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

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原文

隆中数语,野夫常谈。

然亦曾有取其言细求之者乎?

今其言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险,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天下规模,孰大于是!

所以,当时英雄,所见略同。

周瑜既败曹瞒,因言于孙权曰:「今曹操既败,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所,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曹,北方可图也。

江南形胜可以进窥中原者,其论盖本诸此。

厥后,六朝胜败不常,力皆不副。

至于南宋诸公,有其言而无其事,然而其言亦精且悉矣。

其所云:立都建业,筑行宫于武昌及重镇襄阳,以系中原之望。

又云:天下形势,居西北足以控制东南,居东南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语,

具关至极,圣人复起,无以易也。

若夫朝廷之上置中书以综机务,

疆埸之外建专阃以总征伐,

经理度支,抚驭军民,

适宽严之宜,得缓急之序,

崇大体,立宏纲,

破因循之旧格,布简快之新条,

使人人辑志,处处向向,

斯立国之初政,又不可以一事不周者也。

呜呼哀哉之与帝王,无俟观其成败,

其规模气象,盖已不同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译文

隆中那几句话,不过是乡下人的平常闲谈。但是,有没有人仔细研究过其中的深意呢?现在他的话是这样的:荆州北面靠近汉水和沔水,资源丰富到南海,东边连接吴地和会稽,西边通往巴地和蜀地,这是一个适合用兵的地方。益州地势险要,广阔的平原千里,汉高祖就是依靠这里成就了帝业。如果能够同时控制荆州和益州,保卫险要之地,向西和各部落和亲,向南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结好,对内整治政事;如果天下有战事,就派一名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攻打宛城和洛阳;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发。”天下的战略布局,还有比这更大的吗!所以,当时的英雄豪杰,对这个问题看法大致相同。周瑜打败了曹操之后,就对孙权说:‘现在曹操已经失败,我们的忧虑还在内部,还不能和将军联合兵力一起行动。我请求和您一起进军,夺取蜀地并吞并张鲁,然后留下奋威固守,和马超结盟。我回来和将军占据襄阳,压迫曹操,北方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江南的地理优势,可以用来进攻中原,他的这个观点就是基于这个想法。

之后,六朝的胜败并不稳定,力量都不足以支撑。到了南宋,虽然有些人有这些言论,但没有实际行动,但他们的言论也很精辟全面。他们提到:在建业建立都城,在武昌和重镇襄阳修建行宫,以吸引中原的期望。又说:天下的形势,占据西北可以控制东南,占据东南却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话,这些话非常关键,即使圣人再世,也无法改变。

至于朝廷上设立中书省来管理政务,边疆之外设立专门的边疆大将军来统领军事,管理财政收支,安抚军民,适当地掌握宽严,掌握缓急的顺序,重视大局,建立宏伟的框架,打破陈规旧例,颁布简便快捷的新规定,让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到处都是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是建立国家之初的政务,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漏。唉,与帝王相比,不需要看他们的成败,他们的规模和气象,已经完全不同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注解

隆中数语:指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隆中)对刘备所说的战略规划,包括荆州、益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战略意义。

野夫常谈:野夫,指普通百姓;常谈,指日常谈论。这里指诸葛亮在隆中的战略规划虽然高远,但也被普通百姓所熟知。

荆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中部,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常被用作战略要地。

汉、沔:汉水、沔水,都是长江的支流,荆州地处汉水、沔水流域,因此有水路交通之利。

南海:古代对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泛称,指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吴、会:吴,指吴国,即三国时期的东吴;会,指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吴国的重要地区。

巴、蜀:巴,指巴国,蜀,指蜀国,都是古代西南地区的国家,后来成为三国之一的蜀汉。

益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四川省及其周边地区,因其地形险要,资源丰富,常被用作战略要地。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他凭借益州的地理优势建立了汉朝。

宛、洛:宛,指宛城,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洛,指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都是古代重要的都城。

秦川: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常被用作战略要地。

周瑜: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以智谋著称。

曹瞒: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字仲谋,是周瑜的雇主。

奋威:指周瑜,周瑜在东吴被封为奋武将军。

张鲁:东汉末年益州地区的割据势力,后被刘备所灭。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以勇猛著称。

襄阳: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常被用作战略要地。

江南形胜:指江南地区的地理优势,包括山水风光和战略位置。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南朝的六个朝代,即宋、齐、梁、陈、魏、齐。

南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建业: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是东吴和东晋的都城。

武昌: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都城之一。

中书:古代官职,负责处理中央政府机密事务。

专阃: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征伐。

度支:古代官职,负责财政收支。

军民:指军队和民众。

缓急之序:指处理事务的先后顺序,缓急有序。

崇大体:指重视大局,不拘小节。

宏纲:指国家的大政方针。

因循之旧格:指沿袭旧有的规章制度。

简快之新条:指简化繁琐的规章制度,使之更加便捷。

辑志:指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向向:指一致,同心协力。

帝王:指皇帝,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评注

隆中数语,野夫常谈。然亦曾有取其言细求之者乎?

此句开篇点题,指出隆中对策虽为普通人之言,却值得细细推敲。‘隆中数语’指的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提出的战略规划,‘野夫常谈’则是对这种策略的普遍性的一种谦虚表达,暗示其并非独到之见,但却具有普遍的价值。‘取其言细求之’则是对这种策略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呼吁。

今其言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险,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段话详细阐述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荆州、益州的地利优势被充分挖掘,成为战略要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描绘了荆州的地理优势,而益州的险要和肥沃则说明了其战略价值。‘跨有荆、益’意味着控制了南方和西部,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是外交和内政并重的策略,‘命一上将’和‘将军身率’则体现了军事力量的运用。

天下规模,孰大于是!所以,当时英雄,所见略同。

此句评价隆中对战略的宏大和深远。‘天下规模’指代整个国家的战略布局,‘孰大于是’则是对这种布局的高度评价。‘当时英雄,所见略同’则表明这种战略得到了当时许多英雄的认同,具有普遍性。

周瑜既败曹瞒,因言于孙权曰:「今曹操既败,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所,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曹,北方可图也。」江南形胜可以进窥中原者,其论盖本诸此。

这段话描述了周瑜对孙权的建议,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呼应。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提出了进攻蜀地和并吞张鲁的建议,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相一致。‘江南形胜可以进窥中原’则是对江南地区战略价值的认识。

厥后,六朝胜败不常,力皆不副。

此句回顾了六朝时期的历史,指出尽管战略布局宏大,但实际执行中却往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战略执行的困难。

至于南宋诸公,有其言而无其事,然而其言亦精且悉矣。

此句评价南宋时期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战略思想。‘有其言而无其事’意味着这些战略未能付诸实践,但‘其言亦精且悉’则表明他们的战略思想本身是精深且全面的。

其所云:立都建业,筑行宫于武昌及重镇襄阳,以系中原之望。又云:天下形势,居西北足以控制东南,居东南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语,具关至极,圣人复起,无以易也。

此句进一步分析了南宋时期的一些战略思想,包括都城选址、行宫建设以及天下形势的分析。‘立都建业’等策略体现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意图,而‘居西北足以控制东南’等观点则是对天下形势的深刻洞察。

若夫朝廷之上置中书以综机务,疆埸之外建专阃以总征伐,经理度支,抚驭军民,适宽严之宜,得缓急之序,崇大体,立宏纲,破因循之旧格,布简快之新条,使人人辑志,处处向向,斯立国之初政,又不可以一事不周者也。

此段话探讨了国家治理的策略,包括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军事指挥、财政管理、民众安抚等方面。‘置中书以综机务’和‘建专阃以总征伐’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而‘崇大体,立宏纲’则是对国家治理目标的追求。

呜呼哀哉之与帝王,无俟观其成败,其规模气象,盖已不同矣。

此句以哀叹的语气表达了对帝王气象的感慨。‘呜呼哀哉’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无俟观其成败’则表明评价帝王不仅仅是看其成就,而是看其气象和格局。‘规模气象’则是对帝王治理能力和格局的总体评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