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原文

问曰:凡和合汤药,治诸草石虫兽,用水升数,消杀之法则云何?

答曰:凡草有根茎枝叶皮骨花实,诸虫有毛翅皮甲头足尾骨之属,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一如后法。

顺方者福,逆之者殃。

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须根茎,或须花实,依方炼治,极令净洁,然后升合秤两,勿令参差。

药有相生相杀,气力有强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

若不广通诸经,则不知有好有恶。

或医自以意加减,不依方分,使诸草石强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加斗争,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

若调和得所,虽未能治病,犹得安利五脏,于病无所增剧。

例曰: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

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

凡药,治择熬炮讫,然后秤之以充用,不得生秤。

凡用石药及玉,皆碎如米粒,绵裹纳汤酒中。

凡钟乳等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炼,务令极细。

凡银屑,以水银和成泥。

凡礜石,赤泥团之,入火半日乃熟可用,仍不得过之。不炼生入药,使人破心肝。

凡朴消矾石,烧令汁尽,巧入丸散。芒消朴消皆绞汤讫,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

凡汤中用丹砂雄黄者,熟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栀子之类是也。

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子蕤核决明子之类是也。

细花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

米麦豆辈,亦完用之。

凡橘皮吴茱萸椒等,入汤不㕮咀。

凡诸果实仁皆去尖及双仁者,汤柔,挞去皮,仍切之。

用栀子者去皮,用蒲黄者汤成下。

凡麦门冬生姜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滓下之,煮五六沸,依如升数,不可共药煮之。

一法薄切用。

凡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

凡麻黄,去节,先别煮两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

寸斩之,小草瞿麦五分斩之,细辛白前三分斩之,膏中细剉也。

凡牛膝石斛等入汤酒,拍碎用之,石斛入丸散者,先以砧槌极打令碎,乃入臼,不尔捣不熟,入酒亦然。

凡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

茯苓猪苓,削除黑皮。

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

紫菀洗去土,曝干乃秤之。

薤白葱白,除青令尽。

莽草石南茵芋泽兰,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

鬼臼黄连皆除根毛,石韦辛夷拭去毛,辛夷又去心,蜀椒去闭口者及目。

用大枣乌梅,皆去核。

用鬼箭,削取羽皮。

凡茯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惟赤者。

凡菟丝子,暖汤淘汰去沙土,干漉,暖酒渍经一宿,漉出,曝微白,捣之。

不尽者,更以酒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

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南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而枳实去穰,藜芦去头,皂荚去皮子。

凡用椒实,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

凡汤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煻灰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

唯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

凡半夏,热汤洗去上滑,一云十洗四破,乃秤之,以入汤。

若膏酒丸散,皆煻灰炮之。

凡巴豆,去皮心膜,熬令紫色。

桃仁杏仁葶苈胡麻诸有脂膏药,皆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㩢视泯泯尔。

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乃复都以轻绢筛之须尽。

又纳臼中,依法捣数百杵也。

汤膏中虽有生用者,并捣破。

凡用麦蘖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

干漆炒令烟断。

用乌梅入丸散者熬之,用熟艾者先炒细擘,合诸药捣令细散。

不可筛者,纳散中和之。

凡用诸毛羽齿牙蹄甲,龟鳖鲮鲤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皆炙之。

蛇蜕皮微炙。

凡用斑猫等诸虫,皆去足翅,微熬。

用桑螵蛸,中破炙之,牡蛎熬令黄色,僵蚕蜂房微炒之。

凡汤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须末如粉,临服纳汤中,搅令调和服之。

凡丸散用胶,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

有不沸处更炙之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

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纳汁中更上火两三沸,令烊。

凡用蜜,先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

掠之多少,随蜜精粗,遂至大稠,于丸弥佳。

凡丸中用蜡,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

凡汤中用饴糖,皆汤成下。

诸汤用酒者,皆临熟下之。

凡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汤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之。

其不宜汤酒者,列之如左:

朱砂熟入汤雌黄云母阳起石入酒矾石入酒硫黄入酒钟乳入酒孔公孽入酒礜石入酒银屑白垩铜镜鼻胡粉铅丹卤咸入酒石灰入酒藜灰

上石类一十七种

野葛狼毒毒公鬼臼莽草蒴藋入酒巴豆踯躅入酒皂荚入酒雚菌藜芦茹贯众入酒芜荑雷丸狼牙鸢尾蒺藜入酒女菀葈耳紫葳入酒薇衔入酒白及牡蒙飞廉蛇衔占斯辛夷石南入酒楝实虎杖入酒单渍虎掌蓄根羊桃入酒麻勃苦瓠瓜蒂陟厘狼跋子入酒云实槐子入酒地肤子蛇床子入酒青葙子茺蔚子王不留行菥蓂子菟丝子入酒

上草木之类四十八种

蜂子蜜蜡白马茎狗阴雀卵鸡子雄鹊伏翼鼠妇樗鸡萤火蠮螉僵蚕蜈蚣蜥蜴斑猫芫青亭长蛇胆虻虫蜚蠊蝼蛄马刀赭魁蛤蟆猬皮生鼠生龟入酒蜗牛诸鸟兽入酒虫鱼膏骨髓胆血屎溺

上虫兽之类二十九种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则神农之称也。

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为定。

方家凡云等分者,皆是丸散,随病轻重所须,多少无定铢两,三种五种皆悉分两同等耳。

凡丸散云若干分两者,是品诸药宜多宜少之分两,非必止于若干之分两也。

假令日服三方寸匕,须瘥止,是三五两药耳。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

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

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

一撮者,四刀圭也。

十撮为一勺,两勺为一合。

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

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纳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耳。

今人分药,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大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尔。

如黍粟者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

如麻子者,即今大麻子,准三细麻也。

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

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散,以蜜和得如梧桐子十丸为定。

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桐子准之。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

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

枳实若干枚者,去穰毕,以一分准二枚。

橘皮一分准三枚。

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

云干姜一累者,以半两为正《本草》云: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

椒一升,三两为正。

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

庵子一升,四两为正。

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

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

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

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

云某草一束者,重三两为正。

一把者,重二两为正。

凡云蜜一斤者,有七合。

猪膏一斤者,一升二合。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当。

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

凡云末之者,谓捣筛如法也。

凡丸散先细切曝燥,乃捣之。

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

其润湿药如天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干。

独捣令偏碎,更出细擘,曝干。

若值阴雨,可微火烘之,既燥,小停冷乃曝之。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于蜜丸即易熟。

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于酒中服即不泥。

其石药亦用细绢筛,令如丸药者。

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

凡煮汤当取井华水,极令静洁,升斗分量,勿使多少;煮之调和,候火用心,一如炼法。

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

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率。

皆绞去滓,而后酌量也。

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者,为病须快利,所以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者,为病须补益,是以多水而少取汁。

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

汤熟,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垽浊。

分再服三服者,第二第三服以纸覆令密,勿令泄气。

欲服,以铜器于热汤上暖之,勿令器中有水气。

凡渍药酒,皆须切细,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尽也。

滓可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当依此用,皆应先曝令燥也。

凡合膏,先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

云晬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

亦有止一宿。

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取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生。

其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为度。

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

绞膏亦以新布绞之。

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堪酒煮饮之。

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敷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面,须绞膏毕乃投中,以物疾搅,至于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也。

有水银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

凡捣药法,烧香洒扫净洁,不得杂语喧呼,当使童子捣之,务令细熟。

杵数可至千万杵,过多为佳。

凡合肾气署预及诸大补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合时煎时,并勿令妇人小儿产母丧孝痼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鸡犬六畜等见之。

大忌,切宜慎之。

其续命汤麻黄等诸小汤,不在禁忌之限。

比来田野下里家,因市得药,随便市上雇人捣合,非止诸不如法,至于石斛菟丝子等难捣之药,费人功力,赁作捣者隐主悉盗弃之。

又为尘埃秽气入药中,罗筛粗恶,随风飘扬,众口尝之,众鼻嗅之,药之精气,一切都尽,与朽木不殊。

又复服饵不能尽如法,服尽之後,反加虚损,遂谤医者处方不效。

夫如此者,非医之咎,自缘发意甚误,宜熟思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译文

问:凡是调和汤药,治疗各种草木、矿石、昆虫、野兽,用水量多少,消毒的方法是怎样的?答:凡是草木有根、茎、枝、叶、皮、骨、花、实,各种昆虫有毛、翅、皮、甲、头、足、尾、骨等,有的需要烧炼、炮制、炙烤,生熟有固定的标准,就像后面的方法一样。遵循方剂的能得到福报,违背方剂的会遭受灾祸。有的需要去皮去肉,有的需要去皮留肉,有的需要根茎,有的需要花实,根据方剂进行炼制,力求干净整洁,然后量出水量和药量,不要让它们有差异。药物有相生相克,药力有强有弱,君药臣药相互配合,佐药使药相互支撑。如果不广泛了解各种经方,就不知道哪些药是好药,哪些药是坏药。有的医生自己随意加减,不按照方剂分量,使得各种草木药力强弱不均,进入人体后不能治病,反而增加斗争,药物相克,使人混乱,药力强烈得像刀剑。如果调和得当,即使不能治病,也能使五脏安宁,对病情没有加剧的作用。例如:各种经方中的药物,所有的熬炼和节制方法,都在脚注中说明。现在的方剂则不是这样,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列出,就不需要在方剂下面再单独注明了。

所有的药物,在经过熬炼、炮制后,然后称量以备使用,不能生药直接称量。

凡是使用矿石和玉石,都要研成米粒大小,用绵包裹后放入汤或酒中。

所有的矿石,如钟乳石等,要用玉槌和水研磨,连续三天三夜漂洗提炼,务必使它们非常细。

银屑,要用水银和成泥。

礜石,用赤泥团成球,放入火中半日即可使用,但不要超过半日。未经炼制的生药直接入药,会使人心肝受损。

朴消和矾石,烧到汁液完全干涸,然后巧妙地制成丸散。芒消和朴消都要绞汤后,放入汁液中,再上火煮两三次,直到融化,然后服用。

汤中使用的丹砂和雄黄,要研磨成粉末,服用前放入汤中,搅拌使其调和后服用。

汤中使用的完整药材,都要砸碎,如干枣、栀子等。使用细核的药材,也要打碎,如山茱萸、五味子、蕤核、决明子等。细小的花子药材,可以直接使用,如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等。米、麦、豆类也可以直接使用。

橘皮、吴茱萸、椒等,放入汤中不需要切碎。

所有的果实和仁,都要去掉尖端和双仁,汤煮后去皮,仍要切好。使用栀子时去皮,使用蒲黄时汤煮好后加入。

麦门冬和生姜,放入汤中都要切成片,捣三次绞取汁,汤煮好后去渣加入,煮五六次沸腾,按照水量加入,不可与药一起煮。另一种方法是薄切后使用。

麦门冬,都要微微湿润后抽去心。

麻黄,去节,先单独煮两三次沸腾,撇去泡沫,然后加回原来的水量,再加入其他药物,否则会使人烦躁。麻黄要切成寸段,小草瞿麦五分斩之,细辛白前三分斩之,膏中细剉。

牛膝、石斛等,放入汤或酒中,要拍碎后使用。石斛入丸散时,先以砧槌打碎,然后放入臼中,否则捣不熟。入酒也是同样的方法。

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等,都要削去上面虚软的甲壳,取里面有味道的部分称量。茯苓、猪苓,削去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都要槌破去心。紫菀洗净泥土,晒干后称量。薤白、葱白,除去青色部分。

莽草、石南、茵芋、泽兰,去大枝,取叶和嫩茎。鬼臼、黄连都除去根毛,辛夷拭去毛,辛夷还要去心,蜀椒去闭口者和有目的。使用大枣、乌梅,都要去核。使用鬼箭,削取羽皮。

茯苓、芍药,补药要用白皮,泻药只用红皮。

菟丝子,用温水淘洗去除沙土,晾干后用酒浸泡一晚,取出晾干,再捣碎。如果还有未捣碎的,再用酒浸泡三五天,然后取出再晒干,捣碎,非常容易碎。

使用甘草、厚朴、枳实、石南、茵芋、藜芦、皂荚等,都要炙烤,枳实要去穰,藜芦要去头,皂荚要去皮子。

使用椒实,稍微熬制使其出汗,这样药力更强。

汤、丸、散中使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都要煅烧后炮制使其微裂,削去黑皮,然后称量,只有姜附汤和膏酒中可以直接使用,也要削去皮,切成七八片。

半夏,用热水洗去上面的滑液,有一种说法是洗十次,破四次,然后称量,用于汤剂。如果用于膏、酒、丸、散,都要用火煅烧后炮制。

巴豆,去皮去心膜,熬制成紫色。桃仁、杏仁、葶苈、胡麻等含油脂的药材,都要熬制成黄色黑色,分别捣成膏状,指头蘸取看是否细腻,然后放入已制成的散剂中,慢慢放入臼中,混合研磨使其消散,然后重新用轻绢筛尽,再放回臼中,按照方法捣数百次。汤、膏、散中虽然有生用的,也要捣碎。

使用麦芽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荑,都要稍微炒一下。干漆炒到烟断。使用乌梅入丸散时,要熬制,使用熟艾要先炒细碎,然后与其他药物混合捣成细末,不能筛的,放入散剂中混合。

使用各种毛、羽、齿、牙、蹄、甲,如龟、鳖、鲮鲤等甲皮肉骨角筋、鹿茸等,都要炙烤。蛇蜕皮稍微炙烤。

使用斑猫等昆虫,都要去掉脚和翅膀,稍微炙烤。使用桑螵蛸,从中破开炙烤,牡蛎炙烤至黄色,僵蚕、蜂房稍微炒一下。

汤中使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都要研磨成粉末,服用前放入汤中,搅拌使其调和后服用。

丸、散中使用胶,先炙烤使其全身沸腾干燥,然后可以捣碎,有不沸腾的地方再炙烤断开,放入汤中直接使用,不要炙烤。所有的汤中使用阿胶,都要绞汤后,放入汁中,再上火煮两三次,直到融化。

使用蜜,先在火上煎,撇去泡沫,直到颜色微黄,这样制成的丸药可以长时间不坏,撇去泡沫的多少,根据蜜的精细程度,直到变得非常稠,对丸药来说更好。

丸中使用蜡,融化后放入少量蜜中,搅拌使其调和。

汤中使用饴糖,都要在汤煮好后加入,所有用酒煮的汤,都要在快熟时加入。

药物有适合制成丸药、散剂、汤剂、酒渍剂、膏煎剂的;也有一种药物适合多种剂型的;也有不适合汤剂和酒剂的,都要根据药性来决定,不能违背。

以下是不适合汤剂和酒剂的药物列表:朱砂、熟雌黄、云母、阳起石、矾石、硫黄、钟乳石、孔公孽、礜石、银屑、白垩、铜镜鼻、胡粉、铅丹、卤咸、石灰、藜灰等,共有十七种石类。

野葛、狼毒、毒公鬼臼、莽草、蒴藋、巴豆、踯躅、皂荚、雚菌、藜芦、茹、贯众、芜荑、雷丸、狼牙、鸢尾、蒺藜、女菀、葈耳、紫葳、薇衔、白及、牡蒙、飞廉、蛇衔、占斯、辛夷、石南、楝实、虎杖、单渍虎掌、蓄根、羊桃、麻勃、苦瓠、瓜蒂、陟厘、狼跋子、云实、槐子、地肤子、蛇床子、青葙子、茺蔚子、王不留行、菥蓂子、菟丝子等,共有四十八种草木类。

蜂子、蜜蜡、白马茎、狗阴、雀卵、鸡子、雄鹊、伏翼、鼠妇、樗鸡、萤火、蠮螉、僵蚕、蜈蚣、蜥蜴、斑猫、芫青、亭长、蛇胆、虻虫、蜚蠊、蝼蛄、马刀、赭魁、蛤蟆、猬皮、生鼠、生龟、蜗牛、各种鸟兽、虫鱼、膏、骨髓、胆、血、屎、溺等,共有二十九种虫兽类。

古时候的秤只有铢和两的重量单位,没有具体的名称。现在是以十粒黍米为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这就是神农时代的称量方法。

吴地的人把二两当作一两,隋朝的人把三两当作一两,现在按照四分为一两作为标准。

方士们所说的等分,通常是指丸药和散药,根据病情的轻重需要,重量没有固定的铢两,三种或五种药物都要按照同等重量来分。

凡是散药中提到若干分两的,是指各种药物应该多或者少的重量,并不一定就是若干分两。

比如每天服用三份药,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来决定,可能是三五两的药。

散药中提到刀圭的,是指十分之一方寸匕的量,大约和梧桐子一样大小。

方寸匕是指制作一个正方形的匕,一寸见方,用来取药,以药不落为标准。

钱匕是指用大钱全部取药,如果是半钱匕,则是指用一钱取药的一边,通常使用五铢钱。

钱五匕是指用五铢钱边上的五个字来取药,也是以药不落为标准。

一撮是指四刀圭,十撮为一勺,两勺为一合。

如果用药量是以升来分的,那么是指药的虚实、轻重不能使用斤两来衡量,就用升来平定。

药升的形状是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用来装散药,不要压紧,轻微摇动使其均匀。

现在的人分药,不再使用这种方法。

丸药中提到如细麻大的,是指芝麻,不必是扁扁的,只要大小相当即可。

如黍粟的,也是这样,十六黍为一大豆。

如麻子的,是指现在的麻子,相当于三细麻。

如胡豆的,是指现在的青斑豆,用两个大麻子来衡量。

如小豆的,是指现在的赤小豆。

粒有大小,用三个大麻子来衡量。

如大豆的,用两个小豆来衡量。

如梧桐子的,用两个大豆来衡量。

一方寸匕的散药,用蜜调和成十丸梧桐子大小。

如弹丸及鸡子黄的,用十梧桐子来衡量。

凡是方剂中提到巴豆若干枚的,因为大小不一,应该先去心皮再称重,一分大约十六枚。

附子乌头若干枚的,去皮后,半两相当于一枚。

枳实若干枚的,去穰后,一分相当于两枚。

橘皮一分相当于三枚。

枣有大小,三个枣相当于一两。

干姜一累,半两为正,《本草》中提到一两为正。

方剂中提到半夏一升的,洗净后,五两为正。

椒一升,三两为正。

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

庵子一升,四两为正。

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

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这些都是不同的。

提到某子一升的,各种子的虚实、轻重不能通称,都取平升为正。

提到桂一尺的,去皮后,半两为正。

甘草一尺的,重二两为正。

提到某草一束的,重三两为正。

一把的,重二两为正。

提到蜜一斤的,有七合。

猪膏一斤的,一升二合。

汤、酒、膏药等旧方中提到的咀,是指称重后捣碎如大豆大小,然后吹去细末,这样做非常不合适。

药有易碎和难碎的,有末多的和末少的,称重后不再均匀,现在都切成小块,尽量像咀一样,以达到无末而片粒调和。

提到末的,是指按照规定方法捣碎和筛过。

丸药和散药先要切成小块晒干,然后捣碎。有的要分别捣碎,有的要混合捣碎,都按照方剂中的说明。

湿润的药如天门冬、干地黄等,都要先切成小块晒干。特别要捣碎的,要单独捣碎,然后晒干。如果遇到阴雨天,可以用微火烘干,晒干后稍微冷却再晒。

湿润的药,干燥时都会大量损耗,应该先增加分量,等到药屑晒干后再称重。

汤药中不需要这样做。

筛丸药时,使用密绢筛,使药丸细密,在蜜丸中容易熟。如果是散药,草药用疏绢筛,在酒中服用不会粘。

石药也用细绢筛,使药粒像丸药一样。

筛完丸药和散药后,都要重新放入臼中,用杵捣数百次,看颜色和纹理是否均匀为佳。

煮汤时应该取井水,非常干净,按照升斗来衡量,不要多也不要少;煮的时候要调和,注意火候,就像炼制方法一样。

煮汤时使用微火,让水微微沸腾,水的量根据方剂中的多少来确定。大概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标准。都过滤掉药渣,然后根据需要来调整。

利汤想要快利,少水多取汁,因为病情需要快速通利,所以少水多取汁;补汤想要补益,多水少取汁,因为病情需要补益,所以多水少取汁。要仔细观察,不要让水的多少有误。

汤煮好后,用新布两个人用尺木绞之,澄清去杂质。分两次或三次服用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服用时要用纸覆盖,防止泄气。想要服用时,用铜器在热汤上加热,不要让器中有水气。

渍药酒时,都要切成小块,用生绢袋装好,然后放入酒中密封,根据寒暑和天数,看酒的浓烈程度就可以过滤出来,不必等到酒完全用完。

药渣可以晒干后稍微捣碎,再用来渍酒喝,也可以散服。

建中肾沥等补汤的药渣,合两剂加水煮干,喝下去也相当于一剂新药,穷人应该按照这种方法使用,都应该先晒干。

合膏时,先以苦酒渍,让药完全浸泡,不要用太多汁液,密封不要泄漏。提到晬时,是指周时,从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也有只浸泡一晚的。

煮膏时应该三次上三次下,以泄去热气,让药味出来,上的时候让药液沸腾,然后下,等沸腾平静一段时间后停止,宁愿稍微有点生。

其中有薤白的,以两头微焦黄为标准;有白芷附子的,也以稍微变黄为标准。猪油都不应该经过水,腊月的猪油更好。

绞膏时也用新布绞之。如果是可以服用的膏,膏渣也可以用酒煮来喝。如果是可以按摩的膏,膏渣则适合敷在病上,这是为了充分利用药力。

膏中如果有雄黄、朱砂等,都要单独捣碎研成面一样细,等到绞完膏后再放入,用东西快速搅拌,直到凝固变硬,不要让沉到底下不均匀。

如果有水银的,要在膏凝固后研成粉末,胡粉也是这样。

捣药的方法是,烧香洒扫干净,不要说话喧哗,让童子来捣,务必捣得细熟。杵的数量可以到千万次,越多越好。

凡是含有肾气、署预以及各种大补药、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药物,在制作和煎煮的时候,都不要让妇女、儿童、产妇、丧家、久病之人以及五官不全的人,还有鸡、狗等家畜看到。这些都是大忌,一定要小心谨慎。至于续命汤、麻黄等一些小剂量的汤药,并不在禁忌之列。

最近在田野和乡村,人们因为购买药品,随便在市场上雇佣人捣药,不仅做法不规范,甚至对于像石斛、菟丝子这样难以捣碎的药材,雇佣的人为了节省力气,偷偷将药材丢弃。另外,尘埃和污秽之气也容易进入药中,药物被粗筛,随风飘扬,众人品尝后,众人嗅闻后,药物的精华都耗尽,和朽木没有区别。

又因为服用药物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进行,服用完毕后,反而会加重身体的虚弱,于是有人就诽谤医生开出的处方无效。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医生的过错,而是因为用药的人初衷就非常错误,应该深思熟虑才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注解

和合汤药:指将多种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混合在一起,用于治疗疾病。

草石虫兽:指用于制药的植物、矿物、昆虫和动物。

升数:古代量度单位,一升等于十合。

消杀之法则:指制药过程中对药材进行消毒和处理的规则。

烧炼炮炙:指对药材进行加热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提高药效。

生熟:指药材的加工程度,生指未加工,熟指经过加工。

顺方者福,逆之者殃:指按照药方制药可以获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会带来坏的结果。

君臣相理,佐使相持:指在药方中,各种药材之间要相互配合,起到协同作用。

熬炼节度:指制药过程中对药材进行熬煮和处理的步骤和方法。

脚注:指在药方下方对药材的用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注释。

石药及玉:指用于制药的矿物类药材,如石药、玉石等。

银屑:一种矿物,可入药。

礜石:一种矿物,可入药。

朴消矾石:两种矿物,可入药。

芒消:一种矿物,可入药。

丹砂雄黄:两种矿物,可入药。

完物:指完整的药材,不需要再进行加工。

橘皮吴茱萸椒:三种药材,可入汤药。

果实仁:指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可入药。

麦门冬生姜:两种药材,可入汤药。

麻黄: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牛膝石斛:两种药材,可入汤药或酒药。

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五种药材,可入汤药。

茯苓猪苓:两种药材,可入药。

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四种药材,可入药。

紫菀:一种药材,可入药。

薤白葱白:两种药材,可入药。

莽草石南茵芋泽兰:四种药材,可入药。

鬼臼黄连:两种药材,可入药。

蜀椒:一种药材,可入药。

大枣乌梅:两种药材,可入药。

鬼箭:一种药材,可入药。

茯苓芍药:两种药材,可入药。

菟丝子:菟丝子,中药材,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功效。

甘草厚朴枳实石南茵芋藜芦皂荚:七种药材,可入药。

椒实:一种药材,可入药。

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四种药材,可入药。

半夏:一种植物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巴豆:一种植物果实,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

桃仁杏仁葶苈胡麻:四种药材,可入药。

麦蘖曲末大豆黄卷泽兰芜荑:五种药材,可入药。

干漆:一种药材,可入药。

乌梅:一种药材,可入药。

诸毛羽齿牙蹄甲:多种动物部位,可入药。

斑猫:一种动物,可入药。

桑螵蛸:一种动物,可入药。

牡蛎:一种动物,可入药。

僵蚕蜂房:两种动物,可入药。

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五种动物,可入药。

阿胶:一种动物制品,可入药。

蜜:一种昆虫分泌物,可入药。

蜡:一种昆虫分泌物,可入药。

饴糖:一种糖类,可入药。

酒渍:指用酒浸泡药材。

朱砂:一种矿物,可入药。

雌黄:一种矿物,可入药。

云母:一种矿物,可入药。

矾石:一种矿物,可入药。

硫黄:一种矿物,可入药。

钟乳:一种矿物,可入药。

孔公孽:一种矿物,可入药。

白垩:一种矿物,可入药。

铜镜鼻:一种物品,可入药。

胡粉:一种矿物粉末,用于制药。

铅丹:一种矿物,可入药。

卤咸:一种矿物,可入药。

石灰:一种矿物,可入药。

藜灰:一种矿物,可入药。

野葛: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狼毒: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毒公鬼臼: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莽草: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蒴藋: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踯躅: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皂荚: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雚菌: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藜芦: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茹贯众: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芜荑: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雷丸: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狼牙: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鸢尾: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蒺藜: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女菀: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葈耳: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紫葳: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薇衔: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白及: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牡蒙: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飞廉: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蛇衔: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占斯: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辛夷: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石南: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楝实: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虎杖: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单渍: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虎掌: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蓄根: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羊桃: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麻勃: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苦瓠: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瓜蒂: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陟厘: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狼跋子: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云实: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槐子: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地肤子: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功效。

蛇床子: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温肾壮阳、祛风燥湿的功效。

青葙子: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茺蔚子: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王不留行: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菥蓂子:一种植物,可入酒药。

蜂子:一种昆虫,可入酒药。

蜜蜡:一种昆虫分泌物,可入药。

白马茎: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狗阴: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雀卵: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鸡子: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雄鹊: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伏翼: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鼠妇: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樗鸡: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萤火: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蠮螉: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僵蚕:一种动物,可入药。

蜈蚣:一种动物,可入药。

蜥蜴:一种动物,可入药。

芫青:一种动物,可入药。

亭长:一种动物,可入药。

蛇胆:一种动物,可入药。

虻虫:一种动物,可入药。

蜚蠊:一种动物,可入药。

蝼蛄:一种动物,可入药。

马刀:一种动物,可入药。

赭魁:一种动物,可入药。

蛤蟆:一种动物,可入药。

猬皮:一种动物,可入药。

生鼠: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生龟: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蜗牛:一种动物,可入酒药。

诸鸟兽:多种鸟类和兽类,可入酒药。

虫鱼膏骨髓胆血屎溺:多种动物制品,可入药。

铢两:古代计量单位,铢是极轻的重量单位,两是较重的单位。铢两是古代中国传统的重量计量单位,用于称量金银、药材等。

十黍:古代计量单位,黍是一种谷物,十个黍的重量相当于一个铢。

分:古代计量单位,一分等于六铢。

一两:古代计量单位,四分为一两。

斤:古代计量单位,十六两为一斤。

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

吴人:古代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的人民。

隋人:古代隋朝的人民。

方家:指医学家或制药专家。

丸散:指制成丸剂或散剂的药物。

刀圭:古代的一种量器,十分之一方寸匕。

方寸匕:古代的一种量器,正方一寸的容器,用于量取药物。

钱匕:古代的一种量器,以大钱上全抄之。

撮:古代的一种量器,四刀圭为一撮。

勺:古代的一种量器,十撮为一勺。

合:古代的一种量器,两勺为一合。

梧桐子:一种小坚果,古代用于量取药物。

附子:一种植物根茎,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乌头:一种植物根茎,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

枳实:一种植物果实,具有理气宽中、消食导滞的功效。

橘皮:柑橘的皮,具有理气、化痰、健脾的功效。

枣:一种果实,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干姜:一种植物根茎,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椒: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吴茱萸: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散寒止痛、燥湿止泻的功效。

庵子: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桂:一种植物的树皮,具有温中散寒、活血通脉的功效。

甘草:一种植物根及根茎,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巴豆若干枚:指一定数量的巴豆。

附子乌头若干枚:指一定数量的附子和乌头。

枳实若干枚:指一定数量的枳实。

橘皮一分准三枚:一分橘皮相当于三枚。

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三枚枣的重量相当于一两。

云干姜一累者,以半两为正:一累干姜的重量为半两。

一两为正:一兩的重量是标准单位。

药升:古代的一种量器,用于量取液体药物。

井华水:指井水,特指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

咀:古代制药方法,将药材捣碎。

滓:药渣。

合膏:将药物制成膏状。

苦酒:一种含有苦味的酒。

晬时:古代指一昼夜的时间。

猪脂:猪的脂肪。

捣药法:制药时捣碎药材的方法。

杵:捣药用的工具,即杵槌。

肾气:肾气,中医术语,指肾脏所藏的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泌尿、内分泌等功能密切相关。

署预:署预,指预防疾病,古代医学中的一种预防措施。

大补:大补,指具有强身健体、滋补身体功效的药物或食物。

五石大麝香丸:五石大麝香丸,古代中草药方剂,含有多种珍贵药材,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功效。

金牙散:金牙散,古代中草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牙痛、牙龈出血等症状。

大酒煎膏:大酒煎膏,古代中草药方剂,以酒为溶剂,煎制而成,具有祛寒湿、舒筋活络的功效。

妇人小儿产母丧孝:妇人、小儿、产母、丧孝,指妇女、儿童、产妇、丧事期间的人,这些人群体质较弱,不宜接触或服用刺激性药物。

六根不具足人:六根不具足人,指身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功能不健全的人,即残疾人。

鸡犬六畜:鸡犬六畜,指家禽家畜,古代认为这些动物不宜接触药物。

续命汤:续命汤,古代中草药方剂,用于治疗危急重症,有挽救生命的作用。

小汤:小汤,指药量较小的汤剂,一般用于轻症或辅助治疗。

石斛:石斛,中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的功效。

罗筛:罗筛,一种细密的筛子,用于筛选药物,去除杂质。

众口尝之,众鼻嗅之:众口尝之,众鼻嗅之,指多人尝试或嗅闻药物。

药之精气,一切都尽:药之精气,一切都尽,指药物的精华和功效都被耗尽。

朽木不殊:朽木不殊,指药物失去功效,如同朽木一样无用。

服饵:服饵,指服用药物。

虚损:虚损,中医术语,指身体虚弱,气血不足。

谤医者处方不效:谤医者处方不效,指指责医生开出的处方无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药物制备和使用的一些严格规定和深刻见解。

首句‘凡合肾气署预及诸大补五石大麝香丸金牙散大酒煎膏等’列举了一系列药物的名称,这些药物多为古代医家认为具有滋补强身作用的药物。

‘合时煎时,并勿令妇人小儿产母丧孝痼疾六根不具足人及鸡犬六畜等见之’强调了药物的保密性和禁忌性,表明在制备和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避免让非适宜人群接触,体现了古代对于药物使用的谨慎态度。

‘大忌,切宜慎之’进一步强调了禁忌的重要性,表明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不能随意对待。

‘其续命汤麻黄等诸小汤,不在禁忌之限’指出并非所有药物都有如此严格的禁忌,有些小剂量的药物则可以放宽限制。

‘比来田野下里家,因市得药,随便市上雇人捣合’反映了当时民间对于药物制备的随意性,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问题。

‘非止诸不如法,至于石斛菟丝子等难捣之药,费人功力,赁作捣者隐主悉盗弃之’指出药物制备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如药物捣碎不彻底,甚至有人偷窃药物。

‘又为尘埃秽气入药中,罗筛粗恶,随风飘扬’描述了药物制备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如尘埃和秽气混入药物中,以及筛选过程中的粗劣操作。

‘众口尝之,众鼻嗅之,药之精气,一切都尽,与朽木不殊’形象地说明了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损害,以及药物品质的下降。

‘又复服饵不能尽如法,服尽之後,反加虚损,遂谤医者处方不效’指出了由于药物制备和使用不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从而对医者产生误解和诽谤。

整段古文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于药物制备和使用的重视,以及对于药物质量和效果的严格把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药物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不规范操作、药物污染等,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合和第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