰赴广东。

此句描绘了英使的不满和他们的行动,‘英使额罗金犹不惬’说明了英使的态度,‘遽率舰赴广东’则反映了英人对广东的威胁。

九年,遂复有天津之役。

此句说明了天津之役的再次发生,‘九年’表明了时间,而‘遂复有天津之役’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敌的无奈。

寻调宗汉四川总督,召至京,改以侍郎候补。

此句描述了宗汉的调动和清政府的处理方式,‘寻调宗汉四川总督’说明了宗汉的调动,而‘召至京,改以侍郎候补’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宗汉的重新安排。

十年,署吏部侍郎,寻实授。

此句说明了宗汉的官职变动,‘署吏部侍郎’和‘寻实授’表明了他的职位和清政府的认可。

四川京官呈请饬赴四川督办团练,不许。

此句反映了宗汉在四川的安排,‘四川京官呈请饬赴四川督办团练’说明了京官的请求,而‘不许’则反映了清政府的拒绝。

宗汉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交结。

此句描述了宗汉的人际关系,‘与载垣、端华、肃顺等交结’说明了他的社交圈。

十一年,穆宗即位,载垣等获罪。

此句说明了穆宗即位后的政治变动,‘十一年’表明了时间,而‘载垣等获罪’则反映了政治斗争的结果。

少詹事许彭寿疏劾宗汉与陈孚恩、刘昆并党肃顺等,踪迹最密。

此句描述了许彭寿对宗汉的弹劾,‘少詹事许彭寿疏劾’说明了弹劾的行为,而‘与陈孚恩、刘昆并党肃顺等,踪迹最密’则反映了宗汉的嫌疑。

诏曰:‘黄宗汉本年春赴热河,危词力阻回銮。迨皇考梓宫将回京,又以京城可虑,遍告於人,希冀阻止。其意存迎合载垣等,众所共知。声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滥厕卿贰,何以表率属僚?革职永不叙用,以为大僚软媚者戒。’并追夺前赐御书‘忠勤正直’扁额。

此句是皇帝对宗汉的诏书,‘诏曰’表明了皇帝的权威,而诏书的内容则对宗汉进行了严厉的指责,‘革职永不叙用’则反映了皇帝对宗汉的处罚。

同治三年,卒。

此句说明了宗汉的去世,‘同治三年’表明了时间,而‘卒’则是对他生命的终结的描述。

论曰:当道、咸之间,海禁大开,然昧於外情,朝野一也。

此句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评价,‘当道、咸之间’表明了时间,而‘海禁大开’和‘昧於外情’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封闭。

粤民身创夷患之深,目击国威之堕,愤惧交乘,遂因拒入城一事,酿成大衅。

此句描述了粤民对外国侵略的愤怒和清政府的不力,‘粤民身创夷患之深’说明了粤民的苦难,而‘酿成大衅’则反映了事件的严重性。

朝廷误信民气可用,而不知虚声之不足恃也。

此句揭示了清政府在处理民气问题上的失误,‘朝廷误信民气可用’说明了清政府的错误,而‘虚声之不足恃’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外部声势的误解。

徐广缙操纵有术,幸安一时;叶名琛狃於前事,骄愎致败,宜哉。

此句评价了徐广缙和叶名琛的行为,‘徐广缙操纵有术’说明了徐广缙的权谋,而‘叶名琛狃於前事,骄愎致败’则反映了叶名琛的骄傲和失败。

黄宗汉依违贻误,终以依附权要被谴。

此句总结了黄宗汉的一生,‘黄宗汉依违贻误’说明了他的错误,而‘终以依附权要被谴’则反映了他的失败。

广缙在粤东剿平罗镜匪有功,及代赛尚阿督师,军事已坏,旁皇失措,咎无可辞焉。

此句对徐广缙的功过进行了评价,‘广缙在粤东剿平罗镜匪有功’说明了他的功绩,而‘军事已坏,旁皇失措’则反映了他的失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八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2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