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

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原文

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

必以战乎?

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

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

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

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

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

汉光武之于昆阳,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观也。

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其言曰:「兵贵用奇,不必在众。」

今众寡不敌,势不两立,若彼围既固,则我无所逃,不如击之。

遂败泓兵。

此深合机要,百虑不易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译文

军队前进的时候,难免会有些城邑没有攻下。

是不是一定要打仗呢?

回答说:不是我喜欢打仗,是无奈之下遇到了敌人,不战斗就无法退敌。

因为一旦军队深入敌后,敌人必定会集中全国的力量来攻击我们,以摧毁我们的声势;如果不猛烈战斗,快速交锋,一旦被敌人趁虚而入,就像鱼散鸟飞,无法挽救了!

如果能够出其不意,一战就能挫败敌人的锐气,那么敌军就会士气大减,我军士气大增,决心坚定,威势显赫,这样之后就可以进攻并图谋敌人。

古时候所说的通过一战就能平定天下,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况吧!

比如汉光武帝在昆阳之战,唐太宗在霍邑之战,都是可以观察到的例子。

过去沈田子带领一千多人与姚泓的数万大军在青泥相遇,他的话说:

用兵之道贵在出奇制胜,不一定要人多。

现在我们的兵力少,敌不过他们,形势不能两立,如果敌人围攻坚固,我们就无处可逃,不如趁机攻击他们。

于是他击败了姚泓的军队。

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兵法的要领,是百战不殆的至理名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注解

兵之进也:指军队的进攻行动。

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意思是军队在进攻过程中,有时候会路过一些城邑而没有攻下。

必以战乎:问是否一定要通过战斗来实现。

非我乐战也:表示并非喜欢战争。

不得已而与敌遇:表示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与敌人相遇。

非战无以却之:意思是不通过战斗就无法击退敌人。

盖兵既深入:因为军队已经深入敌后。

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那么敌人一定会全力以赴,倾全国之力来摧毁我们。

恐我声势之成:担心我们的声势壮大。

此而不猛战疾斗:如果不激烈战斗、迅速战斗的话。

一为所乘:一旦被敌人抓住机会。

鱼散鸟惊:比喻军队溃散,形势混乱。

无可救矣:表示无法挽救。

诚能出其不意:如果能够出其不意地行动。

一战以挫其锐:通过一次战斗来挫败敌人的锐气。

则敌众丧胆:那么敌人就会士气大减。

我军气倍:我军士气大增。

志定威立:意志坚定,威势确立。

而后可攻取以图敌:然后才能进攻并图谋敌人。

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古代所说的通过一次战斗就能决定天下的命运。

其在斯乎:大概就是指这种情况吧。

汉光武之于昆阳:汉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

唐太宗之于霍邑:唐太宗李世民在霍邑之战。

可以观也:可以从中看到这一点。

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过去沈田子率领一千多人与姚泓的数万大军在青泥相遇。

其言曰:他说:

兵贵用奇:用兵贵在出奇制胜。

不必在众:不一定要人多。

今众寡不敌:现在我们人少敌多。

势不两立:形势无法共存。

若彼围既固:如果敌人围攻牢固。

则我无所逃:我们就无处可逃。

不如击之:不如进攻他们。

遂败泓兵:结果击败了姚泓的军队。

此深合机要:这非常符合军事要领。

百虑不易之道也:这是百战不殆的真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评注

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

此句开篇点明战争中的实际情况,即军队在进攻过程中,难免会错过一些城邑,这是战争常态。‘固’字强调了这种错过是不可避免的,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必以战乎?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

此处通过问答形式,表达出战争的必然性。‘必’字强调了战争的不可避免,‘非我乐战也’则表明战争并非出于主动,而是被迫应对。‘非战无以却之’则强调了战争的必要性,只有在战斗中才能击退敌人。

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

此句分析了战争深入后的形势。‘盖’字引出原因,指出敌人会全力以赴,意图摧毁我军。‘此而不猛战疾斗’则警示如果不及早采取激烈战斗,一旦被敌人乘机攻击,形势将无法挽回,‘鱼散鸟惊’形象地描绘了战败后的混乱局面。

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

此句提出了战胜敌人的策略。‘诚能’强调了策略的有效性,‘出其不意’则表明了战术的重要性。通过一次出其不意的战斗,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提高我军士气,稳定军心,最终取得胜利。

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汉光武之于昆阳,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观也。

此句引用历史事件,以汉光武和唐太宗为例,说明历史上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战斗而奠定天下的例子。‘一战而定天下’体现了战争的威力,同时也表明了战略的重要性。

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其言曰:「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今众寡不敌,势不两立,若彼围既固,则我无所逃,不如击之。」遂败泓兵。

此句通过沈田子的故事,进一步论证了‘兵贵用奇’的观点。沈田子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提出了以奇制胜的策略,最终成功击败敌人。‘众寡不敌’和‘势不两立’强调了敌我力量的悬殊,而‘不如击之’则体现了在不利情况下采取果断行动的重要性。

此深合机要,百虑不易之道也。

结尾总结,指出沈田子的做法深得兵法要领,是一种不易改变的正确策略。‘机要’强调了策略的重要性,‘百虑不易’则表明这种策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