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六-原文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
少警敏,有异才。
年二十,举乡试。
巡抚张师诚辟佐幕。
嘉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历典江西、云南乡试,分校会试。
迁御史,疏论福建闽安副将张宝以海盗投诚,宜示裁抑,以防骄蹇,被嘉纳。
未几,出为杭嘉湖道,修海塘,兴水利。
道光元年,闻父病,引疾归。
二年,起授淮海道,未之任,署浙江盐运使。
迁江苏按察使,治狱严明。
四年,大水,署布政使,治赈。
寻丁母忧,命赴南河修高家堰堤工,事竣回籍。
六年,命署两淮盐政,以未终制辞,服阕,补陕西按察使。
迁江宁布政使,父忧归。
十年,补湖北布政使,调河南,又调江宁。
十一年,擢河东河道总督。
疏陈稭料为河工第一弊薮,亲赴各厅察验;又言碎石实足为埽工之辅,应随宜施用。
十二年,调江苏巡抚。
吴中洊饥,奏免逋赋,筹抚恤。
前在藩司任,议定赈务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
赈竣,乃筹积穀备荒。
清釐交代,尽结京控诸狱。
考覈属吏,疏言:“察吏莫先於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於心,然后能以验群吏之尽心与否。如大吏之心先未贯彻,何从察其情伪?臣惟持此不敢不尽之心,事事与僚属求实际。”
诏嘉之,勉以力行。
先是总督陶澍奏濬三江,则徐方为臬司,综理其事,旋以忧去。
至是黄浦、吴淞工已竣,则徐力任未竟者,刘河工最要,拨帑十六万五千有奇,白茆次要,官绅集捐十一万两,同时开濬,以工代赈。
两河旧皆通海,易淤,且凿河工钜,改为清水长河,与黄埔、吴淞交汇通流。
各於近海修闸建坝,潮汐泥沙不能壅入,内河涨,则由坝泄出归海。
复就原河逢湾取直,节省工费三万馀两,用濬附近刘河之七浦河,及附近白茆之徐六泾、东西护塘诸河。
又濬丹徒、丹阳运河,宝带桥泖淀诸工,以次兴举,为吴中数十年之利。
两署两江总督。
十七年,擢湖广总督。
荆、襄岁罹水灾,大修堤工,其患遂弭。
整顿盐课,以减价敌私无成效,专严缉私之禁,销数大增。
湖南镇筸兵悍,数肇衅,巡阅抚驭,密荐总兵杨芳,擢为提督,移驻辰州,慎固苗疆屯防。
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下中外大臣议。
则徐请用重典,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宣宗深韪之,命入觐,召对十九次。
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十九年春,至。
总督邓廷桢已严申禁令,捕拏烟犯,洋商查顿先避回国。
则徐知水师提督关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严备。
檄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
请定洋商夹带鸦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货物入官,责具甘结。
他国皆听命,独义律枝梧未从。
於是阅视沿海炮台,以虎门为第一门户,横档山、武山为第二门户,大小虎山为第三门户。
海道至横档分为二支,右多暗沙,左经武山前,水深,洋船由之出入。
关天培创议於此设木排铁练二重,又增筑虎门之河角炮台,英国商船后至者不敢入。
义律请令赴澳门载货,冀囤烟私贩,严斥拒之,潜泊尖沙嘴外洋。
会有英人殴毙华民,抗不交犯,遂断其食物,撤买办、工人以困之。
七月,义律藉索食为名,以货船载兵犯九龙山炮台,参将赖恩爵击走之。
疏闻,帝喜悦,报曰:“既有此举,不可再示柔弱。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
御史步际桐言出结徒虚文,则徐以彼国重然诺,不肯出结,愈不能不向索取,持之益坚。
寻义律浼澳门洋酋转圜,原令载烟之船回国,货船听官查验。
九月,商船已具结进口,义律遣兵船阻之,开炮来攻,关天培率游击麦廷章奋击败之。
十月,又犯虎门官涌,官军分五路进攻,六战皆捷。
诏停止贸易,宣示罪状,饬福建、浙江、江苏严防海口。
先已授则徐两江总督,至是调补两广。
府尹曾望颜请罢各国通商,禁渔船出洋。
则徐疏言:“自断英国贸易,他国喜,此盈彼绌,正可以夷制夷。如概与之绝,转恐联为一气。粤民以海为生,概禁出洋,其势不可终日。”
时英船寄椗外洋,以利诱奸民接济销烟。
二十年春,令关天培密装炮械,雇渔船蛋户出洋设伏,候夜顺风纵火,焚毁附夷匪船,接济始断。
五月,再焚夷船於磨刀洋。
谍知新来敌船扬帆北乡,疏请沿海各省戒严。
又言夷情诡谲,若迳赴天津求通贸易,请优示怀柔,依嘉庆年间成例,将递词人由内地送粤。
六月,英船至厦门,为闽浙总督邓廷桢所拒。
其犯浙者陷定海,掠宁波。
则徐上疏自请治罪,密陈兵事不可中止,略曰:“英夷所憾在粤而滋扰於浙,虽变动出於意外,其穷蹙实在意中。惟其虚忄乔性成,愈穷蹙时,愈欲显其桀骜,试其恫喝,甚且别生秘计,冀售其奸;一切不得行,仍必帖耳俯伏。第恐议者以为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与其旷日持久,不如设法羁縻。抑知夷情无厌,得步进步,威不能克,患无已时。他国纷纷效尤,不可不虑。”
因请戴罪赴浙,随营自效。
七月,义律至天津,投书总督琦善,言广东烧烟之衅,起自则徐及邓廷桢二人,索价不与,又遭诟逐,故越境呈诉。
琦善据以上闻,上意始动。
时英船在粤窥伺,复连败之莲花峰下及龙穴洲。
捷书未上,九月,诏曰:
“鸦片流毒内地,特遣林则徐会同邓廷桢查办,原期肃清内地,断绝来源,随地随时,妥为办理。
乃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兴贩来源并未断绝,沿海各省纷纷徵调,糜饷劳师,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之所致。”
下则徐等严议,饬即来京,以琦善代之。
寻议革职,命仍回广东备查问差委。
琦善至,义律要求赔偿烟价,厦门、福州开埠通商,上怒,复命备战。
二十一年春,予则徐四品卿衔,赴浙江镇海协防。
时琦善虽以擅与香港逮治,和战仍无定局。
五月,诏斥则徐在粤不能德威并用,褫卿衔,遣戍伊犁。
会河决开封,中途奉命襄办塞决,二十二年,工竣,仍赴戍,而浙江、江南师屡败。
是年秋,和议遂成。
二十四年,新疆兴治屯田,将军布彦泰请以则徐综其事。
周历南八城,濬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馀顷,请给回民耕种,改屯兵为操防,如议行。
二十五年,召还,以四五品京堂候补。
寻署陕甘总督。
二十六年,授陕西巡抚,留甘肃,偕布彦泰治叛番,擒其酋。
二十七年,授云贵总督。
云南汉、回互斗焚杀,历十数年。
会保山回民控於京,汉民夺犯,毁官署,拆澜沧江桥以拒,镇道不能制。
则徐主止分良莠,不分汉、回。
二十八年,亲督师往剿,途中闻弥渡客回滋乱,移兵破其巢,歼匪数百。
保山民闻风股栗,缚犯迎师,诛其首要,散其胁从,召汉、回父老谕以恩信。
遂搜捕永昌、顺宁、云州、姚州历年戕官诸重犯,威德震洽,边境乃安。
加太子太保,赐花翎。
二十九年,腾越边外野夷滋扰,遣兵平之。
以病乞归。
逾年,文宗嗣位,叠诏宣召,未至,以广西逆首洪秀全稔乱,授钦差大臣,督师进剿,并署广西巡抚。
行次潮州,病卒。
则徐威惠久著南服,贼闻其出,皆震悚,中道遽殁,天下惜之。
遗疏上,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云南、江苏并祀名宦,陕西请建专祠。
则徐才识过人,而待下虚衷,人乐为用,所莅治绩皆卓越。
道光之季,东南困於漕运,宣宗密询利弊,疏陈补救本原诸策,上畿辅水利议,文宗欲命筹办而未果。
海疆事起,时以英吉利最强为忧,则徐独曰:
“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后其言果验。
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人。
嘉庆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屡分校乡、会试,称得士。
十五年,授台湾遗缺知府,浙江巡抚蒋攸銛请留浙,补宁波。
母忧归,服阕,补陕西延安府,历榆林、西安,以善折狱称。
平反韩城、南郑冤狱,又全同州嫠妇母子,陕民歌颂,传播京师。
二十五年,超擢湖北按察使,权布政使。
沿江民田历年沉没,而赋额仍在,为民累,悉请免之。
道光元年,迁江西布政使。
以前在西安失察渭南令故出县民柳全璧杀人罪,罣误,夺职。
议戍军台,宣宗知其无私,特免遣戍,予七品衔,发直隶委用。
寻授通永道。
四年,擢陕西按察使,迁布政使。
六年,擢安徽巡抚。
自嘉庆时,安徽多大狱,凤、颍两郡俗尤悍,常以兵定,责缴兵械,私藏尚多。
廷桢乃立限,责成保长,逾限及私造者置之法。
任吏皆得人,刁悍之风稍戢。
旧例,颍州属三人以上凶器伤人者,极边烟瘴充军,佥妻发配。
廷桢疏言:
“悍俗诚宜重惩,妇女顾名节,多自残求免,或自尽伤生,情在可矜,请停其例。”
遇水灾,亲乘舟勘赈。
修复安丰塘、芍陂水门,濬凤阳沫河,加筑堤闸。
严缉捕,屡获剧盗。
以获南河掘堤首犯陈端,诏嘉奖。
治皖十载,政尚安静,境内大和。
十五年,擢两广总督。
鸦片烟方盛行,漏银出洋为大患。
十六年,英吉利商人以趸船载烟,廷桢禁止不许进口,犹泊外洋,严旨驱逐。
沿海奸民勾结,禁令猝难断绝。
廷桢与提督关天培整备海防,迭於大屿山口、急水洋获蟹艇,载银钜万,尽数充赏,破获囤烟私贩。
十八年,英船载属番男妇五百馀人赴澳门居住,驱令回国。
诏下禁烟议,疏言:
“法行於豪贵,则小民易从;令严於中土,则外货自绌。”
十九年,林则徐奉命至广东,廷桢与之同心协力,尽获趸船积烟,焚之,严私贩之罪;临以兵威,屡战皆捷,事详则徐传。
奸民因失业,遍腾蜚语。
廷桢疏陈,略曰:
“臣缉惩鸦片,三载於兹。
豪猾之徒,刑僇逋逃,身家既失,怨讟遂兴。
查检为希旨,掩捕为贪功,侦伺为诡谋,推鞫为酷罚。
诬以纳贿,目以营私。
讥建议为急於理财,訾新例为轻於改律,狂悖纷荧,无非为烟匪泄愤。”
诏慰勉之。
调两江、云贵,皆未赴,闽防方急,遂调闽浙总督。
购洋炮十四运闽,以闽洋无内港,炮台建於海滩,沙浮不固,奏改为炮墩,囊沙堆筑,外护以船。
募水勇饰商船出洋巡缉。
二十年三月,英船窥厦门,遣提督程恩高等迎敌於梅林澳,击走之。
奸民勾通出洋运烟,分责水陆师严缉,遇即攻击,迭有歼擒。
六月,敌船驶入厦门,求通贸易,阻之,遂开炮,来扑炮台,参将陈胜元、守备陈光福奋击,毙其前队数人,发炮伤敌甚众,乃遁。
其分犯浙洋者,陷定海,廷桢率师赴剿,行次清风岭,诏以闽防紧要,止其赴浙,遂驻兵泉州,招募练勇。
疏言:
“英船二十馀艘聚泊定海,内地师船恐难骤近,必改造坚大之船,多配炮火,间道而进,方能制胜。”
九月,诏以廷桢等在粤办理不善,转滋事端,与林则徐同夺职。
二十一年,琦善撤沿海兵备,虎门失守,复追论廷桢久任两广,废弛营务,与则徐同戍伊犁。
二十三年,释还。寻予三品顶戴,授甘肃布政使。
议清查荒地,亲往历勘,由银州东尽洮、陇,西极酒泉,得田一万九千四百馀顷,又番贡地一千五百馀顷,宁夏马厂地归公一百馀顷,熟地升科,荒者招垦,诏嘉其勤,复二品顶戴。
二十五年,擢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
番匪扰蒙部,遣兵邀击於硫磺沟,平之。
寻回任。
二十六年,卒於官。
廷桢治行早为时称,屡踬屡起,宣宗知之深,故卒用之。
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论学不辍。
尤精於音韵之学,所著笔记、诗、词并行世。
子尔恒,亦官至陕西巡抚,自有传。
当廷桢之去福建也,逾年,英兵复至,陷厦门,遂窥台湾。
总兵达洪阿偕台湾道姚莹屡却之。
及和议成,同获谴。
达洪阿,字厚庵,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
由护军洊擢总兵。
道光十五年,调台湾镇。
十八年,剿嘉义县匪沈和等,赐花翎,加提督衔。
二十一年八月,英兵船至鸡笼海口,达洪阿与姚莹督兵御之。
副将邱镇功燃巨炮折其桅,敌船冲礁破碎,擒斩甚众,赐双眼花翎。
九月,敌船再至鸡笼三沙湾,复卻之。
剿平嘉义、凤山土匪,予骑都尉世职。
二十二年,敌船犯淡水、彰化间之大安港,欲入口。
达洪阿谋於姚莹,莹曰:‘此未可与海上争锋,必以计歼之。’
乃募渔舟投敌任乡导,诱令从土地公港入,搁浅中流,伏发,大破之,落水死者无算,其窜入渔舟者,击斩殆尽。
诏嘉台湾三次破敌,达洪阿等智勇兼施,大扬国威,赐号阿克达春巴图鲁,加太子太保衔。
敌船游奕外洋,乘间掩击,迭有俘获,遂不复至。
既而英师再陷定海,浙江、江苏军屡挫,乃议和。
英将濮鼎查诉称台湾所戮皆遭风难民,达洪阿等冒功捏奏,命总督怡良赴台湾查办。
至即传旨革职逮问,兵民不服,势汹汹,达洪阿等抚慰乃散。
至京,下刑部狱,寻释之,予三等侍卫,充哈密办事大臣。
历伊犁参赞大臣,西宁办事大臣。
二十六年,偕陕甘总督布彦泰剿平黑错寺番匪。
三十年,授副都统。
咸丰元年,从大学士赛尚阿剿贼广西,破紫金山西南炮台。
以病回京。
三年,粤匪犯畿辅,率八旗兵赴临洺关进剿。
从钦差大臣胜保击贼静海,四战皆捷,追至下西河,副都统佟鉴、天津知县谢子澄阵亡。
诏斥达洪阿先退,革职,留营效力。
四年,败贼献县,复原官。
寻追贼阜城,受伤,卒於军。
赠都统衔,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壮武。
姚莹自有传。
论曰:林则徐才略冠时,禁烟一役,承宣宗严切之旨,操之过急;
及敌氛蹈瑕他犯,遂遭谗屏斥。
论者谓粤事始终倚之,加之操纵,溃裂当不致此。
则徐濒谪,疏陈:‘自道光元年以来,粤关徵银三千馀万两,收其利必防其害。使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制夷已可裕如。’
诚为谠论。
惟当时内治废弛,外情隔膜,言和言战,皆昧机宜,其祸岂能幸免哉?
邓廷桢与则徐同心御侮,克保岩疆。
若达洪阿、姚莹卻敌台湾,固由守御有方,亦因敌非专注,朝廷皆不得已而罪之,
诸人卒皆复起,而名节播宇内、焕史册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六-译文
林则徐,字少穆,是福建侯官人。年轻时就机警敏捷,有出众的才华。二十岁时,参加了乡试。巡抚张师诚聘请他做幕僚。嘉庆十六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的主考官,负责分校会试。后来升任御史,上疏论述福建闽安副将张宝因海盗身份投诚的事,建议适当抑制,以防其骄傲自满,这一建议被采纳。不久后,外调担任杭嘉湖道,负责修建海塘,兴修水利。道光元年,得知父亲生病,请假回家。第二年,被任命为淮海道,但未赴任,代理浙江盐运使。后来调任江苏按察使,处理案件严格公正。道光四年,大水泛滥,代理布政使,负责赈灾。不久后因母亲去世,被命令前往南河修建高家堰堤坝,工程完成后返回家乡。道光六年,被任命代理两淮盐政,因未完成守丧之礼而辞职,守丧期满后,补任陕西按察使。后来调任江宁布政使,因父亲去世而回家。道光十年,补任湖北布政使,调任河南,又调任江宁。道光十一年,晋升为河东河道总督。上疏指出稭料是河工的一大弊端,亲自前往各处检验;又说碎石完全可以作为埽工的辅助材料,应灵活使用。道光十二年,调任江苏巡抚。吴中地区连续发生饥荒,上奏请求免除欠税,筹划抚恤措施。之前在藩司任内,制定了赈灾章程,实施有效,此时仍沿用此法,解决了积弊。赈灾结束后,开始筹备积谷以备荒年。清理交代,全部解决了京控的案件。考察属吏,上疏说:“考察官吏,首先要自我反省,必须将各属的大小政务,一一用心思考,然后才能检验群吏是否尽心。如果大官的心思没有彻底贯彻,怎能了解他们的虚实?我只坚持这种尽心尽力的态度,事事与僚属共同寻求实际。”皇帝下诏嘉奖他,勉励他继续努力。
在此之前,总督陶澍上奏请求疏浚三江,林则徐当时担任臬司,负责统筹此事,不久后因丧事离职。到这时,黄浦、吴淞的工程已经完成,林则徐尽力完成未竟的事业,刘河工程最为重要,拨款十六万五千两,白茅次要,官员和绅士集捐十一万两,同时开工,以工程代替赈灾。两条河流以前都通向大海,容易淤积,且开河工程浩大,改为清水长河,与黄埔、吴淞交汇相通。在近海修建闸门和堤坝,潮汐和泥沙不能堵塞入内,内河水位上涨时,则由堤坝泄入大海。又将原河道的弯曲处改为直道,节省了三万两以上的工程费用,利用附近刘河的七浦河,以及附近白茅的徐六泾、东西护塘等河流。又疏浚了丹徒、丹阳运河,宝带桥泖淀等工程,依次兴办,为吴中地区带来了数十年的利益。两次代理两江总督。
道光十七年,晋升为湖广总督。荆州、襄阳地区每年都遭受水灾,大修堤坝,灾害得到了缓解。整顿盐税,以降价对抗私盐没有效果,专门加强查禁私盐的禁令,销量大幅增加。湖南镇筸兵凶悍,多次挑衅,巡阅安抚,秘密推荐总兵杨芳,提升为提督,移驻辰州,巩固苗疆屯防。
道光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求禁止鸦片烟,皇帝下令中外大臣讨论。林则徐请求采取严厉措施,说:“这个祸害不除,十年后,不仅没有可筹之饷,也没有可用之兵。”宣宗深以为然,命令他入朝觐见,召见十九次。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道光十九年春天到达。总督邓廷桢已经严格宣布禁令,逮捕烟犯,洋商查顿先避回国。林则徐知道水师提督关天培忠诚勇敢,可以重用,命令他整兵严备。下令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自到虎门验收,在海滨焚烧,四十多天才烧完。请求定洋商夹带鸦片罪名,依照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货物充公,责令具结。其他国家都服从命令,只有义律推三阻四,不肯服从。于是他巡视沿海炮台,以虎门为第一门户,横档山、武山为第二门户,大小虎山为第三门户。海道至横档山分为两支,右边多暗礁,左边经过武山前,水深,洋船由此出入。关天培提议在此设置木排铁链两层,又增筑虎门河角的炮台,英国商船后来者不敢进入。义律请求前往澳门载货,企图囤积烟土私贩,严词拒绝,秘密停泊在尖沙嘴外海。
此时有英国人打死华人,拒绝交出罪犯,于是断绝他们的食物,撤买办、工人以困之。七月,义律以索食为名,用货船载兵进攻九龙山炮台,参将赖恩爵击退了他们。上疏报告,皇帝很高兴,回复说:“既然有此举,不可再示柔弱。不必担心你们轻举妄动,但不要害怕。”御史步际桐说结盟徒为虚文,林则徐以该国重视承诺,不肯出结,越发坚持索要。不久,义律请澳门洋酋调解,原令载烟之船回国,货船听官查验。九月,商船已经具结进口,义律派兵船阻拦,开炮攻击,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奋力击败。十月,又进攻虎门官涌,官军分五路进攻,六战皆捷。皇帝下诏停止贸易,公布罪状,命令福建、浙江、江苏严防海口。此前已经任命林则徐为两江总督,到这时调任两广。
府尹曾望颜请求罢免各国通商,禁止渔船出海。林则徐上疏说:“自从断绝英国贸易,其他国家高兴,这正好可以以夷制夷。如果一概与之断绝,反而可能让他们联合起来。广东人民以海为生,一概禁止出海,形势无法持久。”当时英国船只停泊在外海,用利益引诱奸民接济销烟。道光二十年春天,命令关天培秘密装备炮械,雇佣渔船和船民出海设伏,等到夜晚顺风放火,焚烧依附于外国的匪船,接济才断绝。五月,再次在磨刀洋焚烧外国船只。间谍得知新来的敌船扬帆北行,上疏请求沿海各省加强戒备。又说外国人的心思诡谲,如果直接前往天津求通贸易,请求给予优待,依照嘉庆年间的成例,将递词人由内地送往广东。
六月,英国船只到达厦门,被闽浙总督邓廷桢拒绝。他们在浙江登陆,攻陷定海,掠夺宁波。林则徐上疏请求治罪,秘密陈述军事不可中止,大致说:“英国人之所以在广东怨恨,却在浙江滋扰,虽然变化出于意料之外,但他们陷入困境是意料之中的。只是他们傲慢成性,越是在困境中,越想表现出桀骜不驯,试图吓唬人,甚至可能想出新的阴谋,希望卖出他们的奸计;一切都不能得逞,最后仍然会屈服。但恐怕有人认为内地船炮不是外夷的对手,与其旷日持久,不如设法牵制。但不知道外国人的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威严不能压服,祸患没有尽头。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不可不防。”因此请求戴罪前往浙江,随军自效。七月,义律到达天津,给总督琦善写信,说广东烧烟之祸,起始于林则徐和邓廷桢两人,索要赎金不予,又遭到侮辱驱逐,所以越境呈诉。琦善根据此上报,皇帝的意图才开始动摇。
当时英国船只正在广东窥探,又连续在莲花峰下和龙穴洲击败了它们。
捷报尚未上报,九月,皇帝下诏说:‘鸦片在内地流行,特别派遣林则徐与邓廷桢查办此事,原本期望清理内地,切断来源,随时随地妥善处理。但自从查办以来,内部奸民犯法不能完全杜绝,外部贩卖来源并未断绝,沿海各省纷纷征调,浪费军饷,劳师动众,这都是林则徐等人处理不当造成的。’于是严厉批评林则徐等人,命令他们立即来京,让琦善代替他们。
不久后,朝廷决定革去林则徐的职务,命令他仍然回到广东备查问差委。琦善到达后,义律要求赔偿烟价,厦门、福州开埠通商,皇帝愤怒,再次命令备战。
二十一年春天,授予林则徐四品卿衔,前往浙江镇海协防。当时琦善虽然因为擅自与香港人交往而被逮捕,但和战仍然没有定局。
五月,皇帝下诏批评林则徐在广东不能德威并用,剥夺了他的卿衔,将他贬谪到伊犁。
恰逢黄河在开封决口,他在中途接到命令协助堵塞决口,二十二年工程完工后,他仍然被贬谪,而浙江、江南的军队屡次战败。
那年秋天,和议最终达成。
二十四年,新疆开始兴办屯田,将军布彦泰请求让林则徐负责这件事。林则徐巡视了南八城,挖掘水源,开辟沟渠,开垦了三万七千多顷土地,请求分配给回族人民耕种,将屯兵改为操防,按照计划执行。
二十五年,他被召回,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不久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二十六年,被任命为陕西巡抚,留在甘肃,与布彦泰一起平定叛乱的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
二十七年,被任命为云贵总督。云南的汉、回族互相斗争烧杀,持续了十多年。恰逢保山回族人民在京城控告,汉族人民抓捕了罪犯,毁坏了官署,拆毁了澜沧江桥以阻止他们,镇道无法控制。
林则徐主张区分好坏,不分汉、回族。二十八年,他亲自率军前往剿灭,途中听说弥渡客回族滋扰,转移兵力摧毁了他们的巢穴,消灭了数百名匪徒。
保山人民听到风声都感到恐惧,捆绑罪犯迎接军队,处决了他们的首要分子,解散了他们的从犯,召集汉族、回族的长老用恩信说服他们。
于是搜捕了永昌、顺宁、云州、姚州历年杀害官员的重犯,威德震慑,边境才得以安宁。被加封太子太保,赐予花翎。
二十九年,腾越边外的野夷滋扰,他派遣军队平定了他们。因病请求退休。
过了一年,文宗继位,连续下诏召唤,他没有到达,因为广西叛乱首领洪秀全作乱,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进剿,并兼任广西巡抚。
行至潮州时,病逝。林则徐在南方的威望和恩德久远,叛贼听到他的名字都感到震惊,他在途中突然去世,天下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他的遗疏被呈上,皇帝下诏优待,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云南、江苏同时祭祀他为名宦,陕西请求建立专门的祠堂。
林则徐才华横溢,待人谦虚,人们乐于为他效力,他所到之处治理成绩都十分突出。
道光年间,东南地区因漕运困顿,宣宗秘密询问利弊,他上疏陈述了补救根本的策略,提出了畿辅水利的建议,文宗想要命令筹办但最终没有实施。
海疆事件发生时,人们担心英国最强大,但林则徐独自说:‘对中国构成威胁的,是俄罗斯!’后来他的话果然得到了验证。
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人。嘉庆六年进士,选为庶吉士,被任命为编修。多次负责乡试、会试,被誉为识才。
十五年,被任命为台湾遗缺知府,浙江巡抚蒋攸銛请求留他在浙江,补任宁波知府。
因母亲去世回家,服丧期满后,补任陕西延安府知府,历任榆林、西安,以善于审理案件而著称。
平反了韩城、南郑的冤狱,又救出了同州寡妇母子,陕西人民歌颂他,消息传到了京城。
二十五年,被破格提拔为湖北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沿江民田历年沉没,而赋税额度仍在,给人民带来了负担,他全部请求免除。
道光元年,迁任江西布政使。因为之前在西安失察渭南令,导致县民柳全璧杀人罪,被免职。
讨论戍军台,宣宗知道他没有私心,特别免去了他的戍役,给了他七品官衔,派到直隶委用。
不久后,被任命为通永道。
四年,被提拔为陕西按察使,迁任布政使。
六年,被提拔为安徽巡抚。自从嘉庆时期,安徽发生了许多大案,凤、颍两郡风俗尤为凶悍,常常需要用兵来平定,责令缴回兵器,私藏的仍然很多。
邓廷桢于是设定了期限,责成保长,超过期限和私自制造者依法处理。他所任用的官员都得到了人才,凶悍的风气有所收敛。
旧例,颍州属三人以上持凶器伤人者,要被流放到极边烟瘴之地充军,妻子也要发配。
邓廷桢上疏说:‘凶悍的风俗确实应该重罚,但妇女顾名节,很多人自残以求免罪,或者自杀,情况值得同情,请停止这个条例。’
遇到水灾时,他亲自乘船去视察赈灾。
修复了安丰塘、芍陂水门,疏通了凤阳沫河,加固了堤坝。
严格缉捕,多次捕获重大盗贼。因为捕获了南河掘堤的首犯陈端,皇帝下诏嘉奖他。
治理安徽十年,政治上追求安宁,境内大治。
十五年,被提拔为两广总督。鸦片烟当时非常盛行,大量银两流失海外成为大患。
十六年,英国商人用趸船装载鸦片,邓廷桢禁止他们进口,他们仍然停泊在外洋,皇帝下严旨驱逐。
沿海的奸民与他们勾结,禁令难以立即断绝。邓廷桢与提督关天培整备海防,多次在大屿山口、急水洋捕获装载大量银两的蟹艇,全部没收作为赏赐,破获了囤积鸦片的私贩。
十八年,英国船只载着五百多属番男女前往澳门居住,他被驱逐回国。
皇帝下诏禁止鸦片,他上疏说:‘法律在豪贵中执行,则普通百姓容易服从;命令在中土执行严格,则外来的货物自然减少。’
十九年,林则徐被命令到广东,邓廷桢与他同心协力,彻底查获了趸船上的鸦片,焚毁它们,严厉惩罚私贩;用军队的威势,屡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详情见林则徐的传记。
奸民因为失业,到处散布谣言。邓廷桢上疏陈述,大致说:‘我查缉鸦片已经三年了。豪猾之徒,受到刑罚后逃亡,身家财产都失去了,怨恨和诽谤于是兴起。检查被认为是迎合旨意,捕捉被认为是贪功,侦察被认为是阴谋,审讯被认为是酷刑。被诬陷为受贿,被指责为营私。批评建议被认为是急于理财,批评新条例被认为是轻视改律,狂悖纷扰,无非是烟匪发泄怨恨。’
皇帝下诏安慰勉励他。
他被调任两江、云贵,都没有前往,福建防务紧急,于是调任闽浙总督。
购买洋炮十四门运往福建,因为福建沿海没有内港,炮台建在海滩上,沙土不牢固,他上奏请求改为炮墩,用沙袋堆筑,外面用船只保护。
招募水勇装饰商船出洋巡逻缉拿。二十年三月,英国船只窥探厦门,他派遣提督程恩高等在梅林澳迎战,击退了他们。
奸民勾结出洋运烟,他分别责成水陆两军严格搜查,遇到就攻击,多次消灭和擒获。
六月,敌船驶入厦门,要求通商,被拒绝,于是开炮,敌人进攻炮台,参将陈胜元、守备陈光福奋力抵抗,击毙了敌人前队数人,炮击敌人造成很大伤亡,敌人于是撤退。
那些侵犯浙江沿海的敌船,攻陷了定海,邓廷桢率军前往剿灭,行至清风岭,皇帝下诏说福建防务重要,阻止他前往浙江,于是驻军泉州,招募训练士兵。
他上疏说:‘英国船只二十多艘聚集在定海,内地的船只恐怕难以迅速接近,必须改造坚固的大船,配备更多的炮火,走小路前进,才能取得胜利。’
九月,皇帝下诏因为廷桢等人在广东处理事务不当,反而引发事端,与林则徐一同被剥夺官职。道光二十一年,琦善撤销了沿海的军事防御,虎门失守,朝廷再次追究廷桢长期担任两广总督,忽视军事事务的责任,与林则徐一同被贬至伊犁戍边。道光二十三年,廷桢被释放。不久后,他被授予三品顶戴,担任甘肃布政使。他提议清查荒地,亲自前往勘查,从银州东至洮、陇,西至酒泉,共得到田地一万九千四百多顷,还有番贡地一千五百多顷,宁夏马厂地归公一百多顷,熟地增加税收,荒地招募开垦,皇帝嘉奖他的勤勉,恢复了他的二品顶戴。道光二十五年,他被提升为陕西巡抚,代理陕甘总督。番族叛乱分子骚扰蒙古部落,他派遣军队在硫磺沟进行拦截,平定了叛乱。不久后,他返回原职。道光二十六年,他在任上去世。
廷桢的治理才能早被世人称道,尽管屡遭挫折,但总能重新崛起,宣宗对他了解很深,所以最终重用了他。他绩学爱才,幕府中有很多名流,不断研讨学问。尤其精通音韵学,所著的笔记、诗、词都有流传。他的儿子尔恒,也官至陕西巡抚,有专门的传记。
当廷桢离开福建后,过了一年,英国军队再次来到,攻陷了厦门,随后又觊觎台湾。总兵达洪阿与台湾道姚莹多次击退了英军。等到和谈达成后,他们一同受到了处罚。
达洪阿,字厚庵,富察氏,是满洲镶黄旗人。他从护军晋升为总兵。道光十五年,他被调任台湾镇。道光十八年,他剿灭了嘉义县的叛匪沈和等人,被赐予花翎,加封提督衔。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国军舰抵达鸡笼海口,达洪阿与姚莹率军抵抗。副将邱镇功点燃巨炮击断了敌舰的桅杆,敌舰冲撞礁石破碎,俘虏和斩杀了大量敌人,被赐予双眼花翎。九月,敌舰再次来到鸡笼三沙湾,又被击退。他剿灭了嘉义、凤山的土匪,被授予骑都尉世职。道光二十二年,敌舰侵犯淡水、彰化之间的大安港,企图进入。达洪阿向姚莹请教,姚莹说:“我们不能在海上与敌人争锋,必须用计谋消灭他们。”于是招募渔船投敌担任向导,诱使他们从土地公港进入,在河中搁浅,伏击他们,大败敌军,落水而死者无数,那些逃入渔船的敌人几乎都被击毙。皇帝下诏嘉奖台湾三次击败敌人,达洪阿等人智勇双全,大大提升了国威,赐予他阿克达春巴图鲁的称号,加封太子太保衔。敌舰在外洋游弋,趁机进行伏击,连续有所俘获,敌舰再也没有来到。
不久后,英国军队再次攻陷定海,浙江、江苏的军队屡次受挫,于是开始议和。英国将领濮鼎查声称台湾所杀的都是遭遇风暴的难民,达洪阿等人冒功谎报,命令总督怡良前往台湾调查处理。怡良一到就传达旨意革去达洪阿的职务并逮捕审问,兵民都不服,形势十分紧张,达洪阿等人安抚后才散去。到达京城后,被关入刑部监狱,不久后被释放,被授予三等侍卫,充任哈密办事大臣。历任伊犁参赞大臣,西宁办事大臣。道光二十六年,他与陕甘总督布彦泰一同剿平了黑错寺的番族叛乱分子。道光三十年,他被授予副都统。
咸丰元年,他跟随大学士赛尚阿在广西剿灭叛贼,攻破了紫金山西南的炮台。因病返回京城。咸丰三年,广东叛军侵犯京城附近,他率领八旗兵前往临洺关进行剿灭。跟随钦差大臣胜保在静海打击叛军,四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追击至下西河,副都统佟鉴、天津知县谢子澄阵亡。皇帝下诏斥责达洪阿先撤退,革去他的职务,留营效力。咸丰四年,在献县击败叛军,恢复了原职。不久后追击叛军至阜城,受伤,在军中去世。追赠都统衔,授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号壮武。姚莹有专门的传记。
评论说:林则徐的才智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及,在禁烟事件中,他承宣宗严厉的旨意,行动过于急切;等到敌军趁虚而入,他遭到诽谤而被罢免。评论者认为广东的事务始终依赖他,如果加上他的调度,溃败不至于如此严重。林则徐在被贬谪之前上疏陈述:“自道光元年以来,广东海关征收银两超过三千万两,收取关税的利益必须防止其害处。如果用关税的十分之一来制造炮舰,制胜外敌绰绰有余。”这确实是正确的言论。只是当时国内治理废弛,对外情况了解不足,无论是和谈还是战争,都缺乏正确的判断,他的灾祸怎能幸免呢?邓廷桢与林则徐同心协力抵御外侮,成功保卫了边疆。达洪阿、姚莹在台湾击退敌人,固然是因为防御得当,也因为敌人并非全力以赴,朝廷不得已而惩罚他们,但这些人最终都重新得到了起用,他们的名声和节操传遍了天下,记载在史册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六-注解
林则徐:林则徐,清朝官员,以禁烟运动著称,后因处理鸦片问题不当被贬。
邓廷桢:清朝官员,与林则徐一同参与禁烟运动。
达洪阿:达洪阿,清朝官员,曾任湖广总督,与林则徐、邓廷桢共同参与鸦片战争。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由地方官员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者称为举人。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殿试者获得,是进入官场的高级官员。
庶吉士:清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学位。
编修:清朝官职,负责修史。
御史:中国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相当于现代的监察专员。
海盗:指在海上进行抢劫的罪犯。
海塘:沿海地区用以防止海水侵蚀的堤坝。
水利:指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等。
淮海道: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
浙江盐运使:清朝地方官职,负责管理盐业。
江苏按察使:清朝地方官职,负责司法监察。
布政使:清朝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赈:赈灾,指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济。
丁忧: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而离职守丧。
两淮盐政:清朝地方官职,负责两淮地区的盐业。
陕西按察使:陕西省的按察使,负责司法。
江宁布政使:清朝地方官职,负责江宁地区的行政。
湖北布政使:清朝地方官职,负责湖北地区的行政。
河南: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相当于现代的河南省。
江宁: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划,相当于现代的南京市。
河东河道总督:清朝地方官职,负责黄河河道的治理。
稭料:指河工中用于加固河堤的材料。
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者称为进士。
按察使:清朝地方官职,负责司法监察。
两江总督:清朝地方官职,负责两江(江苏、安徽、江西)地区的行政。
湖广总督:清朝地方官职,负责湖广(湖北、湖南)地区的行政。
荆、襄:指湖北省的荆州和襄樊地区。
盐课:指盐税。
镇筸兵:指湖南地区的镇筸军。
提督:提督,清朝地方军事官员,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事务。
辰州:湖南省的一个地区。
苗疆:指苗族聚居的地区。
鸦片烟:指鸦片,一种毒品。
钦差大臣:钦差大臣,清朝皇帝派遣的特别使臣。
虎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一个海口。
义律: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当时参与鸦片贸易。
九龙山炮台:位于香港的一个炮台。
赖恩爵:清朝将领,曾任参将。
步际桐:清朝官员,曾任御史。
洋商:指外国商人。
化外:指外国。
炮台:用于防御的炮兵阵地。
澳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英夷:指英国人。
天津:中国的一个直辖市,位于华北地区。
琦善:琦善,清朝官员,曾任两广总督,因撤除沿海兵备导致虎门失守。
粤:粤,指广东省,此处指邓廷桢和林则徐在广东的任职地。
窥伺:暗中观察,侦察。
连败:连续打败。
莲花峰:指某地的一座山峰,具体位置未提及。
龙穴洲:指某地的一个沙洲,具体位置未提及。
捷书:胜利的消息。
诏曰:皇帝下诏书。
鸦片:一种从罂粟植物中提取的毒品,当时在中国广泛流行。
流毒内地:鸦片在内地流行,造成毒害。
肃清:彻底清除。
奸民:指不守法的百姓。
兴贩:指从事鸦片贸易的人。
糜饷劳师:浪费军饷,劳师动众。
厦门:厦门,位于福建省,是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港口。
福州:福建省的省会城市。
开埠通商:开放港口进行贸易。
备战:准备进行战争。
四品卿衔:清朝官职,四品为较低的官阶。
浙江镇海:浙江省的一个地名。
协防:协助防守。
和战:和平与战争。
伊犁:伊犁,位于新疆,清朝时期为边疆重镇。
河决开封:黄河在开封决口。
塞决:堵塞河口的决口。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兴治屯田:开发治理农田。
将军:军事将领。
布彦泰:清朝将领。
综其事:全面负责此事。
南八城:指南方的八个城市。
濬水源:疏通水源。
垦田:开垦土地。
回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
操防:军事操练。
陕甘总督:陕西和甘肃两省的总督。
陕西巡抚:陕西省的巡抚。
叛番:叛乱的番族。
酋:部族的首领。
云贵总督:云南和贵州两省的总督。
汉、回互斗:汉族和回族之间的争斗。
焚杀:焚烧和杀戮。
保山:云南省的一个地名。
弥渡:云南省的一个地名。
野夷:野外的异族。
腾越:云南省的一个地名。
广西逆首:广西的叛乱首领。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
督师进剿:率领军队进攻剿灭。
潮州:广东省的一个地名。
南服:南方的地区。
文宗:清朝道光帝的庙号。
畿辅:畿辅,指京畿地区,即首都周边地区。
海疆事起:海防问题发生。
英吉利:英国的古称。
俄罗斯:俄罗斯帝国的古称。
乡、会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
台湾:台湾,指中国台湾地区。
宁波:浙江省的一个地名。
失察:失职。
军台:军营。
通永道:清朝官职,负责地方行政。
安徽巡抚:安徽省的巡抚。
大狱:重大的案件。
凤、颍两郡:安徽省的凤阳和颍州两郡。
兵械:武器。
极边烟瘴:极偏远地区的恶劣环境。
发配:流放到边远地区。
水灾:水患。
安丰塘:安徽省的一个地名。
芍陂水门:安徽省的一个地名。
凤阳沫河:安徽省的一个地名。
剧盗:大盗。
南河掘堤首犯:南河决堤案的首犯。
两广总督:广东和广西两省的总督。
趸船:一种平底船。
大屿山口:大屿山的海口。
急水洋:急流的海域。
蟹艇:一种小船。
属番:附属的番族。
禁烟议:禁止鸦片的议政。
水勇:水上的士兵。
商船:商人的船只。
梅林澳:广东省的一个地名。
定海:定海,位于浙江省,是清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港口。
清风岭:浙江省的一个地名。
泉州:福建省的一个地名。
坚大之船:坚固且大的船只。
炮墩:炮台。
水陆师:水军和陆军。
歼擒:消灭并俘虏。
廷桢:廷桢,指邓廷桢,清朝官员,曾任两广总督,因处理事务不当被夺职。
甘肃布政使:甘肃布政使,清朝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甘肃地区的行政事务。
荒地:荒地,指未被开垦的土地。
田一万九千四百馀顷:田一万九千四百馀顷,指面积为一万九千四百多顷的土地。
番贡地:番贡地,指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向中央政府进贡的土地。
宁夏马厂地:宁夏马厂地,指宁夏地区的马厂土地。
熟地:熟地,指已经开垦并耕种的土地。
升科:升科,指增加赋税。
署陕甘总督:署陕甘总督,指代理陕甘总督的职务。
番匪:番匪,指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势力。
蒙部:蒙部,指蒙古族。
硫磺沟:硫磺沟,指位于陕西的一个地名。
宣宗:宣宗,指清朝道光帝。
绩学好士:绩学好士,指有学问和品德的人。
幕府:幕府,指官员的私人办公室。
名流:名流,指有名气的人物。
音韵之学:音韵之学,指研究语音和韵律的学问。
笔记、诗、词:笔记、诗、词,指邓廷桢所著的各类文学作品。
子尔恒:子尔恒,指邓廷桢的儿子,也曾任陕西巡抚。
英兵:英兵,指英国军队。
总兵:总兵,清朝地方军事官员,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事务。
道:道,清朝地方行政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专员。
嘉义县:嘉义县,位于台湾。
沈和:沈和,指嘉义县的匪徒。
花翎:花翎,清朝官员的官帽装饰,表示高级官员。
鸡笼海口:鸡笼海口,指位于台湾的鸡笼港口。
副将:副将,清朝地方军事官员,低于总兵。
邱镇功:邱镇功,指参与战斗的副将。
大安港:大安港,位于台湾。
海上争锋:海上争锋,指在海上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
阿克达春巴图鲁:阿克达春巴图鲁,清朝皇帝对达洪阿的嘉奖称号。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清朝官员的荣誉职务。
浙江、江苏军:浙江、江苏军,指浙江和江苏地区的军队。
怡良:怡良,清朝官员,曾任总督。
刑部:刑部,清朝的司法部门。
哈密:哈密,位于新疆,是清朝时期的一个边疆城市。
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参赞大臣,指伊犁地区的参赞大臣。
西宁办事大臣:西宁办事大臣,指西宁地区的办事大臣。
黑错寺:黑错寺,指位于青海的一个寺庙。
紫金山:紫金山,位于广西。
胜保:胜保,清朝官员,曾任钦差大臣。
下西河:下西河,指位于河北的一个地名。
佟鉴:佟鉴,指在战斗中阵亡的副都统。
谢子澄:谢子澄,指在战斗中阵亡的天津知县。
谠论:谠论,指正直的言论。
承宣宗严切之旨:承宣宗严切之旨,指接受道光帝严厉的命令。
敌氛蹈瑕他犯:敌氛蹈瑕他犯,指敌人趁机侵犯。
谗屏斥:谗屏斥,指因谗言而被贬斥。
溃裂:溃裂,指失败或崩溃。
粤关徵银:粤关徵银,指广东海关征收的银子。
制炮造船:制炮造船,指制造大炮和船只。
夷:夷,指外国人,此处指英国人。
内治废弛:内治废弛,指国内治理松懈。
外情隔膜:外情隔膜,指对外部情况不了解。
机宜:机宜,指合适的策略或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六-评注
九月,诏以廷桢等在粤办理不善,转滋事端,与林则徐同夺职。
此句描述了邓廷桢因处理广东事务不当而被夺职的情况,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地方官员的严格要求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同时,这也体现了林则徐与邓廷桢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密切合作。
二十一年,琦善撤沿海兵备,虎门失守,复追论廷桢久任两广,废弛营务,与则徐同戍伊犁。
此句反映了琦善撤军导致虎门失守的严重后果,同时也揭示了邓廷桢因长期担任两广职务而受到的指责。与林则徐一同被贬至伊犁,体现了他们在国家危机时刻的坚定立场。
二十三年,释还。寻予三品顶戴,授甘肃布政使。
此句描述了邓廷桢被赦免并得到朝廷重用的过程,彰显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忠诚与能力。被任命为甘肃布政使,表明朝廷对其才干的认可。
议清查荒地,亲往历勘,由银州东尽洮、陇,西极酒泉,得田一万九千四百馀顷,又番贡地一千五百馀顷,宁夏马厂地归公一百馀顷,熟地升科,荒者招垦,诏嘉其勤,复二品顶戴。
此句详细描述了邓廷桢在甘肃任上的政绩,包括清查荒地、招垦荒地等,展现了他勤勉敬业的精神和治理地方的才能。朝廷对其的嘉奖和晋升,体现了朝廷对他的认可。
二十五年,擢陕西巡抚,署陕甘总督。
此句说明邓廷桢在政治上的进一步提升,担任陕西巡抚和陕甘总督的职务,表明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番匪扰蒙部,遣兵邀击於硫磺沟,平之。
此句反映了邓廷桢在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上的果断措施,平定了番匪的侵扰,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寻回任。
此句表明邓廷桢在处理边疆事务后得以重返岗位,体现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二十六年,卒於官。
此句描述了邓廷桢在任上去世,体现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辛勤付出。
廷桢治行早为时称,屡踬屡起,宣宗知之深,故卒用之。
此句高度评价了邓廷桢的治国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宣宗对他的了解和信任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论学不辍。
此句说明了邓廷桢在学术上的造诣和重视人才的态度,他的幕府中聚集了许多名流,显示出他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贡献。
尤精於音韵之学,所著笔记、诗、词并行世。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邓廷桢在音韵学方面的造诣,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子尔恒,亦官至陕西巡抚,自有传。
此句说明了邓廷桢的后代也继承了家族的荣耀,官至陕西巡抚,体现了家族的传承。
当廷桢之去福建也,逾年,英兵复至,陷厦门,遂窥台湾。
此句描述了邓廷桢离开福建后,英国侵略者再次入侵,威胁到台湾的安全。
总兵达洪阿偕台湾道姚莹屡却之。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和姚莹在抵抗英国侵略者方面的勇敢和果断。
及和议成,同获谴。
此句反映了在和平谈判达成后,达洪阿和姚莹因功被贬。
达洪阿,字厚庵,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
此句介绍了达洪阿的出身和身份,表明了他在满洲镶黄旗中的地位。
由护军洊擢总兵。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军中的晋升过程,表明了他在军事才能上的卓越表现。
道光十五年,调台湾镇。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被调往台湾镇的情况,反映了他在国家边疆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十八年,剿嘉义县匪沈和等,赐花翎,加提督衔。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剿匪方面的成就,以及朝廷对他的嘉奖。
二十一年八月,英兵船至鸡笼海口,达洪阿与姚莹督兵御之。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在英军入侵时指挥军队进行抵抗的情况。
副将邱镇功燃巨炮折其桅,敌船冲礁破碎,擒斩甚众,赐双眼花翎。
此句反映了邱镇功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以及朝廷对他的奖励。
九月,敌船再至鸡笼三沙湾,复卻之。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英军再次入侵时再次成功击退敌人。
剿平嘉义、凤山土匪,予骑都尉世职。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剿匪方面的又一成就,以及朝廷对他的封赏。
二十二年,敌船犯淡水、彰化间之大安港,欲入口。
此句描述了英军在淡水、彰化之间进行侵略的企图。
达洪阿谋於姚莹,莹曰:‘此未可与海上争锋,必以计歼之。’乃募渔舟投敌任乡导,诱令从土地公港入,搁浅中流,伏发,大破之,落水死者无算,其窜入渔舟者,击斩殆尽。
此句详细描述了达洪阿和姚莹在对抗英军时的智谋和勇敢,以及他们在战斗中的成功。
诏嘉台湾三次破敌,达洪阿等智勇兼施,大扬国威,赐号阿克达春巴图鲁,加太子太保衔。
此句说明了朝廷对达洪阿等人的嘉奖和晋升,彰显了他们在国家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敌船游奕外洋,乘间掩击,迭有俘获,遂不复至。
此句说明了英军在遭遇达洪阿等人的抵抗后,不敢再次侵犯。
既而英师再陷定海,浙江、江苏军屡挫,乃议和。
此句描述了英军在定海等地再次侵略,导致浙江、江苏军队屡次受挫,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
英将濮鼎查诉称台湾所戮皆遭风难民,达洪阿等冒功捏奏,命总督怡良赴台湾查办。
此句说明了英军将领濮鼎查对达洪阿等人的指控,以及朝廷对此事的调查。
至即传旨革职逮问,兵民不服,势汹汹,达洪阿等抚慰乃散。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等人被革职后,当地兵民的不满和动荡。
至京,下刑部狱,寻释之,予三等侍卫,充哈密办事大臣。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被捕后最终获得释放,并被任命为哈密办事大臣。
历伊犁参赞大臣,西宁办事大臣。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官场上的经历和职务变动。
二十六年,偕陕甘总督布彦泰剿平黑错寺番匪。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在平定边疆民族事务方面的贡献。
三十年,授副都统。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军事上的晋升。
咸丰元年,从大学士赛尚阿剿贼广西,破紫金山西南炮台。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在咸丰年间参与平定广西叛乱的情况。
以病回京。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因病返回京城。
三年,粤匪犯畿辅,率八旗兵赴临洺关进剿。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在粤匪犯畿辅时率军进行剿匪的情况。
从钦差大臣胜保击贼静海,四战皆捷,追至下西河,副都统佟鉴、天津知县谢子澄阵亡。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静海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牺牲的将领。
诏斥达洪阿先退,革职,留营效力。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因战败而被革职,但仍然留在军中效力。
四年,败贼献县,复原官。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在战斗中的胜利,以及他官职的恢复。
寻追贼阜城,受伤,卒於军。
此句描述了达洪阿在追击敌军时受伤,并在军中去世。
赠都统衔,予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壮武。
此句说明了达洪阿去世后,朝廷对他的追赠和谥号。
姚莹自有传。
此句说明了姚莹有自己的传记。
论曰:林则徐才略冠时,禁烟一役,承宣宗严切之旨,操之过急;及敌氛蹈瑕他犯,遂遭谗屏斥。
此句对林则徐的评价,指出他在禁烟运动中的急躁,以及因敌对势力的诽谤而被贬。
论者谓粤事始终倚之,加之操纵,溃裂当不致此。
此句说明了林则徐在粤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
则徐濒谪,疏陈:‘自道光元年以来,粤关徵银三千馀万两,收其利必防其害。使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制夷已可裕如。’诚为谠论。
此句引用了林则徐的言论,指出他对于国家财政和军事的见解。
惟当时内治废弛,外情隔膜,言和言战,皆昧机宜,其祸岂能幸免哉?
此句对当时国家政治和外交环境的评价,指出内部治理和外事处理的混乱。
邓廷桢与则徐同心御侮,克保岩疆。
此句说明了邓廷桢与林则徐在抵御外侮方面的合作和成就。
若达洪阿、姚莹卻敌台湾,固由守御有方,亦因敌非专注,朝廷皆不得已而罪之,诸人卒皆复起,而名节播宇内、焕史册矣。
此句总结了达洪阿、姚莹等人在抵抗外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贡献,以及他们最终得到恢复名誉和名垂青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