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原文

大寒无刺。

《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新内无刺,已刺无内。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已刺无劳。

大醉无刺,已刺无醉。

大饱无刺,已刺无饱。

大饥无刺,已刺无饥。

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

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

刺中五脏死日变动出《素问•刺禁篇》。

又《诊要经终篇》云: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

又《四时刺逆从篇》云: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

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王冰注云:此三论皆岐伯之言,而不同者,传之误也。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必死。

刺趺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

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膝膑出液,为跛。

刺舌下中脉大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满。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目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神庭禁不可刺。

上关刺不可深。

缺盆刺不可深。

颅息刺不可多出血。

脐中禁不可刺。

左角刺不可久留。

云门刺不可深。

‘《经》云:云门刺不可深,今则都忌不刺,学者宜详悉之。’

五里禁不可刺。

伏兔禁不可刺。

按《甲乙》:足阳明经伏兔刺入五分,则不当禁。

三阳络禁不可刺。

伏留刺无多见血。

承筋禁不可刺。

然谷刺无多见血。

乳中禁不可刺。

鸠尾禁不可刺。

头维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脑户禁不可灸。

风府禁不可灸。

喑门禁不可灸。

阴市禁不可灸。

下关耳中有干适低,无灸。

耳门耳中有脓及适低,无灸。

人迎禁不可灸。

阳关禁不可灸。

丝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

承泣禁不可灸。

脊中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

瘛脉禁不可灸。

石门女子禁不可灸。

白环俞禁不可灸。

气冲灸之不幸,不得息。

泉腋灸之不平,生脓蚀。

天府禁不可灸。

经渠禁不可灸。

伏兔禁不可灸。

地五会禁不可灸。

鸠尾禁不可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译文

大寒季节不要针灸。

《素问》说:天气寒冷时不要针灸,天气温暖时不要犹豫。

月亮初生时不要泻法,月亮圆满时不要补法,月亮亏空时不要治疗。

新病未愈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再次针灸。

大怒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发怒。

过度劳累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过度劳累。

大醉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醉酒。

大饱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过饱。

大饥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过饥。

大渴时不要针灸,已经针灸过的部位不要过渴。

乘车来的人,让他躺下休息像吃饭一样的时间,然后针灸。

步行来的人,让他坐着休息像走十里路一样的时间,然后针灸。

大惊大恐时,一定要稳定他的气息,然后针灸。

针灸中心部位一天就会死亡,其反应是打嗝。

针灸肺部三天会死亡,其反应是咳嗽。

针灸肝脏五天会死亡,其反应是说话。

针灸脾脏十五天会死亡,其反应是吞咽。

针灸肾脏三天会死亡,其反应是打喷嚏。

针灸五脏的死亡时间及其反应在《素问•刺禁篇》中有记载。又《诊要经终篇》说:中心部位被刺后环死,刺中脾脏五天死亡,刺中肾脏七天死亡,刺中肺脏五天死亡。又《四时刺逆从篇》说:中心部位被刺后一天死亡,其反应是打嗝。刺中肝脏五天死亡,其反应是说话。刺中肺脏三天死亡,其反应是咳嗽。刺中肾脏六天死亡,其反应是打喷嚏和呵欠。刺中脾脏十天死亡,其反应是吞咽。王冰注解说:这三篇论述都是岐伯所言,不同的地方可能是传抄时的错误。

针灸胆部一天半会死亡,其反应是呕吐。

针灸膈部会伤害到内部,不超过一年一定会死亡。

针灸腿部的大血管,出血不止会死亡。

针灸阴部的大血管,出血不止会死亡。

针灸面部流经的血管,不幸的话会失明。

针灸刺客主人内部深处的血管,会导致内漏和耳聋。

针灸头部脑户部位,会立即死亡。

针灸膝盖的髌骨部位,会流出液体,导致跛行。

针灸舌下的大血管,出血不止,会导致失语。

针灸手臂的太阴脉,出血过多会立即死亡。

针灸脚底下的布络血管,不出血,会导致肿胀。

针灸足少阴脉,过度虚弱出血,会导致舌头难以说话。

针灸郄部的大血管,会导致人跌倒,脸色苍白。

针灸胸部的凹陷部位,会损伤肺部,导致喘息和仰息。

针灸气冲部位,血液不出,会导致肿胀。

针灸肘部的内部,气会归入其中,导致不能屈伸。

针灸脊柱间的髓,会导致驼背。

针灸阴部下方三寸内的部位,会导致遗尿。

针灸乳房上的部位,会导致肿胀和腐烂。

针灸腋下胁间的部位,会导致咳嗽。

针灸缺盆部位的凹陷,会导致气泄,导致喘息和咳嗽。

针灸小腹部的膀胱,会导致尿液排出,导致小腹胀满。

针灸手心部位的凹陷,会导致肿胀。

针灸腨肠部位的凹陷,会导致肿胀。

针灸眼睛周围陷下去的骨中脉,会导致漏液和失明。

针灸关节中的液体,会导致不能屈伸。

神庭部位禁止针灸。

上关部位针灸不可过深。

缺盆部位针灸不可过深。

颅息部位针灸不可出血过多。

脐中部位禁止针灸。

左角部位针灸不可久留。

云门部位针灸不可过深。《经》中说:云门部位针灸不可过深,现在都禁忌针灸,学者应该详细了解。

五里部位禁止针灸。

伏兔部位禁止针灸。按照《甲乙经》的说法:足阳明经的伏兔部位针灸五分,则不应禁止。

三阳络部位禁止针灸。

伏留部位针灸不要出血过多。

承筋部位禁止针灸。

然谷部位针灸不要出血过多。

乳中部位禁止针灸。

鸠尾部位禁止针灸。

头维部位禁止艾灸。

承光部位禁止艾灸。

脑户部位禁止艾灸。

风府部位禁止艾灸。

喑门部位禁止艾灸。

阴市部位禁止艾灸。

下关耳中有干涸,不宜艾灸。

耳门耳中有脓或干涸,不宜艾灸。

人迎部位禁止艾灸。

阳关部位禁止艾灸。

丝竹空部位艾灸不幸会导致眼睛变小甚至失明。

承泣部位禁止艾灸。

脊中部位禁止艾灸。

乳中部位禁止艾灸。

瘛脉部位禁止艾灸。

石门女子部位禁止艾灸。

白环俞部位禁止艾灸。

气冲部位艾灸不幸会导致无法呼吸。

泉腋部位艾灸不幸会导致生脓和腐烂。

天府部位禁止艾灸。

经渠部位禁止艾灸。

伏兔部位禁止艾灸。

地五会部位禁止艾灸。

鸠尾部位禁止艾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注解

大寒无刺:大寒时节,不宜进行针灸治疗,因为此时天气寒冷,人体气血收敛,针灸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素问:《素问》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古代医学家对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天寒无刺,天温无疑:天气寒冷时不宜针灸,天气温暖时针灸无禁忌。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月亮生长期间不宜进行泻法针灸,月亮圆满期间不宜进行补法针灸,月亮亏空期间不宜进行针灸治疗。

新内无刺,已刺无内:新近有内伤者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地方不宜再次针灸。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情绪大怒时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人不宜再生气。

大劳无刺,已刺无劳:过度劳累时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人不宜再过度劳累。

大醉无刺,已刺无醉:醉酒时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人不宜再醉酒。

大饱无刺,已刺无饱:过饱时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人不宜再过饱。

大饥无刺,已刺无饥:过饥时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人不宜再过饥。

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极度口渴时不宜针灸,已经针灸治疗过的人不宜再极度口渴。

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乘车前来的人,让其躺下休息片刻,然后进行针灸。

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步行前来的人,让其坐下休息片刻,然后进行针灸。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情绪极度惊恐时,先稳定其情绪,然后进行针灸。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针灸中心部位,一天内会导致死亡,其症状为呃逆。

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针灸中肺部位,三天内会导致死亡,其症状为咳嗽。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针灸中肝部位,五天内会导致死亡,其症状为言语不清。

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针灸中脾部位,十五天内会导致死亡,其症状为吞咽困难。

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针灸中肾部位,三天内会导致死亡,其症状为喷嚏。

刺中五脏死日变动出《素问•刺禁篇》:针灸中五脏的死亡时间及其症状变化,见《素问•刺禁篇》。

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针灸中心部位,立即死亡;中脾部位,五天内死亡;中肾部位,七天内死亡;中肺部位,五天内死亡。

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针灸中心部位,一天内死亡,症状为呃逆;中肝部位,五天内死亡,症状为言语不清;中肺部位,三天内死亡,症状为咳嗽;中肾部位,六天内死亡,症状为喷嚏和哈欠;中脾部位,十天内死亡,症状为吞咽困难。

王冰注云:王冰是唐代医学家,对《素问》进行注解。

此三论皆岐伯之言,而不同者,传之误也:这三段论述都是出自岐伯,但内容不同,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错误。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针灸中胆部位,一天半内会导致死亡,其症状为呕吐。

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必死:针灸中膈部位,会导致内伤,一年内必死。

刺趺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针灸中踝部的大脉,出血不止会导致死亡。

刺阴股中大脉,出血不止死:针灸中大腿内侧的大脉,出血不止会导致死亡。

刺面中流脉,不幸为盲:针灸面部流动的脉络,可能会导致失明。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针灸刺客主人的内部脉络,可能会导致内出血和耳聋。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针灸头部进入脑户部位,立即死亡。

刺膝膑出液,为跛:针灸膝盖部位,导致关节液流出,可能会造成跛行。

刺舌下中脉大过,血出不止,为喑:针灸舌下大脉,出血不止,可能导致失语。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针灸手臂太阴脉,出血过多,立即死亡。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针灸足下布络中的脉络,不出血,可能导致肿胀。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针灸足少阴脉,出血过多,可能导致舌难以言语。

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针灸郄中的大脉,可能导致人突然倒地,面色苍白。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针灸胸部凹陷中的肺部位,可能导致喘息和仰息。

刺气冲中脉血不出,为肿鼠鼷:针灸气冲中的脉络,不出血,可能导致肿胀和鼠鼷。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针灸肘部内陷的脉络,导致关节不能屈伸。

刺脊间中髓为伛:针灸脊椎间的髓部位,可能导致驼背。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针灸大腿内侧下方三寸处的脉络,可能导致遗尿。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针灸乳房上方的脉络,可能导致乳房肿胀和溃疡。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针灸腋下和胁间的凹陷部位,可能导致咳嗽。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针灸缺盆中的凹陷部位,导致气泄,可能引起喘咳和逆。

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满:针灸小腹中的膀胱部位,可能导致尿失禁,小腹胀满。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针灸手鱼腹部的凹陷部位,可能导致肿胀。

刺腨肠内陷,为肿:针灸腨肠的凹陷部位,可能导致肿胀。

刺目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针灸眼眶上方的凹陷部位中的脉络,可能导致眼漏和失明。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针灸关节中的液,导致关节不能屈伸。

神庭禁不可刺:神庭穴是头部的重要穴位,禁止针灸。

上关刺不可深:上关穴是头部的重要穴位,针灸时不宜过深。

缺盆刺不可深:缺盆穴是胸部的穴位,针灸时不宜过深。

颅息刺不可多出血:颅息穴是头部的穴位,针灸时不宜出血过多。

脐中禁不可刺:脐中是人体的重要穴位,禁止针灸。

左角刺不可久留:左角穴是头部的穴位,针灸时不宜久留。

云门刺不可深:云门穴是胸部的穴位,针灸时不宜过深。

《经》云:《经》指的是中医经典。

五里禁不可刺:五里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针灸。

伏兔禁不可刺:伏兔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针灸。

按《甲乙》:《甲乙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

三阳络禁不可刺:三阳络是腿部的穴位,禁止针灸。

伏留刺无多见血:伏留是针灸手法,不宜出血过多。

承筋禁不可刺:承筋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针灸。

然谷刺无多见血:然谷穴是脚部的穴位,针灸时不宜出血过多。

乳中禁不可刺:乳中是胸部的穴位,禁止针灸。

鸠尾禁不可刺:鸠尾穴是胸部的穴位,禁止针灸。

头维禁不可灸:头维穴是头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承光禁不可灸:承光穴是头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脑户禁不可灸:脑户穴是头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风府禁不可灸:风府穴是头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喑门禁不可灸:喑门穴是头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阴市禁不可灸:阴市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下关耳中有干适低,无灸:下关穴耳部有干涸,不宜艾灸。

耳门耳中有脓及适低,无灸:耳门穴耳部有脓液或干涸,不宜艾灸。

人迎禁不可灸:人迎穴是颈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阳关禁不可灸:阳关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丝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丝竹空穴艾灸,可能导致眼睛变小和失明。

承泣禁不可灸:承泣穴是头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脊中禁不可灸:脊中穴是背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乳中禁不可灸:乳中穴是胸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瘛脉禁不可灸:瘛脉是腿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石门女子禁不可灸:石门穴女性禁止艾灸。

白环俞禁不可灸:白环俞穴是腰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气冲灸之不幸,不得息:气冲穴艾灸,可能导致无法呼吸。

泉腋灸之不平,生脓蚀:泉腋穴艾灸,可能导致化脓和溃烂。

天府禁不可灸:天府穴是胸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经渠禁不可灸:经渠穴是前臂的穴位,禁止艾灸。

伏兔禁不可灸:伏兔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地五会禁不可灸:地五会穴是腿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鸠尾禁不可灸:鸠尾穴是胸部的穴位,禁止艾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评注

《针禁忌法》所述内容,是中医针灸领域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针灸施术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以下是对文中各段落的赏析:

首先,‘大寒无刺,天温无疑’等句,强调了针灸施术时应顺应自然气候变化的原则。天寒时人体阳气收敛,不宜进行针灸;而天温时则阳气外散,针灸效果较好。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则是对月相变化与针灸关系的规定。月亮盈亏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因此,在月相变化时,应避免进行泻法或补法针灸。

‘新内无刺,已刺无内’表明,对于新近接受过针灸治疗的患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再次针灸;而对于已经接受过针灸治疗的患者,则应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新的针灸。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等句,体现了针灸治疗时应注意患者的情绪状态。大怒、大劳、大醉等情况下,人体气血波动剧烈,不宜进行针灸。

‘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和‘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说明了针灸前患者的休息时间,以确保针灸效果。

‘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指出,在患者情绪稳定后,方可进行针灸。

文中对‘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等句的描述,揭示了针灸误刺五脏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相应的症状表现。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等句,进一步说明了针灸误刺其他脏腑可能引起的反应。

‘刺中膈为伤中,不过一岁必死’等句,强调了针灸禁忌的重要性,误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神庭禁不可刺’等句,列出了针灸时需避免的穴位,以防止出现意外。

‘头维禁不可灸’等句,则是针对灸法禁忌的说明,与针灸禁忌相辅相成。

总体来看,《针禁忌法》的内容丰富,涉及针灸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医对针灸治疗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针灸禁忌法第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