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六-攻取必于要害

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六-攻取必于要害-原文

《兵法》:

‘城有所不攻者。’

当奉之以为主。

至于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

而形相制、势相禁,

于是反旗鸣鼓以试吾锋,

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

昔高帝长驱入关,

已行过宛西,

张良云:

‘今不下宛而西进,

前有强敌,

宛乘其后。

我腹背受敌,

此危道也。’

乃夜回兵围宛,

克之,

遂得前进无虑。

夫以深入重地之师,

计必制敌之死命,

而留中梗以贻后患,

岂良图哉?

古恒有军既全胜,

而一城扼险,

制吾首尾,

几覆大业者,

皆由于谋之不早也。

狄青之取昆仑,

神矣!

不然,

屈力殚货,

钝兵挫锐之,

岂不闻之?

吾知有不顾而疾趋焉耳,

何必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六-攻取必于要害-译文

《兵法》说:‘有些城池是不需要攻打的地方。’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原则。至于那些关键的地点,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们,那么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无法随心所欲,而且形势会相互制约,力量也会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举起旗帜,擂响战鼓来试探敌人的锋芒,就像突然探到喉咙里的骨头,然后把它拔出来一样。

过去汉高祖刘邦长驱直入关中,已经行进到宛城西边,张良说:‘现在如果不攻下宛城就继续西进,前面有强大的敌人,宛城会从后面攻击我们。我们腹背受敌,这是非常危险的道路。’于是刘邦在夜间回兵围攻宛城,最终攻克了它,这样就顺利地继续前进了,没有后顾之忧。

以深入敌后重地的军队来说,计划必须能够决定敌人的生死,而留下中梗(指交通要道)来留下后患,这难道是好的策略吗?历史上常常有军队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是一座城池占据了险要位置,控制了我们的首尾,几乎导致大业失败的情况,这都是因为谋划不早。

狄青攻取昆仑山时,真是神勇无比!如果不是这样,耗尽力量和财富,使军队变得迟钝,削弱了敌人的锐气,难道我们没有听说过吗?我知道有一种不顾一切,迅速前进的方法,为什么一定要攻打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六-攻取必于要害-注解

兵法:指古代军事理论,包括战略、战术、指挥等,是古代军事家总结实践经验的理论体系。

城有所不攻者: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必强攻某些城池,而是要采取其他策略。

奉之以为主:指将某种策略或方法作为主要行动方针。

要害之地:指对敌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点,如交通要道、军事基地等。

形相制:指通过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来限制敌人的行动。

势相禁:指通过力量对比和战略布局来禁止敌人的进攻。

反旗鸣鼓:指变换旗帜,击鼓,表示军队改变方向或策略。

试吾锋:指试探对方的实力或能力。

探喉骨而拔胸块:比喻深入敌后,直击要害,解决问题。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即汉武帝,西汉的开国皇帝。

长驱入关:指刘邦率领军队迅速进入关中地区,关中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

宛:指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张良: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刘邦的重要谋士。

克之:指攻下宛城。

留中梗:指在战略要地留下障碍,可能导致后患。

良图:指好的计划或策略。

狄青:北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率军平定昆仑山地区的叛乱。

昆仑:指昆仑山,位于中国西部,古代被视为神话中的神山。

屈力殚货:指用尽力量和财力。

钝兵挫锐:指削弱敌人的精锐部队。

不顾而疾趋焉:指不顾一切地迅速行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六-攻取必于要害-评注

《兵法》中的‘城有所不攻者’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军事战略中的智慧。在军事行动中,并非所有的城池都需要攻占,有些城池因为地理位置、战略价值或者防御能力等原因,不值得投入兵力去攻取。这句话强调了战略选择的重要性,即在军事行动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决策。

‘当奉之以为主’表明,在军事行动中,应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战略点上。这些关键点可能是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或者是战略要地,对于整个战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不能控制这些关键点,那么无论军队如何强大,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至于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势相禁’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关键战略点的重要性。如果军队无法控制这些要害之地,那么在战场上就会受到敌人的制约,进退不得,形势将变得非常被动。

‘于是反旗鸣鼓以试吾锋’描述了一种战术,即假装撤退,诱使敌人追击,然后突然反击,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打击敌人。这种战术利用了敌人的心理预期,通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形容了通过这种战术取得的胜利,如同拔除胸中的肿块,让人感到舒畅和轻松。

‘昔高帝长驱入关,已行过宛西,张良云:“今不下宛而西进,前有强敌,宛乘其后。我腹背受敌,此危道也。”’这段历史故事展示了张良的远见卓识。他意识到如果不先解决宛城的问题,军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提出了夜回兵围宛的策略,最终成功解除了后顾之忧,为西进奠定了基础。

‘夫以深入重地之师,计必制敌之死命,而留中梗以贻后患,岂良图哉?’这句话强调了深入敌后的军队必须迅速解决敌军的关键问题,避免留下隐患。如果犹豫不决,可能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失败。

‘古恒有军既全胜,而一城扼险,制吾首尾,几覆大业者,皆由于谋之不早也。’这段话指出,历史上很多军队虽然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因为未能及时解决一些关键的城池问题,最终导致整个战局的失败。这再次强调了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狄青之取昆仑,神矣!不然,屈力殚货,钝兵挫锐之,岂不闻之?’这句话赞扬了狄青在昆仑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通过巧妙的策略,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表明,在军事行动中,智谋往往比单纯的武力更为重要。

‘吾知有不顾而疾趋焉耳,何必攻?’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军事行动中,有时候不攻自破,通过其他手段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战略的深刻理解,即在军事行动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战略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六-攻取必于要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