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解毒杂治方-蛊毒第四论

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解毒杂治方-蛊毒第四论-原文

论曰:蛊毒千品,种种不同,或下鲜血,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如此种种状貌,说不可尽。

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时皆于九孔中或于胁下肉中出去。

所以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避恶药,则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养生之家大须虑此。

俗亦有灸法,初中蛊,于心下捺便大炷灸一百壮,并主猫鬼,亦灸得愈。

又当足小指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饭上得者有饭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验,皆于灸疮上出。

凡中蛊毒,令人心腹绞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蚀人五脏,尽乃死矣。

欲验之法,当令病人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

凡人患积年,时复大便黑如漆,或坚或薄,或微赤者,皆是蛊也。

凡人忽患下血,以断下方治更增剧者,此是中蛊也。

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无有多少,此皆是蛊毒,粗医以断痢药处之,此大非也。

世有拙医,见患蛊胀者遍身肿满,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涩,以水病治之,延日服水药,经五十余日望得痊愈,日复增加,奄至殒殁,如此者不一。

学者当细寻方意,消息用之,万不失一。

医方千卷,不尽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备述云耳。

凡人中蛊,有人行蛊毒以病人者,若服药知蛊主姓名,当使呼唤将去。

若欲知蛊主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以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可语令去,则愈。

又有以蛇涎合作蛊药,著饮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二种积年乃死。

疗之各自有药,江南山间人有此,不可不信之。

太上五蛊丸

治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坚塞咽喉,语声不出,短气欲死,饮食不下,吐逆上气,去来无常,状如鬼祟,身体浮肿,心闷烦疼,寒战,梦与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上又胸胁痛如刀刺,经年累岁著床不起,悉主之方。

雄黄椒目巴豆莽草芫花真朱《外台》用木香鬼臼矾石藜芦各四分斑猫三十枚蜈蚣二枚獭肝一分附子五分

上十三味末之,蜜和,更捣二千杵,丸如小豆。

先食饮服一丸,余密封勿泄药气,十丸为一剂,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利为度,当下蛊,种种状貌不可具述,下后七日将息,服一剂,三十年百病尽除。

忌五辛。

太一追命丸

治百病若中恶气,心腹胀满,不得喘息,心痛积聚,胪胀疝瘕,宿食不消,吐逆呕啘,寒热瘰疬,蛊毒,妇人产后余疾方。

蜈蚣一枚丹砂附子矾石一作礜石雄黄藜芦鬼臼各一分巴豆二分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麻子。

一服二丸,日一服。

伤寒一二日,服一丸,当汗出,绵裹两丸塞两耳中;下利,服一丸,一丸塞下部;蛊毒,服二丸,在外膏和摩病上,在膈上吐膈下痢;有疮,一丸涂之,毒自出;产后余疾,服一丸;耳聋,绵裹塞耳。

治人得药杂蛊方

斑猫六枚桂心如指大釜月下土如弹丸大藜芦如指大

上四味治下筛,水服一钱匕,下虫蛇虾蟆蜣螂,毒俱出。

治蛊注,四肢浮肿,肌肤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状,死后转易家人,一名蛊胀方《小品》名雄黄丸,一名万病丸。

雄黄巴豆莽草鬼臼各四两蜈蚣三枚

上五味末之,蜜和,捣三千杵,密封勿泄气,勿宿食,旦服如小豆一丸,一炊不知,更加一丸,当先下清水,次下虫长数寸,及下蛇,又下毈鸡子或白如膏,下后作葱豉粥补之,百种暖将息。

治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病变无常处方《肘后》、《古今录验方》俱云:用铁精乌鸡肝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三丸,日再,甚者不过十日。

《千金》用后方,疑《千金》误。

羖羊皮方五寸犀角芍药黄连牡丹各一两栀子仁七枚蘘荷四两半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崔氏同无芍药牡丹栀子,用苦参升麻当归。

犀角丸

治蛊毒百病,腹暴痛,飞尸恶气肿方。

犀角屑羚羊角屑鬼臼屑桂心末各四钱匕天雄莽草真朱雄黄各一两贝子五枚,烧蜈蚣五节射罔如鸡子黄大一枚巴豆五十枚麝香二分

上十三味末之,合捣,蜜丸如小豆。

服一丸,日二,含咽,不知少增之。

卒得腹满飞尸,服如大豆许二丸;若恶气肿,以苦酒和涂之;缝袋子盛药系左臂,避不祥鬼疰蛊毒,可以备急。

治蛊毒方

茜根蘘荷根各三两

上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

‘《肘后方》云:治中蛊吐血或下血皆如烂肝者,自知蛊主姓名。’

又方槲树北阴白皮桃根皮各五两猬皮灰乱发灰各一方寸匕生麻子汁五升

上五味,先煮槲皮桃根,取浓汁一升,和麻子汁发灰等令匀,患人少食,旦服大升一升,须臾著盆水,以鸡翎擿吐水中,如牛涎犊胎及诸虫并出。

治蛊毒方

槲树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即吐虫出。

亦治中蛊下血。

又方猬皮灰水服方寸匕,亦出虫。

又方五月五日桃白皮《必效方》云:以东引者火烘之大戟各四分斑猫一分

上三味治下筛,旦空腹以水一鸡子许服八捻,用二指相著如开,顿服之。

若指头相离,取药太多,恐损人矣。

‘《肘后方》云:服枣核大,不瘥,十日更一服《必效方》云:服半方寸匕,其毒即出,不出更一服。李饶州云:若以酒中得则以酒服,以食中得以饮服之。’

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曰蛇蛊方大豆末以酒渍,绞取汁,服半升。

治诸热毒或蛊毒,鼻中及口中吐血,医所不治方取人屎尖七枚,烧作火色,置水中研之,顿服,即愈。亦解百毒时气,热病之毒,服已温覆取汗。勿轻此方,极神验。

治蛊吐下血方

榉皮广五寸,长一尺芦荻根五寸,如足大指。《小品方》用蔷薇根

上二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极下蛊。

治中蛊下血,日数十行方

巴豆二七枚藜芦元青附子矾石各二分

上五味末之,别治巴豆,合筛和相得,以绵裹药如大豆,纳下部中,日三,瘥。

又方苦瓠一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稍稍服之,当下蛊及吐虾蟆蝌蚪之状,一月后乃尽。《范汪方》云:苦瓠毒,当临时量用之。《肘后方》云:用苦酒一升煮。

治下血状如鸡肝,腹中搅痛难忍者方

茜根升麻犀角各三两桔梗黄檗黄芩各一两地榆白蘘荷各四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蛊利血用之。

又方桔梗犀角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自服,绞口与之,药下心中当烦,须臾自静,有顷下,服至七日止,可食猪脾脏自补养。治蛊下血如鸡肝,日夜不解欲死者皆可用之。

治肠蛊,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瘥方牛膝一两捶碎切之,以淳清酒一升渍一宿,旦空腹服之,再服便愈。

北地太守酒

主万病蛊毒,风气寒热方。

乌头甘草芎黄芩桂心藜芦附子各四两白敛桔梗半夏柏子仁前胡麦门冬各六两

上十三味,七月曲十斤、秫米一斛如酝酒法,㕮咀药,以绢袋盛之,沉于瓮底,酒熟去糟,还取药滓,青布袋盛之,沉著酒底,泥头,秋七日,夏五日,冬十日。空肚服一合,日三,以知为度。药有毒,故以青布盛之。服勿中止,二十日大有病出,其状如漆,五十日病悉愈。

有妇人年五十,被病连年,腹中积聚,冷热不调,时时切痛,绕脐绞急,上气胸满二十余年,服药二七日,所下三四升,即愈。

又有女人病偏枯绝产,服二十日,吐黑物大如刀带,长三尺许,即愈,其年生子。

又有女人小得癫病,服十八日,出血二升半,愈。

有人被杖,崩血内瘀,卧著九年,服药十三日,出黑血二三升,愈。

有人耳聋十七年,服药三十五日,鼻中出血一升,耳中出黄水五升,便愈。

上方云:熹平二年北地太守臣光上。

然此偏主蛊毒,有人中蛊毒者,服无不愈,极难瘥,不过二七日,所有效莫不备出。

曾有一女人年四十余,偏枯羸瘦,不能起,长卧床枕,耳聋一无所闻,两手不收,已经三年,余为合之,遂得平复如旧。

有人中蛊毒而先患风,服茵芋酒伤多,吐出蛊数十枚遂愈,何况此酒而下蛊也。

嘉其功效有异常方,故具述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解毒杂治方-蛊毒第四论-译文

论说:蛊毒有千种,种类繁多,有的会导致鲜血流出,有的喜欢在暗室中卧床,不愿见光,有的心性变得异常,时而愤怒时而欢喜,有的四肢沉重,关节酸疼,种种症状,难以一一列举。有的中了蛊毒三年才会死亡,有的急性的一个月或一百天就会死亡,死亡时毒素会从九个孔中或胁下肉中排出。因此,出门时常常需要携带雄黄、麝香、神丹等大避邪药物,这样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等邪恶之物就永远不敢附身于人,养生之家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俗语也有说,中了蛊毒,初期在心下按压后,用大艾炷灸一百壮,同时可以治疗猫鬼,也可以通过灸法治愈。还应该在足小指尖上灸三壮,会有东西出来,如果是酒中中毒,就会吐出酒,饭中中毒,就会吐出饭,肉菜中中毒,就会吐出肉菜,这样病就好了,非常灵验,都是通过灸疮排出的。凡是中了蛊毒,会让人心腹剧痛,好像有东西在咬,或者吐血,血像烂肉一样,如果不立即治疗,会腐蚀人的五脏,最终导致死亡。想要验证是否中蛊,可以让病人吐口水,沉下去的是蛊毒,不沉下去的不是蛊毒。凡是人长期患有疾病,有时大便像漆一样黑,或者坚硬或者稀薄,或者微红,这些都是蛊毒。凡是人突然下血,如果服用断下方的药物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中了蛊毒。凡是突然患了血痢,不管是红色还是黑色,不管有多少,这都是蛊毒,粗心的医生用治疗痢疾的药物来治疗,这是大错特错的。世上有些庸医,看到患了蛊胀的人全身肿胀,四肢却如常,小便不太涩,就用治疗水肿的药物来治疗,延长时间服用治疗水肿的药物,经过五十多天希望病情痊愈,结果病情反而加重,最终导致死亡,这样的情况不止一例。学者应当仔细研究药方,灵活运用,万无一失。医方有千卷之多,不能全部详述其原理,所以不能一一详细描述。

太上五蛊丸:治疗百种蛊毒,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咽喉堵塞,说话不出声,呼吸急促,想死,无法进食,呕吐,气上冲,时有时无,状如鬼魅,身体浮肿,心烦疼痛,寒战,梦中与鬼交,狐狸作祟,突然心痛,胸胁疼痛如刀割,长期卧床不起,这些症状都可以治疗。

雄黄椒目巴豆莽草芫花真朱《外台》用木香鬼臼矾石藜芦各四分斑猫三十枚蜈蚣二枚獭肝一分附子五分:以上十三味药末,用蜜调和,再捣两千杵,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饭前服用一丸,其余密封,不要泄露药气,十丸为一剂,如果不见效,第二天增加一丸,以下利为度,毒素排出后,七天休息,服用一剂,三十年内百病皆除。忌辛辣。

太一追命丸:治疗百病,如中了恶气,心腹胀满,无法呼吸,心痛积聚,腹胀,疝瘕,宿食不消,呕吐,寒热,瘰疬,蛊毒,产后余疾等。

斑猫六枚桂心如指大釜月下土如弹丸大藜芦如指大:以上四味药研成末,用水服下一钱匕,可以排出虫、蛇、虾、蟾蜍、蜣螂等。

治蛊注,四肢浮肿,肌肤消瘦,咳嗽,腹部肿胀如水状,死后传染给家人,一名蛊胀方《小品》名雄黄丸,一名万病丸。

雄黄巴豆莽草鬼臼各四两蜈蚣三枚:以上五味药末,用蜜调和,捣三千杵,密封,不要泄露药气,不要宿食,早晨服用如小豆大小的丸子,一餐后不知饥饿,再增加一丸,先下清水,然后下虫,长数寸,再下蛇,再下鸡蛋或白色的东西,下后吃葱豉粥补身体。

治中蛊毒,腹内坚硬如石,面目青黄,小便不利,病变无常处方《肘后》、《古今录验方》都说:用铁精和乌鸡肝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用酒服三丸,一天两次,严重的不过十天。《千金》用这个方子,怀疑《千金》有误。

羖羊皮方五寸犀角芍药黄连牡丹各一两栀子仁七枚蘘荷四两半:以上七味药研成末,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犀角丸:治疗蛊毒百病,腹部突然剧痛,飞尸恶气,肿胀。

茜根蘘荷根各三两:以上二味药研成末,用四升水煮取二升,一次服完。

槲树北阴白皮桃根皮各五两猬皮灰乱发灰各一方寸匕生麻子汁五升:以上五味药,先煮槲皮和桃根,取浓汁一升,和麻子汁、发灰等混匀,病人少吃,早晨服一大升,片刻后吐在盆中,像牛涎、犊胎和各种虫子都会吐出来。

槲树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用,即吐虫出。也治中蛊下血。

猬皮灰水服方寸匕,也出虫。

五月五日桃白皮《必效方》云:以东引者火烘之大戟各四分斑猫一分:以上三味药研成末,早晨空腹用一鸡子大小的水服八捻,用两指相合如开,一次服完。如果指头分开,取药太多,可能会伤害人体。

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曰蛇蛊方大豆末以酒渍,绞取汁,服半升。

治疗各种热毒或蛊毒,如果鼻子和嘴里出血,医生无法治疗的,可以用七枚人屎尖端,烧成火色,放入水中研磨,一次服下,立即见效。这个方法也能解百毒和时气、热病的毒,服用后需要保暖并出汗。不要轻视这个方子,它非常神奇有效。

治疗蛊毒引起的吐血的方法:

用榉树皮五寸宽,一尺长;芦荻根五寸,大小如脚大拇指。《小品方》中用蔷薇根。

将上述两种药材捣碎,用两升水煮取一升,一次服下,可以非常有效地驱除蛊毒。

治疗中蛊毒引起的下血,每天下血数十次的方法:

巴豆二十七枚,藜芦、青附子、矾石各二分。

将这五种药材研成末,分别处理巴豆,混合后筛匀,用绵布包成豆粒大小,放入下部,每天三次,病愈。

又方:用苦瓠一个,加水两升煮取一升,慢慢服下,可以下蛊及吐出虾蟆蝌蚪状物,一个月后全部排出。《范汪方》说:苦瓠有毒,要临时适量使用。《肘后方》说:用一升苦酒煮。

治疗下血状如鸡肝,腹中搅痛难以忍受的方法:

茜草根、升麻、犀角各三两,桔梗、黄柏、黄芩各一两,地榆、白蔹、荷叶各四两。

将这八味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下,这是治疗蛊毒和出血的方法。

又方:桔梗、犀角。

将这两种药材等分研成末,用酒服下一方寸匕,每天三次。如果不能自己服用,可以用绳子绑住嘴喂药,药到心中会感到烦躁,一会儿就会平静,然后下泻,服到第七天停止,可以吃猪脾脏来补养身体。治疗蛊毒引起的下血如鸡肝,日夜不止,想死的方法都可以用。

治疗肠蛊,先下赤色,后下黄色白沫,多年不愈的方法:

牛膝一两,捶碎切之,用纯清酒一升浸泡一晚,早上空腹服下,再服一次就痊愈。

北地太守酒:

主治万病蛊毒,风气寒热的方法。

乌头、甘草、芎、黄芩、桂心、藜芦、附子各四两,白敛、桔梗、半夏、柏子仁、前胡、麦门冬各六两。

这十三味药材,七月用十斤曲,一斛秫米,按照酿酒的方法,捣碎药材,用布袋装好,沉入瓮底,酒熟后去掉酒糟,再取药渣,用青布袋装好,沉入酒底,封好瓶口,秋天七日,夏天五日,冬天十日。空腹服下一合,每天三次,以感到效果为度。药有毒,所以用青布装。服用期间不要中断,二十天后会有大病发作,其状如漆,五十天后病会全部痊愈。有一位五十岁的妇女,患病多年,腹中积聚,冷热不调,时时剧痛,绕脐绞急,上气胸满二十余年,服药二十七天,泻下三四升,立即痊愈。又有妇女病偏枯绝产,服药二十天后,吐出黑色物,大如刀带,长三尺左右,立即痊愈,那一年生下了孩子。又有妇女患小癫病,服药十八天后,出血二升半,痊愈。有人被杖责,崩血内瘀,卧床九年,服药十三天后,出黑血二三升,痊愈。有人耳聋十七年,服药三十五天后,鼻中出血一升,耳中流出黄水五升,便痊愈。上方说:熹平二年北地太守臣光上。但这个方子主要针对蛊毒,有人中了蛊毒,服用后无不痊愈,极难治愈,不过二十七天,所有效果都会出现。曾有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偏枯羸瘦,不能起身,长期卧床,耳聋一无所闻,两手不能收,已经三年,我给她配了这个方子,就恢复了健康。有人中了蛊毒,先患风,服茵芋酒过多,吐出蛊数十枚后痊愈,何况这个酒能下蛊呢。因为这个方子的功效非常独特,所以详细描述了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解毒杂治方-蛊毒第四论-注解

蛊毒:古代传说中的毒虫,比喻恶毒的疾病或邪气。

鲜血:血液,古代医学认为血液是生命的源泉。

卧暗室:指病人喜欢待在阴暗的地方,避免光线。

心性反常:指人的性格或心理状态出现异常。

四肢沉重:指身体四肢感觉沉重。

百节酸疼:指身体各关节疼痛。

九孔:指人体的九个开口,包括口、鼻、耳、眼、尿道、肛门等。

雄黄:一种矿物,古代用于驱邪和解毒。

麝香:一种香料,也用于药用,有驱邪和开窍的作用。

神丹:古代指具有神奇疗效的药物。

避恶药:指可以驱除邪恶的药物。

猫鬼狐狸老物精魅:古代传说中的邪恶生物,如猫鬼、狐狸精等。

灸法: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材料在皮肤上产生热效应来治疗疾病。

心下:指心脏下方,即胸部。

大炷灸:一种灸法,使用较大的艾炷进行灸疗。

百壮:指灸疗的次数,百壮即一百次。

酒上得者有酒出:指在酒中感染蛊毒,治疗时会有酒液从身体中排出。

饭上得者有饭出:指在食物中感染蛊毒,治疗时会有食物残渣从身体中排出。

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指在肉类或蔬菜中感染蛊毒,治疗时会有相应的食物残渣从身体中排出。

心腹绞切痛:指心脏和腹部剧烈疼痛。

啮:咬,指感觉有东西在咬。

烂肉:指像腐烂的肉一样的东西。

蚀人五脏:指疾病侵蚀人的五脏,导致死亡。

唾水:指病人吐口水。

沉者:指口水沉入水中。

不沉者:指口水浮在水面上。

积年:指长期,多年。

黑如漆:指大便颜色深黑,像漆一样。

坚或薄:指大便的质地坚硬或稀薄。

微赤:指大便带有轻微的红色。

瘕病:古代指腹部有肿块或硬结的疾病。

蛊胀:古代指因蛊毒引起的腹部肿胀。

水病:古代指水肿病。

水药:指治疗水肿病的药物。

消息用之:指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

药杂蛊:指药物混合了蛊毒。

败鼓皮:古代一种用于制作鼓的皮,烧制成末后用于治疗蛊毒。

方寸匕:古代量药用的器具,相当于现代的一小勺。

蛊主姓名:指施放蛊毒的人的名字。

蛇涎:指蛇的唾液,古代认为可以制作蛊药。

疗之:指治疗。

江南山间人:指江南山区的居民。

五蛊丸:一种治疗百蛊的药物。

吐血伤中:指吐血并损伤内脏。

心腹结气:指心脏和腹部有气结。

坚塞咽喉:指咽喉有阻塞感。

短气欲死:指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

饮食不下:指无法进食。

吐逆上气:指呕吐并伴有上气。

去来无常:指症状变化无常。

鬼祟:古代指鬼魂作祟。

身体浮肿:指身体出现水肿。

心闷烦疼:指心脏闷痛。

寒战:指身体发抖。

梦与鬼交:指梦中与鬼神交往。

狐狸作魅:指狐狸变成妖怪。

心痛:指心脏疼痛。

胸胁痛:指胸部和胁部疼痛。

经年累岁:指经过很多年。

著床不起:指长期卧床不起。

万不失一:指绝对不会出错。

木香:一种香料,也用于药用,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鬼臼:一种植物,用于药用,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矾石:一种矿物,古代医学认为有解毒、收敛的作用。

藜芦: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斑猫:一种猫科动物,古代用于药用。

蜈蚣:一种有毒的昆虫,用于药用,有解毒的作用。

獭肝:一种动物的肝脏,用于药用。

附子:一种有毒的植物根,古代医学认为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真朱:一种矿物,用于药用,有解毒的作用。

巴豆:一种有毒的植物种子,古代医学认为有泻下作用。

莽草:一种植物,用于药用,有解毒作用。

芫花:一种植物,用于药用,有泻下作用。

蜜和:用蜜调和。

丸如小豆:制成像小豆大小的药丸。

先食饮服:饭前或饭后服用。

余密封勿泄药气:剩余的药物要密封保存,不要让药气散失。

一剂:一次用药的剂量。

以下利为度:以腹泻为度。

将息:休息调养。

忌五辛:忌食辛辣食物。

太一追命丸:一种治疗百病的药物。

恶气:指邪气。

不得喘息:无法呼吸。

心痛积聚:心脏疼痛并有积聚。

胪胀疝瘕:腹部肿胀,有疝气和瘕块。

宿食不消:食物积聚在体内不消化。

吐逆呕啘:呕吐并伴有恶心。

寒热瘰疬:交替出现寒热,有瘰疬病。

产后余疾:产后遗留的疾病。

丹砂:一种矿物,用于药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礜石:一种矿物,用于药用,有解毒的作用。

蛇毒:蛇的毒液。

菜果:蔬菜和水果。

蛇蛊:由蛇毒引起的蛊毒。

大豆末:大豆磨成粉末。

酒渍:用酒浸泡。

绞取汁:榨取汁液。

热毒:指因热邪所致的毒病,多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鼻中及口中吐血:指从鼻孔和口中同时出血的症状。

人屎尖:指人粪便的最前端部分,古代医学认为其有解毒作用。

火色:指经过火烧后呈现的颜色,此处可能指粪便经过高温处理后。

顿服:指一次性服用。

温覆取汗:指服用药物后用被子覆盖身体,以促进出汗。

榉皮:榉树的树皮,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芦荻根:芦苇的根,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将药材捣碎。

茜根:茜草的根,古代医学认为有止血、解毒的作用。

升麻: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升阳的作用。

犀角:犀牛的角,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桔梗: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宣肺的作用。

黄檗: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燥湿的作用。

黄芩: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地榆: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凉血止血、解毒的作用。

白蘘荷: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

酒服:指用酒来送服药物。

牛膝: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活血通经、利尿的作用。

淳清酒:指纯度高、清澈的酒。

乌头:一种有毒的植物根,古代医学认为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甘草: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芎: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活血通经、止痛的作用。

桂心:桂树的树心,古代医学认为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白敛: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

半夏: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柏子仁:柏树的种子,古代医学认为有润肠通便、养心安神的作用。

前胡: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清热解毒、宣肺的作用。

麦门冬:一种植物,古代医学认为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作用。

七月曲:一种发酵剂,用于酿酒。

秫米:一种植物,其种子可酿酒,古代医学认为有养胃健脾的作用。

酒熟去糟:指酒酿好后去除酒糟。

青布袋:用青布制成的袋子,古代医学认为可以防止药物中毒。

熹平二年: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即公元173年。

北地太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臣光:古代人名,此处指北地太守。

茵芋酒:一种用茵芋(一种植物)制成的酒,古代医学认为有解毒作用。

刀带:古代指刀刃上的带子,此处可能指某种形状的物品。

崩血内瘀:指女性因分娩等原因导致的出血。

杖:古代的一种刑罚工具,此处可能指被杖责。

耳聋:指听力下降或丧失。

黄水:指黄色的液体,此处可能指某种体液。

偏枯:指身体一侧瘫痪或麻木。

绝产:指女性无法生育。

癫病:古代对癫痫病的称呼。

崩血:指女性分娩时的出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解毒杂治方-蛊毒第四论-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肘后方》,详细记载了多种治疗热毒、蛊毒等病症的方剂。从专业角度来看,这些方剂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

首先,文中提到的‘治诸热毒或蛊毒,鼻中及口中吐血,医所不治方取人屎尖七枚,烧作火色,置水中研之,顿服,即愈。’这一方剂,展现了古人对毒物解毒的智慧。通过使用人屎尖烧制成火色,再研碎服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属性的深刻理解。

其次,‘治蛊吐下血方’中的榉皮和芦荻根,以及‘治中蛊下血,日数十行方’中的巴豆、藜芦等药材,都是古代医学中常用的解毒药材。这些药材的选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功效的精准把握。

再者,‘治下血状如鸡肝,腹中搅痛难忍者方’中的茜根、升麻、犀角等药材,以及‘治肠蛊,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瘥方’中的牛膝等药材,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有效药物。这些方剂的制定,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分类和治疗的精细。

此外,‘北地太守酒’方剂中,乌头、甘草、芎、黄芩等药材的配伍,以及酿酒过程的详细描述,都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炮制和制剂的讲究。这种对药物制作过程的重视,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后,文中提到的‘服药二七日,所下三四升,即愈。’等案例,说明了这些方剂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这些案例的记载,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这段古文中的方剂,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也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属性的深刻理解、对药物炮制和制剂的讲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医学、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解毒杂治方-蛊毒第四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1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