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杂病第七-原文
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
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依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
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
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
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
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襆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
所伏衣襆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
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
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
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
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
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肠鸣腹痛,胸腹中瘀血,小腹胀,皮肿,阴气不足,小腹坚,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身反折,口噤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所见,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肿,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胁下柱满,不能久立,膝痿,寒热中,消谷苦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喜噫,恶闻食臭,狂歌妄笑,恐怒大骂,霍乱,遗尿失气,阳厥,悽悽恶寒,头眩,小便不利,喜哕。
凡此等疾,皆灸刺之,多至五百壮,少至二三百壮。
涌泉主喜喘,喉痹,身热痛,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瘖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疾,夹脐痛急,胸胁柱满痛,衄不止,五疝,指端尽痛,足不践地。
凡此诸疾,皆主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杂病第七-译文
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
治疗的方法是:让人正坐,身体稍微弯曲,双手伸直放在膝盖上,手臂保持垂直,大拇指与膝盖头平齐,用东西支撑肘部,不让手臂动摇,从肩胛骨上角摸索到肩胛骨下端,中间有四根肋骨和三个空隙,在中间的位置进行艾灸,根据肩胛骨内侧肋骨间的空隙,距离肩胛骨侧面大约一指宽,按摩肌肉表层的肋骨间空隙,按着会有感觉牵扯到胸腔。
艾灸两个肩胛骨中间各一处,每次艾灸六百壮,最多可达一千壮,会感觉到气像流水一样往下走,也可能有东西排出来,如果没有痰和旧病,就不会有东西排出来。
如果病人已经疲惫不能正坐,可以让病人侧卧,抬起上臂,按照前面的方法取穴艾灸。
寻找穴位的大致位置是,用右手从右肩上开始,手指头无法触及的地方,左手也是这样,然后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艾灸。
如果病人不能长时间正坐,可以让他们躺下,把两臂伸直,让人拉起两块肩胛骨使其分开,否则肩胛骨会压住穴位,穴位就找不到。
病人躺的衣物垫子要保持大小不变,否则就会失去穴位。
艾灸结束后,让人阳气充沛,适当休息以自我调养,使身体恢复。
这个穴位靠近第五椎,按照这个位置寻找。
古人说:以前秦缓不能救治晋侯的病,因为病在膏肓之间,针药无法到达,就是指这个穴位。当时的人愚笨,找不到这个穴位,所以老病难以治愈。如果能用心找到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就没有治不好的病。
三里穴主要治疗腹部寒冷,腹胀肠鸣腹痛,胸腹部有瘀血,小腹胀痛,皮肤肿胀,阴气不足,小腹坚硬,热病不出汗,喜欢呕吐,口苦,身体发烧,身体反弓,口紧闭,下巴颤抖,腰痛不能回头,回头就能看到东西,喜欢悲伤,四处寻找,口角歪斜,乳房肿胀,喉咙疼痛不能说话,胃气不足,长期腹泻,食物不消化,胁下胀满,不能长时间站立,膝盖无力,寒热交替,消瘦饥饿,腹部发热身体烦躁,胡言乱语,乳房红肿,喜欢打嗝,讨厌闻食物的气味,狂歌乱笑,害怕愤怒大声咒骂,霍乱,遗尿失禁,阳厥,身体寒冷,头痛,小便不利,喜欢干呕。
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艾灸和针刺治疗,最多艾灸五百壮,最少艾灸二三百壮。
涌泉穴主要治疗喜欢喘气,喉咙疼痛,身体发热疼痛,脊背和胁部相连,突然喜欢忘记事情,阴部疼痛,腹胀,腰痛,大便困难,肩背颈部疼痛,时常头晕,男性如中邪,女性如阻塞,身体和腰脊像解脱一样,不想吃东西,喘气,脚部冰凉到膝盖,喉咙疼痛无法进食,哑巴能说话,小便不利,小腹痛,风进入肠道,癫痫,肚脐周围疼痛剧烈,胸部胁部胀满疼痛,鼻子出血不止,五疝,手指末端疼痛,脚不能着地。
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涌泉穴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杂病第七-注解
膏肓:膏肓,中医术语,指人体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心尖与肺尖之间的区域,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调节气血、治疗疾病的作用。
俞:俞,中医术语,指穴位,即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点,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羸瘦虚损:羸瘦虚损,中医术语,指身体瘦弱,气血不足,精神不振的症状。
梦中失精:梦中失精,中医术语,指在梦中发生遗精的现象。
上气咳逆:上气咳逆,中医术语,指呼吸急促,咳嗽不止的症状。
狂惑忘误:狂惑忘误,中医术语,指精神失常,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的症状。
取穴法:取穴法,中医术语,指寻找和确定穴位的方法。
臂著膝前:臂著膝前,指手臂放在膝盖前方。
灸:灸,中医术语,指用艾绒等材料在穴位上烧灼,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壮:壮,中医术语,指艾绒等材料在穴位上烧灼一次为一个壮。
砻砻然:砻砻然,形容声音清脆,如流水声。
宿疾:宿疾,中医术语,指长期存在的疾病。
三里:三里,中医穴位名,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治疗腹部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作用。
涌泉:涌泉,中医穴位名,位于足底前部,具有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等作用。
喉痹:喉痹,中医术语,指咽喉部疼痛、不适的症状。
阴痹:阴痹,中医术语,指肌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
瘖:瘖,中医术语,指声音嘶哑或失声的症状。
五疝:五疝,中医术语,指五种不同的腹股沟疝气。
指端尽痛:指端尽痛,中医术语,指手指尖部疼痛的症状。
霍乱:霍乱,中医术语,指急性腹泻、呕吐等症状。
遗尿失气:遗尿失气,中医术语,指夜间遗尿,气虚的症状。
阳厥:阳厥,中医术语,指因阳气不足而引起的昏厥症状。
悽悽恶寒:悽悽恶寒,中医术语,指身体寒冷,怕冷的症状。
消谷苦饥:消谷苦饥,中医术语,指食欲不振,但感到饥饿的症状。
狂歌妄笑:狂歌妄笑,中医术语,指行为异常,言语不正常的表现。
足不践地:足不践地,中医术语,指脚无法着地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杂病第七-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的是中医针灸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针对的是膏肓俞穴的取穴和灸法。膏肓俞穴位于人体背部,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
‘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这一句中,膏肓俞穴被描述为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如身体虚弱、梦遗、咳嗽、精神错乱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
‘取穴法’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正确找到膏肓俞穴的位置,包括患者坐姿、手臂位置、肘部支撑等,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精准性和严谨性。
‘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中的‘壮’是古代针灸术语,指每次灸的时间,这里说明了灸法的强度和次数,强调了灸法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调整。
‘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这一句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灵活性,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
‘论曰’部分引用了古代医家的观点,指出膏肓俞穴的重要性,以及过去由于技术限制而难以治愈的疾病,强调了正确取穴和施灸的重要性。
‘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肠鸣腹痛’至‘喜哕’的段落,详细列举了三里穴的主治疾病,从腹部寒凉、胀满、腹痛到各种热病症状,展示了三里穴的广泛用途。
‘涌泉主喜喘,喉痹,身热痛’至‘指端尽痛,足不践地’的段落,同样详细描述了涌泉穴的主治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进一步体现了中医针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