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九-兵聚必资屯田-原文
干戈屡兴,民不安业,郡县萧条,无鸡犬声。
大兵一起,立见此景。
语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信非虚也。
如此,而拥大众以征伐,掠无可掠,何况转输乎?
古所谓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时矣!
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节,卒致米尽人散之忧。
昔汉之兴也,食敖仓之粟;唐之兴也,资黎阳之利。
今天下俱匮,既无秦、隋之富以贻之,何所借以成汉、唐之大业乎?
屯田一着,所谓以人力而补天工也。
其法不一,或兵屯,或民屯。
大抵创业之屯与守成之屯不同。
怀远图者,当于此处求之,无烦详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九-兵聚必资屯田-译文
战争频繁爆发,百姓无法安心从事自己的工作,郡县变得荒凉,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没有。一旦大军出动,立刻就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俗话说:‘军队驻扎的地方,就会长出荆棘。’这话并非空穴来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带着大量军队去征战,连抢掠都找不到东西,更不用说运输了?古时候说,百万大军没有粮食连一天都支撑不了,现在正是这样的情况!李密虽然有霸王之才,但因为用粮食不节制,最终导致了粮食耗尽,士兵离散的忧虑。过去汉朝兴起时,靠的是敖仓的粮食;唐朝兴起时,是利用了黎阳的物资。现在天下都物资匮乏,既没有秦朝、隋朝那样的财富来继承,那我们还能借什么来实现汉、唐那样的大业呢?
屯田是一种以人力来弥补天工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军队屯田,有的是百姓屯田。大体上来说,创业时期的屯田和守成的屯田是不同的。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在这里寻求答案,不必详细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九-兵聚必资屯田-注解
干戈:指战争,干代表武器,戈代表长矛,干戈屡兴即指战争频繁发生。
民不安业:指民众生活不安定,无法安居乐业。
郡县萧条:指地方行政区域(郡县)荒凉冷落,没有生机。
无鸡犬声:形容地方荒凉寂静,连鸡犬的声音都听不到。
大兵一起:指大军出动。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出自《左传》,意指军队所到之处,就会变得荒凉,如同荆棘丛生,形容战争给地方带来的破坏。
信非虚也:意指上述情况并非虚假,确实如此。
拥大众以征伐:指带领大量民众进行征战。
掠无可掠,何况转输乎?:形容战争进行到后期,已经没有可掠夺的财富,更不用说运输物资了。
古所谓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时矣!:古代有说法,百万大军没有粮食支持不了几天,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
李密:指李密,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霸王之才:形容李密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用粟不节:指李密在用粮方面不节约。
卒致米尽人散之忧:最终导致粮食吃完,士兵离散的忧虑。
汉之兴也,食敖仓之粟:指汉朝兴起时,依靠敖仓的粮食储备。
唐之兴也,资黎阳之利:指唐朝兴起时,利用黎阳的物资优势。
今天下俱匮:指现在整个国家都物资匮乏。
秦、隋之富以贻之:指秦朝和隋朝的财富传承下来。
何所借以成汉、唐之大业乎?:如何才能借鉴秦、隋的财富来成就汉、唐那样的大业?
屯田:指在军事或行政区域内的土地上种植作物,以供军队或居民食用。
以人力而补天工:指通过人力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
兵屯:指由军队负责的屯田。
民屯:指由民间百姓负责的屯田。
怀远图者:指有远大志向的人。
无烦详载也:意指不必详细记载,简略带过即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九-兵聚必资屯田-评注
干戈屡兴,民不安业,郡县萧条,无鸡犬声。大兵一起,立见此景。
此句描绘了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景象,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力。‘干戈’指代战争,‘屡兴’表明战争不断,‘民不安业’说明百姓失去了生计,‘郡县萧条’和‘无鸡犬声’则形象地展现了战后的荒凉与寂静。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
语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信非虚也。
这句话引用了古代成语,意指军队所到之处,荒凉如野地。‘语云’表明这是一句流传下来的谚语,‘师’指军队,‘荆棘生焉’则比喻战乱后的荒芜景象。作者通过引用成语,强调了战争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战争本身的残酷性。
如此,而拥大众以征伐,掠无可掠,何况转输乎?古所谓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正此时矣!
作者在此进一步指出,即使拥有庞大的军队,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支持,战争也无法持续。‘拥大众以征伐’说明军队规模庞大,‘掠无可掠’和‘转输’则表明物资的匮乏。这里引用了‘古所谓百万之众,无食不可一日支’的古语,强调了物资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正是物资匮乏的时刻。
李密以霸王之才,徒以用粟不节,卒致米尽人散之忧。
此句以李密为例,说明即使有杰出的人才,如果用兵无度,也会导致粮食耗尽、军队离散的困境。‘霸王之才’形容李密的才能,‘用粟不节’则指其用兵无度,‘米尽人散之忧’则预示了军队的崩溃。
昔汉之兴也,食敖仓之粟;唐之兴也,资黎阳之利。
作者通过引用汉朝和唐朝的例子,说明了在历史上,国家的兴起往往依赖于丰富的粮食储备。‘食敖仓之粟’和‘资黎阳之利’分别指汉朝和唐朝利用粮食储备来支持国家的发展。
今天下俱匮,既无秦、隋之富以贻之,何所借以成汉、唐之大业乎?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国家物资匮乏的担忧,并提出了一个反问。‘天下俱匮’说明全国物资匮乏,‘既无秦、隋之富以贻之’则指出没有像秦、隋那样的富裕国家来提供支持,‘何所借以成汉、唐之大业乎’则是在质问如何才能成就汉、唐那样的大业。
屯田一着,所谓以人力而补天工也。
作者提出了屯田这一策略,认为这是通过人力来弥补天工不足的方法。‘屯田’是指将士兵或农民组织起来,开垦荒地,以增加粮食产量。‘以人力而补天工’则表明这是通过人的努力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
其法不一,或兵屯,或民屯。大抵创业之屯与守成之屯不同。
作者指出屯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兵屯和民屯。‘兵屯’是指军队开垦土地,‘民屯’则是指农民开垦土地。同时,作者也提到创业时期的屯田与守成时期的屯田有所不同,强调了屯田策略的灵活性。
怀远图者,当于此处求之,无烦详载也。
这句话表明,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关注屯田这一策略,并从中寻求发展的机会。‘怀远图’指有远大志向,‘无烦详载也’则表示不需要过多详细地记载屯田的方法,因为关键在于实施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