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十-克敌在勿欲速-原文
君见博虎者乎?
平原广泽,不惮驰骛以逐之。
至于虎负隅矣,则当设网罗,掘陷阱,围绕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将自困。
若奋不顾身,径进而与之斗,鲜不伤人矣!
吾之用兵,自初起以至于势成,敌境日蹙而力亦日专,此亦负隅之虎也。
吾欲一举而毙之,岂可不厚为之防哉?
昔周世宗既平关南,宴诸将于行营,议取幽州。
诸将曰:‘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世宗卒还师。
宋曹彬、潘美诸将北伐,陛辞,太宗谓曰:‘潘美但先趋云、朔,卿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
及曹彬等乘胜而前,所至克捷,每捷奏至,帝讶其进军之速。
后果以诸将贪利轻进,至涿,竟为耶律休哥所败。
非明鉴耶!
故欲克敌者,强其势,厚其力,谨其制,利其器,然后堂堂阵、正正旗,声罪致讨而施戎索,乃全胜之术也。
不然,吾宁蓄全力以俟之。
经伦庶政,振举远猷,大势既定,彼将焉往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十-克敌在勿欲速-译文
你见过那些捕虎的人吗?在广阔的平原和湖泊地带,他们不怕奔跑追逐。等到老虎被困在角落里,就会设置网捕,挖掘陷阱,围堵它的出路,然后在一旁观察等待,时间久了老虎就会自己陷入困境。如果不顾一切地直接冲上去和老虎搏斗,很少有不受伤的!
我运用兵法,从最初起兵到形势稳固,敌人的势力日渐萎缩,力量也日渐集中,这也像是被困在角落里的老虎。我想一举将其击败,难道可以不做好充分的防范吗?
以前周世宗平定了关南之后,在行营宴请众将,商议攻打幽州。众将说:‘陛下离开京城四十二天,没有经过战斗就夺取了燕南地区,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功绩。现在敌人的骑兵都聚集在幽州的北方,不宜深入。’世宗最终决定撤军。宋代的曹彬、潘美等将领北伐,向皇帝辞行时,太宗对他们说:‘潘美只需先迅速前往云州、朔州,你们率领十万大军,声称要夺取幽州,并且要稳重缓慢地行军,不要贪图小利。’等到曹彬等人乘胜前进,所到之处都能取得胜利,每次胜利的消息传来,皇帝都惊讶于他们进军的速度。后来因为众将贪图小利轻率前进,到了涿州,最终被耶律休哥击败。这不是没有看清形势吗!
所以想要战胜敌人,就要增强自己的势力,加强自己的力量,谨慎自己的行动,利用好武器装备,然后摆开整齐的阵势,正正的旗帜,声讨敌人的罪行,然后实施军事行动,这才是全胜的策略。如果不是这样,我宁愿积蓄全部力量等待时机。经过深思熟虑,整顿各项政务,振兴远大的谋略,大局已定,敌人还能往哪里去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十-克敌在勿欲速-注解
博虎者:指那些善于捕虎的人,这里比喻善于用兵之人。
平原广泽:广阔的平原和湖泊,这里比喻敌人的地盘。
驰骛:奔跑,疾驰,这里指追逐。
负隅:指老虎被困在角落,比喻敌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网罗:捕兽的网,这里比喻陷阱。
掘陷阱:挖掘陷阱,比喻设下埋伏。
出路:逃跑的路径,这里指敌人可能逃脱的方向。
旁睨:从旁边观察,这里指暗中监视。
奋不顾身:不顾一切地向前冲,这里比喻不顾一切地战斗。
径进:直接前进,这里指直接与敌人交战。
鲜不伤人:很少不伤害人的,这里指往往导致人员伤亡。
用兵:指挥军队作战,这里指军事策略。
势成:形势形成,这里指战争局势的发展。
敌境:敌人的领土,这里指敌军控制的区域。
日蹙:一天天缩小,这里指敌人控制的区域逐渐减少。
力亦日专:力量也越来越集中,这里指敌军的力量越来越集中。
周世宗: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皇帝柴荣,名世宗。
关南:指后周的南方地区。
幽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一带。
虏骑:敌人的骑兵,这里指敌军。
云、朔: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山西省一带。
声罪致讨:声讨敌人的罪行,这里指公开宣布对敌人的讨伐。
戎索:军事行动,这里指战争。
经伦庶政:处理国家大事,这里指治理国家。
振举远猷:振兴远大的谋略,这里指实施长远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十-克敌在勿欲速-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军事家之口,通过对博虎者与用兵之比喻,阐述了用兵之道与战略思想。首句‘君见博虎者乎?’以设问开头,引出下文,激发读者思考。
‘平原广泽,不惮驰骛以逐之。’描述了博虎者在广阔平原上追逐老虎的情景,‘不惮’二字表现出其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
‘至于虎负隅矣,则当设网罗,掘陷阱,围绕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将自困。’这里将博虎者比喻为用兵者,强调在敌对势力强大时,应采取巧妙的策略,设置陷阱,围困敌人,使其陷入困境。
‘若奋不顾身,径进而与之斗,鲜不伤人矣!’这句话警示用兵者,不可盲目冲动,应避免正面冲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吾之用兵,自初起以至于势成,敌境日蹙而力亦日专,此亦负隅之虎也。’作者自比博虎者,认为自己的用兵之道如同捕捉负隅之虎,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逐步削弱敌人。
‘吾欲一举而毙之,岂可不厚为之防哉?’作者提出自己的战略目标,即在敌人尚未完全强大之前,一举将其击败,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昔周世宗既平关南,宴诸将于行营,议取幽州。’通过周世宗平定关南的例子,说明在取得一定胜利后,不可轻举妄动,应谨慎行事。
‘诸将曰:“陛下离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这段对话揭示了将领们对深入敌境的担忧,反映出用兵者应充分了解敌情,避免陷入险境。
‘世宗卒还师。’周世宗最终决定撤军,说明他遵循了谨慎用兵的原则。
‘宋曹彬、潘美诸将北伐,陛辞,太宗谓曰:“潘美但先趋云、朔,卿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这段对话展示了太宗对用兵的指导,强调要谨慎行事,不可贪图小利。
‘及曹彬等乘胜而前,所至克捷,每捷奏至,帝讶其进军之速。’曹彬等将领急于求成,导致最终失败,说明急于求成往往会导致灾难。
‘非明鉴耶!’作者对曹彬等将领的失败表示惋惜,同时也提醒后人要明察秋毫,避免重蹈覆辙。
‘故欲克敌者,强其势,厚其力,谨其制,利其器,然后堂堂阵、正正旗,声罪致讨而施戎索,乃全胜之术也。’作者总结了自己的用兵之道,强调要充分准备,加强实力,谨慎行事,才能取得全胜。
‘不然,吾宁蓄全力以俟之。经伦庶政,振举远猷,大势既定,彼将焉往哉?’作者最后表示,如果条件不具备,宁愿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实现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