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虚实第五-原文
论曰:夫上焦如雾雾者,霏霏起上也。
其气起于胃上脘《难经》《甲乙》《巢源》作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阴之分而行,还注于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荣卫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复始,大会于手太阴也。
主手少阳心肺之病,纳而不出。
人有热,则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身中皆热。
不循卫气之道而出者何?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
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名曰漏气。
其病则肘挛痛,食先吐而后下,其气不续,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也。
寒则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语声不出。
若实,则上绝于心;若虚,则引气于肺也。
治上焦饮食下胃,胃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通脉泻热泽泻汤方
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三两地骨皮五两石膏八两竹叶五合蓴心一升茯苓人参各二两甘草桂心各一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一云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上焦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
麦门冬生芦根竹茹廪米各一升生姜四两白术五两莼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两橘皮人参萎蕤各三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灸随年壮。
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黄耆理中汤方
黄芪桂心各二两丹参杏仁各四两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芎各三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治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黄连丸方
黄连乌梅肉各八两桂心二两干姜附子阿胶各四两榉皮芎黄檗各三两
上九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治上焦闭塞,干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厚朴汤方
厚朴茯苓芎白术玄参各四两生姜八两吴茱萸八合桔梗附子人参橘皮各三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论曰:中焦如沤沤者,在胃中如沤也,其气起于胃中脘《难经》作中口。《甲乙》《巢源》作胃口,在上焦之后。
此受气者,主化水谷之味,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奉以生身,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名曰营气。
主足阳明,阳明之别号曰丰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别走太阴,络诸经之脉,上下络太仓,主腐熟五谷,不吐不下。
实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虚则生寒,寒则腹痛洞泄,便痢霍乱,主脾胃之病。
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气是精,血气是神,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
而脱血者无汗,此是神气;夺汗者无血,此是精气。
故人有两死《删繁》作一死而无两生犹精神之气隔绝也。
若虚则补于胃,实则泻于脾,调其中,和其源,万不遗一也。
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膨膨,喘急,开关格,通隔绝,大黄泻热汤方
蜀大黄切,以水一升浸黄芩泽泻升麻芒消各三两羚羊角栀子各四两生玄参八两地黄汁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黄更煮两沸,去滓下消,分三服。
治中焦热,水谷下痢。蓝青丸方
蓝青汁三升黄连八两黄檗四两乌梅肉白术地榆地肤子各二两阿胶五两
八味末之,以蓝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饮服三丸,日二,七月七日合大良,当并手丸之。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黄连煎方
黄连酸石榴皮地榆阿胶各四两黄檗当归厚朴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胶更煎取烊,分三服。
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穴在夹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论曰:下焦如渎渎者,如沟水决泄也,其气起胃下脘,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
主足太阳,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主肝肾之病候也。
若实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续,呕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虚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
人饮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盖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滑,故后谷入而先谷出也。
所以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也。
治下焦热,大小便不通,柴胡通塞汤方
柴胡黄芩橘皮泽泻羚羊角各三两生地黄一升香豉一升,别盛栀子四两石膏六两芒消二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芒消,分三服。
治下焦热或下痢脓血,烦闷恍惚,赤石脂汤方
赤石脂八两乌梅二十枚栀子十四枚白术升麻各三两廪米一升干姜二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药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治下焦热,气逆不续,呕吐不禁,名曰走哺,止呕人参汤方
人参萎蕤黄芩知母茯苓各三两白术橘皮生芦根栀子仁各四两石膏八两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下焦热毒痢,鱼脑杂痢赤血,脐下少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香豉汤方
香豉薤白各一升栀子黄芩地榆各四两黄连黄檗白术茜根各三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灸小肠俞五十壮。
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黄檗止泄汤方
黄檗人参地榆阿胶各三两黄连五两茯苓榉皮各四两艾叶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胶消尽,分三服。
治下焦虚寒,津液不止,短气欲绝,人参续气汤方
人参橘皮茯苓乌梅麦门冬黄芪干姜芎各三两白术厚朴各四两桂心二两吴茱萸三合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语,胸中噎塞而短气,茯苓丸方
茯苓干地黄当归各八分甘草人参干姜各七分杏仁五十枚厚朴三分桂心四分黄芪六分芎五分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初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为度,日二,清白饮下之。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伏龙肝汤方
伏龙肝五合,末干地黄五两,一方用黄檗阿胶三两发灰二合甘草干姜黄芩地榆牛膝各三两,一作牛蒡根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煮消,下发灰,分为三服。
续断当归桂心各一两干姜干地黄各四两甘草二两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宜续断止血方
蒲黄阿胶各一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下蒲黄,分三服。
治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或热损发,或因酒发,宜当归汤方
当归干姜干地黄柏枝皮小蓟羚羊角阿胶各三两芍药白术各四两黄芩甘草各二两蒲黄五合青竹茹半升伏龙肝一鸡子大发灰一鸡子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次下发灰及蒲黄,分三服。
五脏六腑心腹满,腰背疼,饮食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灸三焦俞,随年壮。
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饮注下灸下极俞,随年壮。
三焦寒热灸小肠俞,随年壮。
三焦膀胱肾中热气灸水道,随年壮,穴在夹屈骨相去五寸,屈骨在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夹两边各二寸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虚实第五-译文
论曰:上焦如雾,雾气纷纷自上而下。其气从胃的上部开始,通过喉咙以上,贯穿膈膜,分布到胸部,经过腋下,沿着足太阴经脉行走,最终回流至手阳明经脉,上至舌头,下至足阳明经脉。通常与荣卫之气一起,在阳经和阴经各运行二十五度,一周共五十周,日夜不断,最终汇聚于手太阴经脉。主要治疗手少阳和心肺的疾病,气纳而不出。人体有热时,食物进入胃中,气未稳定,出汗可能出现在面部或背部,全身都感到热。不遵循卫气运行的道路而出,是因为受到风邪的侵袭,内开腠理,毛发蒸腾,卫气随之流动,因此无法遵循其正常路径。这种气急躁滑利,一见开合就外出,所以称为漏气。其病状为肘部痉挛疼痛,食物先吐后下,气不连续,膈间感到厌闷,因此饮食先吐后下。受寒则精神不集中,腹泻,语声不出。如果实证,则上焦阻塞于心;如果是虚证,则引气至肺。
治上焦饮食下胃,胃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名为漏气,通脉泻热泽泻汤方:泽泻、半夏、柴胡、生姜各三两,地骨皮五两,石膏八两,竹叶五合,茺蔚子一升,茯苓、人参各二两,甘草、桂心各一两。上十二味,捣碎,用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次服用。一说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上焦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麦门冬、生芦根、竹茹、粳米各一升,生姜四两,白术五两,茺蔚子五合,甘草、茯苓各二两,橘皮、人参、天花粉各三两。上十二味,捣碎,用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灸随年壮。
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黄耆理中汤方:黄芪、桂心各二两,丹参、杏仁各四两,桔梗、干姜、五味子、茯苓、甘草、川芎各三两。上十味,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次服用。
治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黄连丸方:黄连、乌梅肉各八两,桂心二两,干姜、附子、阿胶各四两,榉皮、川芎、黄柏各三两。上九味,研末,用蜜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二十丸,可加至三十丸。
治上焦闭塞,干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厚朴汤方:厚朴、茯苓、川芎、白术、玄参各四两,生姜八两,吴茱萸八合,桔梗、附子、人参、橘皮各三两。上十一味,捣碎,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次服用。
论曰:中焦如沤,在胃中如沤也,其气从胃中开始。《难经》称为中口,《甲乙》《巢源》称为胃口,位于上焦之后。这个部位主要接受并转化水谷的味道,分离糟粕,蒸发津液,转化为精微物质,上注于肺脉,进而化为血液,供给身体,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它独立地行走在经络中,称为营气。主要与足阳明经脉相关,阳明之别称为丰隆,位于外踝上方,距离踝八寸,别走太阴,联络各经之脉,上下联络太仓,主要消化五谷,不吐不下。实证则生热,热则闭塞不通,上下隔绝;虚证则生寒,寒则腹痛泄泻,便痢霍乱,主要治疗脾胃之病。血与气,形态不同但属于同类,卫气是精,血气是神,因此血与气名称不同但属于同类。脱血者无汗,这是神气;夺汗者无血,这是精气。因此,人有一死而无两生,就像精神和气隔绝一样。如果虚则补于胃,实则泻于脾,调和其中,和其源头,万无一失。
治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膨膨,喘急,开关格,通隔绝,大黄泻热汤方:蜀大黄切,用水一升浸泡黄芩、泽泻、升麻、芒硝各三两,羚羊角、栀子各四两,生玄参八两,地黄汁一升。上九味,捣碎,用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黄再煮两沸,去滓下消,分三次服用。
治中焦热,水谷下痢。蓝青丸方:蓝青汁三升,黄连八两,黄柏四两,乌梅肉、白术、地榆、地肤子各二两,阿胶五两。八味研末,用蓝青汁和,微火煎,制成杏仁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三丸,一天两次,七月七日合大良,应一并制成丸。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乱后,泻黄白无度,腹中虚痛,黄连煎方:黄连、酸石榴皮、地榆、阿胶各四两,黄柏、当归、厚朴、干姜各三两。上八味,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胶再煎取烊,分三次服用。
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穴在夹脐两边各二寸五分。
论曰:下焦如渎,如沟水决泄也,其气从胃的下部开始,别回肠,注入膀胱并渗入其中。因此,水谷通常在胃中混合,形成糟粕,一起下到大肠。主要与足太阳经脉相关,灌渗津液;与膀胱合,主要出而不入;分别清浊,主要与肝肾之病候相关。实证则大小便不通利,气逆不连续,呕吐不止,称为走哺;虚证则大小便不止,津液气绝。人饮酒入胃,谷物未熟而小便先下,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酒是熟谷之液,其气急躁滑利,所以谷物后入而先出。因此,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
治下焦热,大小便不通,柴胡通塞汤方:柴胡、黄芩、橘皮、泽泻、羚羊角各三两,生地黄一升,香豉一升,别盛栀子四两,石膏六两,芒硝二两。上十味,捣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下焦热或下痢脓血,烦闷恍惚,赤石脂汤方:赤石脂八两,乌梅二十枚,栀子十四枚,白术、升麻各三两,粳米一升,干姜二两。上七味,捣碎,用水一斗煮米至熟,去米下药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
治下焦热,气逆不连续,呕吐不止,称为走哺,止呕人参汤方:人参、天花粉、黄芩、知母、茯苓各三两,白术、橘皮、生芦根、栀子仁各四两,石膏八两。上十味,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服用。
治下焦热毒痢,鱼脑杂痢赤血,脐下少腹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香豉汤方:香豉、薤白各一升,栀子、黄芩、地榆各四两,黄连、黄柏、白术、茜草各三两。上九味,捣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肠中,寒热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灸小肠俞五十壮。
治疗下焦虚弱寒冷,大小便不断腹泻,可以使用黄檗止泄汤:黄檗、人参、地榆、阿胶各三两,黄连五两,茯苓、榉皮各四两,艾叶一升。将这八种药材捣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掉杂质,加入阿胶使其溶解,分三次服用。
治疗下焦虚寒,津液不断,短气几乎断气的人,可以使用人参续气汤:人参、橘皮、茯苓、乌梅、麦门冬、黄芪、干姜、川芎各三两,白术、厚朴各四两,肉桂心二两,吴茱萸三合。将这十二种药材捣碎,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治疗下焦虚寒损伤,腹部有瘀血,使人容易忘记事情,不愿意听人说话,胸中感觉堵塞且短气,可以使用茯苓丸:茯苓、干地黄、当归各八分,甘草、人参、干姜各七分,杏仁五十枚,厚朴三分,肉桂心四分,黄芪六分,川芎五分。将这十一味药材研成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开始服用二十丸,逐渐增加到三十丸,每天两次,用清白饮料送服。
治疗下焦虚寒损伤,有时先出现血再大便,这是近血,或者腹泻或不腹泻,伏龙肝汤:伏龙肝五合,干地黄五两,或者用黄檗、阿胶各三两,发灰二合,甘草、干姜、黄芩、地榆、牛膝各三两,或者用牛蒡根。将这九种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去掉杂质,加入阿胶使其溶解,再加入发灰,分三次服用。
续断、当归、肉桂心各一两,干姜、干地黄各四两,甘草二两。治疗下焦虚寒损伤,有时先大便再出血,这是远血,或者腹泻或不腹泻,好因劳累和寒冷而发作,可以使用续断止血方:蒲黄、阿胶各一两。将这八种药材捣碎,用九升水煮取三升半,去掉杂质,加入阿胶使其溶解,再加入蒲黄,分三次服用。
治疗三焦虚损,或者上下都有泄泻,吐血或唾血,都从三焦开始,或者因热损伤而发,或者因饮酒而发,可以使用当归汤:当归、干姜、干地黄、柏枝皮、小蓟、羚羊角、阿胶各三两,芍药、白术各四两,黄芩、甘草各二两,蒲黄五合,青竹茹半升,伏龙肝一鸡子,大发灰一鸡子。将这十五种药材捣碎,用一斗二升水煮取三升半,去掉杂质,加入阿胶使其溶解,再加入发灰和蒲黄,分三次服用。
五脏六腑心腹满胀,腰背疼痛,饮食后呕吐,寒热交替,小便不利,身体瘦弱气短,可以灸三焦俞,按年龄决定壮数。
腹部疾病和腰痛,膀胱寒冷,饮水后下注,可以灸下极俞,按年龄决定壮数。
三焦有寒热,可以灸小肠俞,按年龄决定壮数。
三焦、膀胱、肾中有热气,可以灸水道,按年龄决定壮数,穴位在夹屈骨处,相距五寸,屈骨在肚脐下五寸,屈骨端水道夹两边各二寸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虚实第五-注解
上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部,包括心肺等器官,与自然界中的阳和天相对应。
雾:中医术语,形容上焦之气如雾状,表示气之轻清上升的特性。
胃上脘:指胃的上部,是胃气上升的地方。
卫气:中医术语,指保卫身体,抵抗外邪的气。
荣卫:中医术语,指营气和卫气,营气营养身体,卫气保卫身体。
手阳明:中医经络术语,指手阳明大肠经。
舌:中医经络术语,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关的部位。
足阳明:中医经络术语,指足阳明胃经。
营气:中医术语,指营养身体的气。
阳明:中医经络术语,指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丰隆:中医经络术语,指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
中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中部,包括脾胃等器官。
沤:中医术语,形容中焦之气如沤,表示脾胃消化食物的特性。
经隧:中医术语,指经络的通道。
下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下部,包括肾、膀胱等器官,与自然界中的水相对应。
渎:中医术语,形容下焦之气如沟水决泄,表示肾与膀胱的功能。
膀胱:中医经络术语,指膀胱器官。
大肠:中医经络术语,指大肠器官。
足太阳:中医经络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
肝肾:中医术语,指肝和肾两个器官。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作用。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芒消: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作用。
羚羊角: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栀子: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作用。
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作用。
蓝青: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阿胶:同上。
地榆:中药名,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
地肤子:中药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
黄连: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乌梅:中药名,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附子:中药名,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厚朴:中药名,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
玄参: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吴茱萸:中药名,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
桔梗:中药名,具有宣肺化痰作用。
蜀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作用。
升麻:中药名,具有升阳发表作用。
消石: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作用。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香豉:中药名,具有解表散热作用。
赤石脂:中药名,具有涩肠止泻作用。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廪米:中药名,具有和中止泻作用。
黄檗:中药名,黄连的一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茜根:中药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小肠俞:中医穴位名,位于腰部,具有调理小肠、利水通便的功效。
治下焦虚冷:指下焦(中医术语,指肾脏和膀胱)功能虚弱,出现寒冷症状。
大小便洞泄不止:指大小便频繁,排泄物稀薄,甚至无法控制。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的功效。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榉皮: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艾叶:中药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
㕮咀:古代中药煎煮法,指将药材捣碎。
胶消尽:指将阿胶在药液中完全溶解。
分三服:将药液分成三次服用。
续气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虚短气。
短气欲绝:指呼吸急促,感觉气不够用。
麦门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功效。
黄芪:中药名,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芎:同上。
桂心:同上。
蜜丸:中药剂型之一,用蜜糖将药粉制成的小丸。
梧子:古代计量单位,指梧桐子大小。
伏龙肝:中药名,取灶心土,具有温中止呕、收敛止血的功效。
干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功效。
杏仁: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蒲黄:中药名,具有止血、化瘀的功效。
三焦:中医术语,指上焦、中焦、下焦,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
心腹满:指心腹部胀满不适。
腰背疼:指腰部和背部疼痛。
饮食吐逆:指进食后出现呕吐。
寒热往来:指身体交替出现冷热症状。
小便不利:指小便困难或减少。
羸瘦少气:指身体瘦弱,气力不足。
灸: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物质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
三焦俞:中医穴位名,位于背部,具有调理三焦、通利水道的功效。
随年壮:根据年龄来调整灸壮数,壮指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下极俞:中医穴位名,位于腰部,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水道:中医穴位名,位于腰部,具有利水通淋、止痛的功效。
夹屈骨:指位于髂骨前下方的部位。
脐下五寸:指从肚脐向下量五寸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膀胱腑方-三焦虚实第五-评注
这段古文摘自中医古籍,主要介绍了治疗下焦虚寒、津液不止、腹中瘀血、喜忘、胸中噎塞、短气、吐唾血等病症的方剂和灸法。以下是对每一段内容的赏析:
1. 黄檗止泄汤方:此方以黄檗、人参、地榆、阿胶等药材为主,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泻的功效。方中黄檗清热燥湿,人参益气健脾,地榆收敛止血,阿胶滋阴润燥。此方适用于治疗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的症状。
2. 人参续气汤方:此方以人参、橘皮、茯苓、乌梅等药材为主,具有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的功效。方中人参大补元气,橘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利湿,乌梅收敛止泻。此方适用于治疗下焦虚寒,津液不止,短气欲绝的症状。
3. 茯苓丸方:此方以茯苓、干地黄、当归、甘草等药材为主,具有健脾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干地黄滋阴养血,当归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此方适用于治疗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喜忘,不欲闻人语,胸中噎塞而短气的症状。
4. 伏龙肝汤方:此方以伏龙肝、干地黄、黄檗、阿胶等药材为主,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方中伏龙肝清热解毒,干地黄滋阴养血,黄檗清热燥湿,阿胶滋阴润燥。此方适用于治疗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伏龙肝汤方伏龙肝五合,末干地黄五两,一方用黄檗阿胶三两发灰二合甘草干姜黄芩地榆牛膝各三两,一作牛蒡根。
5. 续断止血方:此方以续断、当归、桂心、干姜等药材为主,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方中续断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调经,桂心温经止痛,干姜温中散寒。此方适用于治疗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冷而发的症状。
6. 当归汤方:此方以当归、干姜、干地黄、柏枝皮等药材为主,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方中当归活血化瘀,干姜温中散寒,干地黄滋阴养血,柏枝皮清热解毒。此方适用于治疗三焦虚损,或上下发泄,吐唾血,皆从三焦起,或热损发,或因酒发的症状。
7. 灸法:文中提到的灸法主要是针对三焦俞、下极俞、小肠俞、水道等穴位进行施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灸法适用于治疗下焦虚寒、腰背疼、膀胱寒澼饮注下等症状。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剂和灸法,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针对性治疗,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