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原文

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

补虚泻实,送坚敷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

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

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

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络。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

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

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

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

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

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

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

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

此为五乱,因针所生。

若更失度者,有死之忧也。

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谓愚人妄针必死,不能起生人也。

又须审候,与死人同状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

虽圣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国也。

故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凡愚人贪利,不晓于治乱存亡,危身灭族,彼此俱丧,亡国破家,亦医之道也。

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

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

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

欲补从卯南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欲写从酉北天门在干。

针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针出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

如此思五行气以调荣卫,用以将息之,是曰随身宝。

凡用锋针针者,除疾速也。

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

刺入一寸,留二十呼。

随师而将息之。

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

刺滑者,疾发针,浅纳而久留之。

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逆顺,久留之,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

诸小弱者,勿用大针。

然气不足,宜调以百药。

余三针者,正中破痈坚瘤结瘜肉也。

亦治人疾也。

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于人有损也。

隔日一报,三报之后,当脓水大出为佳。

巨阙、太仓、上下脘,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

大癥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

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

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勿怪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译文

使用针灸的人,首先要明确穴位的位置。补虚泻实,调整坚硬和柔弱,快速和缓慢地施针,保持气血畅通,不要违背针灸的道理。

作为针灸师,不能离开自己的内心,口要像含着绳子一样,眼睛要向内看,调整气血,不要随意操作。针进入一分,就能感知天地之气;进入二分,就能感知呼吸的出入,上下水火之气;进入三分,就能感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的逆顺之气。针灸皮肤和肌肉时,不要伤及肌肉;针灸肌肉时,不要伤及筋脉;针灸筋脉时,不要伤及骨髓;针灸骨髓时,不要伤及脉络。

东方属木,甲乙木代表肝胆筋膜和魂;南方属火,丙丁火代表心小肠血脉和神;西方属金,庚辛金代表肺大肠皮毛和魄;北方属水,壬癸水代表肾膀胱骨髓和精志;中央属土,戊己土代表脾胃肌肉和意智。针灸伤及筋膜的人,会让人失魂落魄;伤及血脉的人,会让人心烦意乱失神;伤及皮毛的人,会让人气息不畅失魄;伤及骨髓的人,会让人呻吟失志;伤及肌肉的人,会让人四肢无力失智。这些都是针灸不当导致的五种混乱,如果再失当,就会有生命的危险。所谓针灸能杀人,但不能使死者复生,指的就是愚昧的人胡乱针灸必死,不能使生者复活。

又必须谨慎观察,如果症状与死者相同,就不能进行治疗;如果政治状况与亡国相似,就不能参与谋划。即使是圣智神人,也不能使死者复生,也不能使亡国存续。所以说: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混乱的国家。凡愚昧的人贪图利益,不懂得治理乱象和存亡,可能会危害自身和家族,双方都会遭受损失,亡国破家,这也是针灸的道理。

针灸的方法,首先要考虑补泻。呼吸要与江汉相应,补泻要像升斗一样准确。针灸的经纬要有法度,这样阴阳就不会相干扰。震为阳气的开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的终结,戊为土的归宿;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阳精华,为中女之象。想要补,就从卯南补不足;想要泻,就从酉北天门在干。针灸入针要随着日光明暗,从寅到午,出针要随着月光从申到午,午是日月光的位置。这样按照五行的气来调整气血,用来养生,这就是随身宝。

使用锋针针灸,主要是为了快速除疾。先补五次呼吸,刺入五分,停留十次呼吸。刺入一寸,停留二十次呼吸。跟随师傅的指导来调整。针灸急速的人,要深刺并长时间停留;针灸缓慢的人,要浅刺并快速出针;针灸大穴的人,要微微出血。针灸滑利的人,要快速出针,浅刺并长时间停留;针灸涩滞的人,必须找到脉,跟随其逆顺,长时间停留,快速出针,按压穴位,不要出血。对于体弱的人,不要使用大针。但是气不足的人,可以用百药来调整。其余三种针,主要用于治疗痈、坚瘤、结瘜肉等。也是用来治疗疾病的。

火针也使用锋针,用油火烧,务必追求猛烈的热度,不热就会对人体有损害。隔天报告一次,三次报告后,如果脓水大量流出,那是最好的。

巨阙、太仓、上下脘这一行有六个穴位,忌用火针。大块肿瘤应当停止针灸,转动一会儿为佳。

每次针灸都要观察脉象,脉象好才能下针,脉象不好不要随意下针。下针一晚,发热怕冷,这是正常的反应,不要感到惊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注解

孔穴:在中医中,孔穴指的是人体上的特定穴位,是经络的交汇点,通过针刺可以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补虚泻实:中医术语,补虚是指通过针灸等方法增强人体虚弱部位的功能,泻实是指通过针灸等方法消除体内多余的邪气。

送坚敷濡:中医术语,送坚指将针深入至病变部位,敷濡指通过针的刺激使局部气血濡养。

荣卫常行:荣卫是中医术语,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常行即保持正常运行。

心:在中医中,心不仅是解剖学上的心脏,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肝胆:在中医中,肝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主决断,两者共同调节人体的情绪和胆汁分泌。

筋脉:筋是肌肉的连接组织,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筋脉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骨髓: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中医认为骨髓与肾精有关。

五乱:中医术语,指五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因针刺不当而引起。

五行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认为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针伤筋膜者:指针刺不当伤及筋膜,可能导致视力模糊、精神不集中等症状。

针伤血脉者:指针刺不当伤及血脉,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精神不集中等症状。

针伤皮毛者:指针刺不当伤及皮毛,可能导致呼吸不畅、精神不振等症状。

针伤骨髓者:指针刺不当伤及骨髓,可能导致呻吟、精神不振等症状。

针伤肌肉者:指针刺不当伤及肌肉,可能导致四肢无力、精神不集中等症状。

呼吸应江汉:中医术语,江汉指江水和汉水,呼吸应江汉即通过呼吸调节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经纬有法:经纬是中医术语,指经络的纵横交错,有法即遵循经络的运行规律。

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震为东方的卦象,代表阳气的开始,火生于寅即火气在寅时开始生长。

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兑为西方的卦象,代表阴气的终结,戊为土墓即土气在戊时达到极点。

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坎为北方的卦象,代表水的属性,太玄华冬至之日指冬至这一天,夜半一阳爻生指阳气开始生长。

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离为南方的卦象,代表火的属性,太阳精为中女之象指火具有温暖、养育的特性。

地户至巽为地虚,欲写从酉北天门在干:地户和巽是中医中的穴位,地虚和天门是中医中的概念,指针刺时的具体位置和方法。

针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针出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指针刺的时间要根据日月的运行来选择,以达到最佳效果。

随身宝:指随身携带的宝物,这里指通过针灸调节身体的方法。

锋针:中医针灸中的一种针具,尖端尖锐,适用于快速刺入。

火针:中医针灸中的一种针具,尖端烧红,适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巨阙、太仓、上下脘:这些是中医中的穴位,位于腹部,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大癥块:指腹部的大肿块,可能为肿瘤等疾病的表现。

脉:中医术语,指脉搏,通过脉象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全文以针法为核心,阐述了中医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首句‘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强调了针灸前必须对穴位有深入的了解,这是针灸成功的关键。‘补虚泻实,送坚敷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则是针灸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手法,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描绘了针灸师在操作过程中的专注和细致,强调针灸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技艺。

‘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逆顺之气’展示了针灸的深奥之处,即通过针灸可以感知人体的内在变化,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络’是对针灸操作细节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则是中医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五行相联系,为针灸提供了理论依据。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阐述了针灸不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针灸师必须谨慎操作。

‘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谓愚人妄针必死,不能起生人也’强调了针灸的风险性,告诫人们不可轻信非专业人士的针灸治疗。

‘又须审候,与死人同状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则是对针灸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强调针灸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和医术。

‘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进一步阐述了针灸的操作原则,强调针灸师必须掌握补泻手法,以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则是将中医五行学说与天时地理相结合,为针灸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欲补从卯南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欲写从酉北天门在干’则是根据天时地利选择针灸穴位的方法,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个性化治疗原则。

‘凡用锋针针者,除疾速也’介绍了锋针的使用方法,强调针灸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掌握速度和力度。

‘巨阙、太仓、上下脘,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则是针对特定穴位的使用禁忌,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严谨性。

‘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再次强调了针灸师在操作过程中的细致观察和谨慎操作。

‘下针一宿,发热恶寒,此为中病,勿怪之’则是针对针灸后的反应,提醒人们不要过度担忧针灸后的不适症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