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原文
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也。
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
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
此不可不知所向也。
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翦其支者云何?
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
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
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
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
进乃胜矣。
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
退乃败矣。
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
故不惜备录之。
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
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一-兵起先知所向-译文
在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讨论的问题非常复杂,不必详细讨论。
一旦战争开始了,就重视进攻,重视迅速行动。进攻就能扩大优势,迅速行动就能抓住机会,成功或失败往往就在一呼吸之间!这是不能不知道自己要朝哪个方向去的。
而要朝哪个方向去,又以敌人的强弱为标准:如果敌人弱,或许可以直接冲向他们的心脏;如果敌人强,就应当从旁边削弱他们的支持,这是基本的道理。
削弱敌人的支持怎么做呢?说: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他们的弱点,利用形势去追求利益。避开主力攻击弱点,敌人会惊慌失措,来不及反应,就像从天而降。利用形势追求利益,我们的正义之声就会先声夺人,远近的人都会向我们靠拢。
不看唐太宗进攻咸阳的例子吗?进攻就取得了胜利。不看黥布退守长沙的例子吗?撤退就失败了。多么微小啊,不能在一瞬间失去机会。
霸王的大战略,这是其中的首要原则!因此不惜详细记录下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自然不会有其他的藏私。
至于一时的利益得失,一件事情的成败,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一-兵起先知所向-注解
兵之未起:指战争尚未爆发之前的情况。
其说甚长:这里的‘说’指的是策略或计划,‘甚长’表示非常复杂或详细。
贵进取:重视主动出击,积极进取的态度。
贵疾速:强调快速行动的重要性。
势张:指势力强大,声势浩大。
机得:抓住机会。
呼吸间耳:形容时间极短。
成败判焉:成败就在一瞬间决定。
所向:指攻击或行动的方向。
敌之强弱:敌人的力量大小。
直冲其腹:直接攻击敌人的核心或要害。
旁翦其支:从侧面削弱敌人的辅助力量或外围。
定理:这里指战争中的普遍原则或规律。
避实而击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
乘势而趋利:利用有利的形势去追求利益。
敌骇不及图:敌人惊慌失措,来不及策划对策。
如自天而下:形容攻击突然,如同从天而降。
义声先大振:正义的声音首先被广泛传播,士气大振。
远近向风:无论远近,都向正义的一方靠拢。
唐太宗之趋咸阳:指唐太宗李世民进军咸阳,最终统一天下的历史事件。
黥布之归长沙:指楚汉争霸时期,黥布被汉军击败后逃回长沙的历史事件。
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非常微小,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
霸王大略:指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或军事家的战略计划。
无余蕴焉:没有多余的藏匿之处,即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
一时之利钝:一时的利益与损失。
一事之坚瑕:一件事情中的困难和瑕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卷一-兵起先知所向-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兵家经典,作者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战争中的战略原则和战术运用。首句‘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也’表明在战争尚未爆发时,战略的讨论可以非常复杂,但在此阶段不必过于详细。
‘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强调了战争爆发后的行动准则,即应迅速采取行动,积极主动地进攻。这里的‘进取’和‘疾速’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意味着军队必须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把握时机。
‘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进一步阐述了进取和疾速的重要性,指出在战争中,时机把握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胜负的不同。这里的‘呼吸间’形容时间之短,强调了迅速行动的必要性。
‘此不可不知所向也’提醒指挥官必须明确目标,即‘所向’应以敌人的强弱为依据。对于弱敌,可以直接进攻其要害;对于强敌,则应采取迂回战术,削弱其外围力量。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提出了具体的战术策略,即避开敌人的坚实防御,攻击其薄弱环节,并利用有利形势追求利益。这种策略体现了兵法中的‘以逸待劳’和‘避实击虚’原则。
‘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描述了这种战术的效果,敌人因为无法预料到攻击的方向而感到震惊,如同天降神兵。这种突然的攻击往往能够造成敌人的混乱。
‘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说明了利用有利形势进攻不仅可以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还能在政治上获得人心,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进乃胜矣。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通过历史典故,作者进一步论证了上述战略的正确性,指出唐太宗的进取策略取得了胜利,而黥布的撤退则导致了失败。
‘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强调了战略决策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决策都不可草率,必须慎重考虑。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表明作者认为这些战略原则是兵家大略中的首要原则,因此不惜详细记录。
‘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指出掌握了这些战略原则的人,已经没有更多的奥秘需要探索。
‘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最后,作者以超然的态度看待战争中的得失,认为一时的胜负和细节上的瑕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战争的大局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