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脉论第四-原文
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脘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
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
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
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
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
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壳壳而不坚疼。
一云壳壳而坚。
久咳不已,传之三焦,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也。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胞,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夹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脉论第四-译文
论说:三焦,又称三关。上焦称为三脘反射,中焦称为霍乱,下焦称为走哺,三者合在一起,有名无实形,掌管五脏六腑的神道往返,遍布全身,能感觉到但不能看见,调和精气,决定水道的通畅,调节肠胃之间的气息,这是不可不知的。三焦被称为中清之腑,别称玉海。水道出口属于膀胱,虽然与膀胱相连但功能不同。上中下三焦同称为孤腑,而荣气出自中焦,卫气出自上焦。荣气,是络脉的气道;卫气,是经脉的气道。三焦的形状、厚薄、大小都与膀胱相似。
三焦有病时,会出现腹胀气满,小腹特别坚硬,小便不畅,感觉紧迫,水液溢出则成为水肿,滞留则成为胀满,这种情况出现在足太阳经的外侧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也见于脉象,治疗取委阳穴。
小腹肿胀疼痛,小便不畅,邪气在三焦,可以取太阳经的大络,观察其结脉,与厥阴经的小络结而出血的地方,肿胀会影响到胃脘,治疗取三里穴。
三焦胀满时,气会充满皮肤,有壳壳的感觉但不疼痛。也有说法是壳壳且坚硬。
久咳不止,病传至三焦,咳嗽时腹部会感到胀满,不想进食。
手少阳经,起始于小指和无名指的指尖,向上穿过两指之间,沿着手臂、手腕,出臂外侧两骨之间,向上穿过肘部,沿着臂外侧上肩,与足少阳经相交,进入缺盆,与膻中相交,散布络脉于心包,向下穿过膈肌,遍属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向上出缺盆,向上至颈部,夹着耳后,直上至耳上角,然后弯曲向下至下颌。
如果手少阳经有异常,会导致耳聋、咽喉肿痛、喉咙痹痛。它还主管气所引起的疾病,如出汗、目锐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和无名指不能使用。对于这些疾病,如果症状严重就泻法治疗,如果虚弱就补法治疗,如果热就快速治疗,如果寒就保留治疗,如果下陷就灸法治疗,如果既不盛也不虚,就按照经络取穴治疗。症状严重的人,人迎脉搏的跳动比寸口脉搏大两倍,症状虚弱的人,人迎脉搏的跳动比寸口脉搏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脉论第四-注解
三焦: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六个脏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三焦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和气机,维持人体气机的畅通。
三关:三焦的别称,强调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三脘反射:指上焦的功能,包括心肺的生理活动。
霍乱:古代医书中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剧烈的呕吐和腹泻。
走哺:指下焦的功能,包括肝肾的生理活动。
五脏六腑: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神道:指人体内的精神活动路径。
和利精气:调和并利于精气的生成和运行。
决通水道:指三焦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息气肠胃之间:指三焦在调节肠胃功能中的作用。
中清之腑:三焦的别称,强调其在水液代谢中的清洁作用。
玉海:三焦的别称,比喻其功能如宝玉般珍贵。
膀胱:中医学中的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荣: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养人体的气血。
卫: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保护人体的气血。
络脉: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血管系统中的细小血管。
经脉: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血管系统中的主要血管。
形相厚薄大小:指三焦的形态特征。
足太阳:中医学中的经络名称,与膀胱相联系。
大络:指经络中的主要分支。
委阳: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位于小腿。
厥阴:中医学中的经络名称,与肝相联系。
小络:指经络中的细小分支。
三里: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位于小腿。
皮肤壳壳:形容皮肤肿胀,有硬感。
久咳不已:指长期咳嗽不止。
手少阳:中医学中的经络名称,与三焦相联系。
小指次指:指小指和无名指。
缺盆: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位于颈部。
膻中: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位于胸部。
心胞:中医学中的概念,指心脏周围的保护层。
膈:中医学中的器官,指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
人迎: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位于颈部。
寸口: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位于手腕。
耳聋焞焞:形容听力下降,耳鸣。
嗌肿:指喉咙肿胀。
喉痹:指喉咙阻塞不通。
目锐眦:指眼睛的内角。
颊肿:指脸颊肿胀。
臑: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上臂。
肘臂外:指肘部和上臂的外侧。
小指次指不用:指小指和无名指的功能减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脉论第四-评注
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脘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
此段文字阐述了三焦的重要性,三焦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名称的多重含义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人体的正常功能。三焦无形但功能显著,如和利精气、决通水道等,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学思想。
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荣出中焦,卫出上焦。荣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释了三焦的功能和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三焦被称为中清之腑,玉海,凸显其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水道与膀胱的关系说明了三焦与水液代谢的密切联系。荣卫的概念则揭示了三焦在气血运行中的作用,即荣卫分别出自中焦和上焦,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气血同源、相互依存的观点。
其三焦形相厚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此句通过比较三焦与膀胱的形态,强调了三焦与膀胱在生理结构上的相似性,进一步突出了三焦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这段文字描述了三焦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三焦病主要表现为腹胀、小腹坚满、小便不利等症状,治疗时需根据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三焦病的具体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观察结脉和血结,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壳壳而不坚疼。一云壳壳而坚。
此句描述了三焦胀的症状,即皮肤出现壳壳状,但不坚硬疼痛,或壳壳而坚,体现了中医对病状的细致观察和描述。
久咳不已,传之三焦,咳而腹满,不欲饮食也。
此段文字说明了久咳可能引起的三焦病变,表现为咳嗽、腹满、不欲饮食等症状。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胞,下膈,遍属三焦。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手少阳脉的走向和分布,揭示了经络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夹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此段文字描述了手少阳脉的分支走向,进一步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
是动则病耳聋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此段文字描述了手少阳脉的病变症状,如耳聋、喉痹、汗出等,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与疾病的关系。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此段文字阐述了治疗手少阳脉病变的方法,即根据病情的虚实寒热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