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原文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
流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输,过于冲阳为源,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
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
流于侠溪为荥,注于临泣为输,过于丘墟为源,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
流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输,过于京骨为源,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
流于大都为荥,注于太白为输,过于公孙为源,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
流于行间为荥,注于太冲为输,过于中封为源,行于中郄为经,入于曲泉为合。
肾出于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
流于然谷为荥,注于太溪为输,过于水泉为源,行于伏留为经,入于阴谷为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译文
胃经从厉兑穴开始,称为井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一部分。胃经流动到内庭穴,称为荥穴;再流注到陷谷穴,称为输穴;然后经过冲阳穴,称为源穴;接着行走在解溪穴,称为经穴;最后进入三里穴,称为合穴。
胆经从窍阴穴开始,称为井穴,是足少阳胆经的一部分。胆经流动到侠溪穴,称为荥穴;再流注到临泣穴,称为输穴;然后经过丘墟穴,称为源穴;接着行走在阳辅穴,称为经穴;最后进入阳陵泉穴,称为合穴。
膀胱经从至阴穴开始,称为井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一部分。膀胱经流动到通谷穴,称为荥穴;再流注到束骨穴,称为输穴;然后经过京骨穴,称为源穴;接着行走在昆仑穴,称为经穴;最后进入委中穴,称为合穴。
脾经从隐白穴开始,称为井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部分。脾经流动到大都穴,称为荥穴;再流注到太白穴,称为输穴;然后经过公孙穴,称为源穴;接着行走在商丘穴,称为经穴;最后进入阴陵泉穴,称为合穴。
肝经从大敦穴开始,称为井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一部分。肝经流动到行间穴,称为荥穴;再流注到太冲穴,称为输穴;然后经过中封穴,称为源穴;接着行走在中郄穴,称为经穴;最后进入曲泉穴,称为合穴。
肾经从涌泉穴开始,称为井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一部分。肾经流动到然谷穴,称为荥穴;再流注到太溪穴,称为输穴;然后经过水泉穴,称为源穴;接着行走在伏留穴,称为经穴;最后进入阴谷穴,称为合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注解
胃:在中医理论中,胃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点。
厉兑:厉兑是足阳明胃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
内庭: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位于足第二趾末节外侧。
陷谷:陷谷是足阳明胃经的输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之间。
冲阳:冲阳是足阳明胃经的源穴,位于足背最高点。
解溪:解溪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方。
三里: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
胆:在中医理论中,胆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的起始点。
窍阴:窍阴是足少阳胆经的井穴,位于足第四趾末节外侧。
侠溪:侠溪是足少阳胆经的荥穴,位于足第四趾末节外侧。
临泣:临泣是足少阳胆经的输穴,位于足背外侧。
丘墟:丘墟是足少阳胆经的源穴,位于足外踝前下方。
阳辅:阳辅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外侧。
阳陵泉: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外侧。
膀胱:在中医理论中,膀胱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点。
至阴:至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
通谷:通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位于足小趾末节外侧。
束骨:束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位于足小趾外侧。
京骨:京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源穴,位于足小趾外侧。
昆仑: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位于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委中: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位于腘窝中。
脾:在中医理论中,脾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点。
隐白:隐白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内侧。
大都:大都是足太阴脾经的荥穴,位于足大趾内侧。
太白: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输穴,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
公孙: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源穴,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
商丘:商丘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
阴陵泉: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内侧。
肝:在中医理论中,肝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点。
大敦:大敦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
行间: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位于足第一、二趾缝间。
太冲: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位于足第一、二跖骨之间。
中封:中封是足厥阴肝经的源穴,位于足内踝前下方。
中郄:中郄是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内侧。
曲泉:曲泉是足厥阴肝经的合穴,位于膝内侧。
肾:在中医理论中,肾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点。
涌泉: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位于足心。
然谷:然谷是足少阴肾经的荥穴,位于足心。
太溪: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位于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水泉:水泉是足少阴肾经的源穴,位于足内踝后下方。
伏留:伏留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位于小腿内侧。
阴谷:阴谷是足少阴肾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内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篇章,是对人体十二经络起始点的描述。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此句指出胃经的起始点在足大趾端,名为厉兑,为井穴,标志着胃经的起始,井穴是五行中属水的穴位,代表水的起始,意味着胃经的气血开始汇聚。
流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输,过于冲阳为源,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这五句描述了胃经的流动路径。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三里分别对应胃经上的荥、输、源、经、合五个穴位,代表了胃经气血流动的不同阶段,从荥穴开始流动,到合穴结束,体现了气血的循环过程。
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此句指出胆经的起始点在足小趾端,名为窍阴,为井穴,同样标志着胆经的起始,井穴属水,代表胆经气血的起始。
流于侠溪为荥,注于临泣为输,过于丘墟为源,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这五句描述了胆经的流动路径,与胃经类似,侠溪、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分别对应胆经上的荥、输、源、经、合五个穴位,体现了胆经气血的流动过程。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此句指出膀胱经的起始点在足小趾外侧,名为至阴,为井穴,标志着膀胱经的起始。
流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输,过于京骨为源,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这五句描述了膀胱经的流动路径,与胃经和胆经的描述方式相同,体现了膀胱经气血的流动过程。
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此句指出脾经的起始点在足大趾内侧,名为隐白,为井穴,标志着脾经的起始。
流于大都为荥,注于太白为输,过于公孙为源,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这五句描述了脾经的流动路径,与前面的经络描述方式一致,体现了脾经气血的流动过程。
肝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此句指出肝经的起始点在足大趾末节外侧,名为大敦,为井穴,标志着肝经的起始。
流于行间为荥,注于太冲为输,过于中封为源,行于中郄为经,入于曲泉为合。这五句描述了肝经的流动路径,与前面的经络描述方式一致,体现了肝经气血的流动过程。
肾出于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此句指出肾经的起始点在足心,名为涌泉,为井穴,标志着肾经的起始。
流于然谷为荥,注于太溪为输,过于水泉为源,行于伏留为经,入于阴谷为合。这五句描述了肾经的流动路径,与前面的经络描述方式一致,体现了肾经气血的流动过程。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描述十二经络的起始点、流动路径和穴位,揭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复杂性和气血运行的规律,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