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膀胱腑脉论第一-原文
论曰: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
肾合气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
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黄帝曰:夫五脏各一名一形,肾乃独两,何也?
岐伯曰:膀胱为腑有二处,肾亦二形,应腑有二处。
脏名一,腑名二,故五脏六腑也。
一说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病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旺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病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少腹满,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病先发于膀胱者,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一日之小肠,胀;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
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一云日夕。
膀胱病者,少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侧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
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
肾前受病,传于膀胱,肾咳不已,咳则遗溺。
厥气客于膀胱,则梦游行。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膀胱缓;急皮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扁鹊云:六腑有病彻面形,肾膀胱与足少阴太阳为表里,膀胱总通于五脏,所以五脏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
伤热则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苦黄赤。
伤寒则小便数,清白,或发石水。
根在膀胱,四肢小,其腹独大也,方在治水篇中。
骨绝不治,齿黄落,十日死。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下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一作髋,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一作回,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则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膀胱腑脉论第一-译文
论说:膀胱是肾脏的主要器官,耳朵中的变化是它的征候。肾脏在膀胱中聚集精气,膀胱是储存津液的器官,被称为水曹掾,又名玉海,重量为九两二铢,左右重叠堆积,上下纵横九寸,能容纳九升九合的津液,两边相等,对应二十四节气。鼻孔在外,膀胱有泄漏的情况。
黄帝说:五脏各有名称和形状,但肾脏却有两个,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膀胱作为腑有两个部位,肾脏也有两个形状,以对应腑的两个部位。脏只有一个名称,腑有两个名称,所以有五脏六腑。还有一种说法是肾脏有左右之分,而膀胱没有两个,现在应该认为左肾与膀胱相合,右肾与三焦相合。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的人,没有膀胱脉,病苦逆冷,妇女月经不调,月经旺盛时则闭经,男子失精,尿有余沥,需要刺足少阴经来治疗阴,位置在足内踝下的动脉处。右手关后尺中阳绝的人,没有子户脉,病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冷,需要刺足少阴经来治疗。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的人,膀胱实,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需要刺足太阳经来治疗阳,位置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的人,膀胱实,病苦少腹满,腰痛,需要刺足太阳经来治疗。
如果疾病首先发生在膀胱,会有背脊筋痛,小便不通;五天后肾脏出现问题,会有少腹腰脊痛,腿酸;一天后小肠出现问题,会有胀感;一天后脾出现问题,会有闭塞不通,身体疼痛体重增加。如果两天后病情没有好转,冬天在鸡鸣时,夏天在下午会死。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暮时。
膀胱病的人,会有少腹偏肿而痛,用手按时,想要小便却不能,肩上发热,如果脉搏凹陷,以及足小指外侧和胫踝后都发热,如果脉搏凹陷,可以取委中穴。
膀胱胀的人,会有少腹满而气癃。
肾脏前面的病传到膀胱,肾咳不止,咳嗽时会有遗尿。
厥气停留在膀胱,会梦见游行。
肾脏对应骨头,皮肤密理厚的人,三焦膀胱也厚;皮肤粗理薄的人,三焦膀胱也薄;皮肤腠理疏的人,三焦膀胱也缓;皮肤紧而无毛的人,三焦膀胱也紧;毛美而粗的人,三焦膀胱也直;毛稀的人,三焦膀胱也有结。
扁鹊说:六腑有病会表现在面部形状上,肾脏和膀胱与足少阴太阳是表里关系,膀胱与五脏相通,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影响到膀胱,膀胱有病也会影响到胞囊。受热则小便不通,膀胱急,尿色黄赤。受寒则小便次数多,颜色清白,或者发生石水。病根在膀胱,四肢小,腹部大,治疗方法在治水篇中。
骨头病如果不治疗,牙齿会黄落,十天后会死。
足太阳的脉起于目内眦,向上至额头交巅上。它的分支,从巅至耳上角。它的主干,从巅入络脑,再出别下项,沿着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它的分支,从腰中下会于后阴,下贯臀,入腘中。它的分支,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胂,过髀枢,沿着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沿着京骨至小指外侧。
如果足太阳经有异常活动,会出现冲头痛,眼睛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大腿不能弯曲,腘部如结,小腿如裂,这就是踝厥。它还负责筋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鼻衄,项背腰尻腘腨脚都痛,小指不用,病情严重的人人迎脉的搏动会大于寸口脉两倍;病情轻的人人迎脉的搏动会小于寸口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膀胱腑脉论第一-注解
膀胱:膀胱是人体内储存尿液的器官,位于腰部,属于六腑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与肾相表里,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肾:肾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位于腰部,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负责藏精、主水、纳气等功能。
耳中:耳中,指耳内,中医认为耳与肾相通,耳中状况可以反映肾脏的健康状况。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津液:津液是人体内的一种液体,包括水液和营养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水曹掾:水曹掾,古代对膀胱的别称,意指膀胱如同水曹的官员,负责管理水液。
玉海:玉海,古代对膀胱的别称,意指膀胱如同宝玉之海,储存着人体的津液。
九两二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九两二铢表示膀胱的重量。
二十四气:二十四气,指一年中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24个节气。
鼻空:鼻空,指鼻孔。
漏泄:漏泄,指尿液泄漏。
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指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子户脉:子户脉,指与生育相关的脉象。
月使:月使,指月经。
足少阴经:足少阴经,指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指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阳膀胱经。
背膂筋痛:背膂筋痛,指背部和肌肉的疼痛。
胫酸:胫酸,指小腿的酸痛。
胀:胀,指腹部膨胀。
闭塞不通:闭塞不通,指通道不通畅。
身痛体重:身痛体重,指全身疼痛和身体沉重。
子:子,指生育能力。
带下:带下,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
阴中寒:阴中寒,指女性生殖器官受寒。
委中:委中,指人体穴位,位于小腿后面。
癃:癃,指小便困难。
遗溺:遗溺,指不自主地排出尿液。
厥气:厥气,指气血逆乱。
骨:骨,指骨骼。
齿:齿,指牙齿。
目内眦:目内眦,指眼睛内侧的角。
巅:巅,指头顶。
项:项,指颈部。
脊:脊,指脊柱。
髀:髀,指大腿。
腘:腘,指膝盖后面。
踝:踝,指脚踝。
京骨:京骨,指人体穴位,位于足小趾外侧。
踝厥:踝厥,指脚踝部位的厥逆症状。
痔:痔,指痔疮。
疟:疟,指疟疾。
狂:狂,指疯狂。
癫:癫,指癫痫。
疾:疾,指疾病。
人迎:人迎,指人体穴位,位于颈部。
寸口:寸口,指人体穴位,位于手腕内侧。
盛:盛,指病情严重。
虚:虚,指病情轻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膀胱腑脉论第一-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膀胱与肾脏之间的关系,以及膀胱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首句‘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指出膀胱与肾脏的关系密切,膀胱是肾脏的下属器官,其功能受到肾脏的影响。‘耳中是其候也’则表明膀胱的病变可以通过耳朵的症状反映出来。
‘肾合气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说明肾脏与膀胱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津液的代谢。膀胱被称为‘水曹掾’和‘玉海’,反映了其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地位。
‘重九两二铢,左回叠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详细描述了膀胱的形态和容量,以及与节气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细致观察。
黄帝提问‘夫五脏各一名一形,肾乃独两,何也?’引出岐伯的回答,即‘膀胱为腑有二处,肾亦二形,应腑有二处’,解释了为什么肾脏是成对的,而膀胱却只有一部分。这里的‘脏名一,腑名二’体现了中医对脏腑认识的独特之处。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等句子,描述了膀胱脉的走向和功能,以及相应的病理表现。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对脉诊的重视和对病理变化的深入理解。
‘病先发于膀胱者’以下,详细描述了膀胱病变的早期症状和演变过程,包括对肾脏、小肠、脾等器官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扁鹊的言论‘六腑有病彻面形,肾膀胱与足少阴太阳为表里’进一步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在面部和身体上的表现。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等句子,详细描述了足太阳经脉的走向和功能,以及其与膀胱的关系。这是对经络学说的具体阐述,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