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补遗

作者: 张角(约公元2世纪),东汉末年著名道家学者与军事家,他的《乾坤大略》结合了道家思想和当时的兵法理论,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社会和治理观念。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2世纪)。

内容简要:《乾坤大略》是张角结合道家哲学与军事战略提出的理论性著作,书中讨论了社会治理、战争策略和国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张角认为,社会应当回归自然法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法治理国家,并利用道家的思想解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乾坤大略》既具有道家哲学的深度,也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实用的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补遗-原文

十卷中,至矣,尽矣。

尚须补也与哉?

曰:为「十胜」而设也。

江南脆弱,谁不闻之。

然迹其所以胜,不在强弱也,顾人之运用何如耳!

遂并其佐胜之着、编中未录者,偶记于此。

此外,仍有王文成公破宸濠始末,兵略最精,不可不一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补遗-译文

在这十卷书中,已经说尽了,达到了极致。还需要补充些什么吗?回答说:这是为了阐述‘十胜’而设立的。江南地区脆弱,谁没有听说过呢。然而追溯其所以能够取胜的原因,并不在于力量的强弱,而在于人们如何运用策略!于是我将那些辅助取胜的著作、编书中未收录的内容,也顺便记录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王文成公破宸濠的故事的始末,其中的军事策略最为精湛,不可不一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补遗-注解

十卷:指书籍或文章分为十部分,这里可能是指某种书籍的十个部分。

至矣:表示到了极点,达到了尽头。

尽矣:表示已经全部包含,没有遗漏。

尚须:表示还需要,还有。

补与:补充和给予。

哉:语气词,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或反问。

十胜:可能指十个胜利的策略或方法。

江南:指中国江南地区,即长江以南的地区,历史上常作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代称。

脆弱:指容易受损,不坚固。

迹:痕迹,这里指依据,根据。

所以胜:胜利的原因或方法。

强弱:力量的强弱,这里可能指军事力量的强弱。

顾:只是,不过。

人之运用:人的运用或运用人的能力。

佐胜之着:辅助胜利的策略或方法。

编中未录者:在编纂过程中未被收录的内容。

偶记于此:偶然地记录在这里。

此外:除此之外。

王文成公:指王守仁,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字文成,这里尊称为王文成公。

破宸濠:指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乱的事件。

始末: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兵略:军事策略。

不可不一览:必须一看,表示非常值得一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补遗-评注

此段古文开篇即提出一个疑问,‘十卷中,至矣,尽矣。尚须补也与哉?’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已有著述的审视和反思。‘至矣,尽矣’意味着对已有内容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某种不足。‘尚须补也与哉?’则是对这种不足的进一步探讨,表明作者认为仍有补充的必要。

‘为‘十胜’而设也’这句话点明了十卷书的编写目的。‘十胜’可能指的是某种胜过他人的策略、方法或智慧,这表明作者试图通过这些卷册来传授或记录某种胜过他人的智慧。

‘江南脆弱,谁不闻之’这句话通过‘江南脆弱’这一形象的比喻,暗示了江南地区的某种不足或易受攻击的特点。‘谁不闻之’则强调了这一事实的普遍认知,表明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

‘然迹其所以胜,不在强弱也,顾人之运用何如耳!’这句话是对‘十胜’的进一步阐述。作者认为,胜利并不完全取决于强弱,更重要的是人的运用和策略。这里的‘运用’和‘策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智慧和谋略的哲学思想。

‘遂并其佐胜之着、编中未录者,偶记于此’这句话表明作者将补充一些辅助胜利的著作和未收录的内容,并将其记录在此。这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的重视和对于传承的执着。

‘此外,仍有王文成公破宸濠始末,兵略最精,不可不一览’这句话则提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即王文成公破宸濠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兵略上的经典案例,作者认为它值得一看,这反映了古人对历史经验的重视和对军事智慧的推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乾坤大略-补遗》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