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二-原文
觉罗宝兴 宗室敬徵 宗室禧恩 陈官俊 卓秉恬
觉罗宝兴,字献山,隶镶黄旗。嘉庆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少詹事,入直上书房。十八年,仁宗幸热河,林清逆党突入禁城,宝兴散直,至东华门与贼遇,急入告警。宣宗方在上书房,闻警戒备,贼不得逞。上还京,擢宝兴内阁学士。十九年,授礼部侍郎。以事忤旨,诏斥宝兴不学,降大理寺卿,罢直书房。复坐部刊科场条例误“高宗”为“高祖”,降二级调用。寻予三等侍卫,充吐鲁番领队大臣。
道光二年,召为大理寺少卿。复因事降通政司参议,历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出为泰宁镇总兵。八年,授理藩院侍郎,调兵部。迭命偕户部尚书王鼎察治长芦、两淮盐务,筹议整顿,详王鼎传。十年,出为吉林将军,疏言:“松花江西岸、辉发河北岸旧例封禁,其馀閒旷山场均设卡伦,惟许兵丁打捕牲畜,以备贡品。民人无照,私出挖蓡斫木者,查拏治罪。”又言:“伯都讷珠尔山荒田先后开垦五千二百六十二晌,其租息请自道光十五年为始,以其半分赏兵丁,半存备报修工程。此外尚有可垦荒地五万六千馀晌,作为官荒,将来奏请招佃徵租。乌拉凉水泉已垦七万三千九百馀晌,请拨二道河东二万晌,以七成给乌拉总管衙门,三成给协领衙门,资为津贴。馀未垦地五万三千馀晌,亦作官荒。”并从之。调盛京,又调成都。
十七年,署四川总督,逾年实授。时马边、越巂边外夷匪数出为患。十九年,疏言:“御边之策,不外剿、抚、防三者,抚之之道,在施於平时,断无失利之后转而就抚之理。比来劳师糜饷,迄无成功。为今计者,以修边防为急务,陈防边五事:一、增兵额,请於马边增兵千二百,雷波、普安、安阜、越巂、宁越各增兵八百,峨边、屏山各增兵四百;一、改营制,请以绥定协副将移驻马边厅城,游击、都司以下各增设移驻有差;一、筑碉堡,饬各厅县因地制宜,多修堡寨,责令各集团练,官给抬炮,督率教演,择要隘筑炮台,增设大炮;一、定期巡阅,岁春夏之交,建昌道赴越巂、峨边,永宁道赴马边、雷波、屏山,周历巡阅各一次,秋冬责成提督与建昌总兵分赴巡行察勘边隘;一、优奖边吏,马边、越巂两厅同知,请三年俸满,以题调选缺知府升补。”疏下议行。言官论奏四川提督应如湖南例,半年驻越巂等处。宝兴议:“马边、越巂相距辽远,请於春秋夷匪出没之时,提督往驻马边、峨边、雷波三厅,建昌总兵往驻越巂、宁越。”又言:“越巂边防以大路为重,麦子营、利济站均应增驻弁兵,乾沟诸汛应酌量移撤,分设於马日槓诸处。越巂、宁越两营相距颇远,声势不能相及。前请以建昌左营游击移驻大菩萨地,远在宁越之东,而越巂营参将复与游击不相统属。请越巂、宁越適中之界牌楼,以建昌镇右营都司移驻,专管麦子营、利济站两汛。”并从之。
先是宝兴以马边诸厅县增设防兵,筹议边防经费,请按粮津贴,计可徵银百万两,以三十万为初设防兵之需。每岁经费,即以馀银七十万两生息,置田供支。上以津贴病民,拨部帑银百万。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炳瀛奏:“四川前买义田,遍及百馀州县,若更以数十万帑银於各州县买田收租,膏腴将尽归公产。请限於四厅近边地收买,安置屯防。”下宝兴妥议,疏言:“边防完竣,用银二十二万两有奇,以三十七万发盐茶各商,岁得息三万七千馀两,足敷增设练勇饷械之需。餘银四十万,听部拨别用。”遂罢买田议,二十一年,拜文渊阁大学士,留四川总督任。时大学士琦善、协办大学士伊里布相继罢,在朝满洲大臣鲜当上意,故有是授。二十六年,入觐,命留京管理刑部,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元旦,加恩年老诸臣,加太保。十月,卒,年七十二,谥文庄。
宗室敬徵,隶镶白旗,肃亲王永锡子。嘉庆十年,封辅国公,授头等侍卫,兼委散秩大臣、副都统。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兼銮仪使,充总族长。二十二年,失察宗室海康等习红阳教,褫职,谪居盛京。寻予四等侍卫,乾清门行走。道光初,累迁工部侍郎,授内务府大臣,调户部。八年,偕尚书王鼎察治长芦盐务,奏定归补帑课章程,详王鼎传。十二年,南河奸民陈堂等盗决于家湾官堤,命偕尚书朱士彦往勘。疏陈:“诸口已合,坝下尚未闭气,间有蛰陷。陈堂等听从逸犯陈端纠众,以为从例问拟,疏防各官遣戍。通判张懋祖赔修坝工不实,罚赔枷号。覆勘湖河各工,请择要兴修,高堰、山盱卑矮石工,分年改砌碎石;信坝补还石工,智坝、仁河、义河坝改修石底;里河福兴闸塌卸,急筑;扬河西岸加高砖工,改抛碎石。”并从之。又会同两江总督陶澍议定淮盐票引兼行,言官所论官票运私、侵碍畅岸、争占马头三者皆可无虑,诏如原议行。
十四年,授左都御史。
偕侍郎吴椿勘浙江海塘,疏言:“念里亭至尖山柴工尚资御溜,石塘仍当修整,镇海及戴家桥汛议改竹篓,块石不如条石坦水旧法为坚实。乌龙庙以东,冬工暂缓。”
回京,擢兵部尚书,调工部。
十五年,以孝穆皇后、孝慎皇后梓宫奉安龙泉峪,诹日不慎,罢尚书、都统,仍充内务府大臣。
十六年,署户部侍郎,累迁工部尚书,兼都统。
东河总督栗毓美多用砖工,御史李莼言其不便,命敬徵偕莼往勘。
疏陈:“已办砖工尚属整齐,舆论谓保滩护崖可资其力。水深溜急之处,不及埽工巩固,抢办险工,未可深恃。请停止烧砖,改办碎石。”
从之。
十八年,调户部。
二十二年,南河扬河漫口,水由灌河入海。
有议即改新河,河督麟庆以河流未定,遽难决议,命敬徵偕尚书廖鸿荃往勘。
疏言:“改河之议,在因势利导。今查灌河海口至萧庄口门三百六十馀里。新河正溜,由六塘出达灌口,其下游东北一百十里,滔滔直注。
惟当潮涨时,黄水相逼,壅阏不前,而上游自口门至响水口二百馀里,支流忽分忽合,必须两岸筑堤束水,方免汎滥。
计工长三百馀里,经费难筹。
且中河运道为黄流横截,不得不移塘灌运。
清水本弱,仍恃借黄以济。
空船引转需时,重运更形艰滞。
是移塘乃权宜之计,常年行之,恐妨运道。
旧黄河自萧庄迄旧海口四百二十馀里,尾闾宽畅。
自漫口断流,河身益淤。
若挽归故道,堵口挑河,共费五六百万,较改河筑堤撙节实多。
请定明岁春融兴工,俟军船回空后筑坝合龙。
诏如议行。
寻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二十三年,偕侍郎何汝霖赴南河勘工,又赴河南察视中河厅漫口。
疏陈筑坝挑河工费需银五百十八万两,较祥符工费为节省,允之。
二十五年,奏:“河南下北河厅庙工,乃北岸七厅適中之所,河臣宜常年驻此,便於控制。”
诏河督每於伏汛前移驻庙工,立冬后仍回济宁。
寻坐滥保驻藏大臣孟保,降内阁学士。
未几,复授工部尚书。
又坐滥保科布多参赞大臣果勒明阿,褫职。
三十年,署正白旗满洲副都统。
咸丰元年,卒,诏念前劳,予一品衔,依尚书例赐恤,谥文悫。
子恒恩,左副都御史;孙盛昱,自有传。
宗室禧恩,字仲蕃,隶正蓝旗,睿亲王淳颖子。
嘉庆六年,赐头品顶戴,授头等侍卫,乾清门行走。
十年,晋御前侍卫,兼副都统、銮仪使、上驷院卿,转奉宸院卿,迁内阁学士。
十八年,擢理藩院侍郎。
二十年,授内务府大臣,调户部侍郎。
二十五年,仁宗崩於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
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
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命在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上行走。
道光二年,擢理藩院尚书。
时哈萨克部众潜聚乌梁海,议迁徙安置,增设卡伦。
吏部尚书松筠谙习边事,上每垂询,禧恩因以谘之。
松筠素坦率,遂代删改疏稿。
禧恩怒,以上闻,松筠坐越职干预被谴。
寻调工部,仍兼署理藩院尚书。
六年,调户部。
八年,加太子少保,署吏部尚书。
九年,随扈盛京,诏念睿亲王多尔衮数定大勋,加恩后裔,赐禧恩双眼花翎。
十二年,湖南江华瑶赵金龙作乱,命禧恩偕盛京将军瑚松额督师,未至,总督卢坤、提督罗思举已平之,歼金龙。
禧恩素贵倨,奉命视师,意气甚盛,嗛诸将不待而告捷,谓金龙死未可信。
思举以金龙焚骸及佩物为证,议始息。
广东瑶匪赵仔青窜入湖南,率提督余步云、总兵曾胜追剿之;偕巡抚吴荣光疏陈善后事。
湖南既定,而两广总督李鸿宾剿连山瑶,阅半年,军屡挫。
诏逮鸿宾,以禧恩署总督,由湖南进兵。
遣步云、胜等先后破贼,擒首逆邓三、盘文理,毁其巢。
甫一月,诸瑶乞降。
诏嘉其奏功迅速,赐三眼花翎,封不入八分辅国公。
班师,途次丁母忧,温谕慰之。
十三年,孝慎皇后薨,命理丧仪,坐议礼徵引违制,褫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
寻复授理藩院尚书。
以生日受属员馈送,为御史赵敦诗所劾,疏辩得直,敦诗坐谴。
十四年,因相度龙泉峪万年吉地,加太子太保。
调兵部尚书,兼署礼部户部。
十八年,诏以南苑牲畜不蕃,禧恩久管奉宸苑,废弛疏懈,罢其兼领。
寻得员司积弊状,尽罢诸兼职,降内阁学士。
二十二年,署盛京将军,授理藩院侍郎,留将军署任。
英吉利内犯,海疆戒严,命治盛京防务。
既而和议成,疏陈善后十事,并巡洋章程,如议行。
二十五年,以病解职。
坐失察内地民人越朝鲜界垦地,削公爵,降二等辅国将军。
三十年,起署马兰镇总兵、密云副都统。
咸丰元年,召授户部侍郎。
二年,擢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藩院事。
寻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禧恩自道光初被恩眷,及孝全皇后被选入宫,家故寒素,赖其资助,遂益用事。
遍膺禁近要职,兼摄诸部,凌轹同列,人皆侧目。
后晚宠衰,禧恩亦数获谴罢斥。
文宗即位,乃复起,不两年登协揆焉。
陈官俊,字伟堂,山东濰县人。
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赞善。
二十一年,入直上书房。
大考二等,擢洗马,累迁右庶子。
典陕西乡试,督山西学政。
道光元年,命各省明定陋规,中外臣工多言窒碍,官俊亦疏陈不可行,诏嘉之,予议叙。
会密谕留心察访官吏贤否、政治得失,官俊恃曾直内廷为宣宗所眷,意气甚张。
寻迁侍讲学士,命回京,仍直上书房。
山西巡抚成格追劾官俊在学政任殴差买妾,妄作威福,大开奔竞。
上以官俊於殴差买妾已自承不讳,曾荐举魏元烺、邱鸣泰,人材尚不缪;
惟所述太监往河东查访盐务控案,事出无稽,解职就质,命长龄道出山西,传旨面诘成格,亦以不能指实引咎,遂两斥之。
官俊降编修,罢直上书房。
连典贵州、江西乡试,历中允、祭酒、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十六年,授礼部侍郎,调吏部。
十九年,擢工部尚书。
东陵郎中庆玉侵帑籍没,主事全孚预告,多所寄顿。
事觉,语由官俊閒谈漏泄,回奏复讳饰,诏斥失大臣体,褫职。
二十一年,起为通政使。
历户部、吏部侍郎,管理三库。
擢礼部尚书,调工部。
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官俊再起,历典乡会试、殿廷御试,每与衡校。
充上书房总师傅。
编修童福承素无行,直上书房授皇子读。
给事中陈坛劾之,语及福承为官俊妻作祭文,措词过当。
福承谴黜,诏斥官俊容隐不奏,罢总师傅,议降三级调用,从宽留任。
二十九年,卒,优诏赐恤,称其心田坦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悫。
赐其孙厚锺、厚滋并为举人。
官俊初直上书房,授宣宗长子奕纬读,宣宗嘉其训迪有方。
后皇长子逾冠而薨,上深以为恫,故遇官俊特厚,屡获咎而恩礼始终不衰。
子介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编修。
咸丰中,助军饷,加侍讲学士衔。
后在籍治团练,守城,赈饥,赐二品顶戴。
介祺绩学好古,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卓秉恬,字静远,四川华阳人。
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年甫逾冠,授检讨。
典陕西乡试。
十八年,改御史,历给事中,章疏凡数十上。
论盗风未息,由捕役与盗贼因缘为奸,捕役藉盗贼以渔利,盗贼仗捕役为护符,民间控告,官不为理,盗贼结恨,又召荼毒;
直隶之大名、沧州,河南之卫辉、陈州、山东之曹州、东昌、武定,江苏之徐州最甚,请饬实力禁惩。
巡漕山东,履勘泰安、兖州各属,探濬新泉四十三处,定名勒石。
历鸿胪寺少卿、顺天府丞。
二十五年,疏言:
由陕西略阳迄东至湖北郧西,谓之南山老林;
由陕西宁羌迄南而东,经四川境至湖北保康,谓之巴山老林。
地皆硗瘠,粮徭极微。
无业游民,给地主钱数千,即租种数沟数岭。
岁薄不收则徙去,谓之棚民。
良莠莫辨,攘夺时闻。
一遇旱涝,一二奸民为之倡,即蚁附蜂起。
州县以地方辽阔,莫能追捕,遂至互相容隐。
迨酿成大案,即加参劾,事已无济。
且事连三省,大吏往返咨商,州县奉文办理,恒在数月之后。
与其即一隅而专谋之,何如合三省而共议之。
请於扼要之地,专设大员控制。
宣宗深韪之,诏下三省会议,未果行,仅将边境文武酌就要地改驻添设。
道光四年,调奉天府丞,丁父忧去。
服阕,历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内阁学士,典江南乡试。
十五年,迁礼部侍郎,调吏部。
督浙江学政。
擢左都御史,召还京,兼管顺天府尹事。
历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二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
历管兵部、户部、工部,赐花翎。
咸丰五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秉恬兼管京尹最久,凡十有八年。
时九卿会议,一二王公枢相主之,
馀率占位画诺。
秉恬在列,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
子枟,道光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论曰:
自设军机处,阁臣不预枢务。
始犹取名德较著者表望中朝,
继则旅进旅退之流,
且以年资眷睐,驯跻鼎铉矣。
宝兴号娴吏事,而蒙簠簋不饬之声;
敬徵数视河工,差著劳勚;
禧恩、陈官俊并恃恩私,崛而复起;
卓秉恬以言官进,视缄默自安者稍表异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二-译文
觉罗宝兴,字献山,属于镶黄旗。嘉庆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被任命为编修。后来多次升迁,成为少詹事,进入上书房工作。十八年,仁宗皇帝前往热河,林清的叛党突然闯入禁城,宝兴正在值班,到了东华门与叛贼相遇,急忙进去报告警情。宣宗皇帝当时在上书房,听到警报后立即做好准备,叛贼未能得逞。皇帝返回京城后,提升宝兴为内阁学士。十九年,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因为某事触怒了皇帝,被下诏批评他不学无术,被降职为大理寺卿,并被免去上书房的职务。后来又因为错误地将‘高宗’写成‘高祖’而被降两级,调任他职。不久后授予三等侍卫,担任吐鲁番领队大臣。
道光二年,被召回担任大理寺少卿。又因为某事被降职为通政司参议,历任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外放为泰宁镇总兵。八年,被任命为理藩院侍郎,调任兵部。多次被命令与户部尚书王鼎一起调查治理长芦、两淮盐务,详细情况见王鼎传记。十年,外放为吉林将军,上疏说:‘松花江西岸、辉发河北岸按照旧例被封禁,其余空闲的山场均设置了卡伦,只允许士兵打猎捕捞,以备贡品。没有执照的百姓私自外出挖掘草药砍伐树木的,要查捕并治罪。’又说:‘伯都讷珠尔山荒地先后开垦五千二百六十二晌,其租息从道光十五年开始,将其一半分赏给士兵,一半留存用于修建工程。此外还有可开垦的荒地五万六千多晌,作为官荒,将来上奏请求招募佃户收租。乌拉凉水泉已开垦七万三千九百多晌,请求划拨二道河东二万晌,其中七成给乌拉总管衙门,三成给协领衙门,作为津贴。未开垦的土地五万三千多晌,也作为官荒。’这些请求都被采纳。后来调任盛京,又调任成都。
十七年,代理四川总督,过了一年正式任命。当时马边、越巂边外的少数民族多次侵扰。十九年,上疏说:‘防御边疆的策略,不外乎剿、抚、防三者,抚的策略,应在平时实施,绝不可能在失利之后转而求和。近年来劳师动众,耗费军饷,但最终没有成功。现在应该把加强边防作为紧急任务,提出五个防边策略:一、增加兵力,请求在马边增加一千二百名士兵,雷波、普安、安阜、越巂、宁越各增加八百名,峨边、屏山各增加四百名;二、改革营制,请求将绥定协副将移驻马边厅城,游击、都司以下各增设移驻;三、修建碉堡,命令各厅县根据实际情况修建堡垒,责令各集团练兵,官方提供抬炮,监督训练,选择重要隘口修建炮台,增加大炮;四、定期巡视,每年春夏之交,建昌道前往越巂、峨边,永宁道前往马边、雷波、屏山,每年巡视一次,秋冬季节由提督和建昌总兵分赴巡视边防;五、奖励边疆官员,马边、越巂两厅同知,请求三年任期结束后,以题调选缺知府升补。’奏疏被批准实施。言官建议四川提督应像湖南一样,半年驻扎在越巂等地。宝兴建议:‘马边、越巂相距遥远,请求在春秋少数民族出没的时候,提督前往马边、峨边、雷波三厅,建昌总兵前往越巂、宁越。’又说:‘越巂边防以大路为重,麦子营、利济站都应增加驻军,乾沟等汛所应酌量移撤,分设于马日槓等地。越巂、宁越两营相距较远,声势不能相互支援。之前请求将建昌左营游击移驻大菩萨地,远在宁越之东,而越巂营参将又与游击不属同一指挥系统。请求在越巂、宁越适中位置的界牌楼,将建昌镇右营都司移驻,专门管理麦子营、利济站两汛。’这些请求都被采纳。
之前宝兴因为马边各厅县增加防兵,商议边防经费,请求按照粮食津贴,预计可征收银百万两,其中三十万作为最初设立防兵的费用。每年的经费,就用剩余的七十万两银子的利息,购置田地供支出。皇帝认为津贴会损害百姓,于是拨款百万两。翰林院侍读学士王炳瀛上奏:‘四川之前购买义田,遍布一百多个州县,如果再用数十万库银在各州县购买田地收租,肥沃的土地将全部归公产。请限定在四厅近边地区收买,安置屯防。’皇帝下旨让宝兴妥善商议,宝兴上疏说:‘边防工程完成后,用银二十二万两,其中三十七万发放给盐茶各商,每年得到利息三万七千多两,足以支付增加训练士兵的军饷和装备之需。剩余的四十万银两,听凭部里调拨其他用途。’于是取消了购买田地的计划,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留任四川总督。当时大学士琦善、协办大学士伊里布相继被罢免,朝廷中的满洲大臣很少有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因此有了这次任命。二十六年,入京觐见,被命令留在京城管理刑部,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八年元旦,皇帝恩赐年老大臣,加封太保。十月,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号文庄。
宗室敬徵,属于镶白旗,是肃亲王永锡的儿子。嘉庆十年,被封为辅国公,被任命为一等侍卫,兼任散秩大臣、副都统。十九年,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兼任銮仪使,担任总族长。二十二年,因为未能察觉宗室海康等人学习红阳教而被免职,被贬谪到盛京。不久后授予四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道光初年,多次升迁,成为工部侍郎,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调任户部。八年,与尚书王鼎一起调查治理长芦盐务,上奏制定归补帑课章程,详细情况见王鼎传记。十二年,南河奸民陈堂等人盗挖家湾官堤,皇帝命令他与尚书朱士彦前往调查。上疏陈述:‘各个口已经合拢,坝下尚未完全封闭,偶尔有塌陷。陈堂等人听从逃犯陈端的纠集,按照惯例审问,疏于防范的官员被贬谪。通判张懋祖赔偿修建堤坝的费用不实,被罚赔偿并戴枷示众。复查湖河各工程,请求选择重要的进行修建,高堰、山盱卑矮石工,分年改用碎石;信坝补还石工,智坝、仁河、义河坝改修石底;里河福兴闸倒塌,紧急修建;扬河西岸加高砖工,改用抛碎石。’这些请求都被采纳。又会同两江总督陶澍商定淮盐票引兼行,言官所论官票运私、侵碍畅岸、争占马头三者都无需担忧,皇帝下诏按照原议执行。
十四年,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与侍郎吴椿一同勘察浙江海塘,上疏说:‘从念里亭到尖山柴工,还需要依靠御溜,石塘仍然需要修整,镇海及戴家桥的汛期建议改为竹篓,块石不如条石平坦水旧法坚实。乌龙庙以东,冬季工程暂时缓建。’回到京城后,被提升为兵部尚书,调任工部。
十五年,因为奉安孝穆皇后、孝慎皇后的灵柩到龙泉峪,选择日子不慎,被免去尚书、都统职务,但仍担任内务府大臣。
十六年,代理户部侍郎,多次升迁后成为工部尚书,兼任都统。东河总督栗毓美多用砖工,御史李莼认为不妥,命令敬徵和李莼一同勘察。上疏陈述:‘已经完成的砖工还算整齐,舆论认为可以依靠其力量保护滩岸和悬崖。水深流急的地方,不及埽工坚固,紧急处理险工,不可过分依赖。请求停止烧砖,改为使用碎石。’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十八年,调任户部。
二十二年,南河扬河漫口,水流通过灌河入海。有人提议立即改修新河,河督麟庆因为河流尚未确定,难以立即做出决定,命令敬徵和尚书廖鸿荃一同勘察。上疏说:‘改河的建议,应该顺应自然趋势。现在调查发现,灌河海口到萧庄口门有三百六十多里。新河的主航道,从六塘流出直达灌口,下游东北方向一百十里,水流汹涌直接注入大海。只有在潮涨时,黄河的水流才会逼近,阻碍前进,而上游从口门到响水口有二百多里,支流忽分忽合,必须两岸筑堤束水,才能避免泛滥。工程长度超过三百里,经费难以筹集。而且中河的航道被黄河横截,不得不迁移塘灌运。清水本来力量弱小,仍然依赖黄河来补充。空船引导需要时间,重运更加困难。因此迁移塘灌是权宜之计,常年实施,恐怕会妨碍航道。旧黄河从萧庄到旧海口有四百二十多里,河尾宽敞。自从漫口断流后,河床更加淤积。如果引导回故道,堵口疏河,共需五六百万两银子,比改河筑堤节省得多。请求明年春天解冻后开始施工,等军船返回后修筑堤坝合龙。’皇帝下诏按照这个建议执行。不久,因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二十三年,与侍郎何汝霖一同前往南河勘察工程,又前往河南视察中河厅漫口。上疏陈述筑坝疏河的工程费用需要五百一十八万两银子,比祥符工程费用节省,皇帝同意。
二十五年,上奏:‘河南下北河厅庙工位于北岸七厅的中央,河臣应该常年驻扎在此,便于控制。’皇帝下诏,河督应该在伏汛前移驻庙工,立冬后返回济宁。不久,因为滥保驻藏大臣孟保,被降职为内阁学士。不久,又任命为工部尚书。又因为滥保科布多参赞大臣果勒明阿,被免职。
三十年,代理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咸丰元年,去世,皇帝考虑到他以前的功劳,授予一品衔,按照尚书的标准赐予抚恤,谥号文悫。儿子恒恩,左副都御史;孙子盛昱,有自己传记。
宗室禧恩,字仲蕃,隶属于正蓝旗,是睿亲王淳颖的儿子。嘉庆六年,被赐予头品顶戴,任命为头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十年,晋升为御前侍卫,兼任副都统、銮仪使、上驷院卿,转任奉宸院卿,升迁为内阁学士。十八年,被提升为理藩院侍郎。二十年,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调任户部侍郎。二十五年,仁宗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事情发生得很突然,禧恩作为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平定叛乱的功勋,应该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人犹豫不决,禧恩坚持己见,众人无法改变。恰逢得到秘密的朱谕,于是他与其他大臣一同迎接宣宗即位,被任命在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上行走。
道光二年,被提升为理藩院尚书。当时哈萨克部众秘密聚集在乌梁海,商议迁徙安置,增设卡伦。吏部尚书松筠熟悉边事,皇帝经常询问他,禧恩因此向他咨询。松筠一向坦率,于是代替他修改疏稿。禧恩愤怒,向皇帝报告,松筠因为越职干预而受到谴责。不久调任工部,仍兼任代理理藩院尚书。六年,调任户部。八年,加封太子少保,代理吏部尚书。九年,随皇帝前往盛京,皇帝下诏考虑到睿亲王多尔衮多次建立大功,对后代施以恩惠,赐予禧恩双眼花翎。
十二年,湖南江华瑶族赵金龙造反,皇帝命令禧恩与盛京将军瑚松额率领军队,尚未到达,总督卢坤、提督罗思举已经平定了叛乱,消灭了赵金龙。禧恩一向地位显赫,傲慢自大,奉命视察军队,意气风发,不等诸将汇报就宣布胜利,说赵金龙死亡不可信。罗思举以赵金龙烧毁尸体和佩戴的物品为证,争论才平息。广东瑶族赵仔青逃入湖南,提督余步云、总兵曾胜率军追剿,禧恩与巡抚吴荣光上疏陈述善后事宜。湖南平定后,两广总督李鸿宾剿灭连山瑶族,经过半年,军队多次受挫。皇帝下诏逮捕李鸿宾,任命禧恩代理总督,从湖南进军。派遣步云、胜等人先后击败敌军,擒获首恶邓三、盘文理,摧毁了他们的巢穴。一个月后,所有瑶族请求投降。皇帝下诏赞扬他迅速立功,赐予三眼花翎,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班师回朝,途中遭遇母亲去世的丧事,皇帝温言安慰。
十三年,孝慎皇后去世,皇帝命令禧恩办理丧事,因为议论礼仪引用违制,被免去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职务。不久又任命为理藩院尚书。因为生日接受属员的馈赠,被御史赵敦诗弹劾,上疏辩解后得以平反,赵敦诗受到谴责。十四年,因为考察龙泉峪万年吉地,加封太子太保。调任兵部尚书,兼任代理礼部户部。十八年,皇帝下诏因为南苑牲畜不繁殖,禧恩长期管理奉宸苑,疏于管理,被免去兼任职务。不久发现官员积弊,全部免去各种兼职,降职为内阁学士。二十二年,代理盛京将军,被任命为理藩院侍郎,留在将军署任职。英国入侵,海疆戒严,皇帝命令禧恩负责盛京防务。不久和议达成,上疏陈述善后十事,并制定巡洋章程,按照建议执行。
二十五年,因病辞职。因为失察内地民人越过朝鲜边界开垦土地,被剥夺公爵,降为二等辅国将军。三十年,起用为代理马兰镇总兵、密云副都统。咸丰元年,被召回任命为户部侍郎。二年,晋升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藩院事务。不久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庄。
禧恩自道光初年被皇帝宠爱,到孝全皇后被选入宫中,家境原本贫寒,依靠他的资助,于是更加得势。他遍任禁近要职,兼任多个部门,欺压同僚,人人侧目。后来宠爱衰落,禧恩也多次受到谴责和罢免。文宗即位后,他又被起用,不到两年就升任协揆。
陈官俊,字伟堂,是山东濰县人。嘉庆十三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后来升迁为赞善。嘉庆二十一年,进入直上书房。大考评为二等,晋升为洗马,多次升迁后成为右庶子。负责陕西乡试,监督山西学政。道光元年,皇帝命令各省明确废除不合理的规矩,内外官员多有反对意见,官俊也上书陈述不可行,皇帝下诏表扬他,并给予议叙。当时皇帝秘密命令官员留心考察官吏的贤能与否、政治得失,官俊因为曾经直接在宫中为宣宗服务而受到眷顾,因此意气风发。不久后升迁为侍讲学士,被命令回京,仍然直上书房。山西巡抚成格弹劾官俊在担任学政期间殴打差役并购买妾室,滥用权力,大肆追逐名利。皇帝因为官俊已经公开承认殴打差役并购买妾室的事实,曾经推荐魏元烺、邱鸣泰,人才尚可;只是他所描述的太监前往河东查访盐务控案的事情没有根据,因此被解职接受质询,命令长龄前往山西,传达皇帝旨意,面责成格,成格也不能明确指出官俊的罪行,于是两人都被贬斥。
官俊被降为编修,被免去直上书房的职务。连续负责贵州、江西的乡试,历任中允、祭酒、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道光十六年,被任命为礼部侍郎,调任吏部。道光十九年,晋升为工部尚书。东陵郎中庆玉侵占官库财物,主事全孚提前预警,大量财物被寄存。事情被发现后,话是从官俊闲谈中泄露出去的,回奏时又掩饰,皇帝下诏斥责他失去了大臣的体面,剥夺了他的职务。道光二十一年,被任命为通政使。历任户部、吏部侍郎,管理三库。晋升为礼部尚书,调任工部。道光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身份协办大学士。
官俊再次被起用,历任乡会试、殿廷御试的主考官,每次都与其他考官一起评定。担任上书房总师傅。编修童福承品行不端,在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给事中陈坛弹劾他,提到童福承为官俊的妻子撰写祭文,措辞过分。童福承被贬退,皇帝下诏斥责官俊容许隐匿不报告,免去总师傅职务,讨论将他降三级调用,但最终从宽处理,保留了他的职务。道光二十九年,官俊去世,皇帝下诏优待抚恤,称赞他心地坦白,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悫。赐予他的孙子厚锺、厚滋成为举人。
官俊最初在直上书房时,教授宣宗的长子奕纬读书,宣宗赞赏他的教导有方。后来皇长子在成年后去世,皇帝深感悲痛,因此对待官俊特别优待,尽管官俊多次犯错,但皇帝的恩宠和礼遇始终没有减少。
他的儿子介祺,道光二十五年考中进士,官至编修。咸丰年间,帮助军饷,被加封为侍讲学士衔。后来在本地组织团练,守城,赈济饥民,被赐予二品顶戴。介祺学问好,喜欢古物,所收藏的钟鼎、彝器、金石是近代之冠。
卓秉恬,字静远,是四川华阳人。嘉庆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刚刚超过二十岁,就被任命为检讨。负责陕西乡试。嘉庆十八年,改任御史,历任给事中,上奏章疏数十次。论述盗风未息,捕役与盗贼勾结,捕役利用盗贼谋利,盗贼依靠捕役作为护身符,民间控告,官府不受理,盗贼结怨,再次被官府虐待;直隶的大名、沧州,河南的卫辉、陈州,山东的曹州、东昌、武定,江苏的徐州最为严重,请求严令实力禁止和惩罚。在山东巡漕时,考察泰安、兖州等地,探查新泉四十三处,并命名刻石。历任鸿胪寺少卿、顺天府丞。
嘉庆二十五年,上书说:‘从陕西略阳往东到湖北郧西,称为南山老林;从陕西宁羌往南到东,经过四川境到湖北保康,称为巴山老林。这些地方土地贫瘠,粮食和徭役极轻。无业的游民给地主钱数千,就可以租种几道山岭。年景不好就搬走,称为棚民。好坏难辨,抢夺之事时常发生。一遇旱涝灾害,就有一些奸民带头,于是像蚂蚁附膻一样蜂拥而起。州县因为地方辽阔,无法追捕,于是互相包庇。等到酿成大案,就加以弹劾,但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而且事情涉及三省,大官来回商议,州县接到文书办理,常常在几个月之后。与其在一处专门商议,不如三省共同商议。请在要害地方,专门设立大员控制。’宣宗非常赞同,下诏三省会议,但最终没有实施,只是将边境的文武官员酌情要地改驻增设。
道光四年,调任奉天府丞,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历任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内阁学士,负责江南乡试。道光十五年,升任礼部侍郎,调任吏部。监督浙江学政。晋升为左都御史,召回京城,兼任顺天府尹事务。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道光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历任管理兵部、户部、工部,被赐予花翎。咸丰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端。
秉恬兼任京尹最久,共十八年。当时九卿会议,一两个王公枢相主持,其他人大多是占位画诺。秉恬在列,有时会有辩论,不被当权者喜欢。他的儿子枟,道光二十年考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评论说:自从设立军机处以来,内阁大臣不再参与枢要事务。最初还选取名德较著者作为朝廷的表望,后来则是随波逐流之辈,甚至因为年资而被眷顾,逐渐升至高位。宝兴号称熟悉吏事,却受到不修边幅的批评;敬徵多次视察河工,功劳显著;禧恩、陈官俊都依靠恩宠私情,起伏不定;卓秉恬因言官起用,与沉默自安的人相比稍有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二-注解
觉罗宝兴:觉罗是满族的一个姓氏,宝兴是觉罗家族的一员。字献山,隶镶黄旗,指他是清朝镶黄旗的成员。嘉庆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表示他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晋升为编修。累迁少詹事,入直上书房,表示他官职不断晋升,最终进入上书房任职。
宗室敬徵:宗室指皇室宗亲,敬徵是清朝皇室宗亲。隶镶白旗,指他是镶白旗的成员。肃亲王永锡子,表示他是肃亲王永锡的儿子。封辅国公,授头等侍卫,兼委散秩大臣、副都统,表示他被封为辅国公,授予头等侍卫,同时担任散秩大臣和副都统。
宗室禧恩:宗室禧恩,指禧恩是清朝皇室宗亲,宗室指皇室宗亲。
陈官俊:陈官俊,清朝官员,字伟堂,山东濰县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卓秉恬:清朝官员,字静远,四川华阳人。
嘉庆:清朝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的年号,用于纪年。
仁宗:清朝皇帝爱新觉罗·颙琰的庙号,用于尊称。
宣宗:清朝皇帝,即嘉庆帝。
上书房:清朝宫廷中的书房,皇子在此学习。
内阁学士:清朝官职,内阁中的学士。
大理寺卿:大理寺的卿,大理寺是清朝的最高司法机构。
礼部侍郎:清朝官职,礼部的副职。
部刊科场条例:科举考试的相关法规。
高宗: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庙号,用于尊称。
高祖:古代对祖先的尊称。
大理寺:古代官署,负责司法。
吐鲁番: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区。
大理寺少卿:大理寺的少卿,是大理寺的副职官员。
通政司参议:通政司的参议,通政司是负责传达皇帝诏令和臣下奏章的机构。
左副都御史:都察院的副职官员,都察院是清朝的监察机构。
兵部侍郎:兵部的侍郎,兵部是负责军事的部门。
泰宁镇总兵:泰宁镇的军事长官。
理藩院侍郎:理藩院的次官。
吉林将军:吉林地区的军事长官。
伯都讷珠尔山:今吉林省的一个地名。
乌拉:今吉林省的一个地名。
乌拉总管衙门:乌拉地区的行政机构。
协领衙门:协领地区的行政机构。
盛京:清代初年建都的城市,今辽宁省沈阳市。
成都:今四川省的省会。
署四川总督:代理四川总督。
马边:今四川省的一个地名。
越巂:今四川省的一个地名。
夷匪:指外来的敌人或匪徒。
剿、抚、防:指军事行动中的剿灭、安抚、防御三种策略。
绥定协副将:绥定协的副将,协是清朝的地方军事编制。
马日槓:今四川省的一个地名。
建昌道:清朝的地方行政单位。
永宁道:清朝的地方行政单位。
提督:军事编制中的高级军官。
建昌总兵:建昌地区的军事长官。
麦子营、利济站:地名。
乾沟:地名。
湖河:指湖泊和河流。
高堰、山盱:地名。
信坝、智坝、仁河、义河坝:地名。
里河福兴闸:地名。
扬河西岸:地名。
膏腴:肥沃的土地。
义田:古代官员或富商捐献给国家的土地,用于赈济贫民。
翰林院:清朝的最高学术机构。
上意:皇帝的意愿。
南河:指南方的河流。
淮盐票引:淮河流域的盐业管理制度。
官票运私:指官员私自运输私盐。
侵碍畅岸:指侵犯航道。
争占马头:指争夺港口。
帑银:国库的银两。
庙号:皇帝死后,由后代追尊的称号。
谥号: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多根据其生前行事而定。
左都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弹劾等事务的高级官员。
侍郎:古代官名,为六部中的次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浙江海塘:浙江沿海地区用以防洪的海堤。
御溜:古代建筑用语,指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石塘:用石头建造的海塘。
汛:古代军事编制,指一定区域内的军事防守单位。
竹篓:用竹子编制的容器,此处指用竹篾编织的防洪设施。
条石:长条形的石头,常用于建筑。
坦水旧法:古代的一种筑堤方法,通过平铺石头来加固堤坝。
乌龙庙:位于浙江的一座庙宇。
梓宫:古代对帝后棺木的称呼。
龙泉峪:位于北京的一处地名,曾作为帝后陵墓的选址。
诹日:选择吉日。
罢:免去官职。
内务府大臣:掌管宫廷内部事务的官员。
署:代理官职。
户部:古代官署,负责财政。
东河总督:负责管理东河水利的官员。
砖工:用砖块进行建筑的工作。
碎石:小石子,用于建筑。
南河扬河漫口:南河扬河发生决口。
灌河:位于中国的一条河流。
新河:新开凿的河流。
河督:管理河流水利的官员。
麟庆:清代官员。
萧庄口门:位于灌河的一个河口。
响水口:位于灌河的一个河口。
埽工:用泥土等材料筑成的防洪设施。
抢办险工:迅速处理紧急的工程。
权宜之计:临时的解决办法。
尾闾:河流的末端。
漫口:河流决口。
堵口挑河:堵住决口并疏浚河道。
祥符工费:祥符年间的工程费用。
军船:用于军事的船只。
合龙:水利工程中,指两端堤坝接合。
理藩院:古代官署名,负责管理边疆事务。
乌梁海:位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地区。
卡伦:古代边疆地区的哨所。
吏部尚书:吏部的主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松筠:清代官员。
奉宸院卿:古代官名,掌管宫廷祭祀等事务的官员。
太子少保:古代官名,为太子太保的副职。
马兰镇总兵:马兰镇的地方军事指挥官。
密云副都统:密云地区的军事副指挥官。
英吉利:即英国。
内犯:指外国侵犯。
戒严:军事管制。
和议:和平谈判。
协办大学士:古代官职,协助大学士处理政务。
禁近要职:宫廷中的重要官职。
同列:同一级别的官员。
孝全皇后:清朝皇帝的皇后。
恩眷:皇帝的恩宠。
禁近:宫廷附近。
协揆:古代官名,为宰相的副职。
嘉庆十三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朝皇帝嘉庆的第十三年。
进士: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殿试取得,代表极高的学识和官职。
庶吉士: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后,被选为庶吉士,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编修:清朝官职,负责修撰史书等。
赞善:清朝官职,掌管宫廷文书的官员。
洗马:清朝官职,掌管宫廷马匹。
右庶子:清朝官职,负责教育皇子。
陕西乡试:科举制度中,在陕西举行的乡试。
山西学政:清朝官职,负责山西地区的教育事务。
道光元年:道光元年(1821年),清朝皇帝道光的第一年。
陋规:指旧时官场中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和陋习。
山西巡抚:清朝官职,负责山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成格:清朝官员,山西巡抚。
东陵郎中:清朝官职,负责东陵的官员。
主事:清朝官职,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通政使:清朝官职,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吏部:古代官署,负责官吏的选拔和考核。
工部尚书:清朝官职,工部的最高长官。
东陵:清朝皇帝的陵墓,位于河北省。
庆玉:清朝官员,东陵郎中。
全孚:清朝官员,主事。
祭酒:古代官职,后为大学士的别称。
侍讲学士:清朝官职,负责讲学。
内阁: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典试官:科举制度中,负责主持考试的官员。
殿廷御试:科举制度中,在宫殿中进行的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上书房总师傅:上书房的最高长官。
给事中:清朝官职,负责监察官员。
诘:质问,询问。
斥:贬官,罢免。
优诏:皇帝的褒奖诏书。
谥:古代对已故官员给予的尊称。
太子太保:清朝官职,太子太保是太子的辅佐官。
贤良祠:古代祭祀贤良之臣的祠堂。
奕纬:嘉庆帝的长子。
介祺:陈官俊之子,道光二十五年进士。
咸丰:清朝皇帝,即咸丰帝。
团练:古代地方组织,负责地方治安。
赈饥:救济饥民。
花翎:清朝官员的冠饰,表示官职等级。
检讨:清朝官职,负责校对文献。
鸿胪寺:古代官署,负责外交事务。
顺天府: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
章疏: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的文书。
盗风:指盗贼横行的风气。
捕役:古代负责抓捕盗贼的官员。
渔利:谋取私利。
棚民:古代指无地可耕的农民。
参劾:弹劾,告发。
事觉:事情被发现。
语由官俊閒谈漏泄:官员陈官俊在闲谈中泄露了事情。
回奏:向皇帝上奏。
失大臣体:不符合大臣的礼仪。
褫职:被剥夺官职。
丁父忧:父亲去世。
服阕:服丧期满。
太仆寺:古代官署,负责马政。
宗人府:古代官署,负责宗室事务。
兵部:古代官署,负责军事。
文渊阁大学士:古代官职,文渊阁是皇帝的藏书处,大学士是文渊阁的官员。
武英殿:古代宫殿,是皇帝的居住地。
京尹: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京城的官员。
九卿:古代官职,指九个重要部门的官员。
枢务:重要的政务。
名德:有德行的人。
旅进旅退:随波逐流,没有主见。
鼎铉:古代的权杖,比喻权势。
簠簋:古代的食器,比喻财富。
劳勚:勤劳。
恩私:皇帝的恩宠。
言官: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
缄默自安:沉默不言,自求安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五十二-评注
陈官俊,字伟堂,山东濰县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赞善。二十一年,入直上书房。大考二等,擢洗马,累迁右庶子。典陕西乡试,督山西学政。
这段文字描绘了陈官俊的仕途历程。从进士及第到庶吉士,再到编修、赞善,官俊的升迁之路可谓平步青云。入直上书房、擢洗马、累迁右庶子,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典陕西乡试、督山西学政,则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
道光元年,命各省明定陋规,中外臣工多言窒碍,官俊亦疏陈不可行,诏嘉之,予议叙。会密谕留心察访官吏贤否、政治得失,官俊恃曾直内廷为宣宗所眷,意气甚张。
这段文字反映了官俊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气度。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势,敢于挑战既定规则。他的忠诚和直率得到了宣宗的赏识,这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寻迁侍讲学士,命回京,仍直上书房。山西巡抚成格追劾官俊在学政任殴差买妾,妄作威福,大开奔竞。
这段文字揭示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困境。他在官场中遭遇诬陷,被指责滥用职权,甚至被追劾。这表明官场斗争的残酷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上以官俊於殴差买妾已自承不讳,曾荐举魏元烺、邱鸣泰,人材尚不缪;惟所述太监往河东查访盐务控案,事出无稽,解职就质,命长龄道出山西,传旨面诘成格,亦以不能指实引咎,遂两斥之。
这段文字展现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机智和果断。他面对诬陷,敢于自承不讳,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才的重视。然而,他的政治斗争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官俊降编修,罢直上书房。连典贵州、江西乡试,历中允、祭酒、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这段文字描绘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挫折。他被降职,罢免了直上书房的职务。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反而继续在官场中努力,历经中允、祭酒、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位。
十六年,授礼部侍郎,调吏部。十九年,擢工部尚书。东陵郎中庆玉侵帑籍没,主事全孚预告,多所寄顿。
这段文字展现了官俊在官场中的升迁和遭遇。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吏部,后来又擢升为工部尚书。然而,他在东陵郎中庆玉侵帑案中,也遭遇了诬陷。
事觉,语由官俊閒谈漏泄,回奏复讳饰,诏斥失大臣体,褫职。
这段文字揭示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他在东陵郎中庆玉侵帑案中,因为泄露信息而被指责失大臣体,最终被褫职。
二十一年,起为通政使。历户部、吏部侍郎,管理三库。擢礼部尚书,调工部。
这段文字描绘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再次崛起。他被任命为通政使,后来又历任户部、吏部侍郎,管理三库。再次擢升为礼部尚书,调任工部。
二十四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这段文字展现了官俊在政治上的成就。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官俊再起,历典乡会试、殿廷御试,每与衡校。充上书房总师傅。
这段文字描绘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再次崛起。他历经乡会试、殿廷御试,每次都与官员们进行权衡。后来,他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这是对他学识和能力的肯定。
编修童福承素无行,直上书房授皇子读。给事中陈坛劾之,语及福承为官俊妻作祭文,措词过当。
这段文字揭示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困境。他的亲信编修童福承因为品行不端而被弹劾,甚至涉及到官俊的妻子,这无疑是对官俊的严重打击。
福承谴黜,诏斥官俊容隐不奏,罢总师傅,议降三级调用,从宽留任。
这段文字展现了官俊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他的亲信被贬黜,他本人也被指责容隐不奏,最终被罢免总师傅,议降三级调用。
二十九年,卒,优诏赐恤,称其心田坦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悫。
这段文字描绘了官俊的晚年。他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最终在二十九年去世。然而,他的忠诚和坦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赠予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悫。
子介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编修。
这段文字描绘了官俊的后代。他的儿子介祺在道光二十五年成为进士,官至编修,这也是对官俊家族的肯定。
咸丰中,助军饷,加侍讲学士衔。后在籍治团练,守城,赈饥,赐二品顶戴。
这段文字描绘了介祺在政治上的成就。他在咸丰年间助军饷,加侍讲学士衔,后来又治理团练,守城,赈饥,最终被赐予二品顶戴。
介祺绩学好古,所藏钟鼎、彝器、金石为近代之冠。
这段文字描绘了介祺的学识和品味。他绩学好古,收藏了大量的钟鼎、彝器、金石,成为近代之冠。
卓秉恬,字静远,四川华阳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年甫逾冠,授检讨。
这段文字介绍了卓秉恬的生平。他出生于四川华阳,是嘉庆七年的进士,选庶吉士,年甫逾冠,授检讨,这表明他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典陕西乡试。十八年,改御史,历给事中,章疏凡数十上。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的仕途历程。他担任陕西乡试的主考官,后来改任御史,历任给事中,上奏章疏数十篇,这表明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论盗风未息,由捕役与盗贼因缘为奸,捕役藉盗贼以渔利,盗贼仗捕役为护符,民间控告,官不为理,盗贼结恨,又召荼毒;直隶之大名、沧州,河南之卫辉、陈州、山东之曹州、东昌、武定,江苏之徐州最甚,请饬实力禁惩。
这段文字反映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担当。他敢于直言盗风未息,指出捕役与盗贼勾结,官府不作为,甚至导致民间控告无门,他因此提出了禁惩盗贼的建议。
巡漕山东,履勘泰安、兖州各属,探濬新泉四十三处,定名勒石。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努力。他巡漕山东,履勘各地,探濬新泉,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鸿胪寺少卿、顺天府丞。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官场中的升迁。他历任鸿胪寺少卿、顺天府丞,这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十五年,疏言:“由陕西略阳迄东至湖北郧西,谓之南山老林;由陕西宁羌迄南而东,经四川境至湖北保康,谓之巴山老林。地皆硗瘠,粮徭极微。
这段文字反映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担当。他上疏建议加强对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的管理,因为这些地区地瘠民贫,粮食徭役极微,容易发生盗贼问题。
无业游民,给地主钱数千,即租种数沟数岭。岁薄不收则徙去,谓之棚民。良莠莫辨,攘夺时闻。一遇旱涝,一二奸民为之倡,即蚁附蜂起。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担当。他上疏指出,这些地区的无业游民租种土地,一旦收成不好就迁徙,这导致良莠不辨,攘夺时闻,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州县以地方辽阔,莫能追捕,遂至互相容隐。迨酿成大案,即加参劾,事已无济。且事连三省,大吏往返咨商,州县奉文办理,恒在数月之后。
这段文字反映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担当。他上疏指出,这些地区的州县官员因为地方辽阔,无法追捕盗贼,导致互相容隐,一旦酿成大案,就加参劾,但事已无济,这表明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与其即一隅而专谋之,何如合三省而共议之。请於扼要之地,专设大员控制。
这段文字反映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担当。他上疏建议,与其只针对一个地区进行治理,不如合三省共同商议,专设大员进行控制,这表明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远见和全局观念。
宣宗深韪之,诏下三省会议,未果行,仅将边境文武酌就要地改驻添设。
这段文字反映了卓秉恬的建议得到了宣宗的认可,但最终并未得到实施,这表明政治改革的复杂性。
道光四年,调奉天府丞,丁父忧去。服阕,历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内阁学士,典江南乡试。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升迁。他被调任奉天府丞,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历任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内阁学士,典江南乡试,这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五年,迁礼部侍郎,调吏部。督浙江学政。擢左都御史,召还京,兼管顺天府尹事。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升迁。他被迁任礼部侍郎,后来调任吏部,督浙江学政,擢升为左都御史,召回京城,兼管顺天府尹事,这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历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升迁。他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二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成就。他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历管兵部、户部、工部,赐花翎。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政治上的成就。他历任兵部、户部、工部,并赐予花翎,这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咸丰五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的晚年。他在咸丰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被赠予太子太保,谥文端,这表明他的忠诚和贡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秉恬兼管京尹最久,凡十有八年。时九卿会议,一二王公枢相主之,馀率占位画诺。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兼管京尹长达十八年,这表明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非常显著。
秉恬在列,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
这段文字反映了卓秉恬在官场中的性格。他在九卿会议上时有辩论,不为用事者所喜,这表明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原则性。
子枟,道光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
这段文字描绘了卓秉恬的后代。他的儿子枟在道光二十年成为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这也是对卓秉恬家族的肯定。
论曰:自设军机处,阁臣不预枢务。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体制的看法。他认为自设军机处以来,阁臣不再参与枢务,这表明政治体制的变迁。
始犹取名德较著者表望中朝,继则旅进旅退之流,且以年资眷睐,驯跻鼎铉矣。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现象的看法。他认为在军机处设立之初,选拔官员还是以名德较著者为标准,后来则逐渐变为旅进旅退之流,甚至以年资眷睐,这表明政治现象的变化。
宝兴号娴吏事,而蒙簠簋不饬之声;敬徵数视河工,差著劳勚;禧恩、陈官俊并恃恩私,崛而复起;卓秉恬以言官进,视缄默自安者稍表异焉。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官员的评价。他认为宝兴虽然擅长吏事,但名声不佳;敬徵虽然劳勚,但名声也不佳;禧恩、陈官俊凭借恩私崛起,而卓秉恬则凭借言官进,这表明作者对当时官员的评价较为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