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小儿病第九-原文
本神前顶囟会天柱主小儿惊痫。
临泣主小儿惊痫反视。
颅息主小儿痫,喘不得息。
悬钟主小儿腹满,不能食饮。
瘈脉长强主小儿惊痫瘈疭,多吐泄注,惊恐失精,视瞻不明,眵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小儿病第九-译文
这个神位于前额的囟门处,主管小儿的惊痫病。
临泣穴主管小儿的惊痫,如果反方向看的话。
颅息穴主管小儿的痫病,喘不过气来。
悬钟穴主管小儿的腹部胀满,不能进食和饮水。
瘈脉长强穴主管小儿的惊痫和瘈疭病,常伴有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以及惊恐导致的失精,视力模糊,眼屎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小儿病第九-注解
神前顶囟:指小儿头部的囟门,囟门是婴儿头骨上的柔软部分,位于头顶,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闭合。‘神前顶’可能是指囟门在婴儿出生时是开放的,象征着生命的起点。
天柱主:天柱,古代指支撑天空的柱子,比喻支撑生命的重要部位。在此可能是指与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穴位或部位。
小儿惊痫:小儿惊痫是指小儿时期出现的突然发作的惊恐症状,伴有抽搐等表现,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临泣:临泣,古代医学中指穴位名,位于头部,与小儿惊痫有关,可能用于治疗相关症状。
反视:反视,指目光上翻,是惊痫发作时的一种症状。
颅息:颅息,古代医学中指穴位名,位于头部,与小儿痫病有关,可能用于治疗相关症状。
喘不得息:喘不得息,指呼吸困难,无法正常呼吸。
悬钟:悬钟,古代医学中指穴位名,位于小腿,与小儿腹满有关,可能用于治疗相关症状。
瘈脉长强:瘈脉,古代医学中指病名,类似于现代的癫痫。长强,古代医学中指穴位名,位于腰部,与小儿惊痫瘈疭有关。
瘈疭:瘈疭,古代医学中指抽搐症状,类似于现代的癫痫发作。
吐泄注:吐泄注,指呕吐、腹泻等症状。
惊恐失精:惊恐失精,指因惊恐而导致精液不自主流失的症状。
视瞻不明:视瞻不明,指视力模糊,看不清楚。
眵䁾:眵䁾,指眼屎,是眼部疾病或不适的常见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下-小儿病第九-评注
本神前顶囟会天柱主小儿惊痫。
此句出自古代中医典籍,‘本神’指的是人体内的精神,‘前顶囟’是指头顶前部的囟门,‘天柱’则是指支撑头部的脊椎骨。这里的‘会’字表示汇聚,‘主’字表示主管或负责。整句的意思是,本神汇聚于前顶囟和天柱,主管小儿的惊痫。在中医理论中,惊痫是一种由于精神受到惊吓而导致的疾病,此处强调了头部和脊椎骨在小儿惊痫中的重要作用。
临泣主小儿惊痫反视。
‘临泣’在中医中指的是一种症状,表现为泪流不止。这里的‘主’字同样表示主管或负责。‘反视’则是指目光呆滞或无法正常注视。此句说明临泣症状与小儿惊痫有关,且可能伴随有目光异常的表现。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症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即通过观察症状的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颅息主小儿痫,喘不得息。
‘颅息’在中医中指的是头部的一种病症,‘痫’则是指癫痫。此句指出颅息症状与小儿癫痫有关,且癫痫发作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这体现了中医对病症具体表现的描述,以及对疾病与症状之间关系的探讨。
悬钟主小儿腹满,不能食饮。
‘悬钟’在中医中指的是位于小腿后侧的一个穴位,‘腹满’是指腹部胀满的感觉。此句说明悬钟穴位与小儿的腹满症状有关,且可能导致小儿无法正常进食和饮水。这反映了中医对穴位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通过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瘈脉长强主小儿惊痫瘈疭,多吐泄注,惊恐失精,视瞻不明,眵䁾。
‘瘈脉’指的是一种脉象,‘长强’是中医术语,指脉象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此句描述了瘈脉长强与小儿惊痫瘈疭(一种表现为肌肉抽搐的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伴随的症状,如频繁呕吐、腹泻、惊恐、失精、视力模糊和眼屎增多。这展示了中医对疾病症状的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以及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