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九-原文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父观澜,廪生,有学行。
宗棠,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
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
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
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年且四十,顾谓所亲曰:‘非梦卜敻求,殆无幸矣!’
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
林翼敦劝之,乃出。
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
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
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幕,倚之如左右手。
僚属白事,辄问:‘季高先生云何?’由是忌者日众,谤议四起,而名日闻。
同里郭嵩焘官编修,一日,文宗召问:‘若识举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几何矣?过此精力已衰,汝可为书谕吾意,当及时出为吾办贼。’
林翼闻而喜曰:‘梦卜敻求时至矣!’
六年,曾国藩克武昌,奏陈宗棠济师、济饷功,诏以兵部郎中用,俄加四品卿衔。
会秉章劾罢总兵樊燮,燮构於总督官文,为蜚语上闻,召宗棠对簿武昌,秉章疏争之不得。
林翼、国藩皆言宗棠无罪,且荐其才可大用。
詹事潘祖荫亦诵言总督惑於浮辞,故得不逮。
俄而朝旨下,命以四品京堂从国藩治军。
初,国藩创立湘军,诸军遵其营制,独王珍不用。
宗棠募五千人,参用珍法,号曰‘楚军’。
十年八月,宗棠既成军而东,伪翼王石达开窜四川,诏移师讨蜀。
国藩、林翼以江、皖事急,合疏留之。
时国藩进兵皖南,驻祁门,伪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纠众数十万围祁门。
宗棠率楚军道江西,转战而前,遂克德兴、婺源。
贼趋浮梁景德镇,断祁门饷道。
宗棠还师击之,大战於乐平、鄱阳,僵尸十馀万,世贤易服逃,而徽州贼亦遁浙江。
自是江、皖军势始振。
十一年,诏授太常寺卿,襄办江南军务,乃率楚军八千人东援浙。
朝命国藩节制浙江,国藩荐宗棠足任浙事。
宗棠部将名者,刘典、王开来、王文瑞、王沐,数军单薄,不足资战守;乃奏调蒋益澧於广西,刘培元、魏喻义於湖南,皆未至,而宗棠以数千人策应七百馀里,指挥若定,国藩服其整暇。
已而壕州陷,复疏荐之,遂授浙江巡抚。
时浙地唯湖、衢二州未陷贼,国藩与宗棠计,以保徽州,固饶、广为根本。
奏以三府属县赋供其军,设婺源、景德、河口三税局裨之,三府防军悉隶宗棠。
贼大举犯婺源,亲督军败之。
同治元年正月,诏促自衢规浙。
宗棠奏言:‘行军之法,必避长围,防后路。臣军入衢,则徽、婺疏虞,又成粮尽援绝之势。今由婺源攻开化,分军扼华埠,收遂安,使饶、广相庇以安,然后可以制贼而不为贼制。’
二月,克遂安。
世贤自金华犯衢州,连击败之。
而皖南贼复陷宁国,遣文瑞往援,克绩溪。
十一月,喻义克严州。
二年正月,益澧及高连升、熊建益、王德榜、余佩玉等克金华、绍兴,浙东诸郡县皆定。
杭州贼震怖,悉众拒富阳。
时诸军争议乘胜取杭城,宗棠不喜攻坚,谓皖南贼势犹盛,治寇以殄灭为期,勿贪近功。
乃自金华进军严州,令刘典将八千人会文瑞防徽州,以培元、德榜驻淳安、开化,而益澧攻富阳。
劾罢道府及失守将吏十七人,举浙士吴观礼等赈荒招垦,足裕军食。
四月,授浙闽总督,兼巡抚事。
刘典军既至皖南,遂留屯。
益澧攻富阳,军仅万馀人,皆病疫,宗棠亦患疟困惫,富阳围久不下,乃简练旧浙军,兼募外国军助之攻。
七月,李鸿章江苏军入浙攻嘉善,嘉兴寇北援,於是水陆大举攻富阳,克之。
益澧等长驱捣杭州,魏喻义、康国器攻餘杭。
宗棠以杭贼恃餘杭为犄角,非先下餘杭,收海宁,不能断嘉、湖援济,躬至餘杭视师。
是时皖贼古隆贤反正,官军连下建平、高淳诸邑。
金陵贼呼秀成入谋他窜,独世贤踞溧阳,与广德贼比,中梗官军。
鸿章既克嘉善,上言当益军攻嘉兴。
会浙师取常州,而广德贼已由宁国窜浙。
宗棠虑贼分扰江西、福建,乃檄张运兰率所部趋福建,召刘典防江西。
海宁贼蔡元隆以城降,更名元吉,后遂为骁将。
三年二月,元吉会江苏军克嘉兴。
杭州贼陈炳文势蹙约降,犹虑计中变,乘雨急攻之,夜启门遁,杭州复,餘杭贼汪海洋亦东走。
捷闻,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
移驻省城,申军禁,招商开市,停杭关税,减杭、嘉、湖税三之一。
益澧为布政使,亦轻财致士,一时翕然称之。
群贼聚湖州,乃移军合围,先攻菱湖。
三月,江苏军克常州,贼败窜徽、婺,趋江西。
世贤踞崇仁,海洋踞东乡,宗棠以贼入江西为腹心患,奏请杨岳斌督江西、皖南军,以刘典副,从之。
六月,曾国荃克江宁,洪秀全子福瑱奔湖州,俄复溃走,磔於南昌。
七月,克湖州,尽定浙地。
论功,封一等恪靖伯。
餘贼散走徽、宁、江西、广东,折入汀州,福建大震。
乃奏请之总督任,以益澧护巡抚,增调德榜军至闽。
四年三月,江苏军郭松林来会师,贼弃漳州出大埔。
五月,进攻永定。
世贤、海洋既屡败,伤精锐过半,归诚者三万。
宗棠进屯漳州,蹑贼武平。
於是贼窜广东之镇平,而福建亦定。
乃檄康国器、关镇平两军入粤,王开琳一军入赣防江西,刘典军趋南安防湖南,留高连升、黄少春军武平,伺贼进退。
六月,贼大举犯武平,力战卻之。
世贤投海洋,为所戕,贼党益猜贰。
诏以宗棠节制三省诸军。
十月,贼陷嘉应,宗棠移屯和平琯溪。
德榜虑帅屯孤悬,自请当中路。
刘典闻德榜军趋前,亦引军疾进。
猝遇贼,败,贼追典,掠德榜屯而过,枪环击之,辄反走。
是夜降者逾四万,言海洋中炮死矣,士气愈奋。
时鲍超军亦至,贼出拒,又大败之。
合闽、浙、江、粤军围嘉应。
十二月,贼开城遁,扼诸屯不得走,跪乞免者六万馀,俘斩贼将七百三十四,首级可计数者万六千,诏赐双眼花翎。
五年正月,凯旋。
宗棠以粤寇既平,首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
又以海禁开,非制备船械不能图自强,乃创船厂马尾山下,荐起沈葆桢主其事。
会王师征西陲回乱久无功,诏宗棠移督陕、甘。
十月,简所部三千人西发,令刘典别募三千人期会汉口,中途以西捻张总愚窜陕西,命先入秦剿贼。
陕、甘回众数至百万,与捻合。
宗棠行次武昌,上奏曰:‘臣维东南战事利在舟,西北战事利在马。捻、回马队驰骋平原,官军以步队当之,必无幸矣。以马力言,西产不若北产之健。捻马多北产,故捻之战悍於回。臣军止六千,今拟购口北良马习练马队,兼制双轮炮车。由襄、邓出紫荆关,径商州以赴陕西。经营屯田,为久远之规。是故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之贼;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之贼:然后餽运常通,师行无阻。至於进止久速,随机赴势,伏乞假臣便宜,宽其岁月,俾得从容规画,以要其成。’
六年春,提兵万二千以西。
议以炮车制贼马,而以马队当步贼。
捻倏见炮车,皆不战狂奔。
时陕西巡抚刘蓉已解任,总督杨岳斌请归益急。
诏宁夏将军穆图善署总督,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军务。
分军三道入关,而皖南镇总兵刘松山率老湘军九千人援陕,山西按察使陈湜主河防,其军皆属焉。
松山既屡败捻,又合蜀军将黄鼎、皖军将郭宝昌,大破之富平。
捻掠三原,沿渭北东趋,回则分党西犯,麕集北山。
宗棠以捻强於回,当先制捻。
檄诸军凭河结营,期蹙而歼之泾、洛间。
捻乘军未集,又折而西渡泾、渭,窥豫、鄂。
已而大军进逼,势不复能南,乃趋白水。
乘大风雨,铤走入北山。
宗棠防捻、回合势,且北山荒瘠,师行粮不继,因急扼耀州。
十月,捻败走宜川,别党果窜耀州,合回匪攻同官。
留防军不能御,典、连升军驰救,大破之。
诸军将虽屡败捻,终牵於回,师行滞;而捻大众在宜川者益北扰延长,掠绥德,趋葭州,回亦自延安出陷绥德。
宗棠自以延、绥迭失,上书请罪,部议革职。
时北山及扶、岐、汧、陇、邠、凤诸回,所在响应。
捻自南而北,千有馀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馀里。
陕西主客军能战者不及五万,然回当之辄败。
松山等克绥德,回走米脂,捻复分道南窜。
於是刘厚基出东北追回,松山等循西岸要捻。
师抵宜川,回大出遮官军,留战一日,破之;而捻遂取间道逾山至壶口,乘冰桥渡河。
宗棠奉朝旨,山右毗连畿辅,令自率五千人赴援,以刘典代督陕甘军。
是年十二月,捻自垣曲入河南,益北趋定州,游骑犯保定,京师戒严。
诏切责督兵大臣,自宗棠、鸿章及河南巡抚李鹤年、直隶总督官文,皆夺职。
宗棠至保定,松山等连破贼深、祁、饶、晋。
当是时,捻驰骛数百里间,由直隶窜河南、山东,已复渡运越吴桥,犯天津。
鸿章议筑长围制贼;宗棠谓当且防且剿,西岸固守,必东路有追剿之师,乃可掣其狂奔之势:上两从其议。
於是勤王师大集,宗棠驻军吴桥,捻徘徊陵邑、济阳,合淮、豫军迭败之,总愚走河滨以死,西捻平。
入觐,天语褒嘉,且询西陲师期。
宗棠对以五年,后卒如其言焉。
七年十月,率师还陕,抵西安。
时东北土寇董福祥等众十馀万,扰延安、绥德,西南陕回白彦虎等号二十万,踞甘肃董志原。
松山至,破土寇,降福祥;而回益四出剿掠,其西南窜出者,并力扰秦川,黄鼎破之。
宗棠进军乾州,谍报回巢将徙金积堡,分军击之,遂下董志原,连复镇原、庆阳,回死者至三万。
督丁壮耕作,教以区田、代田法。
择崄荒地,发帑金巨万,悉取所收饥民及降众十七万居焉。
遂以八年五月进驻泾州。
甘回最著者,西曰马朵三,踞西宁;南曰马占鳌,踞河川;北曰马化隆,踞宁夏、灵州。
化隆以金积堡为老巢,堡当秦、汉两渠间,扼黄河之险,擅盐、马、茶大利。
环堡五百馀寨,党众啸聚。
掠取汉民产业子女。
陕回时时与通市,相为首尾。
化隆以新教煽回民,购马造军械,而阳输诚绐穆图善。
董志原既平,陕回窜灵州,化隆上书为陕回乞抚。
宗棠察其诈,备三月粮,先攻金积堡,以为收功全陇之基。
及松山追陕回至灵州,扼永灵洞。
化隆惧,仍代陕回乞抚,谋缓兵,穆图善信之,日言抚,绥远城将军至劾松山滥杀激变。
然化隆实无意降也,密召诸回并出劫军饷。
十一月,宗棠进驻平凉。
九年,松山阵殁,以其兄子锦棠代之,战屡捷,而中路、南路军亦所向有功,陕回受抚者数千人。
及夺秦坝关,化隆益窘,诣军门乞降,诛之,夷其城堡。
迁甘回固原、平凉,陕回化平,而编管钤束之,宁、灵悉定。
奏言进规河湟,而是时有伊犁之变,诏宗棠分兵屯肃州,乃遣徐占彪将六千人往。
十年七月,自率大军由平凉移驻静宁。
八月,至安定。
寇聚河州,其东出,必绕洮河三甲集,集西太子寺,再西大东乡,皆险要。
诸将分击,悉破平之。
时回酋朵三已死,占鳌见官军深入,西宁回已归顺,去路绝,遂亦受抚。
河州平。
十一年七月,移驻兰州。
占彪前以伊犁之变率师而西也,於时肃州阻乱,回酋马文禄先已就抚,闻关外兵事急,复据城叛。
及占彪军至,乃婴城固守,而乞援西宁。
陕回白彦虎、禹得彦亦潜应文禄。
会锦棠率军至,西宁土回及陕回俱变,推马本源为元帅。
西宁东北阻湟水,两山对峙,古所称湟中也。
贼据险而屯,俄败走,遗弃马骡满山谷,窜巴燕戎格。
大通都司马寿复嗾向阳堡回杀汉民以叛。
十二年正月,锦棠攻向阳堡,夺门入,斩马寿,遂破大通,捣巴燕戎格,诛本源,河东、西诸回堡皆降。
文禄踞肃州,诡词求抚,益招致边外回助城守,连攻未能下。
八月,宗棠来视师,文禄登城见帅旗,夺气。
请出关讨贼自效,不许。
金顺、锦棠军大集,文禄穷蹙出降,磔之。
白彦虎窜遁关外,肃州平。
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加一等轻车都尉。
奏请甘肃分闱乡试,设学政。
十三年,晋东阁大学士,留治所。
自咸丰初,天下大乱,粤盗最剧,次者捻逆,次者回。
宗棠既手戡定之,至是陕、甘悉靖,而塞外平回,朝廷尤矜宠焉。
塞外回酋曰帕夏,本安集延部之和硕伯克也。
安集延故属敖罕,敖罕为俄罗斯所灭,安集延独存。
帕夏畏俄逼,阑入边。
据喀什噶尔,稍蚕食南八城,又攻败乌鲁木齐所踞回妥明。
妥明者,西宁回也,初以新教游关外。
同治初,乘陕甘汉、回构变倡乱,据乌城。
帕夏既攻败妥明降之,遂并有北路伊犁诸城,收其赋入。
妥明旋被逐,走死,而白彦虎窜处乌城,仍隶帕夏。
帕夏能属役回众,通使结援英、俄,购兵械自备。
英人阴助之,欲令别立为国,用捍蔽俄。
当是时,俄以回数扰其边境,遽引兵逐回,取伊犁,且言将代取乌鲁木齐。
光绪元年,宗棠既平关陇,将出关,而海防议起。
论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岁糜数百万,此漏卮也。
今至竭天下力赡西军,无以待不虞,尤失计。
宜徇英人议,许帕夏自立为国称藩,罢西征,专力海防。
鸿章言之尤力。
宗棠曰:‘关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万一帕夏不能有,不西为英并,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缩,边要尽失,防边兵不可减,糜饷自若。无益海防而挫国威,且长乱。此必不可。’
军机大臣文祥独善宗棠议,遂决策出塞,不罢兵。
授宗棠钦差大臣,督军事,金顺副之。
二年三月,次肃州。
五月,锦棠北逾天山,会金顺军先攻乌鲁木齐,克之。
白彦虎遁走托克逊。
九月,克玛纳斯南城,北路平,乃规南路。
令曰:‘回部为安酋驱迫,厌乱久矣。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
三年三月,锦棠攻克达坂城,悉释所擒缠回,纵之归。
南路恟惧,翼日,收托克逊城,而占彪及孙金彪两军亦连破诸城隘,合罗长祜等军收吐鲁番,降缠回万馀。
帕夏饮药死,其子伯克胡里戕其弟,走喀什噶尔。
白彦虎走开都河,宗棠欲遂擒之,奏未上,適库伦大臣上言西事宜画定疆界,而廷臣亦谓西征费钜,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休兵。
宗棠叹曰:‘今时有可乘,乃为画地缩守之策乎?’抗疏争之,上以为然。
时俄方与土耳其战,金顺请乘虚袭伊犁。
宗棠曰:‘不可。师不以正,彼有辞矣。’
八月,锦棠会师曲会,遂由大道向开都河为正兵,余虎恩等奇兵出库尔。
白彦虎走库车,趋阿克苏,锦棠遮击之,转遁喀什噶尔。
大军还定乌什,遂收南疆东四城,何步云以喀什汉城降。
伯克胡里既纳白彦虎,乃效力攻汉城。
大军至,复遁走俄。
西四城相继下,宗棠露布以闻,诏晋二等侯。
布鲁特十四部争内附。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
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
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
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
宗棠奏曰:
“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
“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
“是俄还伊犁,於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
“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
“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
“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
“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
“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
上壮其言,嘉许之。
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於是宗棠乃自请出屯哈密,规复伊犁。
以金顺出精河为东路,张曜沿特克斯河为中路,锦棠经布鲁特游牧为西路;而分遣谭上连等分屯喀什噶尔、阿克苏、哈密为后路声援:合马步卒四万馀人。
六年四月,宗棠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
俄闻王师大出,增兵守伊犁、纳林河,别以兵船翔海上,用震撼京师,同时天津、奉天、山东皆警。
七月,诏宗棠入都备顾问,以锦棠代之。
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
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
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
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沈葆桢尼其议,诏曰:
“宗棠以西事自任,国家何惜千万金。
“为拨款五百万,敕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
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
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授军机大臣,兼值译署。
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
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
其初入京师,内城有教堂高楼,俯瞰宫殿,民间讙言左侯至,楼即毁矣,为示谕晓,乃止。
其威望在人如此。
然值军机、译署,同列颇厌苦之。
宗棠亦自不乐居内,引疾乞退。
九月,出为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
尝出巡吴淞,过上海,西人为建龙旗,声炮,迎导之维谨。
九年,法人攻越南,自请赴滇督师。
檄故吏王德榜募军永州,号“恪靖定边军”,法旋议和,止其行。
十年,滇、越边军溃,召入都,再直军机。
法大举内犯,诏宗棠视师福建,檄王珍子诗正潜军渡台湾,号“恪靖援台军”。
诗正至台南,为法兵所阻,而德榜会诸军大捷於谅山。
和议成,再引疾乞退。
七月,卒於福州,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襄。
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立功诸省。
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
穆宗尝戒其褊衷。
始未出,与国藩、林翼交,气陵二人出其上。
中兴诸将帅,大率国藩所荐起,虽贵,皆尊事国藩。
宗棠独与抗行,不少屈,趣舍时合时不合。
国藩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
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藩之盛云。
子四人:孝威,举人,以荫为主事,先卒,旌表孝行;孝宽,郎中;孝勋,兵部主事;孝同,江苏提法使。
孙念谦,袭侯爵,通政司副使。
论曰:
“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
“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待将士以诚信相感。
“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
“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
“曾国藩见其所居幕陿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
“初与国藩论事不洽,及闻其薨,乃曰: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媿不如。”
“志益远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九-译文
左宗棠,字季高,是湖南湘阴人。他的父亲左观澜是廪生,有学问和品行。左宗棠在道光十二年考中举人,三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他放弃了做官的念头,专心研究地理和兵法。他喜欢说一些豪言壮语来震惊众人,因此在公卿之间有了一定的名声。他曾经把自己比作诸葛亮,但人们认为他过于狂妄。胡林翼非常推崇他,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人的才能能超过他。到了四十岁,他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如果不是做梦或者占卜,我大概是没有机会了!”
咸丰初年,广西发生盗贼起义,张亮基担任湖南巡抚,邀请他做官他没有接受。胡林翼极力劝说他,他这才出来做官。因为他在长沙守城的功绩,他从知县被提升为同知直隶州。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后,左宗棠回到家乡梓木洞隐居。骆秉章到湖南后,又用计谋将他请出来,辅佐军幕,对他非常信任。属下向他汇报事情时,总是问:“季高先生怎么说?”因此,嫉妒他的人越来越多,诽谤和议论也四起,但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同乡郭嵩焘在官编修,有一天,文宗皇帝召见他问:“你认识举人左宗棠吗?为什么这么久不出来做官?年纪也大了,精力可能已经衰退了,你可以写信告诉他我的意思,让他及时出来帮我对付贼人。”胡林翼听说后非常高兴,说:“梦卜敻求的时候到了!”
咸丰六年,曾国藩攻克武昌,上奏皇帝说左宗棠有辅助军队和供应军饷的功绩,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兵部郎中,不久又加封他为四品卿衔。当时,骆秉章弹劾罢免了总兵樊燮,樊燮在总督官文那里构陷他,造谣生事,官文上报朝廷,召左宗棠到武昌对质,骆秉章为他辩护但没有成功。胡林翼和曾国藩都说左宗棠无罪,并且推荐他的才能可以大有作为。詹事潘祖荫也大声说总督被浮言所迷惑,所以左宗棠才没有被逮捕。不久,朝廷的命令下来,任命他为四品京堂,跟随曾国藩治军。最初,曾国藩创立湘军,其他军队都遵循他的营制,只有王珍不这样做。左宗棠招募了五千人,部分采用了王珍的方法,号称“楚军”。咸丰十年八月,左宗棠组建军队东征,伪翼王石达开逃窜到四川,皇帝下诏命令军队讨伐四川。曾国藩和胡林翼因为江浙的事务紧急,联名上疏请求留下左宗棠。当时曾国藩进军皖南,驻扎在祁门,伪侍王李世贤、忠王李秀成纠集数十万人围攻祁门。左宗棠率领楚军经过江西,转战前进,最终攻克了德兴和婺源。贼人逃向浮梁景德镇,切断了祁门的粮道。左宗棠回师攻击他们,在乐平和鄱阳大战,尸体有十余万,李世贤易服逃跑,徽州的贼人也逃到了浙江。从此,江浙的军队势力开始振作。
咸丰十一年,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常寺卿,协助办理江南军务,于是他率领楚军八千人东援浙江。朝廷命令曾国藩节制浙江,曾国藩推荐左宗棠足以胜任浙江的事务。左宗棠的部将中,刘典、王开来、王文瑞、王沐等人,军队人数单薄,不足以支持作战和防守;于是他上奏请求从广西调蒋益澧,从湖南调刘培元、魏喻义,但都未到达,而左宗棠以数千人策应七百多里,指挥自如,曾国藩佩服他的严谨和从容。不久,壕州失陷,他又上疏推荐左宗棠,于是他被任命为浙江巡抚。
当时浙江只有湖、衢两州没有被贼人攻陷,曾国藩和左宗棠商议,决定保护徽州,巩固饶州和广信作为根基。他上奏请求用三个府属县的赋税来供应军队,设立婺源、景德、河口三个税局来辅助,三个府的防军都隶属于左宗棠。贼人大举进攻婺源,他亲自督军打败了他们。同治元年正月,皇帝下诏催促他自衢州进军浙江。左宗棠上奏说:“行军的方法,必须避免长围,防止后路。我的军队进入衢州,徽州和婺源就会受到威胁,又会出现粮食耗尽、援军断绝的形势。现在从婺源进攻开化,分兵扼守华埠,收复遂安,让饶州和广信相互庇护以保持安定,然后才能制服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制。”二月,攻克遂安。李世贤从金华进攻衢州,连续被打败。而皖南的贼人也再次攻陷了宁国,他派遣王文瑞前去支援,攻克了绩溪。十一月,魏喻义攻克严州。同治二年正月,蒋益澧和高连升、熊建益、王德榜、余佩玉等人攻克了金华和绍兴,浙江东部各郡县都平定了。
杭州的贼人非常惊恐,全部兵力抵抗富阳。当时各军都在争论乘胜攻取杭州城,左宗棠不喜欢强攻,认为皖南的贼人势力仍然很强大,治理敌寇要以彻底消灭为目标,不要贪图眼前的战功。于是他从金华进军严州,命令刘典率领八千人会合王文瑞防守徽州,让刘培元、王德榜驻守淳安和开化,而蒋益澧攻打富阳。弹劾罢免了十七名道府官员和失守的将领,推荐浙江士人吴观礼等人赈济灾荒和招募垦荒,足以保证军粮供应。四月,他被任命为浙闽总督,兼巡抚事务。刘典的军队到达皖南后,就留驻在那里。蒋益澧攻打富阳,军队只有一万多人,都患上了疫病,左宗棠也患上了疟疾,身体疲惫,富阳的围攻久久不下,于是他挑选训练了旧浙军,并招募外国军队来协助攻城。七月,李鸿章的江苏军队进入浙江攻打嘉善,嘉兴的敌人北援,于是水陆大军一起攻打富阳,攻克了它。蒋益澧等人长驱直入攻打杭州,魏喻义、康国器攻打余杭。左宗棠认为杭州的贼人依靠余杭作为犄角,如果不先攻下余杭,收复海宁,就不能切断嘉善、湖州的援军。他亲自到余杭视察军队。
这时皖南的贼人古隆贤反正,官军连续攻克建平、高淳等县。金陵的贼人呼召李秀成来策划其他逃窜的路线,只有李世贤占据溧阳,与广德的贼人并立,中间阻隔了官军。李鸿章攻克嘉善后,上奏说应该增加军队攻打嘉兴。恰逢浙江的军队攻克常州,而广德的贼人已经从宁国逃窜到浙江。左宗棠担心贼人分兵骚扰江西、福建,于是命令张运兰率领他的部队前往福建,召回刘典防守江西。海宁的贼人蔡元隆献城投降,改名为元吉,后来成为了一名勇将。同治三年二月,元吉与江苏军队攻克了嘉兴。杭州的贼人陈炳文形势危急,约降,但仍然担心计划有变,趁着雨势急攻,夜里打开城门逃跑,杭州得以恢复,余杭的贼人汪海洋也向东逃走。捷报传来,他被加封太子少保衔,赐予黄马褂。
左宗棠将驻地移至省城,宣布军禁,招商开市,停止杭州关税,减少杭州、嘉兴、湖州三分之一的税收。蒋益澧担任布政使,也轻财重士,一时之间受到人们的赞誉。群贼聚集在湖州,于是左宗棠调集军队合围,先攻菱湖。三月,江苏军队攻克常州,贼人败退到徽州、婺州,逃向江西。李世贤占据崇仁,汪海洋占据东乡,左宗棠认为贼人进入江西是他的心腹大患,上奏请求杨岳斌督率江西、皖南的军队,以刘典为副手,朝廷同意了。六月,曾国荃攻克江宁,洪秀全的儿子福瑱逃到湖州,不久又溃败逃走,在南昌被斩首。七月,攻克湖州,完全平定了浙江。
残余的贼人逃散到徽州、宁国、江西、广东,折入汀州,福建震动很大。于是左宗棠上奏请求担任总督,让蒋益澧担任巡抚,增调王德榜的军队到福建。同治四年三月,江苏军队的郭松林前来会师,贼人放弃漳州逃往大埔。五月,进攻永定。李世贤、汪海洋经过多次失败,损失了精锐部队过半,有三万人归顺。左宗棠进驻漳州,追击贼人至武平。于是贼人逃窜到广东的镇平,福建也平定了。
于是下令康国器、关镇平两位将军率军进入广东,王开琳将军率一军进入江西防守江西,刘典将军前往南安防守湖南,留下高连升、黄少春将军的军队在武平,等待敌人的进退。六月,敌人大量进攻武平,经过激烈战斗后击退了他们。世贤投奔海洋,被敌人杀害,敌人的内部更加猜疑。皇帝下诏让宗棠统管三省的军队。
十月,敌人攻陷了嘉应,宗棠将军队转移到和平琯溪。德榜担心军队孤立无援,自己请求在中间位置驻扎。刘典听说德榜军队前进,也率军快速前进。突然遭遇敌人,战败,敌人追赶刘典,经过德榜的驻扎地,枪炮齐发,敌人就逃跑了。当晚,投降的人数超过四万,说海洋中炮死,士气更加旺盛。这时鲍超的军队也到了,敌人出来抵抗,又被大败。闽、浙、江、粤的军队联合围攻嘉应。
十二月,敌人弃城逃跑,被阻止在各处驻扎地无法逃脱,跪地请求免罪的人数超过六万,俘虏和斩杀的敌人将领有七百三十四人,可数的首级有一万六千个,皇帝下诏赐予双眼花翎。
五年正月,凯旋而归。宗棠认为广东的敌人已经被平定,首先提议减少军队并增加军饷,加强训练。又因为海禁开放,没有准备船只和武器装备就不能自强,于是创立了马尾山下的船厂,推荐沈葆桢负责这件事。恰逢朝廷的军队征讨边疆叛乱久久没有成效,皇帝下诏让宗棠调任陕西、甘肃的督军。
十月,挑选了所部三千人西进,命令刘典另外招募三千人在汉口会合,途中因为西捻军张总愚逃窜到陕西,命令他先进入陕西剿灭敌人。
陕西、甘肃的回族人数多达百万,与捻军联合。宗棠行至武昌,上奏说:“我认为东南的战事利于船,西北的战事利于马。捻军、回族的骑兵在平原上驰骋,官军以步兵对抗,必无幸理。从马的力量来说,西产的不如北产的健壮。捻军的马大多是北产的,所以捻军在战斗中比回族更凶猛。我的军队只有六千人,现在计划购买北方的良马训练骑兵,同时制造双轮炮车。从襄阳、邓州出紫荆关,直奔商州到陕西。经营屯田,作为长远的规划。因此进军陕西,必须先清理关外的敌人;进军甘肃,必须先清理陕西的敌人;驻扎兰州,必须先清理各路的敌人:然后物资运输才能畅通,军队行动没有阻碍。至于进军的时机和速度,要根据情况灵活应对,请求皇帝给予我便宜行事的权利,放宽时间限制,让我能够从容规划,确保成功。”
六年春天,率领一万二千人的军队西进。商议使用炮车对付敌人的骑兵,而用骑兵对抗步兵敌人。捻军一看到炮车,都不战而逃。这时陕西巡抚刘蓉已经卸任,总督杨岳斌请求归来的请求更加迫切。皇帝下诏让宁夏将军穆图善代理总督,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军。
分三路进军关中,而皖南镇总兵刘松山率领老湘军九千人支援陕西,山西按察使陈湜负责河防,他的军队都属于宗棠的指挥。刘松山在多次击败捻军后,又联合蜀军将领黄鼎、皖军将领郭宝昌,在富平大败捻军。捻军掠夺三原,沿着渭河北上,回族则分党向西侵犯,聚集在北山。宗棠认为捻军比回族强大,应该先对付捻军。
下令各军沿河扎营,约定在泾、洛之间夹击敌人。捻军趁军队尚未集结,又转向西渡泾、渭,窥视豫、鄂。不久大军逼近,捻军无法再向南逃,于是转向白水。趁着大雨,仓皇逃入北山。宗棠防止捻军和回族联合,且北山荒凉贫瘠,军队行军粮食不继,因此急忙扼守耀州。
十月,捻军败退到宜川,另一支部队果然逃窜到耀州,与回族联合攻打同官。留守的军队无法抵御,刘典、高连升的军队驰援,大败敌人。虽然各军将领多次击败捻军,但始终被回族牵制,军队行动受阻;而捻军的主力在宜川的更加向北骚扰延长,掠夺绥德,趋向葭州,回族也从延安出兵陷落绥德。
宗棠自认为延长、绥德连续失守,上书请求处罚,部下商议革去他的职务。这时北山及扶、岐、汧、陇、邠、凤等地的回族,纷纷响应。捻军从南向北,一千多里,回族从西向东,也有一千多里。陕西能够作战的军队不超过五万,但回族面对他们时总是失败。刘松山等攻克绥德,回族逃到米脂,捻军又分路向南逃窜。于是刘厚基从东北追击回族,刘松山等沿着西岸拦截捻军。军队抵达宜川,回族大量出兵阻挡官军,留战一日,被打败;而捻军于是通过小路翻山到壶口,乘冰桥渡河。
宗棠遵照朝廷的命令,山右与京城相邻,命令自己率领五千人前往支援,让刘典代替他督军陕甘。
这年十二月,捻军从垣曲进入河南,更加向北趋近定州,游骑侵犯保定,京城戒严。皇帝严厉责备督兵的大臣,包括宗棠、李鸿章以及河南巡抚李鹤年、直隶总督官文,都剥夺了他们的职务。宗棠到达保定,刘松山等连续击败敌人深、祁、饶、晋。
当时,捻军驰骋数百里,从直隶逃窜到河南、山东,已经再次渡过运河越过吴桥,侵犯天津。李鸿章提议修建长围来围困敌人;宗棠认为应该边防边剿,西岸固守,必须有东路追击的军队,才能牵制敌人的狂奔之势:皇帝两次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于是勤王的军队大量集结,宗棠驻军吴桥,捻军在陵邑、济阳徘徊,淮河、豫军的连续打击,捻军首领张总愚逃到河滨死去,西捻军被平定。宗棠入宫觐见,皇帝用褒奖的语言称赞他,并询问边疆军队的进军日期。宗棠回答说五年,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七年十月,率领军队返回陕西,抵达西安。这时东北的土匪董福祥等人有十多万,扰乱延安、绥德,西南的陕西回族白彦虎等人号称二十万,占据甘肃的董志原。刘松山到达后,击败土匪,使董福祥投降;而回族更加四处抢劫,他们向西南逃窜的,一起扰乱秦川,黄鼎击败了他们。
宗棠进军乾州,间谍报告回族的巢穴即将迁移到金积堡,分兵攻击,于是占领了董志原,连续收复了镇原、庆阳,回族死亡的人数达到三万。督促壮丁耕作,教他们区田、代田法。选择荒凉的土地,发放巨额的官款,将收容的饥民和投降的十七万人安置在那里。于是于八年五月进驻泾州。
甘回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西边的马朵三,占据西宁;南边的马占鳌,占据河川;北边的马化隆,占据宁夏和灵州。马化隆以金积堡为老巢,这个堡位于秦汉两渠之间,控制着黄河的险要位置,掌握了盐、马、茶的大利。围绕着这个堡有五百多个寨子,党羽众多。他们掠夺汉民的土地和子女。陕回时常与他们进行贸易,相互勾结。马化隆利用新教煽动回民,购买马匹制造军械,表面上却向穆图善表示忠诚。董志原平定之后,陕回逃到灵州,马化隆上书请求安抚陕回。左宗棠察觉到他的欺诈,准备了三个月的粮食,先攻打金积堡,作为收复陇西的基础。等到松山追击陕回到灵州,封锁了永灵洞。马化隆害怕,仍然代表陕回请求安抚,企图拖延时间,穆图善相信了他,天天说要安抚,绥远城将军到任后弹劾松山滥杀激变。然而马化隆实际上并没有降意的打算,秘密召集各路回民并出兵抢劫军饷。十一月,左宗棠进驻平凉。
九年,松山战死,由他的侄子马锦棠接替他,作战屡次获胜,中路、南路军队也所向披靡,有数千名陕回接受了安抚。等到夺取秦坝关,马化隆更加窘迫,到军门请求投降,被诛杀,城堡被夷为平地。迁移甘回到固原、平凉,陕回被安抚,而朝廷对他们的管理更加严格,宁夏、灵州全部平定。左宗棠上奏请求进军河湟,但此时正值伊犁发生变乱,朝廷下诏让左宗棠分兵驻守肃州,于是派遣徐占彪率领六千人前往。
十年七月,左宗棠亲自率领大军从平凉移驻静宁。八月,到达安定。敌寇聚集在河州,他们东出时必须绕过洮河的三甲集,集西的太子寺,再往西的大东乡,都是险要之地。各路将领分头攻击,全部将其平定。当时回酋朵三已经死去,马占鳌看到官军深入,西宁的回民已经归顺,没有退路,于是也接受了安抚。河州平定。
十一年七月,左宗棠移驻兰州。徐占彪此前因为伊犁的变乱率领军队西征,当时肃州发生动乱,回酋马文禄先前已经接受安抚,听说关外的战事紧急,重新占据城池叛乱。等到徐占彪的军队到达,马文禄就固守城池,并向西宁请求援助。陕回的白彦虎、禹得彦也暗中响应马文禄。恰逢马锦棠率领军队到达,西宁的土回和陕回都发生了变乱,推举马本源为元帅。西宁东北被湟水阻隔,两山对峙,古时候称为湟中。敌寇占据险要之地驻扎,不久战败逃跑,丢弃的马匹和骡子在山谷中遍布,逃窜到巴燕戎格。大通都司马寿再次唆使向阳堡的回民杀害汉民以叛乱。十二年正月,马锦棠攻打向阳堡,攻破城门,斩杀马寿,于是攻破大通,捣毁巴燕戎格,诛杀马本源,河东、西的各路回民堡寨都投降了。马文禄占据肃州,用诡计请求安抚,更多地招揽边外的回民协助守城,连续攻击未能攻克。八月,左宗棠前来视察军队,马文禄登上城楼见到帅旗,士气大减。他请求出关讨伐叛贼以示效忠,但未被允许。金顺、马锦棠的军队大量集结,马文禄走投无路,出城投降,被斩首。白彦虎逃窜到关外,肃州平定。左宗棠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加封一等轻车都尉。他上奏请求在甘肃设立乡试分闱,并设立学政。
十三年,晋升为东阁大学士,留任治所。自咸丰初年,天下大乱,广东的盗贼最为严重,其次是捻军,再次是回民。左宗棠亲自平定了这些叛乱,到这时,陕西、甘肃全部平定,而塞外的回民也被平定,朝廷对他特别宠爱。
塞外的回民首领叫做帕夏,原本是安集延部的和硕伯克。安集延曾经属于敖罕,敖罕被俄罗斯所灭,只有安集延独立存在。帕夏害怕俄罗斯逼近,偷渡边境。占据喀什噶尔,逐渐侵蚀南部的八座城池,又攻败了乌鲁木齐所占据的回民妥明。妥明是西宁的回民,最初因为新教在关外游历。同治初年,趁着陕西、甘肃汉民和回民发生冲突,煽动叛乱,占据了乌鲁木齐城。帕夏攻败妥明后,将他降服,于是并吞了北路的伊犁诸城,收缴了他们的赋税。妥明不久后被驱逐,逃亡而死,白彦虎逃到乌鲁木齐城,仍然隶属于帕夏。帕夏能够役使回民,与英、俄互通使者,结盟,购买兵器自备。英国人暗中帮助他,想要让他独立建国,用来抵御俄罗斯。当时,俄罗斯因为回民多次骚扰边境,急忙调兵驱逐回民,夺取了伊犁,并且声称将要夺取乌鲁木齐。
光绪元年,左宗棠平定了关陇地区,准备出关,但海防问题被提出。许多人都说自从高宗确定新疆以来,每年耗费数百万,这是一个漏洞。现在到了竭尽天下之力供应西军,没有力量应对意外情况,这实在是不明智。应该接受英国人的建议,允许帕夏自立建国称藩,停止西征,全力加强海防。李鸿章特别强烈地提出了这个意见。左宗棠说:‘关陇地区刚刚平定,如果不及时收复国家失去的土地,反而割让给他人建立国家,这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患。万一帕夏不能统治,不是被英国并吞,就是向北方投降给俄罗斯。我们的土地就会缩小,边防要地全部失去,守边的军队不能减少,军费开支依然如故。这无益于海防,反而会削弱国威,还会助长叛乱。这是绝对不能做的。’军机大臣文祥只同意左宗棠的意见,于是决定出塞,不撤军。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军事,金顺为副手。
二年三月,左宗棠驻扎在肃州。五月,马锦棠向北越过天山,与金顺的军队先攻乌鲁木齐,攻克了城池。白彦虎逃到托克逊。九月,攻克了玛纳斯南城,北路平定,于是计划进攻南路。他下令:‘回部被安酋驱逐,已经厌倦了战乱很久了。大军所到之处,不要纵情掠夺,不要残杀。君王的军队就像及时雨,现在是这个时机。’三年三月,马锦棠攻克达坂城,释放了所抓捕的缠回,让他们回去。南路回民恐惧,第二天,收复了托克逊城,而徐占彪和孙金彪两军也连续攻克了各个城池要塞,与罗长祜等军队会合,收复了吐鲁番,降服了缠回一万多人。帕夏服毒自杀,他的儿子伯克胡里杀害了他的弟弟,逃到喀什噶尔。
白彦虎逃到开都河,左宗棠想要立即擒获他,但奏章尚未上报,恰逢库伦大臣上奏建议西边的事务应该划定边界,而朝廷大臣也认为西征费用巨大,现在乌鲁木齐城、吐鲁番已经攻克,可以休兵。左宗棠叹息说:‘现在有机可乘,却要采取划地保守的策略吗?’他坚决上奏争辩,皇帝认为他是对的。当时俄罗斯正与土耳其作战,金顺请求趁机袭击伊犁。左宗棠说:‘不可以。军队不以正义之名行动,对方有借口。’八月,马锦棠在曲会会师,于是从大路向开都河进发作为正面军队,余虎恩等奇兵从库尔出兵。白彦虎逃到库车,奔向阿克苏,马锦棠拦击他,他转而逃到喀什噶尔。大军返回平定了乌什,于是收复了南疆的东四城,何步云以喀什汉城投降。伯克胡里接纳了白彦虎后,便效力攻打汉城。大军到达后,他又逃到俄罗斯。西四城相继被攻克,左宗棠公布消息,朝廷下诏晋升他为二等侯。布鲁特十四部争相归附。
四年正月,上奏新疆建省的事宜,并请求与俄国商议归还伊犁、交涉叛乱人员两件事。朝廷下诏派遣全权大臣崇厚出使俄国。俄国以通商、划分边界、赔偿三件事作为条件。崇厚急忙定下条约,遭到朝中士人的弹劾,讨论久拖不决。
宗棠上奏说:‘自从俄国占据伊犁以来,不断蚕食我们的领土,新疆每天都有被压缩百里的趋势。俄国把伊犁视为自己的外府,当我们要求归还土地时,他们要求赔偿卢布五百万元。这样俄国归还伊犁对自己没有损失,而我们得到伊犁,也只是一片荒凉之地。现在崇厚又与俄国商议割让陬尔果斯河和帖克斯河,这是把伊犁西南的土地划归俄国。在军事力量不足的时候,有割地求和的人。现在我们还没有动用武力,就放弃重要的土地,这是边界事务不能答应的。俄国商人意在贸易,他们的政府广泛设立领事,想借助通商深入内地,这是商务上不能答应的。我认为俄国人包藏祸心,妄图猜测我国可能厌战,于是用全权使臣来牵制边疆大臣。现在的策略应该是,首先用言语辩论,委婉而巧妙地运用策略,其次在战场上坚决求胜。我虽然年老体衰,但敢不勉力而为。’皇帝对他的话表示赞赏。
崇厚因此获罪被免职,朝廷命令曾纪泽出使俄国,修改之前的条约。于是宗棠自己请求出兵哈密,计划收复伊犁。他派遣金顺出精河为东路,张曜沿特克斯河为中路,锦棠经布鲁特游牧为西路;同时分遣谭上连等人分驻喀什噶尔、阿克苏、哈密作为后路支援:总共调动了四万多名马步军。
六年四月,宗棠带着灵柩从肃州出发,五月抵达哈密。俄国听说朝廷大军出动,增加了守卫伊犁和纳林河的兵力,另外用兵船在海上巡弋,意图震撼京师,同时天津、奉天、山东都处于警戒状态。七月,皇帝下诏让宗棠入京担任顾问,用锦棠代替他。而俄国也害怕我国的军威,担心事情会走向破裂。第二年正月,和议达成,俄国归还伊犁,防海军都撤回。
宗棠用兵善于审时度势,不拘泥于固定的策略。在西部的军事行动中,特别注重节省兵力和充足军饷。刚开始西征时,担心各省份的军饷不能及时到位,请求向外国借贷。沈葆桢反对他的建议,皇帝下诏说:‘宗棠承担了西部事务,国家怎么会吝惜千万金呢?拨款五百万,命令从外国借五百万。’出塞二十个月后,新疆南北城全部收复,这都是因为后勤补给充足。最初讨论西部事务时,主张兴办屯田,听到的人认为这是迂腐之策;等到看到宗棠论述关内外旧屯田的弊端,认为应该把兵农分开,挑选精壮之人当兵,让愿意弱小的人去屯垦,这样人们才会佩服他的深谋远虑。
宗棠入朝觐见后,被赐予紫禁城骑马,两名内侍搀扶他上殿,任命为军机大臣,兼管译署。国家长期和平,军事装备松弛不振,而海外各国都在谈论富强,尽管中国多次平定大难,他们还是私下认为中国脆弱。等到宗棠平定了帕夏,外国人才开始传播这个消息。他刚到京师时,内城有一座教堂高楼,俯瞰宫殿,民间传言左侯来了,高楼就要被毁,为了表明皇帝的旨意,才停止了这件事。他的威望就是这样深入人心。然而在军机处和译署工作时,同僚们都很讨厌他。宗棠自己也乐于不留在朝廷,以病为由请求退职。九月,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曾经出巡吴淞,路过上海,外国人建立龙旗,鸣炮欢迎,非常恭敬。
九年,法国进攻越南,他自请前往云南督师。檄令老部下王德榜在永州招募军队,号称‘恪靖定边军’,法国随后议和,停止了他的行动。十年,滇、越边军溃败,他被召回京师,再次担任军机大臣。法国大举侵犯,皇帝命令宗棠到福建指挥军队,檄令王珍的儿子王诗正秘密军队渡过台湾,号称‘恪靖援台军’。王诗正到达台南,被法军阻挡,而王德榜在谅山会合各军取得大捷。和议达成后,他再次以病为由请求退职。七月,在福州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在京师昭忠祠、贤良祠祭祀,并在湖南及立功的各省建立专祠。
宗棠为人多智谋,品行笃实,性格刚烈。穆宗皇帝曾经告诫他心胸狭隘。他起初不出名时,与曾国藩、林翼交往,气度超出了他们。中兴的将领们,大多数是曾国藩推荐的,虽然地位很高,但都尊敬曾国藩。宗棠却与他们抗衡,不轻易屈服,有时意见一致,有时意见不合。曾国藩以学问自谦,讨论外交常持和平立场;宗棠却锐意进取,向敌人发起挑战,因此士人更加支持他。但他喜欢自吹自擂,所以从他门下出来的人,成就和才华都不及曾国藩那么显赫。他有四个儿子:孝威,举人,因荫封为主事,先他去世,因孝行被表彰;孝宽,郎中;孝勋,兵部主事;孝同,江苏提法使。孙子念谦,继承侯爵,担任通政司副使。
评论说:‘宗棠的事迹已经显著,他的志向和品行也非常出色。他廉洁不谈贫穷,勤劳不谈劳累。对待将士以诚信相待。善于治理百姓,每次攻克一地,都招揽安抚,让百姓感到如同回家。有人说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用王道,这话确实。’宗棠最初治军时,胡林翼写信告诉湖南:‘左公不顾家,请每年筹集三百六十金来赡养他的私生活。’曾国藩看到他所住的幕府很小,为他另外制作了两座幕府赠送给他,他的廉洁节俭就是这样。最初与曾国藩讨论事情意见不合,等到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才说:‘对国家的忠诚,识人的明察,我自己感到不如。’他的志向更加远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九-注解
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清朝名臣,湘军重要将领,曾任湖南巡抚、浙江巡抚等职,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收复新疆著称。
季高:左宗棠的字,季高是他的别号。
湘阴:湖南省的一个县,左宗棠的出生地。
道光十二年:清朝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
举人: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及格者,相当于现代的学士学位。
礼部:清朝官署名,掌管礼仪、科举等事务。
舆地:古代指地理、地形。
兵法:军事理论,包括战略、战术等。
壮语:豪言壮语,豪迈的话语。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
胡林翼:清朝名臣,与左宗棠齐名,有“胡左”之称。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区域。
咸丰初:咸丰皇帝初年,即1851年左右。
广西盗:指广西地区的盗贼。
张亮基:清朝官员,曾任湖南巡抚。
骆秉章:清朝官员,曾任湖南巡抚。
编修:清朝官职,掌管编修史书。
文宗:清朝皇帝,即咸丰帝。
曾国藩:清朝名臣,湘军创始人,曾任两江总督。
武昌:湖北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是军事重镇。
总兵:清朝官职,掌管一省或数州的军事。
樊燮:清朝官员,曾任总兵。
总督:清朝官职,掌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
官文:清朝官员,曾任总督。
京堂:清朝官职,属于中央高级官员。
湘军:清朝末年,曾国藩创建的军队,以湖南人为主要力量。
王珍:清朝将领,曾任福建提督。
楚军:左宗棠所创建的军队,以楚地人为主要力量。
石达开:太平天国将领,翼王。
江西:江西省的简称,与赣同义。
徽州:安徽省的一个地区,历史上以徽文化著称。
鄱阳:江西省的一个城市。
江南军务:江南地区的军事事务。
浙江巡抚:浙江地区的行政长官。
湖、衢二州:湖州市和衢州市,浙江地区的两个城市。
徽州贼:指占领徽州的太平天国军队。
遂安:浙江省的一个县。
金华:浙江省的一个城市。
绍兴:浙江省的一个城市。
杭州:浙江省的省会,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浙闽总督:浙江和福建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
常州: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金陵:南京的古称。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
湖州:浙江省的一个城市。
汀州:福建省的一个地区。
漳州:福建省的一个城市。
永定:福建省的一个县。
镇平:广东省的一个县。
恪靖伯:清朝爵位,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所封的爵位。
康国器:康国器,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位将领或官员的名字,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关镇平:关镇平,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位将领或官员的名字,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粤:指广东省,是中国南部的一个省份。
赣:指江西省,是中国东南部的一个省份。
刘典:刘典,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位将领或官员的名字,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南安:南安,可能指南安市,位于福建省。
武平:武平,可能指武平县,位于福建省。
贼:古时对敌对势力的贬称,此处指叛军或敌军。
世贤:世贤,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位将领或官员的名字,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海洋:海洋,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或势力,具体含义不详。
宗棠:即左宗棠,清朝名将,曾任新疆巡抚,对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应:嘉应,可能指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
和平琯溪:和平琯溪,可能指和平县琯溪地区,位于福建省。
德榜:德榜,此处可能指的是一位将领或官员的名字,具体历史人物不详。
鲍超:鲍超,清朝末年著名的将领。
闽、浙、江、粤军:指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四省的军队。
十二月:指农历十二月,相当于公历的1月或2月。
海禁:指明朝和清朝时期对海上贸易的严格限制。
马尾山:马尾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沈葆桢:清朝大臣,曾任两江总督。
陕、甘:指陕西省和甘肃省,是中国西北部的两个省份。
西捻:西捻,指捻军的一个分支,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
张总愚:张总愚,可能指捻军的一位首领或将领。
秦:指陕西省,古称秦地。
紫荆关:紫荆关,位于陕西省境内,是古代关隘之一。
商州:商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
屯田:指政府组织军队或农民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
关外:关外,指长城以外的地区。
兰州:兰州,位于甘肃省,是甘肃省的省会。
北山:北山,可能指陕西省北部的山脉。
耀州:耀州,位于陕西省东部。
宜川:宜川,位于陕西省东部。
绥德:绥德,位于陕西省北部。
葭州:葭州,可能指陕西省的一个地名。
北山及扶、岐、汧、陇、邠、凤诸回:指北山以及扶风、岐山、汧县、陇县、邠县、凤县等地的回族。
畿辅:畿辅,指京城(今北京)附近的地区。
垣曲:垣曲,位于河南省西部。
定州:定州,位于河北省。
保定: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
鸿章:指李鸿章,清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深、祁、饶、晋:指深州、祁州、饶阳、晋州,位于河北省。
陵邑:陵邑,可能指河南省的一个地名。
济阳:济阳,位于河南省东部。
淮、豫军:指淮河和豫东地区的军队。
河滨:河滨,可能指河南省的一个地名。
壶口:壶口,位于陕西省与山西省交界处,是黄河上的一处著名峡谷。
朝旨:朝旨,指皇帝的旨意。
吴桥:吴桥,位于河北省东部。
陵邑、济阳:陵邑、济阳,可能指河南省的两个地名。
天语褒嘉:天语褒嘉,指皇帝的赞誉和嘉奖。
东北土寇:东北土寇,指东北地区的叛乱势力。
董福祥:董福祥,清朝末年著名的叛军首领。
陕回:指居住在陕西地区的回族人。
白彦虎:指回族首领白彦虎。
董志原:指清朝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平定回民起义。
乾州:乾州,位于陕西省。
金积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是历史上回族军事首领马化隆的根据地。
镇原:镇原,位于甘肃省。
庆阳:庆阳,位于甘肃省。
区田、代田法:区田、代田法,指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
崄荒地:崄荒地,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帑金:帑金,指国库中的金钱。
饥民及降众:饥民及降众,指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民众和投降的敌军。
泾州:泾州,位于甘肃省东部。
甘回:指居住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人。
马朵三:指马占鳌,是当时的一位回族领袖。
马占鳌:指马占鳌,是当时的一位回族领袖,占据河川地区。
马化隆:指马化隆,是当时的一位回族领袖,占据宁夏和灵州地区。
秦、汉两渠:指古代的秦渠和汉渠,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灌溉渠道。
新教:指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也称为新教。
穆图善:指清朝的一位官员,曾参与镇压回民起义。
松山:指松山战役,是左宗棠平定回民起义的重要战役。
绥远城将军:指清朝的一位官员,负责管理绥远地区的军事事务。
洮河:位于中国青海省和甘肃省,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太子寺:位于洮河上游,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
大东乡:位于洮河上游,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
回酋:指回族的首领。
朵三:指回族首领朵三。
马文禄:指回族首领马文禄。
禹得彦:指回族首领禹得彦。
马本源:指回族首领马本源。
湟中:指湟中地区,位于青海省。
巴燕戎格: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
大通都司马寿:指大通都司马寿,是历史上的一个地方官员。
甘肃分闱乡试:指在甘肃地区举行的科举考试。
伊犁之变:指19世纪末新疆伊犁地区发生的一系列叛乱事件。
帕夏:指外国的高级将领或官员。
安集延:指安集延地区,位于中亚。
敖罕:指敖罕地区,位于中亚。
俄罗斯:指俄罗斯帝国。
喀什噶尔:指喀什地区,位于新疆。
乌鲁木齐:指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
妥明:指妥明,是19世纪末新疆地区的一个回族首领。
乌城:指乌城,位于新疆。
英人:指英国人。
高宗:指清朝乾隆皇帝。
文祥:指文祥,清朝的一位官员。
肃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酒泉市。
天山:指天山山脉,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山脉。
托克逊:指托克逊地区,位于新疆。
玛纳斯:指玛纳斯地区,位于新疆。
达坂城:指达坂城地区,位于新疆。
缠回:指缠回,是新疆地区的一个回族分支。
吐鲁番:指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
布鲁特:指布鲁特地区,位于中亚。
内附:指归附,即向中央政权表示归顺。
新疆建行省:指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行省,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伊犁:位于新疆西北部,历史上是中亚与新疆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交叛人:指与清朝政府对抗的叛乱分子。
全权大臣:指拥有全面权力的大臣,能够代表国家进行外交谈判。
崇厚:清朝大臣,曾出使俄国谈判。
通商: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分界:指划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边界。
偿款:指因某种原因需要支付给对方的款项。
武事不竞:指军事上处于劣势或无法竞争的状态。
陬尔果斯河:位于新疆西部,是中亚的一条河流。
帖克斯河:位于新疆西部,是中亚的一条河流。
马步卒:指马兵和步兵。
榇:指装殓尸体的棺材。
纳林河:位于新疆西部,是中亚的一条河流。
天津:中国北方重要港口城市,位于天津市。
奉天:古代地名,今辽宁省沈阳市。
山东:中国东部沿海省份。
军机大臣:清朝官职,负责处理国家军事大事。
译署:清朝官署,负责翻译外国文书。
西事:指新疆地区的事务。
国藩:即曾国藩,清朝名将,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林翼:即左林翼,清朝将领,曾国藩的部下。
王德榜:清朝将领,曾任广西提督。
谅山:位于越南北部,历史上是越南与中国的边界地区。
诗正:即王诗正,清朝将领,王珍之子。
孝威:左宗棠之子,曾任主事。
孝宽:左宗棠之子,曾任郎中。
孝勋:左宗棠之子,曾任兵部主事。
孝同:左宗棠之子,曾任江苏提法使。
念谦:左宗棠之孙,袭侯爵,曾任通政司副使。
昭忠祠:纪念忠臣的祠堂。
贤良祠:纪念贤良的祠堂。
王道:指以仁爱、道德为基础的治国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九-评注
四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
此段文字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政治、军事的紧张局势,以及清政府对边疆问题的重视。‘条上’一词,表明了清政府对于新疆问题的决策过程,体现了其决策的正式性和程序性。‘建行省事宜’则显示了清政府对于新疆地区行政管理的改革意图,希望以此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与俄议还伊犁’则揭示了当时中俄两国在伊犁问题上的矛盾,以及清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的努力。
诏遣全权大臣崇厚使俄。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
此句中‘诏遣’表明了清政府对崇厚使俄的正式任命,‘全权大臣’则显示了崇厚在此次使俄中的特殊地位和职责。‘俄以通商、分界、偿款三端相要’则揭示了中俄两国在伊犁问题上的主要争议点,其中‘通商’和‘偿款’反映了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分界’则涉及到领土主权问题。
崇厚遽定约,为朝士所纠,议久不决。
‘崇厚遽定约’说明崇厚在与俄谈判中迅速达成协议,但这一行为遭到了朝中士人的反对,‘议久不决’则反映了当时朝中对于崇厚所定协议的争议和分歧。
宗棠奏曰:‘自俄踞伊犁,蚕食不已,新疆乃有日蹙百里之势。俄视伊犁为外府,及我索地,则索偿卢布五百万元。是俄还伊犁,於俄无损,我得伊犁,仅一荒郊。今崇厚又议畀俄陬尔果斯河及帖克斯河,是划伊犁西南之地归俄也。’
宗棠的奏章从战略和外交角度对崇厚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俄国的侵略野心和清政府的软弱态度,以及崇厚在谈判中的失策。
武事不竞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加,遽捐要地,此界务之不可许者也。
宗棠强调,在军事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轻易割地求和是不可取的,‘一矢未加’和‘遽捐要地’反映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弱势和外交上的被动。
俄商志在贸易,其政府即广设领事,欲藉通商深入腹地,此商务之不可许者也。
宗棠指出,俄国通过设立领事馆等手段,意图深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这一行为对中国的主权构成了威胁。
臣维俄人包藏祸心,妄忖吾国或厌用兵,遂以全权之使臣牵制疆臣。
宗棠对俄国的意图进行了揭露,认为俄国试图通过使臣牵制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以达到其政治目的。
为今之计,当先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
宗棠提出了应对俄国侵略的策略,主张先通过外交谈判,再通过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和务实态度。
臣虽衰慵无似,敢不勉旃。
宗棠以谦逊的态度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仍愿意为国家效力,体现了其忠诚和责任感。
上壮其言,嘉许之。
皇帝对宗棠的建议表示赞同,并给予了嘉奖,显示了皇帝对宗棠的信任和重视。
崇厚得罪去,命曾纪泽使俄,更前约。
此句反映了清政府对于崇厚行为的处理,以及对于俄国侵略的持续应对。
於是宗棠乃自请出屯哈密,规复伊犁。
宗棠主动请缨,出屯哈密,意图收复伊犁,展现了其勇敢和担当。
以金顺出精河为东路,张曜沿特克斯河为中路,锦棠经布鲁特游牧为西路;而分遣谭上连等分屯喀什噶尔、阿克苏、哈密为后路声援:合马步卒四万馀人。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宗棠的军事部署,‘合马步卒四万馀人’则反映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规模和决心。
六年四月,宗棠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
宗棠的行军路线和行程,体现了其严谨的军事作风和高效的执行力。
俄闻王师大出,增兵守伊犁、纳林河,别以兵船翔海上,用震撼京师,同时天津、奉天、山东皆警。
此句反映了俄国对于清军行动的应对,以及其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威胁清政府的意图。
七月,诏宗棠入都备顾问,以锦棠代之。
皇帝召宗棠入都,表明了皇帝对宗棠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调整。
而俄亦慑我兵威,恐事遂决裂。
此句揭示了俄国对于清军实力的忌惮,以及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态度。
明年正月,和议成,交还伊犁,防海军皆罢。
和议的达成,标志着清政府与俄国在伊犁问题上的争端暂时解决,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在处理边疆问题上的妥协态度。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
宗棠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肯定,‘不常其方略’则表明他在军事上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
宗棠在处理西部边疆问题时,注重节约军费,确保军饷充足,体现了其理财之道。
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宗棠在开始西征时,担心各省份无法及时提供军饷,因此提出了向外国借贷的建议。
沈葆桢尼其议,诏曰:‘宗棠以西事自任,国家何惜千万金。为拨款五百万,敕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沈葆桢对宗棠的提议表示反对,但皇帝最终支持了宗棠,并拨款五百万两白银,以解决军饷问题。
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
宗棠的西征行动在二十个月内取得了显著成果,‘馈运饶给之力’则反映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
宗棠提出了屯田制度改革的建议,旨在优化兵农关系,提高军队战斗力。
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授军机大臣,兼值译署。
宗棠入觐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并负责译署事务,这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
此句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清政府在国防建设上的不足。
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
宗棠平定帕夏的事迹传到了海外,引起了外国的关注,这反映了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其初入京师,内城有教堂高楼,俯瞰宫殿,民间讙言左侯至,楼即毁矣,为示谕晓,乃止。
宗棠初入京师时,由于他的威望,导致外国教堂被毁,这反映了他在民间的声望和影响力。
其威望在人如此。
宗棠的威望不仅体现在朝廷,也体现在民间,这反映了他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然值军机、译署,同列颇厌苦之。
宗棠在军机、译署等职位上,虽然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但也引起了同僚的不满。
宗棠亦自不乐居内,引疾乞退。
宗棠因为不适应朝廷的生活,以及同僚的不满,因此请求退休。
九月,出为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
宗棠退休后,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这反映了他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
尝出巡吴淞,过上海,西人为建龙旗,声炮,迎导之维谨。
宗棠出巡吴淞和上海时,受到了西方人士的欢迎和尊重,这反映了他在国际上的地位。
九年,法人攻越南,自请赴滇督师。
宗棠在法国侵略越南时,主动请缨,前往滇督师,这反映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檄故吏王德榜募军永州,号‘恪靖定边军’,法旋议和,止其行。
宗棠派遣王德榜募军,准备抵御法国侵略,但法国随后提出议和,因此停止了军事行动。
十年,滇、越边军溃,召入都,再直军机。
滇、越边军在法国侵略下溃败,宗棠被召回朝廷,再次担任军机大臣。
法大举内犯,诏宗棠视师福建,檄王珍子诗正潜军渡台湾,号‘恪靖援台军’。
法国大规模侵略中国,宗棠被任命为福建总督,并派遣王珍之子王诗正前往台湾支援。
诗正至台南,为法兵所阻,而德榜会诸军大捷於谅山。
王诗正在台湾的行动受到了阻碍,但王德榜在谅山取得了大捷。
和议成,再引疾乞退。
和议达成后,宗棠再次请求退休。
七月,卒於福州,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襄。
宗棠在福州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被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这反映了他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立功诸省。
宗棠被祀于京师的昭忠祠和贤良祠,并在湖南及其立功的省份建立了专祠,这反映了他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於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这段评论对宗棠的一生进行了总结,认为他在军事、政治、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并赞扬了他的忠诚、廉洁和仁爱。
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评论者认为宗棠具有霸才,但在治理民众时却遵循王道,这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圆融。
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
胡林翼在信中称赞宗棠不顾家国,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财富,这反映了宗棠的忠诚和无私。
曾国藩见其所居幕陿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
曾国藩看到宗棠居住的幕府狭小,特意为他制作了两座幕府,这反映了宗棠的廉洁和俭朴。
初与国藩论事不洽,及闻其薨,乃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媿不如。’志益远矣。
宗棠最初与曾国藩在处理事务上存在分歧,但在曾国藩去世后,他对其忠诚和智慧表示敬佩,这反映了宗棠的胸怀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