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议处方第五-原文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风劳气冷各随其所宜。
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
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
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
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
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
其大纲略显其源流,自余睹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
《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
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
如斯等疾,多从旧方,不假增损。
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
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
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只共采取,用以为药,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
聊复审其冷热,记其增损之主耳。
虚劳而苦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蕤;
虚而欲吐,加人参;
虚而不安,亦加人参;
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
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
虚而冷,加当归芎干姜;
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肉苁蓉巴戟天;
虚而大热,加黄芩天门冬;
虚而多忘,加茯神远志;
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紫石英沙参小草,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冷不热无用之;
虚而口干,加麦门冬知母;
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
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
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
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
虚而小便赤,加黄芩;
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芪;
虚而冷,用陇西黄芪;
虚而痰,复有气,加生姜半夏枳实;
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肶胵;
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
虚而溺白,加厚朴。
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叙增损之一隅,入处方者宜准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议处方第五-译文
用热药来治疗寒冷,用寒药来治疗发热,如果食物消化不良,就用催吐或泻下的药物,对付鬼魅和毒虫,就用专门对付毒虫的药物,治疗痈肿和肿瘤,就用专门的药物,治疗风湿病,就用治疗风湿的药物,风劳和气冷等病,都根据病情适宜的治疗方法。
雷公说:药物分为三品,疾病分为三个阶段。药物有甘、苦之分,轻重不同;疾病有新久之分,寒热也不同。对于风病,重热、腻滑、咸、酸、苦、药石、饮食等是治疗手段,其他病不适合;对于热病,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是治疗手段,其他病不适合;对于冷病,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是治疗手段,其他病不适合。这些大纲性的知识显示了药物和疾病的源流,其他的根据病情来判断,应该了解这些要点。
《药对》说:众病积聚,都起源于虚弱,虚弱会引发各种疾病。积聚是五脏的积聚,聚积是六腑的聚积。这样的疾病,多从旧方出发,不需要增加或减少。对于虚弱且劳累的人,问题很多,应该根据病情来增减。古代的医生,都自己采药,仔细审查药性,根据时节早晚取药,早了药效还没形成,晚了药效已经消退。现在的医生,不自己采药,也不考虑节气早晚,只是随便采取,用以为药,又不知道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只有治疗的心,没有必愈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浮夸和迷惑。只是再次审查冷热,记住增减的主要原则。
对于虚弱且头痛发热的人,加枸杞子和萎蕤;虚弱且想呕吐的人,加人参;虚弱且不安的人,也加人参;虚弱且多梦纷纭的人,加龙骨;虚弱且多热的人,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弱且冷的人,加当归、川芎、干姜;虚弱且损伤的人,加钟乳石、棘刺、肉苁蓉、巴戟天;虚弱且大热的人,加黄芩、天门冬;虚弱且多忘的人,加茯神、远志;虚弱且惊悸不安的人,加龙齿、紫石英、沙参、小草,如果冷就用紫石英和小草,如果客热就用沙参和龙齿,不冷不热就不使用;虚弱且口干的人,加麦门冬、知母;虚弱且喘息的人,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虚弱且多气兼微咳的人,加五味子、大枣;虚弱且身体强健,腰部不适的人,加磁石、杜仲;虚弱且多冷的人,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虚弱且小便赤的人,加黄芩;虚弱且客热的人,加地骨皮、白水、黄芪;虚弱且冷的人,用陇西黄芪;虚弱且痰多且有气的人,加生姜、半夏、枳实;虚弱且小肠通利的人,加桑螵蛸、龙骨、鸡肶胵;虚弱且小肠不通的人,加茯苓、泽泻;虚弱且小便白的人,加厚朴。诸药并非一一都使用,但要根据体质、冷热,确实对症,只是简单叙述增损的一角,开处方的人应该按照这个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议处方第五-注解
疗寒以热药:治疗寒性病症时使用温热的药物,这是中医中‘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
疗热以寒药:治疗热性病症时使用寒凉的药物,这是中医中‘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对于饮食积滞不消的病症,使用能够促进呕吐或泻下的药物来治疗。
鬼疰蛊毒:古代对某些不明原因的疾病的称呼,类似于现代的传染病或寄生虫病。
蛊毒药:用于治疗蛊毒的药物,古代认为某些药物具有解毒驱邪的作用。
痈肿疮瘤:指皮肤上的疮疡、肿块等疾病。
疮瘤药:用于治疗痈肿疮瘤的药物。
风湿:中医术语,指风邪和湿邪引起的疾病。
风劳气冷:指因风邪和劳损引起的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四肢寒冷等症状。
雷公:古代著名的医学家,雷公炮制药剂法的创始人。
药有三品:指药物的等级分为上、中、下三品。
病有三阶:指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阶段。
甘苦:指药物的口感,甘味和苦味。
轻重不同:指药物的功效和作用强度不同。
新久:指疾病的病程,新病和久病。
寒温亦异:指疾病的性质,有寒性和热性之分。
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指性质重、热、腻、滑、咸、酸的药物、石和食物。
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指性质轻、冷、粗、涩、甘、苦的药物、草药和食物。
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指性质轻、热、辛、苦、淡的药物和食物。
药对:古代医学著作,记载了药物的配伍原则。
积:指疾病在体内积聚,如五脏积聚。
聚:指疾病在体内聚集,如六腑聚集。
旧方: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
增损:指根据病情的变化对药方进行适当的加减调整。
体性:指药物的特性和人体的体质。
时节早晚:指药物的采集时间,根据季节和时间的不同,药物的性质也会有所变化。
冷热消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和作用。
分两多少:指药物的用量。
虚劳:中医术语,指因体虚引起的劳损。
枸杞:一种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萎蕤: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人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龙骨: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地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牡蛎: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的作用。
地肤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甘草:一种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当归: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
芎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钟乳: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
棘刺: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肉苁蓉: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肾阳、益精血的作用。
巴戟天: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黄芩: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天门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茯神: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远志: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益智的作用。
龙齿: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紫石英: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沙参:一种中药材,具有养阴润肺的作用。
小草: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麦门冬: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
知母: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胡麻:一种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覆盆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柏子仁:一种中药材,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五味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敛肺止咳的作用。
大枣:一种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
磁石:一种中药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杜仲: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桂心: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吴茱萸: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
附子: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乌头: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地骨皮: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
白水: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黄芪:一种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
生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枳实:一种中药材,具有破气消积的作用。
桑螵蛸:一种中药材,具有固精缩尿的作用。
鸡肶胵: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茯苓: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泽泻:一种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厚朴: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消痰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议处方第五-评注
夫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痈肿疮瘤以疮瘤药,风湿以风湿药,风劳气冷各随其所宜。
此句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药物。‘疗寒以热药’和‘疗热以寒药’体现了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蛊毒药’等则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病因病机,选择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
雷公云:药有三品,病有三阶。药有甘苦,轻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温亦异。
此句出自《雷公炮炙论》,雷公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这里所说的‘药有三品’指的是药物的品级,分为上、中、下三品。‘病有三阶’则是指疾病的阶段,分为初、中、末三阶。此句强调了药物和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治疗疾病需要根据药物的属性和疾病的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重热腻滑咸醋药石饮食等,于风病为治,余病非对;轻冷粗涩甘苦药草饮食等,于热病为治,余病非对;轻热辛苦淡药饮食等,于冷病为治,余病非对。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药物的选择要因病而异。对于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大纲略显其源流,自余睹状可知,临事制宜,当识斯要。
此句总结了前面的论述,指出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药对》曰: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
此句出自《药对》,指出许多疾病的根源在于人体的虚弱,虚弱会导致各种疾病。这体现了中医的‘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
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疾病的分类,‘积’指的是五脏的疾病,‘聚’指的是六腑的疾病。这也说明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要区分不同的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斯等疾,多从旧方,不假增损。
此句指出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多采用传统的方剂,不随意增减药物。这体现了中医对传统方剂的重视和尊重。
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
此句描述了古代医生的治疗方法,强调了医生需要亲自采集药物,了解药物的性味和作用,以及药物的采集时机。这体现了中医对药物采集和使用的严谨态度。
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只共采取,用以为药,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心,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
此句批评了现代医生的治疗方法,指出他们不亲自采集药物,不关注药物的采集时机和药物的性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反映了中医对医生素质的要求。
聊复审其冷热,记其增损之主耳。
此句强调了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关注药物的冷热属性和增减药物的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虚劳而苦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蕤;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冷,加当归芎干姜;虚而损,加钟乳棘刺肉苁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芩天门冬;虚而多忘,加茯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紫石英沙参小草,冷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冷不热无用之;虚而口干,加麦门冬知母;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仁;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小便赤,加黄芩;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芪;虚而冷,用陇西黄芪;虚而痰,复有气,加生姜半夏枳实;虚而小肠利,加桑螵蛸龙骨鸡肶胵;虚而小肠不利,加茯苓泽泻;虚而溺白,加厚朴。
此段详细列举了针对不同虚劳症状的药物加减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原则。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叙增损之一隅,入处方者宜准此。
此句总结了前面的论述,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冷热属性,以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